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加盟条件及费用麦当劳需要什么条件?

星巴克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就縋赶上餐饮连锁的大佬麦当劳的他的成功经验有哪些值得餐饮业的连锁BOSS去学习,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一同走进这一场关于麦当劳和星巴克的竞赛中

从经营模式、开店策略、消费趋势把握等方面,星巴克比起麦当劳都有所“进化”。

1940 年迪克·麦当劳和马克·麦当劳兄弟在美国加州开出了一个卖汉堡的餐馆,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1955 年雷·克罗克引入特许奢侈品加盟条件及费用制,开始经营麦当劳公司,距今 62 年,麦当劳全球门店数量达到 36889 家

1971 年,三位咖啡爱好者在西雅图市中心开出了一个仅出售优质咖啡豆的店铺取名星巴克。1987 年曾在這里工作过的霍华德·舒尔茨筹资买断了公司的所有股份,并按照连锁意式咖啡店思路改造星巴克,距今 30 年,星巴克全球门店总数达到 25734 家

野村证券(Nomura)分析师 Mark Kalinowski 年初预测:星巴克凭借已经持续数年的扩张思路,不仅能顺利完成 2021 年开出 3.7 万家门店的目标之后突破 4 万家,甚至在遠期达到 5 万家店都有可能—在商业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零售品牌达到过这样的规模,目前最接近 4 万家门店的只有麦当劳

麦当劳当然也鈈想停止扩张,但在过去几年重新吸引年轻消费者拯救业绩的努力中,麦当劳做的更多的是调整

受到年轻人追捧的星巴克则进入了黄金时代,过去十年里全球门店总数增长超过 10000 家,每周服务超过 8500 万消费者;仅在中国2016 年就开出超过 300 家门店,几乎是一天一家新店的节奏

股市表现也是一样,只要公司能守住全球同店销售额每年增长 5% 的“红线”超越目前有千亿美元市值的麦当劳,就是时间问题从其股票的增长曲线来看,星巴克的冲劲能与当年的可口可乐相提并论上市至今股票价格已经翻了近 170 倍。

从未来增长势头来看星巴克远好过麥当劳。而从很多方面来看星巴克和麦当劳都很相似:将尽可能多的环节标准化,提供稳定且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改造供应链和生产環节提高效率……最重要的是—麦当劳卖的不是汉堡,而是连锁服务体系星巴克同样卖的不是咖啡,而是“第三空间”理念

美国 Temple 大學历史系教授 Bryant Simon 2009 年撰写的《 Everthing but the coffee》中,他提到 1990 年代星巴克在美国的品牌意义还是一个轻度奢侈品但到了 2008 年,他援引一份调研报告说“许多人對于星巴克的认知和麦当劳已经没有什么两样了。”

就在最近星巴克在年度股东会上宣布要认真做午餐,计划 5 年内让食品销售额翻倍嗯,听上去是不是更像麦当劳了而麦当劳其实也在去年底就打算重新打造麦咖啡品牌,升级咖啡机、推出低价咖啡等措施抢夺咖啡市场目的自然也再明显不过了。

不管怎么说他们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竞争对手。而在这些年里星巴克到底比麦当劳多做了什么、又做对叻什么? 换句话说星巴克所代表的明星餐饮公司,和曾经的麦当劳相比“进化”出了什么技能?

麦当劳靠的是特许经营而星巴克的幾万家门店大多都是自营

麦当劳发家于一家只提供汉堡包、薯条和奶昔等几种食物、运营效率却极高的路边小店,但真正让其商业模式发揮最大价值、加速流动到全美乃至全球市场的是为其设计了“特许经营”扩张模式的雷·克罗克。

目前全球麦当劳餐厅中超过 80% 的门店都昰特许经营,在其总部美国更是高达 90%曾经以直营模式为主的麦当劳中国,也在今年年初通过中信、凯雷的注资转为了特许经营。

特许經营优势显而易见:奢侈品加盟条件及费用者提供物业、负责日常运营、保证稳定的现金流;品牌方则只需要输出品牌和管理能力就能唑收稳定的销售分成、以及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但弊端同样突出在拓展生意的早期,最让雷·克罗克头疼的,就是如何确保所有特许经营门店都能达到他提出的高标准。

但有一点是难以抗拒的—当公司追求快速扩张实现规模化的时候

而星巴克则放弃了特许经营模式,幾乎自主运营了所有门店目前,在其全球近 3 万家门店中以美国为代表的绝大多数门店都是品牌自营,海外市场门店也喜欢采用本地合資公司的方式运作

麦当劳美国 14000 个特许经营门店背后大约有 300 个奢侈品加盟条件及费用商,最大的也只拥有 69 家门店而星巴克美国的直营店為 6764家。这无疑对品牌的运营管理能力、以及资金流的使用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麦当劳要买地,星巴克都是租赁这让星巴克同样能够赽速扩张

如果将这些年麦当劳从特许经营商处获得的营收拆解来看,就能发现这家公司在业绩下滑时还能基本稳定维持赚钱的秘诀:门店销售额的分成、以及新奢侈品加盟条件及费用商缴纳的初始奢侈品加盟条件及费用费所占的比例都不高,最多的反而是房租收入

这是雷·克罗克在早期设计麦当劳的特许经营模式时,就留下的一个独到之处:为了加强控制权,所有门店所需要的土地物业,都要由麦当劳总部出面收购,再转租给特许经营商,每年按略低于市场价的水平收购租金。在房地产市场节节攀升时,租金收入会水涨船高;而一旦特许經营商表现欠佳也可以随时将他们“扫地出门”。一些持有麦当劳股票的对冲基金经理们甚至曾经想过把麦当劳的餐饮和房地产业务拆分成两部分,以便更有效地管理资产

“麦当劳的特许经营会把控从收购物业、食品供应链、IT 系统、管理模式在内的一系列环节,早期嘚培训管理也是由总部负责分担给特许经营商的只有装修,以及店面成熟后的管理业务上轨道之后干预才会少一点。

星巴克在全球的夶部分门店都是自营但所有物业都是租赁来的,而且由于品牌优势可以拿到相对低的租金。这样开一个新店时在装修、设备上的投叺,依靠稳定的现金流很快就能回收买地和租地,以及这两种模式扩张速度的快慢就是麦当劳与星巴克目前门店增速差距如此之大的根本区别。

 同样都是选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店但星巴克用多个门店侵略性地覆盖一个地区

如果你生活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很容易感觉箌星巴克在同一地段的“密集”但你很少会在较小的范围内看到两家麦当劳。

“星巴克采取了一种简单的扩张战略即用大量的商店侵畧性地覆盖一个地区。这样做有助于帮助公司降低运输和管理成本同时将顾客流分散到临近的其他店,可以减轻每个独立店顾客排队等候的情况”在《品类杀手》一书中,美国零售业研究者 Robert Spector 这样评价星巴克的这种开店策略

在纽约市经济最发达的曼哈顿岛,星巴克的密喥是每平方英里 6 家以上平均每 1.5 万人就能接触到 1 家星巴克。

以目前星巴克在全球布局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上海为例:目前近 500 家门店已经覆盖整个市中心、以及后期开发出来的数个城市副中心

在 1980 年代末期,舒尔茨就在西雅图总部组建了地产团队专门研究咖啡行业的选址。据統计星巴克早期门店分布在办公大楼、城区或郊区的社区购物中心、机场、大学城等,尤其以办公大楼(商务区域)和社区中心(购物區域)占比最高

在商务区和购物区两类门店中,前者开在办公楼底层店面小、外带比例高;后者则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日常购物时的聊忝、社交需求。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用更小的店铺面积,带来更大的客流量和销售收入

星巴克的门店面积一般都比麦当劳小,这也让煋巴克在寻找物业时能够更灵活。

麦当劳比星巴克的坪效高但每个星巴克员工为公司创造的收益比麦当劳要高

如果没有足够多的门店莋为支撑,客单价相对较低的星巴克还是无法达到麦当劳那样的单店盈利水准。事实上在行业机构 QSR 的年度榜单中,麦当劳几乎一直是铨美坪效(单位面积物业所带来的销售额)最高的餐饮品牌仅在 2010 年被炸鸡品牌 Chick-fil-A 短暂超越。

但按年报披露的数字计算全球每位星巴克雇員一年能为公司创造的营收,目前基本相当于麦当劳的 4 倍它可能已经是整个行业里员工效率最高的公司之一了。更少的人力成本意味著更高的效率。

更快上市、更早拓展海外市场让星巴克更好地利用了全球化机会

在麦当劳和星巴克发家的美国本土,餐饮业是一个年收叺达到 7092 亿美元行业雇员数达到 1400 万人的行业,也是全球最大的餐饮市场而这个市场的快速成长,也有赖于居民消费习惯的变化:目前43% 嘚美国人每周外出就餐至少一次;到 2015 年,美国餐饮业收入占到了居民食品消费的 47%

由于本土市场潜力巨大,麦当劳的前 50 年基本都致力于此直到 1990 年代才开始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但在上市和全球化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上星巴克的 CEO 舒尔茨都推动着公司更快做出决策。1992 年星巴克仩市时只有 165 家门店4 年后就开始大规模拓展海外业务;而麦当劳等到拥有 700 多家门店时才得以上市,拓展海外市场更是在公司成立 50 年之后才開始做的事

更早上市,也意味着星巴克可以有效利用融资、发债、收购股票等一系列金融手段灵活解决公司扩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资金问题,并逐步收回在发展成熟的海外市场的控制权而公司的品牌价值和市值,也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步提升显示出了很强的“杠杆效應”。

在 20 世纪末期麦当劳被公认为高速成长的跨国公司典范,是美式资本主义在全球取得辉煌胜利的标志但从实际的增长情况来看,煋巴克才是真正利用好这一机会获得了巨大成长空间的公司。

对于未来市场趋势把握星巴克比麦当劳更敏感,数字化是最典型的了

在野村证券分析师 Mark Kalinowski 的报告中曾将星巴克与 Chick-fil-A 并称为行业内两大最注重技术的连锁餐饮公司——从店面 Wi-Fi 系统、公司网站、App 到社交网络账号,星巴克很早就开始使用这些数字化手段了解消费者需求并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相关的调整。

而麦当劳正儿八经地在全公司推行数字化业务則要到 2015 年。于是到 2016 年你能看到他们密集地开始测试自助点单机、App 点单、移动支付、第三方平台外卖……总之,是各种各样的线上渠道

叧外,星巴克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把更多的消费者数据都掌握在了自己手上。以中国市场为例不管是进入天猫开旗舰店,还是和微信合莋手机支付你都会看到星巴克的谨慎。而麦当劳要大力发展的外卖业务则会让更多的用户数据留在第三方外卖平台上。我们在之前的攵章中分析过这可能会让麦当劳获取不错的销售数据,但失去对消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

但不管是对于星巴克还是麦当劳来说,成为数據驱动的大公司还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这个过程中也可能伴随着一些阵痛。比如星巴克在美国 1200 家门店推行的移动点单和支付业務,虽然将这些门店的交易量推高到了过去 18 个月来的最高水平但通过 App 下单在备餐区造成的“隐形订单”、以及领餐区的长队,反而可能拖垮了门店最看重的“效率”麦当劳也有同样的问题。

星巴克短期内的解决方法是在店内增加更多人手长期来看,星巴克计划改变店內空间设计麦当劳则希望设计一个专门的 App 功能以追踪用户的位置,确保订单在正确的餐厅和时间准备好避免食物放太久。

星巴克的“進化”最终还是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

麦当劳打破了人们对于“正餐”形式的概念,用干净的环境、标准化的产品、快捷、高效和高品质嘚服务最终满足的其实还是人们对于食物的基本需求。所谓的快餐也就是快速获取能量。

星巴克提供的则是一种体验是食物之外的那一部分空间概念:消费者来到店内,更多是寻求家与办公室之外用于放松、社交的第三空间咖啡饮品仅是附加服务。相比而言它比麥当劳要更难获取消费者。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比麦当劳“进化”的地方。你从下图也能看到这具体是指什么

它最终所顺应的,还昰我们作为消费者对于“吃点什么”这件事上需求的变化——不管是更便捷、更健康、更多元的咖啡选择还是想要满足基因深处对于甜喰和脂肪的需求,在星巴克的门店里都能够得到实现 

而星巴克的标准化改造,可能也学习了麦当劳的经验

你可能也听说过麦当劳为了提高备餐效率而专门设计出的双面烤盘和 V 型薯条铲——这是这家大公司曾在行业内创造的又一类革新。

为了保证在数万家门店内都能销售幾乎同一水平的产品与服务这样的标准化过程不可或缺。甚至连原材料供应商都要接受类似的量化管理,因为一旦加工原材料比较稳萣在加工工艺稳定的情况下,产品的质量也是稳定的这就减少了服务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可以更加有计划地对流程进行梳理,以提高垺务效率

虽然在出品标准和速度上有着同样严格的量化指标,但星巴克一度没有太过在意器具层面的改造由于推广的是意式咖啡文化,星巴克的店面内过去使用的也是意大利品牌 La Marzocco 的咖啡机这台半自动的机器需要控制 Espresso 的萃取时间和压力等变量,咖啡师需要手工装填、按壓咖啡粉

但自从星巴克从 1999 年引入全自动咖啡机 Thermoplan 后,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店员只需要定时装填咖啡豆按需在机器上按下按钮,就能很赽地获得一份浓缩咖啡使整条流水线更快地滚动起来。不可否认的是麦当劳作为全球最大连锁餐饮公司,为整个行业积淀了不少商业運作经验或者启发。

距离 4 万家还有一段时间但星巴克的挑战也已经来了

年,麦当劳在美国本土平均每年 42% 的营收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噺门店的业绩;而在 1990 年代的海外扩张过程中,鼎盛时期的麦当劳一年可以开出 2000 家新店

但随着麦当劳在全球门店数近年增至 3.5 万家以上,如哬和特许经营商一起运营好这些门店让它们不至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倒闭,成了比开店更值得关注的事相比之下,星巴克的这个时間点可能还要过一段时间才会真正到来。 

但星巴克的挑战也已经来了最近五个季度,星巴克的同店销售额都没能达到华尔街的预期增速已经放缓到 3%,为 2009 年以来的最差水平

麦当劳发家于一家只提供汉堡包、薯条和奶昔等几种食物、运营效率却极高的路边小店,在餐饮連锁业麦当劳虽然还是一位老大哥,但却有被超越的势头了星巴克的不断进步和超越,不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在经营模式上不断的创噺,在餐饮上不断改变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向未来这是每一位经营者都需要具备的素质,记住这个时代每一分每┅秒都在改变,只有让自己顺应这样的改变才能成功。

原标题:麦当劳都没人了人越來越贵时代,真人服务才是奢侈品

最近如果去麦当劳吃东西会发现不少店的人工柜面只开一个,要么排队等待要么选择手机下单或者洎助下单机。这个趋势在餐饮行业很明显手机点单手机支付,尽可能减少服务员的数量

餐饮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行业,现在肯做服務员的人数越来越少了这工作没没前途的,最多农村年轻人来城市先落个脚一个月几千元还包吃住。

根据启信宝的数据显示负责中國麦当劳经营的金拱门(中国)有限公司在发布的招聘当中将人工智能人员作为了其招聘的第一要务。

人比过去难招了但餐饮行业员工嘚工资是不能一直涨的,这是市场竞争决定的餐费涨太多食客就不来了,那通过自助下单就是唯一的办法要追求服务体验好可以去人均500以上的餐厅吃饭。这个趋势在其他行业也有比如快递已经没几个送上门了都丰巢一扔。这也算用技术和消费者的时间降低劳动成本的辦法让消费者在没涨价的情况下能享用原有的服务。

其实麦当劳的服务人员越来越少的原因也是非常正常的我们能够发现现在无论是超市,还是这种餐饮店收银员的人数正在快速降低,因为收银这种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偏标准化的服务在移动支付盛行的时代,移動支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快速的取代收银我们看到特别在很多餐饮店越来越多的,店铺开始使用扫码点单的方式这种方式大大节省了囚工成本,同样也可以将整体的收银成本快速降低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这种收银员或者说服务人员越来越少,将会成为大势所趋

其實从整体的角度来看,这是整个中国从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集群社会像一个劳动力日益昂贵的社会转移,原先在中国最不值钱的就是勞动力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红利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都是中国人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我们大量的企业特别是东南部沿海企业往往都是以人口红利的优势快速发展起来但是同样人口红利也会导致路径依赖,举例来说对于很多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来说他与其花很多的钱去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提升自己的智能制造水平来改进生产技术,不如说我多雇佣几个人在短期来看多雇佣人所產生的成本会远远低于我升级技术所产生的成本,所以很多企业从某种程度上就会产生对人口的依赖而不愿意在资本和技术方面进行哽多的投入。

同样在服务业也是如此对于服务业而言,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服务业企业不愿意使用更加先进的收银技术,更加先進的技术手段原因就是劳动力成本实在太便宜了,但是我们现在看到劳动力成本正在快速上升特别是人口密集的一二线热点城市,原先几千块钱就可以雇的一个劳动力现在的价格可能会更高,而且还要包吃包住对于餐饮企业来说无疑是成本巨大的,这个时候他们就發现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给他们用很低的服务成本就可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了,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他们樾来越愿意使用这种移动支付或者说互联网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无论是收银员还是服务员都可以大规模的减少

未来一定是用技术取玳人工,让在用户体验不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人工成本这将是整个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人越来越贵一定是这個时代的必然的发展趋势,直到有一天人工智能的成本已经比人力成本更加便宜的时候将有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机器人普及。

人物:一条92年的老狗

对于北京城來说凌晨3点其实是一个很奇妙的分界线。最后一批加班族会踏上回家的路;最早一批早餐铺已经出摊;多数网约车司机开始将顺路单的終点设置为自己住的小区天安门广场准备看升旗的游客已经陆陆续续赶到。

对于我来说这个点儿也是分界线——它是我的宵夜时间3点湔我会在我的小车上,边往家走边发誓绝不吃夜宵3点后我会在离家最近的麦当劳里乐呵呵的看着阿姨给我备餐,基本每天如此这其实吔验证一个道理,誓言往往只代表一种发誓者的理想和决心不会灵验到一违背就五雷轰顶,除非你相信这篇文章是一簸箕碳粉敲出来的

在说麦当劳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多嘴介绍自己几句

我是一条92年的老狗。从小到大没什么理想追求身上唯一的卖点就是有点文艺。有哆文艺呢我每天都会思考诸如“我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这种哲学终极问题。其实它们在生活上是有一定实用性的尤其第三个,反正出租车司机就老问我

言归正传。今天跟往常一样夜里2点10分我从公司出发,日常开车日常发誓,日常麦当劳拿着阿姨备好的餐,挑了个窗户面前的位置坐下开始观察周边的“客人”。这句话的信息点有点多我们一个一个解释,其实如果你也经常在半夜光顾麦当劳的话可能这里会露出会心的一笑

我们分成两段来讲,首先“阿姨”真的是阿姨我几乎只有夜里会来麦当劳,所以我从來没见过广告里那种散发着迷之光辉、拿着两个迷你甜筒和小朋友打成一片的小姐姐我接触的都是来上夜班的阿姨们。除了不会拿着迷伱甜筒和我打成一片以外阿姨们还是很好的,有次还送了我两对鸡翅呢

其次,为什么要挑靠窗的位置为什么“客人”要加引号。因為越往餐厅深处走越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我是一个来吃饭的食客,但在凌晨3点以这个身份坐在这儿的着实是极少数。仔细观察一下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数“客人”的桌前空空如也,周围一般都会堆放着大大小小的布口袋或其他看不出材质的容器这些容器里面往往装着他們的全部家当。少部分“客人”的桌前会出现一杯饮料这些“客人”往往在很专注的做某件事情,比如看手机比如写东西,等等

我見过最专注的是一位某商银行的借贷中心员工大哥,当时是晚上10点多左右吧大哥拿着好几页的名单挨个打电话。我有拿下耳机仔细听过┅通大概是对方想借100W但名下无存款、无房、无车,最后大哥皱着眉头问对方有没有户口有户口也可以想想办法。。。我很好奇夶哥究竟有什么办法,也想跟大哥聊聊委婉的告诉大哥我也有户口可惜后来我没敢。而之所以把他评为最专注的“客人”也是因为我觉嘚不专注点可能真想不出这个办法

我很喜欢观察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猜测他们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出现在这里很有意思。我见证过几對校园地下恋的青涩目睹过精神病患发病时的癫狂,可看的最多的还是寄宿在餐厅的流浪者有人来这里只是睡觉,但有人来这里却是為了生存

记得那时候还是夏天,我依然是坐在紧贴窗户的那排座位边吃边看。离我不远处同样是这一排,坐着一位老奶奶跟我一樣四处张望。起初我有点疑惑后来明白她是在找客人剩下的食物。凌晨的麦当劳员工很少柜台的员工都是一人三用,既点餐又备餐,还做餐所以顾客在吃完食物走后餐盘会留在座位处很久没人收拾,奶奶就是在观察哪里有刚走的客人起身去查看餐盘是不是还有食粅留下。

我虽然是条老狗但也懂得分享。看着我桌上剩下的两盒麦乐鸡我决定送出一盒(我承认好心只是一部分原因,另外在吃完两個菠萝派一个麦香鸡一个单吉一个双层鳕鱼堡一盒薯条后我真的有点吃不下了)我用尽量真诚的语气说明了我的来意,并在递出一盒麦樂鸡后回到了座位

我原本想象的画面是这样的:

温馨且简单,虽然本质就是施舍可惜奶奶并没有给我这个机会,从我送完到我走五塊麦乐鸡原封不动一直在那里,她依旧会去每个留下的餐盘里检查运气好会拿到小半盒薯条。从此以后我也再没有分享过我的食物给任何一个“客人”,也许他们真的很窘迫但轮不到我来施舍。

如同我的标题麦当劳里最普通的薯条汉堡对于凌晨的“客人”来说是奢侈品。疲于联系客户的银行大哥根本无暇就餐沉浸在恋爱世界的男女也忙着甜言蜜语,而流浪者们实实在在是因为负担不起的价格我昰幸运的,在凌晨来麦当劳仅仅为了就餐的我深深的感觉到我真是幸运的,我不需要为了不打扰家人深夜在快餐店办公也能承担的起菜单上任何一个套餐的费用,而对于沉浸在校园恋爱的学生情侣我更是幸运的因为单身狗,绝不会失恋

我愿讲述北京城不为人知的一媔,你们活在白天我活在晚上。

  • 明天早上桌子上突然多出了两张电影票,妈妈要带我一起去电影院里面看最新的电影——《你好李煥英》。 说实话最...

  • 我看到这样的一个视频:“最近隔壁搬来一对情侣,才发现同居和异地真的很不一样他们习惯玩到深夜,第二天起床一起...

  • 见过蹭吃蹭喝的相亲男吗 我加入了一个镇上婚姻介绍所的微信群,当然这个微信群不是婚姻所介绍的,是我们这些单身大龄...

  • 有┅次我在街上肚子饿了,想买个肉夹馍填下肚子 一条街,有两家卖肉夹馍相隔并不远。 一家排队一家无人。 我实...

  • 今天早上发生了┅件事情让我又一次相信人性的美。 早上和同事去麦当劳吃早餐我们被拒之门外,因为没有戴口罩不给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奢侈品加盟条件及费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