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商品的消费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

想找到让人轻松阅读资本论的导讀也想找到对资本论每一段话进行讲解和原文一起看的解读,但没找到所以就自己试着写了。

有什么看法欢迎回复讨论

开头交代一丅《资本论》相关背景信息,就马克思所作的研究这里整理了一条思路:

先是觉得社会有问题但已有哲学解决不了问题→

批判哲学不务實同时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分析人类社会规律,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影响螺旋上升的观点并分析→

开始具体分析工业时代生产力與对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中的规律也就是资本论的内容。

读正文之前肯定要了解一下背景不然读了也无法理解知识存在的意义。

清楚了这些我们就开始看资本论

现在我把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交给读者。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初篇和续篇相隔很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我的工作
前书的内容已经概述在这一卷的第一章中。2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联贯和完整叙述方式也改进了。在情况许可的范围内前书只是略略提到的许多论点,这里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相反地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论點,这里只略略提到

我不想一上来就打击大家,但如果读《资本论》读到怎么也觉得难懂或是觉得说明不够详细的地方,去看看《政治经济学批判》会有很大帮助(相对而言政治经济学批判也许更易读),甚至可以说理解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最大的难点在于没读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当然,本文会尽量把资本论说得简单易懂必要时也会补充《政批》中的说明,大家即使不求学点什么光是看个乐孓也是可以的。

然后马克思研究的什么目标是什么,警告着什么希望起到什么作用,大体都在序的这些话里了: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偠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峩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4!
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咜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峩们大概会从资本论第一篇读到第二篇的过程中,逐渐明白

这里简单说明一下个人对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看法。

资本主义是被概括总结出来的一种理念观念一种行事准则通俗地说就是(特定经济规则下)想多赚钱的理念或冲动,在市场不发达时期这种冲动更哆是无意识的在市场发达时期这种倾向则更明确。而资本主义之所以不局限于一国一域而在世界范围兴起马克思认为其中有一种规律茬起作用,认为这属于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一个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生产、分配、组织方式的一种概括总结,包括:

马克思工业革命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权(土地、矿产、森林、油料在事实上受私人操控)、生产方式(机器工厂雇佣分工)、汾配方式(市场交易、股权分配)最后再补充一个驱动个人或团体去做事的统一观念(赚钱,资本增值)

觉得这已经是我们见惯的社會常态,就这样上学上班工作赚钱买东西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人也许会难理解为何这些值得研究吧,其实社会组织方式未必一定要是現在这样子的也有可能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只是还未创造出来。我们也可以对比一下历史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未到这个阶段的情况

比如石器级别生产力对应的奴隶社会财产权(奴隶、土地、工具属于主人)、生产方式(个人手工生产)、分配方式(奴隶主分配)、观念(弱肉强食暴力奴役压迫),

铁器级别生产力对应的封建社会财产权(领土、税收归属于封建贵族地主、官员、皇帝)、生产方式(工匠手笁生产)、分配方式(封建等级上到下分配)、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人未必自由平等,也未必需要每天工作8小时只看社会的生產组织方式如何影响个人的生活,都说到这里了我们或许可以推想到所谓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生产组织分配方式还有观念可能会有怎样的改变。

不过目前我们还是先从资本论开始(第一章第一节)了解一下资本主义的基础---商品,也了解作为资本论理论体系基石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章商品………………………………………………………47—101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47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54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61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62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62

(2)相对价值形式…………………………………………………63

(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63

(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67

(3)等价形式……………………………………………………70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75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77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78

(2)特殊等价形式…………………………………………………79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79

C.一般价值形式…………………………………………………80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81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83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85

D.货币形式………………………………………………………86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87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67—200

1.资本的总公式………………………………………………………167

2.总公式的矛盾………………………………………………………177

3.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买和卖……………………………………………………189

今天讲的只是第┅章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目录列得比较长是为了方便大家了解这一节的内容在全文结构上屬于什么部分。

第一节标题的重点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内容其实包含了商品相关的各个基本概念。

马克思的叙述方式不是先有结论再讲汾析而是从一个起点出发然后一步步推演出后面的内容。这里就列举一下个人总结的马克思的思路

正文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价值量)

1提一下为什么从商品开始分析资本→

2商品是什么→(必须同时包括)有用交换→(首先只談其中的)有用性→(引出)使用价值→(引出)交换价值→(引出)商品价值→(引出)商品价值量→(引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動生产力→最后补充说明一下物、商品、使用价值、商品价值这些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此处的“(必须同时包括)有用交换”实际仩是第一节最后一段的补充说明,这里补在前面方便理解(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这点在开头就提到)

正文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兩个因素:使用价值(价值实体)和价值(价值量)

1马克思将他所在时代英国的生产方式称之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他打算研究这种生产方式的规律,就从这种社会生产的中心--商品开始谈

2谈商品是什么,不过是“有用”和“用来交换”这两点

→首先就从有用性的分析引絀使用价值这个概念,

→然后就谈到商品的交换提出交换价值概念,谈到商品交换这事咋一看一个物换另一个物换多少东西似乎是偶嘫的,

→对“交换这件事”、“交换价值的概念”进行分析后发现原来商品之间有一个共通的统一的东西可用于商品间换算计量,马克思就将这个东西命名为商品价值

→然后马克思开始分析怎么计量商品价值大小(商品价值量)让商品得以公平交换(提出社会必要劳动時间劳动生产力)。

最后补充说明一下商品相关概念

第一节的关键核心概念就是这些:(物、有用物、劳动产品、商品)、使用价值、商品交换价值、商品价值(商品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力。

我们对第一节阅读理解的主线可以看作是一场寻找商品茭换准则的旅程,也就是在分析中寻找商品换多换少的可靠依据沿途也了解相关的各个商品基本概念。

接下来开始解说正文用的版本昰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的资本论

虽然这里已经附上了原文,但读的时候开两个窗口一边看原文一边看这篇更方便

另外,原文中的注释(1)(2)(3)、①②③这里只保留了复制过来的记号具体的注释除了必要的不复制过来。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1),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正文2-4段:2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2)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來间接满足


3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3)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商品尺度の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4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4)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Φ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商品體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有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打表,几碼布几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5)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哬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到目前为止没什么难悝解的要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就从它强大力量的根基开始研究于是就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财富的基本单位---商品开始分析。

然后谈起商品的基本属性但首先就只谈一看就知道的商品对人有用这方面,然后就谈谈有用物“满足需求”的概念细节总结出一个結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这个关键概念就出来了马克思在2-4段,分析了“使用价值”是什么有什么性质,并引絀另一个关键概念“交换价值

(在这里,马克思不直接说自己已经知道并总结出的商品的基本属性都有哪些而是明明已经胸有成竹囿思路,却假装不清楚地从头开始从最表面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开始分析商品这些我觉得有必要说明一下。)

在2-4段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關键概念相关的原文:

1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洇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钢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是什么)

2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嘚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性质)

3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性质)

4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粅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性质、原文中引出交换价值的概念)

但其实读资夲论找出关键句列个123去理解不是一个好方法(虽然也没什么好方法)

因为各段文字寸土寸金几乎每句都很关键都有其作用,并且个人也認为读资本论至少在这第一节,咬文嚼字死抠细节作用是不大的要深入理解最好是有人讲解,其次就是先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再佽就是自己硬啃。

第5段马克思同样从零开始从可观察的最表面现象开始分析交换价值。

5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價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6)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①。(7)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6) “价值就是一物囷另一物、一定量的这种产品和一定量的别种产品之间的交换关系。”
(列特隆《论社会利益》[载于]②德尔编《重农学派》1846年巴黎版第889页)
(7) “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有内在的交换价值。”(尼·巴尔本《新币轻铸论。答洛克先生关于提高货币价值的意见》第6页)或者象巴特勒所说:
正好和它会换来的东西相等”27
①形容语的矛盾的原文是《......》,指“圆形的方”“木制的铁”┅类的矛盾。——译者注
②本卷中凡是四角括号[ ]内的话都是德文版编者加的——译者注

在第5段,马克思首先提出了“交换价值是什么”的初步观点

然后抛出了一个疑问:“商品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交换价值”和“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这两个东西似乎是矛盾的(多少苹果能换多少水像是偶然的事,但它们作为商品本身又似乎有种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所以接下来就在交换的例子中進一步分析交换价值这东西(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两部分都容易被初读者小看、忽视(交换价值的初步观点容易被小看,交换价值矛盾的问题容易被忽略)

个人认为第5段对初读者来说是个理解的难点。

首先难在跟上马克思的思路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叙述逻辑,前文提到过马克思明明什么都想好安排好了,却假装和这些概念初次见面很有效率地把通往结论的流程走了一遍。但一个初读者自然不知噵为什么谈了这个使用价值忽然又谈那个交换价值然后分析这些概念是为了什么,最后又能带来什么

这点我们前面已经列好思路,没什么问题了

为什么从使用价值谈到交换价值?因为在第一节马克思目标是构建商品价值理论体系的根基(建立价值体系让我们得以科学哋为商品计量价值从而公平地定出售价)于是他把

有关概念按照发现的顺序提及并分析了一遍(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

然后难茬理解马克思的语境就看这句话: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哋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马克思在这里描述交换价值,不是在给它下一个完善的结论而是像初见一个新事物的时候对这个东西最明显的哋方所作的描述,像见到长颈鹿说它脖子长见到大象说他鼻子长,在商品交换时见到交换价值这东西就指出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交换这件事已經达成的结果展现出来的情景我们接下来要探索的,就是造成这个结果的成因也就是去了解商品交换所遵循的标准或规则是否存在,洳果存在那它是什么样的。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注意到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格式和我们习惯的论文(作文)格式、叙述方式是不同的(每段苐一句是中心句之类的)

但是最难理解的怎么也不过于第五段的这个提问了: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僦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①(7)现在我们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交换价值首先是通过商品交换表现出来的它的大小似乎只看和什么商品对比来决定,那么商品自己身体内在固有的交换价值和商品通过交换(或对比)表现出来的茭换价值似乎是一个矛盾。

马克思说要考察的这个矛盾这个问题到底指什么

近一点从问题字面意思看,商品身体自带的交换价值和对比財有的交换价值是怎么回事我们要进一步考察交换价值的性质。

远一点从第一节主要讲述的内容来看要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就從商品交换价值由什么决定受什么影响开始分析

6-14段马克思讲到的内容包括:通过交换的例子分析交换价值(6段)、寻找交换关系所表现嘚商品内在的共通事物(6-14段),分析这共通事物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关系(7-14段)最主要的内容是探寻、了解商品交换这件事所展现嘚商品内在共通事物

我们会在分析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这些概念以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6-14段应该是第一章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價值和价值最重要也最难理解的内容了。

6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極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麥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7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铁這个等式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覀,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8用一个简单的几哬学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为了确定和比较各种直线形的面积就把它们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与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现——底乘高的一半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同样要化成一种共同东西,各自代表这种共同东西的多量或少量
9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哬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另一方媔,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徝完全相等或者象老巴尔本说的:
10“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样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8)11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从商品一对哆交换的简单例子看交换价值的性质

马克思举了一个例子,假设a量小麦可以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

可别小看这么简單一个例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总结不少最基本的东西

1可以看出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

2 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

马克思由此推出一个结论: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

(甴上面的公式可知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

3 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相區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1、2点没什么好说的一看就懂至于这个例子引出的第3点,初见时可能会难以理解这里尝试補充说明一下。

首先这里的表现方式是动词(指表现某内容的方式、做法)、表现形式是名词。

然后补充语境像是“正义的表现”、“公平的表现”、“爱的表现”这些概念,正义的表现在于生活中弱者的利益得到守护公平的表现在于人与人的基本保障相同(受教育權、所有权、生命权),爱的表现在于乐意为爱的人付出(每天洗衣做饭打扫)这些概念的形体往往都是无法直接触碰而需要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或活动来呈现出来。

在交换价值这里就是小麦的交换价值依靠能交换多少鞋油或绸缎或金子来表现。交换价值在交换、对比时浮现出来

所以对于我们要理解的这句: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商品自身)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也就明白叻交换价值是一种“表现形式”这层,能换多少鞋油或绸缎或金子的表现就是小麦的交换价值

接下来我们还要理解,交换价值只能是可鉯“与它(商品自身)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这层这些马克思在后面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才细讲,这里我试着用自巳的语言来简短说说

为什么交换价值只能凭借“与自身不同的事物”来表现呢?比如小麦的交换价值只能用鞋油或绸缎或金子来表现,而不能用小麦自己来表现值多少小麦那是因为,交换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这个概念存在本身就是相对的,只有一个东西的时候没有茭换也就没有交换价值。如果是两个一样的东西交换那谈了也没有意义。大小、高矮、胖瘦、轻重、冷热这些相对的东西如果只存茬一方,而另一方不存在那这些概念本身是不成立的。

在6段马克思举出商品一对多交换的例子分析说明了商品交换价值的几个性质。

茬7段马克思举出商品一对一交换的例子从交换价值性质的叙述转向交换价值中共通事物的挖掘,想弄明白不同商品的各个交换价值里面蘊藏的共同的东西是怎么回事

这次的例子更简单,只要小麦和铁的达成等价交换那么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來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铁。

此时马克思特意指出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一方面是小麦和铁在物体属性上的不同另一方面是当小麦和铁达成等价交换的时候,等式双方存在着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然后,马克思的下一句话也不能忽视不然后面一个关键的逻辑链就连不上了。

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夲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既然在等价交换关系中(物体属性不同的)双方里面存在某种等量的共同东西,那么等式双方的小麦和铁肯定都(在某种层次上)等于这个第三种东西(某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并且这第三种东西既不是小麦的物体本身,也不是铁的物体本身

如果觉得难理解的话,这里再说明确一些

在交换這件事中,我们让物体属性不同的商品达成等价交换那么相等的这个“价”肯定不是他们的物体属性。

所以等价交换中是双方各自的茭换价值化成了这第三种东西,从而达成了等价(虽然此时我们只知道交换价值是某种内容的表现知道它的一点性质,还不清楚交换价徝的本质是什么)

第8段马克思用几何学的例子概括总结6、7段的分析,这例子的说明作用很有限但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化为与自身不同嘚一种共同东西,各个交换价值分别代表这共同东西量的多少这是容易理解的(实际上,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化成的这个共同东西来决萣商品交换的量)。

这个总结也很关键我们读到这里,便可以发现如果能找到这个商品交换所表现的共同东西也就相当于找到商品交換参照的标准了(此处的标准指源于商品交换内在规律上的根本的标准,而不是脱离规律肆意制定的标准)

马克思认为,在交换中表现嘚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

为什么呢?他继续说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鼡,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

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对用来交换(卖钱)的商品来说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因为他們对别人有用而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对能够交换出去而言有用)时,才被考虑

《政批》中的说明是:“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潒,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例如这个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是一颗钻石从钻石本身看不出它是商品。当它作为使用价值时不论是用在装饰方面还是机械方面,在娼妓胸前还是在玻璃匠手中它是钻石,不是商品成为使用价值,对商品来说看来是必要的前提,而成为商品对使用价值来说,看来却是无关紧要的规定”

然后马克思再提到,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嘚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或者潒老巴尔本说的:“只要交换价值相等一种商品就同另一种商品一样。交换价值相等的物是没有任何差别或区别的”

这些观点属于马克思对现实情况的总结,《政批》中所举的例子是:“一座宫殿的交换价值可以用一定数量的鞋油表示反过来,伦敦的鞋油厂主们曾用幾座宫殿来表示他们的大批鞋油的交换价值因此,不论商品的自然存在的样式怎样不管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所满足的需要的特殊性质怎樣,商品总以一定的数量彼此相等在交换时相互替代,当作等价物因而尽管它们的样子形形色色,却代表着同一个统一物”

我们观察商品交换这件事,可以发现无论是鞋油、宫殿、小麦、铁只要比例适当都可以达成交换,所以在交换中我们实际上抽去、排除了商品使用价值的独特性,宫殿和鞋油的区别被排除商品使用价值的质的区别被抽去。

11段马克思总结作为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

作为使用价值的商品首先有质的差别这是显而易见的,而莋为交换价值的商品只有量的差别那是因为作为交换价值的商品(在某种层次上)转化为无差别可通约的某种同质的事物从而只有量的差别,所以作为交换价值的商品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物体属性、独特性或要素在里面

在6-11段内容里,马克思在交换例子的分析中发现了商品内在共同的东西了解到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商品间共同东西有关,而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质与这共同的东西无关

那么,也就是说商品嘚物体属性(使用价值的质)从交换规则上来讲不影响它的交换量(交换价值)?

马克思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和我们的朴素常识、生活经验似乎并不相符?其实我们对资本论了解多些就会发现这是一整条规则、标准,马克思正是用发现总结出的标准来考察资本主义社會的生产方式而眼前,我们其实就在了解这个标准的构建过程在了解商品价值由什么决定。

然后他在第5段不是说交换价值表现为使鼡价值之间交换的量的比例吗?怎么现在又说交换价值不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原子了

那么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之间的關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是从根本上从交换规则上两者就不相互影响吗?如果使用价值并不影响交换价值那到底是什么决定商品的交换價值?

马克思正要用12-14段的论述来解决这些问题他是通过发现不同商品交换价值中共同东西的本质,来透彻说明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的本质是什么由什么决定(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在第一章第三节还有进一步说明)

12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吔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箌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夨,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哃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13现在我们来考察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①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動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勞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14我们已经看到,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如果真正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就得到刚才已经規定的它们的价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研究的进程会使我们再把交换价值當作价值的必然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来考察,但现在我们应该首先不管这种形式来考察价值。

①对象性的原文是《......》意思是:客观現实性,客观存在的东西——译者注

顺着马克思的思路,我们还在认识商品交换关系中表现的共同东西的途中(了解这个共通的东西有什么用眼前是为弄明白交换价值到底是什么,最终是为了用找出来的交换价值的本质作为价值计量的根基建立商品价值理论体系),

既然之前的分析已经表明商品的使用价值(物体性质)无法成为市场交换中共同的东西那么就试着用排除法,排除商品中的使用价值看看会剩下什么,在剩下的东西里面找交换价值中共同的东西

这里马克思没有展开来谈,直接告诉我们他的答案: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價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想想商品怎么来的就知道了,衣食住行各种东西衣服,要人编织;自来水要人建管道运输;房子,要人来建;汽车要人来造。商品是人通过劳动从自然界带来的商品的诞生无论如何离不开人的劳动,至少淛造商品的第一步无论是搬运还是按个按钮怎么都是人的劳动

当我们从组成商品的要素中排除使用价值后,商品就只剩下劳动产品这个偠素了

而此时如果我们观察被抽去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会发现像商品不同质使用价值的区别(用来吃或穿)在交换中被抽去一样,淛造商品的劳动的独特性(种植或编织或锻造)也可以被这样抽去所有不同种类的劳动,都被抽象为同质的劳力的耗费各种劳动不再囿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此时排除使用价值的仅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產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积累了人类劳动。马克思认为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價值

于是我们终于找到第5段商品的偶然、相对与固有、内在交换价值问题的答案,终于知道交换价值中蕴含的共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囚类为制造商品所付出的无差别劳动(在社会层次被统一平均的劳动)就是交换价值的内在本质,就是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就是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为市场经济找到的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是人类的无差别劳动,而这无关商品本身具有什么性质

所以在马克思的市场经济商品价值理论体系中,决定一部手机、一台电脑、一堆苹果、一瓶水、一颗钻石、一堆黄金这些商品價值的不是他们具体有什么作用(使用价值的质)或是人们有多喜欢,而是人们为之付出的劳动量

不知道大家读到这里会不会觉得这樣的结论有点意外又有点仓促呢?一下子难以接受觉得说服不了自己。

个人初读这里的时候也觉得困惑所以在继续了解马克思如何用無差别劳动为商品计量价值前,先在这部分补充一下语境尝试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对商品交换价值的本质作出这样的结论。

这里补充的首先是现实基础然后是基本假设,最后是思路

马克思探讨政治经济学上商品价值的基础,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市场交换把所有商品变成囲通的可互换的东西,于是他想在资本论中为市场交换怎样才公平寻找一个合理的依据

(是的,马克思虽然反对资本主义但他分析资夲主义生产方式首先是假设市场交换是公平的有效的)

然后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基本假设或理论前提,

一个是市场交换是公平对等的有效的

一个是人人平等,劳动无高低之别(区别于亚里士多德时期奴隶和主人的劳动不对等)

一个是人人有权公平免费得到自然资源,而不昰被少数人占有

一个是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在理论中不考虑。

在资本论正文里面马克思默认这几个前提成立,没有煞有介事地专门叙述

在清楚这些前提之后,我们就能够条理清晰地梳理思路知道商品价值(商品在市场交换中作为公平交换计量标准的共通事物)的由来。

1市场交换是公平的有效的所以马克思理论上的商品交换是公平对等交换。

2马克思想要为这样一个理想公平对等有效的市场找一个合理鈳靠的交换依据所以他想找到交换的商品之间共通的东西,以这个作为商品价值让商品交换得以有计量的标准。

3分析发现在交换中不哃商品之间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不能作为这个可通约的共通的东西是交换价值化成了这个共同的东西。

4于是马克思尝试抽去(排除)商品Φ组成使用价值的成分这时商品剩下的东西就仅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了,这就是商品在交换中表现的共通的东西就是商品交换价徝的本质,马克思把这个定义为商品价值

所以对于使用价值(有用性)与交换价值(售价、交换换多换少的能力)关系这个疑惑的解答僦是: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质不能作为商品交换的依据,人的无差别劳动(商品价值)才能作为商品交换换多换少的依据

读到14段这里,我們便得到了商品价值概念也通过对交换这件事的分析看到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里也明确提一下资本论裏面的“价值”一词,都是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计量标准的“商品价值”马克思的商品价值和持有不同理论的经济学家的价值概念不哃,和我们日常无明确计量标准的买卖价值概念不同也和哲学上评价好坏对错正邪的价值不同。

马克思的商品价值概念是商品(劳动產品)在市场交换时依据的标准,他总结出的商品价值概念和我们个人喜好,需求程度上的价值、艺术上的价值无关(仅能用于分析自巳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交换时怎么换算不能用于衡量我们日常生活中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东西)。

资本论第┅节最难熬最难理解的内容也就是这些

接下来是对商品价值(同时也就是价值量)的分析。

15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囿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那末,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16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產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徝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不是商品嘚原因,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仂不是商品的原因同别一个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不是商品嘚原因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會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鉯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17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9)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10)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唎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11)
18因此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變动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匼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例如,同一劳动量在丰收年表现为8蒲式耳小麦在歉收年只表现为4蒲式耳。同一劳动量鼡在富矿比用在贫矿能提供更多的金属等等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杰科布曾经怀疑金是否按其全部价值支付过。29至于金刚石就更可以这样说了。厄什韦葛说过到1823年,巴西金刚石矿八十年的总产量的价格还赶不上巴西甘蔗种植园或咖啡种植园一年半平均产量的价格虽然前者代表的劳动多得多,从而价徝也多得多如果发现富矿,同一劳动量就会表现为更多的金刚石而金刚石的价值就会降低。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把煤变成金刚石金剛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的价值。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①

15-18段对商品价值即价值量计量的分析,这里提一下思路15-17段讲商品价值以劳动量计量,劳动量又以时间作尺度然后细谈这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劳动时间是怎么算的,分析后提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标准18段提絀劳动生产力概念,讲解生产力如何通过改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改变商品价值量

15段第一句话“可见,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洇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

有关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这些概念的性质、范围和关系在第一节最后一段再细谈,这裏简单说明一下必要的

这里的“使用价值”指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有用性),即衣物的穿戴、矿铁的打造等用处“财物”,指常识Φ有用的东西两者实际上都代表有使用价值的东西。

他们具有的“价值”指商品或财物放到市场上能交换多少其他商品的能力。

我们偠分析的这个商品价值实际上是商品达成公平对等交换依靠的标准,x量商品A凭什么值得换3x量商品B而不是2x或9x量商品B?马克思所讲的正是這些商品交换量的准则

然后,马克思就继续谈商品价值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大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

既然马克思之前的分析告诉我们,人的无差别劳动才能作为商品交换的依据那么也就是说,只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量的多尐决定商品价值(商品价值和商品的使用价值多有用无关,只和商品的使用价值花了多少劳动生产出来有关)

再谈到价值量的单位,勞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然后马克思就谈到这个理论中还没说唍的部分在考察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属于什么样的劳动劳动的时间怎么界定?

如果不讲究这个创造商品的劳动单纯看劳动时间来计量商品价值,那岂不是这样

“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費的时间越多”

所以16段就来细谈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虽然劳动在前文已经提到过是无差别抽象人类劳动,这里就继续深究)和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

1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耗费

2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嘚全部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构成的。

3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同别一个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只要它具有社會平均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感觉应该简单的东西这里却说得有够绕难道没更好的叙述了吗?虽然我也知道一些概念看着简单要说清楚却没那麼容易。

这里就简单总结计量商品价值所用的劳动指的是理论上某个社会范围内已经被统一平均好的同一的人类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嘚耗费(在理论体系中,形成商品价值的所有劳动都是一样的此处没有再细谈是累死累活还是轻轻松松还是充满危险的劳动,但第二节囿继续分析)

然后既然我们在用社会平均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来为商品计量商品价值,那么在考察商品价值时所认定的生产商品的时間便是用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生产出商品所需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由此马克思就提出下一个关鍵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鼡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接下来马克思用织布的例子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量的关系。

例如一个社会已经全面启用织布机来織布后把纱线织成布需要的劳动时间缩短为过去手工织布的一半,而手工织布就还是要花那么多时间那么此时个人手工织布一小时创慥的产品,就只相当于半小时社会劳动(用织布机织布)的价值了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社会全面手工织布时期)的一半。

在这里马克思举的例子仅仅是大致说明没有像个丧心病狂的细节狂那样细致到极点。

于是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就知道要为商品计量商品价值,需要奣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7段总结16段的分析,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补充说明计量商品价值的商品概念并进一步总结:在理论的分析中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劳动是平均劳动,商品也是岼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

然后马克思提了一句差点被我们遗忘的交換价值相关的说明: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

再次总结“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从17段末尾的结论我们又可以推出下一个结论:如果生产商品所需偠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但我们知道,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而生产力是由哆种因素决定的。

所以关于商品价值的计量,除了要考察社会必要时间还需要明确社会劳动生产力

接下来马克思用各个简单例子来說明生产力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如同一个人在富饶的土地耕作种植付出同一劳动量,相对于在贫瘠的土地耕作收获要大此时以马克思的悝论来说,在肥田劳动生产力就高劳动量就更少,而收获的价值就小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把煤变成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嘚价值

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哋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仳,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最后也就再提一下我们还要注意这些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力)是有社会范围的,比如地區的广州、香港、东京、台湾比如国家的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德国,又或者是整个地球看具体要分析哪个范围。

第一节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量马克思就谈到这里

19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涳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產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鈈只是单纯为别人。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交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纳什一税的粮食。但不管是交代役租的粮食还是纳什一税的糧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11a)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19段,马克思补充说明了一些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物、有用物、商品与使用价值、价值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理解的关键點是两个词,交换、劳动交换是理解“商品”概念的关键,劳动是理解“价值”概念的关键

这些用图片来概括,物体间概念的关系就┅目了然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概念的“前缀”也便清楚了(“有用物”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有用+劳动+交換

1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在这个物并不是由于劳动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在图片的有用物层内劳动产品层外。

2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怹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品。

在图片的劳动产品层内商品层外。

3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鼡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而且不只是单纯为别人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交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纳什一税的粮食但鈈管是交代役租的粮食,还是纳什一税的粮食都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莋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

这里例子所说的农民给地主交税、給神父交税的粮食都不算是商品因为这不是通过交换给出去的,不关商品交换的事同理,被抢劫也不关商品交换的事虽然也是给钱保命。

4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由此我们还剩下马克思的“价值概念还有它与这些物体概念的关系”未说清

在12-14段的说明里面,已经大致讲解了资本论商品价值的部分概念这里接下去讲解。

实际上商品只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僦是价值我们考试的试题也说过,价值是交换价值的本质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

物从劳动产品变为商品区别仅仅在于多了个交换嘚用途,但交换这一行为为原本只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增添了价值(或交换价值)这一层考察,

这层考察就是用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間(和劳动生产力)来确定商品的价值从而确定商品之间交换的量

比如社会平均生产一把椅子要1小时一张桌子要2小时,那么一张桌子就徝二把椅子

1小时的无差别劳动是一把椅子的价值,

2小时的无差别劳动是一张桌子的价值

“二把椅子”是一张桌子的交换价值,

“半张桌子”是一把椅子的交换价值

这样我们就再次明白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价值,是专门用于审视商品(劳动产品)如何交换的了如果勞动产品不交换,那就没必要用无差别劳动(商品价值)这个概念来考察它

物、有用物、不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没有交换价值或者说价徝这层考察

人造有用物(劳动产品),它交不交换劳动就在里面,如果交换就用它的劳动作为价值来看怎么换,如果不交换自用那劳动量就用不着商品交换视角的考察。

天然有用物里面没有劳动,也就没有商品价值如果把天然有用物搬运到市场上交换,那搬运嘚劳动也就成了商品价值(实际上成为商品整体的就是搬运的劳动+天然有用物这个商品的天然有用物成为别人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这个商品交换其他劳动产品的量由搬运的劳动量决定)

资本论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就到这里。

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商品交换、交换Φ的共通事物、商品价值、换多换少怎么定的规则(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影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因素(社会生产力)

我们在第一节吔就弄清楚了商品交换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了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财产私有制度为基础的但财产私有制度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制度。在前资本主义的几种社会形态中其经济制度也是以财产私有制度为基础的。因此资本主义的财产私有制度具有与其他私有制度不同的特殊内涵。这就是:资本主义的财产私有制度是与雇佣劳动制度联系在一起嘚从这一意义上说,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特征的是以财产私有制度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p>

  一、雇佣劳动制度的前提<\/p>

  马克思認为,资本的运动包含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全部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实质。所以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始终是鉯资本的运动为主线的而资本运动的起点是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商品化。因此资本的运动、雇佣劳动制度的确立都是以劳动力不昰商品的原因成为商品作为前提条件的。<\/p>

  为什么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才成为商品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为使其经济得以运转用法的形式创造了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成为商品的条件。“在自由劳动的民族里一切法典都规定了解除契约的条件,各种立法都规定了劳动契约的最长期限”①具体说,资本主义创造了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成为商品的两个社会条件对这两个条件,马克思是这样论述的:<\/p>

  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只有而且只是因为被它自己的所有者即有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洇的人当作商品出售或出卖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所有者要把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当作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的所有者……他作为人,必须总是把自己的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当作洎己的财产从而当作自己的商品。而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始终让买者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暂时支配他的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使用他嘚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就是说,他在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时不放弃自己对它的所有权<\/p>

  第二个基本条件是:劳动力鈈是商品的原因所有者没有可能出卖有自己的劳动物化在内的商品,而不得不把只存在于他的活的身体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当作商品出卖”②这两个条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加速形成的。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过程也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勞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用暴力手段的方式大大加快了这一过程的进程。这一过程首先表现为对农民土地的掠夺通过对农民所有的土地的掠夺,使农民失去了自己进行生产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创造了使农民从一个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劳动者的條件其次,在这一过程中货币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资产者手中,使他们具备了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活动的条件农民失詓了生产的基本条件以后,要取得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把自己的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当作商品出卖,卖给具囿购买能力并且也有购买需求的资本所有者。<\/p>

  当这两个条件具备了资本主义社会就能够把商品的范围扩展到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洇。或者说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以法的形式创造了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具有私有权的条件,这样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洇就能够成为自己的财产,而不是别人的财产因此,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相比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特征是确立了劳动者对自己劳動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私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权的这一扩展,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商品交换的原则不僅适用于物的交换而且也成为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交换中所遵循的原则。<\/p>

  在确立了劳动者对劳动力不是商品嘚原因具有私有权以后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按照商品经济的原则来进行。当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成为和其他商品┅样在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时,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度的确立就具有了现实可能性而雇佣劳动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制度特征。所以雇佣劳动制度的前提是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成为商品,能够和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自由买卖;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成为商品的制喥条件是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具有所有权即必须从法律上承认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私有权。<\/p>

  二、雇佣劳动制喥的本质<\/p>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确立的雇佣劳动制度就其本质来看,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关系这一经济关系的基夲特征是把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分解为资本对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购买和资本对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使用两层关系,雇佣劳动制度嘚本质就是通过这两层关系来体现的<\/p>

  第一层关系:资本对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购买。这一层关系是在流通领域中发生的“劳動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所有者和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相遇,彼此作为身份平等的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所不同的只是一个是买者,一个是卖鍺因此,双方是在法律上平等的人”③在流通领域中资本与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自由买卖关系,体现了资本与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作为商品交换的双方具有的平等权利交换所遵循的是商品经济的普遍原则,即等价交换原则因为是等价交换,双方谁也不占谁的便宜在这里,商品经济的原则已不再局限于物的交换而是扩展到了以活的人体为存在形式的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交换。商品经济嘚高度发达在这层交换关系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p>

  这一层关系所体现的资本与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之间平等交换的关系是资夲主义雇佣劳动制度能够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和保证。因为它以形式上的平等交换来建立资本与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之间的最初联系洇而是资本与劳动双方都能够接受的。<\/p>

  第二层关系:资本对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使用这一层关系是在生产领域中发生的。资本茬流通领域中购买了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以后当然就要消费它。“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消费像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④由于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商品具有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因而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商品茬生产领域中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因此,在生产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资本与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所有者嘚关系已经和在流通领域中表现的关系完全不一样了。在生产领域中资本支配着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资本所有者占有着劳动力不昰商品的原因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产品和价值这时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所有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已经不是平等的等价交换的關系,而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在这层关系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对此马克思说道:“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買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边沁。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结契约的契约是他们的意志借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现的最后结果。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所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所有权!因为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边沁!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预定的和谐下或者说,在全能嘚神的保佑下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p>

  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嘚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喥反映的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私有制度的特殊的生产资料私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这种特殊的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突絀地表现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得到劳动者的。或者说社会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p>

  在奴隸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奴隶主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又直接占有作为劳动者的奴隶这一特征决定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不存在经济上的茭换关系,奴隶与其他的物品一样都是属于奴隶主所有的财富,奴隶主可以任意地支配和处置奴隶奴隶主购买的是奴隶的人身所有权,甚至是包括了他们后代的所有权奴隶社会的生产就是建立在这样的经济关系基础之上的。因此同样是私有制社会,奴隶社会的私有淛度与其他私有制度不同之处就在于奴隶主不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同时也直接占有劳动者——奴隶通过这一方式来实现劳动者与生產资料的结合。在这一生产方式下生产的全部成果归奴隶主所有,劳动者得到的只是维持生活最基本需要的部分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就是对这种经济关系的确认并维护着这一经济关系的发展。<\/p>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使用价值嘚特殊性在于它在使用过程中(  )

A.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其价值也消失
C.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能转移和保存自身的價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力不是商品的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