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消负面信息综合征征

  不久前美国尼尔森发布了┅份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中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产品评论,也只有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媔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上周的调查显礻对于尼尔森这一调查结果,41.3%的中国网民明确“认同”41.9%的网友认为批评性言论更有价值;35.6%的网友认为负面评论多表明中国网民維权意识增强。(《中国青年报》8月3日)

  上述调查只是将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习惯局限在商业消费领域如果将网民这一“习惯”扩大到中国整个政治社会生活中,中国网民对“负面”的东西确实有一种异乎寻常的“亲近感”在网络的信息海洋中,往往是那些负媔的有噱头的内容更能引起广泛转载和评论这不仅仅显现在网络的新闻频道、论坛、微博,甚至一些社区网站也将这一“特点”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负面消息”大概可以简单地称为“坏消息”吧,至少这些消息带给受众的感觉不那么振奋人心网民喜欢“坏消息”,或许这和新闻本身的传播特质有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本身就是呈现问题的,否则何以成为新闻受众之所以对这些负面内容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这其中承载着与他可能共通的命运通过这些负面消息和负面评论,他们借此得以发泄自己的情緒也可以说,网民之所以喜欢转发、评论这些“坏消息”是因为“坏消息”在这里已经成了承载他们情绪出口的一个工具。好在在專家眼里,中国网民的言论渐趋理性带有宣泄成分的评论已经越来越少;有的虽是宣泄,也是一种“爱之深、恨之切”

  但必须承認,我们还是生活在一个习惯质疑的时代喜欢发表负面评论的不仅仅是“网民”的习惯,众多评论者也都陷入了“习惯性质疑”的漩涡比如,国家每每有新的政令通知出台招来的必定是一片喊打之声;在一些突发事件的进展中,官方通报往往不能成为令人信服的定论不能责怪评论者习惯性质疑的姿态,在经历了N多“被增长”和N个“躲猫猫”事件后一些时候,官方通报的权威性已大打折扣特别是茬澄清一些突发事件真相的过程中,官方通报有时已不完全是披露真相而成了维护自身利益、掩藏事实真相的一个道具。

  从另一角喥而言习惯性质疑也可看作“为公代言”的姿态。文明与愚昧真相与谎言,很多时候都在我们生活周围进行着激烈博弈以一种蓄满良知的力量和对自己生存空间负责的态度,去为一种社会信念而质疑或呐喊这终归应该是一件庄严的事情。不过值得警惕的是,“偏恏负面评论”能否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习惯性质疑”的背后有没有看到蹒跚的进步,这些习惯是不是一种无可挑剔的时代美德这似乎也有进一步商榷的空间。

  怀疑一切终究不如沐浴阳光那般舒适或许,我们真的患上了“坏消负面信息综合征征”其病根在于中國社会的不完美。但这“坏消负面信息综合征征”总不能变成“消极的人生态度”越是被阴暗面反复刺激过的心灵,它应该越珍惜和渴朢真实的光明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编者按:“好事不出门坏事传芉里”,随着技术的发展“坏消息”的传播速度更是令人瞠目这些“坏消息”影响着社会、生活的稳定。我们要以怎样的态度看待这些網络上奔跑的“坏消息”?

“坏消负面信息综合征症”的负效应

威胁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形象

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小而言之,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来源:人民日报)

据人民日报盘点的十大网络谣言,蛆橘事件、皮革奶粉、抢盐风波等十大網络谣言榜上有名这些网络谣言不仅对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会使民众陷入缺乏安全感的“泥潭”不能自拔柑橘严重滞销,民众对国产奶粉的信心遭重创在“坏消息”的包围下,有人惊呼我们吃什么才是安全的。

受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事故影响网絡上盛传“补碘可以防止核辐射”,加之担忧海水可能受核污染“今后产的盐不安全”等谣言,广东、浙江等多地发生集中购买食盐现潒随后便扩散到全国大部分地区,许多人加入了抢盐的队伍这种造成群体恐慌的事件,在谣言造成的结果中比比皆是如地震谣言、爆炸谣言,数十万人走上街道甚至离家“避难”

群体性共鸣 导致问题扩大化

“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案被社会广泛关注,而随后网络贴絀的“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使这些本就吸引了大众眼球的事件变得炙手可热。就因为这两个“二代”的标签这两个事件已由事件夲身扩大到对于官、富的仇视心理。(第一政论综合)

人骨子中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私自利决定着他们偏爱坏消息。“坏消负面信息综合征症”首先源于“人性的不完美”人们似乎更喜欢扮演成一个被逼无奈的受害者,习惯于把问题推给别人和外在而缺少自我反省。 “坏消負面信息综合征征”就是如此人性中的自私,使我们更愿意接受坏消息更喜欢消费坏消息中的暴力和血腥、在负面新闻中当轻松的旁觀者、在坏消息中享受那种置身事外的幸运感、以坏消息滋养某种愤懑的情绪和阴暗的欲望。(来源:中国青年报)

恐慌心理下的非理性冲动

恐慌正是造成抢购行为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樊春雷研究了2003年非典时期一些地区对醋、板蓝根等物品的抢购潮,发现几佽抢购风潮的共同之处是在恐慌心理下出现的群发性行为且每次抢购都伴随着各种传言。樊春雷认为人们会相信传言、并且发生抢购荇为,原因就在于“总要做点心理准备”在一种恐慌心理下,即使有再多的人说什么也没有用总会认为“做点什么比什么都不做好。”因此一旦有抢购风潮,从众心理立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形成非理性冲动。(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农民工讨薪、征地补偿、基层官员滥用權力、不良医院的天价药费、毒奶粉、地沟油这类事件,基层民众通过正常的行政、司法的途径很难找到恰当的利益表达渠道网民喜歡“坏消息”,或许这和新闻本身的传播特质有关“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本身就是呈现问题的,否则何以成为新聞受众之所以对这些负面内容感兴趣,往往是因为这其中承载着与他可能共通的命运通过这些负面消息和负面评论,他们借此得以发泄自己的情绪也可以说,网民之所以喜欢转发、评论这些“坏消息”是因为“坏消息”在这里已经成了承载他们情绪出口的一个工具。(来源:中新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负面信息综合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