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家住北京顺义新房,是农业户口,在我区一国有企业工作了十年,单

顺义区本区外来农业户口不享受集体土地,也不再是原村村民,迁入村与迁出村都不分土地,请问农业户口的土_百度知道
顺义区本区外来农业户口不享受集体土地,也不再是原村村民,迁入村与迁出村都不分土地,请问农业户口的土
地去哪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迁入村如果有多余的地,可以要求分
你的回答不明确,我在问两村都说没我的土地,身为农业户口,没有土地?
你的回答不明确,我在问两村都说没我的土地,身为农业户口,没有土地?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农业户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北京顺义人。从小出生在顺义。户口是北京非农业户口。 现在上初中。高中想去北京朝阳地区的学校。普通的_百度知道
北京顺义人。从小出生在顺义。户口是北京非农业户口。 现在上初中。高中想去北京朝阳地区的学校。普通的
普通的朝阳学校能去吗!但是还可以的成绩! 我知道学习特别好可以自己挑学校;_&lt北京顺义人!(&gt。现在上初中!帮帮忙,就是能在顺义考上重点的成绩那种?
能不能去朝阳上学?或者好一点的。高中想去北京朝阳地区的学校。户口是北京非农业户口。从小出生在顺义
提问者采纳
为什么啊!😳
北京户口也不可以?
去朝阳普通学校也可以,也去不了?
跨区本来就难办
人家不管你普不普通
你只要是跨区
去好的更难
那朝阳到顺义就很简单是嘛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自己咨询你的老师吧··这问没用··问问是否通过中考考进去行不行(当然分要够符合一些学校招生原则)
非农业户口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在北京顺义一所大学里干电工,农业户口,合同工。工资是2125,干够一年了,也没有工龄工资。上五险_百度知道
我在北京顺义一所大学里干电工,农业户口,合同工。工资是2125,干够一年了,也没有工龄工资。上五险
也没有工龄工资,没金,农业户口,上五险一金?谢谢热心网友,合同工。工资是2125。问我们这样符合同工同酬的法律吗,干够一年了?假如不符合我该怎么办。上五险。这里的正式工和我们干同样的活,工资是五六千我在北京顺义一所大学里干电工
提问者采纳
可以找免费律师问一下,你和他们工资应该是一样的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待遇不好自己可换工作,人家以那价格招的工你认同了而且签了合同的,法律有效
为您推荐:
硝酸钾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认命吧,农民工就是低人一等,也都自愿的吧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北京职业教育史(70)顺义区史(3)
顺义区第一职业学校研究报告
顺义区第一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顺义一职),现为北京市优秀学校、北京市A级学校、北京市示范学校,是北京市规模较大的中等职业学校之一。顺义区第一职业学校是由1975年建校的五·七大学和1983年建校的职工中专历经数次变迁发展而成。2002年,区委区政府为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决定将顺义区职工中专和成人中专合并,组建顺义区第一职业学校。
顺应我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农业、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需要,学校目前开设以机电技术应用、空港物流、会计为重点专业的11个专业,13个专业教室,29个教学班。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干部14人,在校生2200多人,其中,中职脱产在校生1000余人,业余中专、大专学历在校生1200人。全年各级各类培训2400多人次,其中,钳工,维修电工、会计等技能取证600多人次,统计证培训300多人次。
多年来,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市场办学,以就业为导向,立足区域,为顺义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第一章& 艰难创办时期
顺义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顺义县 五.七大学
(1975年4月——1980年9月)
1、学校筹建背景
日,毛主席发表了“五七”教育指示,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辽宁、朝阳农学院为样板,全国掀起了兴办五.七大学、五.七干校的热潮。
1975年初,北京市郊区开始创办农民五.七大学,顺义县委决定筹建顺义县农民五.七大学。由县委书记刘明牵头,文教部长徐亦尤、县委刘忠信、农业局崔寿怡、水利局李振明等同志具体筹建。办学5年,为顺义农村培养了数百名具有一定农业技术水平的人才。
2、正式建校
日,顺义县五.七大学于北京橡二厂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县委书记刘明主持,与会领导包括县委、县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市有关领导,北工大、北师大等院校领导。县委决定由县委副书记刘宝成兼校长,徐亦尤任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3、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办学口号是“顺义有多大,五.七大学就办多大。”主要培养农、林、水、牧等初级专业知识的技术员。
办学初,校部设在引河林场,首届开设8个专业,分别为农学系、果林系、水利系、农机系、卫生系、畜牧系、财会班和无线电班。学制不定,短者3个月,长者2年。生源由公社推荐,无入学考试,无一名专职教师,无一科有教科书,无成绩考核标准,各专业教学计划由主管局与系负责人拟定,在教学中逐步完善。
1976年秋,由市、县两级政府集资十余万元,在潮白河林场界北兴建新校部,建筑面积600平米,包括4排32间及围墙等辅助设施。1977年5月,校部迁入新址。继之,中国共产党顺义县五.七大学党委会成立。书记刘宝成(兼),副书记许亦尤、肖景瑞,党委委员史德全、崔寿怡、李振明,下设8个支部,书记由各专业负责人担任。
1978年学校扩大校址面积,从大营大队购200余亩河滩地,由县政府出资与学校自筹资金扩建。施工分两期进行,面积近千平方米。1979年,农学、果林两专业迁入新址。校部设有教室、礼堂、办公室、图书室、实验室和化验室。学校至此初具规模。下设党支部、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财务室。
办学5年多,师生共同种植的试验田,亩产小麦900斤,玉米1500斤,对全县“丰产方”栽培起到了示范指导作用。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拥有真才实学的农业技术人才,为以后顺义县的农、果生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顺义县农民科学技术学校
(1980年10月——1995年8月)
顺义县农民科学技术学校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前期是继续坚持服务于农业的办学方向,为全县培养农、果技术人才;后期是以农民中等专业学校的标准开展学历教育。
一、农民科学技术学校挂牌成立(1980年10月——1984年2月)
1980年,依据北京市政府“京政发[号”文件指示,校名由顺义农民五.七大学改为顺义县农民科学技术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为全县培养农、果技术人才,以适应经济大发展对技术的要求。学校隶属县农业局,农业局局长兼校长。
学校管理不断完善,至1981年6月,新学校领导班子组建,才完全摆脱五.七大学的旧模式。学校设校长,下设教务委员会;行政管理设两处一室,两处,一是教务处,下设农学、果林、基础课教研组,二是总务处;一室是学校办公室。党组织设党支部,属农林局党委。郭克增任校长,刘海泉任党支部书记。
顺义有“首都粮仓”之称,种植业与养殖业均较发达,但急需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农村干部队伍也需要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学校的办学方向定为:力求办好所开设的农学、果林两个专业,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懂技术的人才,毕业后能够成为社队干部或担任科技骨干。与此同时,学校还举办过各种直接服务于农业的短训班,以公社干部和部分大队党政领导为对象,培训内容主要是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课程开设小麦、玉米、植保、育种四科,共办5期,培养300人。
校园分南北两院,北院居主,南院居辅。西部50亩为教学生活区,东部100亩为学员实习基地,南段种植60亩果树,北段40亩为农业试验基地。
学校一直努力加强教学管理,增加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如1982年投资3.5万元,建设图书室、土肥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以满足师生教学、科研需要。
对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别提出要求,基础课可略低于教学大纲规定,专业课则高于教学大纲标准。重视“双基”教育,加强技能培养,把全县的农田、果林视为学习的课堂和实验的场所,把农业的技术改造、产量提高作为实验研究课题。全县设联系点近20个,与县、市相关单位联合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1981年夏,小麦试验田7亩,平均亩产631市斤,步入顺义县小麦高产行列。果林专业给向阳村梨园施行高接换头,年产量由只有几千斤的杂种梨改造为13万斤的优质鸭梨、雪花梨。这些成功经验很快在全县推广。
办学3年,学校共培养毕业生267人,其中农学89人,农林40人,果林138人。
二、农民科学技术学校(农民中等专业学校)
(1984年3月——1990年12月)
1、顺义县第一所农民中专
1983年3月,市工农教育办公室部署对区县农民科学技术学校验收工作。县委决定由赵肄副县长任名誉校长,主抓验收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全力准备,10月15日至20日,对学校进行了为期6天的审核验收。
1984年3月,市工农教育办公室“(84)工农教办字第027号”通知转发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批复通知》(&1984&厅秘字第005号),经白介夫副市长批准,全市成立九所农民中等专业学校,顺义县农民科学技术学校为其中一所,设农学、田林两个专业。
至此,顺义县第一所农民中专诞生。校名仍沿用“顺义县农民科学技术学校”,但学校的性质发生了改变:以学历教育为主,隶属县政府工农办(现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力求办成顺义农民教育的中心。
日,县委常委会议办公室举行会议,与会人员包括彭兴远副书记、县委常委文教部长彭泽瑞以及伊晓东、程士才、刘海泉、王连启等同志。彭兴远副书记宣布学校组建新领导班子,程士才任校长,伊晓东任党支部书记,刘海泉任副校长,王连启任教导主任。学校隶属文教部主管,局级单位。
1984年7月,农学80人,果林56人,畜牧13人经考试合格,成为我县首批农民中专毕业生。
2、筹建北京师范学院顺义分院
日,县长办公会议在学校召开,议题为“讨论筹建北京市师范学院顺义分院”;决定筹建事项于11月15日前完成,由程士才校长主筹。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筹备,与北京师范学院商定,首届开设三个专业,史政、中文、数学。10月13日新生入学注册。15日,北京师范学院顺义分院首届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县委书记臧洪阁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出席的还有人大主任周贵昌、政协主席刘振山、赵如会副县长等县领导和北京师范学院院长及相关系主任。
3、学校新局面
1985年10月,县长办公会议决定,农科校与分院分治。农科校原校部全部让给分院,实习基地北段正在施工的新址属农科校。80亩沙地上建成5排校舍,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11月上旬竣工,20日,农科校师生迁入新址。分治后,学校受乡镇经委和成人教育局双重领导。
1986年初,县委指示要把学校办成全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心,财政局拨款15万元完善校舍。学校力争把校园建成全县一流校园。至夏,修建办公、生活用房600平方米,装备伙房、太阳能浴池等,新校园初具规模。
基建第三期工程于1988年8月完工,增加一排教室、500米钢架围栏、校门和传达室;安装闭路电视,以开展电化教学;装备一个电子计算机室,以供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课用;还平整了操场,购置了器材,以确保学生全面发展。至此,学校已成格局。新校舍总建筑面积达2,100平方米。
与基建同步的是校园绿化、美化,目标是建成花园式校园,工程于1988年夏完成,院内铺水泥甬路800米,门外铺沙石路500米,移栽国槐近百棵,并培植了垂柳、墙松等植物。学校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迎来的首批客人是京津沪三市成教工作考察团(1988年),随后是北京市人大代表的视察(1989年),以及全国首届农村成人中专校长研修班和国家教委的检查(1990年)。其间,北京电视台两次来校做录像采访,日《今日京华》栏目以《绿海之舟》为题播出了学校发展概况。
学校的办学紧紧围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路线,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办学。1988年初,学校先后与农机局、水利局合作,开设了农机管理和水利两个专业。
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农民中专,面向农民开展中等学历教育。把学历教育与培养技能相结合,教学上提出“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原有教材,在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实用的新知识;教学组织上规定增加实践教学课,精讲多练。
夯实专业知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学校的主要专业财会专业为例,教学计划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分基础课与专业课,三年级课程29科计2800学时,超过有关教学计划500学时。专业技能也坚持从严要求、反复练习。
实施基本素质教育是学校的职责。1987年秋,财会专业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从1988年起改为三年。德、智、体、美、劳全面施教,为此开设《科学社会主义》和《法律常识》等课程,适当引导学生从搞社会调查入手,充实理论学习。劳动课、体育课各不低于200学时。此外还开展了规模不等的文体活动,每年学校春秋两季均举办运动会,及庆“五一”等文娱活动,同时还组织了“走出去、请进来”等诸多活动。频繁地开展这些活动,就是要把学生引向社会,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肯于为社会经济建设贡献身智。
学校始终注意强化“三证”教育。必修课成绩全部及格者,发给中等专业毕业证书。三科以上成绩不及格者或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者发给肄业证书。此外,还规定合格毕业生修业期满前,须接受两种考核,即:配合《珠算技术》课教学,组织学生参加市珠算协会主办的珠算等级教学考试,施行强化训练,最低通过五级,视为专业技术培训合格;组织学生参加市县、财政部门进行的“会计证”考核,取得证书者,视为岗位培训合格。因此,“三证”教育成为学校实施高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色。
农民中专不转户口,不包分配,办学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在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渐明晰了办学宗旨,即农村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依据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专业。
只有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确保专业办得持久。从心理趋向来看,能考上可以转户口的公办大专,往往是多数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再则,原顺义成人教育系统办中专财会专业的至少有四家。面对激烈的生源竞争形势,由于采取了不断改进招生方案、坚持教学改革、完善“三证”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因此培养出不少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也确保了学校稳步健康的发展。
4、职教中心中专部(1991年1月——1994年7月)
1991年1月,根据县长办公会议决议,成立顺义县职业教育中心。顺义县农民科学技术学校、北京师范学院顺义分院合并组成顺义县职业教育中心。隶属顺义教委管辖,杨泽义任校长兼书记。
职业教育中心分大专部和中专部。原北京师范学院分院为大专部,原农民科学技术学校为中专部。
大专部开设史政系、中文系、数学系、英语系;中专部开设农林、果林、企业管理、财会、农机管理、水利专修专业。
第二章 巩固发展时期
顺义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1994年8月——2002年3月)
1994年,根据县长办公会议决议,顺义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大专部、中专部分署办学,原大专部为顺义县职业教育中心,原中专部更名为北京市顺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成人中专)。
1994年8月,学校迁入河南村职业高中旧址,位于燕京啤酒集团东侧,河南村村头。1995年初,县政府领导亲自勘查后,拨款270万元翻修学校。按照重新规划的校园拆旧建新2500平方米,包括7栋教学用房和伙房、饭厅、锅炉房、水房。至9月,一期工程基建完工,10日,学校举行竣工暨新生开学典礼,市成教局局长马叔平,县委、县政府领导赵如会等同志参加。金克俭任校长,兼书记。开设专业有财会、市场营销、金融、计算机运用、电气工程。
1996年学校与北京化工学校联合办学,开设化工分析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财会专业。
1996年学校自筹资金15万元建操场;1997年自筹资金15万建平房10间;1998年政府筹资3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0万元建两层教学楼;1999年学校自筹资金建两层学生宿舍。
2000年2月,金克俭调顺义电大任校长。根据顺义成人教育局党委决议,陈贵海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改为成人中专的这几年,学校“上规模”已初见成效,在“争一流”方面也作了诸多努力。
1、实施目标管理,进行量化考核。
以教学为中心对学校工作全面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进行量化考核。此项工作是学校管理科学化的具体要求,学校做了大量工作,逐步深入,逐步完善。1996年整理出《顺义县成人中专规章制度汇编》,规定了31个岗位,都有具体量化考核标准。
2、认真贯彻《职教法》,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
学校重视职业教育,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拓展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多年来,将“三证教育”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并根据发展需要,增加了电算化证和统计证,提倡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和驾照。培养学生具备多种能力,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3、三教结合,德育为首。
生源的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目标的三大模块:中专的学历教育、人才的职业教育和青少年的素质教育。
学生入学年龄均在16至18岁之间,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育尽管头绪繁杂,但首要任务是德育。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充分发挥办学优势,走合作办学之路。
从94年开始,学校便与市重点中专学校之一的北京化工学校等多所学校联合办学,使学校校舍、教师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此外,与高校联办大专班,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读大专,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迫切的愿望。总之,成人教育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把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办学落实在行动上。
另外学校还与武警十支队开展精神文明共建,双方互补。学校为即将退役的士兵传授技术,取证培训,开设书法、计算机、普通话等课程。十支队为学校进行军训,多次派出教官,军训形成的严明的组织纪律性,有力地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
顺义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983年3月——2002年3月)
1983年3月,北京公共教育办公室发文,要求各县建立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为此,县政府安排副县长梁焕斌牵头组建顺义职工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职工中专),由工业局负责。
1983年5月,在工业局职工学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顺义县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校址在现中医院,校舍有平房60间。10月,经北京市公共教育办公室审批试办学。83年底验收合格。王少耕任校长,史林财任党支部书记。开设工业企业管理、工业企业财务会计、工业企业商务会计专业。
1984年,李连起任校长,书记为卞秀兰。 85年赵长树任校长,卞秀兰连任。
1987年3月,根据顺义成人教育局的文件,校址变迁到武装部靶场。当时由杨镇酒厂、牛山酒厂、燕京啤酒二厂出资11万元建生化实验室、电工实验室、物理实验室。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培训机构,王文义任校长。1987年至1991年间,先后由车文焕、路明静任学校党支部书记。主要开设酿酒工艺专业(高中生起点)、电工专业、工业企业管理专业、商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
学校坚持“校企结合、订单培训,长短互助”的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相结合,提出“无长不稳、无短不活”的理念,注重各种短训班的培训,取得良好效果。
日,学校由武装部靶场迁至成人教育局院内。学校自筹资金盖学生宿舍23间,自建平房60余间,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另外投资40多万元对路面进行硬化、美化,对食堂操作间进行扩建,改善师生就餐环境。
1991年至1992年,马友怀任党支部书记;1992年至1994年,郑慧卿任党支部书记。
1994年5月,北京市电视中等专业学校顺义分校、北京市农业广播学校顺义分校、顺义县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合署办公,一套班子,三块牌子。李学明任校长,陈义任党支部书记。学校机构设置齐全,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电视中专部、农广校部。学校自筹资金建200多间平房,用于教学和学生住宿。开设专业及培养学生数量详见附页。
第三章& 调整、整合,多元发展的大职教时期
顺义区第一职业学校
(2002年3月至今)
2002年3月,根据顺义区成人教育局党委决议,成人中专与职工中专合并成立顺义区第一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顺义一职)。校址位于顺义府前西街南侧。学校因学生较多,原成人中专被称为顺义一职南校区,由王满利主持工作,各项工作服从学校的整体布置,以保证学校计划的顺利实施。校长为李学明,书记为陈贵海。
2004年7月,顺义社区教育中心实行领导干部竞聘上岗制度,郭敬红竞聘为顺义一职校长。社区教育中心党委任命陈贵海为书记。同年,南校区租借给塔河汽车职业学校,南校区师生回到总校上课。2009年至今,申淑芝为顺义一职校长。
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部发展带,是北京重点建设的三个新城之一。近几年,顺义区经济保持超高速、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制造业和临空产业为主导、多产业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这也给顺义的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顺义一职学校顺势而上,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调研及创新,注重内涵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合格人才。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提高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培养和锻炼干部的开拓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干部的管理创新能力和事业开拓能力。2、以学习型学校建设为抓手促进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开阔视野,提升认识,转变观念。3、通过发展、适应、和谐、文化、示范“五个主题”建设,明确学校的校训、校风和培养目标,使具有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合力推动学校的发展。4、加强干部管理理论的学习和管理经验的交流,通过理论学习、议题分析例会和群众评议加强团队学习,培养干部的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实践能力、评价能力。5、学校在班子建设方面,通过开展深度汇谈,班子成员之间消除隔膜,彼此信任,团结协作,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学校通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上下级及时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协调合作的校园文化。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夯实教育教学基础
“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对教师条件具有更高的要求。因此,一职学校第一要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专家引领,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教改意识和能力
先后聘请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教授,马成奎教授和原《班主任》杂志主编、北京教科院研究院、教育部网络首席指导专家王宝祥教授作了《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科学设计职业生涯,争做学习型教师》和《新时期职校教师/班主任专业素养》的专题讲座;聘请教师培训资深专家张治忠教授学校做“行动导向”实务操作教学培训,通过培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根本改变。
81%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行动导向教学,11%的教师不仅尝试而且取得很好效果,现已将“行动导向”教学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作为教学的重要评价内容。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及下厂实践
“十一五”期间,我校安排2名骨干教师远赴美国和德国培训,学习外国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12名教师先后参加了会计、电气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的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2名教师进修硕士学位,8名教师进修了相应专业的硕士研修班;159人参加了学科业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等省市级业务培训;78名教师取得了相应专业的中、高级技能证书或技能鉴定考评员、国家技能大赛裁判员等证书;学校举办各种教师业务专题讲座、教科研方法讲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讲座、师德讲座等计15场。目前,我校教师总数63人,专业教师39人,双师34人,比例为87.2%。同时,我校还积极督促教师下厂实践进行调研,以了解企业对所需人才的最新情况,并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调节相应课程或进行课程改革,抓好学生有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使我校的毕业生能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做到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三年,我校派30多名教师下厂实践,撰写调研报告51篇,其中由陈丽燕老师承担的《构建中职学校“三全”职业指导体系的研究》和雒新颖老师承担的《中职学校“校企结合”教学管理策略的研究》两项“十一五”市级科研课题均获得科研成果二等奖。
3、发挥名师工作室辐射作用,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依托顺义区职业教育姜大源名师工作室,雒新颖等8名教师成为工作室成员。充分发挥8名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定期组织外出学习教师开展学习体验、经验交流等活动,带动和辐射所有教师参与课改工作。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全员听评课活动,以促进教师备课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及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指导和德育的意识。2010年,6名教师参加区级说课比赛活动,宋志慧老师获得第一名,且教师的整体教学设计水平受到区职成科的领导和评委一致好评;在组织教师参加北京市举行的“中职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田冰老师表现优异,并代表北京市参加国家级比赛获优秀奖。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秉承瞄准大企业,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办学理念,加速教学改革,以改革促教学质量提升。&&&
1、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为专业发展出谋划策。
聘请北京现代、首钢冷轧等知名企业专家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学校与专家共同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指导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课程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搭建起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桥梁。
2、专业设置适应产业结构
在充分调研基础上,一职学校依托顺义区汽车产业、航空产业园打造以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工科类专业,依托首都机场打造航空服务、空港物流等现代服务专业,形成品牌专业引领,多种专业并举格局,做到了专业结构合理、培养模式先进、专业特色鲜明。2010年度,利用专业设备优势和师资优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获北京市教委农民培训优秀项目评选一等奖。
3、课程体系适应职业岗位。
学校实现由模块化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在“姜大源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全面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制定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实验项目”实施方案,在广泛调研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开发了六个主干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并付诸实施。
4、学生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能力训练。
探索并实施新形势下学生评价体系,将应用文写作、三分钟自我介绍、规范书写汉字、汉字录入通用技能考核纳入学期成绩,并加大实操考评力度,将“以赛促学”模式与“十项基础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逐步建立“以赛促学”模式体系。
5、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2009年,参加北京现代“车教助学”活动,接受设备捐赠整车2辆,发动机8台,变速器8台。满足了学校汽车及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实训之需。开发北京英迈网印公司为网印及制像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开发通州商务科技为物流专业的实训基地。专业的实训设备和规范化的实训流程,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提供了保障。
6、联合办学范围不断扩大。
2009年,继与韩国骊州大学、美国佛蒙特洲温顿姆学区确立联合办学后,与新加坡哈灵顿管理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正式成为姊妹学校,两校将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在学生留学、师生互访培训交流、课程开发互认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2010年,在原有合作办学基础上,与北京市供销学校合作开设会计专业,50名非北京籍学生可享受国家助学金;与北京工贸技师学院合作开设了楼宇智能专业(大专加高级工套读),既满足了学员上大专的需求,又满足了学员成为高技能型人才的愿望;与中国石油大学联合开设了会计学与行政管理专业。
四、德育教育寻求突破,校园文明彰显特色
德育工作从实际出发,遵循中职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文明习惯为突破口,深化道德教育,拓宽德育工作领域,逐步提高德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1、狠抓班主任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为强化德育队伍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政教处坚持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学习总结并重,交流促进;及时总结阶段工作,落实责任,提高班主任岗位意识。学校邀请了顺义教委心理咨询室高级心理老师赵丽萍来我校为全体班主任做了《克服职业倦怠,一路前行》的讲座。开展法律法规学习活动,组织全体政教工作人员学习《消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社会治安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德育队伍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管理合力,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2、创“两养两训”德育新模式,培养合格职业人
“两养”即教学区养成教育值周与生活区养成教育值周;“两训”即十项基础训练和十项素养训练。养训互补,培养了学生的就业和实践能力。制定并实施《养成教育值勤标准》、《任课教师参与管理养成教育值勤》等制度,实现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管理学生。
3、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围绕学生成长这条主线,长年有序开展主题月教育。三月份为志愿服务月,四月份为技能展示月,五月份为文体活动月,六月份为安全教育月,七月份为诚信月,九月份为规范月,十月份为爱国月,十一月为成人教育月,十二月为成果展示月。
围绕六十年大庆,开展专题教育。以60周年大庆为契机,广泛开展“祖国在我心中”优秀主题班会评选、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在区教委举办的建国60周年“祖国在我心中”中职学校优秀主题班会评选中,08计算机班荣获一等奖,09春物流班和09春机电班分别获得二等奖。组织134名学生直接参加改革开放方阵的群众游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4、长期开展“五个一”德育系列活动
(1)一次歌咏比赛。
五月初,开展“自信自强,青春飞扬”红五月歌咏比赛,班级歌唱曲目以经典的红色歌曲为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一次军训成果汇报。
九月,即开学之初,我校都将组织新生参加为期7天的军训活动,以此锻炼了学生们的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
(3)一堂法制课
学校每年聘请公安局李福国警官为全体师生做一次法制报告会,其中涉及了《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知识。报告会通过真实生动的案例告诫同学们:要从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做起,掌握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受到不法侵害时,以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的权利。
同时,学校还将以“我与法律做朋友”为主题在各班展开讨论,进一步深化本次法制报告的教育成果。
(4)一次演讲比赛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不同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2009年,我校选派5名选手参加了教委职成科《明天的我》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四名选手获得奖项。
(5)一场电影
组织师生观看《第一书记》的电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奉献的意义所在,对学生们起到了积极地教育目的。
5、文明风采大赛,收获颇丰
2010年,我校组织学生首次参加了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大赛,学校经过层层选拔,选送的参赛作品有65%获奖。08物流1班贾同奇的作品《做人要讲诚信》荣获第一名。
6、开展“青春飞扬 校园文化知识竞赛”活动
为了构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推动学生学习校规校纪、文明礼仪及法律法规的积极性,每年,学校都开展“青春飞扬
校园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管的教育目的。
五、加强职业指导,提升就业质量
中职生毕业后能成功就业、理想就业,是绝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心愿,也是学校长期积极努力的一项系统工程。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2010年毕业生就业率、顶岗实习率100%,实现了中职生实习收入不少于950元,就业后月收入不少于1500元,受到学生家长的称赞。主要就业的单位有:索爱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中轻日用百货进出口公司、顺鑫绿色度假村有限公司、北京盛天模具制造有限公司、空港LG电子公司、松下电容公司等60余家用人单位。目前学校已经与200多家用工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如与“安利隆”、“国家会计学院”、“北京花水湾温泉度假村”等多家单位,采取校企联合实现互利互惠;与“国泰半导体公司”、“北京邮政快递公司”等单位采取订单式培训等形式为社会单位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了学生就业。
在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中,采取的措施是:一是加强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尤其是对毕业班学生的指导,在保证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灌输有关就业的辅导知识,以确保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尽善地进入状态;二是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学校成立了学生职业指导中心,建立就业协作网络。校长亲自挂帅,带队跑出口,学生就业的渠道得到了不断的拓宽,就业档次也不断提高。学校现有多家校外长期固定实习基地,也和多家知名企业达成了联合办学的意向。为使一职毕业学生能够直接对口上岗,使学校顺利成为各大企业选聘人才的基地,避免学校教育成为培养失业人员的地方,因而,顺义一职在教学改革中采用“订单式培训”制度,按照“给孩子一切来自企业的要求”的原则,进一步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机制,形成了与企业全面接轨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推行“永远的就业援助”服务理念。学校对学生就业不是仅仅帮助学生找到好工作,还进行全方位跟踪服务。针对职业教育学生就业后不适应岗位要求存在的离职现象,实行毕业生召回制度,开展就业援助。根据离职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就业形势、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将“职业行为引导”贯穿落实到“招生咨询、在校教育管理、就业服务”三大环节始终,实现招生就业与教育教学互为促进协调发展。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增加,顺义一职领导班子审时度势,把短班培训作为自身发展的另一个增长点,在抓农口培训上,学校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转岗再就业人员开办短期培训班,近三年学校已为社会培养了初、中、高级的电工、钳工、汽车维修工、计算机操作员近万名,为农村经济的振兴注入了活水源头。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全日制学历教育、业余成人学历教育、各级各类短期培训并举的良好办学格局。同时也成为家长信赖、学生喜爱、企业青睐、用人单位一致好评的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单位和顺义区就业先进单位;、、2010年连续五年被顺义区委、区政府评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年获得北京市农民优秀培训项目二等奖,被评为顺义区平安校园等。由于办学成绩显著,《环球时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现代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学校的办学成果,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第四章& 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准确定位,多角度服务区域经济
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变化,学校不断创新调研形式,广泛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了解企业发展规划和用工需求,了解在职人员继续教育需求和毕业生发展状况,为深度掌握企业用人的真实需求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提供第一手资料。
围绕顺义区现代制造业和临空产业的经济定位,根据实际需要,学校目前开设机电技术应用、物流管理、会计等11个专业,在校生2200多人,其中,中职脱产在校生1000余人,业余中专、大专学历在校生1200人。全年培训1100多人次,其中,钳工,维修电工、会计等技能取证600多人次,统计证培训300多人次。
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围绕市场办学,服务顺义区域经济发展,学校目前已形成了中职为主,中高职并举,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办学格局。
(二)加强专业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顺应我区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农业、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构建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布局合理的优势专业集群。其中,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和空港物流专业为这两类的重点专业。
为加强机电专业建设,首先选择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相关的优势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如汽车制造、数控机床制造、航空制造等产业。我校主动加强与这些产业的联系,长期、稳定、深度开展合作。聘请这些企业专家参加机电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中职学校校企对接合作模式的研究》。在企业调研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论证基础上,确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
— 就业岗位标准 — 就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岗位标准和职业标准设置专业核心课程,进而构建了与顺义区优势企业相适应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为了让学生适应企业要求,我校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模式,招生与招工同步,采用2+1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制定,参与教学管理全过程。校企共同培养实验班的开设,使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无论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校园文化与企业全面对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顺义新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