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某国2016发生通货膨胀,此时纸币贬值20%,则通货膨胀率与纸币贬值为25%,怎么

苹果/安卓/wp
积分 38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抢沙发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金融是当今社会经济活动的枢纽。国家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控制货币的发行,作为对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社会上是否会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程度如何,是国家货币政策的直接后果。因此,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包括分配、生产、流通各领域的活动必然产生广泛的影响作用。
一、通货膨胀对国民纯收入及社会财富分配的影响。 ㈠、通货膨胀对国民纯收入分配的影响1.通货膨胀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 (1)利用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国家通过发行纸币可以弥补财政赤字,将增发的货币直接用于财政支出。例如,我国在解放战争时期就是如此。“解放战争还在广大地区进行,作战费和六百多万脱产人员的费用, 很大部分是靠发行钞票来解决的”。 (摘自«陈云文选»“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一九四九年八月八日。)通过增发纸币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实际上是一种隐蔽的税收方式,其负担仍然在公民身上。 (2)通货膨胀也可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在货币额不变的条件下,其实际价值量的减少。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单位纸币贬值, 如果国家不是按固定的税率征税,而是按固定的税额征税,那么,在税收货币总额不变的条件下,国家实际税收减少,从而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和城市的一些企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实行定额税收包干。 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税制,部分地方(如特区)对中央实行上交税收包干。这是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渐趋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税收包干的形式下,使农民、企业及地方在国民纯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增加,而国家中央财政收入相对减少。(3)通货膨胀可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货币额增加而实际价值量的减少。在通货膨胀存在的条件下,国家财政收入的货币额只有与通货膨胀程度作同比例增长,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价值量的不变。如果财政收入的增长程度低于通货膨胀程度,就会产生国家财政收入货币额在增加,而实际价值量在减少的结果。以1997年与1981年相比, 1981年,我国国民收入总额为3 887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为1064.3亿元,占国民收入总额的27.4%。(数字来源,1981年«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4772亿元,财政收入(不含债务)完成864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11.5% (人民日报·98年3月22日第三版,陈锦华«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从表面数字上看,1997年国家财政收入8642亿元比1981年的1064.3亿元增加了7757.7亿元,增加了7倍。实质上, 1997年国家财政收入比1981 年是大为减少了。首先应计算出97年与81年相比的通货膨胀率。如果以70%的国内生产总值折算为国民收入,那么97年的国民收入为: 52340.4亿元。以13亿人口计算,人均国民收入为4026元。81年国民收入总额3887亿元,以10亿人口计算,人均国民收入为388元。用计算公式计算:通货膨胀率=(Z2-Z1)/Z1& && && & =(4026元-388元)÷388元≈935.8%即97年与81年相比较, 通货膨胀率为935.8%。如果按81年国家财政收入1064.3亿元的价值量不变, 97年的国家财政收入应为:1064.3亿元×(1+935.8%)≈11015.6亿元与81年相比,97年国家财政收入以当年价格计算,11 015.6亿元-8642亿元=2373.6亿元。减少了2373.6亿元,减少了21.5%。如果按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固定比率27%计算,97年的国家财政收入应为:52340.4亿元×27%≈14131.9亿元 与81年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同一比率相比,97年的国家财政收入不是增加了7757.7亿元,而是减少了5489.9亿元。具体计算是:14131.9亿元-8642亿元=5489.9亿元。减少了38.84%。在有通货膨胀存在的条件下,正确地看待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要联系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通货膨胀程度,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纯收入的比率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同时,也要从货币额和价值量两个方面去考査。一是当国家财政收入与国民纯收入的比率不变时,国家财政收入的货币额的增长与纸币的发行量必然成正比例变化, 国家财政收入的价值量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成正比例变化。二是当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不变,通货膨胀程度确定时,国家财政收入的货币额的增长,低于通货膨胀程度,则财政收入的价值量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纯收入比率下降。三是当国家财政收入的货币额的增长与通货膨胀程度保持一致时,国家财政收入的价值量不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纯收入的比率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成反比例变化。2、通货膨胀对工薪劳动者收入的影响从历史上看,深受通货膨胀损害的是以工薪收入为主的广大劳动者。严重的通货膨胀,纸币急剧贬值,物价飞涨,货币工资额不变 ,其购买力大大下降。特别是在雇佣劳资关系中,雇工者明知纸币贬值,物价上涨,但是,为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或者为了减少因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是不会主动地为雇佣劳动者增加工资的。雇佣劳动者货币工资额的增加是在生活逼迫下联合斗争取得胜利的结果。不过,这种货币工资额的增加在时间上通常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在通货膨胀发生后,付出同等劳动量的劳动者货币工资的绝对数额不变,但工资的实际价值量减少了。在隐蔽性通货膨胀时期,即通货膨胀率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相一致的时期,社会平均的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付出同等劳动量的劳动者的货币工资的绝对数额不变,其购买和消费的物质生活资料及各种服务的绝对数量也不变,但其工资的实际价值量减少了,生活水平相对地下降了。这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了。从工资水平看、劳动者付出同等劳动量, 货币工资的绝对数额不变,但单位纸币贬值了,所以,同等数量的货币工资所包含的价值量减少了。也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剩余劳动时间延长了。从生活水平看,虽然劳动者消费的物质生活资料及各种服务的绝对数量不变,但与其它社会成员相比,未能平等地享受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相对地下降了。在显著的通膨胀时期,也就是社会平均的物价水平上涨的通货膨胀时期,付出同等劳动量的劳动者的货币工资的绝对数额不变,该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消费水平不仅是相对地下降了,而且是绝对地下降了。因为平均物价水平上涨,同等数额的货币工资购买和消费的物质生活资料及各种服务的数量绝对地减少了。在通货膨胀发生之后,付出同等劳动量的的劳动者,即使货币工资的绝对数额增加,也会出现劳动者工资的实际价值量减少和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相对下降或绝对下降的情况。当劳动者的货币工资额的增加程度与社会平均物价上涨程度相一致,而低于通货膨胀程度时,其购买和消费的物质生活资料及各种服务的数量不变,但是,工资的实际价值量减少了,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相对地下降了。当该劳动者的货币工资额的增加程度不仅低于通货膨胀程度,而且也低于社会平均物价上涨程度,不仅工资的实际价值量减少了,而且,物质生活消费水平是绝对地下降了。1981年,我国全民所有制各部门职工年平均工资为812元。(«中国统计年鉴»1981年)按1997年与1981年相比通货膨胀率为935.8%,那么, 1997年全民所有制各部门职工年平均工资应为: 812元×(1+935.8%)≈8410元年平均工资的货币额是1981年的10倍。社会平均物价上涨指数,以普通面粉价格为例,1981年为每公斤0.36 元,上涨到1997年的每公斤2元。97年的面粉价格是81年的5倍。这说明,这一时期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倍,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一半。如果某一具有中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81年的年工资正好是812元,97年仍然在同一岗位并胜任工作,货币工资增加为4205元,是81年的5倍。联系通货膨胀因素,从实质上看,我们对该劳动者的工资变化做如下结论其97年实际工资的价值量仅为81年的50%。其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的实物量不变,没有任何提高,但其相对的物质生活水平下降了。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下降了,未能享受到因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文明。如果该劳动者97年的货币工资增加3倍,为81年的4倍, 其实际工资的价值量仅相当于81年40%,就不能购买到与81年相等数量的物质生活的消费资料和各种服务。其物质生活水平不仅是相对地下降了,而且是绝对地下降了。就国民纯收入的分配来说,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变的条件下,劳动者的平均工资的货币额应该与劳动者年均创造国民纯收入的货币额的增长成正比例增长,或者说,应该与通货膨胀程度成正比例增长。在国民纯收入分配领域中,从价值量角度,而不是从货币额角度,从劳动者整体上,而不是从劳动者个体上看,一般不能采用普遍提高劳动者工资的提法,只能提调节劳动者的工资,因为劳动者年均创造的国民纯收入的价值量是确定的,不变的。如果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是以减少积累为条件的。在国民纯收入分配中,调节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是必要的。这是由于原有的分配中,不同生产部门,不同阶层之间,以及劳动者个体之间存在着劳动付出和工资收入之间不合理的现象。在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不变的条件下,这种调节是以一方的增加和另一方的减少互为条件的。在有通货膨胀存在的条件下, 从工资的货币额角度看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是可以在普遍提高劳动者工资的货币额条件下进行的。然而这种调节是通过提高工资货币额的程度有所不同来完成的。如果不是从价值角度,而是从物质生活资料数量角度看,说普遍提高劳动者的收入也是可以的。这种提高的条件,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在劳动者人数不变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数量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例。就劳动者个体来讲,说实际工资的价值量的提高和下降是很正常的。是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成果的多少为依据的。从整体上看,受体力、智力和劳动环境変化等各种因素制约,一部分(主要是青年人)劳动者劳动能力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另一部分(主要是老年人)劳动者劳动能力的下降。因此,各用人单位经常依据每一位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成果的变化调节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是正常的经济管理行为。同时,劳动者依据自己的体力、智力及工资收入的变化,及时选择和调整自己的劳动环境和岗位也是正常的。3、通货膨胀对企业利润收入的影响。与通货膨胀对国家财政收入和工薪劳动者收入的影响相比较,通货膨胀对自有资金企业纯利润收入的影响是最轻微的,甚至是有利的。我们所说的企业, 是把企业视为自有资金而不是靠借贷资金经营的企业, 也包括以自有资金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个体劳动者。(1)企业的纯利润收入一般不会受物价因通货膨胀因素变动的影响。通货膨胀因素引起物价的上涨,并不会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只是引起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价格的变化。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不变的条件下,作为企业,在原料、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后,其产品价格同样也会上涨。因此,通货膨胀不会影响自有资金企业的纯利润收入减少。如果按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在成本核算中按原价格扣除消费的生产资料价格,其经济效益会是更好的,成本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都会提高。不过,这种提高只是计算方法问题,而不是实质性问题。(2)企业的纯利润收入会因税收和劳动力价格受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而增加。那些以固定税额纳税的企业,会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实质上是少交了税收而会有更多的利润;同样也会因付给职工固定的工资,或因增加工资有一定时间上的滯后性,实质上减少了劳动者工资支出而增加利润收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支持楼主:、
购买后,论坛将把您花费的资金全部奖励给楼主,以表示您对TA发好贴的支持
载入中......
总评分:&经验 + 100&
㈡通货膨胀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货币的持有者和以货币及货币计算形式发生债务关系的影响来实现的。1.对货币的持有者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货币的持有者的影响,并不是对所有的货币持有者都产生影响。在经济活动中,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手中总是会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的,这是正常的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等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也是货币流通的正常现象。通货膨胀对货币的持有者的影响,是指对那些将闲置的大量纸币做为货币财富在自己手中长期积存的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的影响。通货膨账时期,不管这些货币的持有者是否意识到,但实际上他们手中的纸币贬值了。他们手中的纸币, 作为属于自己的社会财富损失了。其损失程度。用原币値计算,与同期纸币贬值率相一致,用现币值计算,与通货膨胀率相一致。如果说某个人手中有一万元纸币,一年后,纸币贬值率为20%,通货膨胀率为25%,其手中的一万元纸币便损失了原币值的20%,即2000元,损失了现币值的25%,即2500元。& & 如果10年间,纸币贬值率为90%,通货膨胀率为900%,其手中的一万元纸币便损失了原市币值的90%, 即9000元,损失了现币值的900%,即9万元。2、对债务关系的影响对以货币发生借贷关系的企业及个人,因原来确定的利息率不能随意改变,由于借贷前后的通货膨胀程度变化的差别性,及其引起名义利息率和实际利息率的复杂变化,必然导致他们之间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在借款时,通货膨胀率低,还款时通货膨胀率高,名义利息率不变,实际利息率必然下降,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如果借款时,没有通货膨胀,或者说通货膨胀率为零,名义利息率与实际利息率相一致,为5%。一年后,通货膨胀率为5%,则实际利息率为零,名义利息正好等于本金保值。如果年通货膨胀率为10%,则实际利息率为-5%,债权人不仅得不到任何利息,还要损失本金现的5%。如果借贷时间和这种高通货膨胀率的时间越长,则债权人的损失越大。如果借款时,年均通货膨胀率为10%,名义利息率为12%,其实际利息率为2%。一年后,还款时年均通货膨胀率为12%,则实际利息率为零,低于借款时的实际利息率2%,同样不利于债权人。在借款时,通货膨胀率高,还款时,通货膨胀率低,名义利息率不变,实际利息率必然提高,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如果借款时,年均通货膨胀率为12%,名义利息率为12%,则实际利息率为零。一年后,年通货膨胀率为10%,名义利息率不变仍然为12%,则实际利息率为2%,高于借款时的实际利息率,对债权人有利。如果借款后通货膨胀停止,或者说通货膨胀率为零,则名义利息率与实际利息率相一致为12%,债务人便背上了12%的高利息负担,而对债权人有利。如果这一借贷时间和低通货膨胀时间越长,则债务人的损失越大、 甚至会无力还贷。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货膨胀在以货币为借贷关系中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名义利息率与实际利息率的变化来实现的。通货膨胀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影响的方向是,通货膨胀程度由低向高变化时,有利于债务人而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通货膨胀程度由高向低变化时,则有利于债权人而损害了债务人的利益。3、以其它形式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影响如前所述,通货膨胀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影响作用,基本上可归结为两种形式,即对货币的直接持有者的影响和以货币为借贷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以其它形式产生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影响作用,一般都可以归结为这两种基本形式之中。在商品流通中,由赊欠形成的债务关系,通货膨胀对债务双方经济利益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以货币为借贷关系的形式之中。通货膨胀对有价证劵持有者的影响,需要区别看待,通货膨胀对国家债券的持有者经济利益的影响,可以直接看作是对债务关系的影响。通货膨胀对股票持有者经济利益的影响,应把般票的持有者看作是以自有资金经营的企业的所有者,这种影响可要归结为通货膨胀对国民纯收入分配影响中对自有资金企业纯利润收入的影响。总之,通货膨胀对国民纯收入和社会财富在国家、企业及个人之间的分配和重新分配的影响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通货膨胀绝不会直接使社会财富增加或减少。通货膨胀对国民纯收入的分配和对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影响,表现为一方的增加和另一方的减少是互为条件的,在数量上,增加和减少是相等的。二、通货膨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一)、高通货膨胀程度带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问题从现象上看,或者说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的数字变化来看,高通货膨胀程度,必然带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在前面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以及分析通货膨胀对经济统计核算工作的影响中,都涉及到了这一问题。1、高通货膨胀率必然导致劳动者年均创造国民纯收入货币额的高增长率。衡量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经济指标通常用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我在前面论述中说明用国民纯收入和劳动者年均创造国民纯收入指标。如果把劳动者年均创造国民纯收入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经济指标,那么,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劳动者年均创造的国民纯收入的变化就与年均通货膨胀率成正比例。通货膨胀率越高, 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劳动者年均创造的国民纯收入就越高。这是因为,劳动者年均创造的国民纯收入,从价值量角度看,它正好是以年为单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示同一价值量或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纸币额增加了,就是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的本质表现。表示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纸币额的增加程度就是通货膨胀程度。如果表示劳动者年均创造的国民纯收入的货币额由5000元,增加到5500元, 劳动者年均创造的国民纯收入货币表现额增长10%,也就是年通货膨胀率为10%。如果表示劳动者年均创造的国民纯收入的货币额由5000元增加到6000元,增长率为20%,也就是年均通货膨胀率为20%。如果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不变,那么, 人均国民纯收入的增长程度也就与通货膨胀率成正比例。如果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劳动者年均创造国民纯收入或人均国民纯收入数字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指标,我们就会看到它与通货膨胀的这种必然联系: 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带来的是较低的劳动者年均创造的国民纯收入货币额的増长率;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带来的是较高的劳动者年均创造国民纯收入货币额的增长率。2.货币发行的高增长率必然导致国民纯收入价格总额的高增长率。从造成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中, 我们说明了纸币发行量和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是造成单位纸币值变化的两条原因。第一、在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不变的条件下,单位纸币值与纸币发行量成反比例变化。纸币发行量增加,单位纸币贬值,如果减少流通中的纸币量,单位纸币增值。& && && && && &第二、在纸币发行量不变的条件下,单位纸币值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成正比例变化。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增加,单位纸币增值, 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减少,单位纸币贬值。在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相对稳定或有所增长的现实情况下,造成单位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就是纸币发行量的增加。在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稳定不变的条件下,通货膨胀率就与纸币发行的增长率一致。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不变,全年国民纯收入的价值总量不变。那么,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纯收入的货币表现额的增长率就与通货膨胀率、纸币发行的增长率相一致。事实上,纸币发行的增长率与国民纯收入货币表现额的增长率相一致,并不会因为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而受到影响。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变化只能影响通货膨胀程度,即只能影响纸币发行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差别,而决不会影响纸币发行的增长率与国民纯收入货币表现额的增长率的一致性。如果货币发行的增长率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率相一致,没有通货膨胀,那么,国民纯收入价格总额的增长也就直接表现了国民纯收入价值总量的增长。这种增长与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的增长成正比例,同样也与货币发行量的增长成正比例。总之, 货币发行的增长率低也就决定国民纯收入的价格总额的增长率低,反之,货币发行的增长率高,也就决定国民纯收入价格总额的增长率高。这也可以由下面公式推导出来。我们知道: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平均流通速度。当我们用国民纯收入价格总额代替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时,这一公式就变为: 国民纯收入价格总额=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平均流通速度。我们在前面《关于通货膨涨产生原因的分析》中,说明了在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货币的高级阶段,国家发行的货币量与流通中的货币量是一致的,货币平均流通速度是稳定不变的,这样,上述公式可以变为。国民纯收入价格总额=货币发行量×货币平均流通速度。由于货币平均流通速度是稳定不变的,是一个不変量,所以国民经济收入的价格总额就与货币发行量成正比例。如果货币发行的增长率高, 必燃决定着国民纯收入价格总额的增长率高。
3、国内的高通货膨胀程度也会造成以国外货币计算的国内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后,在该国货币与其它国家货币的汇兑比率不变的条件下, 以其它国家货币计算的该国国内各项经济指标以本国通货膨胀率的速度增长。日本60年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从统计数字上分析,就是在国内大量增发货币,导致国内的较高程度的通货膨胀。在这一时期,日元与美元保持着固定汇率,所以,无论用日元计算还是用美元计算,日本经济在60年代平均发展速度是相当高的,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都翻了两番。这可以从下列图表数字中得到证实。表一& &&&日本的货币发行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万亿日元
年份196019621964196619681970货币发行量4.426.168.711:7115.1521.36国内生产总值15.5120.9127.8836.9247.1571.16 从表一数字可以看出,1960—— 1970年的10年间,日本的货币发行量翻了两番,国内生产总值也与货币发行量成正比例地番了两番。表二& & 日元与美元的汇率& && && &1美元兑日元& && &1960年1962年1964年1966年1968年1970年358.3358.2358.3362.5357.7357.5 & & 表二说明年的10年间,日元与美元的汇率基本稳定。& & 表三用美元计算的日本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年196019621964196619681970国民收入(亿美元)392.4588.2680.1782.211331763人均国民收入(美元)41769479180811221690 &&表二、表三说明,在日元与美元汇率基本不变的条件下,用美元计算的日本国民收入和人均国民收入经济指标,在60—70年的10年间同样翻两番。(表内数字来源:范幕韩编写的«世界经济统计摘要»)以上说明了劳动者年均创造国民纯收入或人均国民纯收入的货币表现额的增长与通货膨胀率成正比例,国民纯收入的增长与货币发行的增长率成正比例。在货币汇率不变的条件下,一国高通货膨胀程度导致以货币单位统计计算的国民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也会造成以外币计算的国民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这种高速度单纯地从国内经济发展角度看,并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经济统计数字的增长,是由货币发行和通货膨胀因素决定的,只是反映增发货币导致货币贬值的一种现象。这种增长不是由社会生产发展因素引起的,不是社会生产发展导致国民经济发展的本质反映。这对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而言,只是一种假像。& && && && && && && && && &由于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和通货膨胀引起的各项国民经济指标统计数字的增长,与真正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不论社会生产力是不变、发展还是倒退,都不会改变这种国民经济指标统计数字的增长。在这种由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和通货膨胀引起的各项经济指标统计数字高速增长的同一形式中,可以包含国民经济、社会生产的不变、发展甚至倒退等不同性质的内容。这种同一形式和不同内容的统一,其中的奥妙之处,就是价格的调节。当通货膨胀率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一致时,社会平均的商品价格不变;通货膨胀率低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社会平均的商品价格下跌;通货膨胀率高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社会平均的商品价格就上涨。4、反映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经济指标应是国民收入实物量的增长程度和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国民经济的发展,说到底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发展,主要是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就整个社会来讲,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在单位时间内劳动者人均创造的产品数量的增加;和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即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减少。由此可见,表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经济指标可以用劳动者人均创造的社会产品数量的增长程度和社会平均的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减少程度。为了准确地计算和表述的一致性,表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经济指标可以用国民收入实物量的增长程度和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首先,国民收入实物量的增长程度可以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经济指标。从价值量角度看,劳动者年均创造的价值量是确定不变的,国民收入价值总量的增长,就意味着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人数的增长。在人口矛盾日益突出,全世界都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控制人口增长的今天,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人数相对减少,非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劳动者人数相对增加的今天, 追求国民收入价值总量的增长是不现实的。前文已说明了,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在这里表述为国民收入价格总额的增长只是一种假像,不能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经济指标。国民收入实物量,是指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净增产品量。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可以使国民收入实物量得到增长。如果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不变,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人数增加1倍,国民收入实物量也会增加1倍。这说明,国民收入实物量的增长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人数的增长成正比例。如果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人数不变,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国民收入实物量也会增长1倍。这说明,国民收入实物量的增长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样成正比例。国民收入实物量,可以用可比价格——或称为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价格总额来表示,而不可能是国民收入各种实物量之和。 以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价格总额的增长程度,反映了国民收入实物量的增长程度。其次, 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可以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经济指标。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劳动效果,它可以用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劳动生产率高,劳动者在单位时间里生产的产品数量就多,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少;反之,劳动生产率低,劳动者在单位时间里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少,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在单位时间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成正比例,与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反比例。这是每一个具有政治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熟知的道理。由于劳动生产率所适应的范围不同,我们可以把劳动生产率区分为个别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对个别劳动者, 个别企业来讲,其劳动生产率可称之为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反映了个别劳动者,个别企业的劳动、经营效果,影响到个别劳动者,个别企业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个别劳动时间。对某一生产领域、某一生产行业来讲,其劳动生产率可称之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直接决定着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社会劳动生产率高,说明某一生产领域、生产行业的劳动者平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时间就少,价值量就小。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平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成正比例,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例。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个生产领域、各个生产部门来讲,劳动生产率可称为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者平均的劳动效果。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与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平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成正比例,与单位商品平均的价值量成反比例。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计算,用可比价格计算出的国民收入价格总额,除以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人数可得,如果比较两年间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可分别计算出每一年劳动者人均创造的国民收入可比价格进行比较。如果计算出前一年劳动者人均创造的国民收入可比价格为1万元,现年为12000元,则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国民收入实物量和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经济指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指标,计算的是在客观的物质生产条件下,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人均创造的劳动效果,它不反映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人数的变化,只反映了现实社会生产力中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发展水平。国民收入实物量指标的计算则是包括了因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而造成的国民收入实物量的增长。在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人数不变的特殊条件下,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程度和国民收入实物量的增长程度是一致的。在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人数变化的条件下,二者的计算数字则是有差别的。当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人数增加时, 国民收入实物量的增长程度会高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増长程度; 当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人数减少时,国民收入实物量的増长程度会低于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如果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增加1倍,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则国民收入的实物量必然增加3倍。如果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减少50%,即便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则国民收入的实物量也只能是保持不变的水平。国民收入实物量的增长程度和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程度,只能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经济指标。如果比较各国(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实力,还需要用国民纯收入指标。
(二)、通货膨胀对社会生产的促进和抑制作用通货膨胀对社会生产确实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运用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运行实施调节。这种调节的目的一般有二:一是促进经济的增长;二是抑制经济的增长。而且,这种调节有效,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这里,就通货膨胀对社会生产发生影响作用的机制问题,及其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和抑制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1、通货膨胀对社会生产发生影响作用的机制西方各国都曾自觉地运用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运行实施调节。事实上,运用货币政策,调整货币的发行量,就是调整了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当今各国的货币政策一般不存在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只是控制货币增发量的程度,即控制纸币贬值的程度,或者称控制通货膨胀的程度。由此可见,国家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也就是通过控制通货膨胀程度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节。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作用,首先直接表现为对国民纯收入分配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的机制则是通货膨胀程度在不同时期的差别性导致国民纯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的比率和实际利息率的微妙变化。其中,通货膨胀程度在不同时期的差别性引起实际利息率的变化,是产生对国民经济运行影响作用的主要机制。当通货膨胀程度呈提高发展趋势时,实际利息率呈下降趋势,不利于债权人,而有利债务人。相反,当通货膨胀程度呈下降趋势时,实际利息率则呈提高趋势,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这一点,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已经认识到了。从整个社会看,银行的主要贷款者是企业生产者。当国民纯收入分配和社会财富重新再分配普遍有利于企业生产者时,就会产生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产生对于社会生产的抑制作用,甚至是破坏作用。2、通货膨胀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国家选择利用货币政策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时期,通常是国民经济发展处于不景气的萧条时期。这一时期,失业率高,企业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低,还贷能力差,破产率高。ZF为了促使经济的复苏,鼓励生产,创造就业机会,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创造有利于改善企业生产的条件。从现有企业来看,获得了促进经济效益提高和生产发展的多方面有利条件。首先,最重要的一条是,企业获得了无中生有的贷款条件。企业不仅可以获得较低利息的贷款,解决资金不足问题,避免企业倒闭。而且还可以利用因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引起的实际利息率下降,使实际利息率为零利息率或负利息率,轻松地还贷,无偿占有债权人的社会财富。如果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前,年均通货膨胀率为5%,银行名义利息率为10%。按照实际利息率等于名义利息率减去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可知年实际利息率为5%。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后,年通货膨胀率为15%,要保持年实际利息率5%不变,年名义利息率应为20%。然而,由于ZF干预, 货币供应量充足,年名义利息率不仅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为5%时,则:年实际利息率=5%-15%=-10% 这样,债权人不仅因通货膨胀率提高10%,而损失了本金5%,继而因名义利息率下降5%,又损失了本金5%,共计损失本金10%,为债务人无偿占有。这是国家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够改善企业生产条件,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关健所在。也是在现代社会企业家崇尚负债经营的奥秘所在。其次,企业可以利用经济复苏时期市场对需求的增加引起的物价上涨获得较多的货币收入。再次,企业可以利用萧条时期失业率高形成的低工资水平,以及因通货膨胀造成的实际工资水平的下降和国家在萧条时期降低税率的税收政策,从而获得较多的利润收入。同时,较低的贷款利息,较低的工资水平,较低的税率减少资本投资风险,从而促使大量新企业的产生。这样,原有企业得到巩固、发展,新的企业大量产生,社会就业劳动者人数增加,整个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达到了国家调节国民经济运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3、通货膨胀对社会生产的抑制作用 国家对过快的经济増长干预调节,有自觉或不自觉的区别。自觉地干预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经济的增长。不自觉地干预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是出于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而客观上造成了对社会生产的抑制作用。无论是自觉地抑制经济过快增长,还是出于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选择的时期,运用的手段和最终效果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从选择的时期看,都应是通货膨胀程度居高不下,统计数字显示出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从运用的经济手段看,是采取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税率和银行利息率。从最终效果看,必然会造成通货膨胀程度下降,生产的停滯、下滑,失业人口的增加。在较高通货膨胀程度,国民经济指标货币额显示的高速发展时期,实际利息率和工资水平相对稳定,处于正常水平。同时名义利息率和货币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长期持续的较高通货膨胀程度及其预期性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由于借贷双方对预期通货膨胀程度都有认识,实际利息率保持正常水平,名义利息率则等于通货膨胀率加实际利息率。名义利息率始终会高子通货膨胀率,实际利息率为正数值。由于劳资双方对预期通货膨胀程度都有认识,实际工资水平保持稳定, 劳动者有提高名义工资的要求,企业也会逐步满足这一要求,名义工资会随通货膨胀程度逐步提高。& && && && && &当国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后,通货膨胀程度下降,银行名义利息率应随之下降,才能保持实际利息率的稳定。而社会现实却是原有的银行借贷名义利息率是不变的,实际利息率会提高;现时的银行利息率因国家紧缩银根, 减少货币供给量和国家有意提高利息率以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导致名义利息率的提高。这就造成实际利息率因双重因素的影响而提高。设原有年实际利息率为5%,年通货膨胀率为10%,年名义利息率为15%, 如果因减少货币供给量,通货膨胀程度下降为5%,年名义利息率不变,仍为15%,那么:年实际利息率=年名义利息率-年通货膨胀率=15%-5%=10%这就使原先以年实际科息率5%贷款的企业,在还贷款时遇上了年实际利息率为10%的高利息,为原有实际利息率的2倍。从而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利息负担,经济效益下降,甚至经营因难。如果需要新的贷款,实际利息率还会因名义利息的提高再提高。设年名义利息率提高5%, 为20%。年通货膨胀率仍然为5%。那么,年实际利息率=年名义利息率-年通货膨胀率=20%-5%=15% 这样,实际利息率为正常实际利息率的3倍,这种实际上的高利息率,无论对于需要贷款来维持生产的老企业,还是对于新创建的新企业都是苛刻的。如果加上税收的提高和较高劳动力价格等不利条件, 必然会导致大量原有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甚至倒闭、破产。从而造成失业人口的增加。 新建企业会因苛刻的高利息率贷款和较高的税率等不利因素而停建或缓建,从而会减少就业机会。这必然造成整个社会生产的衰退。㈢、依靠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不可能维持社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在通货膨胀对社会生产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中,运用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以求达到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有效的。这种调节,在一定阶段上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较长时间的总体上看, 希望通过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实际发展则是不可能的。1、持续稳定的通货膨胀程度不能达到调节社会生产的目的。 从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经济指标的货币额角度看,高通货膨胀程度必然带来国民经济发展的高速度,持续稳定的通货膨胀程度必燃带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这只是一种假像。从通货膨胀调节生产的机制看, 主要是利用了不同时期通货膨胀程度的差别性, 从而引起实际利息率的变化,造成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反常变化来实现对社会生产的调节的。持续稳定的通货膨胀程度的货币政策,不仅不能实现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实际发展,而且会完全丧失对社会生产进行任何调节的机制。 这是因为,持续稳定的通货膨胀程度的货币政策,消除了通货通货膨胀程度在不同时期的差别性。 人们最终能够预见和把握通货膨胀程度,从而使名义利息率和实际利息率保持稳定,消除了实际利息率在不同时期的差别性,也就丧失了调节国民纯收入分配、 社会财富再分配和調节社会生产的机制,不能实现调节社会生产的目的。在持续稳定的通货膨胀程度条件下,要对社会生产实施宏观调节的经济手段,就只能直接通过调整利息率和税率了。 2、持续递增的通货膨胀程度的货币政策是行不通的。持续递增的通货膨胀程度能够造成不断减少的实际利息率,能够形成调节国民纯收入分配、社会财富再分配和调节社会生产的机制,这在逻辑上说是成立的, 但事实上则是行不通的。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是广大劳动人民,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通常会造成物价上涨,而劳动者的工资货币额不变, 实际购买力下降,即使劳动者为提高名义工资而进行斗争,其实现总是有一定的滯后性。所以,不断提高的通货膨胀程度必然会遭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不满,从而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的下降,购买力下降,又会激化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产生经济危机,严重地制约着生产的发展。持续递增的通货膨胀程度的货币政策,虽然有利于生产者,但又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会遭到债权人阶层的强烈反对,也是难以持久的。事实上,各国利用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以求刺激国民经济发展, 通常是在国民经济发展处于底谷的萧条时期所采取的一种不得已的被迫手段。在国民经济好转,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会实施紧缩银根,遏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 3、 交替的实施宽松的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从紧的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只能加剧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交替地实施宽松的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和从紧的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只能得到促进和抑制国民经济发展的两种结果。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只是一定阶段上的一种结果。从通货膨胀对社会生产影响的总体上看,它不仅不能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恰恰相反,加剧了国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综上所述,要想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社会生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1)发展生产力。这是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任何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当代世界,发展生产力,就要求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在生产领域及时应用、推广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同等的劳动者人数、劳动时间条件下,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半个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2) 理顺生产关系,这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时,就必须及时地变革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当新的生产关系确定后,要逐步使之完善,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所有制结构确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 要理顺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要处理好分配关系,如处理好国民纯收入分配中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处理好国家税收、企业利润和劳动者工资之间的分配关系。 (3)调整产业结构, 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所谓产业结构,也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各产业、各生产部门以及各生产部门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协调,社会化大生产就能顺利进行。这种比例关系失调,社会化大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会不断变化。同时,新材料、新产品、新的生产领域不断出现,产业结构会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国家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高度对产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减少、限制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大力支持具有发展前景的新产品、新产业。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二十年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就是很好地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三、通货膨胀对商品流通的影响(一) 、商品流通的等价交换原则和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广义的商品流通既包括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_又包括商品在不同市场范围间的流通。在金属货币时期,商品流通体现了等价交换原则和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1、等价交换原则的实现。在金属货币时期,在没有人为垄断的条件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充分体现了等价交换原则。 设某商品所有者用100公斤大米换取1克黄金,然后用1克黄金換取一件上衣,这里的两次交换行为分别用等式表示为: 100公斤大米=1克黄金& &&& 1克黄金=1件上衣孤立地看待每一次交换行为,是物物交换,交换过程的双方即是卖,同时又是买,是卖和买一次完成的完整交换行为。这是因为,金属货币本身是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的特殊商品,但不管它怎么特殊,始终没有脱离商品的属性。将两次交换行为联系起来看, 对于有米的商品所有者来说,两次交换行为分别是卖的过程和买的过程。用等式表示为:100公斤大米=1克黄金=1件上衣这里的1克黄金执行的是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这种交换过程中,无论是孤立地看待每一次交换行为,还是将两次交换行为联系起来看,都体现了等价交换原则。因为金属货币作为特殊商品,其价值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使卖米的行为和买上衣的行为间隔的时间较长,因为1克黄金的价值稳定,所以等式两端100公斤大米与1件上衣的价值量是相等的。2、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在金属货币时期,如果没有人为的垄断,商品在不同市场范围间的流通表现为定向增值流通。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某种商品在同一时期,同一市场范围内的价格是确定的。但是在不同时期受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同类商品在同一市场范围内的价值量会发生增加或减少的变化。在同一时期,不同市场范围,由于同类商品的生产条件不同,各自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同,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因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有差别的。其表现在价格上,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性,也可称之为多样性。 同类商品的价值及价格在不同市场范围的这种多样性是客观的。正是因为同类商品的价值及价格在不同市场范围的多样性,才使得同类商品能够在不同市场范围之间合理流通。 & &同类商品在不同市场范围之间的合理流通是遵循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的。其基本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定向不循环流通,就是商品总是从生产条件好,社会劳动生产率高的市场范围向生产条件差,社会劳动生产率低的市场范围流通,并且不会循环流回它的生产地;二是增值流通,由于在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追加运输、保管等劳动量和不可避免的损耗,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由近到远地呈现出递增的趋势,表现在价格上,也由近到远地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组织商品流通的经营者的经营活动,符合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其劳动是社会有用劳动,其劳动价值就会实现,就会有利可图。如果违背这一规律, 将同类商品从生产条件差, 社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市场范围,运向生产条件好,社会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市场范围,那么他就会发现,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或表现为价格上呈递减趋势,其劳动表现为社会无用劳动,不仅不会实现其劳动价值,而且必然亏本。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使同类商品的价值及价格由近到远地呈现出递增趋势,符合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这也正是价值规律在流通领域的具体体现。具体到每一价值及价格水平都是由其相应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并且与一定的市场范围相适应。生产条件好,社会劳动生产率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价值及价格低,生产量大的同类商品,覆盖的市场范围较大。相反,生产条件差,社会劳动生产率较低,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价值及价格高,生产量小的同类商品与较小的市场范围相适应。同类商品因其产地不同,各自最初的出厂或出境价格可以有很大差别,但也不排除在同一市场以同样价格出售的可能。这种同一市场就是分别以产地为圆心,以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中形成的同一价格为半径作圆的市场切点。以原油生产及其价格与市场的联系为例,设甲地是储量丰富、易于开采的大油田,每桶原油价格为15美元,乙地为储量较少,开采困难的小油田,每桶原油价格为30美元。甲地原油覆益的市场范围较大,而乙地原油覆盖的市场范围较小。当甲地原油在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中到达乙地的价格低于30美元时,乙地的原油没有开采价值,当甲地原油到达乙地价格为30美元,乙地便成为甲乙两地原油的共同市场,当甲地原油到达乙地价格为35美元时,甲地原油是不能进入乙地消费的。甲、乙两地所产原油的共同市场是距甲地较远,而距乙地较近的两地之间,共同市场的每桶原油价格应该是大于30美元。如果说共同市场的原油价格为33美元, 那么甲、乙两地原油各自的市场范開分别是以产地为圆心,以每桶原油价格33美元为半径作圆的区域之内。在甲地原油市场范围内,每桶原油价格由产地的15美元到甲乙两地原油的共同市场价格33美元, 呈现出递增的多样性。在乙地原油市场范围内,每桶原油价格由产地的30美元到共同市场价格33美元呈现出递增的多样性。在同一生产领域,即使最现代化的生产行业或企业,其产品或服务都不可能占领全部的市场范围,就运输业来讲,运输手段有飞机、轮船、火车、汽车,还有简单的人工搬运。虽然人工搬运运是最简单、最原始的服务手段, 但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始终是不可缺少的服务手段,特别是在近距离的运输活动中不可能全部被其它现代化服务手段所取代。以吨公里为运输服务的单位计价标准,则现代化程度越高,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服务收费越低,而人工搬运则是服务收费最高的。如果说是用汽车通输货物,吨公里计价收费为人民币1元钱, 那么在100米之内人工搬运一吨货物以2元钱计算,折合吨公里计价收费20元,为汽车运输价格的20倍。最现代化的豆腐生产线生产的豆腐,即使价格再低廉,也不可以全部占领小村镇的豆腐市场,这说明,不同规模的市场需求,要求人们采取相适应的生产和服务手段,特别是与较小的市场需求相适应,虽然生产和服务的手段较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单位产品的价格或服务的费用较高,但其劳动价值是完全可以实现的。㈡垄断价格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也限制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的正常竞争。同类商品在不同市场范围的同一价格,不论是国家规定还是垄断组织规定,事实上是一种垄断价格。这种垄断价格不论是反映了同类商品在不同市场范围的平均价值,还是高于或低于平均价值,但是,在具体的市场范围内,该种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只是偶然性的,而价格与价值不相符合则是普遍的。与此相联系,这种价格与价值相符合的偶然性,就使等价交换成为偶然性行为,价格与价值不相符合的普遍性,就使不等价交换成为普遍性行为。因此,可以说,垄断价格形式违背了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垄断价格也不能体现商品流通中的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粮食购销长期实行单一的计划价格,在商品流通中等价流通和循环流通是经常性的经济行为。因此,粮食经营部门的保管、运输活动的费用无法得到补偿,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只能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来维持经营。垄断价格形式限制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领域的正常竞争, 也必然造成生产和销售中的垄断。在销售中只能采取让利代销,统购统销或生产与销售独家经管的办法。在生产中,采取定额或配额生产。如果对生产数量不限制,同一价格则会给生产者造成误导,从而造成供求状况的不平衡和资源的巨大浪费。如果同一价格反映了同类产品在各种市场范围的平均价值,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的生产者就会获得比实际付出的劳动量较多的收入;相反,生产条件较差地区的生产者获得的收入则会低于他们实际付出的劳动量,从而影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比如,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的购销长期实行同一价格,粮食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农民的收入要好一些,而粮食生产条件较差的山区、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则低得多。如果同一价格低于同类产品在各种市场的平均价值,则会严重影响该类产品大多数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的稳定发展,使供不应求的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煤炭工业发展的长期滞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产品、煤炭长期实施偏低的同一价格造成的。如果同一价格高于同类产品在各种市场的平均价值,就会使所有的该类产品生产者的平均收入高于其它行业生产者的平均收入。甚至会使那些采取最原始生产办法进行生产的生产者也会有利可图。这必然会使大量的同类中小企业纷纷上马,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大多数企业开工不足,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下降。改革开放后我国一度出现了大量的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的小炼油厂,炼油生产的平均收入偏高是其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ZF放开对商品价格的严格控制,特别是对许多商品取消国家规定的单一价格形式, 允许商品价格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自由浮动。也就自然地恢复了同类商品价格在不同市场范围内的多样性。这是完全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的。因而,也就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㈢联系通货膨胀因素分析商品流通中不等价交换的表现。纸币的产生和使用使货币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纸币彻底脱离了商品的性质,真正体现了与其它一切商品相对立的货币特征。它不再像金属货而那样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第二、纸币唯一的使用价值是发挥货币职能的作用,它不再像金属货币那样除了发挥货币职能的作用之外,还具有作为贵金属的使用价值。第三、纸币只是一种金属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是商品经济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再像金属货币那样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疑结物,是价值实体。由于纸币不同于金属货币的这些特征,使纸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流通与以金属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流通相比较,其媒介作用更为明确。设:100公斤大米=1克黄金=1件上衣,为以金属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过程。分解开来看,这又可以看作是两次卖与买同时完成的物物交换。即:100公斤大米=1克黄金1克黄金=1件上衣这是因为,黄金本身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能够退出货币流通而最终进入生产或生活消费。设:100公斤大米=300元人民币=1件上衣,为以纸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过程,将这一过程分解开来的两次交换行为,即:100公斤大米=300元人民币1件上衣=300元人民币这里的每一次交换行为是不能视为卖与买同时完成的物物交换的。这是因为,纸币本身不是商品,不是价值实体,只是商品经济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商品所有者出售100公斤大米,获得的300元人民币,只有作为交换媒介再用于购买其它商品或者作为支付手段用于还债纳税、才具有实际意义。就100公斤大米=300元人民币这一交换行为来看,对于大米的所有者来说只是单纯的卖的行为。大米的所有者,用出售大米的300元人民币购买一件上衣,只是单纯的买的行为。只有二者的统一才能最终完成商品交换的卖买行为。这里的300元人民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作用是非常明确的。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以金属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流通过程中, 由于金属货币自身的价值具有稳定性,无论是分别从两次交换行为来看,还是从整个商品流通过程来看,都充分体现了等价交换原则。在以纸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原则的充分体现同样是要以单位纸币值稳定为条件的。如果社会上存在着纸币贬值的通货膨胀,单位纸币贬值,必然会损害商品流通中等价交换原则的实现,这种损害主要是从整个卖与买的交换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通货膨胀、单位纸币贬值是从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比较中而言的。不论社会上是否存在通货膨胀,也不论通货膨胀程度高低,就某一特定时期,比如说某年某月的某一日,单位纸币值总是确定的。在卖米的时期100公斤大米=300元人民币,这一等式说明300元人民币表示了100公斤大米的价值。在买上衣的另一时期, 1件上衣=300元人民币,这一等式也说明300元人民币表示了1件上衣的价值,这两个等式都是成立的。也可以说各自体现了等价交换原则,如果将两次卖大米与买上衣联系起来分析,是否能够体现等价交换原则是有条件的。需要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分析:不论社会上是否存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程度如何,在同一市场的同一时期,连续性地进行了卖米和买上衣的交换行为,由于在特定时期,单位纸币值总是确定的,不变的,因此,卖米和买上衣的交换行为,无论分别从两次交换行为来看,还是將两次交换行为联系起来看,都充分体现了等价交换原则。在存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如果卖米和买上衣的交换是在同一市场范围的不同时期的两次交换行为,从每一次交换行为看,都充分体现了等价交换原则。如果将两次交换行为联系起来,从形式上看100公斤大米=300元人民币=1件上衣这一连等式是成立的,毫无问题。从实质上看是不能成立的。问题的关键是卖米时期的300元人民币与买上衣时期的300元人民币所表示的价值量是不相等的。而且,两时期间隔的时间越长,300元人民币所表示的价值量的差距越大。设年通货膨胀率P为10%,有米的商品所有者卖米与买上衣的时间相隔一年,那么买上衣时期 Z2的300元人民币值仅相当于卖米时期Z1的人民币值为:可以利用公式计算:Z1= Z2/ 1+P& & =300元/(1+10%)≈272.7元卖米时期Z1的300元人民币值相当于买上衣时期Z2的人民币值用公式计算:Z2= Z1×(1+P) =300元×(1+10%)=330元时隔一年,卖米者所得的300元人民币,在形式上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实质上,它所表示的价值量减少了,卖米者受到了价值损失。用卖米时期的人民币表示,损失了价值300元-272.7元=27.3元。用买上衣时期的人民币表示,损失了价值:330元-300元=30元。这样,100公斤大米——300元人民币(一年后)——1件上衣的交换过程,并没有体现出等价交换原则,而是在同一货币额为交换媒介的形式下掩盖着的一种不等价交换。如果要体现等价交换原则的流通式应表现为:100公斤大米=300元人民币=(一年后)330元人民币=1件上衣。这种不等价交换,用延期付款形式则会表现的更为明白。如果1年前以300元人民币购得100公斤大米没有付款,在年通货膨胀率为10%的条件下,一年后以无利息还欠形式将300元人民币付清。则卖米者损失了现期人民币30元,仅等于收回了一年前人民币272.7元。换句话说,卖米者在一年前将价值300元人民币的100公斤大米仅以272.7元的价格出售了。而购买者仅付给了272.7元的人民币就购得了价值300元人民币的100公斤大米。以上我们分析说明了在同一经济区域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造成了单位纸币在不同时期所表示的价值量的差别,因而会出现在同一市场范围由同一货币额联系起来的不同时期商品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现象。通货膨胀引起商品流通中不等价交换的另一种表现,则是由于通货膨胀程度在同一时期不同经济区域的差别,造成了同一面值纸币在不同经济区域所代表的价值量的差别,引起的由同一货币额联系起来的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商品流通的不等价交换现象。设A、B两经济区域反映两地正常货币关系的汇率为:1A元=1B元。无论是用100A元还是用100B元为媒介分别在两地出售和购买商品。A地X量食品=100A元(或100B元)=B地Y量布料,这一流通式表示的是等价交换。当A地没有通货膨胀,而B地却发生了通货膨胀,或者A地也发生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程度低于B地。这时,两地货币汇率不变,仍然为1A元=1B元,问题就出现了。无论是用A元表示,还是用B元表示,上面的商品流通式就不可能表示等价交换了。为了简单明了,我们设A地A元没有发生通货膨胀,B地B元通货膨胀率为100%,纸币贬值率为50%,现时的1B元只等于通货膨胀前的0.5B元。那么,反映两地正常货币关系的汇率应该是1A元=2B元。在汇率不变,仍然为1A元=1B元的条件下,A地X量食品=100A元(或100B元)=B地Y量布料,就不再是等价交换。A地100A元X量食品,实质上只能换取B地B元贬值前的二分之一布料。在商品交换中,A地损失50%的价值财富。B地在商品交换中获得了相当于自己用于交换价值的双倍的价值财富,即无偿占有了A地用于交换价值50%的价值财富。反映两地等价交换的商品流通等式应该为:A地X量食品=100A元(或200B元)=B地Y量布料。这种因不同经济区域的通货膨胀程度不同,引起的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不等价交换,在货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条件下是普遍存在的。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A、B两经济区域可以是使用不同法定货币的两个国家,也可以是使用同种货币的同一国家的两个不同经济区域。总之,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会引起同一经济区域由同一货币额联系起来的不同时期的商品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现像是存在的。在同一时期,由同一货币额联系起来的不同经济区域的商品流通中的不等价交换现象也是存在的。这种不等价交换在当今世界贸易中是普遍存在的。
四)通货膨胀会造成商品流通中的反向减值流通的不正常现象正常的商品流通总是遵循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的。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致使商品流通在违背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的状况下,即在反向减值状况下能够运行。也就是说,同类商品的流通可以从生产条件差、社会劳动生产率低,单位商品价值量大的市场范围流向生产条件好,社会劳动生产率高、单位商品价值量小的市场范围。当然,这种商品流通并不是从表面形式到内容实质上的全面违背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的。而是在表面价格符合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的形式下,掩盖着价值内容违背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的实质。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通货膨胀程度的区域性,即通货膨胀程度在不同经济区域的差别性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忽视了由于通货膨胀程度在不同经济区域的差别性会造成同一种面值货币在不同经济区域所表示的价值量是不同的这一事实。在同一国家法定货币流通的范围内,在同一时期,由于增发的纸币量在不同经济区域投放的比例不同,必然造成不同经济区域之间通货膨胀程度的差别。从而导致了同一单位纸币在不同经济区域所表示的价值量的差别。 如果说我国某沿海S经济特区与某内陆经济区域H省相比,在改革开放前的70年代末劳动者人均创造的国民纯收入都是800元人民币,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单位人民币l元在这两个经济区域所表示的价值量是相等的。 S经济特区1元人民币=H省1元人民币。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初统计数字显示的S经济特区劳动者人均创造国民纯收入为1O000元,为H省劳动者人均创造国民纯收入2000元的5倍。要说S经济特区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这是事实。说S经济特区劳动者人均创造国民纯收入是H省劳动者人均创造国民纯收入的5倍,却不是事实,只是一种假像。从货币及通货膨胀理论角度看问题,我们要说, S经济特区的人民币贬值了,其贬值程度,或通货膨胀程度均大于H省。S经济特区人民币的贬值率用公式计算, B= (1-Z1/Z2)×100%= (1一800元/1000元)×100%=92%这就是说,90年代初S经济特区1元人民币表示的价值量为70年代末的8%,贬值率为92%。其通货膨胀率用公式计算:P=(Z2/Z1-1)×100%=(1000元÷800元-1)×100%=1150%这说明, 70年代末1元人民币表示的价值量,现在要用12.5元人民币来表示。内陆经济区域 H 省的人民币也贬值了。贬值率用公式计算:B=( 1-Z1/Z2)×100%=(1-800元/2000元)×100%=60%
& & 这就是说,90年代初H省1元人民币表示的价值量是70年代末的40%, 贬值率为60%。其通货膨胀率用公式计算:P=B/(1-B)=60%/(1-60%)=150% 这说明,H省70年代末用1元人民币表示的价值量,现在要用2.5元人民币来表示。 通过计算,显然S经济特区人民币的贬值率和通货膨胀率均高于H省。但是,从表面形式上看,90年代初S经济特区与H省的人民币毫无差别,完全一致,从而掩盖了各自经济区域单位人民币所表示价值量上的巨大差别。90年代初,反映两经济区域的正常货币关系应是:H省2000元人民币=S经济特区10000元人民币H省1元人民币=S经经济特区5元人民币这说明,90年代初H省1元人民币所表示的价值量是S经济特区1元人民币所表示价值量的5倍。以此为依据,我们才能正确地分析两经济区域的物价水平的高低,及商品流通是否正常。 假设,90年代初1公斤豆角的市场价格在H省平均为1元,在 S经济特区平均为5元。这表明两经济区域每公斤豆角的价值量是相等的,价格是相等的。如果说,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应蔬菜的生长, S经济特区每公斤豆角的市场价格平均为3元,生产豆角的社会劳动生产率要高于北方。每公斤豆角的价值量或者说生产每公斤豆角所耗费的劳动量仅是H省的60%,用 H省人民币值表示,或者说没有通货膨胀程度的差别及单位人民币所表示价值量的差别,S经济特区每公斤豆角的市场价格应为 0.6 元,低于 H省平均的市场价格。这样,豆角正常的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应该是从社会劳动生产率高,每公斤豆角价值量低的S经济特区流向社会劳动生产率低,每公斤豆角价值量高的H省。然而,在S经济特区人民币的通货膨胀程度高于H省,每元人民币所表示的价值量仅为H省的五分之一。同时,人们又不承认两经济区域单位人民币所表示价值量的差别,认为S经济特区1元人民市与 H省1元人民币表示的价值量相等。这样 1公斤豆角在S经济特区的平均市场价格3元,就高出 H省平均市场价格2倍,而不是表现为 H省平均市场价格的60%。豆角不是从 S经济特区流向H省而是由 H省流向S经济特区。从表面上看,豆角是从每公斤价格1元的 H省流向每公斤价格3元的 S 经济特区,是符合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的。从实质上看,用 H省人民币值计算,豆角是从每公斤价格1元的 H省流向每公斤价格 0.6元的 S经济特区,用 S经济特区的人民币计算,豆角是从每公斤价格5元的 H省流向每公斤价格3元的 S经济特区。这是不正常的反向减值流通,是违背定向增值不循环流通规律的。这种反向减值的不正常的商品流通,必然影响到两经济区域的经济利益。 从H省角度看这种不正常的反向减值流通不会影响豆角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因需求的扩大以高于每公斤1元的价格出售豆角而增加收入。这种反向減值流通也不会影响组织豆角流通的经营者的利益,因为每公斤1元的收购价格与每公斤3元的销售价格之间有2元的价格差,通常是不会亏本的,而是有利或有厚利可图的。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区域从整体上的宏观角度分析,这种反向减值流通损害了H省的经济利益。即使是每公斤豆角运到S经济持区以3元的价格出售,也仅仅是实现了其生产价值的60%。如果豆角行情因 H省豆角的流入而受到冲击,每公斤以2、5元出售,仅能实现其产品价值的50%。运输费用还不在其内。这样,每公斤豆角按H省人民币值计算,损失了价值0.5元,或者用 S经济特区的人民币值计算,损失了价值2.5元。随着销售数量的增加,损失也就越多。 从 S经济特区角度看由于受大量廉价豆角涌入的冲击,豆角价格会下降到3元以下,每公斤为2.5元,使豆角价格低于价值,损害S经济特区豆角生产者的经济利益,迫使其转产。但是,从 S经济特区整体上的宏观角度分析,居民以每公斤2.5元的价格购买豆角,比原来市场价格3元还要便宣0、5元,是真正的廉价。这样每运进S经济特区1公斤豆角,就会使 S经济特区的居民无偿占有以S经济特区人民币值计算的0.5元,以H省人民币值计算的0.1元的H省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随着购买数量的增加,无偿占有H省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就越多。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H省的损失和S经济特区的无偿占有在数量上是不相等的。 H省每向S经济特区销售一公斤豆角不计运输费用,就要损失以H省入民币值计算的0.5元, 或者以S经济特区人民币值计算的2.5元。而S经济特区仅无偿占有以H省人民币计算的0.1元,或者以S经济特区人民币值计算的0.5元。这表明, H省每向S经济特区市场销售1公斤豆角,只有50%劳动属于有用劳动,即用H省大民币值计算的0.5元,或者用S经济特区人民币计算的 2.5元,连同运输费用的劳动,都属于无用劳动,是被浪费了。
无限扩大经管职场人脉圈!每天抽选10位免费名额,现在就扫& 论坛VIP& 贵宾会员& 可免费加入
加入我们,立即就学扫码下载「就学」app& Join us!& JoinLearn&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京公网安备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货膨胀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