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的澜沧中国银行行在什么位置

每一张照片,每一段文字,都是一个故事。云南墨江5.9级地震发生后,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抗震救灾中。本期特别报道,就让我们以榜样、点赞、温馨、爱心为关键词,记住在抗震救灾中那些感动的人和事。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吴德龙 杨春德 文/图)云南墨江5.9级地震发生后,全市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驻村工作队员等积极投身抗震救灾第一线,充分发挥战斗堡垒、骨干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干部到一线去,全力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市委组织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迅速动员和组织党员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村组干部投入到抗震救灾一线,与灾区人民和衷共济、共渡难关。

墨江县委组织部及时下发了《关于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组建共产党员先锋队,深入抗震救灾第一线,带头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通关镇党委、政府按照“科级领导包村、一般干部包组,分级负责,责任包干”的原则,组建应急抢险队伍,做好查灾核灾救灾工作;村级党组织成立抗震救灾小组挨家挨户排查灾情。目前,墨江共组成199支共产党员先锋队,549名驻村工作队员、72名大学生村官、5600余名党员投入抗震救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成为抗震救灾的中坚力量。

其余各县(区)委组织部门也及时作出工作部署,要求立即组织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党员群众等力量进组入户,开展拉网式排查,核实受灾情况。

“我是村里的干部,现在群众需要我,我不能不管”

“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地震发生后,在灾区的广大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危险面前毫不退缩,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罗恒云是墨江通关镇丙蚌村下寨一组的副组长,家里在此次地震中严重受损。 地震发生后,罗恒云没有顾得上收拾家里的物品,就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灾的队伍中,挨家挨户通知群众转移,查看统计群众受灾情况,协助救灾人员搭建帐篷。路过家里的安置房时,老母亲让他回家看看,他拉着老母亲的手说:“等我忙完了再回来,我是村里的干部,现在群众需要我,我不能不管”。

“村里的党员跟我上,不能让乡亲们今年白干”

为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墨江各级党组织组建党员救灾先锋队,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在墨江鱼塘镇玉鲁村新寨村民小组,余震过后,村党总支委员刀荣华就迅速召集小组党员开会,“咱们村今年烤烟面积大,但现在大部分烤烟房已经受损,如果我们等着别人来帮忙,可能来不及了,村里的党员跟我上,不能让乡亲们今年白干!”简短的会议刚结束,刀荣华立即组织党员们到农户家中帮助转移烤烟,等救援队到达时,新寨村民小组的烤烟已全部转移完毕。

“有党员在,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

地震刚过,墨江通关镇牛库村的党员们在党支部书记刀绍明的组织下,就迅速聚集到党员活动室召开会议,将村里的党员和年轻人分成综合协调组、物资发放组、道路交通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协助救灾工作队开展工作,妥善有序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村民李发明告诉笔者:“我没有想到村里的党员这么快就帮我们搭建好了帐篷,给我们发了被子,吃上了热乎饭。有党员在,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

(市委组织部 墨江县委组织部)

党员活动室成为震区“最坚固的阵地”

云南墨江5.9级地震发生后,墨江16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1237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成为震区老百姓心中“坚不可摧的红色阵地”。

活动场所成为抗震救灾指挥中心

地震发生后,通关镇各个村级党组织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活动场所的“小喇叭”及时“唱响”,村组干部和年轻党员通过电话、喇叭、徒步奔告等方式迅速组织群众有序到活动场所集结。受灾较重的通关镇、鱼塘镇、联珠镇在43个村组活动场所设立抗震救灾指挥部,确保关键时刻阵地不失、组织不散、群众不慌。

活动广场成为受灾群众临时的“家”

“多亏建了活动场所,要不然连搭建帐篷的地方都没有!” 通关镇牛库村和平村民小组81岁的老党员马存英深有感触。

通关镇牛库村和平、九冲村民小组是此次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地震发生后,牛库村党支部书记刀绍明、党小组长李增顺迅速组织党员帮助46户196名受灾群众及时转移到广场上。搭起帐篷、接通水电、铺上应急被褥,震后10个小时,4000余名受灾群众顺利住进了在活动广场上临时搭建的“家”。

党员活动室成为党员服务站

地震后迅速设立的党员服务站成了受灾群众的“加油站”。医疗防疫队伍利用党员活动室组建临时医疗服务站,为受灾群众及救援工作队队员提供紧急医疗服务。民政、共青团、红十字会等部门纷纷依托党员活动室设立志愿服务站,集中为受灾群众发放救灾物资。

截至目前,墨江共在村组党员活动室设立党员服务站43个,服务受灾群众8000余人次,党员活动室成为震区“最坚固的阵地”。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坚强的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子。“有党员在,再大的困难我也不怕”,这朴素的话语,表达着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群众心目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有党组织在,有党员在,灾区群众就有信心,有希望。而建设“红色阵地”,就是打造党在基层的主站点、服务群众的大平台,成为拉近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普洱日报讯(记者 王博喜莉 吕禾 文/图) 截至9月9日20时,云南墨江5.9级地震灾区共设立帐篷集中安置点69个。9月11日20时30分,记者来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曼平村大老洼村民小组帐篷集中安置点,探访村民们在帐篷下的温馨生活。

联珠镇曼平村大老洼村民小组是此次地震受灾比较严重的一个村民小组,整个村民小组共有28户村民,每户房屋都不同程度受损,不能继续使用。

在大老洼村民小组计划建盖活动中心的空地上,当地党委、政府在此设置了帐篷集中安置点,帮助受灾群众搭建了16顶救灾帐篷。夜幕降临,帐篷内透出一道道灯光,为灾区增添了几许温暖。

“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解放军、医疗队、电力工人等救援人员都来了,不仅帮我们搭好帐篷,还拉通了电灯。”几名围坐在党员服务站聊天的村民向记者回忆着地震当天发生的一切。村民白琴芬说,“房子虽然倒了,但救援队给我们送来了帐篷、被子、米、肉等生活用品,饿不着也冷不着,感谢党,感谢政府。”

这时,刚满4岁的陶骏成和妈妈杨换英闹起了“睡觉气”,非要妈妈陪他玩一阵才肯入睡。杨换英被闹得没了脾气,只得和丈夫陶东明一起陪小骏成在手机上看起了动画片。杨换英告诉记者,“多亏有了政府,什么都帮我们想到,帐篷搭起来,电也拉通了,手机网络信号也是满格的,放个动画片哄娃娃睡觉很方便。”

村民李畔婼今年65岁,每晚临睡前用热水泡脚是她多年来的习惯。李畔婼对记者说,“房子受损住不成,我别的不担心,就担心住在帐篷里生活不方便。”正在一旁帮李畔婼洗脚的儿媳妇白琴芬接过话说:“住进帐篷后才知道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集中安置点走出去不远就有小水池,水池水随时都满满的,用水相当方便。电工师傅还帮我们拉通了电烧水,一点不影响婆婆热水泡脚。”

“现在的日子比起我们当年开路、修路苦工分时好多了。房子倒了不要急、不要怕,只要我们团结起来跟党走,什么难关都过得去……”村民陶法知是一名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住进帐篷后,他每晚都会到党员志愿服务站坐一会儿,给年轻人讲讲过去老一辈的“奋斗史”,鼓励大家在党的带领下,自立自强,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听听老党员过去的故事,再对比我们现在的条件,真的好太多了。过去那种差的条件,老前辈们都能干事创业,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如果还不能战胜这次灾害,就真的说不过去了。”在老党员陶法知的鼓励下,村民们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坚强”,编完这条稿子时,脑子里一直涌动着这个词。虽然地震给墨江人民带来了伤痛,但短短几天的时间,受灾群众就振作起精神,逐步开始走向新的生活。只要梦想还在,就有希望。

“小喇叭” 发挥“大作用”

普洱日报讯(记者 王博喜莉 吕禾)“各位乡亲,大家不要紧张,不要呆在房子里面,先去空旷的地方避一下。”9月11日,来自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通关镇新武社区马场村民小组的村民武家华向记者回忆起地震发生时的场景:“当时我在房顶上干活,地震虽然一下子就过了,但是心里还是很害怕,这时村里的‘小喇叭’响起,告诉大家不要惊慌,赶紧去空旷的地方避一下,感觉一下子就找到了方向。”

“农村群众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而农村‘小喇叭’不受限制。”通关镇新武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文华告诉记者, 自从2014年初装上“小喇叭”后,村民不管在家还是在地里干农活,都能听见“小喇叭”的声音,有什么突发事情就在广播上通知,非常方便快捷。“9月8日地震发生时,我们就通过马场、龙洞冲和正街三个村民小组的‘小喇叭’提醒村民注意安全,及时引导村民撤离到安全地带。”

马场村民小组组长、广播员康文龙告诉记者,此次地震发生后,他就赶紧跑到广播站,通过“小喇叭”提醒村民安全避险,并通知大家尽快开展灾情查看,把受灾情况及时报告给各个村民小组长,确保后期灾情排查全面、准确。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遍布山乡的农村“小喇叭”,从灾前安全预警、灾时信息发布到灾后宣传动员等方面都发挥了“大作用”。

廖智若愚)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曼平村大老洼村民小组与牛库村、丙蚌村仅有一江之隔。在云南墨江5.9级地震发生后,除了村里房屋墙体受损倒塌外,还有一样东西严重威胁着村民们的安全——悬在村子后山上的巨石。由于巨石过于沉重,山坡地势过于险峻,所以靠人力将巨石搬离山上不太现实,与此同时,由于山下居住着十几户人家,所以也不能直接敲碎让其自然坠落。因此,村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巨石用铁链固定在山上。虽然用铁链将巨石“锁”住,但是村民们悬着的心并未完全放下,因为一旦再发生地震或者雨水冲刷,谁也无法保证巨石会不会滚下来。9月12日,墨江发智建筑工程队听说了这件事后,当日下午,施工队负责人苏发智就带领6名工人把设备从山脚抬到山上,通过电钻、锤砸等方式,把巨石一点点化整为零,为村民们消除了隐患。

苏发智告诉记者:“这次地震,外界已经有很多救援力量来到墨江进行救援。作为墨江本地人,更应该尽点心意。”

灾难面前,各族各界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帮助灾区人民尽快渡过难关,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

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温泉路

建设银行澜沧支行周边网点

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温泉路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象山镇新街15号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宣慰大道136号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宣慰大道59号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泐大道51号
普洱市思茅港镇糯扎渡第一村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佛海商业圈佛照街1号
普洱市思茅区市人民医院门口1楼铺面
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宣慰大道8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澜沧中国银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