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铁路私有化上市公司私有化一般需多少时间

英国国企改革:私有化并非万能
我的图书馆
英国国企改革:私有化并非万能
英国皇家邮政在伦敦东北部的一处邮筒正被粉刷新的油漆,这家国有企业今年正式变为私有上市企业。路透社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王亚宏 发自伦敦
国企改革,一直是饱受关注的话题。将国企私有化,也一直是市场上的主要论调之一。本次中央发布“国企改革”路线图,因未提及私有化,被一些评论认为力度低于市场预期。
私有化真的是国企改革的一剂良方吗?英国曾经将国企大规模地私有化,种种好处之余,也出现很多弊端。英国的国企改革历程,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借鉴。
马上就到了西方传统节日——圣诞节,英国皇家邮政也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大量贺卡、礼物及网购的“圣诞年货”都需集中处理,英国皇家邮政的15.9万名员工过上了加班生活。
然而,年年岁岁忙碌相似,岁岁年年老板不同。虽然名头仍是“皇家”头衔,且标志性的红色邮筒上仍印有女王的皇冠,但随着今年10月皇家邮政在伦敦股票交易所上市,这家英国最后一个大型国企不再姓“公”,也并非属于王室,而是开始姓“私”。
皇家邮政的礼包
皇家邮政于1516年由英王亨利八世创立,1969年由中央政府改组成国有企业。这家在英国很多偏僻乡村几乎是政府代名词的公司,其股票今年10月在伦敦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后英国国有邮政公司正式变成私有上市企业,这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英国天然气集团私有化以来,英国规模最大的一次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
用主持出售皇家邮政的英国商务大臣凯布尔的话说,现在卖皇家邮政,是“合乎逻辑的商业决定”,目的是让皇家邮政有“一个长期、可持续的未来”。凯布尔在英国议会向议员解释说,现在到了政府撤出皇家邮政的时候了。
皇家邮政私有化的计划已讨论多时,皇家邮政私有化是多年前工党政府任内提出的,但2009年因金融危机导致英国经济不景气,被政府喊停。现任联合政府三年前重启计划,并在2011年通过相关法律为计划实施铺平道路。
虽然英国政府已在2006年开放邮政业,结束皇家邮政维持了350多年的垄断地位,但其市场份额仍然最大,可谓优质资产。随着网购、邮购成为近年的主流消费方式,皇家邮政的包裹投递业务飙升,也把皇家邮政业财政报表装扮地极具吸引力。上一财政年度,皇家邮政税后净盈利达5.6亿英镑(1英镑约合9.96元人民币),比前一财政年度的1.49亿英镑翻了几番。
如此会下金蛋的国有企业在私有化过程中自然引起投资者追捧,大量超额认购的皇家邮政的上市价定为每股330便士(1英镑合100便士)。在10月11日的有限交易开始后一度上升至456便士,在星期五交易一开始的头30秒内,大约1000万股成交。
在皇家邮政私有化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出售了至少52%的股份。同时为获得英国通信业工会支持,政府把10%的股权无偿派发给皇家邮政集团员工,条件是后者3年内不得出售这部分股票。
截止到11月下旬,上市一个多月后,皇家邮政在伦敦股市中的股价在540便士上下浮动,这比上市时已上涨六成。这样的市场表现,皇家邮政员工加班时或许会更起劲,毕竟他们算是收到一份圣诞礼包。
私有化浪潮的恶果
皇家邮政上市,让资深投资者想起30多年前英国大批国营公司私有化的情景。
二战后,英国政府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收归国有,一定程度地保证了战后经济顺利运行。但经过30多年发展,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上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患上严重的“英国病”:经济缺乏活力、企业部门暮霭沉沉。“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对此开出私有化药方:
首先开刀的企业是英国石油公司,由于该公司亏损较大,又急需资金,于是被率先出售部分国有股,解决了企业和政府的燃眉之急。随后,英国政府又接连出售宇航公司51.6%的股份、英国联合港口公司51.5%的股份,并将国际航空无线电公司整体出售。1984年英国政府决定出售英国电信公司,该公司3年内共筹资36.85亿英镑,同时公司上市后面临市场竞争,提供的通话种类变多,资费逐渐下降,消费者得到实惠。
当时人们开玩笑称:英国打头的公司中能卖的都卖了。一大批的国有企业被推向市场后效益大增。比如,英国电信公司在私有化之前连年亏损,私有化后成功扭亏为盈。政府在出售企业后不仅甩掉了财政包袱,每年还有数十亿英镑的税收进账,且分得大量红利。
不过国企私有化在提升企业活力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由于企业要对股东负责,一切以效益为导向,因此提供公共服务的意识日益淡漠。接下来的30多年中,英国在基础设施等公共项目中,投资日益减少。目前,英国基建在西欧国家中排名靠后,再次对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此外,在一些领域私有化的公司,在一番竞争后会形成价格联盟,让消费者无可奈何。比如随着冬季到来,不少英国人又成“寒号鸟”,其中不少“寒号鸟”实属无奈,因为英国六家主要燃气公司新近又将燃气价格上调9%。每年冬天来临前上调燃气费用,似乎已经成为英国六家主要能源公司的习惯性动作:去年上涨7%,前年则上调10%……对此,消费者自然没有好脸色,将近七成的英国人认为能源公司应被国有化。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第03版:全球
国际金融报
往期回顾 &
英国第二轮私有化来势汹涌
本报记者 严言
国际金融报
  英国第二大银行英格兰皇家银行(RBS)曾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   苏格兰民众头戴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的面具,抗议其“私有化”计划。   日,约200人聚集在伦敦南部布利克斯顿,“庆祝”撒切尔夫人去世。
  “在这几十年里,像人的骨架和血液一样重要的资源,如铁路、能源、水资源、邮政服务、城市住宅等都被出售给了一些遥远的、莫名其妙的、毫不相关的个人。国有资产被出售,买家获得了回报,而消费者却负责为此买单。”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克(James&meek)的新作《私人岛屿:为什么英国现在成了其他人的》,被英国《卫报》评选为2014年度十大政治类优秀图书。  在英国,“国家资产私有化”,自1979年以来,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炙烤良心的话题,“这不是孰对孰错,而是事关生死。”  有击掌叫好的,也有顿足捶胸的。  日,撒切尔夫人去世,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地区的部分民众上街庆祝,便是民众被这一议题撕裂的又一例证。    英国经济乱糟糟,“私有化”能扭转乾坤吗?  英国保守党始终坚信:YES。  36年前,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和财务大臣尼格尔·劳森(Nigel&Lawson)掀起了第一轮“私有化”浪潮。  眼下,首相戴维·卡梅伦和财务大臣乔治·奥斯本正准备开展第二轮更大规模的“私有化”进程。  首先甩卖银行股份,随后,国家电视台、核燃料公司等是潜在目标。英国媒体预测,此轮出售国有资产规模与撒切尔时代有一拼。  很自然,争议声又起来了,最不满的还是苏格兰地区部分民众。  计划:  卖国企补财政  通过拆分出售国有资产来筹集资金以削减债务负担,难度在于买卖时机的把握  5月份获得连任的英国保守党政府近日接连宣布系列国有资产出售计划,以期套现来填补财政窟窿和减少公共债务。  本届英国政府计划在财年实现财政盈余。按照财政部的预估,未来3年内,还需进一步削减300亿英镑的开支,其中120亿英镑来自于社会福利支出减少,130亿英镑来自于政府部门的开支削减。  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认为,“通过拆分出售国有资产来筹集资金以削减债务负担,同时将政府撤离其没有实际利益或专长的经营活动,以提振经济。”  外界预计,为了实现这一计划,本届英国政府出售国有资产的规模将与撒切尔时代有得一拼。    尽管目标清晰、蓝图美好,但由于国有资产良莠不齐,出售时机把握得好尚可卖个好价钱,倘若时机把握不当,则容易贵买贱卖,导致众人吐槽和纳税人亏损。因此,如何处置这些资产考验英国政府的能力,他们要在减赤和实现投资回报两个目标之间求得平衡。  遗憾的是,第一笔交易就亏本了。  试水:  卖贱了民众怒  与当初入股价格比,第一笔苏格兰皇家银行股票甩卖折价约34%,亏本约11亿英镑。交易被披露后,指责声铺天盖地  得知政府以每股3.3英镑的价格,出售了苏格兰皇家银行(RBS)5.2%的股份后,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居民玛格丽特的不满达到了顶点。她宁愿财政部把属于她的那份股票直接给她,也不愿就这么亏本卖掉。  资料显示,英国第二大银行英格兰皇家银行(RBS)曾是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  7年前,金融危机爆发,英国政府不得不出手纾困本国银行,时任工党政府先后注入450亿英镑资金救助RBS,但该银行业绩至今没有明显好转。英国政府决定启动私有化。  玛格丽特听说,奥斯本的顾问罗斯柴尔德力主RBS私有化,并认为这么做纳税人会得到更多收益,这让她十分恼火。  “我不明白罗斯柴尔德如何能放眼未来,代表我作出更好的投资决定。”玛格丽特在写给奥斯本的信中说,“按照保守党的经济理论,我来管理自己的资产显然比财政部官员来管更英明。”  英国政府甩卖首批RBS股票的价格比当天收盘价337.6便士折让了2.3%,若与当年政府入股均价相比,更是折让了约34%,相当于英国纳税人在这一交易中损失11亿英镑。  前工党政府财政大臣达林则认为,保守党现政府已错过了好时机,让账面亏损转变为实际亏损,“如果在经济恢复增长的2010年出手,至少还能赚回5亿英镑;就算在半年前,RBS的股价还超过每股4英镑。”  英国《卫报》撰文直言,出售RBS绝对是错误决定,吃力不讨好。  “这是彻头彻尾的坏交易。”工党资深议员迈克·米契尔在得知RBS将被出售时告诉英国《独立报》。在他看来,保守党政府绝对不应该在现阶段就让RBS重返私有化。  但是,在做过工党政府环境和区域大臣的米契尔看来,关键还不在于出售RBS的价格高低,而是这家银行并没有在政府作为大股东的这几年真正改变自身。  早在两年前,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曾向RBS首席执行官施压,要求他“加速”改革,“首要任务是扭转RBS的业绩,强化它的资产负债表,强化业务,让RBS成为强大的企业。”  显然,卡梅伦的期望最终落了空。  “RBS高层的傲慢、鲁莽和无能导致该行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陷入绝境,但他们却没表现出任何懊悔或者承诺任何认真的改革。”米契尔8月9日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他们拼命反对改革,游说奥斯本在减少银行税等方面做出重大让步;他们放松贷款管制用于海外投机,推动有利可图的衍生金融品,只关心利润最大化,英国并没有从中受益,去年该行只有8%的贷款用于在英国的生产性投资。”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声音,奥斯本发表声明:“这是将银行所有权还给私人的重要的第一步,也是为纳税人和英国企业所做的正确的事,它将促进金融稳定,使银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并支持更广泛的经济利益。现在是时候将RBS重建为商业银行,不再依赖国家,而是为英国劳动人民服务。”  刺耳:  36年来争议犹在  1979年7月,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向公众介绍了“私有化”一词,这个词是当时保守党政府中担任财政大臣的尼格尔·劳森创造的。在那之后的十年,石油勘探、钢铁,再到通讯、能源以及自来水供应,一个个行业彻底变成了私营部门  RBS遭甩卖,让资深投资者想起了30多年前英国大批国营公司私有化的情景。  说到英国国企私有化的历史,不得不提二战后英国企业国有化浪潮。  二战期间,英国本土遭到德军轰炸,居民区、企业和基础设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政府掀起企业国有化浪潮,将约1500个煤矿煤气厂、70多家钢铁厂以及供电和铁路等公司归于国有化。当时四大飞机公司也被收购统筹为英国宇航公司;造船厂联合成英国造船公司。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的企业降低销售价格,扩大就业,令英国公众受益。  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国有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亏损严重。  1979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任英国首相后,对英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财政上,压缩公共开支,降低税收;在社会领域削减、控制与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大规模私有化政策。  出售国企股份一度成为英国国企私有化的重要途径,  从出售英国石油(BP)部分国有股开始,一个又一个主宰英国经济“制高点”的重要企业被出售,先是英国航空、英国铁路、英国货运码头局(BTDB)等一系列担负着国家重任的国企被出售,此后,包括电信、石油、天然气等公用事业公司,以及英国钢铁、英国煤矿,甚至是供电局等要害部门和企业,纷纷私有化。  这期间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1984年英国工业部出售电信公司。英国电信公司是通过上市实现国有资产私有化的,不仅在英国是第一例,也是全球首例。起先,英国人对于股市筹资做法存有异议,认为政府最多只能筹资4亿英镑,未曾想,民众热情高涨,200万股民做了英国电信股东,英政府3年内筹资36.85亿英镑,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上市。这让上市筹资的方式在国企私有化中得到多方信服。  这种互利互惠的事,英政府并不愿意“见好就收”。1986年,居于垄断地位的英国煤气公司,被全部售出,1988年后,英国钢铁公司变为私有。撒切尔明确表示,私有化“无禁区”,不仅罗弗汽车公司、英国煤矿公司将实行私有化,并且,全国供电局、全国水务局等“自然垄断”部门,也不例外。最终导致国企私有化在英国遍地开花。  截至1990年撒切尔夫人下台之时,英国政府共售出42家国企,这些国企雇佣员工包括90万人。  统计显示,通过出售国有资产,英国使国有企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下降到6%,60多万职工转移到私营部门。  执念:  又一批国企上货架  随着一家又一家印有女王皇冠标志的国企实现私有化,如今的英国已经不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国企,再过几年,也许连那些小字号的国企也可能不存在了  英国政府出售国有资产的步伐还会继续。财政部宣布,将在未来12个月内,出售其持有的劳埃德银行集团(Lloyds&Banking&Group)股票,套现90亿英镑。在2007年-2009年的金融危机期间,劳埃德银行因寻求救助而成为一家英国政府持有大量股份的半国有化银行。  英国政府授权摩根士丹利通过一个被称为“分批逐渐抛售”的交易计划来出售手中所持的劳埃德银行股票。据悉,英国政府已经削减持有该行股票份额,从43%降至18%。  除了银行业,还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国有资产将被出售,比如英国皇家邮政、英国军械测量局以及英国气象局。  英国媒体顺势列出了“皇字辈”可能被出售的公司名单。  其中,英国核燃料生产公司Urenco榜上有名。尽管不急于一时,但奥斯本很可能会出售政府对Urenco&1/3的股份,考虑到2006年时任英国首相的戈登·布朗就曾动过出售该公司的念头,这个猜测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不过,由于Urenco的所有权结构分布复杂,除了英国政府,荷兰政府和两家德国公有事业机构都拥有较多股权,要想实现交易或许并不简单。  另一家耳熟能详的“候选”企业是国有电视台“第4频道(Channel&4)”。已经有迹象表明政府正考虑将第4频道实现私有化。报道称,第4频道的价值将在10亿英镑左右,很可能会吸引到一批想要在英国广播电视市场寻求立足点的传媒集团。  反对者认为,很难想象英国政府会出售像第4频道这样具有公共职能的机构,如果他们的说法成立,这无疑会使第4频道对买家的吸引力变得更大。  此外,英国铁路网也可能被进一步出售。不过,公司本身近400亿英镑的债务和未来具有不确定性的融资需求,使得公司实现彻底私有化的计划可能实现起来的难度较大。有报道称,管理层希望引进一位顾问,负责招募私人股东,通过拥有新的投资者来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  还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国有机构,比如陆地测量局、气象局天气预报服务中心、英国地政局和英国公司登记局等服务机构。如果政府真的想这样做,都有可能成为私有化的候选人。  忠言:  多调研少冲动  为了避免“英国政府出售国有企业的实际收入远远低于国有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一些经济学家呼吁,别匆忙作出私有化决定  英国媒体评论认为,出售国有资产非常符合奥斯本的愿景,即让英国成为一个更小、更内敛的国家。然而,这是一件值得多花些时间去处理的事情。匆忙出售很少能做得漂亮。  据记者了解,英国国有资产出售价格的确定不外乎两种: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出售;通过投标竞价确定价格。  由于英国私有化的对象大多是基础设施产业,这些产业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没有竞争者,因而缺少可供参考的同类私人企业。如果采用事先定价的办法,就很难计算国有资产的市场价格,“定价过高就无法完成既有的私有化目标,定价太低又可能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采取竞价的方式则因其不能吸引小型投资者(主要是个人),无法扩大股份持有者的范围,实现大众资本主义这一私有化的重要目标就无法完成。  从以往的经验看,英国政府出售国有企业的实际收入远远低于国有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这意味着政府来自企业的收入包括现期变卖收入和远期利润收入减少,对政府来说意味着国有资产发生某种贬值。  英国有学者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政府减少的利润收入可以由增加的私人企业利润税所替代,因此变卖国有企业仅仅意味着政府收入构成发生某种转换。&&&  然而,这种解释并不能令人完全满意。一些经济专家们呼吁,英国政府应放慢私有化步伐,吸取当年英国铁路私有化的教训,“在私有化过程中,以更好的监管制度来替代有缺陷的所有制,而非基于利益考量,匆忙做出私有化”。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英国的国企改革--百度百家
英国的国企改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国有化历史和严重的“英国病”现实,“撒切尔主义”才会奏出和一脉相承的“里根主义”不同的主旋律,把私有化当作“有英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改革”主攻方向。
说到欧美的国企改革人们就不可能不谈英国,不谈英国式国企改革与“撒切尔主义”间的关系。
和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一样,撒切尔夫人推崇政治上的保守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两人可谓相映成辉的一对“市场经济万能论”主推手,但两人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里根主义”更多和“市场”二字相关联,而“撒切尔主义”则几乎成了“国企私有化”的代名词。
有国有化方有私有化
和自建国起就富于私有化传统、国有经济占比一直不大的美国不同,英国是个富于国有化传统的国家,在“撒切尔主义”盛行之前,英国甚至存在寿命近500年的“祖爷爷级”国企(如英国皇家邮政Royal Mail成立于公元1516年),不仅如此,西欧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发源地,二次大战造成的破坏,加上人们对贫富分化、阶级矛盾的恐惧,令战后福利社会制度和民主社会主义理念成为西欧的主流思想,“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主义成为理所当然的公平社会构成标准,二战后英国工党异军突起,并先后推动了两轮(、)大规模国有化改革,银行、航空、交通运输、电力、军工等关键领域的企业纷纷被整合成大型国有化集团,一些原本就是国企的支柱企业则被以法律形式国有化,尽管在年期间因主张自由经济的保守党上台执政,国有化进程一度有所反复,钢铁、汽车等部分已经国有化、但被认为不算要害部门的领域又部分恢复到私有化状态,但直至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国有化在英国是一个“政治正确”的大势所趋。
在这种“政治正确”下,关键经济部门的国有化被视作理所当然,并导致了政企不分、效率低下、挤占过多资金和资源、加速通胀等所谓“英国病”。不仅如此,国企的坐大还让工会得以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产生了特殊的、脱产的工会领导阶层,他们经常利用罢工、示威向社会、政府施加影响,并强迫所有工人服从工会意志,动辄造成社会“停摆”,迫使政府不得不就范,这令任何将公营经济私有化,或削减员工、减少福利的“治疗英国病”尝试变得困难。
应该承认,这种潮流和现象在战后欧洲有其历史成因和积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平等,减少了社会矛盾和贫富差距,却也造成政府开支浩繁,生产效率低下,社会负担沉重等严重问题,而在英国,由于传统的采矿业、制造业在二战后趋于衰落,“日不落帝国”土崩瓦解,政府效率的低下、财政收入的捉襟见肘,加上失业率和通胀双双“爆炸”,令历届政府疲于奔命,一味追求平等、政府管制和高福利,则让这个包袱越背越沉重。
正是因为有着深厚的国有化历史和严重的“英国病”现实,“撒切尔主义”才会奏出和一脉相承的“里根主义”不同的主旋律,把私有化当作“有英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改革”主攻方向。
撒切尔的私有化:胡萝卜加大棒
日,在大选中带领保守党获胜的撒切尔夫人组阁,成为欧洲和英国第一位女首相,上任伊始,她便直言不讳地表示,将扭转“大政府、小市场”的“英国病积习,推动效率低下的国企私有化,并在10月将英国石油公司(BP)当作主攻方向。
英国是当时欧共体中唯一石油自给自足的国家,BP在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但与之相应的,则是这家国企的“英国病”较一般国企更为严重。
事实上早在1977年,执政的工党政府就对BP的颟顸忍无可忍,以至于向来支持国有化的他们推动BP的股权分散,尽管遭到强烈抵制,但仍然成功地将国家股比重从68.3%降至51%。上台伊始的撒切尔夫人保守党内阁便选准BP这个连政治对手都认同应该私有化的大国企开刀,将其国有股持股比例再降5%。尽管5%看似不多,却足以让这家国有垄断企业的国有持股比例降到一半以下。
当时英国共计有主要国有企业32家,其它国有企业44家,国企产值占GDP比重11.5%,国企投资占全国总投资比重10%,国企雇员多达150万以上,可谓积重难返,撒切尔夫人在第一任期内小心翼翼地进行国企私有化尝试,采用将国有股份拆零卖给企业员工的方法,让员工成为私有化的支持者、而非抵触者,并在规模不大的国营货运公司获得成功,继而又推广到当时“卖相”较好的英国航宇公司(BAE)。
1983年,撒切尔夫人开始大刀阔斧对国内各大国有企业和垄断部门进行私有化,除了铁路、邮政两个系统外,几乎所有关键部门的要害国有企业都被列为私有化目标,并旗帜鲜明地将“目标巨大”的英国电讯公司当作改革主攻方向,通过在3年内向200万英国人推销英国电讯公司股票,英国政府在股市筹资36.85亿英镑,成为英国式国企改革的“样板工程”。
撒切尔夫人主要采取的私有化形式,包括整体出售、拆分售股给公司员工和上市三种,借助发达的金融体系,将重点放在甩包袱和筹措资金更快、后遗症更小的后两种(尤其第三种)上,同时采取强硬手段对付工会势力的反扑,据统计,在她上台前的1978年,58.9%的英国劳动者是工会成员,她执政10年后降至46.5%,1979年时工会成员总数高达1329万人,她卸任时,这一人数减少了400万。除此之外,私有化的措施还有发型特别股、发放中长期特许经营权等。
截止1988年底,英国已有主要国有企业18家、其它国有企业9家实行了部分或全部私有化,占1979年全部国企总产值43%,英国GDP总量5%。通过私有化,英国削减了70多万个国企岗位,国库直接收入达200亿英镑,全英成人总人口20%以上成为私有化后的原国企股东。
英国财政部1988年5月一份文件称“私有化是战后英国经济和工业结构最重大、最激进改革之一”,其目标则是通过用市场调节代替政府和文官制度直接干预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率,增加市场竞争,最终建立起人人拥有股票的“股东社会”。
由于撒切尔的国企私有化、尤其上市化初期取得巨大成功,深受鼓舞的撒切尔夫人在1988年10月保守党年会上提出“国有化不设禁区”的更激进主张,捷豹、英航、劳斯莱斯、BP、英国钢铁公司、罗孚等大名鼎鼎的企业先后被送上货架。
国企私有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英国病”在一些领域减轻或消失,投资和企业运营效益显著增长,部分长期亏损的国企(如英国钢铁公司、英航、英国自来水公司等)实现了扭亏为盈,在“消肿”等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由于股票收益巨大,上市国企股票一度受到热捧,而企业员工持股则让大量原本可能抵触国企私有化的员工转而成为私有化的受益者。
但“撒切尔主义”是有其局限性的:在许多领域,撒切尔夫人所期待的打破垄断、实现自由竞争并未做到,私营资本垄断取代了国有资本垄断;尽管减员增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负担,但由于她担心引发社会动荡,不敢贯彻自己削减社会福利、“向美国看齐”的初衷,触及、但未真正撼动福利国家的两大支柱——全民医保和全民社保,这让其削减开支的成效大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不论职工持股或上市发行,都必须建立在股市走旺、“持股赚钱效应”成为社会思维定势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只有国企分拆或上市发行的股票的确可以赚钱、赚大钱,人们才乐意去当这个“小股东”,1987年10月全球股灾爆发,英国也深陷其中,这让“撒切尔主义”的私有化吸引力一下失去了原有的光泽。
不仅如此,一些公共服务类国企的私有化改革,由于仅仅把股份分拆或出售给私人,却仍然保留了垄断机制,结果公众期待的价格优惠并未到来,服务质量却大幅下降,这导致90年代初英国社会对“私有化神话”从深信不疑转为将信将疑。
“后撒切尔时代”的英国国企私有化
1991年,由于通胀率居高不下,加上强推不得人心的“人头税”失败,撒切尔夫人黯然离职,但由她开启的国企私有化时代却并未结束。
此时英国社会已不再如80年代中期那样对私有化的“魔力”顶礼膜拜,而是变得更理智、更现实,且经过“撒切尔主义”的大刀阔斧,尚未实行私有化改革的国企几乎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迫使撒切尔夫人的继任者们不得不煞费苦心“一慢二看三通过”。
对公用事业类公众关注、且对服务质量和价格十分敏感的国企,如英国全国供电局,“后撒切尔时代”采取了所谓“AT&T模式”,即认为将原本垄断的供电局拆分为互相竞争的两家股份制企业,从而鼓励竞争,避免一家独大。
对连撒切尔夫人都深感棘手的英国铁路公司,“后撒切尔时代”的英国政府和国会在1994年起实施、1997年完成了以“网运分离”和“分拆”相结合的私有化进程,原本独一无二的英国铁路公司被分拆为一家路轨公司、25家客运公司、6家货运公司、3家机车车辆租赁公司及多家设备改造维修公司等总共120多家私营、股份制公司。
在渡过金融危机和“逆回购”难关,卡梅伦及其保守党-自民党联合政府上台后,英国推动了所谓“二次私有化”进程,一度沉寂的英国国企私有化开始再次提速。
2013年10月,历史最悠久的皇家邮政也宣布私有化,联合政府采用了公开招股上市的私有化方式,以每股330便士的价格出售40.1至52.2%的国有持股。
2015年5月,在大选中连选连任的卡梅伦政府宣布将在未来3年内削减300亿英镑开支,以期在2018/19财年实现财政盈余。力推这一计划的财相乔治.奥斯本表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二次私有化”,认为通过拆分出售国企可以筹措资金、削减债务负担,并让政府撤离无利可图或不擅长经营的经济领域,以期刺激经济增长,“二次私有化”的目标,则对准了硕果仅存的国企,如英国国家电视台4频道、核燃料公司、英国气象台、英国军械测量局等,以及年因救市而成为国家持股企业的苏格兰皇家银行、劳埃德银行集团等。
不过“后撒切尔时代”的私有化和“二次私有化”所遭受到的挫折和质疑较前似乎更多、更大。
被寄托厚望的英国铁路公司自分拆后事故不断,由于私有化、股份化后路轨公司只顾迁就股东利益变现,而吝于在维修、管理和基建等方面加大投入,加上各分拆后公司出于经济考量大量聘用低价低素质员工,导致企业非但未因竞争增效,反倒靡费了大量国家补助,其中问题最突出的路轨系统不得不在2001年10月被高院裁定破产,并在2004年由一家新的“准国企”——NetworkRail重新接管。
皇家邮政则是另一番光景:330便士一股发行上市的该公司股票上市交易后仅5分钟就便被哄抬到450便士/股,上市收入收盘价较发行价涨了38%,到2014年1月更较发行时涨了70%,工党等反对党借机以“贱卖国有资产”、“出卖纳税人利益”为由,对保守党政府及其“二次私有化”政策大张挞伐。
苏格兰皇家银行更是如此,由于该行国有股系2008年政府救市时从金融市场直接收购,当时先后花了450亿英镑,2015年初卡梅伦政府以每股330便士的价格出售该银行5.2%股权,这个价格较当初“救市价”打了34%的“大折”,而当天的收盘价也较“私有化”价格高出2.3%,这意味着“私有化”让英国纳税人一进一出、损失了11亿英镑。
尽管在欧盟乃至工业化国家范围内,英国的经济相对平稳,但差强人意的大环境无疑让英国公众对“二次私有化”持较当年对“撒切尔主义”更谨慎保守的态度,相信民意的持重,以及英国铁路公司的前车之鉴,都会令英国政府和执政党采取更持重的私有化步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3140
热门文章HOT NEWS
中国的房市“人口红利”已经耗尽,而在“后人口红利”时代,房价的...
maomaobear
娱乐调查局
娱乐资本论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国铁路私有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