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一诺投资14万电商可靠吗

当前位置: >
卓越一诺系统2016首届电商培训会
文章来源:卓越一诺 发布时间: 09:09:41 浏览:次
2016年的4月9日-10日;在这个紧张而忙碌的4月卓越一诺系统在长沙湘麓汇国际大酒店举办了为期2天的首届电商客服培训会议。
& & & & & & 此次会议聚集了全国各地的联盟商家主要就电商平台的实际操作和平台操作的各个问题作为培训主题,培训大家以便更好的服务团队的每个人,各位家人都很积极认真的听讲 学习 做笔记。
& & & & 本次会议湖南得一容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裁谭政也莅临现场为大家讲解了依易网商的结构与运作流程以及公司未来运作的方向以及上市的一些细节与具体落实
& & & & &&本次培训会议出席的领导有
湖南得一容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裁 谭政
卓越一诺系统首席顾问 王慧琳 &&&
(按获牌时间先后)
(部分名单,仅供参考)如何在中国本土文化结构的缺点底下,在互联网社交和电子商务中建立诚信体系?
按投票排序
问题的开头有点大,“中国文化结构”和“本土市场特点”都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不妨想想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关系”的。这里推荐阅读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讲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对关系的理解。一个通俗而形象的例子就是:西方社会的关系结构,就像是一麻袋土豆,虽然在一起,但是相互独立,不看重关系的亲疏远近,每个人都在大声的表达自己。而中国社会的关系结构,就像是在一湖清水中投入一个石子,形成一个由内及外的同心圆。人们会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展现和表达自我,因此死党眼中的你,和同学眼中的你,和同事眼中的你,往往有差异。由此想到社交网络,Facebook上人们会持续的分享自己的生活琐事,甚至能形成timeline这样的life story,因为无论对象是谁,自己想要传递的信息都是一样的;而中国的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上,人们之所以不会这样做,是因为“同心圆”变成了“地平线”,关系的亲疏远近被打破,你的表达对象同时包括了死党、同学、同事甚至是陌生人,面对这么多对象,中国人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以分享和转载第三方的内容为乐趣了。这样看来,中国大型社交网络的媒体属性更有价值。西方人使用社交网络,就是在share自己的生活,是真正的social network;中国人使用社交网络,是想和朋友一起消费内容,这个叫social media。这样看来,未来中国的社交网络可能会发展为两种:媒体型社交网络——人人网最近的“探索”频道,就强化了SNS的媒体属性;关系型社交网络——单一性质的关系(死党、同学、同事)构成的小圈子。可以想想自己参加过的QQ群或微信群,什么样的最活跃。最后,感谢费孝通先生,嗯。
本文开头我说的不是qq,不是微博, 而是陌陌,首先因为我觉得这个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最适合用来谈文化结构,其次我会在本文的结尾说明第二个原因。照例先说故事场景:此次回国见见到陌陌最多的场合是KTV和洗浴中心。之前我都不知道有陌陌这个产品, 去夜总会叫亿小姐,刚坐下就拿开手机开陌陌,之后除了玩游戏,演出, 这个小姐大部分时间都在玩陌陌, 我问她为啥玩这个东西,答曰:捞客人。 跟我说到momo的好, 自从有了这个产品, 客人不用到处上网去捞了, 每天晚上上班一打开,附近的多半都是别的台子的客人, 里面有一些觉得身边的小姐不给力的,说不定就有兴趣让我过去窜个台。 自从有了陌陌,再也没有订台压力,没有送花压力, 每个月保底2万,不用出台,吃嘛嘛香。。。见好用于是我也下了一个陌陌,在某洗浴中心叫了个泰式踩背。 觉得技师不够给力, 于是打开陌陌, 立刻就联系上了休息室的一个技师,也是没工,跟经理关系不好,在发呆呢。 回头叫来给自己推了一下,手法确实不错。 问若是没有陌陌怎么办, 答基本要饿死。在这一点微信就很不好用了, 用户量庞大,极其不精准使得微信的发现和摇功能很少用(尽管不少人反驳我说女朋友都是摇出来的)。 上网看了看网友的评论,多数把陌陌归结为约炮神器。更奇怪的是上陌陌的女性同胞们对这样名义上会吃亏(女人一半对一夜情平台或是情色场所都比较抵触才对)的东西居然不仅没有反感反而还趋之若鹜。 看来上陌陌的女性多半不在乎被“约炮”还是被"月抛",看来这也跟高富帅比例够高的男性用户有一定的关系, 说白了这个平台真正实现了精准营销。大量篇幅说完故事场景,下面开始说文化结构了, 我觉得上面的答案都没有好好谈文化结构,显得不够切题。 我先说一下物质结构,这点中国大部分人生活压力是巨大的,工资是微薄的,买房是没戏的,消费是受不了的,身体是伤不起的。 随着生活成本的增高,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前几年美女偶尔还会出现在网络享受一下受人追捧的感觉,这几年有姿色的多半去各类会所里蹲着了。 社交网络? 无非就是发泄一下情绪的东东。随着85后90后慢慢地走向了社会,那么多虽然不甚美丽但别有一番风景的网络用语和火星文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穷无尽大写的加粗加重的 ”烦“ 字。社交网络少不了女性驱动,主要群体还是85后的年轻人, 而这一批年轻人中尤其是女性对社会的抱怨比85前的要少一些, 前几年受到女性独立思想冲击太多了,直接打扮地花枝招展去下海,目标也很单一, 高富帅, 你有中间那样或者旁边两样都有的情况下再来,否则别来烦我。比起qq或者其他im工具来说, facebook,人人网这样的社交网络特征是可以看到其他人的状态,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状态,以及看到好友的好友,有可能或者是通过邀请后看到好友的好友的状态,这个功能跟物质文化的关系就是闲着没事做了,不加班的西方国家两个人没事碰到一起就会gossip: how is he/she doing? oh my god, he's mum has got another boyfriend?
但是在中国,人们没有过多的轻八卦放到网络上来, 平常空闲时间说点八卦调剂也就差不多了, 下文的行为文化在这里也有一定的作用,因为历史传下来的还有闲谈莫说人这样的指导思想。如果说85以后的对自己和他人的动向还有一定的需求的话,年龄更大的群体对社交网络的需求是减少的。 这一点经常被误认为qq血洗了江湖,而是因为玩偷菜的人慢慢长大了,也腻了, 生活压力大了需要别的方式放松,上SNS的比重不断减少,逐渐形成了习惯。 对于他们来说,最想要的无非就是多一点客户,多一点奖金,少干一点活,老板对我好一点。 烧钱的电商可以给他们生活上带来一些实惠, 而社交网络, 哥玩不动了,姐伤不起了。美国的linkedin创造了很大的价值, 主要是因为对猎头,招聘方面提供了服务,说俗气点就是人口买卖。 而中国的人口买卖, 陌陌就出现抢占了市场的潜力了。 国外将优秀人才和有钱的公司对接, 国内怎么办? 只有将美女资源和高富帅对接,
有效益的SNS才是未来最有前景的SNS,难道不是吗? 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异性交友还可以婚介型社交网站,这些网站在风投的推动下做得风生水起,还更容易达到目的。所以至少在未来的一些年里,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反映出来相对现实的需求和价值观,带动的更多的会是垂直社交网站。上面的物质文化结构已经带入了很多行为文化结构的部分。 作为一个补充我姑且说极端一点把。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行为文化在于: 领导永远是对的,永远不和钱过不去,还有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各个地方民风不太一样,比如北京可能装一点,山东可能实在一点, 但是有一个统一的地方就是领导面前装孙子,下属和外人面前光明磊落,对同行心狠手辣,对客户阴险狡诈这些已经成了明规则。当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勤劳的美德还是有的, 善良方面总体及格但是比百年前差了不少。那么刚才所说的明规则的背后的驱动还是在于其目的性,这个目的在90%的情况下是利益及利益相关体。 有人说中国人不爱用社交网络是由于谦虚内敛的性格所致。 在国外生活了11年的我不认为东西方人有本质的区别,不然外国长大的中国孩子怎么就没事呢? 中国留学生到了国外facebook一样玩得不亦乐乎。
中国行为文化带来的结果是:作为一个年轻人,上社交网站的目的很不明确,然而这个还不是最关键的,对一个明确的目的的需要才是关键。老师教育学生,父母教育子女,都是需要目的性明确,乃至见过多数家长干涉子女交友,因对子女的朋友有所看法,说教子女交友需要看利用价值。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反倒是豆瓣这样小众社交网络,以文化产品交友, 再到知乎这样以言论交友,目的性明确,符合我们一直以来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 于是人群在适应了各个社交网络的作用之后使用习惯也就改变了, 好比对于男青年来说, yinyin网不够yin有点走下坡路的趋势,豆瓣上可以交到月抛型的女友和可发展为月抛型女友的红颜知己, 约炮则是靠陌陌。 微博玩法太多,我微博关注创投里的人比较多, 大部分小创投公司玩投机的同行们则是想攀关系,整天跟着发心灵鸡汤的名人后面评论,格式基本如下: xx老师所言极是, 我认为xxxxxx。
不知xx老师如何评价?行为文化讲求目的性,目的最后还是要绕回物质文化,那么中国的社交网络是否有非物质文化呢? 这里又有2个区别很大的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第一个就是类似游戏这样虚幻的追求,可以说是催眠,开心网也是靠游戏火起来的。由于游戏里有虚拟的物品和成就,可以满足人们的成就感,制造出虚假利益存在,买卖朋友,买卖车位于是也跟着活起来了。但是很可惜的是这种兴奋剂式的需求不会永远占据主导位置,这也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此类SNS的没落。第二个就是真正有价值的精神文化需求, 比如说豆瓣,知乎, 包括微博。这里逐渐会沉淀出价值, 以往的论坛大多数也是靠里面精彩的文献资料而红火。 在人人,开心网这样的平台上,是不适合创造这样的价值的。 那么既然不能靠给你带来客户(阿里巴巴),或者给你带来约炮的对象(陌陌生),亦或者伴侣(世纪佳缘), 吸引你的则会是这里的内容。既然谈到了内容,这部分的精神文化也只能说到这里,刚好前几天饭局上得知国家要对微博立项审查, 于是对这一点我就没有更多想说的了,开头卖的那个关子,谜底也揭晓了,本来想以知乎开头,想想微博的审查,未来说不定知乎也有危险,那样中国的SNS还是以约炮为主流比较和谐。 微博审查后,社交网络至少暂时不再会给我们带来精神文化上的革新。希望届时还可以在知乎上多说一些外面不能说的东西。
我同时用好多社交网站,Renren、Facebook、Twitter现在为了练习日语也开始用Mixi。社交网站的主要用户,无论在任何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跟随计算机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所以美国用社交网络的年龄层次要比别的国家高,因为他们接触的早。中国和别的任何国家在社交网络上的主要氛围区别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Facebook和Mixi主要热门的还是娱乐信息,没有那么严肃。对于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有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于不同国家的人越来越少的有文化隔阂,像在美国社交网络上流行的东西,过不了多久也能流到中国,这个速度也可能快到只有一个晚上。我就是两点绝对普遍存在人们意识中的中美差异。中国人用社交网站过于娱乐性。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给人上一个标签,例如说人人太低俗或者缺乏娱乐性,这个不是网站层面的问题,这个是建立在你怎么去用他。像说人人不够严肃的你可以看看在人人上讨论学术和政治的氛围,比任何论坛都要好。同样我大部分美国同学上Twitter也就是为了关注明星和自己的同学,上Facebook纯粹玩游戏的也不少,并没有那么高尚。中国人不理性,缺乏包容性。前一段时间Kony2012时,我在人人上和Facebook上分别写过两篇文章质疑这个事情,两边都有上万次的浏览,结果是人人上我看到了很意想不到的结果,大部分人选择了观望态度,不支持不反对,即便反对的大部分也能心平气和的和你去讲道理,当然不排除有纯粹骂人的。但相比Facebook的情况好的多,Facebook上完全成了垃圾站,刷屏一样的骂我,甚至有学校的人选择了当面人身攻击。这绝对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如果你说美国人比中国人要理性,那我只能说你太不了解他们了。那差异是什么?影响和改变呢?中国人有自己的观点,而且很丰满。但是不善于表达出来,或者说中国人的传统意识是:你知道的东西是你的,但是你要是说出来那就是虚伪,因为我也知道但是没有说。所以像知乎这种以内容为核心的社交网站出现的问题就是,在主观性比较强的问题下任何一个回复都可能都当做是“装逼”的行为。所以造成的结果是,如果经常上社交网站的话,能够明显感觉到国内的人更善于去转载或者分享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写点或者做点东西。犬儒。基本上是中国社区文化的一个缩影,被大宗接受的一定是不好的。像前几天五月天开演唱会后,就开始有人站出来说:那不是真摇滚。在知乎上那些插科打诨旁敲侧击的回答也总是有很多赞同,这点是在Quora上从来没有见过的。人情味太重。在中国如果两个人是朋友,很难互相站出来指出对方的问题,在社交网站上,如果我们还是线下的朋友,我也会关注你。像你很难拒绝一个朋友邀请你关注他的微薄,但是我经常拒绝我的美国同学,因为这个很正常,我不喜欢我的主页里出现太多的娱乐信息。我做过社区,我也做过社交网站,我甚至还做过社交的app,我只是说一下个人的想法,对于社交网站能够在中国做的事情。更好更新的用户体验。纯粹的Copycat在国内已经是完全费力不讨好的了,你copy思想的时候能不能至少在用户界面和用户体验上有点改变。适应国情。像国内移动网络并不好,wifi普及度也不高,社交网站的核心还是应该在文字上,并没有太多用户能够负担的起过多的图片和视频流量,而且这种情况应该几年内都不会有明显的好转。专业化。在中国做网站定位还是尽可能的清晰,在有几家巨无霸公司的前提下,大而全很难有所作为。聚合和分享。这个是中国人最喜欢做的事情,把一个地方的信息搬到另外一个地方,或者把很多地方的信息放在一起,社交网络在中国注重的就应该是人和人之间的信息流动,关系层面反而可以被弱化。
我90年出生,从初二那一年开始玩QQ。记得那时还有网吧出售QQ号,2元一个!当时,还没有社交网络这个概念;现在回头看,QQ就是一个在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络。那么中国本土文化对社交网络有什么影响呢?那就要比较一下,社交网络在其他地方的发展情况。恰巧我上学期到台湾去交流学习,自由地体验了facebook(FB)三个多月。我就从一个骨灰QQ用户,和FB新用户的视角,就我体验到的微妙差异去说说吧。(其实,我还是一个微博控,某某先生说,目前中国社交网络最接近FB的不是人人,是新浪微博,我表示非常赞同。)隐身。隐身绝对是一个中国特色(不包含港澳台地区)!隐身对其可见,在线对其隐身。在facebook也有即时通讯,你也可以选择“离线”,离线之后你就看不见还有谁在线了,假如要看到有谁在线,一定也要同时在“在线”。有个台湾朋友玩qq,他经常在线;有一天他问我,“为什么你们都经常不在线的?通常只有我一个人在。” 我解释说,“其实我在,你喊一声就好了。” 那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特质促进了"隐身”功能的发展呢?尤其是“隐身对其可见”和“在线对其隐身”极具中国特色。新浪微博的“悄悄关注”和“屏蔽”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啊。在此,我想引用一下我们近代史老师贺希荣的一个说法:中国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假如,我们是圆心,那么周围的人是在围着我们的圆上。所谓差序格局,就是,并非所有人都在同一个半径相等的圆上,而是按照关系亲疏从内到外分布在,半径逐渐增大的圆上。因此,在最里面的圆,和最外面的圆的人,我们的对待方式是不一样的。最里面的最亲密,我们就“隐身对其可见”;在最外面的呢,就“在线对其隐身”。“关系”在中国是一个格外重要的词啊!上面一段纯属理论瞎掰。就我个人来说,我对所有人都是一直隐身,对其隐身对其可见功能都没用过。那我为什么隐身呢?因为,我有时候只是为了找某一个人,只要那个人知道我在就好了;我不喜欢别人知道我在线,因为那意味着你对所有人都是欢迎开放的,这就预示着可能有意外的事情插进来,从而意味着注意力的分散和效率的降低。用户生成内容差异: 浪潮般转发突出创意vs日常原创有趣内容在这里,我比较的是新浪微博和FB,普通个人用户(不包括名人)的生成内容。在新浪微博,用户内容主要是:转发。相对FB,新浪转发比例高很多。转发的内容有很多种,转发热潮一浪接一浪。搞笑幽默型:杜甫很忙;最炫民族风神同步;龅牙哥各种神P,等等等。严肃社会问题型:皮鞋酸奶,小悦悦事件,动车追尾,等等等。还有一些,我个人不太感冒的,就是星座不得不知的秘密、成功必须知道的十个道理、年轻人必须看的一百本书、人生一定要去的十个地方、某某的999封情书。(我想吐槽,最后列举的这些,重复率超高有木有?看一遍就算了,还要看2遍,3遍,4遍。假如新浪增加关键词过滤功能就好了。)原创。原创比例相对较小,一般有以下类型。宣泄吐槽型:把各种消极情绪在微博上吼出来,不指名道姓地骂人。成功自勉型:发一些成功的哲学,自我激励的话。本地新闻型:宿舍要装空调了、宿舍爆水管了、歌唱大赛谁唱数码暴龙了。在FB,用户主要内容是(观察对象主要为台湾地区FB用户):1.转发。转发比例比新浪低很多,没有明显的一个个浪潮,流行的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新浪,例如杜甫在新浪已经被折腾到差不多了,才开始在台湾FB上被弱弱地玩一下。2.原创。上面所列举的微博的几个原创类型,在FB上也有;但FB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除了前面几个类型以外,朋友们更喜欢铺在墙上的内容是,朋友或亲人间一次有趣的对话;别人或者自己忽然想到的一句很妙的话;一个生活中好玩的小故事。当然,这一种在微博上也有,但比例小很多。那为什么微博和FB会有这种差异呢?首先,和两者的自我定位以及对用户的引导有关。新浪的“媒体性”很强,那些看起来无意的浪潮,很多都是新浪有意的引导,例如杜甫很忙。在新浪,一条微博的影响力体现在转发量和评论数上。那你会转发怎样的微博呢?一条与你相关的微博,或者是你关注的话题,或者是你喜欢的人和事物,但一定是在某一方面与你相关的,因为你转发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你自己的看法。因此,发自己日常有趣的小故事是没有“转发市场”的;而本地新闻的转发市场可不小喔。在FB上,一个状态的影响力体现在“讃”的次数和评论数上。那你会对什么状态点"讃"呢?你觉得有意思的状态,而那个状态不一定要与你相关,因为那不会显示在你的墙上。因此,即使你发的只是生活中很平常的一次对话,只要有亮点,点讃的朋友是不会让你失望的。其次,要切合题意,讲一讲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我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原因是:中国文化的精英取向。精英取向,指的是我们崇拜精英,我们渴望成为精英;我们追求卓越,不甘于平凡。我们宁愿听着精英们的故事,冒着猝死的危险努力拼搏争取有朝一日成为精英,也不满足于停下来享受属于自己生活的独特的平凡小幸福。其实,不是我们不想停下来,是不敢停下来。中国人那么多,前赴后继的,你停下来可以,可是优秀的别人还在跑呢,平凡的你凭什么停下来?在这种精英取向下,我们喜欢转发一下名人说的有道理的话,喜欢转发特别特别牛的创意,特别特别搞笑的段子和视频。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有趣故事?Who cares?这一种精英取向,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的,以前他们不是转发名人说的话,而是喜欢说,“子曰”。上一段其实又纯粹是理论瞎掰。一句话就可以把上面的理论推翻,其实在台湾,中国文化传统也保存得非常好,他们也同样在FB上讲着关于自己生活的有趣的小故事。我自己在用新浪和FB也发不一样的内容,我也在FB上快乐地讲着自己的小故事,等着别人来点讃。免费。不好意思,这一点离题了,不局限于社交网络。中国网络有很多免费的好资源。例如,视频,在大陆网络上可以看各种高清动漫电影电视;在台湾,点开一个土豆上的动画,弹出提示信息“对不起,不对用户所在区域开放”。还有各种免费杀毒软件,各种免费音乐。你以为我会告诉你中国的网民其实很幸福吗?这是说明,中国网民很喜欢盗版,不愿意花钱吗?我觉得未必。是习惯而已。遥想当年,我竟然花钱去买Q币,然后去买QQ秀。那怎样去引导消费者花钱呢?怎么让消费者花钱而且心甘情愿呢?评论我吧,各位大神。
如果用社交网络的眼光来看中国的话,那么中国就很像是一个岛国,不仅于此,还强烈的体现出“岛民”特性。这和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地大物博”反差甚大。中国人比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加具备自己的“米姆”(Meme)特性。汉族是中国的第一大民族,也是互联网用户最多的民族,图中是汉族人口的主要分布区,在这边不算大的区域内,生活了10亿多的中国人。中国人口分布的严重不平均导致比一般人想象中的还要拥挤。这从客观上导致中国互联信息倾向于实时性,本人接下来会专门讨论。在图中,中国的核心区域,也就是汉族人口主要的生存区域被描绘成陆地,这是中国最适合农耕的地区。其他地区被描绘成“海洋”,这和中国自古以来的特点不谋而合。在历史中,人口压力过大迫使中国人向周围迁移,这样就为中国的腹地产生了一片安全的缓冲区。而当中央集权开始衰落,对外围区域的管辖往往土崩瓦解。现在中国再次强大起来,而这些边境区域就成了汉族的移民目标,甚至使得当地原住民颇有微词。然而,汉族的边境地区逐渐“汉化”,并不意味着汉族和这些民族有着更深的接触。在中国边界中,自然交往的仅有3处:中越边境、经过丝绸之路的区域、与俄罗斯交界的远东地区。中国和老挝缅甸之间是遍布密林的丘陵,与印度次大陆之间是喜马拉雅山区,与中亚之间则是不可逾越的沙漠,而无边无际寒冷异常的西伯利亚平原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人垂青(当然,现在中国移民哪里都去。)在十五世纪早期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最远达到了斯里兰卡、阿拉伯地区和非洲,但除此之外中国通向太平洋的港口几乎从未开放。中国与外界相对隔离,加上中国占世界1/5的人口基数,从某种角度意味着,中国能够无视外部世界而独立存在。事实证明,中国社会确实也是这样独立存在着。正因为这种独立延续了千年,他也造就了中国人人际复杂,工于心计,不求严谨逻辑,只求明哲保身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小农经济。不需要市场和商品交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来满足自己生存需要,即我们所说的男耕女织,具有很大的封闭性,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得不到长足的发展,逆来顺受的小农思想是儒家文化得以推行的基础,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与小农经济是有一定类似的,都会压制生产力,否定市场的作用,并降低“流动”的重要性。对于互联网这种扩张性很强的组织结构而言,这样的社会结构容易形成“区域化”、“血缘化”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愿意把实用性的社交放在“人人网”、“赶集网”、“58同城”、“豆瓣社区”等类似的社交活动一直在走上坡路的原因。qq空间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无可否认,qq空间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超过任何其他的社交网络,一方面是因为其和qq捆绑,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他充分说明了中国社交网络地域性极强的特点,qq空间中的文章、分享、音乐等等这些基本都是写给自己的qq好友看的,很有有人装扮qq空间是为了潜在成为自己好友的陌生人,而是已经和自己有一定关系的“朋友”,“同事”,“同学”。然而互联网的诞生地——西方世界,非常不一样。欧洲大陆从诞生起就不断地建国、破国、侵略、殖民、兼并、远征、远洋。西方世界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充满着探险和扩张的欲望,互联网很好的满足了他们的这个需求,myspace,facebook,G+,twitter单单从立意上来说都有向外扩张的野心,恨不得囊括全世界所有的用户,然后对于他们的个人信息全盘分析之。从遍布各个网站中的“like”按钮,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进步、不可逆、打破桎梏的力量。得出可靠的统计数据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趋势。用户也更希望借此把自己的社交面撒向全世界。西方用户对于自己的“个人品牌”观念强烈,相比之下,我国互联网用户更像是各种权威的跟班,缺少独立成份。在这一点上,值得向西方学习。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和人文背景,我可以得到关于中国互联网特点和影响的一些初步结论:相比国外人,中国人更倾向于实时交流,也就是微博、IM等物的实时性,而email、独立博客等注重内容,不注重实时交互的互联网媒体往往收到冷落。实际上,互联网真正的精华却体现在这些被中国人冷落的互联网因素上,微博、qq等实时性强的媒体只是起到了了一个传播的目的。这也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常态,中国社交网络具有“群氓思考”、“群峰结构”的特性,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自由市场而不是大教堂,这是一个很基础的组织性质,也是人类社会最原始的一种形式。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长久以来的农耕经济和自给自足的生存模式为中国人带来了严重的惯性思维,不愿意甚至惧怕独立思考,独立思考让很多人失去安全感,所以,互联网的实时性被中国人充分挖掘出来,因为实时可以掩盖内心的空虚,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硝烟、没有里程碑式的发明、没有伟人、没有目标、没有激情的时代,身边的广告和人每天都在催促我们要买车买名牌买很多我们并不需要的东西,于是我们努力工作为了换取这些东西。我们的内心是恐慌的,我们小时候希望自己成为明星,成为“家”,成为富翁,但是现实是,我们不会或概率很低,而且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努力程度,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是心灵的战争。好在,互联网的出现重新唤醒了中国人的心火,很多问题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看得更清晰,很多本来陌生人的因为共同的兴趣和志向结合到了一起,互联网对中国文化的“逆向”推进正在缓慢展开,假如众创业者都能意识到自己已经得到了改进中国某些陈旧的制度的能力时,中国真正的“创新”时代就来临了。中国互联网也集成了农耕社会以及封建帝制的基因。这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中国人对于社交网络总有一种期望,那就是和期中的人真正面对面,所以陌陌和微信火了起来。中国的互联网是内向性的,并且注重裙带关系,这种裙带关系和地域性的联系紧密。人人网,腾讯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到位,他们不光把你可能认识的人都列了出来,还会向你推荐你的裙带联系人,你的同学,你曾经的同时,甚至你的潜在异性朋友。当然facebook现在也有了这个功能。这和国际上的互联网性质截然相反,但其中有一部分因素直接来自国家政策,但其不再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中国的互联网社会经过“有意无意”的引导现在已经自成体系,因此生存能力很强,在互联网时代,能够具备“个性”的地区和民族并不多见,笔者曾经和一些俄罗斯人和日本人接触并闲聊各自国家的互联网现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互联网的“个性”最为明显。俄罗斯和日本虽然也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但却无法做到在互联网洪流中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在这一点上,中国表现出足够的柔韧有余。一方面是由中国社会千年延续从未间断的社会性的惯性导致的,另一方面就来自于本文开始提到的中国独特的地缘环境。但互联网也放大了中国文化结构的弱点,让这些弱点能更好的被中国人自己认识到并改进之。社交网络的价值在于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够拥有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都变得清晰的实力,而不是越搅越乱。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个故事:一对父子在坐公交车,坐了一会孩子悄悄的对他父亲说:“爸爸,有人偷钱包。”这位父亲急忙小心示意孩子不要说话,就当作什么都没有看见。等到下了车,父亲突然发现钱包没了,就责备孩子不注意帮自己看好钱包,可是孩子却说:“爸爸,我刚才给你说有人偷钱包,你不是不让我说话么,那个人偷的就是你的钱包啊!”但愿互联网的“集市”分布模式能让中国人从一个被放大的组织中更好的认识自己,审视自己。达到心智的“觉醒”,而不是灵魂的“沉睡”!PS:此答案不断更新中……
无论是微博还是SNS,进入中国后,都有了明显特色。这说明其受中国文化和本土市场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说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模式,新浪微博越来越像SNS,而SNS也在不断朝游戏及广播等方向转移,实名制的推行异常困难。主要的不同:1、诚信体系缺失,诚信信息链是SNS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价值所在,而由于缺乏诚信,关系链及由此派生的信息链价值被明显弱化,这将明显影响到SNS的收入模式。2、服务商急于盈利而又无明显特色。带来的影响和改变:1、带面具参与SNS。SNS的交互作用被弱化,更难于替代传统的交互。2、服务商急于引入更多的因素,结果是拉客更急、产品复杂、缺少特色,这可能进一步影响了对SNS交互的信任。3、服务商找到盈利模式更难。4、独立的交互难于生存,大都成为门户、搜索等的“增值服务”。
中国文化结构和本土市场特点为社交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和改变?中国文化结构:“以人为本”,人际大于科技,人治大于法治本土市场特点:典型的基于人脉关系网络爆发式的市场影响和改变:对某个话题,人际的传播会比算法的传播好很多;对电商,人际的推广会比再多的广告来的实在;对用户的使用与粘性,群体性大于个体性,受到周围人群的极大影响把现实的关系放在互联网加深与实践,大于建立新的互联网社交关系这就是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习惯,思维习惯,生活习惯,人际的影响是一股暗流,比所有的理论都来得实在深刻。
问题很大,先尝试解读下受文化影响的社会角色和信用与社交网络关系。中国农业文明中的官民阶层差异(帝与臣民),以及由儒与其他宗教交织一起的信,义,德等等等一直对今天中国人有深远影响,使得人们在主要社会角色或社会心理角色定位于:官、民、匪;以及侠,这可能直接影响着社交文化。不管哪种角色阶层或心理角色,今天社会关系正处于演变之中,正从血缘族系,同乡,发展到以城市的共同社会背景的为主社会关系,如同学,同事,通道爱好……;向独立个人为基础的信用关系的演化,虽然路还很长;城市化不仅淡化了血缘族系关系,而且也更加突出个人特征,最显著特点就是北上广中基于公共社会关系,多于基于血缘族系的社会关系。但其中还是有很强的四种角色之间切换。而社会关系的需求,正从亲情维系,逐步向基于个人为主的公共环境下的社交需求,其中包括了功利性为主社交(特定利益,而现在高速变化阶段,更多的是趋于功利目的)、生活互助、情感需求、情趣爱好等等。这种变化中,对社交形成最大影响的信任的变化,血缘族系的信任好理解,同乡同村也可以理解,但一旦社会关系变化后,变成一个完全个人背景,而非家族和同乡背景的个体时,信任如何建立?加之功利性社交交织,使得陌生人的个人的信用和信任难以彰显,不管是经历、现存关系……都被质疑有假。一旦社会缺少对陌生人之间信用和信任的有效自组织的默认方式时,社交价值就很难体现。不同与Facebook演化背景(中国没有Facebook的copy,虽然QQ沉淀了大量社会关系,但,暂时还没体现出社交化信用的价值),一则在年,英文世界基于blog的大量有关个人信息服务(包括life streaming,以及演变为 timeline)爆发,为个人社会化证信建立一个数据基础,而更加关键是英文世界已有的个人信用和信任在现实社会有具有相当规模,其中最重要的一点:知道自由价值(与肉体形式处于状态无关)、拥有私有财产、信仰的个人,才知道保护和尊重自己的信用。而在中国的巨变中,一些东西遗失了,一些东西未建立,过多功利性的需求,那么,信任和信用失却自然直接影响网络社交发展,直接影响社交网络的价值提升,只处于较初级的社交模式,或社交模式无法有持续价值增长,最直接的影响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因为一切社会交易活动是基于社会信任。好在,人类对自由、自治、共享的渴望,可以促进对网络社交发展,Facebook目前暂时成为网络社会的最大的社会化信证系统,这结果也预示其价值。而国内要力图社交网络的发展,先将社交网络真实化(注意不于实名混淆,是否实名在社交网络中不重要),从通讯交流服务发展到个人社会记录服务,社会化兴趣圈子建立,社交网络中个人社会化信用……再发展成为具有社会价值(包括商业交易服务)的社会化的网络。
中国社交网络的特殊性体现在:1、市场的割裂,难以使得一个社交网络得以聚合,市场的割裂维度有多重,譬如世代的割裂,除了80~90S有平稳的过度之外,其他群体均有较大幅度的文化波动区域割裂,城乡之间文化的差异,一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差异,沿海与内陆,生活方式差异巨大。2、政治话题,政治势力与政府管制的长期存在,政府对群而不党的警惕。3、优质内容缺乏,营销内容过度,企业未能真正把网络营销纳入战略考量,而仅仅作为一种快刀去捞一把就走。4、高附加价值社交拓展缓慢,现有社交停滞在交友与娱乐。商务社交拓展缓慢,不过中国文化特色带来一个好处,相亲的网站变好了。待补充
中国文化结构和本土市场特点为社交网络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和改变?楼主给的题目真的很大很大,我只能浅谈一下我自己大致的想法一、中国文化结构和本土市场特点。
这个东西过于宽泛,在这一方面的观念上我个人深受孙隆基先生的书《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的影响,丑陋的中国人和李敖的街骂也有些不自然的认同,我个人简单提炼的就是几个词汇:缺乏自我认同感,高度的双重人格,牢固的等级观念,儒与法交织的善良与残暴。有不尽之处请见谅。本土互联网市场的特点高度和中国文化结构匹配,用我所提炼的词汇对应下来就是:缺乏自我认同感——需要他人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网民扎堆热门事件,易被误导(引导?)和利用,同样,也容易形成合力解决很多现实世界中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推动社会进步。高度的双重人格——网络暴民和网民不理智问题泛滥,以熟人关系为核心的SNS难以在中国有所作为,忌恨特权等级有垂涎特权等级。牢固的等级观念——满口自由平等,当提供一种互联网产品能够产生特权和高人一等效果又欣然前往,平时骂着特权阶级,一旦自己有机会同样当仁不让。无论西方观念怎么传入,特权和等级观念总是隐藏在中国人最深的心底,而这早已被中国IT公司利用的淋漓尽致。儒与法交织的善良与残暴——互联网行为完全凭心意所至,既可以帮助失踪的孩子回家,也可以让年幼无知的孩童被人肉曝光在世人面前,互联网的世界让中国人的善与恶完全释放和分裂,这同样早已被中国IT公司利用的淋漓尽致。二、社交网络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相信常年浸于互联网世界的人来说这个是常识了,为了论述完整,也是几个概念来描述:国外互联网巨头中国市场的失意,腾讯的成功与山寨诟病,手机互联网前景无限,未来一切皆有可能。三、中国文化和市场特点对未来社交网络的影响和改变
1、等级观念在较长时间视角下逐步淡薄,社交网络等级、特权营销思路需有所更新,现实社会等级观念单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随着中国网民的整体成熟,对互联网上的虚拟特权等级认识更加理性。
2、社交网络在中国大成将是半SNS形式,雏形就是现在的微博,中国人的双重人格模式注定让纯熟人社交SNS无所作为,毕竟大多数人并不希望让自己的熟人在网上看到那个在他们看来更真实的又与现实中的自己完全不同的自我,那样会让中国人感到不安全感与威胁。
3、手机社交网络趋于成熟。首先网民乐于能够规避中国电信企业巨大的垄断收费,其次手机技术本身的发展填补PC难以满足的即时网络社交需求,再次.......(对此无数人都有体会和撰文,不赘言)
4、政府网络监管越加严厉,实名制将成为必备。如何协调政府要求的实名制和中国网民心底的半SNS使用心理,成为未来IT创业者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5、同质化竞争是中国互联网永远的痛。社交网络的搭建很难说有什么技术壁垒,山寨猖獗的中国社交网络圈必然一片混乱,口水四溅,赚足眼球也误导了后来人。预计本条将截止到中国法律更新能够明确保护IT产品知识产权和界定山寨和抄袭之时。
6、理性发言制度趋于完善,无论是政府还是商业机构,建设网民理性发言环境都是内心的渴望,社交网络必然承担起建设理性评论、规避政治风险的任务。(目前大致只能想到这些,如诸位同仁有意或有疑,烦请评论,愚必定及时添加回复)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卓越一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