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好处带来了世界上最大的投资空间在中国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做生意有什么好处

2012中国海外投资年会大会主题论坛实录
  日 10:58 中金在线 
  2012中国海外年会大会主题:
  全球资源共享
投资双向互动
  时间:日上午
  地点:香港会展中心大会堂
  主持人(赵情晴):各位女士们、先生们,各位领导、嘉宾,大家上午好,我是凤凰卫视的陈情晴。
  主持人(陈亨利):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来到中国海外投资年会,我是陈亨利。
  主持人(赵情晴):由香港中国商会主办的中国海外投资年会在昨天开幕,经过昨天的讨论,大家对中国海外投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海外投资年会对我们加速全球化进程也是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就是“全球资源共享
投资双向互动”。
  今天的论坛邀请了多个国家的政要和专家学者和我们交流,我们首先有请的是“选择美国”办公室执行总裁史蒂芬?奥尔森。
  史蒂芬?奥尔森: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谢谢香港中国商会邀请我来到香港,我很高兴来到这里,这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城市,而且它也是进入世界的一个门户。
  我从华盛顿来到这儿,要给大家表达的一个信息就是,美国是“开门营业”的,我们欢迎您的投资。美国有一个很长远的对外国投资开放的政策,这个政策已经在不同的政府跟不同的总统的年代都一直维持下来,而且有一些非常成功的跨国公司在美国可以证明,这些公司也包括一些香港的公司。奥巴马总统也是一直强调我们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去年就成立了“选择美国”这个项目,他也再一次表达了我们的承诺,要为外国在美国投资带来便利,因为这对美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很骄傲的,有很多的公司的子公司在美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招聘了530万的员工,他们也觉得在美国做生意是很容易的。我们有一个非常进步的机制,而且竞争力也是很强的,最终一些公司的成败也是要看看他们有多大的执行能力。我们欢迎外国的公司在我们的国家投资,而且他们不会受到歧视。我们对外国的公司跟本土的公司都是平等对待的,在美国的法律之下是一视同仁的,美国没有任何的要批示外国公司的程序,而且也没有最低投资额和其他的要求,这些要求可能在别的国家是存在的。很多公司来到美国是为了要更接近他们的客户,在这一方面,美国就代表了最大的、最成熟的消费者市场,我们有3.1亿人,美国公司可以通过美国的自由贸易的安排接触到另外的4亿多的消费者,世界上超过1/3的调研活动都是在美国进行的,美国的版权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规,也使得这些技术投资者更容易从技术产出里面取得盈利,而且我们也有一个很好的做生意的水平,我们对创新的回报是非常高的,美国在年在这方面都是最有竞争力的国家,而且也是最创新的国家,很多不同的公司已经在美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他国家的一些公司都是雇佣美国的工人,在美国进行营运,为美国的经济活力做出了贡献。举个例子,海尔在1999年在美国开始营运,而且也做得非常的成功,尤其是在众多的在美国投资的公司里面做得非常好,他们也受到了当地的欢迎。他受到了地方政府的颁奖,鼓励他们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而且我们也鼓励其他的公司能达到同样的成功。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选择美国”这个项目。这是从去年夏天开始奥巴马总统做的一个项目,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投资更加便利。我们非常欢迎大家参与到美国的经济活动中,而且也可以取得非常丰硕的文化和产业的成果,我们可以为你们在整个流程中提供帮助,“选择美国”项目可以和州政府进行协调,在联邦政府里可以用得到,我们都可以调配。我们很希望能够作为您的伙伴,帮助您成功,欢迎大家访问我们的网站。而且我也鼓励大家参加今天下午的“选择美国”的分论坛,我们不仅仅讨论为什么要投资到美国,而且也会讲到怎么样去做,我想你会发现这是一个信息很丰富的环节。
  主持人(陈亨利):下面有请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哈沙?辛格先生。
  哈沙?辛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今天可以来到这里,可以跟大家来谈一下我们今天的主题“全球资源共享
投资双向互动”。这个主题跟中国要“走出去”的策略是非常相符的。这是在中国加入世贸之后所推出的一个做法,在2001年中国就加入了世贸,成为了主要的世界的参与者,中国已经有了非常强的基础,可以进入国际社会。中国的开放也使中国的GDP增加了很多,而且有更多的直接海外投资,他们现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出口国以及进口国。下一个重大的转变就会是中国的海外投资。虽然现在是有更多的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可是他们现在也有更多的公司会“走出去”。现在已经比2000年增加了很多的海外投资者,中国现在已经有非常高的海外投资额,他们有非常高的储备,也有非常好的国际关系,所以它的经济将会发展得非常迅速。有4个层面,我们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假如我们要知道这个趋势的话。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中国的直接海外投资在不断地增加中,这可以在双边投入方面增加更多的收入,他不光是传统的投资,不光是在生产方面,而是在其他很多的方面。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可以改变全球的结构以及措施。我们来看这些不同层面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世贸在这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在全球资源共享,以及双向投资方面。我们知道中国现在跟海外有非常多的协议的签署,现在在国际上已经面临着一些非常深刻的转变,在这个环境下,因为中国是一个全球的主要的市场,所以中国的制定政策的人,他们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我们来看这整个框架的时候,在风险管理等等方面都应该做得更好,有很多的官员昨天也谈到这一点。在2006年到2010年,中国的海外投资每年大概增加24%,这个增长显示出这个海外的投资在未来会变得非常的重要。假如我们在未来只有这1/3的增长率,它未来的发展也将会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海外的投资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大部分的中国的投资都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个庞大的投资对于当地的政府,以及中国的政策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增加中国的投资方面,它也会有很多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假如要达到双赢的话,就是说双方都要得到好处,或者是投资与被投资方都要得到好处,我们不光是只看这个商业的回报,我们应该更有愿景。中国已经在看这些元素了,比方说最近一些国营企业的投资方向,他们也是非常注重风险管理的。而且在多国的贸易协议方面,也是希望可以参与当地的社会,以及分享资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方说在最近的一个国际经济论坛的报告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一些企业,他们在这方面应对这些挑战也是非常的好,他们的这些做法,是可以在资源共享方面做得更好。可是有些可能只是临时做出来的,他们一定要有一个长远的基础,然后才可以做得更好。这些原则我们是可以从资本转移方面看出来,就是说可以提升大家互动的一些活动。我们知道,资本转移在这种国际的互动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关键就是我们要更为注重企业社会责任,让他们在商业投资之余,也可以想到在经济合作方面的活动。胡锦涛主席在这方面也提出要注意5个方面的问题,他说我们在世贸的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增长的趋势,就是说我们可以更为包含这些原则。这些原则就是我们在经济合作方面可以做得到的。它要有一个框架,可以让我们更为良好的利用重要的资源。对于商业公司来说,他们的声誉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这种双边的投资方面,不光是在自己投资的层面做得更好,而且他们可以建立更好的品牌,而且也可以减少风险,在长远投资方面也可以做得更好。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合作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更好的例子,比方说管制做得更好,让我们在双边的投资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总而言之,中国的经济系统将会越来越复杂,而在技术方面也会进行提升,中国在这些方面都会进行改进。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会有更多的海外投资,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自然资源,他们要发展新的市场,也需要新的技术,要建立品牌,需要跟国际的名牌合作,使供应链更加顺畅。所以在全球的资源共享方面,在未来20年,我们会看到中产阶级增加到30亿人,这在中国表现得将会非常明显,在需求方面,尤其是自然资源方面的需求将会更为增加,所以这种双边的关系将会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自然资源方面。我刚才也提到,我们需要更佳的国际合作。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系,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源,需要更多的雇佣关系,在刚才奥尔森先生的演讲里面也已经提到了,而且我们也有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有一个国际的可以接受的做法,也是符合世贸的这个框架的。我们希望大家都可以在这个全球的供应链以及市场里可以有进入的位置,所以世贸的这个系统是可以让大家更好地分享自然资源,而供应链对于全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供应链需要是非常稳定以及可以预见的关系,让我们共同携手来合作,让我们在直接海外投资的服务方面做得更好,尤其是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里面提到了这一点。而这个供应的可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非常认真地去面对这个供应链所有有关的政策,因为这些政策不应该是临时或者是随意做出的,在供应链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有这个贸易政策的影响,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个稳定性以及可预见性是非常重要的。在贸易以及投资方面建立一个很强的关系,这好像一个钱币的两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贸易和投资是不可以分开的。在世贸组织下,这个系统可以增加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它的重要性越来越增加,贸易以及有关的事项,我们都可以一起去面对,让我们在世贸的框架下,让全球每一个国家都增加它的贸易以及它的供应。而且一些国际投资的协议,也是让我们可以增加这个供应链的稳定性,让我们可以分享这个资源,我们一定要想到全球化的过程,我们一起携手去迈向全球化。我们会一起进步,谢谢!
  主持人(陈亨利):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是最古老的、历史最悠久的发展中美关系的机构,下面就有请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史帝芬?欧伦斯先生发言。
  史帝芬?欧伦斯: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是不是应该用中文讲话,我看有外国人,有中国人,我想我还是用英文讲话。
  我来中国已经33年了,在1979年,我离开了美国的政府,来到北京做律师,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代表第一批的投资者,我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开心的,当时可以把所有的对外投资的法规都记在脑海里,因为当时只有三个很简单的法律。几十年之后,我对我的合作伙伴要学习海外投资的需求,还是感到很惊讶的。我在当时建立的关系,已经变成了我现在核心信念的基础,而这个就是中国跟美国的利益是互相共存的,而不是敌对的。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个合作的态度。33年之后的今天,中国“走出去”的项目已经把很多中国的投资者,把他们放到我当年作为一个年轻律师的同样的境况,他们会进入美国,跟美国建立一些对他们日后有长远影响的关系。这些数以千计的投资者到美国去,他们就变成了中国的大使,他们会代表中国的文化、代表中国的传统,同时也代表他们的公司,就好像是我们美国人30年前一样,我们也是作为美国的“大使”来到中国,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所能去搞好这些投资,而且要搞清楚他们为两个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好处是什么,我们必须把中间的模糊地带搞清楚。而且最重要的就是,刚才奥尔森先生所讲的,美国不欢迎中国投资的这么一种说法是不存在的。今天的《金融时报》的头版都讲到,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很多人都假设美国是抗拒的,抗拒中国的购买者。这个假设是非常错的,就像CNOOC或者是华为要购买美国的企业一样,这些有关中国的投资者在美国的投资都是非常顺利的,而且不牵涉到中央政府的。在美国要批准这些投资的机构,他们对限制之内的才有管辖权,关于美国国家安全的问题他们才可以管。其实来自中国的投资,是可以为美国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企业一定要直接跟美国的人民沟通,这也可以协助中国的品牌发展世界的知名度,建立和美国的关系,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个行为必须是双向的,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功,得益于对外的开放。今天我们很多人对中国控制得越来越紧的投资环境感到怀疑,这对中国的消费者和商界是有不好的影响的。如果讲这些限制,我可以讲一个上午,但是今天我在这里就讲一个,比如说中国中央政府限制化学品和电子产品、金融产品、食品、传媒、零售、资源等等行业的外国投资,而在美国是不会有这些限制的,而且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限制。但是因为中国这样做,那些反对公开投资的人,就举中国的这个例子,而且提出美国也必须做出双向的投资的限制。最近CNOOC准备收购美国的公司,这些交易如果能够进行,它对中国和美国都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我认为他们应该是成功的。CNOOC要买美国的石油公司,这对我们的公司是很有好处的,而且也可以扩大他们在墨西哥湾的经营,可以雇佣更多的美国人,可以使美国更少地依赖进口能源。这家公司本来就要破产了,如果收购成功,可以保留数以千计的员工的饭碗。我同样有一个疑问,这些交易能不能在中国发生呢?美国的公司能不能同样购买中国的石油公司呢?答案当然是不可以。再比如说中国航天要收购美国的一个公司,这肯定也是不行的,这就是中美贸易关系的根本问题,就是不能双向的。我们应该把双方的大门都打开,让资金双向流动。而且仅仅是限制那些对国家安全有影响的项目。
  40年前,我所在的机构就举办了中美的乒乓球运动交流,这个乒乓外交为中美有建设性的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个乒乓球员在今天看来,就是美国投资中国,中国投资美国,我们携手确保双方都是门户大开的,可以让他可以在太平洋两岸能够在未来的40年有很好的互利的关系。
  主持人(赵情晴):不知道要用中文还是要用英文来感谢您,谢谢。其实在我们凤凰卫视的节目中经常提到全球一盘棋,中美大博弈。
  接下来我们有请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上午部前副部长、香港中国商会高级顾问张志刚先生发言。
  张志刚: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更好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当前世界经济复杂多变,调结构的目标任重而道远,为了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我们对世界经济有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判断。一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会有所变化,但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二是政府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职责会有所强化,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三是国际货币多元化会有所推进,但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四是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会有所上升,但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没有改变。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近年来中国对外开放快速发展的新领域,也是中外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的新亮点,发展的势头举世瞩目,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对外投资,正在成为全球投资市场的新兴力量。截止2010年底,内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3220亿美元,境外中资企业达到18000家,分布在178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承包业务累计合同84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390亿美元,2010年12月末,在外劳务人员81.2万人,随着“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促进了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我们对外投资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投资规模迅速扩大,10年前的入世之初,中国一年的对外投资规模不过几十亿美元,到了2011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01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实现了350亿美元。二是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由国有控股企业拓展到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三是投资方式多样,海外并购快速发展,合作建设境外的外贸合作区开始兴起。四是投资合作领域拓宽。对外的投资已经进入加工制造、农业开发、金融商贸、基建交通等广泛的领域。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快速发展,既给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利益。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在境外的纳税达到103.6亿美元,解决了当地784000人就业。中国的投资和中国市场一样,为世界各国加强与中国的经济交流合作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势头很好,潜力很大。面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外投资合作也面临着一些制约的因素,同时,也有很多有利的条件。总的来看,中国企业“走出去”有挑战更有机遇,有困难更有希望,机遇多于挑战,希望大过困难。中外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投资合作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应该顺应潮流,趁势而为,全面深入地推进互利共赢的中外投资合作。
  女士们、先生们,目前,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为了应对世界经济的新变化,更好实施“走出去”,我就有关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
  第一,在管理的方式上,政府要搞好宏观指导和服务,抓好“走出去”的统筹规划,完善投资布局,加强信息咨询,开展人才培训,发展中介机构,提高便利化水平,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与风险防范体系,维护海外资产和人员的安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和服务。
  第二,在投资领域上,要加强国内外的产业衔接。对于我们技术比较成熟,国际市场有需求的行业,如轻工、纺织、家电、装备制造、化工、冶金、建材、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对外投资力度,深化国际能源互利合作,帮助东道国增强发展能力,增加就业、改善民生。
  第三,在投资的方式上,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探讨融资租赁等新形势,探索投资与贸易相结合等新模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如港澳台的企业联合开展对外投资,推进区域性开发投资。
  第四,在经营主体上,应当继续鼓励和支持各类所有制、各种层次的企业有序地“走出去”。
  第五,在经营思路上,企业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严格遵守所在国法律,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开展经营。尊重当地的风俗、文化、民情,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当地普通民众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企业应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双方的投资合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第六,企业要注意风险防范。商务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规定》,《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境外企业机构员工管理指引》、《我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纲要》等等,这些措施有利于帮助企业提高跨国经营的水平和风险防范的能力。“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加强风险管理,在经营理念上要追求科学决策,稳健经营,避免盲目和冲动。在实际操作上要克服侥幸心理,切实做好有效规避、控制、转移和分散风险的准备。建立防控体系,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的预案,要高度重视风险防范的能力建设。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货物进口国和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的目的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将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复苏和持续繁荣提供重要的动力,预计未来的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到2015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希望达到32万亿元人民币,这将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多的机遇,将为世界经济尽快摆脱危机的影响,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亨利):谢谢张志刚主任。
  主持人(赵情晴):接下来有请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学院院长、香港中国商会高级顾问赵进军先生。
  赵进军:陈经纬主席、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我认为促进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开展公共外交之间,有着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内在联系。今天,无论是推动“全球资源共享,投资双向互动”,还是鼓励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开展公共外交,都是新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而要搞好海外投资和公共外交,首先有必要了解和把握国际形势及其变化,这应当是重要前提。总的看,国际形势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的海外投资,当前国际形势的特点是什么?我认为:
  第一,美欧日等西方发达经济体正遭受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等打击,短期内难以走出危机和困境。不仅如此,危机还呈现出进一步扩大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人们看到,欧盟一体化正遭受从未有过的打击,欧元贬值,股市下跌,老百姓怨声载道,某些成员国(如希腊等)甚至面临破产风险,可以说欧盟当前的危机既是严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更是深刻的政治与社会危机。而在欧盟深陷困境,难以自拔的同时,美国和日本也都面临增长乏力、国库亏空、失业率居高不下、局内动荡的严重困扰。当前,欧美日三方同时陷入某种危机,综合国力同时下降,同时希望借助外力走出危机,这是二战以来少有的。显然,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很好的机遇。
  第二,新兴发展中国家呈现出加速发展和群体性崛起之势,主要表现在新兴发展中国家已连续多年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巴西超越意大利和英国,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量已占全球经济增量的3/4,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占全球总量的52%,首次超过了发达国家。这是百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变化。无疑,这也有利于中国对海外的投资和实现全球资源共享。
  第三,世界格局加速调整,中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增大。美国高调宣布其战略重心向亚太东移,一些国家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处心积虑地给我设置障碍和难题,在涉我主权问题上频频制造事端,我周边各类军演连绵不断,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崩溃论等各种论调甚嚣尘上。看起来,我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明确增多,对我不利,但也可以说,这正是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才使中国处于这种树大招风的一个阶段。而这恰恰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的道路是正确的,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令世界惊叹,也让某些人很不舒服。这令人想起200多年前刚独立的美国,社会充满活力,经济快速发展,但当时在欧洲人特别是在英国人眼中,美国依然是所谓政治上无政府、经济上无秩序、国民中无素质的失败国家,只是在美国人经历了近百年的努力后,包括有效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外交,才改变了欧洲人对美国的傲慢与偏见。今天,13亿中国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西方某些人的恐惧、攻击和企图遏制,这同样是一种可悲的傲慢与偏见。然而,却阻挡不住历史车轮的前进,当然也阻挡不住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对中国企业而言,对付压力与挑战的最好回答是,继续加倍努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同时也要心中有数,看到国际形势中对我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还将长期存在。正如胡锦涛主席不久前所说,我国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我国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打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两个“前所未有”,是一个重要判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对于我们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实现全球资源共享、投资双向互动,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应当说,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有利于加快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一种必然趋势,十年前,中国对外投资不到10亿美元,而到2011年底,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中国在178个国家和地区共有投资企业18000余家,累计非金融类投资3000多亿美元,是10年前的300倍。这些“走出去”的企业,给当地带去资金、技术和管理,解决了当地的部分就业、发展和税收,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互利共赢的推动力。据统计,近10年来,中国的海外投资聘用当地员工近80万人,每年在当地纳税超过100亿美元。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应注重开展公共外交?是因为,在当前形势下,向世界说明一个真实的中国,充分展示中国的文明、民主、开放、进步、和谐的国家形象十分重要。胡锦涛主席说,开展公共外交是我国外交工作新的拓展方向,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政府主导下,调动和鼓励公众在各自的领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这应当是时代的要求。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正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近,全国政协外委会在沿海省份调研时了解到,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成为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实践公共外交的过程,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包括许多民营企业把公共外交纳入到“走出去”的战略之中,这样做好处很多,一是有利于增进与所在国的相互了解,消除误解,二是可赢得当地民众的尊重和信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三是可更好融入当地社会,规避投资风险。
  当然,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我国企业“走出去”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个别企业还存在急功近利、违规经营的现象,对海外环境还缺乏了解,不善于和当地媒体、工会、社会打交道,熟悉外语的人才也还不够,开展公共外交仍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一切都需要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源共享,投资双向互动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和解决。当前,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正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本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在赵启正主任的积极倡导和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下,为普及和推广公共外交的理念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深信,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与开展公共外交紧密结合,一定会为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做出贡献。
  最后,我衷心预祝第二届中国海外投资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主持人(赵情晴):谢谢赵先生为我们所剖析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主持人(陈亨利):接下来有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会长、中国首任驻世界贸易组织大使、前外经贸部副部长、香港中国商会高级顾问孙振宇先生。
  主持人(赵情晴):有请孙先生。
  孙振宇:首先感谢陈经纬先生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使得中外企业界的领袖和我们政府的代表、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共同来协商怎么样促进中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在我发言之前,我想评论一下刚才两位美国朋友的发言。听了“选择美国”办公室的领导奥尔森先生的发言之后,我感觉是给我们的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鼓励我们的企业到美国投资,介绍了美国很好的投资环境,听了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欧伦斯先生的发言,我好像觉得被泼了一盆冷水,就是对中国的投资环境有些曲解。国务院的文件,总体来说它的出发点是朝着更多的鼓励外资到中国来投资而设定的,增加了很多鼓励的内容。而欧伦斯先生说,所有的这些领域都好像是限制。当然欧伦斯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从改革开放以来,就给我们提供很多的咨询,对中国情况非常了解。但是我觉得在这里还是要跟大家讲清楚,我们的投资环境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说,比10年前、20年前要开放得多,否则我们就没法解释,为什么我们每年还有1000多亿美元的外国投资到中国来,为什么这么多的国际组织仍然把中国看成是最佳的投资的首选地。总体来说,我觉得所有的非政府或者政府的官员,还是应该更多地来释放正能量,使得我们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的同时,使我们的企业经营更加宽松。我们也可以看到,美国的投资环境确实是比较开放的,但是它的所谓“保护国家安全”的定义可以是很宽泛的,去问问我们的中海油、华为公司,就可以知道,有许多所谓的国家安全,其实并不涉及安全问题,这样的话,它的限制可能就比较大。这个问题,我想我和欧伦斯先生还可以在下面继续沟通。
  我今天主要讲一讲在能源和矿产领域,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比较敏感的。由于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新能源崛起等因素,促使全球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20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天然资源,包括能源、粮食、水等等原材料价格普遍下跌,支持了当时的经济发展。20世纪人口的增加了4倍多,但是全球的经济产量提高了近20倍,原材料的价格指数下跌了将近一半。从全球的能源需求来看,现在能源的需求随着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能源需求不断萎缩,而新兴经济体异军突起,成为了能源需求新的增长点,2012年,英国石油在华发布了《2030年世界能源展望》报告,这个报告指出,96%的能源消费增长来自于非OECD国家,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将分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和第三大的经济体,在能源和消费方面,将占到全球总量的35%。目前,全球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大约18亿,20年以后会增加到30亿,预测到2030年,全球的数量将倍增,达到17亿辆,未来20年,印度人所摄取的热量将增加20%,中国人消费的肉类将提高40%,中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相当于芝加哥所有的住宅和商用面积的2.5倍。印度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要相当于一个芝加哥。
  中国能矿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矿产资源总体来说比较丰富,但是人均比较少,禀赋差,大宗的支柱性的矿产不足,虽然我们拥有煤、钨、锡、稀土等优势的矿产资源,但是在石油、天然气、铁、铜、钾等等方面,一直是依赖进口,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和资源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矿产资源方面面临着供需的矛盾,需要加以缓解。中国的矿业界和能源企业先后都到国外进行考察,探讨在国外开发资源的可能性,并且先后在几十个国家进行了矿产的勘探开发。2011年,我们在精梳和矿产方面投资达到154亿美元,占世界第二高位,但是不是所有人对这个事情都是感到欢欣鼓舞的,我们听到一些国家散布所谓“新殖民主义”,所谓中国掠夺非洲资源等等,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因为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国在非洲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援建了2000多公里的铁路,3000多公里的公路,100多所学校,60多所医院,实际上我们在非洲拿到的石油,只占非洲出口的13%,而美国拿到了30%,欧盟拿到了37%,实际上我觉得这种对中国的指责是不公平的。当然,我们自己必须自省,就是我们的企业如果把国内的一些不规范的做法拿到国外去的话,确实会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我们在整体的外部环境所面临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
  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的石油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非石油的矿产资源“走出去”的企业不太成功,除了少数企业以外,中国的矿产资源“走出去”的企业还是投资能力比较弱,在国外经营的能力比较弱,抗风险的能力就更弱,对国际的惯例和通行的规则也不够通晓。所以我对这些企业提一些建议:第一,“走出去”的企业要对国外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评估,并且及时调整企业发展的策略,充分发挥我们的进取精神,积极投身到国际竞争的大潮当中去。第二,企业在国外遇到的任何困难或者挑战,在国外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希望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向我们的驻外机构、商会、协会,以及政府部门及时的反馈,这样我们在多边和双边,可以通过这种交涉,为我们的企业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第三,在国外开展合作,尤其是能源方面开展合作,一定要注意保护当地的环境,不能只顾开采,而不保护当地的环境,像墨西哥湾和渤海漏油的事件,以及印度一些化工厂漏气遭到的影响,我觉得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同时,在国外开展合作的时候,要特别处理好劳工的关系,尊重当地有关劳工的要求。比如说我们在秘鲁开的铁矿,秘鲁工会集体谈判的力量是非常强的,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和当地的工会的关系,使得我们在国外的企业能够平稳的发展。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建议,我想今天和昨天的讨论当中,很多嘉宾都提了很好的建议。最后我就强调一点,不管我们的企业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要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诚信的意识、责任的意识,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目标,致力于为当地的人民造福,为当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促进生产的多元化,促进他们的出口,帮助人民脱贫,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损害当地人民的长远利益。这样才能使我们“走出去”的企业在国外能够建立起越来越牢固的基础,我们的路子也会越走越宽。
  主持人(陈亨利):谢谢孙振宇会长。
  主持人(赵情晴):接下来有请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冰竹先生。
  闫冰竹:尊敬的经纬主席、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非常高兴来到璀璨的东方之珠,参加2012年中国海外投资年会,今年正值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香港回归15年的辉煌成就赢得了全球的赞誉,未来的长期繁荣稳定也受到举世瞩目,特别是香港作为引进外资的最大来源地和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市场,选择在此深入探讨全球资源共享,投资双向互动这一论坛主题,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下面,我想围绕论坛主题,从宏观和微观,行业和企业,认识和实践等几个层面,谈如下观点。
  一、人类社会已经迈入全球资源共享的崭新时代。经济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必然要求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全球资源,同时伴随中国经济加速崛起,必须以国际的视野,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资源共享。当前,从波音飞机的制造和苹果手机的生产,都离不开全球化配置资源,这是一个更加平坦化的世界。世界是平的,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富的客户和更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更残酷的竞争,更复杂的风险和更多样的挑战。世界是平的,要求我们不仅要充分利用土地、原料、能源、环境、资金等旧资源,而且要努力共享信息、知识、技术、标准、人才、管理等新资源。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公正和创造性的智慧,迎接全球资源共享的崭新时代。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发展的供应链,伴随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不仅包括全球产品的制造加工,也包括人力资源的全球引进,矿产资源的全球开发,市场资源的全球开拓等等。截至2011年末,已经有1.3万家中国境外投资者,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9万余家境外投资机构,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内地占到了73家。
  尽管中国面临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服务”转型等诸多挑战,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开放的中国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投资双向互动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逐年提升,发展迅猛。2010年和201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突破了600亿美元,而2011年引入外资额为1200多亿美元,可以预期,目前海外投资和吸引外资1:2的比重将在2015年前后升至为1:1,一个依托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投资双向互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中国产业海外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二、中国银行业面临国际化发展的动力和压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细胞,金融企业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量高达125万亿人民币,但银行业境外投资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比重还很低,中国银行业面临加快国际化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客户“走出去”,推动银行国际化,银行业发展的根本在于服务客户的需求。今年1―7月份,中国非金融类直接对外投资再创新高,同比增长了53%,达422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累计投资已达3643亿美元。随着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客观上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本土金融体系的拓展和延伸,全方位地满足客户金融需求,提升金融的服务能力。
  自身发展壮大,要求银行国际化。近年来,中国银行业发展迅速,在全球十大商业银行中,中国独占4席。但银行业仍面临产品与服务单一,国际金融人才缺乏,电子经营手段落后等问题。只有加快国际化,直面竞争,在竞争中学习,才能在竞争中成长。
  金融风险倒逼银行国际化。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国际化是金融风险的国际化,通过推动国际化发展,商业银行可以突破国内市场限制,实现区域互补,业务互补,更好地分散区域市场波动所引发的金融风险,确保稳定收益,维护品牌声誉,提升品牌形象。
  金融危机蕴涵国际化的新机遇,受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价值大幅缩水,这使得商业银行并购和设立分支机构的成本有所降低,走向国际化将具有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时,受困于恶劣的经济金融环境,许多国家监管和决策部门也适当放松了准入限制,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走出去”的顺利进行。银行业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是体现一国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全球资源共享的新时代,要求中国银行业积极顺应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坚持把握境外业务与境内业务协调联动,综合经营与国际探索齐头并进,统一管理与差异化经营统筹兼顾,业务拓展与管理提升相辅相成等原则,开启国际化发展的崭新篇章。
  三、北京银行服务香港,走向国际的实践探索。
  作为一家中外资本融合的现代化上市银行,北京银行抢抓祖国改革开放和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历史机遇,不断推进品牌化、资本化、国际化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银行界第十二届京港洽谈之机,成功设立了香港代表处,以此为起点,北京银行不断取得了国际化发展的创新飞跃,创造了国际化的经营业绩。通过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北京银行各项经营指标均达到国际银行业先进水平。目前,北京银行的总资产已经达到1.1万亿,年度盈利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人均净利润超过了100万元,资本充足率13.8,不良贷款比例0.53,成为中国人均创利能力最强,经营管理业绩最优的上市银行。
  探索了国际化的合作模式,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北京银行以完全国际化的理念,成功引入国际知名的荷兰艾立(谐音)集团和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作为境外投资者,开启了国际金融合作的崭新篇章,7年来,双方坚持信任与尊重为前提,开放包容为基础,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业务创新、信息科技人才培训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实现了资本、文化、理念、机制、技术的全面融合,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以双方战略合作为依托,北京银行被誉为中国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模范银行,成为中国创新能力较强,成长潜力较大的国际化中型银行,境外战略投资者ING也从合作中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得到了提升。双方富有成效的战略合作,被荷兰首相誉为中荷乃至中欧金融合作的成功典范,并受到党和国家多位领导人的高度赞誉。
  搭建了国际化的业务网络,以设立香港代表处为起点,北京银行于2010年走进欧洲,设立荷兰阿姆斯特丹代表处,成为中国第一家进入欧洲的中小银行,同时发起设立中国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将国际新型消费金融理念引入中国,合资设立中荷保险公司,成为国务院批准中小银行设立保险机构的首批试点单位。积极探索综合化、多元化发展模式,目前北京银行已经在国内10多个大中城市和香港代表处、荷兰代表处等机构,与全球13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伴随北京银行走出北京,走进香港,走向国际,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持续提升,在2012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最新排名中,北京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第132位,在世界品牌实验室最新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北京银行品牌价值超过100亿元,位居中国银行业第九位。同时,北京银行连续4年在亚洲140余家零售银行中脱颖而出,被亚洲银行家评为中国最佳城市零售银行。优异的业绩,卓越的表现,打造了北京银行国际化的优质品牌。
  北京银行的上述国际化探索,市场化的运作,只是中国众多中小银行尝试“走出去”战略的一份见证,一个缩影,借此机会,我也呼吁在中国海外投资的战略布局中,在实现全球资源共享、推进投资双向互动的伟大进程中,希望社会各界能从舆论引导、政策的倾斜,税收优惠等各方面更多地关注,更好地发挥众多中小银行和广大中小企业的作用,进一步激发海外投资的活力,提升资源配置的效能,更好地服务国家,繁荣香港,促进全球经济共同发展。
  紫荆花开、香飘九洲,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拥有最聚集的金融资源、最活跃的资本市场、最便捷的基础设施,最优越的投资环境,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最重要的平台。作为中国的中小银行,我们愿意为服务香港繁荣稳定,促进投资双向驱动,实现全球资源共享,贡献全部的智慧和力量。最后,祝愿本届年会取得丰硕成果,获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陈亨利):谢谢闫冰竹会长。
  主持人(赵情晴):接下来有请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工商联主席、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先生。
  陈峰:今天高朋满座,我们那么多资深的国家部委的领导,还有国际的一些友人、专家、朋友,做了那么多精彩的演讲,使我们干企业的只有学习的份,实在讲不出什么更多的高深的道路和政策。作为一个企业的参加者,我想讲几点感受。这个会开得很成功,就会的本身,反映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水平,我跟经纬集团的经纬主席是老会友,每年开政协会的时候,我们俩坐在一起,虽然他的普通话讲得不是很标准,但是很有感染力,我们在开会的时候经常“开小会”。所以这次受他之邀,专门给他捧场,当然也是学习。我觉得这个会议由一个企业这么大手笔的办成一个国际化的投资年会,尽管我们中国人多了一点,但是我觉得初具国际化的水准,有气魄,也有影响力。今天的时代是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时代,大家知道,金融危机连绵到现在,全球人民都看不清楚这是怎么了,看似一个偶然的金融事件,推波助澜引发了全球的长期经济低迷。美国的主权债务危机,欧洲的债务危机,使人们发现这个繁荣背后被那么大的高额债务所支撑着,全球的经济低迷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在去年达沃斯年会上,当时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大声疾呼,资本主义太贪婪,它的贪婪使全球为之付出代价,市场经济太自由,谁也没办法控制它。这带来了一个对今天时代的看法,我个人认为,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200多年来,自从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欧洲国家思想解放,推崇科学,提倡科技文明,带来了第一次人类的转型,欧洲国家用他们科技的发展,船尖炮利,又用殖民主义实现了他们的原始积累。今天西方国家的繁荣背后,都有一本血泪账,而中国的千年文明完全不同,这两三百年来,全球的经济规则、政治规则都按这个体系运行下来,全球围绕着这个体制在走。而这种用消费刺激增长的发展观,使人类严重地透支地球资源,不断地把危机一波一波地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是,高消费、超前消费、负债消费总有一天维持不下去,今天来临了,在我看来,全球是千年大变局,根本不是人们想象那么简单。因此,全球的这种危机,带来了世界上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大的调整和变化,今天的世界是一个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世界。如果你很富,你的邻居全是穷人,这样能持续吗?比如说环境的问题,人类是遇到了环境的挑战,但是这个环境的污染是谁造成的?是发达国家先污染的,你发展了以后,你的天蓝了,你把污染推到发展中国家了,你现在说要治污染。换句话说,你穿皮鞋了,我光脚,这能行吗?我们也要发展,我们要过好日子。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谁负责被污染的代价?新兴国家的崛起,是今天推动这个世界变化的重要力量,这是全球资源的重新分配,必须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这是今天世界经济格局的主渠道。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30年当中,从跟着人家学,拜人家当老师,不小心美国这个老师出乱子了,发现这个不能学,学也学不了。因此,中国在全球的变化中,中国的企业在学会跟国际打交道,学会自己的国际水平。中国有一句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三十年太了不得了,30年前来一个外资,来一个港澳同胞,我们非常高兴,把全家最好的东西给人家吃,让人家玩,让人家投资,那时候投资一个塑料厂、投资一个鞋厂,我们都很高兴了。今天再看全球的情况,如果没有中国的游客,那个国家就有问题。中国人旅游现在还不是真正的旅游,我看就是照相游和购物游,我们还处于那个阶段。但是我们毕竟是在成长,在发展。因此,今天中国的企业走到国际,是必然趋势,是三十年河东到三十年河西的转变。在这种大变局中,中国的企业只有把视野放到全球,把自己的发展放到全球,把自己发展的视野和合作方到全球的角度,这才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不实现资源的全球共享,中国的企业很难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国企业要有所准备。尽管我们还在不断的准备中,但是靠中国人的智慧、勤奋,我想这种准备的完成为时不远。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这个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到明年刚好20年,我们前年成功的收购了澳大利亚一个著名的飞机租赁公司,去年年底我们又成功兼并了GE旗下的一家公司,花了十几亿美元,成为去年全球最大的兼并案第一。实践证明,中国的企业完全可以有力量、有能力运用国际的准则,实现这种兼并,用自己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实现企业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趋势。香港是中国的特区,香港是中西文化荟粹的地方,难得的一块宝地,这个宝地是在深厚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背靠中华民族这个背景,背靠祖国大陆,成功地嫁接了西方的现代社会的管理规则,是个难得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平台。香港在中国未来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香港有非常好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和东西交通的平台,所以我想我们可以借助中国海外投资年会这个平台,在香港这个中西合璧的舞台,“走出去”的步伐走得更好、更快。根据预测203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美国,在人类发展指数上接近发达国家,中国的发展理念是王道的理念。什么是王道?自己发展,用自己的利益,带动别的国家。跟西方国家200多年发展理念是不同的,那是霸道的理念,我认为王道的理念就是大家共存于世界,这个新的时代要有商业的文明,我们应该用这个商业文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祝大会取得成功。
  主持人(陈亨利):接下来有请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总裁赖小民先生。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频道文章精选
赞助商链接
赞助商链接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福建中金在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化带来的好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