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t是曲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诗朗诵欣赏
类别:中国民族音乐
演奏(唱)或作曲:
音乐大小:630K
音乐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简介: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杜甫。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首”,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浦起龙《读杜心解》)。(霍松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线欣赏::
&&|&&&&|&&
最新推出: 音乐盒可以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音乐收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下载地址::
发表评论:您也可以对此音乐介绍进行补充,优秀的音乐资料我们将给予古币奖励。
&&(如果您无法填写,说明您是登陆状态。) &&
Email:&&&QQ号:
评 分:& 1分
::相关音乐::
没有相关动画
您还可以找到更多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音频和视频
此栏目下没有音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皇家唱诗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线试听_歌词下载-酷我音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下载歌曲需用酷我音乐客户端
皇家唱诗班歌榜
该专辑其他歌曲
歌曲榜TOP10
免费下载到手机官军来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解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老杜是大诗人,诗名家喻户晓,诗歌百代传唱。老杜是大书家,其书虽已失传,其《李潮八分小篆歌》反映了他高明的书法见解,“书贵瘦硬方通神”一句顶上婆婆妈妈的书论一万句。老杜还是最伟大的书法未来预测家,他在公元763年做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对公元2000以后的书坛形势进行了准确的预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启功先生曾说“官军来了”,指二十一世纪初大量的业余书法水平的官员占据各级书法家协会的领导位置,其数量之多已经成军,其覆盖之广已至黄河之南北,其来势之猛已如同正规军队摧枯拉朽般地收复失地。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蓟北,河北北京一带。连四川剑门关外那样偏僻险峻的小地方都忽然流传着官军收复了河北、北京一带书法家协会的消息,可见书坛的官军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地球人差不多都知道了。
“初闻涕泪满衣裳”,刚听到这事的时候很多人哭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泪飞顿做倾盆雨,把整个衣裳都淋湿了。什么人会痛哭流涕呢,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真正关心书法事业的人当然会感到不平、失望,但多数人的情绪表达方式顶多是骂娘而已,不至于哭泣,那些多愁善感、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可能会痛哭流涕,但当代书坛人的情感已普遍麻木,这样的人应该不多。真正痛哭流涕的人,应该是某些真正的书法家们,他们字写的很好,资格很老,渴望获得主席副主席理事等书法官的位置,已经等待了很多年,投入了很多钱,结果黄粱梦一场,桃子被人轻松地摘走了,岂有此理,岂能不哭?
“却看妻子愁何在”,可是回头一看,老婆孩子嘻嘻哈哈,高兴得狠,一点也不发愁。夫唱妇随,夫哭妇也该随呀,怎么老公在那哭,老婆在那乐呢?是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孩子小不懂事,不理解男人的处境和心情,不能与男人同忧同乐吗?当然不是,现在的女人聪明得紧,见识一点都不差。现实生活中无数鲜活的事例都告诉她们,男人的飞黄腾达固然是好事,可是男人有钱就容易变坏,有权也容易变坏,一有点权力,就开始寻花问柳,喜新厌旧,包个二奶三奶什么的,到那个时候女人独守空房、望眼欲穿的日子还不如你写字来我做饭的生活更温馨更舒心,所以,你哭你的,我乐我的。&&&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诗书欢喜得快要发狂。当年,老公还是个书生,每天还能读读书、作作诗、写写字,自从有了点小名气,特别是把目标锁定那个什么主席副主席理事后,整天想的是拉关系走后门投机钻营,心态就浮躁了,书读不进去了,读也不读正经诗书,改读厚黑学了,诗不爱做了,文章也不爱写了,原来的一点小文才,除了编段子就是给领导唱颂歌,眼看着就糟蹋得江郎才尽了。如今,老公梦寐以求的书法官被别的官抢走了,说不定老公由想官想的变态又变得正常了,又重操旧业读书写诗了,又象一个正常的书生、学者、书法家了,这多么令人狂喜呀,心情一高兴,就把那些落满灰尘的诗书拾掇拾掇,卷巴卷巴。
“白日放歌须纵酒”,艺术需要情感也需要灵感 喝酒能产生艺术灵感,歌唱能宣泄情感,狂歌与醉酒是艺术家的本色,古诗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但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自古以来官场上是不能轻易纵酒放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宴长江的时候,曹操可以在酒酣之后赋诗放歌,其他人不行,不但不能纵酒放歌,话都不能乱讲。有一个不识趣的扬州刺史,姓刘名馥,虽多有功绩,却一不留神在曹丞相对酒当歌的兴头上说一句不中听的话,脑袋就被砍下来了。官场险恶,书法家绝意仕进,可以回归才子本色,二锅头随便喝,小曲随便唱,夜深人静可以喝,可以唱,光天化日的白天也可以喝,可以唱。想喝就喝,想唱就唱,无比的轻松,无比的自由,无比的潇洒。
“青春作伴好还乡”,还乡,不是象苏秦那样第一次“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那样的狼狈还乡,也不是第二次“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那样的衣锦还乡,更不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那样小人得志般的还乡,而是回到艺术之乡,回到艺术的本体,回到精神的家园。青春,不是年龄上的青春,不是返老还童,而是艺术生命的青春。书法家多数都是大器晚成的,人到了五六十岁,字写了三四十年,艺术风格还未必成熟,艺术年龄上还处于青春阶段。况且书法家当不上书法官,离开了名利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从此迷途知返,痛改前非,其伴随而来的结果极有可能是重返艺术青春或者是迎来第二个艺术青春。
“即从巴峡穿巫峡”,艺术上的还乡之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巴峡、巫峡那样的急流险滩。为什么艺术回归之路不平坦,因为官气会扼杀才气。当年何其芳当了文化部长,他的艺术就退步、荒芜了,被称为“何其芳现象”。他本人解释说:“一个平凡的人,当他的生活和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变化的时候,……由于否定了过去的风格而新的风格又还没有形成,由于否定了过去的艺术见解而新的艺术见解又还比较简单,只是强调为当前的需要服务,只是强调内容正确和写得朴素、容易理解;而且由于没有从容的写作时间,常常写得太快、太容易,这也是一些原因。”文艺是相通的,作家有“何其芳现象”,书法家当然也有“何其芳现象”。当上书法官了,字写好写坏都能卖了,生活好了,应酬多了,思想变了,不思进取了,旧风格没有保住和巩固,新风格不再追求,字写得越来越退步,人变得越来越油滑,这不就是当年曾经独领风骚后来位高权重的很多书法家的现实写照吗?当书法官的艺术水平权力面前退步,长期梦想当书法官的也必然或多或少受到权力的影响。官瘾有如毒瘾,一旦沾染,必须费大气力戒掉。所以回归艺术之路漫漫而修远,需要克服魔障,需要浴血再生。实际上,回归固然艰难,但官路已被断绝,别无其他选择,不回归也得回归。醒悟的越早越好,行动的越快越好,所以老杜煞费苦心地用了一个“即”字,如同当头棒喝:“快走!”
6 ~9 o) }) `+ W/ S1 r& g% f" M
“便下襄阳向洛阳”,很多人可能认为,把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成是老杜对当代书坛官军现象的预测,是牵强附会、胡乱联系,是恶搞。这是僵化的思维,太没有情趣了。老杜在这最后一句诗里,明确透露了书法的信息。襄阳、洛阳,看起来是两个地名,实际上明白无误地指向了书法。襄阳指谁,米芾米襄阳也,帖学之代表;洛阳指谁,龙门石刻也,碑学之代表,一碑一帖,书法之全部也,此诗为书法而作明矣。老杜是唐朝人,唐代是帖学的时代,他那时能够准确地预测到了清代兴起的碑学,真是具有无上的智慧。更为神奇的是,碑帖共存是当代书法的重要时代特征,他将襄阳和洛阳并提,也就是将碑帖并提,把他的预测准确地锁定当代,他真是史上最牛预测家!于是这句诗的意思就再明确不过了,书法家在还乡之路上,一旦跨过了巴峡穿过了巫峡,便能乘风破浪,向帖学和碑学的高峰,勇猛前进。
以上解析,说的是书坛的官军现象对书法家个人的影响。个体的总和便是社会。摆脱了官军,无数书法家获得重生,书法艺术也必将获得重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各级书协的官位都被业余水平的官军占领,那些协会已经不是书法家的协会了,可以说书坛被官军占领之日,便是书协消亡之时。所以,要用辨证的眼光、乐观的态度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官军的来势汹汹,不能“愁”得“涕泪满衣裳”,而应“漫卷诗书喜欲狂”!1
纪文达公曰:“吾自校理秘书,综观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备。后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范围,其自谓过之者,皆不知量之甚者也。”,一千多年前,老杜的一首《李潮八分小篆歌》把书法理论那点事说明白了,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把当代书坛这点事说明白了,我们这些智慧平庸的后学,只要对古人古风尚有恭敬之心,不妄自尊大,把古人的一本书读透了,一首诗参悟明白了,就能写出一篇篇文章来,这就叫千古文章一大抄。&&&
自唐以来,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恐怕已被千百万人读滥,但破解该诗秘密,对该诗进行书法解读的可能只有我一人,不知我算不算老杜的千古知音。(据〈书法〉2009年第7期)
“书法家市长”与“市长书法家”
去年,书法家张学群当选为安徽省蚌埠市市长,一时间,在书法界传为美谈。书法家和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凸显了张学群的存在,为此,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猜想——他究竟是“书法家市长”,还是“市长书法家”?这个问题不难理解,前者所指的是“书而优则仕”,后者反其义,即“仕而优则书”。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党政军机关的干部结构,一大批知识分子走上了领导岗位。这种背景,文人当政也不是稀奇事了,20世纪80年代作家王蒙走马上任国家文化部部长,进入21世纪,诗人谭仲池担任了湖南长沙市市长,作家张平担任了山西省副省长,诗人吉狄马加担任了青海省副省长,作家项俊波担任了中国农业银行董事长。担任司局级领导的作家不计其数。
  作为书法家的张学群显然是“书而优则仕”。基于我对他的粗浅了解,在他担任一个城市的行政主管之前,他一直是书法界的活跃人物。20世纪90年代初,他与友人共同主编了书法论文集《书法新论》和《书法新探》,其中一本收有我的一篇关于鲁迅书法的习作。作为长于书法理论研究的张学群,其论文《书法理论发展简论》曾获得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2004年,他在担任蚌埠市市委副书记的时候,拨冗来京入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学习,我与他有了同窗之谊。毕竟是近于远程的成人教育,同学之间的交往有限,我与他并没有深谈。然而,他学习的认真、执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某书法家上技法课,此公的水平不及张学群,但是,他始终抬头观看此公的示范。另外,同学中有许多与我一样的平民,喜欢张学群的书法,他自然会以同学的身份满足同学们的要求。结业后,他联合几位同学与几位书法创作成就颇丰的朋友,连续两年举办了行草十家联展,备受书坛瞩目。他自己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书法个展。
  低调、刻苦、坚忍、果敢的张学群担任了蚌埠市的市长,我感到非常高兴。第一,张学群的确是“书而优则仕”,他内心深处对书法的热爱,将伴随着他的一生。也就是说当官是暂时的,做人为艺是一生的。第二,在城市管理的行政实践里,将为书法家的张学群提供施展才干、认识生活的人生良机,自然有助于他整体能力的提高。
  然而,市长是一个累人的职务,市长也是一个高危的职业。它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的检视与考量也是残酷的。为此,我们想看到书法家的张学群是一个公正廉洁的市长,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市长,是一个能让数百万蚌埠市民对政府和公权保持充分信任的市长,是一个让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市长。当然,也是一个充满了生命激情和艺术理想的市长。
  相对于“书法家市长”,我也注意到了“市长书法家”。有一点遗憾,“书法家市长”寥寥可数,“市长书法家”却比比皆是。何谓“市长书法家”呢?回答起来十分简单,即当了市长(或相同、相近的职务)之后才当书法家的人。众所周知,中国城市的数量列居世界之首,市长也如过江之鲫,多得惊人。我们选拔干部极其重视学历(有时候也不管真假),既然有学历,自然也就有不同的专业,一些文科专业毕业的人,当了市长之后,有写作之爱,挥毫之癖,并不是奇怪的事情。但是,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当了市长的人,书法的专业水平不高,甚至是半路出家,也堂而皇之地作书法家状,便令人匪夷所思了。俗话讲术有专攻,书法艺术毕竟是一门有传统、有规范的艺术门类,仅凭胆子大、脸皮厚,或几位外行的谄媚,怎可登大雅之堂。
  时下是书法泛化最严重的历史时期,任何人都有机会和可能当书法家,但最有可能的还是“市长们”。我所认识的一位“市长书法家”,他不仅具有书法创作的豪情,还有志出任该地区书法家协会的最高领导。果不其言,若干年后,此公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真的当上了书法家协会的主席,矫正了自己歪歪斜斜的书法家角色。我提出疑问时,得到的回答是,此公担任一定的职务嘛。担任一定的职务就可以当书法家协会的主席吗?就可以成为书法家了吗?这是天方夜谭,还是喜剧小品?
  担任一定职务的人大有人在,想当书法家并担任一定职务的人也大有人在。我并不反对这些人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人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其中包括对书法的选择。作为人的一分子的“市长们”为什么就不可以有业余爱好呢。问题在于,你是以什么水平,什么方式,什么渠道当上了书法家。你当了书法家是否卖字?买你字的理由又是什么?这就值得思索了。
  相比较而言,书法艺术的技术指数在某种程度上低于其他艺术样式。我们可以看到“市长书法家”,却鲜见市长作家、市长画家、市长音乐家,更看不见市长表演艺术家。文学创作需要较高的文化积累和生活体验,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关,就无法写出有感觉的文字,自然就写不出耐读的文章。没有接受素描的训练和临摹,连鬼也画不像。器乐需要天赋,表演要求演员的外形。书法的外在形式比较简单,我们从小写汉字,写字的本领人人皆有,于是,用毛笔写的汉字在许多人的眼睛里就变成了“书法”。
  我希望“市长们”学习书法,但不喜欢担任一定职务的市长们,初学书法就冠上书法家的帽子,并四处题词卖字。书法艺术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时间、耐力、感受、技巧,穷尽一生都未必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书法家,何况酒后的遣性,得志的狂欢。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坚决维护党的纪律,保证中央大政方针贯彻落实,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保持惩治腐败强劲势头,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市长书法家”如果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将是对群众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 (张瑞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华夏vs河南建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