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供给测结构性改革化解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剩

  习近平: 经济主要矛盾 在供给侧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的首次国内考察选择了重庆。在为期三天的考察中,习近平深入港口、企业调研,并以点带面地就中国目前的形势和发展做出判断和指示。

  习近平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改革要重点化解产能过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此外,习近平就区域协调发展和地方政府主动探索创新等提出了要求,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的专家认为,重庆在政治和经济版图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国家领导人选择重庆作为新年考察首站意义深远。

  企业盈利水平需要特别关注

  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政治经济语境中最热的词汇。《人民日报》近期刊文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式已然成为中国近期发展的主要方向。

  尽管供给侧改革内涵丰富,习近平重庆考察时进一步强调,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经济学家刘世锦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企业盈利水平是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指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一点、低一点不是最大问题,关键是使企业盈利保持增长的状态。”他认为,现在企业盈利是负增长,将来企业盈利以后,就业就会增加,财政收入也会增加,企业风险就得到了控制。

  “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进而实现转型再平衡。”刘世锦说。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称,去产能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抓手,淘汰僵尸企业是具体形式,兼并重组是主要手段。《人民日报》4日的文章两次举了90年代顶住压力对纺织业实行限产压锭去产能的例子,表明已经为不破不立的阵痛——下岗失业和金融风险释放做好了准备。文章同时也指出,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没有当年那种勇气,是很困难的,这也充分彰显了中央不破不立的决心。“2016年,在这种坚定的改革决心之下,企业加快破产和兼并重组,刚性兑付打破,金融风险逐步释放将成为可能。”管清友说。

  管清友还表示,市场关注的是这个“不破不立”到底能否实行,《人民日报》文章无疑给予了市场一个明确回答,这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执行会比较快落地,过去几年批评的懒政怠政现象可能有所好转。

  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彰显了中央的决心,会议决定根据督查情况完善激励和问责机制,以奖惩分明促勤政有为,为愿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提供更大舞台,督促形成竞相发力、主动破难前行的工作劲头和态势。

  强调城乡平衡发展布局

  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一站,也是西部各省市中离东部地区最近的一个。近年来,亮眼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在首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之后,中国的城市化和城镇化如何推进也是重要的战略部署。

  习近平指出,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协调发展任务繁重。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培林表示,区域发展水平和生产率差距,实际上由三个因素叠加而成,一是区域之间的城市的差距,二是区域之间的农村的差距,三是区域之间的城市化率差距。随着城镇化率超过50%并继续朝着更高水平提升,这里面第二和第三种因素对区域差距的影响趋于缩小。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相对落后区域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多人口和劳动力除外流到东部发达省份外,还可以就地城镇化,从农村进入城市,从农业领域流通到工业、服务业等非农领域,大幅度提升生产率水平。这样,在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的同时,区域之间的差距也将进一步缩小。”刘培林表示,未来缩小区域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动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此外,习近平强调,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要保住地区的青山绿水。

  在新一轮发展中,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成为近期中央部署的一大亮点。习近平指出,地方抓改革、推改革,一方面要落实好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一方面要搞好探索创新。

  《人民日报》4日刊发的权威人士文章指出,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此外,文章强调不干预市场,但要发挥创新,注重调动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确定好改革重点、路径、次序、方法,创造性落实好中央精神,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要吃透中央制定的重点改革方案,同时完善落实机制,从实际出发、从具体问题入手,见物见人,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使改革落地生根。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对象是体制机制,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离开了这个“改革”实质,去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偏离本来的含义。实际上,仅从汉语语法上讲,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供给侧改革”,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供给侧”是定语,“改革”是中心语,显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供给侧的一些妨碍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旧体制。所以,虽然“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但不是改革本身。关键是看,谁去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问题或任务本身。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总书记强调,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实际上,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离了“结构性”的实质,谈供给侧改革就没有意义。结构性改革一词其实来源于西方,强调的是对产生结构性矛盾的体制问题,包括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进行改革,比如,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特殊体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其实,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有一只“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理顺这些关系,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该入土的“僵尸企业”,就让它“入土为安”。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供给学派的主张。总书记强调,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学派极力主张大幅度减税,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包括通过降低税费来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但不仅改革的性质与供给学派主张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围也要远远超过供给学派的主张。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结构调整。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与结构性问题有关联,但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具体措施上都不等同于结构调整。过去,结构调整通常采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种手段,更多的是采用行政手段。很显然,这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僵尸企业贷款、依法实行企业破产等,但与以往不同,对结构的调整将主要是通过改革的办法,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对传统的调结构方式进行反思后做出的主动选择。

  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显然是误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方案,但我认为,这样的方案,即使冠以“计划”之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了。现在需要的是体制改革,如果只调结构,而不改体制,就难免会陷入“过几年又来一次调整”的怪圈。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原标题:定调201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2016年经济工作的全面部署,也是对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部署。

会议认为,明年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会议几次提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稳定经济增长。另外,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本次会议作出部署,会议表示中国将逐步扩大财政赤字比率,审慎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多灵活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去产能,就是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

中国成千上万家企业面临生死攸关的命运。

“要么实施重组,或者技术改造,没存量价值的企业应该关闭。”12月21日,中国社科院工业所研究员刘戒骄,谈起即将到来的全国去产能政策时表示。

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6年将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具体而言,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其中在化解产能过剩领域,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目前主要的工业领域中,包括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电解铝、手机、汽车等大部分领域,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

2015年1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0个工业行业中,除了纺织等几个行业外,20多个行业产品出厂价格都出现下跌状态。这不仅影响到工业生产的发展,也关系到经济增速的提高。

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首年,经济增速不能低于6.5%的“十三五”底线。但是产能过剩越来越大,这严重影响到未来的经济持续增长。

首席经济学家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确保经济有新的活力。这些措施若执行得好,2016年经济增速在6.5%以上问题不大,预计比2015年的6.9%增速略低一点。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供给侧改革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该会议指出,在政策上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前,11月4日发布的中央“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释放新,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思路。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也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对应。简单地说,过去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调控经济需求,比如更多地促进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增长。

不过目前这些政策效果正在弱化。典型例子是,国人更多地愿意到国外消费,因为一些居民认为国外产品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而智能手机出现后,原先的一般手机市场消失,得以创造出新的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指出,通过改善供给,可以对需求产生作用。这个时候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作用,可以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从长期看,我们才能享受结构性改革的红利。”刘元春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为6.9%,相比2007年的14.2%的增速,增速已经降低了一半。主要原因是,目前的投资增速、工业增速降低,其中房地产增速降低明显。而工业领域,如粗钢产量等开始下降,这反映出供给过剩的情况。

不过,这并非不存在真正的经济需求,如11月末中国房地产库存有约7亿立方米,但是农民工有2亿都没买房,但根本原因是买不起。类似的,中国居民看电影等文化消费需求强烈,但是国内难以有优质产品提供。

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比重为20%,中国此部分消费支出城乡比例分别只有8%、4%左右。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曾测算发现,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可激发广大的消费需求。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增加4万亿元的需求,加上连带的消费,对P可贡献1个百分点以上或更多。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实施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改变目前工业领域大部分供大于求的状况,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新的供给。“但是改善供给的话,要提高劳动者素质,从对企业员工做好培训,提高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李迅雷说。

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需求,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改善供给侧作了具体部署。

其中,去产能,就是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

去库存,就是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培育发展新产业,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 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认为,很多产业要升级,比如过去产业结构强调了生产汽车,现在需要生产飞机,这就涉及到航空领域的放开。

“供给管理必须伴随着改革,真正让市场发挥作用。一些过剩的低端产品,让市场发挥淘汰作用。”李义平说。

根据了解,目前国内钢坯价格每吨在1500元左右,相比过去的高峰跌去了2/3,全行业亏损严重。而全国粗钢全年将达到8亿吨,超出需求2亿吨以上。目前全国大部分钢铁企业属于亏损状态,甚至在今年第三季度也是如此。而煤炭等其他行业亏损早已持续多年。

中国社科院工业所研究员刘戒骄认为,下一步要加快产能过剩领域行业的重组步伐,一些没前景的亏损企业该关闭就关闭。关闭亏损企业从长期看对社会是有利的。另外,也可以改善供给,如国家应该出台政策,对钢铁产品提高要求。对房屋质量提高要求,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提出的房屋建筑钢材增加一倍的思路是正确的。

“这不会增加房屋成本很多,因为房价主要是土地价格高导致的,但是增加一倍钢材的房屋用量,可以使得房屋使用年限提高,比如100年,这样的经济增长质量是有价值的。”刘戒骄表示。

刘戒骄认为,毕竟目前化工业的时代已经结束,核心是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很多国有僵尸企业难关,这背后有体制性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下一步促进经济更好地依靠消费、服务业,实现过去主要由投资、净出口、工业的转换,仍需要把握好度。比如投资和工业仍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经济动力方面提出,要持续扩需求,发挥好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

在产业方面,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力抓好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要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等。

在推进城镇化方面,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在区域发展方面,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群体的精准帮扶等等。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推动改革需要制定好新的考核体系。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给地方政府注入积极性,要降低地方债务负担,促进地方政府投资,这样2016年可能需要进一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同时仍需要给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一定的空间。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定军 责任编辑:钟齐鸣_NF561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