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咨询下,微信里面的公众号阅读文件是主编自己得文笔还是雇笔者认为的投稿呢?

全部微信分类
当前位置:
干货&|&李叫兽传教,如何写出阅读量过万的微信公众号文章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越来越多的人在微信公众号、知乎上分享自己的见解,甚至很多企业也把“分享见解”变成重要的营销方式。但是如果翻看大部分公众号的文章、知乎的回答等,就会发现很多内容简直惨不忍睹—与其说是一些“文章”,不如说是“一大堆观点的罗列”。于是在很多创业团队或者企业的口中,一个神奇的说法重现江湖,那就是“别人家的公众号”。“小王,你这个写的太不行了,你看看XXX发的文章,记住,写文章,要走心!”“昨天发给你的那几个公众号看了没?好好学习一下,下次转发量争取过20!”于是你内心就产生了疑问:“明明我写的时候感觉很好,文笔流畅,思路如泉涌,怎么最后没人能看得下去呢?”那往往是因为没有遵循基本的一些原则。是的,跟“机械制造”、“外科医生消毒”以及“开车”一样,“写作”也有基本的原则和技巧。如果不知道这些基本的原则,连一篇“60分的合格文章”都写不出来,更怎么谈“火爆互联网”的热文?那么如何“符合基本原则”,写一篇至少及格的微信文章?根据公众号和知乎的特点,最关键的是:1,创造缺口,让他们产生对答案的渴望;2,顺应读者的疑问,让人一直读下去;3,制造“启发感”1创造缺口欲要卖米饭,先让人饥饿很多人分享干货知识的时候,喜欢“直接教给别人”,比如“有3种方法可以帮助你策略性地规划职业生涯,第一种是……”或者:“教你怎么让用户认同你的品牌,首先,你应该XXXX,然后你应该XXX”这样的思路简直像标准的议论文一样“开门见山”,直接告诉别人答案。但是它们无法让吸引读者看下去。因为:当你说“策略性地规划职业生涯”之前,你并没有让读者产生“我很想知道到底策略性职业生涯规划怎么做”的渴望;当你说“认同品牌的4种方法”之前,你也并没有让读者产生“我很想知道具体有什么方法可以认同品牌”的渴望。总之,这些文章在读者产生了对答案的渴望之前,就给出了答案。而这肯定是无效的。如果你想卖米饭,就得想办法先让对方饥饿。如果你想让你的答案被人读下去,就得先让对方产生对答案的渴望。这个逻辑如此之简单和基本,几乎是所有“营销”的必备逻辑,就连《华尔街之狼》中莱昂纳多饰演的“乔治·贝尔福特”在面试推销员时都遇到了这个方法。当时乔治想招聘推销员,就跟其中一个人说:“把这支笔推销给我。”大部分推销员的做法其实如出一辙:“这是一直非常好用的笔!”“这是一只德国进口的优质笔,买下它吧!”而日后成为乔治左膀右臂的天才推销员是这样说的:“能帮我签个名吗?”他知道要想卖笔,就要先创造对方对“笔”的渴望。而让对方签个名,自然让他觉得“自己需要一支笔”。而其他人才不管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一支笔,只管罗列这支笔的优势。同样,如果你想让别人在微信、知乎读你的答案,就得先创造别人对这个答案的渴望。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想办法创造一个知识的缺口—让别人很渴望知道某个答案。这样的方法有很多:(1)“找到违背直觉的部分”。你需要找到你的文章中违背别人第一直觉的部分。比如在我的一篇讲广告创意的文章中,开头部分的逻辑就是:“我们常常惊叹于无数品牌的创意广告,也渴望自己能够写出创意广告。但是你知道吗,“创意”本身其实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有创意—一个研究发现:多达89%的创意广告来自于这6个模板。”(原文《“创意”本身真是没有创意:89%的创意广告来自这6个模板》,在本主页回复“039”查看)为了用简单的模板来教读者怎么构思广告创意,我并没有直接说:“第一种创意方法XX,第二种创意方法XX”,而是指出了这些方法背后和大众直觉相违背的部分:很多人觉得所谓的创意就是“天马行空的构思”,但是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再比如我在《如何减少被欺骗》(回复019查看)中,一开始用了这样一个违背直觉的例子制造悬疑:“迈克o亚当斯教授曾经做过一个研究,根据对美国高校的大量调查,发现:美国大学生期中考试临近时,奶奶去世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而期末考试时是平时的19倍。亚当斯教授还进一步发现,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失去奶奶的可能性是考试及格学生的50倍。(调查数据来源于各高校教授收到的请假邮件和推迟交论文的申请)”这样一个事实是违背读者直觉的,因为大部分人觉得“考试成绩怎么可能和奶奶的健康有关系?而且怎么会关系这么大?”然后读者就会非常迅速地进入“渴望答案”的状态,接着我就立刻揭晓答案:“原来是因为期末考试时时间不够用,学生们编造了大量的‘奶奶去世’的请假借口。”但是我并不会直接说“欺骗的现象真是越来越严重了……”而此道用得最频繁和厉害的,自然不是李叫兽,而是被吐槽无数的《走近科学》栏目:“宁静的乡村,数百头母猪为何突然惨叫?请收看今晚……”“年仅9旬的老人为何突然健步如飞?请收看今晚……”(2)指出别人的错误在给出解决方案(也就是你的答案)前,先指出别人不好的地方。比如我写的一篇企业公关的文章《公关经理怎么证明“面包不是鞋底做的”?》(回复042查看)我先说很多企业面临负面谣言的困扰,比如麦当劳面临“汉堡牛肉是蚯蚓做的”这样的谣言。然后说明企业应对这些谣言传统方法,比如说“这是一派胡言、没有证据!”接着指出这样的方法无效。这个时候读者内心就产生了好奇—“为什么会无效呢”?“那怎么才能有效呢?”这时候读者已经产生了对答案的“渴望”,我就可以在正文抛出我的答案了—“创造有生存力的信息,用谣言的方法来反击谣言”。(接着讲具体怎么做)“指出别人的错误”可以让读者产生对你答案的疑问。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知乎人回答问题时会先加一句:“实名反对楼上所有答案”。哈哈。(3)“起点-终点”法开头讲一个“起点”,再讲一个“结果”,适合“阐述过程”类的文章。比如“乔布斯:从一个屌丝嬉皮士到苹果CEO”这样的开头逻辑。其中“屌丝嬉皮士”是起点,“苹果CEO”是终点,你在文章开头一句话同时指出起点和终点时,就会引发别人对答案的疑问—他是如何从嬉皮士到CEO的?(4)成功案例法开头先讲一个成功案例,然后引发别人对“他为什么成功”的好奇。比如在我的文章《7页PPT教你秒懂互联网文案》(后被改名为《月薪3000和月薪30000写文案的差别》,回复016查看)中,是这样开头的:用互联网思维写文案—小公司也可以颠覆大品牌。小米、凡客、雕爷牛腩、皇太极煎饼,无数打着“互联网思维”的小公司0成本营销,逆袭大品牌,其“互联网味”的文案功不可没。那么如何写一个互联网思维的文案呢?先讲一些被众人向往的成功案例,然后引发读者对你的答案的好奇。总之,如果你想卖米饭,先让别人产生饥饿;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答案被别人看,先让别人产生对这个答案的向往。1顺应读者的疑问下一句读者期待的内容是什么?请看下面一段话,你一定觉得非常难读(摘自 “万能的大熊”的一篇微信文章《成功其实比失败可怕多了》):前天又有一大波假货传言在围攻聚美优品,相信陈欧也是很辛苦。前天另一个上市公司的CEO在微博上和我呛声,虽然他没上市之前给大家讲的是如何在互联网拼爹时代找到自己的亲爹干爹和后爹,但是上市之后,就摇身一变成了我通过努力带领公司上市了。后来他的一个学弟还微信跟我说,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母校对他的感情比较复杂。其实上市没啥了不起的,只是可以忽悠资本市场的钱罢了,上市前大家都是很开心的,上市后其实就很难过了,背上了资本市场的枷锁,要不断的前行。为什么这样的文章明明道理很浅,但是却很难读呢?因为它没有顺应读者的疑问。比如看完第一句“前天又有一大波假货传言在围攻聚美优品,相信陈欧也是很辛苦。”这个时候读者内心产生的疑问是什么?读者会期待下文讲什么内容?必然是“陈欧怎么了?”或者“假货传言围攻的结果如何?”但是作者接下来却说:“前几天另一个上市公司的CEO……”这样,第二句话就没有符合读者的“期待”,并没有解决第一句话所引出来的读者疑问。而如果仍然用第一句话作为开头的话,按理说接下来的文章发展可能是这样的:“前天又有一大波假货传言在围攻聚美优品,相信陈欧也是很辛苦。果不其然,就在昨天,陈欧病倒了……”“前天又有一大波假货传言在围攻聚美优品,相信陈欧也是很辛苦。结果发现,这些假货传言竟然都是出自聚美内部员工之手……”这两段都回答了第一句话引出的疑问,因此显得更加通畅、易读。而当你回答了上一句话可能引出的读者疑问时,你的新答案就会引出新的疑问,然后就接着“新疑问-新答案-新疑问-新答案”最终顺着读者的思路走完整篇或者整段文章。用这样的方法,如何改写“万能的大熊”这段话呢?假设万能的大熊真正想表达的观点是:“陈欧上市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那我会这样改:聚美成功上市,大家觉得高富帅创始人陈欧好像一下子登上人生巅峰。(这个时候读者的疑问是“难道不是吗?”)但是实际上陈欧并没有大家想象地那么潇洒,上市带给他的更多的是压力、困境而不是无限的“风光”。(解答了上面引出的疑问,同时引出下一个疑问—这时读者内心想“具体说呢?”)先不说上市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战略控制让陈欧减少了自由权,单是上市后,一大波针对聚美假货的谣言都足够他喝一壶了。(解答了上面引出的疑问,读者心想“原来如此”,同时产生疑问“谣言怎么了?”,接下来应该说谣言的事情。)所以下面那一句的开头应该是:“这些谣言……”细心的读者发现,我的改写删掉了一些内容。因为假设的主题是“陈欧上市并没有大家想象地那么好”,那么“上市前拼干爹”、“母校的感情”、“微信的学弟”等信息与这个主题并没有关系。这些无关信息会像噪音一样干扰信息表达,引出不必要的疑问,因此删掉了。所以:“一句话只能引出1个疑问,不要在引出疑问之后不立刻给答案”因为只有这样顺应读者的预期,才能让提高文章的连贯性,让读者“轻松地读下去”。有个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有个心理学家给2组被实验者准备了AB两个故事:A故事:杰克脱下了红色的外套,换上了黑色的呢子大衣,出门离开了家,坐了2站地铁,见到了女朋友露西。露西夸奖杰克今天的打扮真好看。对了,杰克的那件红色外套是尼龙布料的。B故事:杰克披上一个红色的外套,出门离开了家,坐了2站地铁,见到了女朋友露西。露西夸奖杰克今天的打扮真好看。对了,杰克的那件红色外套是尼龙布料的。然后心理学家测验人们对这2个故事的记忆情况和理解情况。最终发现看到B故事的人对故事更加印象深刻,而且更加清晰地记忆红色外套的材质。这两个故事唯一的区别就是杰克是“穿上”还是“脱下”红色外套。为什么记忆程度差别这么大?因为当读者看这个故事时,自动假设杰克是主角,然后整个思路是跟着杰克在走的—“杰克做什么”、“杰克见了谁”。但是在A故事中,当杰克脱掉了红色外套,读者就自动在记忆中“放下了”红色外套,默认红色外套和剧情无关了。因此当露西夸奖杰克打扮好看的时候,读者对下面信息的期待是“黑色呢子大衣”,而不是“红色外套”。而这时候却又突然出现已经被读者“放弃”的红色外套,实际上并不顺应读者对信息的期待。所以当你写完一句话时,应该想想:这时候读者看完这句话,内心产生的疑问是什么?期待下面出现的内容是什么?我将要写的下面那句话是否能解答这个疑问呢?如果不能,你的文章就会变的逻辑混乱、晦涩难懂……3制造启发感给寻常的东西带来不同的解释光是初期引起好奇和整篇文章逻辑通顺,最多可以让有耐心的读者理解你的观点,但是难以维持一篇文章的吸引力。而维持吸引力地秘诀就在于—每隔一些部分,就制造“启发感”,让人产生“原来如此啊”的感觉。比如我在《如何建立宗教一样的粉丝信仰》中,有一条是“任何信仰的建立都包含仪式化的行为,这些仪式化行为看似没有实际作用,却会强化信仰”。用了这些熟悉的例子:这就是为什么解放军一定要叠方块被子;这就是为什么基督教要做礼拜;这就是为什么iPhone要设计仪式化的滑动解锁,小米也要设计米粉节……这些例子会让人产生“原来如此”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它让别人“在熟悉的事物中看到新的解释”。“iPhone的滑动解锁”,这是所有人都看得到的东西,但是大部分人没有想到这实际上有强化仪式行为的作用。是的,“看到”并不意味着“观察到”,如果你能把文章的理论联系到别人可以“看到”但是“观察不到”的事情上,就会提高文章的启发性。事实上,这也是所有的谜语、迷宫让人看到答案后产生“启发感”的原因—所有人都能看到谜语,但是他们往往猜不出来。这时候如果突然呈现了答案,就会产生“启发感”。这也是所有的侦探剧、悬疑剧引人入胜的精髓—导演把所有的线索都给你了,但是知道最后,你才突然发现“原来他才是凶手”。就像夏洛克的经典台词说的:You do see, but you don’t observe.(你看得到,但是没有观察到。)就连我刚刚在本文中用“谜语”和“侦探剧”举例,也是为了能够让这个理论给熟悉的事物带来新解释,从而让读者产生“原来谜语生效是用了这个理论啊”的感觉。所以,如果要分享知识,请想办法“为熟悉的事物带来新的解释”。欢迎您前来投稿投稿方式:与互动广告圈对话,发送“投稿”我们会及时与您取得联系。更多圈内信息,关注互动广告圈微信帐号
本网站文章均来自网络
搜索结果,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请与公众号原作者联系,亦切勿轻易相信文章内容。如有侵犯权益,或者不良信息。请立即联络我们做技术屏蔽! 邮箱:
上一篇:第一篇
下一篇:最后一篇
关注排行榜
友情链接:关注那么微信公众号如何管理阅读?
关注了160多个公众号,自认为都是一些有逼格有思想,或是一些科学有用的公众号,但是点击进到服务号查看,几乎所有公众号每天都会更新,但是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每一个都看完,日积月累,就是一番对强迫症严峻考验的景象,无数红色小标,另人头疼,实则是怕漏掉那些优秀内容。
按投票排序
谢邀1,以时间衡量阅读的效果而非数量,即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去看,这样就不会对没看过的文章的增长感到焦虑。2,很长时间都没有看过的公众号,删掉,只留下自己最感兴趣的。3,追求逼格是最没有逼格的。4,有看公众号的时间,不如去看书看质量高的杂志。公众号上几个小时写出来的东西,比别人用几个月几年写出来的东西好的概率要小得多。并且大部分公众号为了吸粉,很容易过度媚俗,过度追求标新立异,营养少。5,公众号的优势在于对近期最新热点问题的解读和内部\小道信息的获取。
哈哈,没有必要强迫自己看啊。无聊了随便翻翻就好。觉得好的收藏,有时间整理,没时间算了。这种文章是用来消遣,不是用来提高的。
哈哈,之前写的思考终于派上用场了~~下面是我自己整理的方法,lz不喜勿喷哦~~我直接照搬过来了,前面有点啰嗦: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双城记》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一样迅捷、开放、海量信息随手拈来。我们从公众号上获取各种好玩有趣、新鲜奇怪、干货有料的信息,让你脑洞大开。这是最好的时代,一个让大家人人都自以为博学多才、海纳百川的时代。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一样细碎、凌乱、海量信息鱼龙混杂。我们从公众号上获取各种支离破碎、不成体系、无的放矢的信息,让你无所适从。这是最坏的时代,一个扼杀了知识体系、沉不下心、成为碎片化奴隶的时代。碎片化阅读已不是新鲜名词,碎片化阅读的危害早已传遍巷里巷外,而碎片化阅读的中流砥柱——公众号,无疑已经走在了风口浪尖。早在微博盛世,王蒙一篇《微博信息碎片化趋势危险,海量阅读会让人变白痴》的文章已经敲响一声警钟,而最近一篇很火的网文《碎片化时间,是如何逐步毁掉你的生活的》也为身处公众号盛世的我们敲响第二季醒世恒言。都知道碎片化阅读的危害,但我们依然趋之若鹜,对公众号阅读不离不弃,且有越来越多人加入低头族的阵营。这并非笔者的危言耸听,因为每一位读到这篇文章的人几乎都正在遭受碎片化阅读的荼毒却越来越嗨。干货来啦!既然我们每一个个体无法改变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趋势,用阿Q点的精神看:“既来之,则安之”,无法改变时代,改变自己则可。众所周知,碎片化阅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关注各种各样的公众号,而其危害主要集中于以下五点:被动获取知识+信息太过海量+漫无目的阅读+沉不下心来+看完不做思考。因此,想要克服这些危害,在碎片化阅读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就得一个一个解决,归纳为:主动获取知识+筛选知识来源+有的放矢阅读+集成知识碎片+阅读与互动结合。1:主动获取知识“你为什么关注这个公众号?”一百个人中有超过半数的人会说:“我从朋友圈看到一条微信,觉得内容不错,就关注了呗”;还有一小部分人说:“我朋友跟我推荐了一个公众号,我看着还凑合,就关注了呗”;还有一小部分人说:“我听讲座的时候看到大神做了一个公众号,大神的东西不会有错的,就关注了呗”……且看,无论是朋友圈关注,还是推荐关注,还是见到了大神关注,统统不是自己主动关注,而是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源“勾引”你关注。暂不论你从这些公众号中到底获取了多少知识,是真知识还是假知识,都不是你主动去寻找的知识。换句话说:这些知识不是你去找的,而是别人给的。如果你真想获取某一类知识,并为之做出一些思考,你关注公众号的流程大致应该是这样(以自出版类知识为例):1,我想自出版一本书,想获取些相关资讯;2,我去网上查查哪些餐饮类公众号做得不错;3,恩,“时光流影”做得挺好,就它了;4,持续关注,每天定点收看推送内容,积累知识;5,在实践中验证公众号提供的知识;6:在你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再有别的同类公众号推送,你可以把它们当做辅助类和比较类公众号,将几家内容作为对比,兼容并蓄,去粗存精。小结:主动获取为主,被动接受为辅,思辨地吸收各家知识,化为自家致胜经。2:筛选知识来源信息太过海量是碎片化阅读时代令人爱恨交加的元素:信息海量,可汲取的知识很多,很过瘾;信息太过海量,我有选择恐惧症,到底看谁的不看谁的,无从下手!我有很多朋友,都是公众号控:动辄关注几十甚至上百个公众号。只要还没达到关注上限(1000个公众号),TA就会不停关注。好友M这么和我说:“我以前特别喜欢看公众号,睡前看,吃饭看,起床坐地铁也看,但是现在我一个都懒得打开,心累。”我一看他的公众号界面,100个公众号至少90个没打开,全是让强迫症起鸡皮疙瘩的红点点。我不会笑话他,因为我也一样——五十步笑百步。任何东西,过了一个度,难免丧失其原来的本味,此之谓过犹不及也,公众号如是。此时,我们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该取关的就取关。笔者不才,给大家提供几种筛选公众号的方法,仅供参考:1,朋友硬让你关注,而你碍于面子关注的公众号,取关!2,参与投票活动而关注的公众号,取关!3,你关注了很久,但长期不看的公众号,取关!4,一时,脑热而关注的公众号,取关!5,和自身兴趣没什么关系的公众号,取关!6,既不能愉悦你身心,又不能让你获得干货的公众号,取关!总之,你不爽的,你不看的,和你无关的,统统取关!!既然是阅读,既然是获取知识,长期保持阅读某几个公众号,并长期积累相关知识,才能让你逐步积累用户习惯,并积攒可用的知识。如果和你毫无关系,毫无作用,它在你公众号列表中就是无用的存在,不取关还占内存。干脆点,Just 取关!小结: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还决定取关这个公众号,祝贺你,你发现了一个对你有价值的公众号。请持续关注下去,量变一定会引发质变。3:有的放矢阅读有一位因公众号而结实的朋友L,和我说过一句很暖心的话:“特别喜欢你的文字。,虽然不优美,但是朴实走心,能写到我们心里。隔三差五看到你的文章,总让我感觉:这写的不就是我么!”L所说的,一是阅读感受,二是阅读目的:为了时不时能走一走心,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宽慰和共鸣,因此她才会持续关注一个公众号,才会成为一位忠实读者。我不能断言L一定能从我的文章中获得多少知识,但至少能收货一些快慰。对于大部分公众号读者而言,都处于一种无目标、无方向的阅读状态:那么多公众号,随便浏览一下标题,看上哪个看那个,每篇的阅读时间不超过5分钟。这里会出现两个问题:它真的值得你看么?5分钟你能看出个啥来?为避免漫无目的+鲜有收货+不成体系的阅读习惯,笔者推荐使用“有的放矢阅读法”:在想阅读的时候,先花一分钟思考一下今天想看哪类内容,然后点开相关的公众号,然后花超过10分钟的时间看完一篇文章,再然后思考一下,最好写一些文字。在这个环节,我特别佩服我的父亲:他每次都会花很长时间阅读同一篇文章,反复推敲,并写出观后感,甚至和这篇文章的作者取得联系,交流心得。也许对很多时间紧张的读者(大部分读者时间都很紧张)而言,这样的阅读很耗费时间,有违碎片化阅读的宗旨。但我想说的是,你要的就是违背碎片化阅读的宗旨,不然看这篇文章干啥嘞?小结:有目的地选择公众号和文章内容,一旦选定,精耕细读。你一天精读一篇文章,比你一天粗看100篇文章的收货都要大。4:集成知识碎片碎片化阅读的关键词是碎片,因为不管你看多少公众号,你所看到的都是一篇一篇几无关联的文章合集。说合集都是抬举它了,因为你看的内容编织不成一个体系,当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可是,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本就没时间静下心来看一本书,只能抽空看看公众号的文章,你让我咋办?好办!既然你已经明确了看文章的目的:想通过文章获取知识,而且是成系统、体量大、持续性的知识,你可以自己将知识碎片整合——集成知识碎片。当然,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几点要求:1,先梳理出你想整合的类别,比如励志文章类、比如新媒体运营干货、比如当地美食全攻略、比如如何追到心仪的女神等等。总之,你要知道你想集合的知识是啥类别;2,关注一两个相关公众号,持续性收看里头的文章,并作内容梳理,甚至可以打印下来;3,根据梳理的内容进行实战演练;4,梳理出自己的思路,买一本相关的书籍。此时,果断地摒弃碎片,进入深度阅读阶段。小结:碎片很乱,但是经过你有目的的梳理和整合,碎片也能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当然,在此阶段的最后环节,还是推荐看书,走深度阅读路线。5:阅读与互动结合既然选择订阅一个公众号,而且持续关注之,该公众号的内容自然有吸引你的地方——无论是文章本身,还是隐藏在文章幕后的作者。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始终处于一种单向的地位,说直白点,是“单相思”:你狠喜欢文章内容,也很倾慕文章作者,因为作者写出了你想要的,你所喜欢的,你所想写却没有写的。这种情况,在读者和原创作家间的交互中尤为常见。当然,作者一般是不会主动联系读者的,那么作为读者,你就得主动点了:主动在后台回复、留言,引起作者的关注,然后逮住机会聊两句,如果幸运的话还能加个微信好友什么的,从默默的读者变成朋友圈的读者,方便你和作者更深入、更高频的交流。当然,你往往会遇到被作者冷脸的时候,但是别气馁,坚持,是能够打动人的。笔者是一个公众号运营,会主动给每一位读者回复:与读者的交流,是对作者文章的多元交互,帮助作者写出更好的文章;而读者能从中获取更多的作者心路,能在文章之外的维度获得更多的收货。当然,并不是每个读者都会主动打招呼,也不是每个作者都喜欢和读者打交道。所以,本章内容为待选项,大家视自己情况而定,不必盲从。好了,乱七八糟写了这么多,都是一家之言:我作为一个公众号读者和一个公众号运营者的经验之谈。对错与否,我不知道;有没价值,大家判断。谢谢大家听我的啰嗦~~鸣谢:感谢《碎片化时间,是如何逐步毁掉你的生活》一文的作者小木头给我以启发。 最后放上本人的大号:希望各位多多支持秦淮君是作家、段子手,插画师,本名程垚。秦淮君代表作品有《一图读懂科幻神作“三体”》、《你为什么考不上中科大》、《有一种熬夜,叫赢一把再睡》、《看电影,说历史》系列文章等。各位读者,若对本篇文章有些想说,可添加秦淮君微信号:(ID:qhqh0221)
我是路过看到这个问题的,本来是想问问哪些微信号比较适合关注的那种,结果看到了这个问题。我就说说我自己的做法吧。①我用了一个app,就是那种收集微信账号发布的内容然后可以订阅,绑定微信id,但是不会推送到自己的微信号上的那种。这类的app什么微X,微某看都是支持的,有点类似网X云阅读那样点击订阅然后阅读的意味;②当然有些内容非要订阅号上才发,我想了另外一个办法。我喜欢在笔记本上用微信PC版和同学同事交流,手机上就是微信手机版了,一般微信绑定了PC和手机两端就行了,不像QQ可以PC,iPhone和iPad同时登陆。所以我又申请了一个微信(我有一个工作用的QQ,另外一个私人的和同学朋友交流的老QQ)。那个工作的QQ就绑定申请了一个QQ,专门用iPad登陆,这样我就利用iPad的大屏优势,在iPad上享受阅读的乐趣,又不怕推送太多影响我的主微信的通信用途,我的主微信就只留几个经常阅读的公众号,干干净净。
那么有些喜欢看完分享到朋友圈,圈朋友来看的孩子怎么办呢,我一般是看了觉得好的话就一键转发到自己的主微信。安安静静地都看完了之后再用主微信转发到朋友圈开始圈人。(对于喜欢iPhone和iPad同时登陆自己的微信的人来说,您还是越狱然后来个应用多开吧。)③还有一种最安静的方式,就是关注了公众接号之后,点击不受信息。这样你的微信公众号列表永远都是安安静静的,想看的时候打开就是了(内容在查看历史信息那里),有人问那你长期不看,不会忘记了嘛。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好办法了。打开你的手机微信界面,在每个公众号的介绍页面里,多有一个竖着的三个点,最下面有个选项是“添加到桌面”。找个有空的时候,把你所有订阅的(主要是经常看的订阅号)把他们pin到你的手机桌面上去,然后用手机桌面的文件夹的功能,把他们分类摆好就行了。公众号利用好了之后,能给你的手机减少不少的负担,比如说我喜欢看韩寒的“一个”,装个app多占位子(“一个”的app在我的ipad里占了30M),把他的订阅号pin到手机桌面,信息到了还会及时推送,要看的时候点开看就好了,反正当天更新的内容在app和微信里是一样的。
以上是我的处理方式,希望可以帮到你,最后还是希望微信团队可以开发出①订阅号分组存放(拯救处女座)②一键标记“已阅”(挽救强迫症)这两项功能。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笔者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