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宾 罗倩华滢微博

此博客已经不再更新,新家为.cn/u/
铭记历史何须延续仇恨?(转)
& 23:02:45
/ 个人分类:
2011年的3月,两场地震,把中国和日本两个充满恩恩怨怨历史的国家,纠结在了一起。  3月10日,中国云南盈江发生里氏5.8级地震。  3月11日,日本宫城县发生里氏9级地震。  当我在家里谈起日本地震的时候,我11岁的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太好了,日本人太坏了,把他们都震死算了。  我惊讶。  我不知道,他的这些仇恨是从哪里来的。  我说:“儿子,你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日本人太坏了,以前杀死过许多中国人。”  “可是,现在的日本人,没有杀过我们啊!”  儿子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  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实在无法回答。可是,他已经学会了仇恨,当我们的后代,在铭记历史的时候,只剩下了仇恨的时候,因为仇恨,而丧失了最基本的也是最伟大的对于人类的悲悯情怀的时候,我真不知道这算是我们教育的成功还是失误。  我们总是说,历史是需要铭记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但是,我们需要铭记的是教训,诚如胡锦涛主席日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的“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各国人民永享太平”。  铭记历史,就是让我们铭记血的教训,但绝不是要我们今后去用“血”的方式去教训别人;就是让我们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但也绝不是让我们强大了就让别人挨打;就是让我们记住过去的悲剧,但是绝不是让我们再去重演悲剧。铭记历史是为了防止悲剧重演,绝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因为延续仇恨,只能延续悲剧。  是的,我们需要的是面向未来,珍爱和平,世代友好和永享太平。如何对待历史问题,其实也是如何对待现在和未来问题。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教会年轻一代正确认识历史,发愤图强,珍爱和平,要让我们的年青一代争做振兴中华的建设者、世界和平的促进者,懂得用爱来化解仇恨,用智慧来解决争端。这也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我们不能让年轻一代背着沉重的历史负担,来处理未来的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延续仇恨的历史观,影响的不仅是国与国、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也是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一个民族的道德高度和修养气度的关系。  看了上许多网友们对日本地震的留言,其中不乏幸灾乐祸者,更有许多人恨不得把日本国震到太平洋底下去,那种欲除之而后快的仇恨心理,令人震惊。在我看来,这已经不是一种正常的民族心态了。他们记住了“有仇不报非君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却忘记了还有“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家宜解不宜结”“以德报怨”“仁者爱人”“宽则得众”等更具有人文情怀和道德智慧的祖训。一个充满复仇心态的民族,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真正强大且伟大的民族。  我们经常说,要培养国际化人才,要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什么叫国际人才?是不是有着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和理念就可以了?我看不是,还要有国际胸怀!我们的先人早就教育我们“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我们只有具备了天下大同的思想,只有具备世界共赢的思想,具备高尚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具备像马克思所说的“热爱全人类”的胸怀,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人才,才是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我觉得实在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3月14日,星期一。第一堂课是语文课。我原本是计划要上《五人墓碑记》的,但是,我改变了计划。  走进课堂,我用沉痛的语气对同学们说:“四天前,我们的云南发生了地震,25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受灾人数近20万人。许多人不得不睡在帐篷和安置房里,许多幸福的家庭一瞬间就毁灭了。仅仅过了一天,日本宫城县,就发生了里氏9级地震,之后是海啸。至今一经发现数千具尸体,两万多人失踪,据警方估计,死亡人数至少有一万以上。而在地震中,又有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后,发现了核泄漏。最近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面对日本地震,你们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们怎么看待这个事件?你们不要揣摩我的意图和脸色,就谈谈自己真实的看法。”  睿说,我一开始是高兴,觉得日本人给我们中国带来过伤害,但是,后来是觉得他们很可怜,因为,死伤的很多是老人和孩子。  婷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觉得挺替日本担心的,这么多人死伤,真的很可怜。  班长航则一再举手发言,他用沉重的语调说,前一天晚上,和爸爸一起看直到凌晨一点,都看日本地震的事情。他详细介绍了这次日本的核爆炸和影响,他说,现在我国和日本经济贸易各方面都相互依存,有人分析,日本地震带来的影响是,经济倒退十年。这对我们中国不但不是好事,而且,还有较大的影响。而且,日本离我国很近,日本的核爆炸,很可能会影响到我们中国。刘潇同学表达了和徐启航同样的观点,不希望日本遭殃,因为日本和我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他们经济倒退了,必将影响我们国家。  波则说,一开始,听到日本大地震,也同情,可是一想起南京大屠杀,就心里只有恨了,觉得不应该同情。  雨,则表示其实内心里很矛盾,一方面心里面恨日本人对我们民族犯下的巨大罪恶。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现在的人是无辜的,应该值得同情。  阳则是几乎有些哽咽,说,我想给大家看一些东西。他接着打开电脑,给同学们看了一些网友的跟帖,又给看了我们汶川地震的时候,日本国民对我国灾区百姓的祝福和祈愿:  “我得知那么多无辜的孩子遭遇了不幸,感到非常痛心。我祈祷能够尽可能地,尽早地抢救那些无辜的生命。日 21時37分”  “不管对方是不是反日,危急时刻应该彼此协助,这不是说风凉话的时候,我希望大家能够互相帮助。也希望go-vern-ment不要像缅甸那样,让2次灾害的悲剧发生。日 21時40分”  “ 阪神大地震,新泻大地震的经验,日本的救助技术,应该可以在这类灾害中发挥作用。不管目前局势怎样,中国又是我们的邻国,时间紧迫,不要再说什么他们反日什么的了,日本go-vern-ment应该尽早派遣救援队伍。日 23時28分”看着这些充满人类伟大的同情心的语言,来自日本国民的留言,我和同学们都被感动了,眼睛也湿润了。多么富有爱心的人们啊,他们中多数人,不也是和我们一样渴望和平,渴望友好么?  阳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他没有明说,但是,大家都读懂了他那颗善良的悲悯的心。他走下讲台的时候,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  滢同学举了个事例。她前一天在宁波城里,看到浙江纺织学院的大学生在为日本灾民募捐,结果,一位中年男子不理解,说,日本人这么坏,还捐钱给他们干啥!一位女大学生听了非常激动,和那人大声争辩起来。罗倩滢听了之后,和同学一起,掏了50元钱,投进了捐款箱。  潇同学也谈了类似遭遇,捐了20元钱。她们都说,她们看过捐款者的名单,大多是大中小学的学生,人数不多,很少社会上的成年人。  她说,我觉得有点悲哀,是不是学生单纯一些,才会捐款?  我听了同样觉得悲哀,继而觉得很正常。这不正是我上这堂课的原因么?这也正是我今天要和他们说的话。  后来,陆陆续续,许多同学都站起来谈了看法。韩佳燕说着说着,哽咽并流泪了。  接着,我们谈到了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生教授和台湾台东大学教授梁忠铭在地震中亲历所见的日本国民的高素质,“在地震的时候,他与其他市民疏散到广场上,大家都是安静地坐在地上,并不会很慌张,震完了大家哪里来就哪里去,广场上一个垃圾也没有,真的就是一个垃圾也没有,这个是绝对的”。我们谈到了日本资源的匮乏和二战后经济腾飞的奇迹;我们提到了日本科学家和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和日本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强烈的危机意识以及日本人近三十年来对我们的经济援助等等。我们还谈到了中国政府在地震第三天就派出了救援队赴日救灾以及多数网民对此的支持;谈到了中国首善陈光标赴日赈灾;我们还谈到了中国女孩宽容对手赢得哈佛大学学生会主席竞选的故事和林肯宽容对手的故事。  经过讨论,而不是争论,同学们很容易地就达成了这些共识:  牢记历史,但也要了解现在;过去不该遗忘,未来更加重要;教训不能忘记,自强不能放弃;历史不能重演,仇恨不能延续。  我们同住地球村,无论中日人民,都是地球村的居民,只有追求共赢,和平相处,才能永享美好生活。  灾难无国界,大爱无疆界。在灾难面前,我们都只是脆弱的人类,我们理当胸怀大爱,同舟共济,共同面对。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社会、环境等依存度越来越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尤其是我国和日本两个经济大国之间,两个邻国之间,一衣带水,依存度更高,所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日本经济社会遭受重创,对我国也将产生影响。  投桃报李,礼尚往来。在我们汶川地震的时候,日本人曾经派救援队来我国,日本国民也曾经为我们灾区人民祈祷和捐款,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我们也应当如此。所以,我们支持我国政府向日本派出救援队的做法,我们也支持我国首善陈光标到日本赈灾的义举。真正的爱国不需要辱骂和仇恨,而是把该做的事做好,努力让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  爱国也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善于学习他人长处。很多方面,日本和我国存在着竞争和矛盾,但是,日本和我们一样是一个世界公认的优秀的民族之一,他们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我们需要摒弃自大思想,虚心向对手学习,更好地为建设祖国服务。宽容和博爱,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一个内心强大的自信的民族,必然是一个懂得宽容和博爱的民族。狭隘的民族主义,既不符合本国利益,也不符合世界和平的潮流。  对我们犯罪的是日本军国主义,是二战时的日本政府,而不是无辜的民众。战争无赢家,每次战争,受害的只能是双方的百姓民众。我们没有理由,把他们的先辈们的过错以及对他们的仇恨,转嫁到他们的子孙身上。  每个人应当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不应当对其他生命所遭受的灾难视而不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幸灾乐祸,永远不是一种光彩的德行。  关于历史,我们可以有许多仇恨的理由,但是,对于未来,爱的理由只有一个:只有爱才能消除仇恨。  -----  一堂课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尾声。下课前,我试着问同学们:“老师问你们一个问题,我们今天应该为云南地震中的受难同胞默哀一分钟,你们愿不愿意,同时为日本地震中的受难同胞们默哀一分钟?”  愿意!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愿意的请起立,让我们为中日两国地震中受难的生命默哀。  顷刻间,全体起立,低头默哀,庄重肃穆。  这一刻,我看到每个地震中的死难同胞,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生命,都得到了我们同样的敬重和怜惜。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  说实话,当我在上课时,把这议题抛给学生的时候,我原本以为,同学们大概也会像我儿子一样,说一些幸灾乐祸的话。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心和同情心,我看不到盲目的仇恨。这让我感到欣慰:我们的年青一代,90后一代,至少,他们开始学会了宽容和爱。  所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我对学生说:其实,在过去,老师也非常仇恨日本,因为我也和你们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我也为祖国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和欺凌而愤怒。但是,要知道,要化解战争,维护和平,不仅仅需要实力,还需要智慧,更需要爱。这堂课是你们启发了我,教会了我,让我如何去宽容,如何去爱。是你们告诉我:在这个世界,爱,总比仇恨要好。后来,班干部主动来找我,说要为日本地震捐款。我说,你们如果是完全自愿的,我支持你们。后来,我们班级捐了近千元钱,交给了红十字会。  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但在我看来,这堂课的价值,已经远不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所能比拟了;它的意义,也远远超出了正确处理中日关系这个话题的范畴了。同学们从这堂课中,学到了许多许多。学会如何爱,如何去爱国,如何去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学会了宽容别人甚至是现在的竞争对手和过去的敌人,学会正确对待过去。更主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内心强大且健全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敬重而非畏惧;也只有这样的民族,才是真正强大且伟大的受人敬重的民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倩红 晨风教育 中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