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的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特点点

侦查员潜伏进去发现惊人一幕:全是吸管,K粉。
井底有一名3岁男孩死亡,双手双脚还都被铁丝捆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受文章篇幅限制,阅读本文下半部分请在扑克投资家(puoketrader)后台回复数字&625&获取
  来自网络
  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
  (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
  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
  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产于稳定大陆边缘&裂谷或类似张裂构造的早期阶段,属冒地槽环境;镁铁-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产于大陆边缘和增生褶皱带边缘深大断裂环境。此外,陆相火山岩型铜(金)矿,产&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带环境。
  (四)中国铜矿成矿演化与中国地壳性质和大地构造发展有关
  中&国陆壳是在几个古板块基础上增生起来的,以古老的陆块为核心,以不同时代增生褶皱带为边缘,向外逐渐增生和发展,而导致了火山-深成岩浆岩类、沉积岩系及&有关类型大中型铜矿在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在时间上越来越新。因此,中国大中型铜矿多出现在地台边缘、增生褶皱带边缘和陆内断裂拗陷带边缘(王之田&等,1994)。由于中国地壳运动具有多旋回演化特点,沉积类型多样,构造-岩浆活动频繁,矿床形成后又经后期改造或变质作用,出现继承、叠加、共存等现&象。因而在一个成矿集中区里形成一些多因复成矿床或共生矿床,并伴生多种组分,导致中国铜矿单一矿床少,共生矿床多。
  (五)中国铜矿两大成矿系列
  中&国大型、超大型铜矿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成矿系列(裴荣富,1990):一是与构造-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夕卡岩型铁-铜(金)矿床→斑岩型&铜(钼、金)矿床→脉状铜矿床。二是与火山喷发-沉积作用有关的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铜-金矿床→沉积岩容矿铜(铅锌)矿床。
  (六)小岩体成大矿
  中&国铜矿,与岩浆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夕卡岩型铜矿以及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基本上是与小岩体成矿有关。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斑岩体主要以多期次&高侵位的复式小斑岩体为主,岩体出露面积<0.5km2的占32.5%,0.5~1km2的占25%,1~5km2的占20%,5~10km2的占&15%,>10km2的仅占7.5%(芮宗瑶等,1993)。如超大型铜矿德兴矿田的铜厂、朱砂红、富家坞三个矿床的斑岩体地表出露面积分别为&0.7km2、0.06km2、0.16km2;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大型铜(钼)矿床的斑岩体出露面积0.5km2。一些大中型夕卡岩铜矿床也是小岩体成&矿,如安徽铜官山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1.5km2,湖北封山洞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0.72km2,江西武山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0.6km2,云南个旧卡房&新山铜锡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0.32km2。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岩体也很小。据汤中立统计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岩体一般都在0.1km2以下,只有&三个成矿岩体的出露面积达到1km2(甘肃金川矿床、吉林赤柏松矿床、广西大坡岭矿床),而且小岩体含矿率又高,如金川矿床的岩体含矿率为47%,新疆喀&拉通克一号岩体含矿率60%,吉林红旗岭岩体含矿率96%。这些特点与国外同类或类似的矿床显著不同。
  二、矿床类型
  (一)铜矿床分类
  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矿床产出地质环境和经济开采价值进行分类。如王之田等(1994)将中国铜矿床类型划分为七类,&并对已知的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进行了统计,反映矿床类型经济意义(表3.7.4)。芮宗瑶等(1993)也以容矿岩石为主线,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将中国铜矿床分成五大类10小类(表3.7.5),并列举每个类型的容矿岩石、矿石建造、矿体形态、成矿作用、矿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矿床&实例等。
  (二)矿床类型简述
  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矿床、火山岩型铜矿床、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陆相砂岩型铜矿床。其中,前4类矿床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储量的90%。这些&类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各异,有其各自的成矿特征。根据芮宗瑶等(1993)、王之田等(1994)等研究成果,按各类型矿床占有储量比例依次简述如下:
  1.斑岩型铜(钼)矿
  该类型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占全国铜矿储量的45.5%,矿床规模巨大,矿体成群成带出现,而且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矿石可选性能好,又共伴生钼、金、银和多种稀散元素,可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其成矿特点:
  (1)&成岩成矿时代较新&&东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如位于环太平洋西带外带的赣东北大断裂的西北侧德兴超大型斑岩铜矿成岩成矿&时代199~112Ma。北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古亚洲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如位于大兴安岭隆起带与松辽沉降带衔接部位的&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292~245Ma;位于额尔古纳褶皱系的内蒙古东部乌奴格吐山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188~182Ma。西南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以喜马拉雅期为主。如西藏东部地区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55~35Ma,马拉松多斑岩铜矿&33.2Ma,多霞松多斑岩铜矿30.9Ma。
  (2)&成矿岩石基本特征&&多数矿床的成矿岩体以多期次高位侵位的复式小斑岩体为主。与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为钙碱性系列,其次是碱钙性系列。其中包括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和其他花岗质岩石。与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化学成分以SiO262%~68%的成矿最佳。岩石化学从中性→中酸性→酸性,相应的矿石建造&为Cu(Fe)→Cu(Au)→Cu(Mo)→Cu(Sn),岩浆分异指数对应从60%变为92%。
  (3)&围岩蚀变分早、中、晚期&&早期蚀变包括钾硅酸盐交代岩、钾质角岩和部分镁-钙夕卡岩;中期蚀变包括绢英岩、黄铁绢英岩、青磐岩和湿夕卡岩;晚期蚀变包括中度-深度泥英岩、浊沸石-硫酸盐交代岩等。
  (4)&次生作用不发育&&次生富集作用,可使斑岩铜矿石品位得到进一步富集而成为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富矿。次生富集带多数是形成高品位的辉铜矿矿层,开采经济价值巨大。然而,中&国斑岩型铜矿多数矿床未能形成厚大的次生富集带,可谓先天不足,因而多数矿床是大型贫矿,铜品位一般在0.5%左右。
  2.夕卡岩型铜矿
  中&国夕卡岩型铜矿与国外大不相同,其储量国外夕卡岩型铜矿占的比例很小,而中国却占较大的比例,现已探明夕卡岩型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30%,成为我国&铜业矿物原料重要来源之一,仅次于斑岩型铜矿,而且以富矿为主,并共伴生铁、铅、锌、钨、钼、锡、金、银以及稀散元素等,颇有综合利用价值。其特点:
  (1)&时空分布与斑岩铜(钼)矿相似&&夕卡岩型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次是印支期、海西期。矿化集中于170~110Ma,其次为110~70Ma。矿床空间分&布,主要产于中国东部活化拗陷带,并常与中生代断陷盆地伴随而分布。大型夕卡岩型铜矿主要分布于下扬子拗陷带的湖北铁山、铜录山,江西城门山、武山,安徽&的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大团山等矿区;其次是滇东拗陷带的个旧锡铜多金属矿田和华南褶皱系的石、广西钦甲、湖南宝山;燕山拗陷带的寿王坟;辽东台隆的&垣仁;吉黑褶皱带的弓棚子等矿区。
  (2)&成矿岩体主要为中酸性花岗质岩类&&如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中深成相和浅成相。岩石系列属于钙碱性-碱钙性系列。大型夕卡岩铜矿床的形成与小岩体及其形态有关。其岩体形态与成矿的重要性依次为蘑菇状、箱状、锥状、枝叉状和层间岩墙状等。
  (3)&围岩岩性是形成夕卡岩铜矿床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形成大型夕卡岩铜矿床的围岩多为泥质岩、白云质灰岩或碳质灰岩。如中国南方大型夕卡岩铜矿围岩为石炭系-三叠系白云质灰岩。在膏岩层和高硫层存在地区更有利于成矿,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夕卡岩型铜矿床。
  (4)&交代岩系列&&主要是钙夕卡岩,其次是镁夕卡岩。
  (5)&在浅成环境中,夕卡岩型铜矿常与斑岩型铜矿共生产出在斑岩体内部为斑岩型细脉浸染状铜矿化,在接触带为夕卡岩型块状矿石,形成“多位一体”矿化。如江西城门山和湖北封山洞等铜矿床。
  3.火山岩型铜矿
  该类型也是我国铜矿重要类型之一,探明的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8%,其中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储量占7%,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占1%。
  过&去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习称黄铁矿型铜矿,并常与铅、锌共生,还伴生有丰富的金、银、钴以及稀散元素,有很大的综合利用价值。其成矿特点:成矿时代较广,从新&太古代至三叠纪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成矿环境在大洋中脊、火山岛弧、弧后盆地、大陆边缘裂陷槽及陆内裂谷等环境均有产出。
  新&太古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通常产于新太古代深变质岩系地层中,容矿岩石包括辉石斜长角闪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含石榴石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阳起石&岩、角闪岩等,恢复其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钙碱性长英质火山岩系。故通常称这类矿床为与太古宙绿岩带有关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矿床,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即&是其中的一例。
  元古宙是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铜矿的重要成矿期之一。主要分布在扬子陆块的西缘和北缘。西部边缘成矿时代以古元&古代为主,有代表性的矿床为云南大红山铜铁矿床、四川拉拉厂铜钴矿床;北部边缘和西北部边缘成矿时代,以中-新元古代为主,有代表性的矿床是四川彭县铜锌&矿床,陕西刘家坪铜锌矿床和浙江西裘铜锌矿床等。这些矿床的火山岩系主要是细碧角斑岩系,构造环境属于陆块边缘裂陷火山盆地。
  早&古生代为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最重要的成矿期,多为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优地槽系,其中有代表性的矿床是甘肃白银厂大型矿田的折腰山铜锌矿&床、火焰山铜锌矿床、小铁山铜铅锌矿床以及青海红沟富铜矿床等。火山岩系主要是细碧角斑岩系,构造环境属于火山岛弧和弧后裂谷。
  晚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差别较大,矿床分布分散。如产于青海堆积山石炭系-二叠系的混杂岩带蛇绿岩套的玛沁德尔尼铜锌钴大型矿床;产于新疆阿尔泰南缘的克兰火山岩盆地早-中泥盆世石英角斑岩-角斑质火山碎屑岩的阿舍勒铜锌大型矿床等。
  中生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产于我国西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盆。已查明德格-乡城晚三叠世昌台火山盆地成矿前景看好,呷村铜-多金属矿床已具大型规模即为一例。
  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目前发现的矿床无论规模还是储量都比上述几个类型要小,因而长期以来未被重视。近年来由于发现了福建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因此引起了地勘&和矿业部门的重视。该类型铜矿主要产于各时代陆相火山活动带,尤其是中-新生代滨太平洋陆相火山岩地热水活动区。现今勘查、开采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有以下&几种情况:
  产于镁铁质火山岩的峨眉山玄武岩中的铜矿虽然矿点(或小型矿床)不少,但至今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只有二峨山龙门铜矿已由地方开采。该矿床产于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间隙期,矿体呈透镜状,在玄武岩和杂色砂岩中呈夹层。
  产&于中性长英质火山岩中铜矿,目前已发现并勘查的有宁芜火山盆地的娘娘山、大平山及庐枞火山岩盆地的井边、石门庵、毛狗笼等。其中娘娘山铜金矿床产于破火山&口周围的裂隙中,容矿岩石为碱性粗面岩、熔结角砾岩和黝方石响岩等,主矿体呈大脉和雁行排列的复脉群,铜、金、银品位高,均为富矿。
  与&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铜矿,有产于会昌-上杭火山岩盆地的紫金山、五子骑龙等铜金矿床。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容矿岩石为燕山早期花岗岩、燕山晚期英安玢岩及&火山隐爆角砾岩等。矿体和热液角砾岩主要受北西向密集裂隙带和网脉裂隙带控制。水热爆发角砾岩、石英-明矾石化和石英-迪开石化的广泛发育构成这类矿床的&显著特点。蚀变岩具有分带性,即由上而下分别为硅化→石英-明矾石化→石英-迪开石化→石英-绢云母化。矿化分带:上部为金银矿化带,下部为铜铅锌矿化&带。矿床规模大、品位富。
  4.铜镍硫化物型铜矿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中铜镍矿床既是我国镍矿资源的最主要类型,也是铜矿重要类型之一。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7.5%。
  该&类型矿床成矿环境主要产于拉张构造环境,受古大陆边缘或微陆块之间拉张裂陷带控制,在拉张应力支配下,岩石圈变薄甚至破裂,引起地幔上涌,而导致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在地壳浅成环境侵位。赋矿岩石系列主要是超镁铁质-镁铁质杂岩,如吉林红旗岭1号岩体铜镍矿、新疆黄山铜镍矿、四川力马河铜镍矿;超镁铁质&岩,如甘肃金川铜镍矿、吉林红旗岭7号岩体铜镍矿;镁铁质岩,如新疆喀拉通克铜镍矿。
  成矿时代,主要是早、中元古代和中、&晚古生代。如吉林赤柏松铜镍矿床为古元古代2242.5Ma;甘肃金川铜镍矿床为中元古代1509~1526Ma;吉林红旗岭7号岩体铜镍矿床为晚古生代&231~350Ma、四川力马河铜镍矿床322~353Ma、新疆喀拉通克306~284Ma;新疆黄山铜镍矿为中晚古生代270~390Ma。
  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作用以深部熔离-贯入成矿为主,与国外同类型或类似类型有矿不同。岩体小,含矿率高。
  5.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
  这类矿床是指以沉积岩或沉积变质岩为容矿围岩的层状铜矿床,容矿岩石既有完全正常的沉积岩建造,也包括有凝灰岩和火山凝灰物质(火山物质含量一般不高于50%)的喷出沉积建造。
  对&该类型矿床的命名和亚类划分以及若干矿床归类在我国矿床地质界尚不一致。如在层控矿床分类中,涂光炽等(1984)将我国沉积岩铜矿分两类:①沉积-变质&型:如古元古代的横岭关、中元古代的篦子沟等铜矿,早古生代的李伍铜矿;②沉积改造型:如中(新)元古代的霍各乞、东川-易门等铜矿,白垩纪的滇中砂岩铜&矿。王之田(1988)以容矿建造结合矿床成因分类原则划分中国铜矿类型,将该类型铜矿命为“海相沉积(变质)岩型”(包括中、新元古代冒地槽环境成矿的&东川、易门、通安、霍各乞、炭窑口、胡家峪、篦子沟)。《中国矿床》(1989)提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将该类型矿床命名为“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并按&容矿围岩性质划分三个亚类:①含凝灰质细碎屑岩建造型铜矿床;②碳酸盐岩建造型铜矿床;③陆相含铜砂岩型铜矿床。芮宗瑶等(1993)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提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将该类型矿床划为“与沉积岩有关的铜矿床”,并分为三个亚类:①海相杂色岩型铜矿床;②陆相杂色岩型铜&矿床;③海相黑色岩系型铜矿床。
  上述各家的分类,尽管亚类划分和命名尚不一致,但对这类矿床总体上都划归是沉积岩容矿,或&称之为与沉积岩有关的铜矿床,即以前通称的“沉积(变质)岩型”铜矿。这类矿床从国内外若干矿床实例来看,一般规模较大,品位较富,伴生组分亦多,矿床经&济价值巨大,也是我国铜矿主要类型之一,探明的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8%。其中,海相杂色岩型铜矿占4%,海相黑色岩系型铜矿占2.5%,陆相杂色岩型铜&矿占1.5%。
  海相杂色岩型铜矿床(《中国矿床》称碳酸盐岩建造型铜矿&&床)。主要产于康滇中元古代昆阳裂谷环境,有代表性的矿床为云南东川、易门等铜矿床。这类矿床主要地质特征是,矿床产于特定的层位,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和透镜状,矿石构造主要呈马尾丝状、浸染状和团块状,矿床规模巨大,详见下述的典型矿床实例东川铜矿田。
  海相黑色岩系型铜&矿床(《中国矿床》称含凝灰质细碎屑岩建造型铜矿床)。所谓海相黑色岩系主要是指黑色细碎屑岩、粘土质岩、白云质岩组成的岩系,含有丰富黄铁矿及其他金属&硫化物和有机质等。其中有一部分岩层和矿层是直接通过海底流出来的热水化学沉积形成的,称之热水化学沉积岩(喷气岩)。这类矿床主要成矿特征是:成矿时代&主要为中元古代,成矿环境主要为裂谷或裂陷槽;容矿岩石为海相细碎屑岩-粘土岩-白云岩,通常黑色;矿体形态多为层状、似层状,产于较固定的层位;矿石建&造主要是铜和铜多金属矿组合。代表性的矿床有山西中条山蓖子沟、胡家峪铜矿床和内蒙古狼山地区的霍各乞、炭窑口等铜铅锌矿床。
  蓖&子沟、胡家峪等矿床的含矿层位,位于中元古界中条山群余家山组白云质大理岩与蓖子沟组黑色片岩之间。矿体呈似层状和透镜状,矿石具有明显的层纹状构造。篦&子沟铜矿床的容矿岩石主要为金(黑)云母-石英-白云质大理岩、钠长石-石英-白云质大理岩和石英-白云质大理岩。胡家峪南和沟铜矿床的容矿岩石主要为石&英钠长岩、金(黑)云母-石英-白云质大理岩、钠长石-石英-白云质大理岩及角砾岩;老宝滩铜矿床的容矿岩石主要为构造角砾岩。
  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地区也是中元古代海相黑色岩系型铜矿另一个重要成区,称为狼山-渣尔泰多金属矿带。西部含矿岩系统称为狼山群;东部含矿岩系统称为渣尔泰&群。铜储量主要集中于矿带的西部,如霍各乞、炭窑口等铜铅锌矿床。矿带的东部主要以锌(铅)-黄铁矿为主,如甲生盘、山片沟等矿床。
  6.陆相杂色岩型铜矿床
  《中&国矿床》称陆相含铜砂岩型铜矿床。这类矿床通常称为红层铜矿。该类型铜矿,目前虽然探明的储量不多,仅占全国铜矿储量的1.5%,但铜品位较高,以富矿为&主,铜品位1.11%~1.81%,并伴生富银、富硒等元素,有的矿床可圈出独立的银矿体和硒矿体,具有开采经济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找矿前景,值得重视&勘查与开发。目前,发现的矿床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和南部中-新生代陆相红色盆地(简称红盆地)。主要成矿地质特征:①陆相含矿杂色岩建造具有独特的结&构,通常下部为含煤建造,中部为含铜建造,上部为膏盐建造;②矿床分布于供给矿源的陆源剥蚀区一侧的红层盆地边缘;③矿体产于紫浅交互带浅色带一侧;④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⑤矿体中金属矿物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紫色一侧到浅色一侧矿物的变化为自然铜矿带→辉铜矿(硒铜矿)带→斑铜矿带→黄铜矿带→黄铁矿&带;⑥含矿层迁移特征,向盆地沉降中心方向逐渐抬高;⑦工业矿床的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白垩纪和第三纪。有代表性的矿床:四川会理大同厂中生代红盆地接受来&自康滇地轴富铜陆源剥蚀区带来的碎屑补给,在白垩纪河床相砾岩和砂岩层中形成大中型砂砾岩型铜矿。云南滇中中生代红盆地的北部边缘由于得到康滇地轴富铜陆&源碎屑物的补给,因此形成了许多的砂岩铜矿,如大姚县六苴铜矿(中型)、大村铜矿(中型),牟定县郝家河铜矿(中型)以及清水河、杨家山、青龙厂等铜矿&床。湖南衡阳中-新生代红盆地的南缘由于得到来自南岭富铜富铀陆源剥蚀区的补给,在第三系杂色砂岩中形成的车江铜矿。
  三、典型矿床(区)
  (一)江西德兴铜(钼)矿田
  德&兴铜(钼)矿是我国超大型铜(钼)矿田,位于江西省德兴市(前为德兴县)东北25km2处。矿田面积约14km2,由铜厂(超大型)、富家坞(大型)、朱&砂红(大型)等三个矿床组成。累计探明储量共计铜965.8万t,其中可供利用的储量842.4万t,钼29.6万t。铜厂为超大型矿床,铜524.5万&t、钼12.8万t;富家坞矿床铜257.3万t、钼16.8万t;朱砂红矿床铜184万t,其中可供利用的储量60.6万t。矿床平均品位:铜厂,铜&0.46%、钼0.01%;富家坞,铜0.5%、钼0.03%;朱砂红,铜0.42%、钼0.01%。三个矿床都伴生金、银、铼、硒、碲、硫等有益组分,&颇有综合利用价值。
  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
  德兴铜厂矿区开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宋年间已进行采冶直至元、明、清朝。在朱砂红一带至今还可见到冶炼炉渣。新中国成立前,江西地质调查所夏湘蓉、刘辉泗于1939年秋曾来德兴调查地质及&矿产,著有《德兴县矿产志》,述及铜厂的黄铁矿,并指出朱砂红及其附近地带,曾开采过黄铁矿。
  新中国成立后,1954~1959年先后由地&质部中南地质局四○九队、四二○队对铜厂、朱砂红矿区进行普查勘探。1956年在铜厂做地质评价工作时,发现铜矿体除赋存于千枚岩与花岗闪长斑岩接触带&外,还见局部斑岩体内有铜矿化。经研究确认铜厂铜矿为斑岩型铜矿床。随后,1956年7月转入大规模地质勘探工作,投入钻探8万余米。1959年11月由&铜矿普查勘探大队提交了《江西德兴矿区最终储量报告(包括朱砂红铜矿区)》,探明铜储量363万t,并对铜厂矿床围岩蚀变及其分布做了深入研究,属于世界&斑岩铜矿研究的较早成果之一,对指导矿区勘探和外围普查找矿起到了重要作用。
  70年代,为国家在江西建设大型铜矿生产基地,由江西省地质局&组织地质、物探、钻探和科研、测试等优势技术力量,于1975年对铜厂、朱砂红两矿区进行大规模的地质工作会战,开动了钻机11台做了大量的地质勘探工&作,于1978年5月提交了《江西省德兴县铜厂矿区铜矿补充勘探地质报告书》,新增铜储量196万t并对硫、钼、金、银、铼等伴生矿产做了详细研究和评&价,均达到大型矿床规模,提高了矿床综合利用价值。
  1982年提交了《江西省德兴县朱砂红矿区铜矿详细普查地质报告》,探获储量184.4万t,其中可供利用的储量60.6万t,并计算了伴生硫、钼、金、银等矿产储量。
  1957&年12月在官帽山东侧的山崖与深谷陡坡地带发现与铜厂类似的热液蚀变和矿化。1958年春,施工第一个钻孔,见矿垂直厚度400m。同年富家坞铜矿床转入&初步勘探。1963年提交了《江西德兴富家坞铜钼矿区地质初勘报告》,探明铜储量141.9万t、钼11.3万t。1978年江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四队提&交了《富家坞铜(钼)矿地质勘探总结报告》,新增铜储量115.4万t、钼5.48万t,并对金、银、钴、铼、硒、碲等元素做了详细研究和评价。至此,富&家坞矿床累计探明储量铜257.3万t、钼16.8万t,伴生硫883.4万t。
  德兴矿田建设条件好,交通方便,水电供应有保证。现由江西&铜业公司开发。德兴铜矿设计采选规模为2500t/d(北山坑采),1965年7月投产。1966年经技术改造后扩大到3500t/d生产能力。1967&年12月进行了南山6400t/d采选工程的扩建,1970年南山露采投产。1979年南山形成了万t生产能力,进而取代了北山的坑采。近年来又装备了现&代化大型采选技术设备,建成了现代化大型选厂。目前已形成采矿能力9万t/d,选矿能力10万t/d,年产铜精矿近5万t,是江西铜业公司的最大矿山企&业,也是全国特大型矿山企业。富家坞和朱砂红两矿区,现由地方开采。
  2.矿田地质特征
  (1)&地质概况&&德兴矿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内江南台隆东段的南缘,区域构造上受江南台隆与钱塘拗陷之间的赣东北深断裂带控制,居于断裂带的北西盘。区内地层主&要由新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组成。其原岩为泥质、粉砂质及火山凝灰质沉积物。控矿构造以东西向断裂构造系统为基础,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是燕山早期中酸性&浅成侵入体,包括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细晶岩及煌斑岩等(图3.7.2)。
  (2)含矿岩体&&铜厂、富家坞、朱砂红三个矿床的铜、钼矿化受三个浅成花岗闪长斑岩体的控制,呈北西西向侧列分布,单个岩体均呈北西侧伏下插、深度大小不等似筒状岩柱,&地表出露分别为0.7km2、0.16km2、0.06km2。据同位素年龄测定:铜厂花岗闪长斑岩年龄179Ma(铷锶法)、富家坞花岗闪长斑岩&157Ma(全岩钾氩法)。
  (3)围岩蚀变&&矿床围岩蚀变环绕斑岩体的接触带分布,呈同心环状对称分带;由内向外依次为石英-绢云母化带,绿泥石-水白云母化带和钾长石-绿泥石化带。铜厂、富家坞、朱砂红三个矿床的热液蚀变带分布,如图3.7.2所示。
  (4)&矿体分布&&矿体主要产于花岗闪长斑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部分在斑岩体内。据已探获的储量比例,在围岩中约占2/3,蚀变斑岩中约占1/3。三个矿床的矿体分布均向&北西侧伏,矿体规模大,形态完整。从平面上看呈环形.在剖面上看呈空心筒状。铜厂矿床的矿体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及外接触带的强、中蚀变带。空间形态呈空心&筒状,随岩体向北斜插,倾角与岩体近一致,最大垂深达1000余m,斑岩体上盘矿体大于下盘矿体,有2/3矿体分布于外接触带。富家坞矿床的矿体产出亦是&如此。东西长1100m,南北宽625m,矿体外环弧长2800m,环宽200~500m,厚200~300m,延深600~950m。朱砂红矿床的矿体&赋存在花岗闪长斑岩的内外接触带。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主要矿体有6个,主脉体长度100~1200m。垂直厚度37~176.1m,已控制的倾向延&伸达500~800m以上,垂直矿化深度800余m,但未见底界。最大的矿体产在接触带上部。
  (5)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按矿石中氧化程度划分为原生硫化物矿石、氧化矿石、混合矿石。三个矿床均以原生硫化物铜矿石为主,约占铜总储量的85%~90%以上,氧化物铜矿石不超&过5%~12%,混合铜矿石小于5%。按矿石结构构造划分,三个矿床的矿石构造类型不一致。富家坞矿床以浸染型构造为主,而朱砂红和铜厂矿床则以细脉-浸&染型构造为主。矿石结构为晶质结构、交代结构、固熔体分离结构和受压结构,其中交代结构最为发育。主要矿物组合,有黄铜矿、黄铁矿,其次为辉铜矿、砷黝铜&矿和斑铜矿。脉石矿物以石英、绢云母、水白云母、伊利石、绿泥石等为主,其次是碳酸盐类和硫酸盐类矿物等。
  (6)矿床类型&&德兴铜(钼)矿田属于国内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但对成矿物质来源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成矿元素和成矿流体与花岗闪长斑岩同源,均为地壳深部或上&地幔来源;另一种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深部或上地幔,一部分还来自围岩,含矿流体早期以深部来源为主,晚期以大气降水为主,主要成矿阶段是岩浆水和&表生循环水混合作用的多成因、多来源的观点。
  (二)西藏玉龙铜(钼)矿床
  玉龙铜(钼)矿&是我国超大型铜(钼)矿床之一,位于西藏东部江达县青泥洞区以西,川藏公路以北8km处,海拔4560-5120m,矿区总面积2.1km2。累计探明储&量:铜662万t(其中可供利用的650万t)、钼15万t、铁659万t(矿石量)、硫铁矿178万t、钨5.98万t以及锌、铋、金、银、钴等均已探&获可观的储量。矿床平均品位,铜0.94%,钼0.028%。
  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
  “玉龙”藏语意为“孔雀石沟”。民间盛传清末年间在此开矿,至今在玉龙矿区地表还可见数处采矿坑和采矿遗址。
  1966年西藏第一地质大队群众报矿组听当地牧民说“玉龙沟在天气晴朗时,山沟石头五光十色,耀眼夺目”。于是冒着大雪进沟踏勘发现了多数铁帽和大量孔雀石转石,认为该矿床似大冶铁矿,值得进一步工作。1967年经西藏第一地质大队勘查,认为是以铁铜为主的夕卡岩型矿床。
  1971&年西藏第一地质大队运用地质、物探、测量、钻探、坑探等手段,发现了矿区东部接触带似层状铜矿体,并发现了蚀变二长花岗岩中的铜矿化,铜品位达1.7%,&在矿区南部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体中也发现了铜钼矿化。同年提交的《西藏江达县玉龙铜铁矿区1971年地质普查报告及1972年地质工作意见》中,建议首先&对接触带主矿体进行深部揭露。至此,玉龙矿床已初步肯定,首次提出存在斑岩型矿床的看法。1978年提交了《西藏江达县玉龙铜钼矿区详查地质报告》,评价&了这个超大型斑岩铜(钼)矿床。目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在筹建玉龙铜矿。
  2.矿床地质特征
  (1)&地质概况&&玉龙矿区位于三江褶皱带之青泥洞-海通复背斜的西翼,恒星措-甘龙拉短轴背斜的轴部向南倾斜部位。矿区出露地层为中上三叠统。在矿共北部出露甲丕拉组陆&相红碎屑岩,厚约1&050m,矿体两侧出露波里拉组浅海相灰岩夹砂岩,总厚度约51&0m,在矿区内大片分布。阿堵拉组海相砂页岩,厚度大于600m,分布在矿区南部。(图3.7.3)。
  (2)含矿岩体&&矿区内分布的喜马拉雅期侵入岩体,主要是中酸性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石英二长斑岩。含矿岩体为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复式岩体,同位素年龄37~55Ma。&岩体出露面积0.64km2,平面上看似梨形。岩体大部分钾化、硅化,蚀变为黑云母花岗斑岩和钾长花岗岩。蚀变和矿化均受该复式斑岩体的控制。
  (3)&蚀变类型&&矿床具有明显的典型“中心式”对称型蚀变特征。以岩体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带:内带为钾化、硅化、绢云母化、粘土化;中带为夕卡岩化、大理岩化或角岩化、&粘土化、青磐岩化、(强)硅化、绢云母化;外带为结晶灰岩或角岩化、青磐岩化;正常岩类为灰岩或砂岩等。
  (4)矿体分布&&矿体赋存于斑岩体内及围岩中,由三个主要矿体组成,如图3.7.3所示(图中Ⅲ号矿体是将西藏第一地质大队划分的Ⅳ和Ⅴ号矿体合并而成)。Ⅰ号矿体由矿&化斑岩和近接触带的矿化角岩组成的筒状矿体,近等轴状,地表出露面积0.6km2,平均厚度331m。平均品位铜0.52%、钼0.028%,铜储量约占&全区的38.4%。Ⅱ、Ⅲ号矿体分别呈似层状和凸透镜状分布在Ⅰ号矿体东西两侧的外接触带,两矿体呈环形闭合。Ⅱ号矿体平均厚度44m,铜平均品位&1.7%,铜储量约占全区的22%。Ⅲ号矿体平均厚度69m(以原V号矿体为代表),铜平均品位2.5%,铜储量约占全区的39.4%。
  (5)&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矿石类型主要为三种:一是细脉浸染状矿石,占矿床矿石量的82%,主要分布在Ⅰ号矿体。该矿石又细分为斑岩和角岩中细脉浸染状两类,以前者为主。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次为铜蓝、辉铜矿、黝铜矿,少量斑铜矿、磁铁矿、赤铁矿及褐铁矿等,脉石矿物为斑岩和角岩中的造岩矿物。二是含铜褐铁矿&石,铜赋存于褐铁矿中,铁以褐铁矿、磁铁矿形式存在,脉石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三是含铜黄铁矿石,主要矿石分布于似层状矿体之中下部,占工业矿石总量的&7.6%左右。主要矿物为黄铁矿、蓝辉铜矿、辉铜矿,次为斑铜矿、铜蓝、黄铜矿等。细脉浸染状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晶结构、交代及交代残余结构,矿&石构造为细脉浸染状构造;含铜褐铁矿矿石为土状、胶状,具多孔、块状及少量角砾状构造;含铜黄铁矿矿石主要呈交错脉状和密集浸染构造等。
  (6)矿床类型&&目前普遍将玉龙矿床通称为斑岩型铜(钼)矿床,实际上是斑岩型、夕卡岩型和热液脉型“三位一体”复合型矿床。
  (三)黑龙江多宝山铜(钼)矿田
  多宝山铜(钼)矿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北部,距嫩江镇149km处,矿田由多宝山、铜山、小多宝山等组成,是我国大型铜矿之一。累计探明储量:铜244万t,平均品位0.47%;钼8.1万t,平均品位0.016%,并探获了丰富的铼、金、银、硒及铂族金属等矿产储量。
  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
  多&宝山铜矿是1958年新发现的铜(钼)矿床,其发现、勘查史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58~1971年为第一阶段。1958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区调大队三分队&在矿区外围开展1∶20万区域地质测量时发现铜矿化,并开展了航测、地面磁法测量。该局第二勘探队对1、2号矿带进行普查勘探,获探铜储量19万t,钼&1.2万t,同时发现了3号矿带。此外,1961年在矿区开展了1∶1万地质填图时,发现铜山1号矿体。
  1972~1983年为第二阶段。&1972年该局地质四队在多宝山矿田开展普查工作时,发现了4号矿带和铜山Ⅱ、Ⅲ号矿体,使多宝山一跃成为大型斑岩铜(钼)矿床。1983年9月提交了&《嫩江县多宝山铜矿床详查、初勘地质报告》,获得可利用铜金属储量237万t,钼8.0万t和可观的伴生金、银、铼、硒及铂族金属的储量。1988年出版&了《多宝山斑岩铜矿床》专著。
  多宝山铜(钼)矿田是我国目前铜储量在200万t以上的为数不多的大型斑岩铜(钼)矿,并伴生多种可供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有益组分,开发前景可观。现外部建设条件也有所改善,适应寒冷地区的采选技术设备也有较大的改进,这些都为近期开发多宝山铜(钼)矿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关部门已对多宝山铜(钼)矿做了开发技术经济论证研究。
  2.矿田地质特征
  (1)&地质概况&&多宝山矿田位于大兴安岭隆起带与松辽沉降带的衔接部位。窝里河大型背斜轴部通过矿区,嫩江大断裂从西侧通过。区域大地构造线为北东向,但矿田构造线为北&西向。花岗闪长岩体和矿体延展方向呈北西向,因此区域构造线与矿田构造线近于直交,对岩浆侵位和成矿流体活动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主要矿化地段发育在构造交&汇的部位。矿区出露地层以中奥陶统关乌河组碎屑岩类及上奥陶统多宝山组中性火山岩及少量碎屑岩、碳酸盐岩夹层为主,局部凹陷处分布着石炭系-二叠系陆相盆&地沉积地层。
  (2)含矿岩体&&区内岩浆岩发育,东北部出露海西斜长花岗岩体,而与成矿关系密切的是多宝山花岗闪长岩复式岩体(钾氩法测年292Ma),在矿床中部见有斜(更)长花岗&岩小岩体切穿了花岗闪长岩和矿带(钾氩法测年254Ma),因而成岩成矿时代应属海西中期。矿床与花岗闪长斑岩在空间具一定的联系,矿床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图3.7.4)。
  (3)围岩蚀变&&矿床围岩蚀变发育,空间上呈环带状分布,蚀变中心为硅化斑岩,向外依次为似椭圆环状的钾长石化带、黑云母化带、绢云母化带和青磐岩化带(图3.7.4)。
  1)硅化斑岩带(石英核)&&分布于矿床中心,由部分斑岩和其邻近的岩石碎裂后被含钾长石、钠长石网脉石英脉充填交代而成。硅化强的部位已被交代成块状石英岩,弱的仅有稀疏网脉石英脉穿插。
  2)&钾化带&&石英钾长石亚带环绕石英核分布,伴随石英网脉数量的递减及钾长石含量增加,过渡到石英钾长石化亚带。其矿化与石英核相类似,具有较弱的铜钼矿化和小型钼&矿体。只有再度发生强烈压碎及片理化或伴随叠加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时才能形成铜、钼矿体。在钾化带外圈,石英和钾长石量减少,黑云母含量增多,而构成一个&过渡带。
  3)绢云母化带&&大致环绕钾化带分布,宽100~400m,空间分布与北西向构造压碎带和片理化带基本吻合。该带分为两个亚带,即内带为石英-绢云母化亚带,铜矿化连续&稳定,常形成厚大矿体;外带为绿泥石-绢云母化亚带,某些地带由于叠加有晚期含铜网状细脉,提高了铜品位,并使矿体变得厚大而稳定。
  4)青磐岩化带&&环绕绢云母化带分布于蚀变带的外围。
  矿&床与其围岩蚀变分带相对应,矿化由内向外基本上分为三个带:①铜钼矿化带:以辉铜矿为主,分布于斑岩的边部和周围。局部矿化较强的地段形成独立小型钼矿&体。②铜矿化带,分布基本上与绢云母化带相吻合,矿体与硅化-绢云母化的规模正相关且产状基本一致。矿体中部往往以斑铜矿为主,黄铜矿次之,黄铁矿几乎不&见。③黄铁矿化带:该带大致呈现环绕铜矿带分布。在主矿体外侧形成不太强的黄铁矿晕圈,而在铜矿带之外及顶部,常形成断续分布的黄铁矿带。
  (4)&矿体组合&&矿田由四个矿带的大小215个矿体组成。其中主矿体14个,以3号矿带X号矿体规模最大,X号矿体长1400m,宽23~340m,延深&300~1000m。矿床所赋存的矿体形态较复杂,并呈雁行排列,如多宝山50号勘探线的矿体即是以雁行排列,并与北西向片理裂隙产状相吻合。当矿带内矿&体较厚大并能合并成一起时,就构成稳定厚大矿体或矿带,如果带内矿体规模小,只能在矿带内形成几米至一二十米厚的矿体群。厚大矿带中心部分较稳定,而矿体&边缘常急剧分岔尖灭。
  (5)矿石矿物组合&&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钼矿;次要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金红石、方铅矿、闪锌矿和磁黄铁矿。矿石结构构造较简单,矿石结构主要为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少量为自形粒状、微晶格子状及乳浊状结构,以及交代残余和交代格子状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脉状及角砾状等。
  (6)&矿床类型&&该矿床的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故普遍将该矿床划为斑岩型铜(钼)矿床。但对成矿物质来源的认识,尚不一致。有人强调岩浆-热液体制作&用;另一些人则强调围岩体制作用。如杜琦研究认为,多宝山斑岩铜(钼)成矿系统是长期对围岩进行抽吸和有时沿岩浆热液活动中心向上排放的系统。铜质主要来&源于围岩,并由围岩提供了大量的水。
  (四)内蒙古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
  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位于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北东方位,满洲里市以南约22km处,是我国80年代以来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现的一个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累计探明&储量:铜126.8万t,铜平均品位0.46%,钼25.8万t,钼平均品位0.055%,并探获可观的伴生铼、银、金等矿产储量。
  1.矿床发现、勘查、开发简史
  在&满洲里至新巴尔虎右旗一带,70年代以前仅有1∶100万地质概查资料,找矿有一定的难度。1974~1978年虽然在满洲里北东方位八大关铜矿及外围找&到了“八八一”铜矿点,但规模小,找矿未取得大的进展。1977年黑龙江有色地勘局706队和物探队追索到满洲里附近的一个“吴努克头山”小铜矿点(按蒙&语正确译音为“乌奴格吐”,意为狐狸),并发现了近5km2的化探异常。1979年设计并施工了10个钻孔,几乎孔孔见矿,终于发现了这个大型斑岩铜&(钼)矿床。1983年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地质评价报告”。现已探获储量:铜223.2万t,钼41.2万t,其中&已上全国储量平衡表的126.8万t(D级储量),钼25.7万t。伴生铼、银储量已达到大中型,还有其他有益伴生组分。
  该区经济建设条件好,交通方便,水电供应有保证,矿区为山丘草原地带,可供近期建设一个大中型铜钼矿山。有关设计部门已做了开发前的规划论证研究工作。
  2.矿床地质特征
  (1)&地质概况&&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简称乌山),是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铜多金属成矿带的大型矿床之一,位于该矿带的北东段。此矿带位于与大兴安岭海西褶皱系相衔&接的额尔古纳加里东褶皱系一侧,即北东向额尔古纳-呼伦深大断裂西北侧。乌山矿床居于北西哈尼沟次级断裂旁侧。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泥盆系中统乌奴&尔组碳酸盐岩和中酸性火山岩。区内矿床地层分布零散,残留于岩体之中。矿区外围还广泛分布有侏罗系上统中酸性火山杂岩,主要是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其&碎屑岩等。矿区构造以北东向白灰厂-乌奴格吐背斜为主要褶皱构造,其轴部被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侵入而占据。构造断裂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较发育(图&3.7.5)。
  (2)含矿岩体&&矿区内有多期次的火山斑岩体侵入。依次为流纹质晶屑凝灰熔岩-斜长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英安质角砾熔岩(英安斑岩)-流纹岩-正长斑岩,具有中酸&性-酸性-偏碱性的演化特征。与成矿关系密切的为二长花岗斑岩(单颗粒锆石铀铅法测年188Ma),此外成矿期侵入的岩体中尚有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等,其&成分更偏于酸性,呈脉状、岩枝状充填于北东向构造断裂内,为主要成矿期岩浆分异产物,其本身也受到矿化的影响具有含矿性。矿床受发育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西&部边缘的北西与北东两组交叉构造形成的次火山通道及次火山构造产生的环状破碎蚀变带所控制(图3.7.5)。
  (3)围岩蚀变&&矿床围岩蚀变发育广泛,规模巨大,分带明显。蚀变带北东长约3.5km,北西宽约2km,面积约7km2。蚀变带环绕二长花岗斑岩体呈现中心式面型蚀变&特征,从内向外可分三个带:内带为石英钾长石带;中带为石英-绢云母带;外带为伊利石-水白云母带,蚀变强度逐渐减弱(图3.7.5)。
  (4)&矿体组合&&全区共探明33条铜矿体,13条钼矿体。其中,北段铜矿体5条,钼矿体2条,矿段主要赋存在斑岩体内和接触带,受围绕斑岩体断裂控制,矿体向北倾斜;南&矿段铜矿体28条,钼矿体11条。从南北矿段的矿体分布来看,北矿段矿体规模大、连续性好,铜钼储量占全区储量的80%,主矿体长2150m,延深大于&600m,厚70~380m;南矿段矿体规模小,连续性差,铜钼储量占全区20%。
  (5)矿石组合&&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组合与蚀变分带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自石英钾长石化带向外依次为:①磁铁矿-黄铁矿-辉钼矿组合;②黄铁矿-辉钼矿-黄铜矿&组合和黄铁矿、黄铜矿组合;③黄铁矿-黄铜矿-铅-锌矿组合。矿石类型有原生硫化矿石、氧化矿石和混合矿石。其中,原生硫化矿石为主,氧化矿石和混合矿石&仅局部发育。矿石结构以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为主,其次有交代结构、包含结构、固溶体分解结构、叶片板状结构、镶边结构、半自形-自形变晶结构等;矿石构&造为细粒浸染状及细脉浸染状构造,偶见团块状构造。矿石构造具明显分带特征,由蚀变中心向外为细粒浸染状为主到以细脉浸染状为主。矿石中金属元素也具有水&平分带特性,由中心向外依次:Mo-Mo、Cu-Cu-Cu、Pb、Zn-Pb、Zn-Fe。它们基本对应,有一定叠加,生成典型斑岩蚀变和工业矿体。
  (6)矿床类型&&目前普遍将该矿床划归次火山热液细脉浸染斑岩型铜(钼)矿床类型。但对成矿物质来源认识不一致。有的认为该矿床的铜钼等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深部和上地幔;有的认为成矿流体是岩浆水和天水的混合水。
  受文章篇幅限制,阅读本文下半部分请在扑克投资家(puoketrader)后台回复数字&625&获取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行走于大宗商品与金融的交汇口,微信号:puoketrade...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