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中 入口翼排灯是什么,间距,怎么设置。做好能配图和计算

机坪布局应根据机坪的类别、飞機的类型和数量、飞机停放方式、飞机间的净距、飞机进出机位方式等各项因素确定必要时,机坪上应设置服务车道

机坪道面的强度應能承受使用该机坪的各种机型的荷载。

机坪的坡度应能防止其表面积水并尽可能平坦。机坪中机位区的坡度应不大于1%宜为0.4%~0.8%。

机坪停放飞机的净距应不小于表18中的规定值

当飞行区指标Ⅱ为D、E、F并且机头向内停放时:

对于具有依靠目视停靠引导系统进行方位引导的机位,机位上停放的飞机与任何邻近的建筑物、另一机位上的飞机和其他物体之间的净距可适当减小;

航站楼(包括固定的旅客廊桥)与机頭之间的净距可减小至3.75 m

机坪宜设置道肩。道肩表面应与其相邻的机坪道面齐平机坪上停放或滑行的飞机的外侧发动机应位于道肩范围內。

视机型、气候条件必要时应在机坪上设置地锚。

6.14.1.1 在可能出现结冰情况的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应设置飞机除冰防冰设施。除冰防冰设施应设置在飞机机位上或设置在沿滑行道通向供起飞用的跑道的特定位置处

6.14.1.2 除冰防冰设施位置应保证除冰处理的保持时间,應能保证除冰、防冰后的飞机在起飞前不致重新结冰

6.14.1.3 远距除冰防冰设施应不突出障碍物限制面,不干扰无线电助航设备并且塔台管制員能看到处理过的飞机。

6.14.1.4 远距防冰除冰设施应设置在可快捷进出的位置或者是旁通道构形,不需要特意拐入或拐出除冰防冰坪应考虑滑行飞机的喷气气流对正在进行除冰、防冰处理的其他飞机或其后滑行飞机的影响,以防止降低处理效果

除冰防冰坪的数量应根据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气候条件、飞机的类型、使用除冰防冰液的方法以及飞机出港流量等因素确定。除冰防冰坪应包括供除冰、防冰飛机停放的内部场地以及供两部或更多的机动除冰防冰设备运行的外围场地除冰防冰坪的尺寸应满足除冰、防冰飞机所需的停放面积,哃时飞机四周应至少有 

3.8 m净宽的道面供除冰防冰车辆运行

除冰防冰坪的坡度应满足场地的排水要求并能收集从飞机上流下的除冰防冰液。除冰防冰坪最大纵坡应尽可能小横坡应不大于1%。

除冰防冰坪的强度应能承受在其上进行除冰、防冰的飞机荷载

除冰防冰坪应按6.13.5规定的機坪停放飞机的最小净距进行设置。若除冰防冰坪设置旁通道应按表12(12)栏中规定的最小间距设置。

除冰防冰设施邻接一条常规滑行道時应提供表12(11)栏中规定滑行道最小间距,如图6所示

图6 除冰防冰设施的最小间距

除冰防冰区域应设置用于收集和安全处理除冰防冰液嘚设施,以防止污染

对已经或可能受到非法干扰的航空器,或由于其他原因需要与正常的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活动相隔离的航涳器应指定一个隔离的停放位置,或将适宜于停放该航空器的地段通知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的管制塔台隔离的航空器停放位置距离其他航空器停放位置、建筑物或公共地段等应尽可能远,且应不小于100 m该停放位置不应位于煤气管道、航空燃油管道等地下公用设施之上,并应尽量避免位于地下电力或通信电缆之上

跑道两端应设置防吹坪,当其他铺筑面可以起到防吹坪作用时可不单独设置防吹坪自跑道端向外延伸的距离应不小于表19中的规定值,其宽度应不小于跑道道面和道肩的总宽度

防吹坪表面应与其相联的跑道表面齐平。防吹坪的坡度应满足升降带及跑道端安全区相应部位的坡度要求

防吹坪应能承受飞机气流的吹蚀,其强度应确保飞机过早接地或冲出跑噵时对飞机的危害最小

7.1.1 为保障航空器起降安全和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安全运行,防止由于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周围障礙物增多而使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无法使用规定了几种障碍物限制面,用以限制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及其周围地区障礙物的高度如图7所示。

注:突出本章所包含的障碍物限制面的物体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造成对仪表进近程序或有关的目视盘旋程序加大超障高度或超障高,或者对飞行程序设计造成实际影响

7.1.2 内水平面是位于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及其周围以上的一个水平面中的一個面,如图7所示内水平面的起算标高应为跑道两端入口中点的平均标高。以跑道两端入口中点为圆心按表20规定的内水平面半径画出圆弧,再以与跑道中线平行的两条直线与圆弧相切成一个近似椭圆形形成一个高出起算标高45 m的水平面。

7.1.3 锥形面是从内水平面周边起向上和姠外倾斜的一个面如图7所示。锥形面的起端应从内水平面的周边开始其起算标高应为内水平面的标高,以1∶20的坡度向上和向外倾斜矗到符合表20规定的锥形面外缘高度为止。锥形面的界限应包括:

——底边:与内水平面周边相重合;

——顶边:高出内水平面一个规定高喥的近似椭圆水平面的周边

锥形面的坡度应在与内水平面周边成直角的铅垂面中度量。

7.1.4 进近面是跑道入口前的一个倾斜的平面或几个平媔的组合如图7所示。进近面的界限应包括:

——一条内边:位于跑道入口前的一个规定距离处一条规定长度且垂直于跑道中线延长线嘚水平线。内边的标高应等于跑道入口中点的标高;

——两条侧边:以内边的两端为起点自跑道的中线延长线均匀地以规定的比率向外散开;

——一条外边:平行于内边。

当采用横向偏置、偏置或曲线进近时自进近面内边两端按规定的散开率均匀散开的两侧边应对称于橫向偏置、偏置或曲线进近的地面航迹的中线延长线。

进近面的坡度应在包含有跑道中线的铅垂面内度量同时应连续包含任何横向偏置、偏置或曲线进近的地面航迹的中线。

图7 障碍物限制面示意图 

7.1.5 内进近面是进近面中紧靠跑道入口前的一块长方形部分如图7所示。进近面嘚界限应包括:

——一条内边:与进近面内边的位置重合一条规定长度且垂直于跑道中线延长线的水平线;

——两条侧边:以内边的两端为起点,平行于包含跑道中线的垂直平面向外延伸;

——一条外边:平行于内边

7.1.6 过渡面是沿升降带边缘和部分进近面边缘坡度向上和姠外倾斜到内水平面的一个复合面,如  图7所示过渡面的界限应包括:

——底边:从进近面侧边与内水平面相交处开始,沿进近面侧边向丅延伸至进近面的内边再从该处沿升降带的全场与跑道中线相平行。底边上沿进近面侧边部分的标高等于进近面在该点的标高底边上沿升降带部分的标高等于跑道中线或其延长线上最近点的标高;

——顶边:位于内水平面的平面上。

过渡面的坡度应在与跑道中线成直角嘚铅垂面内度量

7.1.7 内过渡面是类似于过渡面的面,但更接近于跑道如图8所示。内过渡面的界限应包括:

——底边:从内进近面的末端开始沿内进近面的侧边向下延伸到该面的内边,从该处沿升降带平行于跑道中线至复飞面的内边然后再从该处沿复飞面的边线向上至该邊线与内水平面相交处为止。底边沿内进近面和复飞面的侧边部分的标高等于该点特定面的标高底边沿升降带部分的标高等于跑道中线戓其延长线上最近点的标高;

——顶边:位于内水平面的平面上。

内过渡面的坡度应在与跑道中线成直角的铅垂面内度量

图8 障碍物限制媔——内进近面、内过渡面、复飞面

7.1.8 复飞面是位于跑道入口后面一个规定距离的、在两侧内过渡面之间延伸的一个倾斜平面,如   图8所示複飞面的界限应包括: ——一条内边:位于跑道入口后面一个规定的距离,并垂直于跑道中线的水平线内边的标高应等于在内边位置处嘚跑道中线的标高;

——两条侧边:以内边的两端为起点,并从含有跑道中线的垂直平面以规定的比率均匀地向外扩展;

——一条外边:岼行于内边并位于内水平面的平面内。

复飞面的坡度应在含有跑道中线的铅垂面内度量

7.1.9 起飞爬升面是跑道端或净空道端外的一个倾斜岼面或其他规定的面,如图7所示起飞爬升面的界限应包括:

——一条内边:位于跑道端外规定距离处,或当设有净空道而其长度超过上述规定距离时位于净空道端处垂直于跑道中线的一条水平线;内边标高应等于从跑道端至内边之间的跑道中线延长线上最高点的标高,當设有净空道时内边标高应等于净空道中线上地面最高点的标高;

——两条侧边:以内边的两端为起点,从起飞航道以规定的比率均匀哋扩展至一个规定的最终宽度然后在起飞爬升面的剩余长度内继续维持这一宽度;

——一条外边:垂直于规定的起飞航道的一条水平线。

在起飞航道为直线的情况下起飞爬升面的坡度应在含有跑道中线的铅垂面内度量。

在起飞航道带有转弯的情况下起飞爬升面应是一條含有对其中线的水平法线的复合面,该中线的坡度应与直线起飞航道的坡度相同

7.2.1 障碍物限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跑道一端或两端同時作为飞机起飞和降落使用时,障碍物限制高度应按表20和表21中较严格的要求进行控制;

——内水平面、锥形面与进近面相重叠部分障碍粅限制高度应按较严格的要求进行控制;

——当一个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有几条跑道时,应按表20和表21的规定分别确定每条跑道的障碍物限制范围其相互重叠部分应按较严格的要求进行控制。

7.2.2 非仪表跑道应设立下列障碍物限制面:

7.2.3 非精密进近跑道应设立下列障碍物限制面:

7.2.4 Ⅰ类精密进近跑道应设立下列障碍物限制面:

表20 进近跑道的障碍物限制面的尺寸和坡度

7.2.5 Ⅱ类或Ⅲ类精密进近跑道应设立下列障碍粅限制面:

——进近面和内进近面;

7.2.6 仪表进近跑道坡度为2.5%的那部分进近面与下列面相交处以外的进近面应是水平的:

a) 一个高于跑道入口Φ点标高150 m的水平面; b) 通过控制超障高度或超障高(OCA/H)的任何物体顶端的水平面

上述两者中以较高的水平面为准。

7.2.7 供起飞的跑道应设立起飞爬升面其尺寸和坡度见表21。

表21 供起飞用的跑道的障碍物限制面的尺寸和坡度

7.2.8 在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障碍物限制范围内超过起飞爬升面、进近面、过渡面、锥形面以及内水平面的现有物体应予拆除或搬迁除非:

——经过研究认为在航行上采取措施,该物体不致危及飞行安全并经民航行业主管部门批准。该物体应按规定设置障碍灯和(或)标志;

——该物体被另一现有不能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

紸:遮蔽原则是指:当物体被现有不能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自该障碍物顶点向跑道相反方向为一水平面向跑道方向为向下1∶10的平面,任何在这两个平面以下的物体即为被该不可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遮蔽原则的应用应经航行部门研究认可

7.2.9 新物体或现有物体进行扩建嘚高度不应超出起飞爬升面、进近面、过渡面、锥形面以及内水平面,除非该物体被另一现有不能搬迁的障碍物所遮蔽

7.2.10 除由于其功能需偠应设置在升降带上的易折物体外,所有固定物体不应超出内进近面、内过渡面或复飞面在跑道用于飞机着陆期间,不应有可移动的物體高出这些限制面

7.2.11 当准备使用该跑道的各种飞机的操作性能要求适合于应付临界的运行条件时,应考虑是否需要减小表21所规定的坡度洳果减小了规定的坡度,则应对起飞爬升面进行相应调整使之提供保障直至末端300 m的高度为止。

7.2.12 若当地条件与海平面标准大气条件相差很夶宜将表21所规定的坡度适当减小。减小的幅度取决于当地条件与海平面标准大气条件之间的差异程度以及使用该跑道的飞机的性能特性囷操作要求

7.2.13 若已存在的物体没有达到2%(1∶50)坡度的起飞爬升面,新物体应限制在保持原有的无障碍物面或保持一个坡度减小至1.6%(1∶62.5)的限制面内

7.2.14 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附近的高压输电线及其塔架应按障碍物限制面进行评估和控制,此外还应根据本标准要求设置障礙物标志及灯光标识

7.3.1 障碍物限制面以外的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附近地区,距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跑道中心线两侧各10 km、跑道端外20 km以内的区域内高出地面标高30 m且高出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标高150 m的物体应视为障碍物,除非经航行部门研究认为其并不危忣飞行安全

7.4.1 物体未高出进近面,但对目视或非目视助航设备有不良影响时应尽可能移除。

7.4.2 经航行部门研究认为对飞机活动地区上或内沝平面和锥形面范围内的空间的飞机有危害的任何物体应视为障碍物,尽可能将其移除

注:在某些情况下,并未高出7.1中所列举的任何限制面的物体可能会对飞机构成危险。例如在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附近的一个或几个孤立的物体

8.1.1.1 跑道号码应由两位数字组成,平行跑道的跑道号码应由两位数字后加一个字母组成在单条跑道、两条平行跑道和三条平行跑道上,此两位数应是从进近方向看最接菦于跑道磁方位角度数(从磁北方向顺时针方向计算与向该跑道端进近方向的夹角)的十分之一的整数。在四条或更多的平行跑道上┅组相邻跑道应按最接近于磁方位角度数的十分之一编号,而另一组相邻跑道则按次一个最接近的

磁方位角度数的十分之一编号当按上述规则得出的是一位数字时,则在它前面加一个零如图9所示。

注:跑道号码的确定方法:以航向角(即着陆方向)确定左图航向角为61°,取其1/10后再四舍五入,即为“06”;右图的航向角为241°,取其1/10后再四舍五入即为“24”。     图9 跑道号码的确定

8.1.1.2 在有平行跑道的情况下跑道號码中的字母排列宜采用下列顺序(从进近方向看去从左至右): 

——两条平行跑道:“L”、“R”;

——三条平行跑道:“L”、“C”、“R”;

——四条平行跑道:“L”、“R”、“L”、“R”;

——五条平行跑道:“L”、“C”、“R”、“L”、“R”或“L”、“R”、“L”、“C”、“R”;

——六条平行跑道:“L”、“C”、“R”、“L”、“C”、“R”。

8.1.1.3 在指定跑道号码时应统筹考虑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总体规划跑道构型、跑道使用模式及运行指挥规则等方面的要求。

8.1.2.1 滑行道代号的设置应简单明了合乎逻辑。

8.1.2.2 滑行道代号的设置应结合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远期总体规划统一考虑预留相应的滑行道代号,尽可能减少因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扩建造成滑行道代号的调整滑行道代号宜按英文字母顺序选用字母,宜从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的一端开始连续命名代号到另一端

8.1.2.3 每条滑行道应有唯一玳号,且避免与跑道号码混淆(如其中一条跑道编号为04L—22R滑行道编号则避免使用L4、R22)。

8.1.2.4 滑行道代号应由一个英文字母或一个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的组合构成但不应使用“I”、

“O”、“X”三个字母作为滑行道代号。当上述代号全部使用完后可使用双字母。平行滑行道宜由单字母作为代号

8.1.2.5 被一条跑道相交分成两部分的滑行道,位于跑道两侧的滑行道宜被视为两条不同的滑行道并分别指定代号此类滑荇道的代号宜由其所对应的平行滑行道代号加阿拉伯数字组成。

8.1.2.6 当滑行道改变方向但没有与其他滑行道相交、或与其他滑行道相交但方向妀变不超过 45° 时不应改变其代号。但若系统总体设计需要改变时可在交叉后改变。

8.1.2.7 大型繁忙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滑行道系统複杂时宜将相对固定使用的滑行路线以滑行道编组形式表示并编号,编号应以英文“ROUTE”加阿拉伯数字构成由管制单位会同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管理机构和航空公司研究确定并在航行资料汇编中公布。

注:本条款对于标志的规定适用于有铺筑面的跑道、滑行道、機坪等飞行区设施

8.2.1.1 在两条跑道相交处,应显示较重要的那条跑道的标志另一跑道的所有标志应中断。跑道重要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精密进近跑道非精密进近跑道,非仪表跑道

8.2.1.2 在跑道与滑行道相交处,应显示跑道的各种标志(跑道边线除外)而滑行道的各种标志應中断。

8.2.1.3 跑道标志应为白色跑道标志可用无空隙的整块组成,也可由能够提供等量效果的一系列纵向线条组成跑道标志宜采用适当品種的油漆,以尽可能减少标志引起的不均匀摩擦特性的危险

8.2.1.4 滑行道标志、跑道掉头坪标志和飞机机位标志应为黄色。

8.2.1.5 机坪安全线的颜色應鲜明并与飞机机位标志的颜色反差良好。

8.2.1.6 在夜间运行的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内可用反光材料涂刷铺筑面标志,以增强其可見性

8.2.1.7 需要增强对比度时,宜增加黑边

8.2.1.8 标志系统设置的恰当性应以是否为航空器驾驶员和(或)车辆驾驶员提供准确清晰的引导为判定准则,其中采用飞机真实环境实验或实验室模拟是最有效的判定手段

8.2.2.1 跑道应设置跑道号码标志。

8.2.2.2 跑道号码标志应如图10所示设置在跑道入口处若预计将建设平行跑道,宜在建设第一条跑道时按图10b)设置跑道号码标志(L不画)当跑道入口内移时,可设标明跑道号码的标记牌供飛机起飞使用

注2:图中展示的是跑道道面宽为45 m时的情形
 图10 跑道号码、中线和入口标志

8.2.2.3 跑道号码标志的数字和字母的形状与比例如图11所示,其高度应不小于9 m宜为18 m。

图11 跑道号码标志中数字和字母的形状与尺寸 单位为米

8.2.3.1 跑道应设置跑道中线标志

8.2.3.2 跑道中线标志应设置在跑道两端的跑道号码标志之间的跑道中线上,由均匀隔开的线段和间隙组成每一线段加一个间隙的长度应不小于50 m,也不应大于75 m每一线段的长喥应至少等于间隙的长度或30 m(取较大值),如图10所示Ⅱ类或Ⅲ类精密进近跑道的中线标志宽度应不小于0.9 m; Ⅰ类精密进近跑道及非精密进菦跑道的中线标志宽度应不小于0.45 m,其他跑道应不小于0.3

8.2.4.1 跑道入口处应设置跑道入口标志

8.2.4.2 跑道入口标志应由一组尺寸相同、位置对称于跑道Φ线的纵向线段组成。入口标志的线段应从距跑道入口6 m处开始线段的总数应按跑道宽度确定,见表22 

表22 入口标志线段数量

8.2.4.3 当一条跑道道媔宽度不在表22规定的范围内时,应以批准的飞行区指标Ⅱ所对应的跑道宽度确定跑道入口标志线段总数

8.2.4.4 入口标志的线段应横向布置至距跑道边不大于3 m处,或跑道中线两侧各27 m处以得出较小的横向宽度为准。线段长度应至少30 m宜为45 m,宽约1.8 m线段间距约1.8 m,且最靠近跑道中线的兩条线段之间应用双倍的间距隔开

8.2.4.5 跑道入口若需暂时内移或永久内移,则跑道入口标志应增加一条横向线段其宽度应不小于

8.2.4.6 当跑道入ロ永久内移时,应按图12b)所示在内移跑道入口以前的那部分跑道上设箭头;当跑道入口是从正常位置临时内移时应按图12所示加以标志,将內移跑道入口以前除跑道中线标志和跑道边线标志以外的所有标志遮掩并将跑道中线标志改为箭头。

8.2.4.7 当内移跑道入口以前的跑道已不适於飞机的地面活动时此区域应设置入口前标志,同时对该部分道面所有原跑道标志进行遮掩或清除

注:在跑道入口仅在短时间内临时內移的情况下,经验表明不在跑道上油漆内移跑道入口标志而用与其形式和颜色相同的标志物来代替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8.2.4.8 箭头设置应對称于中线排列如图12a)所示。其数量应按跑道的宽度确定见表23。 

表23 建议的入口标志箭头尺寸及数量 
注2:图中展示的是跑道道面宽为45 m时的凊形
 图12 内移的跑道(此处显示的跑道宽度为45 m)入口标志

8.2.5.1 有铺筑面的跑道的每一个进近端应设瞄准点标志如图13所示。

8.2.5.2 瞄准点标志的开始端臸跑道入口的距离见表24但在跑道装有目视进近坡度指示系统时,标志的开始端应与目视进近坡度的起点重合

8.2.5.3 标志线段长度在要求提高標志的明显度之处,宜选用规定长度范围内较大数值

8.2.5.4 标志线段宽度横向间距可在表24所列范围内选定,以尽量减小轮胎橡胶淤积对标志的汙染但应与接地带标志的横向间距相等。

8.2.5.5 瞄准点标志应由两条明显的条块组成对称地设在跑道中线的两侧,线段的尺寸和瞄准点标

志內边的横向间距应符合表24的规定但在跑道设有接地带标志时则应与接地带标志相同。

8.2.6.1 有铺筑面的仪表跑道和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的有铺筑媔的非仪表跑道应设接地带标志

8.2.6.2 接地带标志应由若干对对称地设置在跑道中线两侧的长方形标志块组成,其对数与可用着陆距离有关當一条跑道两端的进近方向均需设置该标志时,则与跑道两端入口之间的距离有关具体规定见表25。

8.2.6.3 接地带标志应符合图13所示两种形式之┅在图13a)所示形式中,每条标志线条的长度和宽度应分别不小于22.5 m和3 m在图13b)所示形式中,每条标志线条的长度和宽度应分别不小于

22.5 m和1.8 m楿邻线条之间的间距应为1.5 m。长方形内边的横向间距在设有瞄准点的场合应与该瞄准点的横向间距相等。在不设有瞄准点的场合长方形內边之间的横向间距应与表24中对瞄准点标志规定的横向间距相符。成对标志线条的纵向间距应为150 m自距离跑道入口150 m处开始。与瞄准点标志楿重合或位于其50 m范围内的各对接地带标志应省略

8.2.6.4 在飞行区指标Ⅰ为2的非精密进近跑道上,应在瞄准点标志起端之后的150 m处增设一对接地带標志

表25 接地带标志块对数与跑道可用着陆距离的关系

8.2.7.1 有铺筑面的跑道应在跑道两侧设跑道边线标志。

8.2.7.2 跑道边线标志应设在跑道两端入口の间的范围内但与其他跑道或滑行道交叉处应予以中断。

在跑道入口内移时跑道边线标志保持不变。

8.2.7.3 跑道边线标志应由一对设置于跑噵两侧边缘的线条组成每条线条的外边大致在跑道的边缘上。当跑道宽度大于60 m时标志外边缘应设在距跑道中线30 m处。

8.2.7.4 如设有跑道掉头坪在跑道与跑道掉头坪之间的跑道边线标志不应中断。

8.2.7.5 跑道宽度大于或等于30 m时跑道边线标志的线条宽度应至少为0.9 m;跑道宽度小于30 m 时,跑噵边线标志的线条宽度应至少为0.45 m

8.2.8.1 滑行道、飞机机位滑行通道以及除冰防冰设施应设滑行道中线标志,并能提供从跑道中线到各机位之间嘚连续引导

8.2.8.2 滑行道中线标志应为不小于0.15 m宽的连续黄色实线,浅色道面(如水泥混凝土道面)上的滑行道中线标志两侧宜设置不小于0.05 m宽的嫼边如图14所示。

8.2.8.3 滑行道中线标志在与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及各类跑道标志相交处应中断中断的滑行道中线标志与上述标志的净距为0.9 m(不含黑框)(如图20~图22所示)。如0.9 m间距无法实现时也可采用0.3 m间距(如图15所示)。

8.2.8.4 在滑行道直线段滑行道中线标志应沿滑行道中线設置;在滑行道弯道部分(飞机机位滑行通道除外),滑行道中线标志应使当飞机的驾驶舱保持在滑行道中线标志上时飞机的外侧主轮與滑行道边缘之间的净距不小于表10的规定。

8.2.8.5 作为跑道出口的滑行道(含快速出口滑行道和垂直滑行道)该滑行道中线标志应以曲线形式轉向跑道中线标志,并平行(相距0.9 m)于跑道中线延伸至超过切点一定距离此距离在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时应不小于60 m,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时應不小于30 m(如图15和图16所示)

图14 滑行道中线标志
图15 跑道与滑行道相交处标志设置(图示仅包括60 m情况)
图16 垂直穿越跑道的滑行道中线标志

8.2.8.6 增強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当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交通密度为中或高时,在与跑道直接相连的滑行道(单向运行的滑荇道除外)上的 A 型跑道等待位置处应设置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该标志的作用是为飞机驾驶员提供额外的确认A型跑道等待位置的目视參考并构成跑道侵入防范措施的一部分;

b)     如果设置,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设在除了单向运行的快速出口滑行道以外的每条滑行道与跑道的交接处;

c)      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从A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沿驶离跑道方向延伸47 m的距离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如图17a)所示,滑行道Φ线两侧的边线标志宽度0.15 m浅色道面上的标志应设黑色背景,黑色背景的外边宽不小于0.05 m;

d)     当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与位于与之相距47 m以内的叧一个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如Ⅱ类或Ⅲ 类精密进近跑道的等待位置标志交叉时,应在与此类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交叉点前后各0.9 m 处中断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在超过与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交叉点后继续向前延伸至少3 个虚线段,或者从起点至终点至少達到47 m两者取较大值。如图17b)所示;

e)      当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穿过位于与之相距47 m以内的滑行道与滑行道交叉处时应在交叉的滑行道中线穿越增强型滑行道中线的这一点的前后各1.5 m处中断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在超过滑行道与滑行道交叉处后继续向湔延伸至少 3 个虚线段或者从起点至终点至少达到47 m,两者取较大值见图17c);

f)       当存在两个相对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且其间距小于 94 m,则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应贯穿这一整个距离并且不应延伸至任一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以外。见图17d);

g)      如果两条滑行道中线在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处或茬此之前汇聚则内侧虚线的长度应不短于3 m。

该虚线的开始和结束点与外侧虚线的连线垂直于滑行道中线见图17e)。

图17 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標志
图17 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

直线型、曲线形和汇聚型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见图18

图18 直线型、曲线形和汇聚型增强型滑行道中线标志图

8.2.9.1 在設有跑道掉头坪之处应设置跑道掉头坪标志,用以连续地引导飞机完成180?转弯并对准跑道中线。

8.2.9.2 跑道掉头坪标志应从跑道中线弯出进入掉头坪其转弯半径应与预计使用该跑道掉头坪的飞机的操纵特性和正常滑行速度相适应。跑道掉头坪标志与跑道中线标志的交接角应不夶于30?。

8.2.9.3 跑道掉头坪标志应从跑道中线标志的切点开始平行于跑道中线标志延伸一段距离此距离在飞行区指标Ⅰ为3或4时应至少为60 m(如图19所示),在飞行区指标Ⅰ为1或2时应至少为30 m

8.2.9.4 跑道掉头坪标志引导飞机滑行的方式应允许飞机在开始180?转弯以前有一段直线滑行。跑道掉头坪标志的直线部分应平行于跑道掉头坪的外边缘。

8.2.9.5 跑道掉头坪标志中拟供飞机跟随进行180?转弯的曲线部分的设计宜能保证前轮转向角不超过45?。

8.2.9.6 跑道掉头坪标志的设计应使当最大型飞机的驾驶舱保持在跑道掉头坪标志的上方时,飞机起落架的任何机轮至跑道掉头坪边缘的净距不小于表6的规定

8.2.9.7 跑道掉头坪标志应为不小于0.15 m宽的连续黄色实线,其设置方法与滑行道中线标志的设置方法相同;应沿掉头坪边缘设置掉头坪边线标志掉头坪边线标志的设置方法与滑行边线标志的设置方法相同。如图19所示

8.2.9.8 与跑道标志相交处的跑道掉头坪标志应中断。

圖19 跑道掉头坪标志

8.2.10.1 在跑道等待位置处应设置跑道等待位置标志

8.2.10.2 跑道等待位置与跑道中线之间的距离应符合表17的规定。

8.2.10.3 在滑行道与非仪表跑道、非精密进近跑道或起飞跑道相交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为如    图20所示的A型。

8.2.10.4 在滑行道与Ⅰ、Ⅱ或Ⅲ类精密进近跑道相交处如仅设囿一个跑道等待位置,则该处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为图20所示的A型在上述相交处如设有多个跑道等待位置,则最靠近跑道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采用图20所示的A型而其余离跑道较远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采用图21所示的B型。

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位置由跑道所服务的最大机型以及ILS/MLS的临界/敏感区决定并且仅当ILS 运行时,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才发挥作用

8.2.10.5 A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如图20所示。

8.2.10.6 如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所处地区的宽度大于60 m应将“CATⅡ”或“CAT Ⅲ”字样标志在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两端以及最大相距45 m的各点的(中间)地面上。字母高度应不小於1.8 m并应位于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以外不超过0.9 m处。当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与A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相距小于15 m时在原来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处僅设A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即可。

8.2.10.7 在跑道与跑道交叉处设置的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垂直于作为标准滑行路线的一部分的跑道的中线在标准滑行路线不与跑道中线重合的情况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垂直于滑行道中线标志标志应为图20所示的A型。

注:沿着“实线---虚线”方向行進将引导航空器或车辆进入跑道
图20 浅色道面上的A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
图21 浅色道面上的B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

8.2.11.1 在中间等待位置和比邻滑行道嘚远距除冰防冰设施出口边界上应设置中间等待位置标志。

8.2.11.2 在两条有铺筑面的滑行道相交处设置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应横跨滑行道并与楿交滑行道的近边有足够的距离,以保证滑行中的飞机之间有足够的净距净距应满足表12的要求。

8.2.11.3 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应采用如图22所示的单條断续线(虚线)

8.2.11.4 位于浅色道面上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周围宜设置如图22所示黑色背景。

8.2.11.5 当两个相邻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距离小于60 m时可僅保留一个中间等待位置标志,并设置于两个相邻的中间等待位置标志的中间处如图23所示。

图22 中间等待位置标志(一)
图23 中间等待位置標志(二)

8.2.12.1 在无法按照要求安装指令标记牌处应在铺筑面上设置强制性指令标志。

8.2.12.2 运行需要时例如在宽度超过60 m的滑行道上,或为协助防止跑道侵入应设置强制性指令标志作为强制性指令标记牌的补充。

8.2.12.3 飞行区指标Ⅱ为A、B、C 和D的滑行道上的强制性指令标志如图24a)所示按距滑行道中线两侧距离相等横设在滑行道上和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停机等待一侧;飞行区指标Ⅱ为E 或F 的滑行道上的强制性指令标志如图24b)所示,设在滑行道中线标志的两侧、跑道等待位置标志的停机等待一侧标志的边界距离滑行道中线标志和跑道等待位置标志应不小于1 m。

图24 强制性指令标志(跑道号码)

8.2.12.4 除非运行需要强制性指令标志不应设在跑道上。

8.2.12.5 强制性指令标志应为红底白字除禁止进入标志外,皛色字符应提供与相关的标记牌相同的信息

8.2.12.6 仅用作跑道出口的滑行道处可设立“禁止进入”标志,该标志应为白色的“NO ENTRY”字样设在红銫的背景上,如图25所示

8.2.12.7 在标志与铺筑面的颜色反差不明显之处,应在强制性指令标志的周边加上适当的边框边框宜为白色或黑色。

8.2.12.8 飞荇区指标Ⅱ为C、D、E 和F时字符高度应为4 m;飞行区指标Ⅱ为A和B时,字符高度应为2 m字符的形状和比例见图26。

8.2.12.9 标志的底色应为长方形并应在橫向和垂直方向从字符的最突出部分向外扩展至少0.5 m。

图26 标志的字符形状、比例和尺寸

8.2.12.10 当两条滑行道交叉于一条跑道的一端时强制性指令標志可仅仅显示这一侧的跑道号码,如图27所示

图27 两条滑行道交叉于一条跑道的强制性指令标志

8.2.12.11 当三条滑行道交叉时,强制性指令标志的設置如图28所示

图28 三条滑行道交叉的强制性指令标志

8.2.12.12 弯曲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以及强制性指令标志的设置如图29所示。

图29 弯曲型跑道等待位置标志以及强制性指令标志

8.2.12.13 近距跑道的强制性指令标志的设置如图 30 所示

图30 近距跑道的强制性指令标志

8.2.13.1 在下列地点应设信息标志:

——通瑺要求设置信息标记牌而实际上无法安装之处;

——在复杂的滑行道相交处的前面和后面(表明方向和位置),如图31所示;

——在运行经驗表明增设一个滑行道位置标志可能有助于驾驶员的地面滑行之处;

——在很长的滑行道全长按一定间距划分的各点宜相距300 m~500 m,如图32所礻

因受净距要求、地形限制或其他原因导致标记牌只能设置在滑行道右侧时,宜在地面设置信息标志作为标记牌的补充 

注:不允许飞機滑行的路线,则不应划设相应的滑行道中线也不应提供相应的方向引导标志。
图31 复杂的滑行道相交处信息标志
图32 在很长的滑行道全长按一定间距设置位置标志

8.2.13.2 信息标志应在需要之处横过滑行道或机坪道面设置其位置应使在趋近的飞机驾驶舱内的驾驶员能看清楚。

8.2.13.3 一个信息标志应包括:

——一片黑色背景上的黄色字符当其替代或补充位置标记牌时; 

——一片黄色背景上的黑色字符,当其替代或补充方姠标记牌或目的地标记牌时

8.2.13.4 在标志的背景颜色与铺筑面道面颜色反差不足之处,应增加一个颜色与字符相同的边框即字符为黑色时设置一个黑色的边框,字符为黄色时设置一个黄色的边框

8.2.13.5 标志的尺寸应符合图31、图33的要求。字符高度为4m字符的比例和样式应符合图26的要求。确因条件限制可缩短尺寸,但不应小于标准尺寸的一半箭头应设置在字符右侧,按需要以

45°设置或平行设置,长度宜为2 m滑行道Φ线两侧宜最多设置两套地面标志,以不超出道面宽度为准;如需要设置更多可将指明去往近处的标志设置在飞机行进方向的下方,远處的则设置在飞机行进的前方最靠近滑行道中线的字符距离该滑行道中线应为1 m,并且该字符与左、下边框(未设边框的为底色边缘)囷箭头尾部的距离均应为0.5 m。

8.2.13.6 当在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上设置“MAX SPAN”(最大翼展)标志有助于防止飞机误滑时应将其设置在进入该滑行道戓机位滑行通道起始处,如图33所示(沥青道面可不设黑色底色)

图33 “最大翼展”信息标志

8.2.14.1 凡不易与承重道面区别开来的滑行道、跑道掉頭坪、等待坪和停机坪的道肩以及其他非承重道面,若飞机使用这些道面会引起飞机损害的应在非承重表面与承重表面的交界处设置滑荇边线标志。

8.2.14.2 滑行边线标志应沿承重道面的边缘设置使标志的外缘大致在承重道面的边缘上。

8.2.14.3 滑行边线标志应由一对实线组成每一线條宽0.15 m,间距0.15 m颜色为黄色,如图34 所示

8.2.15.1 在滑行道转弯处,或其他承重道面与非承重道面需要明确区分处应在非承重道面上设置滑行道道肩标志。

8.2.15.2 滑行道道肩标志由垂直于滑行边线或滑行边线的切线的线条组成在弯道上,在每一个切点处和沿弯道的各个中间点上应各设一條线条线条之间的间距应不超过15 m。线条应宽0.9 m并应延伸至距离经过稳定处理的铺筑面的外边缘1.5 m处,或长7.5 m取其使标志长度较短者。线条嘚颜色应为黄色如图34所示。

图34 滑行边线及滑行道道肩标志

8.2.16.1 在有铺筑面的机坪和规定的除冰防冰设施停放位置上应设飞机机位标志按照飛机停放位置的不同,飞机机位标志分为飞机直置式和飞机斜置式机位标志(飞机斜置式机位标志如图35所示)

8.2.16.2 有铺筑面的机坪和除冰防栤设施上设置的飞机机位标志的定位应保证当飞机以前轮沿该标志滑行时能分别保持6.13.5和6.14.5规定的净距。

8.2.16.3 应根据机位构形和辅助其他停机设施嘚需要设置机位识别标志(字母和(或)数字)、引入线、转弯开始线、转弯线、对准线、停止线和引出线等机位标志如图35所示。

图35 飞机斜置式机位标志示意图

8.2.16.4 机位识别标志(字母和(或)数字)应设在引入线起端后一小段距离处如图 36 所示。标志 的高度应足以从使用该机位的飞機驾驶舱内看清楚浅色道面上的识别标志应设黑色边框。

注:A为4 mB为5 m,C随字符宽度而定D为0.1 m,E为2 m如果空间受限,A,B,E可缩小一半
图36 飞机機位识别号码标志尺寸

8.2.16.5 引入线、转弯线和引出线应为连续实线,线条宽度不小于0.15 m浅色道面上的标志宜设不小于0.05 m的黑边。引入线、转弯线囷引出线的转弯半径应适用于拟使用这些标志的要求最严格的飞机

引入线可分为下列四种构型,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管理机构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引入线(飞机单向运行的仅画设相应的引入线):

——A型引入线如图37所示;

——B型引入线,如图38所示;

——C型引入线如图39所示; ——D型引入线,如图40所示

开始转弯线应设在对正即将开始转弯的飞机左座驾驶员位置,与引入线成直角长度应鈈小于6 m,宽度应不小于0.15 m并包括一个指明转弯方向的箭头。如果需要一条以上的开始转弯线时则应对它们分别编码。考虑到驾驶员的视野开始转弯线与引入线之间应保持的距离可能因飞机型号而异。

注:飞机机位识别号码标志轴线与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形成45°~75°角,G、H、I分别为0.5 m、0.5 m和1 m
图37 飞机机位A型引入线标志示意图
图38 飞机机位B型引入线标志示意图
图39 飞机机位 C 型引入线标志示意图
图40 飞机机位 D 型引入线標志示意图

8.2.16.6 对准线应与停放在规定位置的飞机中线延长线相重合,并使其能被正在停机操作最后阶段中的驾驶员看见其宽度应不小于0.15 m。

8.2.16.7 停止线应设在对正位于拟定的停止点上的左座驾驶员座席位置并与对准线成直角其长度应不小于2 m,宽度应不小于0.15 m如果需要一条以上的開始转弯线和(或)停止线,应对它们分别编码机位停止线旁应标注停放机型的编码,机型编码的文字方向宜与飞机停放方向相反文字采鼡黄色,字高宜为0.2 m ~0.3 m字符宽度按信息标志的比例缩小,如图41所示  

如果飞机自滑进出且没有引导员引导的机位停止线,停止线标志应按圖42所示进行划设如果不同机型有不同的停止线,则应在相应的停止线处标注适用飞机编码如“B737”;如果空间受限,宜利用字母或数字標示代表对应的机型。浅色道面上的飞机编码字符宜设置黑色边框

图41 飞机机位停止线标志示意图
图42 飞机自滑进出且无引导员引导的机位停止线标志示意图

8.2.16.8 为了能更加灵活地使用机坪,同一机位上允许重叠有为不同机型服务的两套或三套飞机机位标志包括一条主线和几條辅线。主线应为对机位要求最严格的飞机使用且应为连续线,辅线应为断续线同时应在每一辅线上的机位识别号码标志的后面分别增加一个识别字母L和R,分别表示位于主线的左侧和右侧每个线段长2 m,间隔2 m如图43所示。

图43 组合飞机机位标志线示意图

8.2.16.9 如果运行需要在需严格限制飞机推出路线和等待滑行位置的区域,可设置飞机推出线和推 出等待点推出等待点应为飞机前轮的停止点。飞机推出线是供哋面勤务人员使用的地面标志为 0.15 m 宽的白色虚线,推出等待点设置在靠近滑行道的飞机推出线端点等待点垂直于推出线方向, 线长 1 m间隔 1 m,如图 44 所示

图44 飞机推出线和推出等待点标志示意图(图中的灰底为道面颜色)

8.2.17.1 在有铺筑面的机坪上应根据飞机停放的布局和地面设施囷(或)车辆的需要设置机坪安全线,包括机位安全线、翼尖净距线、廊桥活动区标志线、服务车道边界线、行人步道线、设备和车辆停放区邊界线以及各类栓井标志等机位安全线、廊桥活动区标志线和各类栓井标志应为红色,翼尖净距线等其他机坪安全线(包括标注的文字苻号)均应为白色

8.2.17.2 机坪安全线的位置应能保证飞机在进出机位过程中对停放的地面设施、车辆和行人有符合

6.9.5规定的安全净距。

8.2.18.1 在有铺筑媔的机坪上应根据飞机停放布局和地面设施的需要设置机位安全线

8.2.18.2 机位安全线应根据在此机位停放的最大飞机机型画设,其尺寸应考虑噴气发动机附近构成的安全区域因素(螺旋桨飞机也有类似的安全区域)

8.2.18.3 机位安全线的设置应符合表18中规定的停放的飞机与相邻机位的飛机以及物体之间的净距要求。

8.2.18.4 机位安全线是设置在飞机的机头、机身以及机翼两侧的多段、非闭合直线(如图45~图48 所示)

8.2.18.5 机位安全线應为红色,线宽至少为0.1 m

8.2.18.6 机位安全线的线型为实线或虚线。相邻飞机的机位安全线存在交叉时交叉部分的机位安全线应为虚线(如图45~圖48所示),虚线内部由45?倾斜的等距平行红色直线段填充,线段宽0.1m红线间净距2m。自滑进、顶推出的机位安全线除上述交叉部位为虚线外其余均为实线(如图45、图

8.2.18.7 自滑进出的机位安全线由实线和虚线组成(如图47、图48所示)。自滑进出的机位安全线与翼尖净距线或服务车道邊线所勾勒的封闭区域仅供保障该机位飞机的服务车辆及设备的临时停放使用,保障工作完成以后应尽快清空以保证飞机安全滑出

8.2.19.1 为減少服务车辆、保障设备以及作业人员等对滑行飞机的干扰,保证机坪滑行道上飞机的运行安全应设置翼尖净距线。

8.2.19.2 翼尖净距线的设置應符合表 12 中规定的滑行道中线或机位滑行通道中线与物体的净距要求

8.2.19.3 翼尖净距线应为白色双实线,其线宽为0.15 m间距为0.1 m。

A 为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中线到翼尖净距线的距离应满足表 12 的要求;
B 为飞机与相邻飞机及物体的净距,应满足表 18 的要求;
D 为服务车道边线距停放飞机的淨距应满足表 18 的要求;
E 为机头的安全净距,应满足表 18 的要求
图45 自滑进、顶推出机位安全线示意图(有服务车道)

A 为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中线到翼尖净距线的距离,应满足表 12 的要求; B 为飞机与相邻飞机及物体的净距应满足表 18 的要求; D 为翼尖净距线距停放飞机的净距,應满足表 18 的要求; E 为机头的安全净距应满足表 18 的要求。 图46 自滑进、顶推出机位安全线和翼尖净距线示意图(无服务车道)

A 为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中线到翼尖净距线的距离应满足表 12 的要求;
B 为飞机与相邻飞机及物体的净距,应满足表 18 的要求; C 为服务车道宽度;
D 为服务车噵边线距停放飞机的净距应满足表 18 的要求。
图47 自滑进出机位的机位安全线(有服务车道)
A 为滑行道或机位滑行通道中线到翼尖净距线的距离应满足表 12 的要求;
B 为飞机与相邻飞机及物体的净距,应满足表 18 的要求;
D 为翼尖净距线距停放飞机的净距要求同服务车道边线与停放飞机的净距。
图48 自滑进出机位的机位安全线和翼尖净距线(无服务车道)

原标题:规划中的总平图常见问題

点击标题下「建造云」可快速关注

一、必须了解的规划条件:

1、规划局的规划要点;建设用地范围即红线范围、地形情况、建设用地面積、建筑规模(地上地下)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建筑退界要求、建筑退线要求、建筑间距要求、日照要求、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偠求、停车指标的要求,交通规划及出入口等要求

3、甲方的有关要求;居住人口,户型情况建筑色彩的要求,

4、市政水、电、热、燃等管线接口位置;

5、周边现状名木古树情况、周边地上及地下的文物保护情况,是否涉及航空净空的限制是否处于地震断裂带等等。

②、根据以上条件制作测算表格,大致要求的户型进行强排估算容积率,对项目定位

下面是万科深圳研发中心总结的各类建筑分别對应的容积率数值。可以据此做初步的项目判断

容积率低于0.3,高档的独栋别墅项目

容积率0.3-0.5,一般独栋别墅项目密度偏大。穿插部汾双拼别墅、联排别墅可适当降低密度提高品质。

容积率0.5-0.8一般的双拼、联排别墅。

容积率0.8-1.2全多层项目较多。如与低层或联排别墅组合密度较高。

容积率1.2-1.5正常的多层项目,环境一般如果是多层与小高层的组合,环境品质较好

容积率1.5-2.0,正常的多层+小高层項目

容积率2.0-2.5,正常的小高层项目

容积率2.5-3.0,小高层+二类高层项目(18层以内)此时如果做全小高层,环境会很差

容积率3.0-6.0,高层項目(楼高100米以内)

容积率6.0以上,摩天大楼项目

居住区入口的做法是相对模式化的设计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1,门卫管理方便:用最少嘚人力兼顾车流和人流管理

2出车的安全,门口要留出驻车的空间让车在路口停留观察交通状况

3,进车的控制让误闯的车辆可以及时掉头

4,人车分行另外,要注意门卫室是景观做还是建筑做如果是建筑做,是否有退界要求是否要报批?

.合理布置路网、考虑消防車道

建筑的适中位置应设有穿过建筑的门洞其净高、净宽不应小于4m。

高层住宅应设置消防登高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塔式住宅的消防登高面不应小于住宅的1/4周边长度;

2、单元式、通廊式住宅的消防登高面不应小于住宅的一个长边长度;

3、消防登高面应靠近住宅的公共樓梯或阳台、窗 搜建筑微信;

4、消防登高面一侧的裙房,其建筑高度不应大于5m且进深不应大于4m;

5、消防登高面不宜设计大面积的玻璃幕牆。

1、高层住宅应在登高面一侧结合消防车道设置不少于一块的消防登高场地,每块消防登高场地面积不应小于15m*8m

消防登高场地是指供消防登高车实施操作时停靠的停车场地。根据上海目前使用的登高消防车的最大长度为13m登高车操作支撑所需的硬地宽度为6m,为满足登高消防车的正常作业并为消防人员的施救留出一定的工作空间本条文规定消防登高场地的面积不应小于15m*8m

2、消防登高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消防登高场地距住宅的外墙不宜小于5m其最外一点至消防登高面的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0m;

2)、设有坡道的消防登高场地,其坡噵坡度不应大于15%;

3)、利用市政道路作为消防登高场地其绿化、架空线路、电车网架等设施不得影响消防车的停靠、操作。

3、高层住宅嘚消防车道、消防登高场地应避开地下管道、暗沟、水池、化粪池等影响消防车荷载的地下设施在地下建筑上布置消防登高场地、消防車道时,地下建筑的楼板荷载计算应考虑消防登高车的重量

4.1 楼梯间的设置形式

1、住宅设一个楼梯间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低层、多層住宅当每套户门至楼梯口的距离不大于15m时,应设一个敞开楼梯间;

2)、中高层住宅当每套户门至楼梯口的距离不大于15m时,应设一个敞开楼梯间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楼梯间通至屋顶平台;

3)、十层、十一层的单元式住宅每单元应设一个敞开楼梯间,但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户门可朝户内开启)且楼梯应通至屋顶各单元的屋顶平台应相连通;

4)、十层、十一层的塔式住宅应设一个封闭楼梯间;

5)、┿二层至十八层的塔式、单元式住宅应设一个防烟楼梯间,且前室的面积不应小于4.5m2

6)、当十八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每单元设一个防烟楼梯间时应按规定设置连廊。

2、上述规定以外的住宅其设置楼梯间的数量不应小于两个,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应设敞开楼梯间;

2)、十层、十一层的通廊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3)、十二层及以上的通廊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4)、十八层以仩的塔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商住楼的商业营业场所与住宅部分的防火分区及疏散系统必须分开设置,其住宅部分的楼梯设置可参照相哃层数的住宅楼梯的要求设计;

租赁式住宅包括酒店式公寓及公寓式办公楼公共部位平面设计可参照执行,但其消防设施的设置应按照公共建筑的要求执行

十层、十一层的单元式住宅可按规定设一个敞开楼梯间,也可在每单元设置一个封闭楼梯间;当每单元设置封闭楼梯间时户门可不设乙级防火门,但单元楼梯仍应通至屋顶对于十八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虽然可每单元设一个防烟楼梯间但应按要求在相邻单元之间设置连廊。

()、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1、楼梯间或前室应靠外墙设置并应设置可开启的外窗和楼梯间顶部的百叶窗,不宜設机械加压送风其开窗面积及楼梯间顶部的百叶窗面积应符合有关规定。

十八层以上的塔式住宅当防烟楼梯间只在前室设置可开启的外窗,楼梯间为暗楼梯间时楼梯间的顶部应设置自然通风窗,有效面积不小于1.5m2

2、自然通风方式的要求:

1)、靠外墙的敞开楼梯间、封閉楼梯间、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2m2,并应保证该楼梯间顶层设有不小于0.8m2的自然通风面积;

2)、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電梯前室自然通风面积不应小于2m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m2

3)、十八层以上的塔式住宅,当防烟楼梯间只在前室设置可开启的外窗楼梯间为暗楼梯间时,户门不应直接开向前室

3、高层住宅至少应有一个楼梯通至屋顶平台,通至屋顶平台的门宜为普通玻璃门且朝屋顶方向开啟。单元式住宅各单元的楼梯间宜在屋顶相连通

利用屋顶逃生是火灾时常见的逃生方式。为保证人员及时借助屋顶从相邻单元疏散到安铨区域或将屋顶作为避难平台等待救援。搜建筑微信

4、设封闭或防烟楼梯间的住宅屋顶层电梯机房等房间的门不宜开在楼梯间、前室內。

当确有困难电梯机房或其它设备用房的门必须开在楼梯间或前室内时,则应设甲级防火门且门的开启不得影响人员疏散。

5、剪刀樓梯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剪刀楼梯的两个楼梯应在前室、走道或屋顶连通;

2)、剪刀楼梯的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实体牆分隔

6、高层住宅,当地上部分的楼梯间或前室设置可开启的外窗,且地下室为自行车、汽车停车库或机电设备用房时,其地下室的楼梯或湔室可不设机械加压送风装置

考虑到楼梯间或前室采用自然通风方式的住宅,只对地下室的楼梯间或前室设机械加压送风既不经济,吔难以实施而当地下室为自行车、汽车停车库或机电设备用房时,地下室平时停留的人员较少因此,楼梯间形式可以不变对其无自嘫通风采光的前室和楼梯间也作放宽处理,可不设机械加压送风

7、住宅各类楼梯间的设置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煤气管道不应穿过楼梯间,当必须穿过楼梯间时应穿钢管保护;

2)、除煤气管道井外的其它管道井,当在每层楼板处采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体作防火分隔且检修门为丙级防火门时,检修门可开在楼梯间或前室内

8、商住楼的营业场所、住宅的底层商业服务网点的出入口或楼梯与住宅的出入口和楼梯必须分开设置。

出入口包含平面交通和垂直交通垂直交通指楼梯、电梯。在住宅建筑中布置商店等公共用房主要需解决使用功能完全不同的用房放在一起所产生的种种矛盾。为保证住宅安全防止商店发生火灾威胁住户安全,规定商住楼的营业场所、住宅的底层商业服务网点的出入口或楼梯不得与住宅的出入口或楼梯相互借用必须分开设置,互不干扰

9、居住区域内地下汽车库的樓梯可借用住宅的楼梯,但其通向楼梯间的门应为甲级防火门

特别要注意的是,当地下室除汽车库外还有自行车库、机电设备用房及其它用房时,汽车库借用住宅疏散楼梯应满足下列要求:

1)、汽车库与其它部位之间应采用防火墙、防火卷帘及甲级防火门分隔;

2)、汽車库借用的住宅楼梯必须与汽车库在同一防火分区内即该楼梯与其它部位之间也应采用防火墙及甲级防火门分隔。

3)、汽车库防火分区內最远点距楼梯间的距离不应大于60m

()、跃层式住宅的疏散要求

1、高层住宅每套所跨越的楼层不宜超过两层;

2、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高層住宅,当有向上跃层和向下跃层同时设置时每层(包括跃层)应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户门;

3、十八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所有户室应一個方向(同时向上或向下)跃层;

4、每套户室从最远一点算起到户门的距离不应超过20m;当超过20m时,跃层楼面应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门(套内楼梯的一段距离按期水平投影长度的1.5倍计算)

1、十二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应设消防电梯,消防电梯可与客梯兼用其前室可与防烟樓梯间的前室合用。

消防电梯是消防扑救灭火的措施之一根据国家防火技术规范和本市有关规定,要求在十二层及以上的高层住宅应设消防电梯消防电梯可与客梯兼用。由于住宅消防电梯一般兼作日常使用的客梯很少独立设置,故允许其前室可与防烟楼梯间的前室合鼡

2、底层商业营业场所高度在24m以下时,住宅部分的消防电梯在商业营业场所可不停靠

3、电梯应在设有户门或公共走廊的每层设站,且臸少应有一台电梯通向地下汽车库当地下室为自行车停车库或机电设备房时,消防电梯可不停靠

1、十八层以上塔式住宅、每单元设有兩个防烟楼梯间的单元式住宅,当每层超过6套或短走道上超过3套时,应设置环绕电梯或楼梯的走道

注:短走道指防烟楼梯间的前室门臸最远的一套户门之间的走道。

在设置消防连廊时要注意下列问题:

1)、消防连廊必须每层设置不得隔层设。但跃层户型可以只在设有戶门的楼层设置

2)、每层相邻单元必须在走道或前室等公共部位设置连廊连通,不允许在楼梯间内设置连廊防止火灾情况下烟气通过連廊进入相邻单元楼梯间,也不允许通过户内阳台连通这样不能保证疏散畅通。

3)、当单元式住宅各单元层数不同时应将每单元视作┅幢塔式住宅进行平面设计;当各单元层数均超过18层时,可在较低几个单元之间的相邻单元设置连廊但最高一个单元应视为一幢塔式住宅。

四、布置单体或组合体时若在规划住宅小区地下有停车场,应该注意些什么如出入口的个数,在小区中的布置等如何组织交通鋶线,如何做到人车分流高层建筑,地下停车库做两层但柱子必须和上面的一致吗?位置、形状、尺寸?

因为是不规则的地形布柱根據停车间距不好弄

4.1 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4.1.1 居住区机动车出入口不应设在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上,可设置在城市次干路和支路上并距道路交叉口50米以外

4.1.2小区出入口设置应考虑与相邻小区出入口的相互位置关系。

4.1.3机动车地下车转户口出入口不宜直接设置在城市道路上應通过小区内部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

4.1.4在同一条城市道路上不宜设置多个出入口,尽可能归并为一个出入口且出入口宽度与相接城市噵路红线宽度相协调,需要进行功能划分的应通过小区内部路进行交通组织

4.2.1 停车场配建标准。4.2.2 采用各种方法解决停车场地不足问题 其Φ,地面停车场按每个机动车位占地面积30平方米计;地下停车库及停车楼按每个机动位占建筑面积35平方米计;多层停车库按每个机动车位占地面积15.5平方米层高2.2米计;自行车按每辆车面积1.5平方米计;装卸车位尺寸不小于4米×8米。

该规划片需配建机动车停车泊位1583个其中居住鼡地1223个,商业金融用地360个本规划片居住用地可停放机动车796个,地面出租车位7个其余420个机动车位在商业金融用地中安置。地下商业金融鼡地停车采用地下车库形式为提高空间利用率,地下车库采用机械式双层停车净空3.6米(室内地面到梁底距离)。在停车场内部布局上充分考虑居住和商业两类停车时间上的差异,一般居民白天的停车率很低这时,其闲置部分可以用于商业停车晚上商业停车位又会涳置出很大部分,可以用于居民停车在地下车库出入口布置上,商业车辆和居住车辆分开设置但又可相互借用,一般早上居民上班时商业尚未营业,居住车辆出口可利用商业车辆出入口晚上居民下班车辆应设置独立的进口与商业车流分开,地下车辆居住和商业的人荇出入口分开设置总之,该小区通过精心的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地下车辆的利用率,为解决居住区停车难问题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4.3 哋下车库设计要点

地下汽车库宜结合人防设计,即在平时作为汽车库使用而在战时则作为人员、物资的掩蔽场所——人防,这就叫做平戰结合一般城市规划都对有人防配建面积比例的规定,可以说是强制的如果投资者不愿意建造人防,也可以缴纳一定费用由政府易哋再建。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小区的地下车库是设计有人防设施的而有的则没有。

通常我们设计的车库属于“中型”(51~300辆)有时也会有夶型(301~500辆)的地下汽车库,即:停车间室内地坪面低于室外地坪面高度超过该层车库净高一半的汽车库

大中型汽车库的库址,车辆出入ロ不应少于2个;特大型汽车库库址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3个,并应设置人流专用出入口各汽车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应大于15m。出入口的宽度双向行驶时不应小于7m,单向行驶时不应小于5m

进入地下汽车库需要有坡道,坡道可以是直线的、曲线的或二者的结合坡道设计的重点昰确定坡道的位置,数量大中型汽车库的库址,车辆出入口不应少于2个即:一般设计两个出入口就够了。汽车库的汽车出入口宽度單车行驶时不宜小于3.50m,双车行驶时不宜小于6.00m但两个出入口距离不可过近(各汽车出入口之间的净距应大于15m)。规范又规定:汽车疏散坡噵的宽度不应小于4m双车道不宜小于7m,因此干脆汽车坡道就设计为4米或7米

汽车转弯半径按6米设计,此为小型车转弯半径汽车库室内最尛净高应:>2.20米(微型车、小型车)。我们通常的车库以微型、小型车库

汽车库应设防火墙划分防火分区。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媔积地下汽车库为2000平方米。如果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则可翻倍

划分完防火分区,马上就是人员安全出口的设置规范规定:汽车库、修车库的每个防火分区内,其人员安全出口不应少于两个规范同时规定:汽车库、修车库的人员安全出口和汽车疏散出口应分开设置。也就是说:汽车坡道不能作为人员疏散因此,每个防火分区设两个封闭楼梯间上到地面上去疏散楼梯的宽度不应小于1.1m,即两股人流楼梯间尽量分散布置,因为汽车库室内最远工作地点至楼梯间的距离不应超过45m当设有自动灭火系统时,其距离不应超过60m

4.4住宅地下车库設计方法

住宅小区的地下停车库平面布局设计与独立的专用地下停车库不同受地面以上住宅楼的影响较大。通常在整体社区规划首先栲虑的是地面上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楼体间距等指标要求,待这些指标规划完成后才会考虑地下停车库的布局,这种设计思路很大程喥上造成车库设计不合理实用性差:因为住宅的柱网、建筑结构体系布局、和延伸至地下的垂直消防交通系统(电梯井)都会对车库布局造成很大干扰,常常在地面部分的设计构图全部完成后再设计地下车库时发现,住宅的密集柱网设计把停车库分隔成零散的片区停車效益降低,车道不通畅车库的实用性很差。

在设计初期必须把地上、地下统一考虑,地下车库决不是设计的附属品要尽可能把车庫集中在一个整体空间中,以提高相同面积下的停车数量一种方法是,把地上住宅沿地块外围布置就是“围合式布局”,社区中部形荿比较开阔的园林空间下面做停车,这种方式能够形成开阔的楼间距住宅单元的通风、景观效果非常好,同时地下车库的使用率也非瑺高另外一种方法,把住宅楼多栋组合提高小区空地的完整性。从而有利地下停车库空间的完整性对于大盘而言,有时地下停车库被分割成几个片区这时还要考虑各区之间的连接通畅,不应产生瓶颈现象从而对交通、消防不利。

主要包含车道和停车位布置、柱网咘局、与地下室其它功能部分协调等

一般住宅小区以中型轿车:长(4.9m) X宽(1.8m) x高(1.8m)为设计标准车型尺寸,停车位尺寸应为:长(5—6)m x宽(2.5—3)m车位与车道成90°直角,且车辆“倒进顺出”的布置的时候,每台车所占车库面积的比例最小,按照此方式布置的地下停车库每车所占面积应在28㎡—35㎡

较大型车库的停车通道,应尽量设环形车道当采用与车道成90°直角的停车位布置时,车道宽应在6m以上,车道车行蕗线方式可采用双车道双向行驶

按照标准车型与车道尺寸,柱网宜在6X8m(柱间停两辆车)或8X8m{柱间停三辆车)左右

管线综合,注意遵循如下原则:

● 应尽量使“主风道” 靠近车道边侧设置;

● 风道宽度尽量控制在1.2米以内使风道下面不设喷淋;

● 电桥架、设备管线尽量与风道平行設置、尽量不要设在风道下方 ;

● 各类管线交叉点不要设在主车道处。

地下车库的设置为社区的地面绿化提供了最大可能的空间,一般甴于车库都布置在社区比较完整、大块的空旷场地内在顶板上部可作覆土、形成小区的中心绿化花园。

覆土平均厚度在50公分左右可适應种植小型灌木和铺植草皮。但如果要栽种大型乔木必须加设覆土坑。

4.5 地下室范围(面积)必须考虑:

4.5.1 上部建筑---结合消防电梯及核心筒范围考虑地下室直达户内

4.5.3 销售和开发节奏

4.5.4 停车数量---规划停车总量扣除地面停车数量

4.5.6 其他---不能停车和设备房的没有使用价值的空间尽量减尛

4.5.7 考虑以上因素后,地下室范围尽量规整

4.5.8 原则:尽量减小地下室无用面积的范围

方案阶段控制:车库出入口的设置原则

1:汽车最小转弯半径=汽车回转时汽车的前轮外侧循圆曲线行走轨迹的半径;

2、汽车最小转弯半径≠环道内径;

避免:误将国家规定的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徑6米理解为是车道的最小内径,导致车道的内径过大相应的增加车库面积。

各种停车位尺寸及通车道宽度

各种车道(出口)最小宽度

匼理的选用地下室底板的构造做法根据实际构造来计算层高。

在确定层高时精确计算设备管线预留高度以及结构梁高。

当车库与变配電间或水池等设备用房同层设计时应采取“设备用房局部降板”,而车库层高按常规设计

各类层高计算的基本内容:

一般不设缝,设後浇带;

后浇带间距一般为40~50米

梁:一般不设次梁,仅设主梁;

无梁楼盖和梁板体系谁经济?

对建筑的要求:确定覆土厚度确定消防車道走向、位置。

施工荷载和覆土是否同时考虑

顶板的结构布置:次梁沿长向布置的单向板比较经济!

1、生活泵房和消防泵房一般合建,由于场地原因才分开设置

2、小区分期建设时,则有可能建一个以上的水泵房分建与合建的基本原则:当一、二期规划已经确定,泵房合建;当二期建筑性质和高度等都无法确定时泵房分开建。

3、多层地下室水泵房及水池宜都设置在地下室的底层。

4、水泵房尽可能避免在住宅下设置(远离塔楼)以减小噪音对住户的影响。

5、水泵房最好靠近配电间靠近水专业主管井。

● 泵房大小 备注:本表面积含生活泵房和消防泵房

生活水池一般和消防水池布置在一起;

生活水池和结构和脱开,底板脱开侧板若和结构紧挨,侧壁留缝50必须設顶板;

消防水池和结构不须脱开,可利用结构构件一般不设顶板。

集水坑间距一般为50米最大可为100米。

平时地面冲洗用集水坑容积宜为1.5m3左右,规格一般为00

消防电梯集水坑、水泵房集水坑、车道出入口集水坑容积为2.0m3,规格一般为00;

消防电梯集水坑宜设在井道外侧

排沝沟沟深200~300,沟宽250起点最小深度150mm,0.3%~0.5%找坡间距最长50米左右。

1、大规模住宅小区(有多层、小高层、高层、部分商业)配电房的数量可鉯按5~6万平方米设一个配电房来考虑,每个配电房的供电半径按250—300米考虑

2、高层建筑的住宅小区,配电房的数量可以按7~9万平米设一个配电房来考虑每个配电房的供电半径按250—300米考虑。

2、供电半径250米范围内要靠近大型负荷;

3、不应设在厕浴或其它经常积水场所的正下方或贴邻(设双层板);

4、不宜设在地势低洼和可能积水场所。若设在地下一层时应采取抬高地面(100~300mm)等防水措施;

6、应避开建筑物的伸缩缝。

五、算日照时参数设置,建筑高度的设置问题建筑高度是否考虑水箱间、楼梯间、电梯机房等的高度问题

(一)、建筑高度嘚两种不同计算方法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关于建筑高度,你必须正确认识建筑高度的定义在不同的情况下要使用不同的建筑高度定义,一個是受高度限制的建筑高度另一个是非受高度限制的建筑高度。

我们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将在附件里载明建筑高度,一般是建筑的地坪到建筑的檐口高度或是地坪到女儿墙的高度建筑顶部的部分设施按规模大小可不计入建筑高度,特别是建筑顶部外装饰物茬考虑有日照遮挡的时候,我们必须特别慎重要将建筑高度降低,但有些时候特别是高层建筑,超高建筑时我们根据已经审批过的規划设计方案或是施工图时我们要考虑最高处标高,就是外装饰物也要记入高度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考虑的受限建筑高度。

根据民用建筑設计通则:

1 :受高度限制的建筑高度:指建筑室外地坪至建筑最高点间的距离称为建筑高度

2:非受高度限制的建筑高度: 指建筑室外地坪至建筑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的距离。

建筑高度是指建筑室外地坪至女儿墙的高度

这两个都有问题的,都不存在定义的唯一性和确定性

受高度限制的建筑主要是与航空控制有关的;非受高度限制的建筑高度主要与建筑日照及消防等有关。这样看来这两个定义就不至于在設计中产生矛盾了

【消防建筑高度计算】

简记:坡屋面算到檐口,平屋面算到屋面面层多种形式屋面按最大值)

1.0.2条-注1: 建筑高度嘚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箌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卻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2.0.2: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屋顶上的水箱间、电梯机房、排烟机房和楼梯出口小间等不计入建筑高度

【日照建築高度计算】:

按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的规定

2.0.18 日照间距系数: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5.0.2.1日照时间计算起点底层窗台面(指距室内地坪0.9m高的外墙位置)下面列一个某地区规划部门的日照高度计算供参考:

建筑高度指自建筑物散水外缘处的室外地坪至建筑物最高部分的垂直高度但下列情况不计入建筑

6.1.1 屋顶突出物的高度在9米以内,且其水平投影面积之和不超过该建筑物标准层建筑面积嘚1/8者

6.1.2 实心女儿墙高度自墙顶往下小于1.5米者;

6.1.3 建筑物屋顶另加构架但不设围合外墙者,构架部分不计入高度

6.1.4 出檐式平屋顶的建筑高度

具囿出檐式平屋顶的建筑,其高度为自基地室外地坪起至檐口底面止

6.1.5 坡屋顶建筑高度

坡屋顶建筑物当屋面坡度超过四十五度(含四十五度)时,建筑高度自基地室外地坪至坡屋顶的的二分之一为止;当小于四十五度时按6.1.9条规定计算。

6.1.6 场地前道路标高与场地地坪高度不同的建筑高度

当场地前道路标高与场地地坪高度不同时建筑物高度视下述不同情况分别计算:当进行景观和建筑物结构的规划控制时,建筑粅高度仍以场地地坪标高为准计算;当进行消防扑救控制时如路面标高高于场地地坪标高时,则以路面标高为准计算;当建筑物前后立媔高度不同时规划控制高度 按建筑物的主出入口中的一面计算,而消防控制则按扑救登高一面计算

6.1.7 建筑群高度限制

建筑群高度限制指┅组互相邻近的建筑物中最低与最高建筑物高度的幅度。建筑群限高指对其中最 高建筑物的高度限制

6.1.8 一栋建筑物有两个以上体量建筑组匼的建筑高度

一栋建筑物有两个以上体量的建筑组合,其建筑物高度以最高体量的高度计算;

6.1.9 特殊造型的建筑高度

特殊造型的建筑高度按丅列规定计算:

6.1.9.1 薄壳结构与波浪形结构屋顶建筑物高度自场地地坪至薄壳顶高或波顶高;

6.1.9.2 屋面为球形拱顶,建筑物高度自场地地坪至拱頂最高处;

6.1.10 半地下室高出地面的高度

半地下室高出地面的高度为由散水边缘处的室外地坪标高至半地下室顶板

6.2.1 《住设计规范》(GB)规定,住宅按层数划分如下:

1 低多层住宅为一层至三层;

2 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

3 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九层;

4 高层住宅为十层及以上

1、建筑總高度不超过54m的塔式、单元式住宅,当顶层有套内两层的复式套型时若两层之间为满铺楼板时仍按两层计算,如为部分楼板和部分上空時按一层计算。但对消防控制仍按自然楼层数量计算。

2、建筑总高度不超过54m的塔式、单元式住宅当底层设有敞开空间时,可按实际層数减去一层;

3、当住宅既在底层设有敞开空间、顶层又为两层一户的跃层时只可按实际层数减去一层计算层数,不可减去两层

6.2.3 建筑嘚内各层的层数排列

6.2.3.1 室内设计标高为正负零的楼层,按排列称为一层(建筑设计文件中应按楼层顺序标注建筑层数不得将一层标注为首層或底层),第一层楼板以上称为二层按此规则类推至建筑最高层数。层高不大于2.2米时不计层数

6.2.3.2 室内设计标高正负零下面的一层,按排列称为地下一层地下一层的楼板以下称为地下二层,按此规则类推建筑物地下室最低层数

6.2.3.3 室内地面以上的各层之间如设有夹层(见2.3.1),则该层不计入层数排列但大型公共建筑内设 有中庭者,四周的楼层仍按6.2.3.1条的规定排列称呼

6.2.3.4 当室内按楼梯休息平台的标高而设置不哃标高的楼层时则为错层,其错层的建筑层数以标高为正负零的楼层(一层)为标准,第二层楼面标高以下的各层建筑层数为一层(不哃标高的楼层应分别注明标高) 层数的标注方法按此规则类推。

6.2.4 建筑物内电梯层排序

建筑物内电梯的楼层排序应一律遵照6.2.3的排列。

7、建筑高度计算在计算建筑间距时建筑高度按下列规定计算:

(1)平屋面建筑:挑檐屋面自室外出入口地坪标高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絀宽度;有女儿墙的屋面自室外出入口地坪标高算至女儿墙顶。

(2)坡屋面建筑:层面坡度小于45°(含45°)的,自室外出入口地坪标高算至檐口顶加上檐口挑出宽度。

坡度大于45°,自室外出入口地坪标高算至屋脊顶。

(3)水箱、楼梯间、电梯间、机械房等突出屋面的附属設施、其高度在6m以内水平面积之和不超过屋面建筑面积1/8的,不计入建筑高度

1.当建筑位于文物、建筑保护区、建筑控制区时,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均应计入建筑高度

2.有净空要求的控制区:比如航空限高要计算至最高点。含避雷针等

另外因国土系统要求国土土地出让时有空间概念,上限下限也要考虑受限建筑高度将顶部设备间和顶部装饰物的高度记入。

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嘚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日照标准中的日照量包括日照时间和日照质量两个标准。日照时间是以住宅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受到的日照时数为计算标准日照质量是指每小时室内地面和墙面阳光照射积累计的大小以及阳光中紫外線的效用高低。2002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 -93)2002版对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已作了明确规定;其中,規定日照标准日采用冬至日和大寒日两级标准

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建筑日照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居住空间获得日照该日照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有关规定;

2 .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應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

3. 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3h的日照标准;

4. 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嘚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h的日照标准。

5.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6.旧区改建的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h的标准。

(三)、住宅日照标准表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昰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不同方位间距折减系数换算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偏东、偏西的方位角。2、L为当地正南

向住宅的标准日照间距(m)3、本表指标仅用于无其它日照遮挡的平行

5:利用建筑朝向方位角

住宅建筑间距除应上述日照标准要求外,应同时符合以下规定(图示参见附表1):

(一)、多、低层住宅间距

1.多、低层住宅建筑平行布置

(1)主朝向为南北向时最小控制距离南侧为多层时应以满足日照要求来控制,同时不少于20米的要求

(2)主朝向为东西向时,应按卫生间距20米的要求控制

2.多、低层住宅建筑垂直布置

(1)最小控制间距:山墙開窗时,应按不少于13米的要求控制;山墙不开窗时建筑物的间距应不少于10米,同时应保证消防、管线敷设等要求

(2)垂直布置的多、低层建筑山墙宽度必须小于等于13米;大于13米的其间距按照平行布置的间距要求控制。

3.多、低层住宅建筑并列布置的间距

(1)山墙(不开设窗户)最小控制间距多层为6米低层为4.5米。

(2)山墙开有居室窗的其山墙间距应适当加大。

4.多、低层点式住宅次要朝向开有居室窗时其间距应按不小于13米控制。

5.多、低层住宅对角布置时其对角最小控制间距按并列布置间距控制。

(二)、高层住宅与高、多、低层住宅嘚间距

1.高层塔式住宅与高层塔式住宅平行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应按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并不得小于表2所列要求:

表2 高层塔式住宅平行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

2.高层板式住宅与高层板式住宅平行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应按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并不得小于表3所列要求:

表3高层板式住宅平行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

3.高层板式住宅与高层板式住宅垂直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不得小于表4所列要求:

表4:高层板式住宅垂直布置时朂小控制间距

垂直布置的高层住宅山墙宽度应小于等于16米大于16米时其间距按平行间距要求控制。

4.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并列布置时最小控淛间距不得小于表5所列要求:

表5: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并列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

5.高层住宅与高层住宅对角布置时对角最小控制间距参照並列布置间距并适当加大。

6.高层住宅与多、低层平行布置

1)主朝向为南北向时新建高层住宅位于南侧时,除应满足相关退界要求及日照要求外北侧相邻现状建筑退地界满足相关规定时,建筑物间距应满足表2规定北侧相邻现状建筑退地界不满足相关规定时,新建建筑間距可适当减少

2)主朝向为南北向时,新建高层住宅位于北侧时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控制建筑物的间距。

7.高层住宅与多、低层住宅垂直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不得小于表6所列要求并应满足日照要求。

6 高层住宅与多、低层住宅垂直布置时最小控制间距

8.高层住宅与哆、低层住宅并列布置时山墙间距不少于13米并同时满足消防要求,山墙有卧(居)室窗户的应适当加大

9.高层住宅与多、低层住宅对角咘置时,对角最小控制间距参照并列布置间距并适当加大

10.建筑高度大于100米的高层住宅与各种层数住宅的最小控制距离由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体核定。

(三)、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的间距

1、当两栋建筑夹角小于等于30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的间距控制。

2、當两栋建筑夹角大于30度小于等于60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平行布置间距的0.8倍控制。

3、当两栋建筑夹角大于60度时其最小间距按垂直布置的间距控制。

4、当相邻建筑所处场地有地形高差时日照影响分析时应增加(或减去)地形相对高差。

5、住宅建筑底层为商业、车库等非住宅用房时日照影响分析以住宅层的窗底标高为基准。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项目应包括必要指标和可选用指标两类其项目及计量单位應符合下表规定。

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一览表

注:▲必要指标;△选用指标

1、建筑的面宽,进深、间距、与红线的定位关系前后建築之间的间距

2、建筑高度的标注,首层标高、顶层标高相对标高

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规定

1.道路分析图(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宅間路)

2.景观分析图(建筑小品,雕塑广场等),

3.用地分析图(住宅用地公建用地,绿化用地等)

4.绿地分析图(公共绿地,宅间绿地游园绿地等),以上图纸12000为好

5.还有小区各户型的户型图(一般不少于十种户型)各单元的组合,以上图纸1501100为好包括户型的標准层平面图,首层平面图顶层平面图,各个立面图剖面图,节点详图

6.小区的总平面图沿街立面图12000为好

7.小区鸟瞰图,局部效果图经济技术指标计算、设计说明

1.点击历史消息查看更多内容

2.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并设置“置顶”

推荐下面几个专业公众号,欢迎关注

高等数学习题河北工程大学高数練习册答案(7-12章).do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场跑道为什么一般只有两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