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培训干了一个月不适合多后感觉自己不适合该岗位,提出离职,期间未签订

摘要: 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有人似有似无地打听我这个无业人员的工作情况。开始的时候我是一脸懵逼的状态,后来听到一个坊间传言说:某大银行的老板跑去他的广东分行调研离职人员太多的问题。这下我才明白,原来大家打听我

  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有人似有似无地打听我这个无业人员的工作情况。开始的时候我是一脸懵逼的状态,后来听到一个坊间传言说:某大银行的老板跑去他的广东分行调研离职人员太多的问题。

  这下我才明白,原来大家打听我不是想我了,而到我这找安全感来了。于是乎,出于负责任的态度,我一五一十的将离开体制后的苦水倒了一遍:外面的世界没有什么诗和远方,就算有也没时间去看。尤其是今年以来,更是处处是坑!

  多说无益,体重为凭。今年笔者已经累胖10斤了!

  好了,言归正传。上面虽然有些调侃,但是现在真不是辞职离开体制的好时机,主要的原因有以下这么三条:

  第一,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无处可逃

  郭德纲有个相声段子说于谦家的房子,外面下雨里面中雨,外面中雨里面暴雨。现在金融业的情况就像于谦家的房子,只不过这个雨是反过来的,里面小雨,而外面是大雨倾盆。

  也许你会抱怨:这两年在体制内工作越来越累。永远开不完的会、永远写不完的材料、永远天文数字的任务指标、永远扯不完的皮,最关键的是收入还是下降的。

  但是,这些我们抱怨的恰恰就是体制外的筒子们羡慕的,你嫌会多,人家想开会都不敢。为啥?怕被投资者堵住一窝端了。

  你嫌写材料很烦,人家在被投资者围追堵截的过程中多么想停下来安安静静的写个材料。

  你嫌任务指标高,人家都不看任务指标了,因为只要是个正数都是天文数字,你嫌收入低,人家担心的是失业。

  虽然夸张了一点,但这就是体制外金融业的未来或是已经成为了现状。券商,就是我们说的投行,IPO被枪毙,三年工作付之东流,资管业务在资管新规下大萎缩,经纪业务更别提了,股市交易量持续低迷,可以说整个券商行业都面临裁员的压力。

  各大所谓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前些年确实很爽,人多钱傻,奔驰宝马的,但是现在风险正在陆续暴露,你去问问前些年跳槽到这些公司的银行酗伴,他们谁手上没攥着几颗地雷呢?这种情况下还做什么业务,赚什么钱?

  再说高大上的,P2P整个行业已经集体跪了,连马云都不敢做支付宝的法人代表了,你还要飞蛾扑火吗?

  今年稍微好一点的可能是信托,上半年大把的房地产融资投出去,但是这个漏洞下半年也被堵死了,回光返照式的小高潮也已经褪去。

  所以说,离开银行之后仍然想要在金融业发展基本上是无路可去的状态。

  当然,你也可以去实体企业当个财务总监什么的,但是金融业都乱了,实业能好得了吗?

  第二,现在的改革政策明显有利于体制内企业

  这一点我不想多说,大家自己去感受下政策吧,是向左转还是向右转?无论是三去一降一补还是环保,哪些企业死了哪些企业活了,这是很好分辨的。

  即便是看A股市场上对银行股的估值,你都会发现,现在四大国有行的估值都好于一些股份制银行。

  以前是大有大的难处,现在是大有大的好处。经济低迷期,体制内才是安全的避风港。

  第三,现在的风口在体制内

  辞职的理由千万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多赚点钱嘛。

  当然是哪里有风哪里赚钱多,哪里起风才有超额收益。

  以前的互联网金融、地方交易所等等都是起风的地方,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这些地方已经开始下雨了,而真正的风口其实恰恰在体制内。

  要想多赚钱,最好的办法是升职。

  如果你在一个岗位上原地踏步,赚得钱再怎么浮动总还是有限度的,你的收入总不能多过领导嘛。而哪里升职会快一些?以前是体制外,升职机会来源于规模的扩张,现在是体制内,升职机会来源于员工的流失。体制外的扩张已经结束,而体制内却是剩者为王。

  除了升职以外,我们在考虑收入的时候还不得不考虑下税收,现在的税改显然对体制内的同志们更有利,因为过去的严格纳税使得这次税改对体制内的筒子们是实打实的,但是体制外因为征管力度的增强却是苦不堪言的,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都一样。

  回过头来看看,辞职两年来收入比在某银行会好上那么一丢丢,但是这好的一丢丢严格算起来其实就是节省的税费。

  一番肺腑之言说完了,改变现状并不一定需要辞职,自己的提高也不见得和工作有多大关系。

  记得以前有个领导说:上班求生存,下班求发展

  笔者觉得甚是有道理,8小时以外在干什么,其实可能对自己的前途更加重要。

  有人上班扯淡,下班继续扯淡,这样的状态不管去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有人虽然上班也在扯淡,但是下了班人家又是学习又是找领导谈心的,几年后哪个人会更加进步?

  活着已不易,其行且珍惜吧!

  (原标题:银行的筒子们注意了:不要辞职、不要辞职、不要辞职!)

  我是人才公司劳务派遣到银行进驻的女员工,现在怀孕了,公司不能再安排我在银行上班,要求我自动离职合法

我在公司已经两年多了,公司一直都有帮我买社保生育险,现在公司要求我自动离职,而且没有经济赔偿,他说如果我肯离职,我要自己付钱继续买社保生育险,买到生了小孩后才有7000多生育险报销给我;如果我不肯离职只能赔偿我三个月产假的基本工资底和800多块营养补贴,另外生育险报销的7000多就不给我了,这样合法吗?他说如果我不离职他给了我三个月工资底后生育险报销的钱就可以不给我这样是合法的,如果我要告他也告不进的,是这样的吗? 请问谁能帮帮我?我现在是想得到我应有的权益。如果我不肯离职,我能得到什么赔偿?

综合你的情况看,第一你不能辞职,这样直到哺乳期(产后一年)结束时,公司才能合法解除你的劳动合同,在此期间,公司要支付给你相应的工资并缴纳相应保险,你也可以相应享受生育保险待遇。 第二,如果公司坚持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你有权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也应当继续履行;如果你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按经济补偿标准二倍向你支付赔偿金。经济补偿按你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月工资按照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在劳动合同解除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第三、“他说如果我不离职他给了我三个月工资底后生育险报销的钱就可以不给我,这样是合法的吗?”不合法。

宝宝知道提示您:回答为网友贡献,仅供参考。

先回答一个问题:生育保险报销并不是单位支付的,而是由社保机构支付的,跟离不离职没有关系,第二,妇女三期是不能解除劳动合同的,否则为违法解除,要支付两倍的经济补偿金,如果劳动者不愿意接受解除,还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直至三期结束,哺乳期可是要到小朋友一周岁才结束,当然你如果愿意解除劳动合同,可以与...人才公司协商,补偿金可以谈,谈到你接受为止。理论上讲你与人才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与银行签劳务合同,如果没有新的用工单位接收工作,人才公司也必须支付你工资,如果人才公司强行解除,可以将银行列为第三被告,一起承担责任,要求继续履行原合同。

  为知识付费,已经成为这两年的流行趋势。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内容付费用户规模约达1.88亿人。

  知识付费背后是一个万亿规模的新市场,那些有能力创造付费知识的老师们,正享受着这一波红利。

  薛兆丰就是其中一个,作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院聘教授,他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开设的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截至目前,销量超25万份,按照199元/份的价格计算,营收接近5000万。

  除了钱,还有名,薛兆丰通过知识付费平台,收获了25万学生,可谓最流行的“网红经济学家”“网红教授”,当然也不乏质疑甚至责难。

  3月10日,薛兆丰教授已确认将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离职。

  对于薛兆丰的离职,有人认为教授确实不应该在外兼职,也有人为此感到惋惜。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教授在外兼职授课,收获众多粉丝并实现财富自由?对此,大学官方又是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小巴采访了几位大头,来看看他们的观点。

  张丰 读书人、媒体人

  学校和用户提供的是不同的价值肯定 知识付费为薛兆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薛兆丰从北大辞职,是一个积极事件。很有可能,在得到上专栏的收入,给了他脱离体制的勇气。不管怎样,他以后靠自己也能养活自己了,而且也几乎实现了所谓财务自由。

  对薛兆丰的选择,大多数中国学者的内心中,可能都是羡慕的。中国的学者,不得不依赖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制。做项目、评职称,这不仅是一套评价体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所谓的“知识”生产方式。一个学者的自我认同,主要来源于这个体制内的同行评价,最终形成一个封闭的学术圈,不在乎圈外普通人的评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干了一个月不适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