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第一个雷算起多少天是洛阳 无霜期期

旬邑县_百度百科
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旬邑县位于省市北部,东接,北依,南傍,西临。古称豳,封邑,置县。人先祖后稷四世孙公刘曾在此开疆立国,开创了古代农耕文明。截至2011年,全县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1镇、187个、29万人口。
旬邑县历史
秦(前221~前206)时,属内史,为栒邑县。秦始皇并六国后,为别于诸郡,特称京师为内史。《通鉴注》说:“秦内史兼治汉三辅”。《十道志》说:“秦兼天下,置内史以领关中”,旬邑县地处三辅,或曰处关中,正属内史。战国秦置栒邑县,秦统一后,因之不变,仍为栒邑县。
西汉(前206~8)时,属右扶风,仍为栒邑县。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高祖元年(前206)属雍国(秦灭,项羽封章邯为雍王,都废丘,今东南),二年属中地郡,九年(前198)属内史。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属右扶风。右扶风统县21,栒邑序列11。
新莽(9~23)时,属京尉郡,仍为栒邑县。《》:“分三辅为六都尉,、安陵以西、北至栒邑、义渠10县,属京尉大夫。”
东汉(25~220)时,属右扶风,仍为栒邑县。《后汉书·郡国》一:司隶右扶风统县15,栒邑序列12。
三国(220~265)时,属魏之雍州扶风郡,后改属郡,仍为栒邑县,后省。据《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记载,魏的扶风郡统县15,栒邑序列12。兴平元年(194)分扶风、安定2郡数县设新平郡,栒邑属之。至文帝黄初七年(226)已无栒邑名。雍正《陕西通志》说)“魏省栒邑”。
西晋(265~316)时,旬邑县境置有3县,均属泾州新平郡,一为县。《中国地名大辞典》于“栒邑”条说:“北魏徙三水来治。”《陕西地理沿革》说:“汉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设三水县,北魏太延二年(436)迁设于今旬邑县。”《元和郡县志》《》均说:三水县属新平郡。《魏书·地形志》下:泾州统郡6,其三为新平;新平郡统县4,其三为三水。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二按:“晋邠邑,后魏改置三水县”。二为爰得县。西汉爰得县在今甘肃省东南,北魏迁设来县。三为。西汉县设于今宁夏固原县境,北魏迁设来县。
北朝西魏(535~557)时,先属恒州,次属南豳州新平郡,后属豳州新平郡,为三水县。《通典·州郡》三:“西魏置恒州,亦汉栒邑地。”雍正《陕西通志·西魏州郡县统属考》:恒州辖三水县。《陕西地理沿革》:“西魏大统元年(535)曾于县内兼设恒州(实为侨设),不久即废。”《辞海·历史地理》于“南豳州”条说:“州名。北魏置。以州境北有豳州相对而得名,治所在白土(今彬县西南),辖境相当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及甘肃地。”南豳州于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为豳州。《陕西地理沿革》:西魏豳州新平郡辖有三水县。
北朝北周(581~618)时,撤销爰得、高平2县,辖地并入三水县,属豳州新平郡。雍正《陕西通志·北周州郡县统属考》:豳州新平郡辖白土、三水、永寿3县。
隋(581~618)时,先属豳州,次属北地郡,后属新平郡,为三水县。《元和郡县志》:三水于“开皇三年(583)以县属豳州”。《辞海·历史地理》:“北地郡,大业初改豳州置。治所在安定(今)。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县、合水、正宁、南境及陕西旬邑、彬县。”《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隋北地郡义宁元年(618)领安定、、襄乐、朋原、新平、三水6县,二年(619)安定置归义县,以新平、三水属新平郡。”
唐(618~907)时,属邠州,为三水县。《通典·州郡》三:“大唐分置15郡,此(古雍州)为京畿关内道”。京畿道的邠州,按《通典》所列统4县,三水序列2。《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形》一、《元和郡县志》、雍正《陕西通志》、清代各版《三水县志》等,均谓邠州统有三水县。
五代(907~960)时,先后出现10国,是唐末地方割据势力的延续,旬邑县先后属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邠州,仍为三水县。《陕西地理沿革·旬邑县沿革表》列五代梁、唐、晋、汉、周均有三水县,均属邠州。
北宋(960~1126)时,属路邠州,为三水县。《宋史·地理》三:永兴军路邠州统县5,三水序列3。《太平寰宇记》《》同此。
金()时,属庆原路邠州,为三水县。《金史·地理志》下:庆原路邠州统5县,三水序列末。《西安府志》:三水“唐属邠州,金因之”。
元()时,初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巩昌路,为三水县,至元七年(1270)并入,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七册13~14图,元巩昌路辖县标有三水。关于并入淳化时间,《元史·地理》三、《大清一统志》《元代行政地理研究·沿革陕西》、雍正《陕西通志》等都说是“元至元七年”(1270),而清康熙、同治《三水县志》《创修城池记》等却说是“元至正十八年”(1358)。但“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顺帝的最后一个年号,至正十八年到元亡只有10年时间,如果这时并入淳化,可以说觅代存设三水县。今查《》中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领县2,为新平及淳化,无三水县。各版旧县志于“官属”类中,金县令后紧接明县令名,中缺元县令,据此,“至正”显系“至元”之误,并入淳化时间,当以元至元七年(1270)为准。淳化县,按《元史·地理志》三所载,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邠州。
明()时,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初仍并归淳化县,后复置为三水县。《明史·地理》三于“三水”注说:“成化十三年(1477)九月,析淳化县地置”。雍正《陕西通志·建置》三:“成化十三年始割淳化十六里置此邑(指三水县)。”《创修城池记》:“成化丁酉(十三年),居民思复故邑,上陈制下,仍立三水为县。”《雍大记》、各版旧县志说法同此。可见,成化十三年前,三水仍并入淳化;成化十三年,和淳化分置,三水复为县。《》: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邠州领县2,为淳化、三水。
清()时,属陕西省凤邠道邠州直隶州,为三水县。《清史稿·地理》十于“邠州直隶州”注说:“隶凤邠道……雍正三年,升直隶州,领县3,三水、淳化、长武。”《大清一统志》、雍正《陕西通志》等同此。
中华民国()时,依据《全国行政区划一览表》《全国行政区划表》《现行行政区划一览表蒡、《中华民国省道县区域表》《全国行政区域简表》《行政区域》及旧《辞海》“附条”等记载,初仍为三水县,民国3年(1914)1月,因和广东三水县重名,复名栒邑县。始属陕西省凤邠道,民国2年(1913)3月属陕中道,民国14年(1925)9月属关中道,民国17年(1928)撤道,直属陕西省。民国26年(1937)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1944)8月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又复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日,在中共栒邑区委领导下,率领旬邑县农民武装暴动,攻克县城。12日成立栒邑县临时。30日起义失败。但从此以后,国民党栒邑县政权,名义上管理全县,实际上辖区仅限于今旬邑县的城关、、原底、太峪等乡镇,不到县境的一半,并日趋缩小;其他乡镇,或为革命活动区,或为革命政权区。革命政权的中心区,先后在本境的有:
关中分区原为关中特委,1935年11月设,区苏维埃政府驻今马家堡。1937年9月改为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行政专员公署仍驻马家堡。1940年初迁驻今看花宫,8月迁驻今马栏。1949年5月迁往三原。
新正县1933年8月,在旬邑县及甘肃正宁县交界成立正栒邠革命委员念,1934年10月改为新正县,驻马家堡,1940年迁驻看花宫,1941年迁驻阳坡头。设有4区21乡,共3479户,16820人。辖区约为今旬邑县北部、东北部及甘肃正宁县南部、东部。
赤水县1935年2月,成立赤淳县苏维埃政府,10月撤销,在所辖东区改设淳耀县苏维埃政府,西区改设赤水县苏维埃政府。赤水县政府1937年3月从淳化县马家山迁至旬邑县今土桥马家庄,1941年3月迁往淳化县中嘴。设有4区26乡,共4005户,22289人。辖区约为今旬邑县清塬、石门、土桥及淳化县十里塬、华家山以北地区。
永红县日,在今旬邑县底庙郭村成立,辖3乡26村,人口1.1万,面积65平方公里。1937年5月撤销。
马栏县1949年5月,在今旬邑县马栏设立,9月撤销。
栒邑县日,成立栒邑县政务委员会,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1948年4月,陕甘宁边区发展,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政区扩大到今旬邑城关、太村、张洪、原底、郑家等乡镇。日撤销栒邑县政务委员会,成立栒邑县人民政府,3月改属陕甘宁边区西府分区。7月栒邑县政府迁入县城内。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政务委员会决定,栒邑县归属邠县分区,新正县、赤水县归属陕甘宁边区三原分区。6月20日,将原新正县所梏三区、四区、六区,赤水县所辖四区、五区,划归栒邑县,9月把马栏也划归栒邑县,仍属邠县分区。至此,全境一统于栒邑县,结束了数县并立,县域分割,县政不一的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中国近代政区表》记载,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栒邑县属陕西省邠县分区。日,划归成阳专区。日,撤销咸阳专区,栒邑县划属陕西省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撤销专区,栒邑县改由陕西省直辖。1958年12月合大县,撤销栒邑县,和长武同时并入彬县,直属陕西省。1960年12月划归咸阳市。日撤销大县建制,恢复栒邑县,同时复设陕西省咸阳专区,旬邑县属之。日,因“栒”字生僻,选同音常用字,改为旬邑县。1970年咸阳专区改称咸阳地区,辖等13县。日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旬邑县受辖至今。[1]
旬邑县区划
截至2006年,旬邑县辖11个镇、3个社区,县政府驻。
辖24个村委会:西关村、赵家洞村、留石村、纸房村、焦家河村、连家河村、崔家河村、安仁村、肖咀村、下塬子村、东关村、小塔村、甘峪村、、史家塬村、窨里村、东头村、小塬子村、郭家掌村、乔儿沟村、七界石村、西庄子村、东柳村、神树岭村。
辖17个村委会:北胡同村、新丰村、、府池村、秦家屯庄村、鹏程村、鹏旗村、上皇楼村、下皇楼村、张洪村、陆家胡同村、高坪村、中街村、、坳子咀村、官道咀村、郭家咀村。
辖25个村委会:北沟村、底宜庄村、南坡村、丰泉村、北家坊村、东尧村、南沟村、牙里村、侯家村、程王村、王村、东曹村、沟东村、郭赵村、马庄村、桥上村、胡同同村、牛家村、三王村、北堡子村、镇头村、新庄子村、小宁村、峰火台村、指甲坡村。
辖21个村委会:职田街村、马家堡村、、景家村、早池村、车村、万寿村、那坡子村、新杨村、旧杨村、昌盛堡村、青村、上墙村、下墙村、牙里河村、武家堡村、小峪子村、岭南村、恒安州村、东棚村、文家川村、寺坡村。
辖32个村委会:太村、凉坪村、军村杨家村、张家村、军村刘家村、后堡子村、安家村、店里村、杨坪村、店头村、杜家村、上南子村、姚家店村、文家村、畔子村、孟家咀村、罗家咀村、川子岭村、东河村、坳桥村、、屯庄村、东堡子村、赵村、杏坡村、野鸡红村、老虎渠村、南宫村、赵家村、、赵家坡村、唐家村。
辖15个村委会:郑家村、马坊村、仁安村、高家湾村、南掌村、席家台村、贾村、王家村、李家村、葛村、堡子村、凉泉村、曹家村、下赵家村、村南村。
辖19个村委会:湫坡头村、散集村、车门村、坪坊村、门家村、、芝村、北崖头村、八王庄村、刘家庄村、、椒村、太堡村、旮旯子村、、风火台村、罗家村、、埝桥子村。
辖18个村委会:底庙村、郭村、、产场村、北庄村、麻院村、于家庄村、南五村、前村、东牛家坡村、西牛家坡村、房家村、咀头村、西庄子村、店子河村、刘家店东村、刘家店西村、万家川村。
辖17个村委会:丈八寺村、新店村、罗家村、义村、牛家村、王牌村、白村、柳峪村、甘老池村、白家塬村、蔡家河村、郝家村、韩家村、谈村、堡子村、苏村、太慈村。
辖23个村委会:马栏村、杨家店村、、转角村、金盆村、杨家胡同村、黑牛窝村、后掌村、神崖沟村、于家川村、前掌村、前义阳村、后义阳村、长舌头村、西塬村、东昌镇村、北坡子村、雷庄村、杨坡头村、北咀村、南岭村、坪里村、蜈蚣岭村。
辖18个村委会:郝家村、曲家弯村、马崖腰村、坳里村、班村、南壕村、蒲舍村、庄河村、吕家村、苍儿沟村、姚家村、陈家村、赵家村、赵家弯村、趄洼村、石门村、暗门子村、水沟口村。
辖11个村委会:赤道村、南子村、义井村、上官庄村、甘坡村、九里红村、富村、均村、上魏洛村、下魏洛村、胡家村。
辖16个村委会:庄里村、、赵家村、上西头村、下西头村、南头村、店子村、于家村、刘家村、上堡村、郭家村、枣林子村、孙家村、蒙家村、岳家村、枣林河村。
辖19个村委会:、马家河村、陈家河村、胡洛村、庙店村、刘家村、戚家村、安洛村、大槐树村、魏家村、焦家村、刘家坡村、芋芝村、义章村、水家村、沟老头村、、后庄村、。
旬邑县地理环境
旬邑县位置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辖境的北端,地处关中平原的北界,陕北高原的南限。在东经108°08′~108°52′,北纬34°57′~35°33′之间。东界黄陵、铜川、耀县,西邻彬县,南连淳化,北接甘肃正宁。
县城与各地的距离是:距彬县城44公里,淳化县城69公里,耀县城39.9公里,铜川126公里,甘肃正宁县城94公里。南距省城西安175公里,距咸阳150公里,东北距北京经河南道1460公里,经山西道1500公里。[2]
旬邑县气候
旬邑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度适中,雨热同期,冬暖夏凉,是避暑度假的好去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960—1350米,无霜期180天,年均气温9℃,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时数2390小时,而且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环境无污染,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旬邑县的气温分布,明显受地形的制约,一般都是塬区高于山区。年平均气温塬区9.1℃,山区的转角7.1℃;一年中,冬季的1月气温最低,黄土塬区-4.6℃,山区-6℃左右,夏季的7月气温最高,塬区21.5℃,山区20℃左右;春季塬区4月的气温10.6℃,秋季的10月气温9.9℃。[3]
旬邑县资源
旬邑县水资源
大气降水是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全县年平均降水量606.3毫米,年降水总量10.98亿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高于咸阳市平均值(567.9毫米),但低于全省平均值(628毫米)和全国平均值(686.8毫米)。
全县自产地表径流12477万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及回归量甚微,故不计入资源量,入境客水年径流量2626万立方米,亦不计入资源量,所以自产地表径流量即资源总量。水资源量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量为600立方米,比咸阳市人均水量多1.5倍。
虽然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很不均衡。山地区径流量8501万立方罘,径流模数8.70,径流量占总水量的68.1%;塬区径流量3976万立方米,占全县总水量的31.9%,径流模数4.77。塬区是种植业集中地,但亩均水量仅17.6立方米,缺水严重。再者,年内分配不均,不同保证率的水量相差悬殊。三水河是旬邑县最大的河流,其径流量年最大、最小相差8.6倍;年内的7~10月径流量占全年的一半还多,而10~2月的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全县平水年(保证率50%)水量10159万立方米,干旱年(保证率75%)水量6748万立方米,特干旱年(保证率95%)水量只有2674万立方米。
1.地表水水质:旬邑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水分循环交替较为强烈,碳酸盐岩类分布普遍,地表水体矿化度低,酸碱度和总硬度适中。据在三水河取样分析结果,PH值6.8,总硬度(德国度)14.0,矿化度292.3~301.2毫克/升(见表2—17)。
2.地下水水质:由于旬邑县处在山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地下水多为就地补给、就地排泄,水化学类型较为单一,主要是重碳酸盐钙型水和重碳酸盐钙镁型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多呈中性和弱碱性,总硬度一般11~16德国度,为微硬水,唯三水河谷及第家河川地带,出现了重碳酸盐、硫酸盐钠镁水和硫酸盐氯化物镁钠水,矿化度增大为0.7~1.5克/升。[4]
旬邑县植物资源
在长期人类活动影响下,旬邑县天然植被在塬区已荡然无存,替代它的是人工植被,山区受环境条件的制约,还保留着一定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生长繁茂。
在中国植物区系中,旬邑县处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亚地区。因此在组成植被的植物成分中,无论是建群种、优势种或是伴生种,都以华北成分占绝对优势。乔木有壳斗科的辽东栎、槲树、、槲栎等,桦木属的白桦,杨属的山杨,榆科中的榆,槭属的地锦槭、元宝槭,还有大叶朴、小叶朴等,以上都是落叶阔叶树种;针叶树种有松科的油松和柏科的侧柏。
华北区系的灌木有酸枣、荆条、、毛樱桃、北京丁香、抗子梢、毛山荆子、沙棘等等。
华北成分的草本植物有、黄背草、大披针苔、北京隐子草、大油芒、野古草、百蕊草、藜芦、远志等等。
此外,还有黄土高原植物成分,如山杏、扁核木、马棘、艾蒿等。至于华中成分、蒙古成分、青藏高原成分以及横断山脉的成分也有分布。[5]
旬邑县人口
建国后,旬邑县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1990年达236899人,总量增长1.1倍,净增121599人,平均每年增加3039人,增长率为105%,年平均增长率为1.82%。
年,全县人口总数由112331人增加到131372人,净增19041人,平均每年增加2380人。为建国后旬邑县人口慢增时期。
年,由于旬邑县合作化以来,多数农民收入增加,食有略余,时暹三年困难,可资维生,不像其它地方人口增长慢或总量下降,恰恰相反,而是增速较前加倍,由128100人增到147638人,净增19538人,平均每年增加6512人,是建国后旬邑县人口第一个增长高峰期,为增长最快时期。
年,全县人口总量由153120人增加到201091人,净增加人口47971人,年平均增加3690人,比前阶段增速有所下降,但仍为快增时期,是第二个增长高峰期。
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人口由盲目生产转为有控制生产,增速下降,总量从202680人增加到215800人,净增加13120人,年平均增加1312人,为建国后旬邑县人口增长最慢时期。
年,由于育龄人群增加,旬邑县人口增速回升,总量由218464人增加到236899人,净增加18335人,平均每年增加6145人,是旬邑县建国后第三个增长高峰期。[6]
旬邑县经济
旬邑县综述
“十一五”以来,旬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统筹城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域经济全省排名从2005年的69位进到2010年的28位,前进41位,2008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争先进位奖,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9.3亿元,是“十五”末的4.3倍;农业总产值23.3亿元,规模工业产值55.5亿元;区域内财政收入5.7亿元,是“十五”末的9倍;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是“十五”末的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368元,是“十五”末的2.5倍,净增263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6元,是“十五”末的3倍,净增1044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
1、煤炭:旬邑工业经济主要以煤炭资源开发为主。旬邑县煤炭资源丰富,分布面积903.0451平方公里,共有资源量万吨。其中已探明地质储量万吨;地下煤层埋藏较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易于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全县共有煤炭企业12家,5个留守处。其中,生产煤矿10家,年设计生产能力为298万吨,2010年,全县生产原煤700万吨,实现产值28亿元。
2、园区:已建成太村产业园、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3大产业园区,现已入驻企业11家。太村产业园区,投资1.53亿元,建成园区创业大道、科技一路、彬旬路、旬郑路,开工建设了科技大道东段、科技二路东段和园区配水厂,铺设了通信电缆,优化了园区发展环境。现已有大秦生态农业公司、卡斯巴瑞啤酒酿制公司、新矿机械设备公司、源果蔬冻干公司、天鑫有机复合肥厂、蓝海果业、北山果业、佰群果业和延长石油等9家企业入驻发展。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先后投资700多万元,对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新建道路3公里,铺设供水管道4000米、污水管道6000米,架设高低压电路3000米。现已有陕西旬邑通达果汁厂、旬邑乳品厂、水氏乳品厂等企业入驻建设。
旬邑是山区农业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主要以山地、塬面为主,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区。果、畜、菜、烟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苹果生产上,先后荣获中国苹果之乡、中国优质苹果重点县、中国苹果20强县、国家无公害示范区、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国家原产品地域保护区等称号。现全县果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人均达到2亩果。2011年共完成果树大改形14.2万亩、强拉技17.1万亩、巧施肥35.5万亩、无公害35.8万亩;苹果套袋32亿只,果实套袋率96.7%,优质果袋使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鼓励支持蓝海、川兴、绿野等果业龙头企业,积极与国内外市场对接,拓展营销空间,提高市场份额,实现出口创汇,苹果已成为促进旬邑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支柱产业。
畜牧生产上,2009年,旬邑县被省农业厅列为百万头生猪建设示范县,省财政每年投资3000万元,计划用三年时间,建成存栏50万头、出栏100万头的生猪大县。现全县共建成600头商品代种猪场35个、百头育肥场2575个,生猪存栏35万头、出栏26.2万头;奶牛存栏2600头、羊存栏15.3万只。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4.0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5%。
大棚蔬菜生产上,全县共建成日光温室大棚1780座,亩均收入万元以上,是目前比较效益最高、农民增收最快的农业新兴产业。种植品种主要有黄瓜、西红柿、辣椒、圣女果、礼品西瓜、西甜瓜、芹菜、茄子等。
烤烟生产上,旬邑是全国优质烤烟生产区、陕西省烤烟生产基地县、陕西省烟叶生产标准化示范县、陕西省烤烟种植四强县之一,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主要分布于底庙、湫坡头、职田、马栏、太村等5个镇。2010年,全县种植烤烟1.44万亩,收购烟叶4.48万担,实现总产值2737.6万元,为地方财政提供税金602.2万元。粮食生产上,旬邑县耕地主要分布在塬面和坡咀,山地次之。粮食主要作物为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2011年,全县夏粮总产2.7218万吨。其中,收获小麦面积10万亩,亩产271公斤,较上年增产9.2%;全县种植玉米19.85万亩,其中地膜玉米19.1万亩,预计总产可达13.7万吨。2010年,省农业厅组织的专家组,对旬邑县职田镇青村和照庄村等20个行政村、1.042万亩玉米高产示范片进行验收,平均亩产达到868.1公斤,创造了陕西省旱塬地区万亩连片春玉米800公斤/亩以上的高产纪录。
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旬邑县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户,龙头企业生产基地20万亩;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20个,会员人数23689人,辐射带动农户34691户,为农户增加收入4127万元,年出售农副产品2.83亿元。[7]
旬邑县工业
据出土文物表明,新石器时代旬邑县就出现原始的手工制品,如石器、骨器、陶器等。秦汉时期,有了少量砖瓦生产。宋代的安仁瓷器颇有名气,境内始有零星采煤,其生产方式长期是人力开采。明代以后,土纺、土织遍及农村,酿酒、榨油、染坊、铁匠、缝纫等有所发展。清代民间手工业匠铺、作坊、工场均已规模可观。
民国年间,手工业继续发展。但由于旬邑县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长期受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工业发展和技术革新的步子缓慢。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曾兴办过一些工业,但因战争不断,只经历短暂的时间,有的停业,有的迁往外地。
建国以后,全县工业体制以国营、集体为主,规模增大,项目增多,技术革新步子较快,特别是煤炭、电力、制糖、制药、机械、建材等业发展较快。个体工业在年曾受到限制或被取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企业发展迅速,至1990年底,全县国营、集体工业51家,乡、村办工业620家,民间联办164家,户办4194家,从业人数逾万人,全县工业总产值达4253万元,年实现税利210余万元。[8]
旬邑县农业
旬邑县美国紫花苜蓿牧草种子基地
旬邑县崔家河和木嘴等处原始村落遗址及出土文物表明,这些原始人已培育了原始农业。约公元前1600年,公刘迁豳定居,拓荒务农,经十代人的努力,农业生产较前大有发展。其后,本境长期是西周辖区,记载这一时期农事生活的《诗经》中的《生民》《绵》《公刘》《七月》等诗篇,已表明本境农业生产关系变为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生产关系。秦汉唐以至明代,本境一直是重要农业区,已基本形成了同关中其他地区一样的生产方式和耕作传统,奠定了近世农业基础。但由于旧中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占人口约8%的地主富农,占有全县48%的良田,加之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栽培技术陈旧,农村经济落后。1949年粮食亩产44.5公斤,人均占有粮食24.3公斤。
建国后,旬邑县农业经济总体变化巨大。经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但由于所有制单一化,追求“一大二公”,生产管理上高度集中和集权,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流通上忽视价值规律,限制商品生产,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旬邑县年,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和区划工作,为科学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基本依据。之后,运用区划成果,进行区域开发和区域规划,以抓好粮食生产为重点,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到1990年粮食亩产提高到176.63公斤,总产86813吨,比1949年增长3.2倍,在平均每年减少耕地2000余亩,增长3000多人的情况下,人均粮食增加249公斤。烤烟、苹果、养殖业均有显著增长,农业经济发生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发展。[9]
旬邑县交通
旬邑县沟壑纵横,建国前交通不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转角为中心,修筑4条驮运道路,保证了行军作战。建国后,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于年,修筑公路15条总长350多公里。年,为旬邑县公路升等阶段,年,旬邑县公路交通长足发展,修成乡村道路6条65公里。改造砂石路面178公里,铺筑沥青路114公里。至1990年,全县公路长达635.5公里,其中沥青路229.8公里,砂石路376.8公里,建桥24座723延米。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连接毗邻各县,沟通陕甘两省,辐射全县乡村畅通无阻的公路交通网络。全县有汽车345辆,大中小型拖拉机1072台,年货运量达885万吨,年客运量达138.1万人次。[10]
旬邑县教育
旬邑县教育,唐代以前无考。宋代,已有县学之设;元代,有社学出现;明、清时期,私塾、义学、书院与社学、县学并存。据旧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旬邑县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的进士有14名,举人48名,各类贡生290余名。
清末,改书院为高等小学堂,裁撤教谕、训导署,设立学务局,全县各地多设初等小学堂。
民国时期,旬邑县教育较历代有不少进步,但发展缓慢,变化复杂,各时期情况殊异。初改学堂为学校,彻底废除教学旧制,实施新的学制、课程、教学及管理方法,提倡女子接受教育。全县学校虽有增多,但入学儿童仅占全县学龄儿童总数的20%。民国16年(1927)后,旬邑县开始推行义务教育,民众教育,学校增设,学生增多,但教学多受战事或政治需要影响,动辄变更,收效甚微。民国24年(1935)后,旬邑县革命根据地教育发展迅速,陕北公学、鲁迅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等学校及境内各小学先后迁入或创办,对推动旬邑县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大有促进。而本境国民党统治区之教育仍缓慢发展,时有起落,至民国30年(1941),始有初级中学之设。
建国后,在旬邑县各级人民政府重视下,教育发展较快,但亦多波折。50至60年代中期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全县学校实行调整和改革,各级各类学校发展较快,幼儿教育初有发展,工农、成人教育之扫盲识字活动规模空前,学校重视教学质量,教学风气良好。“文革”中,旬邑县教育事业遭受严重摧残,教学秩序、教师队伍倍受冲击,教学质量下降。1976年后,旬邑县教育重新发展,但一度乱办学现象严重,教学质量不高。80年代后,旬邑县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逐步健康发展,教师队伍扩大,教学设施、管理制度均日趋完备和提高,普及小学教育卓有成效。至1990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发展状况,是建国后各时期最好水平,为旬邑县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1]
旬邑县文化
旬邑县文化艺术源远流长。《诗经》中的《豳风》《公刘》等便产生于旬邑县。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旬邑人民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众多的民间艺人的艺术实践使当地文化艺术融合了陇东、陕北和关中的地方特色。
民国时期,文化事宜由县政府教育科兼理。民国35年(1946)设立民教馆。演出团体也比较活跃,新型文艺形式如话剧、歌剧、黑白无声电影等相继传入。
建国后,旬邑县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艺术普及较快,各类机构逐步成立,项目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民间剪纸和唢呐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的关注,业余文艺创作蓬勃发展。但戏曲艺术在改革中面临困境,文化艺术阵地出现不少颓废、消极的东西,政府各有关部门多次协同查禁,但其浊潮时敛时起,对旬邑县社会及群众文化生活不无影响。[12]
旬邑县特产
旬邑县旬邑苹果
全县苹果[13]
总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42.5万吨,产值7.86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达到2800元以上。如下旬邑果业主要特色规模和品种优势明显。全县苹果主栽品种有藤牧1号、皇家嘎拉、美国8号、红富士等,引进国内外新优苹果品种20多个。全县所有乡镇获得陕西苹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欧瑞金),已建成绿色苹果基地25万亩,无公害苹果基地10万亩,欧盟有机苹果认证3200亩,EUREP—GAP认证3000亩,有机苹果基地认证5300亩。
果品品质卓越超群。旬邑苹果个大形正,色泽鲜艳,汁丰味浓,香甜可口,闻名遐迩。尤其是“旬宝”牌红富士,色泽艳丽,肉细汁多,脆甜浓香,风味独特,堪称果中之上品。先后有11个主栽品种、130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各类农博会、评优会大奖,获奖总数居陕西各县区之首。果品远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市场,并出口到加拿大、英国、西班牙、俄罗斯、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旬邑县境内海拔960—1350米,无霜期180天,年均气温9℃,年降水量600毫米,日照时数2390小时,而且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环境无污染、病虫害危害轻,足国内外公认、,并且被生产实践验证了的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可与意大利都灵、法国里昂、日本长野、美国罗切斯特等世界驰名苹果产区相媲美。
二是优良的品种结构。按照建设苹果专业强县的规划要求,从建园开始,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新品种、新技术”为指导思想、一手抓规模发展,一手抓优良品种栽培,主栽的品种主要有红富士、乔纳金、秦冠、嘎拉、美国8号等。其中,红富士占到基地总面积的75%。
三是优化的管理水平。在建立基地之初,就坚持栽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并加强果农技术培训,强力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和苹果套袋技术,苹果套袋率达到95%以上。强力推广优质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建立“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的生态示范园和有机苹果示范园,使果园整体管理水平又有了新的突破,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绿色食品”苹果基地认证25万亩,欧盟有机苹果认证3200亩,EUREP—GAP认证3000亩。
四是最好的苹果品质。生产的“旬宝”牌苹果个大形正、色泽鲜艳、汁丰味浓、香甜可口,先后120多次获国家、省部级以上大奖,果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市场,并出口到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泰国、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五是鲜明的文化特色。结合套袋技术。该县大量推广贴字艺术苹果,贴字3亿多只,把福禄寿喜等吉祥祝福语和十二生肖图案、北京福娃晒于果面,使苹果成为文化的载体,成为一种艺术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旬邑县旬邑甜糯玉米
石门山甜糯玉米[14]
产自自然条件优越、无环境污染的石门山下。那里平均海拔1600米,无霜期180天,年降水600毫米,日照时数2390小时。且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所产甜糯玉米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和粗纤维的含量比普通玉米高,特别是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铁,锌,钙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7%-18%,尤其是具有防癌抗癌作用的微量元素硒的含量比普通玉米高7.5倍,是集色香味于一体的特种果蔬营养佳品。
旬邑县旬邑马栏土豆
马栏地处旬邑县东北部,该地区海拔高、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土壤疏松,含钾丰富,雨水充足,适应土豆的生长。该地出产的土豆形状美观、口感好、耐储藏,属优质无公害特色农产品。随着种植规模扩大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马栏土豆远销省内外。
旬邑县底庙大葱
旬邑县底庙镇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由于海拔较高,光照时间长,夏季雨量多,秋季气候凉爽,空气干燥、红粘土壤及适宜大葱喜凉爽生长习性,形成了大葱生长的最佳适宜区。当地群众有着千年栽种大葱的丰富经验,所产大葱其葱体盈尺,葱头和鳞茎洁白光亮,肥厚柔嫩,辣香味浓,清香宜口,葱白多,葱汁浓,实为烹制佳肴的上等用菜,深受人们喜欢。底庙镇年种植大葱1500多亩,产量2300多吨
底庙大葱[15]
因形似鞭杆,因形似鞭杆,故亦有“鞭杆葱”之称,辛辣芳香,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有机成分和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每克葱晗蛋白质1克、糖类6克、脂肪0.3克、维生素A11.2毫克、维生素B0.8毫克、钙12毫克、磷46毫克,还有硫化丙烯、葱辣素、葱油、苹果酸、有机酸、无机盐等多种营养物质。2003年底庙大葱在陕西杨凌农高会上参展,深博各界人士交口称赞
旬邑县旬邑麻花
麻花,旬邑风味食品。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用上好的麦面发酵成面团,添加适量的干面粉、食用碱、鸡蛋、食盐(或白糖)、五香粉揉匀,揪一定分量的面提,再搓成长约20厘米的条状,用油一刷,备用。待油锅沸腾之后,便可揉搓合成绳状入锅炸制。一般有三股、两股之分,根据需要确定。炸制过程中,要用特制的长筷子及时翻拨,炸至金黄色即可。麻花的品种多样,有大麻花、小麻花、碎麻花;有咸、甜、五香、麻辣多种风味。
旬邑县花子馍
花子馍,又叫心连心,旬邑特色小吃。据考,花子馍源于周代的礼馍,在旬邑民间的逢年过节、庆生祝寿、婚丧嫁娶、建房筑屋等活动中较为流行。因其纯系手工制作,口味筋道,深受大众喜爱。
花子馍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将上好的麦面发酵成面团,取适量的干面粉、食用碱和入揉匀,使面团酸碱度呈中性、筋光状,再揉搓成圆条,揪面提,备用。将面提反复揉搓成馒头状,用手压成直径约15厘米、厚约5厘米的面饼,在其一面涂上猪油,取两快相向叠盖、压实,用切面刀十字等分成4份。取其一份,用双手捏住两个底角,轻轻拉长成带状,在底部同向相缠,做成底座即成。做够一屉后,用大火蒸约20分钟就可出锅食用。出锅后的花子馍,两瓣分开,呈心心相连状,莹白如玉,美观美味。
旬邑县旬邑甑糕
甑(zèng)糕,旬邑地方食品。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甑糕是从我国最古老的“粉糍”演变而来,唐代趋于定型。因为甑糕是用“甑”蒸成的糕,故谓之甑糕。
甑糕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原料为江米和大枣。制作时,取一定数量的江米,用凉水浸泡2~4小时,待米心泡开后,用清水淘洗干净,控干水分。另取一定比例的大枣洗净,备用。先在铁甑篦上均匀铺一层枣,取江米的三分之一铺在枣上,如此反复。最后再均匀铺一层枣,在枣上盖一层白布,加上锅盖,即可焖蒸。蒸焖过程中,火功和添水十分重要,初用旺火猛烧,间隔30分钟向米上浇洒少许的温水,一小时后用文火蒸焖,约3~5小时即成。制作成的甑糕,米枣交融,色泽鲜润,绵、粘、甜,枣香扑鼻。食之则香甜如蜜,沁人肺腑,回味无穷。
旬邑县旅游
旬邑县卧龙潭
清朝咸丰十年,沟底显现一神潭,周围百里以外的人都前来神潭祭奠,求潭保佑,乞福保安,求医救人。在此期间,传说潭中有一巨龙,夜出昼伏,保佑地方百姓。朝中一位中堂大人,听闻此言,于是驾临神潭,乞求神龙为其家人医病。中堂来此,神龙显现,回家以后,久病家人病症痊愈,此事传入皇上之耳,皇上封此潭为卧龙潭。从此,远近闻名,在此乞福者甚众。胡家村也因此闻名于世。
民国十八年间,一军队途经胡家,在经过胡家沟南畔时,战马停而不前,嘶鸣起跃,吼声震天,将士不知所措,突然前面闪现一断沟,挡住了前进路线,于是将军命令在此扎营,动员全村百姓及官兵修筑石桥,利于通行,因与卧龙潭相望,故起名为卧龙桥。[16]
旬邑县北宋泰塔
又称旬邑塔,在旬邑县城内。
泰塔是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高五十三米。在第一层北面正中辟有半圆形券门,通过门里的甬道,进至塔心小室后,有木梯可盘登远眺。从第二层起,每层都有拱形的门洞与长方形的假门相间,并逐层依次变换其方位。
各层塔檐于转角部位的中线上,用青石制成角石一根。它的外端均特意被加工雕凿成螭首,自翼角伸出。螭首的颈部各有铁铸环套,用以系铃。每当清风徐来,铁马叮铛,抑扬顿挫,如听神曲,使人心旷神怡。
相传此塔建于唐代,但据塔身第六层北面东侧槛窗上的一块砖刻题记,起塔的时间为嘉佑四年正月中,即公元1059年。[17]
旬邑县十里桃花川
十里桃花川
十里桃花川位于姜嫄河川道,长达十公里。每逢清明前后,这里满山盛开的山桃花,如片片绯红的云霞,把群山装扮的分外绚丽妖娆。[18]
旬邑县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
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
石门山森林公园的林木种类繁多,有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和林相整齐的人工林。奇花异草,观赏植物资源丰富,堪称黄土高原上的“植物王国”。其分布错落有致,交相辉映。
森林中满目清翠,郁郁葱葱。高大的乔木摩云翳日,低矮的花草争妍斗奇。树木枝叶繁茂,鲜花艳丽夺目。这里既有原始的自然风貌,又显示出人工花园的神韵。[19]
旬邑县古象犀牛化石展馆
古象、犀牛化石馆陈列有1975年出土于我县马栏镇西塬村的黄河剑齿象化石和犀牛化石骨架,其中古象化石体长8.45米,高4.3米,犀牛化石体长4.8米,高3.1米,距今已有三百多万年的历史,是研究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古地质、古气候,古地貌、古生物的重要标本。大象化石体魄之大,象牙之巨都堪称世界之最,被誉为“世界第一象”;犀牛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复原装架的第一具完整的板齿犀牛化石骨架。古象、犀牛化石为国家一级文物[20]
旬邑县旬邑红色旅游
红色马栏——革命圣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南大门,是习仲勋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实践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成果,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硕果仅存的红色根据之一,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同陕甘、陕北革命根据地一道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为中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为争夺和旬邑这块土地,曾发生过大小战斗170余次。重要的战斗有:谢子长收复职田镇、刘志丹夜袭马栏镇、陕甘游击队奔袭旬邑城、陈国栋以计取张洪、张占英巧取赵家洞、王振西吕家歼灭战、罗春生夜袭东牛坡、三五八旅出击西府首战解放旬邑城、七七一团攻克职田太峪镇等。
旬邑地区,作为陕甘宁边区的前沿阵地,曾谱写了我党、我军革命史上辉煌的一页,其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
马栏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现存有习仲勋、汪锋、赵伯平等革命领导人的旧居及党政军机关办公居住过的103孔窑洞,有当年修建的七孔石桥和工字房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21]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中国旬邑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陕西地情网[引用日期]
.旬邑旅游[引用日期]
.旬邑旅游[引用日期]
.旬邑旅游[引用日期]
.旬邑旅游[引用日期]
.旬邑旅游[引用日期]
.旬邑旅游[引用日期]
.旬邑旅游[引用日期]
.旬邑旅游[引用日期]
.旬邑旅游[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无霜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