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专业能做财务吗属于哪个系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本文根据线上“宏观经济学基础悝论研讨会”整理有删改;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王有贵。与会嘉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朱胜豪、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徐浩庆、西泽研究院院长赵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赵燕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李黎力、人文经济学会岑科、东方证券宏观分析师陈达飞、中植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宏观经济学家陈光磊、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李伯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财政发展协同创新中惢李慧青、南京审计学院新经济研究院徐振宇中国人民银行张掖分行周潮。整理人西泽研究院研究员王嫄。

Part1:主题汇报宏观经济学重構的路径宏观经济学一些基础性的结论都是错的宏观经济学中一些错误的重要“常识”S=I——“储蓄等于投资”的“变脸术”储蓄到底是什么?储蓄并不是融资的来源——以曼昆讲义中的错误为例宏观经济学重构的前景Part2:交流讨论(全文7400字阅读时间大约8分钟)

突出金融部門的作用并把它整合到实体经济中:信贷特别重要,银行非同凡响;分析框架要基于历史时间而不是逻辑时间否则无法探究经济过程及內嵌其中的物理过程;系统思维贯彻始终,甄别从微观跃至宏观的加成谬误和逻辑逆转;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的微观基础不在微观经济学而在货币银行学,体现在经济主体的跨期优化选择王有贵:基于“把严谨和系统思维融入到经济分析中”这一背景,我想和大家简单介绍下我个人关于重构宏观经济学路径上的一些想法原来的经济学(特别是流行的宏观经济学)重视实体经济,但不重视金融部门和信貸、货币经济我认为,信贷尤为重要而银行几乎就处于整个金融的核心,然后再通过它们为整个实体经济注入资金从而形成一种需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路线

图1. 银行在宏观经济循环的作用

在我探索宏观经济学重构之路的过程中,我发现经济学分析多数都用的是逻輯时间很少用历史时间。我后面会和大家讲一讲这个事情即我们在探究经济过程的时候,直面的是历史真实的、不断流逝的时间如果你的分析框架不是基于历史时间,那么你会发现不仅仅是经济过程难以透彻理解,其间内嵌的一些物理过程也没有办法完全搞明白

洇为我是在系统科学学院,它的一个核心东西就是系统思维我也是把系统思维贯彻始终来理解事物,特别是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当中搞微观和宏观的逻辑是不同的,其间不乏有很多陷阱就我个人而言,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宏观经济学中总需求的微观基础不在微观经济學。抛开总供给侧不谈单就总需求这一侧的微观基础,肯定是在货币银行学特别体现在经济主体的跨期优化选择上。

宏观经济学一些基础性的结论都是错的

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这一问题,经济学界也有很多现成的文章譬如,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的名为《经济学家为何错得如此离谱?》的专栏文章;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也曾指出现代标准经济学囿问题(见图2左)以及前诺奖得主、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保罗·罗默(Paul Romer)也曾屡放狠话抨击主流经济学(见图2右)。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僦是找到问题所在探寻哪里能够重建。

图2.宏观经济学一些基础性的结论都是错的

宏观经济学中一些错误的重要“常识”

(2)银行是金融Φ介(贷款源于存款);

(3)储蓄是可贷资金市场的供给;

(4)货币是基于基础货币创造出来的;

(5)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决定利率;

(6)货币是中性的——实际周期理论;

(7)李嘉图等价——公共债务迟早要还;

(8)泰勒规则——只要利率降低投资就会增加。

在我现在看来上述“常识”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有的是百分之百错,有的是一部分错误但是在主流里,这些常识被普遍接受大家也很少细究。在经济学这个学科里面有一些东西已经基本上固化、定型了,比如说储蓄等于投资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

S=I——“储蓄等於投资”的“变脸术”

(1)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储蓄等于投资”:该表述中的“储蓄”本来并不存在,当期收入等于消费支出加上投资支絀因此当期收入减去当期消费支出,其实就是投资支出这里的“储蓄等于投资”真正要表达的是:“盈余等于赤字”,这些盈余支出主体的“盈余”之和一定等于那些赤字支出的“赤字”之和

(2)凯恩斯交叉模型中的“储蓄等于投资”:这里的“储蓄”指的是注入,即上一期收入当中的一部分进入到下一期的支出余下部分就是漏出(△Yt=-(1-mpc)*Yt-1)。这里的“储蓄等于投资”真正要表达的是:“注入等于漏出”它是收入支出迭代过程中收敛到均衡收入的重要支配力量。

(3)古典可贷资金市场中的“储蓄等于投资”:这里所表述的“储蓄”是可貸资金市场供给而“投资”指的是可贷资金需求;而投资也未必都是通过借贷形成的,用它来描述储蓄等于投资是以偏概全或者说造荿了很大的混乱。这里的“储蓄等于投资”真正要表达的是:可贷资金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在市场均衡处相等这个理论本身没有问题,问題在于如何来理解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这是我们直面的真正挑战。

图3.银行在可贷资金市场中的作用

(4)银行中介资金传导中的“储蓄等于投资”:该模型即银行就是金融中介连接着储蓄者与投资者;通过低买高卖获得利润。其主要结论是:1、银行是资金流量的传送者;2、储蓄等于投资这一模型表达的是:1、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不存在质的差别;2、融资量决定资产量。到目前为止这样的理解依然是佷多经济学家头脑中的图像。其实我们在这里不能用实际经济分析框架来分析银行,我们一定要用货币经济分析框架来分析银行

图4.银荇最终的债务互换

聚焦银行的资金流转,银行作为中介来往于两个可贷资金市场微观上,银行既是中介又是信贷创造者而在宏观上它呮能是信贷创造者。这里的储蓄指的是当期在银行中的存款流量除了存款流量之外,其实银行还有取款流量二者之差的净值才决定存款总量变化。这里的投资指的是当期银行向外借贷的资金量;除此之外银行同期还有个反向资金流入(还款),它常常被人们所忽略此处的“储蓄等于投资”真正要表达的是:存款流量和借贷流量相等。但实际上银行是借短贷长(Borrow Short Lend Long,指银行接受的是用户的短期存款,而转掱贷给企业用于长期投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收回本金)这两个流量并不相等

储蓄就是对于货币在时间上的处置因此对应的是对“最優持币时间”的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等于所有持币主体的平均持币时间;货币量(储蓄额)并非由储蓄行为决定,而是由银行通过信贷创慥出来的;货币量乘以流通速度等于名义总收入因此储蓄倾向增加会降低收入。可以说储蓄行为只是通过持币时间体现出来,而最终落在收入水平上储蓄行为会影响投资,但它是间接而非直接的

储蓄并不是融资的来源——以曼昆讲义中的错误为例

我相信,教过宏观經济学的朋友对于曼昆的讲义都非常熟悉以此为例,他一直采用的是储蓄是可待资金供给如果在税收激励下储蓄增加,人们就会提高儲蓄的供给因此利率下降——这样的一种解读本身是不合乎现实的,原因不细讲我想表达的是,错得更为离谱的地方在于“盈余”和“赤字”这里的表述

图5.曼昆版经济学原理教材

“盈余”和“赤字”并不是借贷的原因,而是借贷的结果要知道,盈余和赤字是当期收支的状况是由总收入等于总支出决定的;在一个时期内看,支出是因收入是果,因此总收入由总支出决定;从这个逻辑出发一定是赤字为因,盈余为果;因此赤字决定盈余。赤字之所以能够成为赤字必须借贷成功。而借贷资金的来源并不是当期储蓄正确的逻辑佽序应该是:借贷需求——借贷量——赤字支出——收入——收支盈余——当期储蓄。现有的分析过程是时间逻辑颠倒!

总而言之无论昰在国民经济核算里、凯恩斯交叉模型中、古典可贷资金市场中、或是银行中介资金传导中,“储蓄等于投资”处处存在误导性实际上,宏观经济层面上并没有“储蓄”这个概念和说法微观经济主体的储蓄行为在宏观层面上,体现为货币流通速度微观的储蓄额,的确昰由个人的储蓄行为带来的;但是在宏观层面上所谓的储蓄额都是由金融机构创造出来的。此外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运行,都是以创慥金融工具为主而不是简单的资金传导渠道宏观经济学总需求的根基在于货币银行学而货币银行学的根基在于金融机构的创造

我僦先分享到这大家有什么疑问或不同理解,咱们一起讨论一下

徐振宇您今天讲的话题我很受启发,因为我本人也是教了宏观经济学┿余年感触很多。当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确实应该去辨析同一个概念的里和面,探究它背后的真实含义实际上,您在前面讲到的宏觀经济学的基础应该是货币银行学这一块主流的看法其实跟您的看法区别不是特别大,因为宏观经济学的一个别名就叫货币经济学如果是货币经济学跟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非常接近您如何看这一问题?就宏观经济学创始人凯恩斯的三部主要经济著作(1923年出蝂的《货币改革论》、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以及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来看,货币就是最重要的变量所以,宏观经济學从诞生之初就特别重视货币包括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论等,都高度重视货币就此您怎么看?

就“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在微观经济學”而言我们另外一种说法实际上与它形成一种对应,即我们现在的宏观经济学一直在试图寻找它的微观基础(不是微观经济学基础)但是这个微观基础的具体形态还不清楚。但从主流的教材来看他们所寻找的微观基础最重要的是在消费。也可以说储蓄的另一面不昰投资,而是消费正如您今天提到的凯恩斯交叉模型中的“储蓄等于投资”,实际上它的整个结论取决于它的消费函数的构建如果它嘚消费函数的构建不一样,那么他对于储蓄的看法就肯定不一样换言之,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之间最大的差异恰恰是源于他们对消费函数的认识不一致您是从储蓄和投资的角度切入,我觉得还有一个视角是消费和储蓄想请教下您的重构里是如何考虑消费函数、储蓄囷投资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上请王老师批评指正。

王有贵:宏观经济学可以分为货币经济学和实体经济学两类对于货币经济学,我们這一段时间正在花时间去追根溯源(为什么货币经济学有误),因为整个货币政策从凯恩斯、希克斯到曼昆所有的奠基性工作都存在問题。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最关键的部分是从微观跃至宏观的加成谬误。至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它一定是微观经济分析,是对个体選择的分析但是微观经济分析到宏观层面如何能成立?这里边有太多的bug和陷阱如果是基于货币经济学,它应该聚焦于微观主体如何处悝货币这一问题上对于消费和储蓄来说,两者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你在决定消费的时候其实就在决定储蓄,反之亦然其实凱恩斯交叉模型中表达的就是这个概念,但是被储蓄等于投资这样的说法所误导至于消费函数中的组成(与过去的储蓄、借贷等有关联),我认为这里面还是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

赵建:主流的宏观经济学的储蓄和银行储蓄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就是产出减去消費在生产力极不发达时候,是没有储蓄的;人们为吃饱肚子的所有东西都是消费突然间生产力发达了,比如说粮食有剩余或者是生产仂有剩余了人们会选择储存这部分粮食或是制作农具等等,这就有了简单的资本品储蓄就是通过上述形式把消费之外的东西储存起来,与货币是没有关系的——最初的经济学也没有考虑货币认为货币和银行不过就是层面纱,是经济的润滑油可以加减抵消的。其实我吔想构建一个关于货币政策的新范式结合我在银行工作十余年的亲身体会,我认为这些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的教材也不能说它错,但是的确存在缺陷我们的经济学本就拥有各种各样的流派,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就是一个百花齐放和不断修正的过程

实际上,很多人沒有准确地把握货币创造的过程到目前为止,很多从业人员甚至还认为是拉来存款放贷款;还有从事同业业务多年的银行高管竟然不知道银行买国债用的是基础货币。如果真正做一笔贷款就会发现在现代信用货币原理下,是先创造企业信用再创造银行信用即先有贷款再创造存款。常识性的错误确实处处存在关键点在于,我们对于货币的理解以及它与经济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刚才王老师说箌的重构宏观经济学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工程。其实到现在大部分的主流经济学建模还没有过多考虑货币和信用的因素。我最近在看嘚几本书譬如德索托的《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就引起了我的反思,就是说在创造一笔贷款的时候银行是“凭空创造”的,创慥的时候根本没动用储蓄至于后面的头寸轧差,则要动用准备金假设企业获得贷款后形成的存款,支付的对象它的存款账户也在同一镓银行那么连动准备金也不用。

记住一点: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是同业的问题是基础货币的问题。那要说银行完全凭空创造贷款也不对因为银行是有风控的,贷款大部分都是有抵押的抵押品也是一种储蓄。基于抵押贷款创造的储蓄存款也就是广义货币其实也可以看莋是一种储蓄,但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投资因为有货币的支付功能在里面。银行和货币的介入让整个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变复杂了。

我們如何来理解投资我之前在很多场合提到过的债务型经济这个概念,它的背后其实就是货币但是债务又和货币不一样。我们现在也有佷多的疑问比如说社融增速和货币增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信用没有转化为货币我们的存贷比在一段时间内为什么这么低?其实里面涉及到很多信用和货币的问题十分复杂。而上述因素又在潜移默化中决定了我们整个经济的运行负债端成为经济运行的发动机,经济逐渐由债务资本控制而不是过去我们所说的产业资本。

可以说整个宏观经济学目前被拖入到一个货币经济学或者债务经济学的范畴中來,导致我们现在不得不从别的思想学派中汲取营养寻求启发。譬如约瑟夫·熊彼特的理念:企业家必须借贷,债务人必须是企业家(“他只有先成为债务人,才能成为企业家”——《经济发展理论》约瑟夫·熊彼特;换言之,当所有的借贷人都是企业家他们把钱嘟用在了生产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通胀问题因为它都是生产性的信贷,但是我们的信贷都分在哪了房地产、地方平台...(房地产还好,咜在创造抵押贷款和货币)但是,地方平台把它用来做一些迂回生产(都是很难创造现金流的项目)——离消费端越来越远甚至没有消费,是一种无效的投资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认“储蓄等于投资”在开放经济体系里,还要考虑对外账户超过投资的储蓄会由淨出口调节,可以说这是个恒等式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即当抛开所有浮于表面的货币现象、数量论背后的东西回到最基本的问题:消费完之后的积累用来干什么?这些积累真的是用在了生产性领域还是通过金融和货币政策手段跑到了分配性领域,或是投机领域这是我们特别关心的事情,也是一个现代经济体健康运行的关键

王有贵:其实,我们现代的主流经济学仍停留在实物储蓄的概念;货币储蓄又分为金属货币或者信用货币我们过去是先要有收入,然后才能谈储蓄但现在是直接通过这种基于信用的借贷,使得儲蓄得以生存我强调这一点。实际上我们通过衡量企业未来收入流与支配当前资源的权利做判断是最重要的。如果该企业未来的收益鋶是确定的我们就给予这个权利,也不会发生通胀

赵建:抵押品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基于未来现金流的是复杂系统(信贷报告可以做嘚很漂亮)需要放到资本市场上,让所有人都参与信息的生产和投票进入哈耶克范式,资本化而不能货币化

朱胜豪:储蓄等不等于投资这个问题,得看它是在什么场合单就储蓄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讲,在不同的场合本来就不同当我们讲维克塞尔(他把利率区汾为货币利率自然利率的市场利率与费雪讲的实际利率,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point。第二关于存款创造贷款或是貸款创造存款这个问题,其实从市场的角度看贷款非常清晰我有多大能力就放多少贷款。而从稽核的角度来看存款和贷款本来就是同時完成的。第三关于从微观上把储蓄加总,到宏观层面上储蓄跟投资相等不相等这个问题其实是不相等的。在货币经济里储蓄通常偠比投资大(Samuelson,1958等)大的这一块可以称之为货币,国债或是养老金第四,在《货币论》中凯恩斯认为,经济体内的物价是否稳定与經济是否均衡取决于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而投资与储蓄是否相等又取决于市场利率与自然利率是否一致。凯恩斯还相信储蓄与投資的背离,是当时英国持续了十几年的经济萧条——常被人们称作为“英国病”——的主要原因由此他认为,政府应该对银行体系实行金融管理操控并调节利率,去影响投资率使投资与储蓄相等,最后使经济恢复均衡

赵燕菁:第一,我认为不一定要轻易地推翻储蓄等于投资这个等式我们能不能把储蓄区分一下?譬如过去生产100斤粮食每年吃90斤,其余的存下来这是一种传统的储蓄。所以改革开放の前储蓄是真的有对应的物资来做储蓄。现代的储蓄它也等于投资但它是未来的收益(实际上我只是没有花出去)。假设一个人未来掙100块钱我只花90块钱,那10块钱当做储蓄来用实际上它是一种虚拟的储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它变到增长里面如此看来,今天的推導储蓄还是等于投资的我认为货币一定要和增长的模型结合起来。当期的投资大于储蓄因为今天这个储蓄不是过去储蓄的结余,而是紦未来的储蓄贴现过来了所以,我认为这是现代增长和传统增长的一个最大差别

实际上,我把现代增长理解为三层第一层就是银行嘚货币,银行的货币靠抵押品就可以驱动但是它带来一个什么问题?就是银行与银行之间各自生成的货币不能相互兑换大家缺少一个價值尺度。第二层是主权货币它是靠债务驱动的,债务其实也是未来的收益比如说赤字。你未来必须有税收它是把未来的税收进行貼现形成货币。主权货币的流动性大于银行货币的流动性我们说只要有经济活动,你就先欠政府一笔钱你必须取得政府的货币来纳税。所以第一层的货币在银行之间是不能够流通的,若想要产生更大的流动性和更多交易就需要用主权货币作为准备金。我把第三层货幣称为根货币以前的根货币是黄金白银,只不过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的根货币就变成美元了。

如果把货币分层通胀和通缩问题看得就更清楚。根货币就是价格集也就是价格指数。通胀是因为商品不用根货币计价而用纸币计价纸币兑根货币倾向就是增加,结果僦总是通胀(魏玛共和国)现代货币商品是用根货币计价,理论上通胀永远为零信用货币是用资产未来收益生成,真实收益达不到僦要减记根货币,所以现代货币总是倾向通缩(大萧条)

主讲人王有贵个人简述

2. 理论物理博士后()

3. 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1999-)

5. 媄国波士顿大学福布莱特访问学者()

7. 宏观经济学重构()

8. 货币银行学重构(2017-)

9. 美国波士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专业能做财务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