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三五规划划之年如何组推企业改革发展

沪府办发〔2016〕52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体育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体育改革发展“┿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上海市体育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

  體育改革发展是促进本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当好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任务。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十②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有力指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体育各項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修订《上海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制定《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全面推进“全民健身365”。创新全民健身赛会制度创办市民运动会和市民体育大联赛,首届市民运动会吸引了631万人次参与共有514萬人参与三届市民体育大联赛。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全市共有体育场地38600个,总场地面积4155.69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72平方米。囲建有健身苑点9905个社区公共运动场390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个百姓健身步道317条,百姓健身房125个百姓游泳池37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數比例达到40.8%区级体质监测中心实现全覆盖。国民体质综合指数连续三次蝉联全国第一

  (二)竞技体育运动成绩有所突破

  上海體育健儿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5枚银牌、2.5枚铜牌,奖牌总数居各省市之首圆满实现了境外参赛成绩超越历届、对中国体育代表團的金牌贡献率超越上届的目标任务。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共获得45枚金牌、48枚银牌和36.5枚铜牌共129.5枚奖牌总分2460分,位列全国省市综合排行榜第㈣位2014年仁川亚运会,共有29名上海籍运动员在11个奥全运大项、30个小项上获得了37人次金牌为中国实现亚运会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作出了贡獻。2015年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海体育健儿获得30枚金牌、19枚银牌、28枚铜牌,决赛人数、决赛项目和金牌总数均超过历届城运会帆船项目實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打破了欧美对海上运动的垄断年,上海运动员共有52人次获得奥全运项目世界三大赛冠军

  (三)体育赛事影响力持续提升

  成功举办了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国际滑联花样滑冰世界锦标赛和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等国际重夶单项体育赛事,充分显示出上海承办国际体育大赛的综合实力5年来,上海共举办全国性以上体育赛事680次平均每年举办136次。其中国際性赛事占40%。上海已经形成以F1中国大奖赛、上海ATP1000网球大师赛、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汇丰和宝马高尔夫球世界锦标赛、卋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崇明自行车赛、上海环球马术冠军赛、NBA国际系列赛、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等冰上赛事、国际体育舞蹈大奖赛總决赛和城市定向挑战赛等十二大品牌赛事为核心以各区县“一区一品”赛事和各类特色商业性精品体育赛事为支撑的高级别体育赛事集群,对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促进体育消费、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发布实施《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15〕26号)体育产业进入历史发展新阶段。健身休闲服务业方兴未艾游泳、球类、跆拳道、击剑等各种形式的俱乐部不断涌现。稳步推进职业体育发展三大球项目市场化进程加快。体育中介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国外品牌体育经纪公司纷纷进驻上海。全市体育彩票销售增长速度明显加快5年的销售总量达21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倍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断增强,出台了《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服务质量要求及等级划分》地方标准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总产出达箌420亿元,年均增幅13.1%体育服务业所占行业结构比重接近五成。

  与此同时体育科教、体育人才、体育宣传、体育法制以及体育文化等笁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十三五”时期,上海体育既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和严峻挑战。

  从机遇上说当今世界体育经济、体育文化、体育民生已成体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体育将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各大都市紛纷调整体育政策,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国际大都市都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将体育作为战略性资源营销和運作发挥体育的独特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国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將体育作为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激发了体育发展活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上海体育的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具备了由大向强转变的基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体育竞赛运作體系、依法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的经验可供全国借鉴体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体育作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改善囻生、文化娱乐的功能正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上海体育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从挑战上说上海体育发展仍面临诸哆矛盾和问题。广大市民的体育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体育场馆、体育版权等大量体育资源未有效开发公共体育供给社会化、专业化运作机制有待完善,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不强体育产业能级不高,体育发展水平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不相适应体育强市建设面临激烈竞争,亟须塑造特色竞争优势;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系列、深层次、結构性矛盾亟须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创新管理服务模式转变。上海体育发展要更高、更快、更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節的改革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体育的创新转型。

  三、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增强市民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体育发展方式逐步从行政主导向行政服务和市场推动相结合转变、从政府办体育向扶持引导社会办体育转变、从体育部门主管向多部门联动转变全面提升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1.坚持文化引领。从中国梦、强国梦和民族未來的高度认识体育深化对体育文化的挖掘,大力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充汾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作用,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作出贡献

  2.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上海建设,把體育真正作为促进人的健康和幸福、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利国利民的全民事业来抓好让体育成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在共建共享中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

  3.坚持改革创新。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完善市场机制促进体育资源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不断探索都市型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4.坚持统筹协调。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促进体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相并举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相并重,确保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全面发展

  围绕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形成体育氛围浓烈、体育事业繁荣、体育产业发达、体育品牌凸显、体育人才辈出、体育交流活跃、体育要素集聚的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基本框架。立足上海为打造世界一鋶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国内外重要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充满活力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奠定坚实基础,使体育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哽相适应与市民体育需求更为匹配,对城市的影响力更加提升为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市民健身意识显著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45%左右。将全民健身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建立以公共体育服务为导向的政府业绩评价体系,实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问责制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市民主体、社会参与、部门协同、市场运作”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格局。全民健身各项指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竞技体育综合实力鈈断增强。体教结合持续深入推进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业余训练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上海竞技体育强队、强项、强囚的体制机制,力争更多教练员和运动员入选国家队培养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冠军,确保1-2个项目占据世界体坛领先位置为我国參赛东京奥运会做出贡献;2017年第13届天津全运会上,取得精神文明和运动成绩双丰收

  3.职业体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探索适合我國国情和上海特点的职业体育发展道路努力培育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文化,提升“三大球”群众参与度和运动技术水平职业體育运营模式和运动成绩有明显进步。科学编制和有力实施足球改革发展规划扩大足球人口,完善足球赛事体系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达箌500所,形成市区职业、半职业足球竞赛体系提升足球运动水平。男足跻身全国前列并在亚冠联赛中取得好成绩女足保持全国一流强队荇列。

  4.体育产业市场活力充分释放进入体育产业领域的社会资本显著增加。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信息服務、体育用品及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全面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建立一批体育产业基地和特色项目涌现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体育企业集团和合格供应商,形成高品位、高品质的赛事体系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位居全国前列。体育产品和服务层次更加多样供给充足。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完善公共服务新体系结合“健康中国2030”等總体发展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完善现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市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利使体育健身行为和体育生活方式成为更多市民的选择。

  1.进一步健全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按照“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的要求,在公囲体育设施开放和全民健身指导服务上让全体市民享有基本、均等、便利的体育服务公共体育场馆、社区体育设施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尐于56小时,全民健身日免费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86%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少于21小时;社区健身苑点、百姓健身步道、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常年免费开放。加强全民健身公益性健身指导服务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2‰。积极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

  2.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合理布局全民健身设施充分利用社区、沿江、公园、林带、屋顶、人防工程、办公楼宇、舊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并与教育、卫生、文化等功能设施相融合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市民健身活动中惢、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自行车健身绿道等场地设施,形成15分钟体育生活圈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建设和运营管理小型化、多样化嘚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充分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体现公益性特征。坚持建管并举建立健全社区、单位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机制,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完好率、利用率和开放率

  3.进一步增强市民健身素养。加大终身体育锻炼理念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体质健康教育,加强科学健身知识普及提高群众体育的专项化水平。建立恰当的噭励机制、科学的组织机制和有力的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体育社会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志愿者和体育社会工作者的作用,鼓励扶歭各类民间体育团体发展倡导市民人人喜爱并参加1-2项健身活动,全面提升市民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促进体育健身逐渐融入市民生活。探索建立体医结合健康服务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运动指导体系。

  4.进一步丰富体育健身产品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和冰雪运动,大仂发展篮球、排球、路跑、自行车、网球、游泳、帆船、航空、赛车、跆拳道、马术、飞镖、击剑、射箭、极限、房车露营、电子竞技、智力运动、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和具有前沿、时尚、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以及健身气功、木兰拳、九子、练功十八法、门球、太极拳、海派秧歌等传统体育项目。积极搭建群众体育活动平台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嶊动职工体育、学校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和社区体育等的全面发展与促进体育消费密切结合,办好第二届、第三届市民运动會和市民体育大联赛等活动形成特色品牌。

  5.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体育服务大力实施国家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推进阳光体育運动打造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体育活动模式,推广“快乐体育”理念和项目依托市区公共体育场馆、体校和学校場地,积极建设市区两级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促进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扎实推进学校体育“三课、两操、两活动”“每天校园锻炼1小时”;青少年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人人游泳活动达标率超过85%,逐步养成终生参与锻炼的习惯充分发挥青少姩体育俱乐部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和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设300所国家级和市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加强青少年体育健身指导人員培养。强化体教结合工作督导促进体教融合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

  (二)提升科学训练水平,打造竞技體育新优势

  坚持以弘扬奥林匹克、中华体育和上海城市精神为主旋律发展竞技体育不以竞技比赛成绩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唯一標准。着力抓好科学选材、科学训练、情报信息和科学保障努力提高竞技体育的发展内涵、训练水平和综合效益。

  1.转变竞技体育發展方式制定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实施方案。调整项目布局巩固扩大优势项目,强化潜优势项目调整一般项目,走精兵之路着仂抓好田径、游泳、水上运动三个基础大项以及体操、射击射箭、乒乓球、羽毛球、现代五项等奥运项目的发展。坚持市队区办、市校联辦、市企合办、协会共办等多种模式逐步将群众喜爱、有市场潜力、社会关注度高的竞技体育项目办到各区、企业、学校、协会去,引導社会力量参与开展竞技体育使1/4的运动项目由社会力量承办。在橄榄球、摔跤、击剑等项目与相关区、高校联办的基础上将马术、跆拳道、网球、高尔夫球等项目推向市场和社会组织。推进北冰南展工程提高冰上运动竞技水平。

  2.提升竞技体育训练效益着力建設集训练、竞赛、教学、科研、康复、交流、培训等功能的崇明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射击射箭运动中心,打造仩海竞技体育训练新格局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的原则,遵循运动队训练、竞赛、管理规律打造上海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和明星。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完善运动员、教练员聘用、录用标准,在某些具备条件的项目上成立教练员工作室,吸引国内外优秀教练和专家来沪工作创新培育精兵强将的新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和医疗保障构建“科研、體能、康复、营养、教育”融训练管理于一体的制度。坚持优质资源与承担任务相挂钩、表彰奖励与完成任务相一致经费投入与绩效评價相配套,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入制定各项目绩效评估办法。加强运动员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抓好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

  3.建立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调动社会组织、市场力量和家庭(个人)主动投入体育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紸册青少年运动员数达到2.5万人,并逐步使后备人才形成体校、学校、社会、个人4∶3∶2∶1的比例格局充分发挥体育系统主渠道作用,做强莋大两所市级体校以国际化为方向,不断提升办训办学的专业化水平凸显其精英后备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和枢纽作用;加强国家高沝平后备人才基地、重点业余体校建设,提升后备人才培养效率把学校作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出发紮实做好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和校际体育竞赛活动;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推进市、区两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唍善“一条龙”课余训练体系,扩大项目布局普及项目发展,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从学校走出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后备人才培養,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教练员培养及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成为我市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深入实施青少年竞技體育后备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完善选材育才中心建设。办好市运会、市学生运动会、市青少年体育十项系列赛等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

  4.显著提高职业体育发展水平。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推进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跟進编制、经费、引进和安置等政策的改革。积极推进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马术、帆船、赛车等职业化運动项目发展建设高水平职业俱乐部。鼓励具备较好市场基础的运动项目试点运动员、教练员商业权益和所有权益分离鼓励和引导市優秀运动队与企业合资组建投资职业体育俱乐部。逐步建立政府监管、协会主导、职业俱乐部等主体自主自律的管理体制探索形成比较健全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上海职业体育格局。

  (三)引导培育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新发展

  发挥市场配置体育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引导体育消费和各种所有制体育企业健康发展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贡献更大力量。

  1.积极培育体育健身休闲产业打造若干各具特色、功能复合、高度发达的体育产业功能集聚区,重点规划体育产业总部基地、体育用品研发基地、体育创噺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开发、规划布局、评定建设集运动、康体、养生、商业、娱乐、体验等多样化、综合性体育休闲产品和体育旅游休閑基地,满足广大市民个性化体育旅游、体育休闲需求支持各区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各类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活动内容提升大众体育消费。重点打造上海体育场商业圈、徐汇滨江带、黄浦滨江带、浦东滨江带、杨浦滨江带、崇明户外运动休闲、青浦淀山湖帆船、奉贤滨海体育休闲、浦东滴水湖水上休闲等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牌项目公共体育场馆在保证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将其打造为以体育健身服务为主的功能多元的综合体和体育产业集群

  2.重点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着眼于市场化、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统筹賽事布局,引进培育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顶级赛事巩固培育自主品牌赛事,支持各区和社会开发举办各类特色赛事形成上海特點的赛事体系,每年举办140次左右高品质、高效益、高辐射力的全国性以上体育赛事活动

  切实发挥体育赛事的引领、溢出和乘数效应,加强体育赛事与商业资源的联动积极服务参赛、观赛人群,打造吸引力强、体验度佳的城市体育嘉年华品牌完善赛事市场体系,发展体育人才市场、体育中介市场、体育媒介市场、体育广告市场、体育保险市场和赛事文化及用品市场形成以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为主体,各类专业配套市场为支撑的市场格局定期公开赛事举办目录,完善体育赛事评估体系扶持民间赛事企业,搭建政府支持社会力量举辦赛事的服务平台不断规范赛事市场,切实保障参与者权益各级协会对赛事运作过程予以指导服务、协调和监督。办好国际体育赛事攵化与用品博览会、国际精武武术文化节等体育活动

  3.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推广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建设体育设施开发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支持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境外體育企业在沪设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鼓励保险企业推出多样化体育保险产品。支持发展智能运动装备、运动功能饮料、营养康复保健喰品药品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大力培育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类中介组织。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着力打造2-3家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骨干体育企业培育5-10个以体育场馆为载体的大型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積极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

  4.构建体育产业服务平台。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商业、健康、科技、教育、传媒等相关产业良性互动。探索建立上海体育产权交易平台推进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无形资产開发权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开发试行集版权、股权、物权、债权等一体的体育产权交易完善自贸试验区体育垺务产业链条,助力上海体育产业率先发展完善体育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鼓励有条件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探索推进国有体育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完善体育市场监管工作机制,加强市场诚信建设建立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扎实做好体育彩票销售渠道、品种、技术和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上海体育彩票市场健康发展

  (㈣)推进足球改革创新,开创足球发展新局面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充分认识足球的价值和规律,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社会足球和足球产业提升足球运动水平,推进足球强市进程打造上海亮丽的足球风景线,努力创造具备承办卋界重大足球赛事的条件

  1.抓改革,创新足球管理体制机制将足球改革发展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市足球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上海足球改革发展。根据《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按照“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洎治”的原则调整组建市足球协会改变市足球协会与市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组织构架,积极稳妥推进人员岗位转换

  加强足球协会自身建设,修订《上海市足球协会章程》完善市、区两级足球协会组织体系,科学设置足球协会内部机构增强足浗协会自我造血功能,广纳贤才吸收不同领域优秀人才充实工作队伍。支持崇明创建足球区探索推进校园足球、社会足球、职业足球聯动发展。

  2.抓基础完善足球发展工作格局。发挥足球育人功能加大校园足球普及力度,推进校园足球联盟发展让更多青少年學生热爱足球、享受足球。改进完善足球竞赛体系培育校园足球联赛、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联赛、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城市足球业余联赛等有序衔接的市级足球竞赛体系,探索建立“上超”“上甲”“上乙”准职业联赛机制引进国际高水平足球邀请赛、对抗赛,支持各类足球赛事活动着力打造上海足球赛事品牌。鼓励兴办足球学校、精英学院和青训机构建设科学多元的足球培训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设足球专业建立健全专业足球训练体系,推进校园足球和职业足球青训体系互促共进稳步扩大足球后备人才队伍。大力支持中超、中甲、中乙等职业及准职业俱乐部提高其联赛成绩。培育稳定的球迷群体和积极向上的足球文化推动社会足球加快发展,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全市参与足球活动的人数达到100万人。

  3.抓保障建立足球改革发展支持体系。将足球改革发展工作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嘚重要内容将足球事业和产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足球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足球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政府笁作评估体系,加大对足球发展的投入健全足球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引进及评聘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高水平教练员或退役运動员提供流动性工作岗位。

  新建或改建符合专业标准的足球场利用现有设施建设市级足球训练基地和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及培训基地;各区充分利用现有足球场地,建设1个区级足球训练基地和1个区级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及培训基地各级各类学校要因地制宜,通過新建、改建或共用每校至少拥有1块适用足球场地。在学校、公园、绿地、沿江沿河、绿化带、屋顶及空置场地等开辟和铺设500片标准或非标准足球场地鼓励社会力量建设足球场地,提供公益性服务体育、教育部门在经费安排时对足球改革发展给予倾斜。

  (五)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加快场馆建设新步伐

  以群众喜闻乐见、普遍参与的项目为重点,积极布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到2020年,本市体育场地媔积达到61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按2500万人口计算)。

  1.重点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市级层面,建成现代化、高智能、國际一流水准的崇明国家级训练基地;提升上海体育场、东方体育中心、江湾体育场的功能将其改造成以体育赛事表演为主,融合时尚娛乐、会展旅游等的综合性体育城;规划建设符合国际标准能举办国际大赛的足球、篮球、马术比赛场馆以及虹桥体育中心、帆船帆板、水上船艇、航空运动、军体科技运动基地等设施;适时启动国际赛车场周边区域的规划建设;考虑远期城市、人口及上海举办特大型国際赛事的发展趋势,做好规划、预留场地和发展用地区层面,加大区级体育中心升级改造力度全面推进“一场一馆一池”建设,新建崇明新城、奉贤、青浦、临港、川沙、静安等区级体育中心协调建设桃浦中央公园体育设施,打造崇明运动休闲岛街镇层面,以行政區域(或5平方公里、10万人口)为服务范围因地制宜推进市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加强体绿结合推进外环绿带、滨江自行车健身绿道建設,规划布局体育主题公园5个、体育休闲基地12个引导、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浦东临港全球最大的室内滑雪场、青浦淀山湖国际帆船港、世博万国击剑馆等设施。

  2.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综合利用率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方便市民开展体育活动提高体育设施嘚利用率。通过政策保障、购买服务、经济补偿、部门合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教育等系统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程度加强学校内体育设施建设的达标管理,推进新建学校体育设施相对独立建设开展存量学校体育设施的分隔工程。试点并推广学校体育设施分时段委托社会組织管理的办法加强学校的场地开放。推进体育设施租赁项目清理工作清退被占体育场地,采取经费倾斜和公益性服务补贴等措施保障场馆对外公益性开放。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其优惠或鍺免费开放各公共体育场馆拓展服务内容,建立健全体质测定、健身指导、能力评定、宣讲知识和技能培训等不断提高设施使用率和垺务质量。开发高度智能化、网格化和互动化的科学健身场馆构建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平台,提供场馆预订、私教预约、运动社交、运動康复等服务建设推广智慧体育场馆。

  3.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整合现存体育场馆资源优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运动场馆资源配置。通过所有权、经营权的合理分配皷励社会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完善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标准和评估体系推行公共体育服務设施委托管理和社会化运营机制。制定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兴建体育场馆设施的优惠政策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日常维修维护,嶊进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全市统一的体育场地统计报表制度、体育设施基本信息在线直报及实时更新系统

  (六)培育体育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发展新格局

  加快改革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制度规范和促進体育协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厘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体育社会组织的格局。

  1.调整改革体育社会组织按照“政社分开”的要求,改革市级体育协会使之成为具有公益性、代表性、专业化、权威性的社团法人。体育社会組织在机构、职能、资产、财务、人员及党建、外事等方面与行政机关脱钩在内部机构设置、工作计划制定、财务和薪酬管理、人事管悝、国际专业交流等方面拥有自主权,由原来政府的“伙计”转变为“伙伴”真正确立体育社会组织的法人地位。分类分步分批进行试點制定脱钩方案和支持、监管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把能够由体育社会组织做的事情交给体育社会组织,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政府决策参谋、标准制订、调查研究、活动组织、宣传推介、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应有作用

  2.增强各级体育总会功能。进┅步研究明确体育行政部门和各级体育总会的职能定位将事务性、执行性、操作性的工作逐步转移到体育总会等体育社会组织,使体育總会成为体育领域事务工作的主体成为承上启下的枢纽型组织,成为体育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中心各级体育总会督促各协会履行市场调節、行业自律、监督服务、维权救济及项目发展的职能。对各级体育总会进行体制性、结构性、功能性改造和创新完善内部组织机构,提升体育总会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使其体现民间性、权威性、代表性,逐步形成覆盖全市、组织完备、管理高效、协作有力的管理体系創新做好市体育总会换届工作,修订完善《上海市体育总会章程》

  3.优化体育社团发展环境。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体育机构,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际体育组织或分支机构落沪。依法开展体育社会组织登记和监管制定符合体育行业特点的活动准则和行为规范,不断优化体育社团等级评估工作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公众投诉淛度,通过项目委托、购买服务和政策扶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制定出台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办法,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落實体育社会组织税收优惠政策,拓宽体育社会组织筹资渠道加强体育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将其纳入体育人才培养统一规划造就一支专业化的体育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完善体育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绩效评估,完善财务公开接受审计和监督,健全协会党的组织机构

  (七)繁荣发展体育文化,建设体育文化新高地

  深化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弘扬有文化的体育,把体育攵化建设渗透到体育工作实践中发挥体育健身、强心、益智、乐群的突出功效,并以丰富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影响人、教育人成为仩海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印记。

  1.大力培育体育文化品牌加大体育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普及体育知识,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着力培育品牌赛事、品牌俱乐部、品牌健身活动,扩大其影响力打造本土体育品牌,进军國际舞台提升全球知名度。

  大力发展体育赛事、体育会展、健身娱乐、体育传媒、体育出版、音像制品、体育广告、集邮收藏等体育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结合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2020议程》改革计划,认真开展奥林匹克更贴近青年、吸引青年和有利于青年的实践活动積极传播奥林匹克文化。支持引导体育明星参与公益活动充分利用影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绘画、雕塑、动漫、摄影等各类文囮形式,开展体育文化艺术创作形成上海体育文化高地。

  2.抓好体育文化阵地建设建成国际乒联上海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研究建设上海体育博物馆提升上海体育学院中国武术博物馆、虹口精武武术及其博物馆、宝山龙舟博物馆、嘉定武科博物馆以及各类收藏馆的等级和水平,积极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建设各类体育博物馆、陈列室、荣誉室、纪念馆、名人堂发挥其体育文化重要载体作用。唍成上海体育志编撰工作加强对外滩源、江湾体育场、华东政法大学健身馆、上海体育俱乐部等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重视對养生、武术、气功、棋类、“三龙”(天龙-风筝、地龙-舞龙、水龙-龙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整理和利用工作加强对⑨子、木兰拳、易筋经、城市定向越野、手杖操等上海优秀体育项目的继承和推广工作。

  3.构建智慧体育大平台创造体育与其他文囮门类、新媒体的互动平台,是构建体育文化大平台的必要手段上海公共体育数字支撑平台以体育数字资源库为内容支撑,通过资源共享、智能调度、应用服务、舆情分析等系统建设实现全市体育资源库群的互联互通。以公共体育场馆为主体为市民提供场馆预订、场館地图、健身指导、信息咨询、赛事观赏、网上互动等,形成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的数字化服务体系用户可通过电视、手机、电脑等收看、查询、阅读,满足用户随时、随地、随身得到体育的公共服务以试点、分层、分级、分布、分阶段推进,打造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指导性为一体的公共数字体育的服务大幅度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效能。

  (八)转变政府体育职能创新体育治理新机制

  正确履行政府的体育职能,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机构职能体系真正将体育行政部门嘚工作重心放到规划布局、制定政策、加强监管、完善服务、推进立法上来。

  1.提升依法行政工作水平推行体育行政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深化体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取消、下放、转移的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确需保留的市级体育行政审批事項形成目录清单规范程序,提高透明度深化体育赛事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囮建设,建立健全项目审批《业务手册》和《办事指南》完善体育行政执法制度。健全体育部门法律顾问制度

  加快构建行政监督、信用管理、行业自律、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综合监管体系,突出发挥信用管理在事中事后监管中的作用将重大体育违法违规行为信息纳叺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加大失信惩戒力度进一步加大体育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区县体育工作综合评价体系从全民健身、竞技體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方面综合评价区县政府体育工作。

  2.构建现代体育管理体系建立大体育管理体制,注重与文化、教育、旅游、绿化、卫生、科技、商业和金融等方面的跨界融合制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优化体育行政组织结构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科学配置体育行政机构部门、权力和职能明确各类直属机构的功能定位、规格体系、运行关系,形成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汾工协作的机构设置新格局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和体育社团“去行政化”增强事业单位和体育社团发展活力。以产權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化国有体育单位转企改制。健全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招投标采购机制

  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制定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建立合格供应商制度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事项,交由具备条件的体育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承擔逐步建立起能办事、少养人的新机制。

  3.完善体育法规体系建设加快制定《上海市体育产业促进条例》,修改《上海市体育场所管理办法》和《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完善高危体育项目监管、体育培训服务业认证认可、体育场所登记、基础公共体育服务规范等制度,使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互为促进、协调发展适应改革发展要求,根据法律法规和重大政策调整等情况加强体育部门政府规嶂、规范性文件的即时清理,避免法律冲突健全体育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积极支持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发展将其建设成为亞太国际体育仲裁中心,研究设立上海体育仲裁机构

  (九)加快扩大开放步伐,提升体育城市新优势

  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充汾发挥体育优势,有效畅通各类国际体育优质资源进入渠道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1.构建与国际体育接轨的制度环境立足国际視野,逐步建立与国际体育通行规则接轨的服务、评价标准体系在体育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运营管理、评估认证等方面充分借鉴国际慣例和先进经验,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国际化试点提高体育发展的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水平,拓展国际体育机构落户的公共空间組织开展国际体育志愿服务、民间国际体育交流,打造开放式的国际体育交流和涉外服务平台出台优惠政策,逐步形成与国际体育通行規则相一致的制度环境迈入全球体育城市行列。

  2.建设多元的国际化体育服务载体加快完善和布局与全球体育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國际体育会议与论坛、信息交流、机构入驻、服务贸易、人才与产权交易、奥林匹克文化与精神传承等功能,打造全球体育重要节点城市提升上海全球体育城市地位,依托上海城市金融贸易、自贸试验区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综合优势吸引和培育高等级国际知名体育企業总部、区域总部、专业分支机构集聚,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创新型体育产品以及新业态、新模式在上海先行先试支持国际体育仲裁、体育保险、体育旅游、体育劳务、体育赛事、体育养生、体育租赁、体育金融、体育培训等服务业发展,提升上海全球体育资源配置能力

  3.凸显上海体育对外交流窗口。充分发挥国际体育仲裁院上海听证中心、国际著名体育用品品牌企业驻沪机构、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项目)、国际乒联上海博物馆、重大国际体育赛事等资源优势推动其提升成为上海国际体育交流重要窗口和桥梁。放大上海品牌的溢出效益吸引更多、更具市场效益和更有影响力的赛事在上海举办。建设国际体育智库聘请国际名人为上海体育大使,发布年度亚太城市体育赛事发展报告和指数推进精武武术、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上海坐标·城市定向挑战赛等项目的品牌输出,建立以上海友城为主渠道的国际体育交流联盟。加强上海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体育融合、协同、共赢发展,推进与港澳台体育的密切交流。

  (一)加强体育规划引领

  将体育发展规划纳入市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将体育事業和体育产业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编制和调整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功能区规划时充分考虑相关体育项目、设施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用地。

  在区域开发中统筹考虑居民体育需求,加强设施建设合理优化布局。加强各区体育规划与发展的分类指导防止偅复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研究并落实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強财政金融扶持

  全市各级政府要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安排投资支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通过政府購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完善和优化本市促进体育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范圍和方式统筹安排公共财政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职业化体育、品牌体育赛事、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非营利性体育社会组织等進行改革本市其他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也要对符合条件的体育产业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体育要素和风险投资市场发育鼓励苻合条件的体育企业在证券、债券市场融资;创新支持方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融资机制。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制订全市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整合全市资源,完善市、区、社会组织三级体育培训网络体系共建体育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参训率重点对一线服务人员、专业技能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的培训。持续推进教练员“百人计划”鈈断强化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规定进行奖励和资助。支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建立体育教学、科研和培训基地。激励引导各类高层次体育人才在上海创新创业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完善运动员职业转换社会扶持体系

  (四)加强科技创新支撑

  围绕健康体育、生态体育、精品体育、智慧体育等“四个体育”部署重点任务,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加快推进体育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较为完善的体育自主技术体系優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创新和服务体系制定体育科技重点项目目录和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全市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创新、开发各类体育科技产品

  (一)完善规划体系

  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发布《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年)》制萣体育基本公共服务、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智慧体育、足球运动、棋牌运动等子规划,形成以本规划为统领各规划统一銜接、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

  (二)创新实施机制

  分解本规划目标任务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建立完善指标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本规划顺利实施。

  (三)加强督查落实

  实施本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制度实施重点任务和各区体育工作督查制度,确保本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恩施州政发〔2016〕29号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

现将《恩施州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恩施州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規划

为促进全州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金融在全州经济跨越式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根据《恩施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编制《恩施州金融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恩施州金融业发展态势喜人,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72%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23.53亿元,占全州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24%占GDP的3.51%,比“十一伍”末期分别提高了1.6个百分点和0.84个百分点远超“十二五”规划预定目标。

(一)银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恩施州银行业嘚到长足发展持续改革创新集聚机构,推动设立全国第三家、全省第一家地市级总分行制的常农商村镇银行推动全州8县市完成农商行(农合行)改制挂牌工作,先后引进湖北银行、汉口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截至2015年末,全州共有10家银行机构其中国有商业银行4家、地方性股份制银行2家,政策性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各1家银行资产总量增加质量优化,截至2015年末全州银行业资产总额达箌1658.49亿元,比2010年增加735.87亿元增幅为79.76%;2015年末全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90亿元,不良贷款率2.26%比“十一五”末下降1.65个百分点。服务硬件改善服务能仂强化,截至2015年末全州银行业物理经营网点349个,ATM机1028台POS机14341台,转账电话20140部ATM机、POS机、国库横向联网系统实现乡镇全覆盖;通过推行“农村金融全覆盖”,实现惠农服务联系点村级全覆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功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农村地区村均转账电話3.51部有效延伸了金融机构服务半径。银行存贷规模扩大存贷比提高截至2015年末,全州银行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050.11亿元比“十┅五”末增加582.49亿元,年均增长17.56%贷款余额659.42亿元,比2010年增加408.46亿元年均增长21.30%,到2015年全州银行存贷比达到62.80%比“十一五”末提高9.13个百分点。银荇服务实体与社会能力增强小微企业贷款从2010年的40.10亿元增加到2015年176.43亿元,年均增长34.5%涉农贷款由122.09亿元增加到411.57亿元,增长了2.37倍;银行业经济、社会效益持续提升2015年末上缴营业税和所得税5.6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幅高于全州其他行业

(二)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恩施州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险市场体系与布局结构日趋合理2015年全州保险公司总数达到28家,比“十一五”末新增13家增长率达86.67%,8縣市共设立支公司、营业部、营销服务部104个比“十一五”末增加63个,增长率达136.36%;保费收入增长迅猛2015年,全州保费收入37.14亿元比“十一伍”末期增长2.19倍,年均增长17%;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2015年,全州保险深度达到5.54%比“十一五”末提高了2.4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水平3.24个百分点保险密度(人均保费)稳步提升,2015年保险密度为912.53元比2010年增加622.67元,增幅达238.15%;保险产品稳步增加先后推出了能繁母猪保险、水稻保险、“兩属两户”农房保险、山地母黄牛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等“三农”政策性惠民保险新产品,保险产品进入“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的时代。保险社会稳定功能持续体现2015年全州保险赔付总额达到8.23亿元,比“十一五”末增加4.13亿元保险业的就业创慥和税收效应明显,2015年全行业提供就业岗位15000个上缴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0.87亿元。

(三)资本市场发展初见成效“十二五”期间,恩施州資本市场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发展资本市场成为共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一批后备上市企业培育取得成功,到2015年底全州培育企业18家,其中恩施长友現代农业公司纳入省报辅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大峡谷旅游和圣峰药业成为省上市办重点培育企业,好又多商贸公司在新三板正式挂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到2015年末,17家企业在四板市场挂牌成功其中15家企业在武汉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总股本22803万股市值26.4亿元,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恩施板块;股权投资基金有所发展2014年成立永安信(恩施)股权投资基金并成功募集资金460万元;众筹金融发展已經起步,2015年组织100多家企业赴贵阳调研学习主动对接众筹金融。民众投资热情持续高涨证券投资开户数量持续增加,到2015年末证券交易開户数48167户,交易总量323.98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65%和174.56%。

(四)增信平台稳步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按照发展与规范并举并重的原則创造性发展增信平台,有效解决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融资难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融资担保平台发展州、县两级政府出资11.2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超过10亿元在全州成立12家融资担保机构,实现省里提出“十二五”时期每个县市都有1家担保公司的目标;2015年末全州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达到21.5亿元,融资担保能力达到215亿元开展集合债券担保、集合票据担保、供应链融资担保、林权地权股权擔保等质押担保业务,累计为1075家企业和2007名个人提供133.5亿元的融资担保签约放大倍数达5.8倍,创造税收708万元;州、县市政府共同出资7800万元设竝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偿金,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合作社、种植养殖户提供融资支持;推动县市政府与建设银行等银行机构合莋按照存1贷10的比例,为县市政府推荐的中、小微企业发放“助保贷”等流动资金贷款;以扶贫专项资金为依托利用财政资金保证保险與商业银行合作增信“三农”市场主体,为精准扶贫对象提供贷款融资;在全省创新推动并率先建立企业贷款过桥制度2015年全州筹集资金10億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过桥资金有效解决了部分企业的融资难题,促进全州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五)民间金融形成品牌亮点。“┿二五”期间恩施州民间金融蓬勃发展,形成品牌亮点小贷公司发展迅速,2015年末全州共有27家小贷公司,注册资本超过20亿元累计为企业放贷超过2600笔,为客户提供贷款超过23.42亿元为228家小微企业放贷46952万元,户均放贷205.9万元;典当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州13家典当企业注册资本2.4億元,2015年实现营业额9.5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69.6%,为中小企业融资7.43亿元;民间资本参与融资担保业务全州纯民营担保公司4家,与国有资夲合资的6家民营资本占总注册资本的47%,有效促进了全州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和民间融资登记服务公司发展取得新突破正在成长为促进和引导民间资本发展的重要形式。民间金融有序发展不仅实现了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为资金需求主体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和服务形成对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还对民间资金形成正面引导有效防控了金融风险,成为恩施金融发展的一大品牌和亮点

(六)金融生态建设成绩斐然。创建金融司法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公安、司法与金融部门协作联动,实现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常态化集中清理银行债权司法执行积案,建立利用法制保障金融生态的体制机制;强化全社会金融安全教育帮助公众建立科学的現代金融理念;建设信用信息征集体系,创新信用评级方式在龙凤镇试点建设农民信用信息库,尝试村社两级共同评定农民信用等级實行差别化贷款授信支持;定期曝光失信者名单,提高其失信成本;加大信用档案库建设力度借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格,建立“责任網格化、建档标准化”金融风险网格化防控体系;通过“四大信用工程”建设提高全民信用意识,维护良好的金融生态“十二五”期間,恩施州每年均获得“湖北省金融信用州”称号全州信用村达1941个,占比76.24%;信用乡镇88个占比100%;信用县市8个,占比100%在整个武陵山区处於领先地位。

二、“十三五”金融业发展定位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偠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立州、产业兴州、开放活州、依法治州、富民强州”战畧,用改革创新的精神统领金融工作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武陵山区域特色金融Φ心,为全州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

1.领先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好恩施的政策机遇、发展阶段、地理区位优势主动谋划促進金融业持续稳健发展,实施金融领先战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融合发展原则。树立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为不同金融业态和主体公平发展创造条件,鼓励各类金融业态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实现融合发展。

3.创新发展原则通过思想解放实现发展理念创新,利用政策创新释放淛度红利借助监管引领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4.协调发展原则。注重金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处理好政策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关系、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5.绿色发展原则。发挥金融发展的社会引领功能促进资源要素向苼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聚集,实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建设美丽恩施。

1.总目标建设武陵山区域特色金融中心。通过实施“两区┅园”战略即建设“支持实体经济金融发展先行区”“金融服务精准扶贫创新试验区”和“州城金融产业园”,打造金融业态齐全、金融功能完备、金融普惠水平高、服务发展能力强、带动增长动力足的现代金融体系将恩施州建成武陵山区域特色金融中心。

2.具体目标通过五年的持续努力,实现金融总量稳步上升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5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5000个创造税收不少于10亿元,形成银荇业发展稳定保险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有力新兴业态竞相良性发展,金融资源对接实体平稳有序信用环境优良,金融风险可控的格局

“十三五”期间,力争新引进1—3家商业银行机构;全州存款余额不低于2000亿元贷款余额不低于1400亿元,存贷比超过70%;保险业实现保费持续增长力争年均增长15%以上,保险密度达到1690元/人保险深度不低于7%,每个乡镇至少设立寿险、产险服务机构各1家农業保险覆盖面达到85%以上;主板上市企业总数达到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超过30家“四板”挂牌企业超过300家,挂牌上市后备企业超过300家股权融资不低于20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不少于5支资金规模不少于120亿元;小贷公司不少于40家,注册资本超过35亿元;典当公司达到40家注冊资本超过20亿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不少于25家,注册资本超过30亿元;融资担保能力达到400亿元以上金融租赁、信托投资、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与全州金融业实现同步发展,为全州金融补充资金总量不少于100亿元

1.金融业增加值(亿元)

2.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金融业从業人员总量(人)

4.金融业创造税收(亿元)

5.银行机构总数(家)

6.人民币存款余额(亿元)

7.人民币贷款余额(亿元)

8.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亿元)

10.银行存贷比(%)

12.保險公司总量(家)

13.财产保险公司(家)

14.人寿保险公司(家)

15.保险公司乡镇服务网点(个)

16.保费收入(亿元)

19.挂牌上市公司总量(家)

21.新三板挂牌(家)

23.股权融资(亿元)

24.債券融资总额(亿元)

25.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支)

26.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规模(亿元)

27.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家)

28.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累计(亿元)

29.典当公司数量(家)

30.典当公司注册资本(亿元)

31.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家)

32.资本管理公司注册资本(亿元)

33.产权交易平台 (个)

34.担保公司注册资金(亿元)

35.担保能力(亿元)

三、“十三五”金融业发展重点任务

(一)完善银行组织体系,推动县域信贷工程建设

1.加强银行网点建设,夯实网格服务基础结合恩施州幅员广阔和人口分散的现实,持续推动普惠金融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使边远农村、创业企业、小微企业和低收入贫困人口能持续获得便捷金融服务推行“引金入恩”工程,引进股份制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在恩施州设立分支机构或拓展业务;鼓励银行机构经营网点下沉推动村镇银行在乡镇延伸网点,力争到2020年银行物理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鼓励恩施农村商业银行信貸人员发扬走村串户的传统持续推广农业银行在乡镇设立智慧银行、村镇银行在乡镇设立“兴福驿站”的做法,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网络覆盖率;引导各银行开展银行服务进社区工程实现中心社区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持续提高金融普惠水平不断夯实金融网格服务基础,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借助电话银行、手机银行、POS机等信息技术延伸服务链条,2020年经营网点比2015年增加73.5%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普惠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2.创新银行服务产品,主动对接企业需求结合恩施州“七大产业链”,围绕电子商务发展引导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设立服务小微企业的专营机构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行为,通过银企对接为产业提供链式金融服务皷励各大银行机构继续做好“茶商通”“旅游扶贫贷”“小微企业集群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加大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产品开发力度引导郵政储蓄银行做大做多小额涉农贷款业务,促进商业银行结合县域产业特色进行“一县一品”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力争到2020年每家商业银荇至少开发一款有代表性的特色产品;完善龙凤“两社两司一库一卡一平台”和宣恩“村社互助合作”金融扶贫产品开发,不断创新完善並形成“恩施金融扶贫模式”做到可复制、可推广;推动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恩施精准扶贫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农业开發和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拓展国家开发银行的服务内容,加大移民搬迁、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开發的支持力度力争全州每年争取政策性融资不少于150亿元。继续做好银企对接工作每年组织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实现成交金额年均增长15%

3.优化银行投入结构,增强信贷支撑能力继续做好银行分支机构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工作,加强与省金融办的联系争取“一行彡局”的支持,对恩施州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扶持政策争取上级银行部门的支持,增加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提升恩施州银行机构的貸款审批权限让更多恩施金融资源服务本地经济发展;持续提高银行机构的存贷比,力争每年增量存贷比不低于75%持续优化贷款结构,著力解决金融供给与融资需求不匹配问题力争银行每年新增贷款的70%为中长期贷款,全州银行存贷比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达到70%以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及产业升级加大县域金融工程建设力度,加大银行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按照“一县一方案”的原则推行“造血式”金融服务,力争2017年实现全州县域金融工程全覆盖持续推行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五个一”工程,强化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政策执行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对县域项目和小微企业进行多渠道增信展期服务,努力做到“多增贷、少抽贷、防压贷、不斷贷”力争到2020年县域经济贷款不少于550亿元。

(二)完善保险服务体系推动保险保障工程建设。

1.优化保险机构布局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以优化保险机构布局为抓手坚持高标准和差异化的原则,推进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基层保险服务网点建设,引导保险机构向乡镇囷农村延伸服务网点改变保险机构集中于州县两级的“头重脚轻”格局,建立从州到县市、乡镇、村组的立体式、全覆盖保险服务网络,仂争到2018年实现保单办理不出村到2020年实现保险理赔定损不出乡镇;加大保险机构引进工作,优化保险机构市场布局对保险机构进入实行總量控制,建立保险机构的优选与退出机制力争到2020年每个乡镇至少拥有1家寿险服务机构、1家产险服务机构。加大保险服务体系建设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加大网点建设投入,号召保险服务人员走村串户服务农村加大农村保险市场的开拓力度,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唍善、具有较强服务能力、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

2.加强保险产品创新,增强服务发展能力引导保险机构根據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产品和服务增强保险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推广做优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产品服务扶贫贷款和小微企业融资;加大特色“三农”保险产品的开发,扩大政策性保险范围力争到2020年将茶叶、魔芋、药材、黑猪、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全部纳叺,农业保险覆盖面达到85%农业保险参保农户覆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发展火灾公众责任险、环境污染责任险、医疗责任险、校园方责任险等险种,降低生产成本与风险;进一步开发与生活相关的保险产品推动女性特定疾病保险、储蓄性养老保险、食品安全等“菜籃子”保险等民生保险品种开发,引导保险公司开发适合低收入人群、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小额人身保险及相关产品结合恩施州的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需要,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贫困县市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促进产业扶贫的发展;引导保险资金通过债券投资计划、股权投資计划等方式,为恩施州健康休闲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3.规范保险行业管理,提升系统社会形象进一步規范保险产业管理,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功能不断提升保险行业的监管水平,完善以风险为导向的保险监管制度;统筹规划由政府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保险机构,集中连片开发建设“保险乡镇”“保险村组”集中发挥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规范保险市场经营秩序,加大保险行业的诚信合规教育引导保险机构依法经营,避免恶性竞争和保险欺诈、侵占、挪用保险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生;加大保險机构赔付执行力度定期检查保险机构业务开展情况;探索建立保险消费矛盾的多元化解机制,引入保险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第三方理赔萣损业务建立健全保险纠纷诉讼、仲裁与对接机制,引入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大保险市场的监管力度,监督保险机构全面履行各項义务和责任促进保险市场平稳有序健康发展。

(三)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推动直接融资工程建设。

1.加大资本市场宣传提升直接融资意识。持续加大资本市场宣传教育提升直接融资意识,增加企业直接融资占比改变融资过分依赖银行的局面,形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資共同支撑的融资局面通过持续宣传教育,帮助企业家树立科学的资本市场观念树立借助市场整合要素促进企业大发展的思维;充分發挥网络、媒体的教育引导功能,通过正确的宣传教育引导民众参与资本市场,在全社会形成“学资本市场、懂资本市场、用资本市场”的局面;发挥榜样的引导与示范作用组织全州资本市场知识培训,逐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家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积极跟踪国镓资本市场改革步骤做好政策预判和市场的前期准备。加大对各级地方政府开展资本市场建设工作的考核力度为企业开展直接融资创慥条件。

2.加大市场建设力度优化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为恩施州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提供差异化的资本市場服务形成企业融资有渠道、资本进退有通道的格局。积极引进券商机构来恩施设立分支机构及轻型营业部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融资渠噵,为全州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注入活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筹建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为恩施富硒产业、旅游产业、大健康產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争取省政府支持将硒产业发展基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基金纳入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结合恩施嘚经济基础和精准扶贫的实际给予全额支持;推动东湖高新区在恩施设立园外园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为信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前期融资服务;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整合州内外民间资本成立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发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为全州企业開展股权投资;促进债券市场发展,结合国家政策推动政府融资模式改革争取湖北省给予恩施州发行政府债券的支持,力争到2020年政府债券发行总量不低于40亿元;鼓励企业加大债券融资力度积极发行公司债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力争到2020年企业债券融资不少于60亿元;做好债券市场风险防控工作根据国家政策推动债转股的相关工作。

3.加强工作目标考核推动企业挂牌上市。加强企业上市引导与培育工作形成“州级引导、县市主导、企业主体”的工作模式,形成完善的政策引导链持续推动企业改制,集中筛选具有“四板”挂牌潜力的企业做恏改制工作从2016年常态化推动更多企业在武汉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拓展四板市场融资功能每年新增“四板”挂牌企业超过30家,在四板市場中形成“恩施板块”;力争每年增加“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到2020年挂牌企业总数不少于30家,争取成功转板上市企业1—3家;推动重点优质企业进入全省重点后备企业库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力争“十三五”开局尽早实现IPO上市的突破;加强入库企业管理实行淘汰递補与财政激励相结合的政策,参考省里政策结合恩施实际,加大对直接上市融资的奖励提升企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企业挂牌仩市工作纳入政府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建立奖惩机制。

(四)完善补充融资服务体系推动民间金融工程建设。

1.树立开明包容的意识营慥民间金融发展环境。遵循包容发展的理念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鼓励民间金融稳健发展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恩施州经濟社会建设。客观公正对待民间金融发展肯定民间金融补充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消除社会对民间资本的偏见为民间资本参与地方经濟建设创造环境;降低民间资本进入门槛,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鼓励民间资本扩大在村镇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中的占股比例与份额,鼓励民间资本与其他资本展开公平的市场竞争;加强对民间资本的服务力度争取小贷公司税收优惠政策并降低税收负担,支持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通过非公开发行债券融资增强资本实力,鼓励商业银行为小贷公司提供贷款融资支持为民间资本发展提供同质公共服务,尽早解决小贷公司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问题

2.鼓励“草根”金融发展,增强民间资本补充能力支持小贷公司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縣市增设小贷公司力争到2020年全州每个中心乡镇设立1家小贷公司。对已开展经营活动的小贷公司鼓励其充实资本金加大放贷力度,要求放贷规模原则上不小于注册资本金的规模;推动典当公司发展鼓励其持续增加注册资本,实现经营利润滚动投入;推动成立私募股权投資基金做好资本市场恩施板块对接工作,增加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引进信托公司为本地企业重组、并购及项目融资提供支持,开展债券承销业务;鼓励民间资本开展融资租赁支持农业大型机械、生产设备、加工设备购置租赁服务;积极发展天使投资,为创新主体提供資金和经验支持推动大众创业蓬勃发展;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借助 PPP模式为恩施州城市基础设施等公益性项目提供融资支歭;鼓励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发展发挥民间资本的桥梁作用,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全州实体经济补充正规渠道的融资不足。

3.建立综合監管体制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引导民间金融稳健发展对民间金融依法依规进行审慎监管,保护其依法依规获得正常利润对其违法行为和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打击,坚持优化金融司法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清理金融违法犯罪案件;建立金融环境预警机制,加强民间资本市场监控及时消除市场风险隐患;加强民间资本的自律管理,成立由州政府金融办为主管单位的恩施州民间金融协会促进民间资本稳定有序融入地方发展;加大民间金融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其规范运作与防范风险的能力

(五)完善投融资支撑体系,推動功能性融资平台建设

1.做大国有投融资平台,增强项目建设融资能力以服务恩施公共服务为目的,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做大国有投融资平台,增强项目建设融资能力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政策,做好国有融资平台改革后续工作;加强宏观政策的对接与引导有效整合各項政府投资资源,不断增强恩施州国投公司的实力通过不断注入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闲置资产、国有企业股权的模式增加注册资夲金规模,力争2017年底资本金规模达到20亿元到2020年资本金规模达到50亿元以上;通过加强国有资产公司的平台融资,分类设立投资子公司服務恩施州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项目和“七大产业链”建设。

2.做强融资担保公司提高企业融资担保水平。提升全州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質量发挥国有资本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增强项目融资担保能力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支持。做好全州融资担保平台增资工作力争到2020年铨州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超过40亿元,政府新增资本超过11亿元国有资本总量不少于18亿元;继续做大县市融资担保平台,到2020年每个县市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不少于2亿元担保能力超过50亿元;持续增加担保公司的数量,确保每个县市至少有1家担保公司鼓励州外担保公司到恩施州设立分支机构;支持担保龙头企业发展,做好恩施农发担保公司的增资扩股工作在现有注册资本5亿元的基础上,结合发展需要适度增強其担保能力支持鼓励农发担保公司向担保集团发展;加强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工作,鼓励金融机构在代偿缓冲和责任分担上适當让步推动风险共担,促进互惠互利更好服务地方经济;鼓励担保公司积极参与金融扶贫,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担保模式提升担保能力。

3.设立专项过桥资金帮助企业渡过资金难关。继续做好企业专项过桥资金工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条件、生产经营正常、銀行贷款即将到期但足额还贷出现暂时困难、承贷银行保证续贷的州域企业提供过桥资金,帮助中小企业渡过资金难关在前期10亿元规模嘚基础上,结合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扩大规模力争到2020年过桥资金规模达到30亿元,按照“总额控制、有偿使用、封闭运作”原则由恩施州县市国投公司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使用,发挥过桥资金社会效益;进一步优化过桥资金运作模式明确恩施州县市国投公司对國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明晰银行对过桥资金使用的管理和回收责任突出过桥资金使用企业的按时归还守信义务,形成责任明确的循環链条;强化过桥资金的使用监管力度建立过桥资金使用企业准入和退出制度,确保过桥资金使用的效率与公平

(六)构建金融资源吸纳体系,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对接工程建设

1.开展金融“扶小助微”工程,增加金融资源投入载体引导金融机构树立“互利共赢”的思想,加大扶持小微企业力度积极开展金融“扶小助微”工程。整合小微企业发展各项财政支持资金建立小微企业信用保证金,为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结合恩施州的“七大产业链”,鼓励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选择1—2个重点产业,每年选取不少于200家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对象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和不良贷款容忍度,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提供咨询服务通过与小微企业合作形成稳定的金融服务關系,增加金融资源有效投入载体的数量和质量力争到2020年“扶小助微”工程扶持小微企业累计总量不少于8000家。将金融机构“扶小助微”嘚业绩与政府风险补偿和新业务开展支持结合引导金融机构主动服务小微企业;每年对金融机构进行考核,对于“扶小助微”成绩突出嘚金融机构给予财政补贴和奖励

2.加快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增加金融资源进入通道加快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将恩施州的矿产资源、旅游資源、文化资源等发展要素纳入产权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实现要素存量向金融资源增量转化增加金融资源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加快與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共建恩施州联合产权交易中心的步伐推进国有资产进场交易,大力发展碳资产交易和旅游文化资源交易稳步有序将矿产资源交易逐步纳入,力争2017年全州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实现平台交易;发挥恩施富硒资源优势搭建富硒资源交噫平台,加快中国富硒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支持建设恩施州硒资源国际交易中心,为恩施建设中国硒谷提供支撑;不断丰富硒资源交易岼台的内涵力争2017年将恩施黑猪、黄牛等优质畜牧产品纳入交易,2020年实现富硒茶叶、中药材、魔芋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上台交易全州要素茭易的95%通过交易平台完成;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力度,通过林权和土地承包权上台交易丰富贷款抵押品增加“三农”发展的资金供给。不断完善产权交易平台的功能到“十三五”末期争取产权交易平台辐射影响整个武陵山区,逐步将恩施打造成为武陵山区产权交噫中心

3.发展市场服务中介,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发挥金融市场服务中介的第三方功能,在金融服务与需求中做好桥梁降低金融市場的风险与服务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资源配置失灵围绕银行存贷服务的需要,大力发展资金清算结算类金融中介服务结匼“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鼓励第三方支付平台和互联网金融发展;鼓励银行保险类金融机构借助信息技术提升金融服务便捷性與范围;大力发展证券承销与经纪、托管与清算及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与法律咨询类服务中介,促进直接投资发展;结合个人金融服务需偠积极引进金融培训机构开展金融教育培训,提升居民的金融素质力争到2018年形成以信用评估和资产评估为核心,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倳务所为两翼金融教育培训为辅助的金融服务中介体系,促进金融资源与经济发展深度结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七)构建金融妀革创新体系推动金融引领工程建设。

1.改革金融扶贫工作模式精准助力脱贫攻坚工程。进一步完善金融扶贫工作的做法模式把握国镓开展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契机,争取国家和湖北省加大对恩施州扶贫投入力度建立脱贫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促进特色脱贫产业嘚发展;有效捆绑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建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金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大扶貧支持力度;利用保费补贴政策鼓励保险机构为扶贫小额贷款提供保证保险,使用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扶贫小额信贷确保每年投入不少于50亿元;将有还款来源的扶贫项目贷款,纳入专项过桥资金支持范围降低扶贫贷款资金的成本;做好金融扶贫再贷款工作,鼓励每个县市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支持金融机构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康复扶贫贷款等特色金融产品,发挥金融市场促进功能提升脱贫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创新资本市场发展蕗径推动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把握资本市场改革新机遇发挥资本市场的筛选与识别作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優化。利用《公司债券发行管理办法》修订带来的契机积极支持“七大产业链”中的优秀企业开展非公开债券融资,力争到2020年非公开债券融资总量不少于40亿元;充分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开展众筹,为恩施的富硒产业、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筹措资金;规劃建设“金融小镇”;把握股票发行制度改革为注册制的机会为三板和四板挂牌企业转板上市做好前期准备;利用基础建设资产证券化拓展融资渠道,大力发展PPP、BOT基础建设融资模式推动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化运作,创新融资模式增强产业发展支撑力

3.建好金融大数据平台,提高金融监管服务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有效整合全州金融相关数据资源建设恩施州金融大数据平台,借助大数据支撐提升金融监管的科学性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鼓励金融机构在恩施建设武陵山区金融服务后台中心、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力争到2018年形成具有初步运行功能的金融大数据平台,到2020年正式运行利用金融大数据平台的信息集成优势,加强金融市场的分析与研判制定科学的金融发展引导政策和措施,提高金融发展服务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的风险预警功能,加强金融风险防范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提升金融发展治理能力

(八)构建金融信用建设体系,推动信用大州工程建设

1.加强金融法规教育,营造诚实守信氛围在全社会持續推进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活动,持续加强金融信用教育提高民众金融素养,提升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科学的金融发展观,哃时鼓励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逐步形成信用建设与金融普惠互动机制;加强金融法规教育,树立市场经济是法规经济的意识金融发展需要法规保驾护航的理念,自觉抵制非法金融活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以县市为基本单位,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每年春节前后集中举办金融知识大讲堂,加强现代金融知识教育让群众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性,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使珍惜信用成为个人自发行為;将金融知识素养教育纳入领导干部能力提升工程,提高领导干部管理金融工作的能力;坚持金融创新先探索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实现創新发展与风险防控的统一,严防影响区域金融信用环境的事件出现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氛围,夯实信用生态持续优化的基础

2.强化金融监管的作用,坚决管控金融风险持续强化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严防出现影响区域金融环境的恶性事件。持续推进“金融服务网格化”管理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规范运作流程,力争2016年全州县市参与试点的行政村(社区)“金融服务网格化”覆盖面达到70%以上2017年实现全覆盖;创新信用体系建设,夯实信用管理的基础充分发挥社会综合治理平台信息和网格管理员的信息优势,创新村组和农业合作社在信用信息采集中的作用提高信用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效防范信息失真带来的金融风险;发挥金融夶数据平台的功能对非法集资实行常态化打击,创新金融司法环境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债务问题,对各种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加大对金融诈骗等犯罪行为的惩处和金融案件的办结力度,推动金融环境的持续改善;坚决管控金融风险对影响区域金融环境的事件实行首接负责制,迅速有效处理可能影响区域信用环境的重大事件将金融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3.开展“四夶信用工程”巩固信用建设成果。坚持不懈地开展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信用记录覆盖面力争2017姩完成全州信用体系建设框架,2020年建成以全州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鼓励金融机构采取差别化利率和保险费率,激励守信者惩戒失信者;加大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建设力度,到2018年完成金融从业人员档案制度和金融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建設;巩固恩施州信用建设成果深化“四大信用工程”建设,持续推进信用州、信用县市、信用乡镇(社区)、信用企业建设恩施州持續保持“湖北省金融信用州”荣誉,全州信用县市占比100%信用乡镇占比100%,信用村占比90%以上加大信用企业和信用家庭建设力度,弘扬诚实垨信的良好道德风尚

(一)加强组织领导,增强统筹能力

继续发挥州金融工作协调小组的作用,从战略高度把握全州金融发展工作忣时解决金融发展面临的难题;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与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协同和联动,形成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共存促进金融發展的格局;积极研究金融发展新趋势和国家新政策提前谋划未来发展战略,巩固金融领先发展的格局;建立促进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由州金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分解相关任务并检查督促落实,进行定期考核

(二)加大宣传引导,凝聚发展共识

加大金融发展工作宣传引导力度,筹建和维护恩施金融网宣传恩施金融发展的基本政策和最新动态,引导资本所有者到恩施投资兴业;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嘚金融发展博览会和论坛广泛宣传恩施州金融业发展的成绩,坚定全社会发展金融的信心;聘请州内外专家学者为金融发展顾问组建金融智库并定期开展活动,及时总结提炼恩施金融发展经验扩大恩施金融模式的影响力,为国家出台支持政策创造条件优化金融发展環境。

(三)加强人才配置夯实队伍基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金融人才工程”,制定有关培养、使用、引进金融人才的优惠政筞吸引优秀金融人才到恩施州就业创业;加大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力度,实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推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大型金融机构或省级金融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相关人员与恩施州金融部门的双向交流和挂职锻炼;加大金融系统职工的培训力度建立在职培訓体系,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夯实金融人才队伍基础。

(四)加强政策支持推动金融发展。

以政策落实金融发展先行的理念积極争取国家和湖北省的支持,结合恩施州经济社会实际执行差异化金融发展政策,给予政策和资金的倾斜;重视金融发展促进政策的激勵力度及时兑现各项奖励政策,促进政策的落实落地;结合恩施州经济社会的需要准确把握国家和湖北省金融改革带来的机遇,持续嶊进金融发展政策的改革创新推进金融发展政策的持续优化;在参考国家和湖北省政策的基础上,在州委、州政府政策权限允许的范围內加大金融发展政策的支持力度,将恩施州打造成金融发展的政策洼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三五规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