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支会出现什么质量事故棉纺织业兴起

吉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吉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分享微信,钉钉扫码
适用地区:中国吉林省发文时间:文号:吉工信规划〔号发文体系:地方其他系统&政策原文“十三五”时期是吉林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准确把握新工业技术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国家对编制“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关要求,依据《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编制《吉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第一章 &认清发展形势,把握新一轮振兴发展机遇第一节 &发展基础一、“十二五”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吉林省工业经济也出现增速放缓、部分产能过剩、效益下降、工业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问题。为此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积极应对,认真贯彻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保持了我省工业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工业总量不断壮大。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稳定增长。工业总产值自2013年起突破2万亿,并连续三年稳居2万亿元以上,2015年达到2.3万亿元,是2010年的1.76倍,年均增长11.8%;201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054.6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工业资产合计不断增加,2015年工业资产合计为17399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9.9%。工业投资持续增长,201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15.8亿元,是2010年的1.4倍,年均增长8.8%。运行质量不断提升。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2045亿元,是2010年的1.77倍;2015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171.5亿元,是2010年的1.47倍。企业亏损面进一步降低,2015年企业亏损面为8.2%,比2010年降低1.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水平较为稳定。年间规上工业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3.9%、53.38%、54.8%、53.9%、53.8%,处于最佳区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2015年,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达32.4%,比2010年下降了8.9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轻重工业比例由2010年的27.9:72.1调整为2015年的32.3:67.7,轻工业占比提高4.4个百分点。对传统支柱产业依赖下降,优势及新兴产业的增量贡献进一步加大,装备制造业和医药这两大产业获得长足发展,2015年,两个产业合计实现增加值1156.7亿元,占全省比重19.1%,比2010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由%提高到%,提高2.47个百分点。此外,新兴产业在我省工业经济的新引擎作用正在显现,一批代表新动能的重大技术和产品实现突破。“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正式下线,高端CMOS图像传感器研制成功,远距离、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实现产业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已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72户,其中,国家级中心14户;建设吉林省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54个,获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户;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吉林省与科技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8个,建成8个国家级和15个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这些创新平台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器。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内部支出、企业拥有科技人员、企业专利申请数在五年间都增长1倍以上,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成果产出主体。一批关键技术在企业获得应用。智能高速动车组制造关键技术、艾滋病疫苗生产工艺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双轴并联混合动力技术、差别化纤维生产工艺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蛋白长效化技术、植物多元醇及燃料乙醇改良湿法生产工艺技术等实现世界首创,有机电致发光、热冲压成型、T400级碳纤维生产等技术实现产业化,聚乳酸生产技术向万吨级产业化方向迈进。一批重大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高速动车组、系列碳纤维产品、聚酰亚胺、聚醚醚酮、重组人胰岛素等一大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重大新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全省累计开发填补省内空白以上新产品5480种,新产品产值率一直保持24%以上。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工业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2015年,全省60个重点产业集群内的工业企业已达到338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83户,占全省的36.8%。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五年间,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用水量累计分别下降36%和37.8%,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品牌意识进一步增强,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五年间有44户企业获得吉林省质量奖、认定吉林省名牌69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1个、驰名商标93件、著名商标876件、地理标志商标22件。“两化”融合取得新进展。“十二五”以来,全省两化融合总体水平有所提高。2015年吉林省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为65.8,位居全国第22位。培育省级两化融合试点企业22户。围绕长吉图城市群的主导产业和产业园区,开展创建7个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试验区均基本搭建完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如辽源东北袜业园区电子商务平台建成并上线营运。20家企业成为国家贯标试点企业,其中中化长山和吉林敖东两家企业已通过国家贯标评定,省电子检验院通过国家工信部认定为贯标服务机构。自主开发了“吉林省两化融合数据采集评估系统”,建立了区域和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自评估诊断工作机制。全省建成一批数据中心涉及汽车、化工、纺织、医药等行业重大项目,较好地提升了区域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634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实现增加值7336亿元,是2010年的1.7倍;上缴税金741亿元,是2010年的1.8倍;从业人员723万人,是2010年的1.4倍;私营企业户数和个体工商户分别为23万户和136万户,分别是2010年的2倍和1.8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行顺利,实施“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培训工程;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115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年服务企业5.5万户。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均得到加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成效明显。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煤矿棚户区改造、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7个资源枯竭城市坚持把每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实现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全面启动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治理采煤沉陷区41万亩,关闭煤矿335个,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逐步得到解决。五年间,7个资源枯竭城市实现GDP年均增长10.9%、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5.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2%和9.4%。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吉林市哈达湾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列入全国首批试点,区内共有晨鸣纸业等67户重点工业企业完成搬迁。改造完成棚户区约6万户,共腾退土地面积700多万平方米。长春轨道客车、冀东水泥、一汽四平专用车等一批重点企业搬迁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吉林铁合金、吉林炭素完成整改搬迁方案。长春市铁北、四平市铁东、辽源市仙人河、通化市江东、白城市洮南等5个老工业区,通化市二道江煤矿区、临江市大湖煤矿区、磐石市红旗岭镍矿区、辉南县杉松岗煤矿区、珲春市英安煤矿区和白河林业局等6个独立工矿区列入国家支持范围。2014年至今,共有101个城区老工业区和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项目获得20.7亿元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支持。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十二五”时期,吉林省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长期制约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没有从根本上破解,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势下,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影响并制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发展方式粗放,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是靠大国企。2015年,全省年产值100亿元以上企业有12户,其中半数为国企,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21.4%,“一柱擎天”的问题尤为突出。二是依赖资源。2015年,煤炭、黑色金属采选和加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非金属矿物制品、木材加工、有色金属采选和加工等6大资源型产业产值占全省比重接近20%。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天然林禁伐、原油、钢铁、水泥等大宗原材料价格下降,使得我省资源型产业增长乏力。三是初加工。工业产品中“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产品加工停留在初加工阶段,不论是石化产业的化工原料加工,玉米等农产品加工,还是人参、林蛙、矿泉水等特产资源的加工,都存在产品加工深度低,低端产品多的问题。四是低配套。汽车产业中国际通行的零部件与整车产值比率为1.7:1,而2015年,我省只有0.44:1,汽车零部件省内配套率仅为45%;石化产业精细化学品率只有31.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轨道客车配套率尚不足20%。新旧动能接续不畅,工业增长动力不足。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省工业经济呈现出传统产业动能减弱与新兴产业动能不足的问题。从传统产业看,汽车、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吉林省传统的支柱产业,都不同程度地显现出发展疲软态势。汽车产业,进入微增长时代,2015年一汽集团市场占有率为11.6%,比2010年下降2.6个百分点,行业位置由第2位下滑至第3位。石化产业,受资源和区位限制,炼油和乙烯能力仅占全国的1.4%和4.1%,炼油、乙烯扩大规模及向下游深加工方向发展的空间受限。农产品加工业,玉米主产区价格与销售区形成倒挂,正在逐渐失去竞争优势;淀粉、发酵酒精、包装饮用水等重点产品多为初级加工产品,产业链条短、产业层级低。从新兴产业看,高端装备制造业刚刚起步,新能源汽车批量生产能力不足,“吉林一号”卫星正处于前期组网建设阶段,无人机领域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智能制造装备的整体规模还不足百亿元,互联网经济总量不大,同时,我省的新兴产业也存在着“高端产业低端化”的倾向。体制机制不活,制度环境亟待改善。从政府到企业,都暴露出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的弊端。一是营商软环境亟待改善。部门职责存在着职能不清、分散或交叉问题,导致办事效率不高。二是地方国企活力不足。到2015年末,我省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在全国排序靠后,地方国有资产主要分布在传统产业,多数企业近几年连续出现较大亏损。三是民营经济不发达。民营经济总量小,虽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1.4%,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创业比例低,每万人拥有私营企业87户,只占全国水平的62.6%;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我省土地、资源、资本、科技、信息、环境等要素市场发展缓慢;同时,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整体竞争能力弱。四是资本证券化程度低。截止到2015年,我省证券化率仅为3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1个百分点。上市公司只有39家,仅占全国的1.4%,排名靠后。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创新有待提高。我省各类研究、研发机构较多,称得上科技大省,但在科研投入、成果转化、发明专利以及人才吸引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为78.9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3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0%,居全国第30位。科研成果转化率低,2015年在技术市场成交2891项合同中,买方单位属于我省的有1747项,占60.4%,有近40%的技术成果流到域外。拥有专利数量少,2014年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分别为2370件和1884件,只占全国的0.37%和0.4%。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一方面是本省大学毕业生留下就业的比重很低,最多的汽车领域仅为20%,其他领域学生在我省就业的比重更低;另一方面是技术实力较强、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严重流失。两化融合水平不高,智能制造水平偏低。我省两化融合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多数企业还处于工业2.0阶段,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销售等环节虽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应用,但与发展需要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型企业如一汽、吉化、长客等信息化水平较高,但其信息系统相对封闭,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由于认知程度不高、投资能力不强以及缺乏技术人才等因素,多数企业处于单项应用阶段,还没有实现综合集成的深度融合。总体看,全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需求尚未被有效激发。第二节 &发展形势“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将更加错综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工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一、全球工业发展格局将面临重大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为工业发展提供新机遇。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将进入科技创新活跃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应用,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的持续突破、不断融合和加速应用,引发工业发展理念、技术体系、制造模式和价值链的重大变革。协同、智能、绿色、服务等日益成为工业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工业技术体系,这为我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提供了难得机遇。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构为工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后,实体经济发展重新引起各国政府重视,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强化制造业科技创新和前沿领域战略布局,如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德国工业4.0、新工业法国战略、日本再兴战略、韩国新成长动力战略等等。同时,在制造业中低端领域,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在加强谋划和布局,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利用低制造成本优势,在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前后夹击”的双重压力,这对我省工业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带来新的挑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为工业发展形成新压力。在经历了10多年的超级大牛市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陷入供大于求、价格大幅回落的窘境。目前,国际油价虽有回升,但仍然保持在50美元/桶以下,与金融危机前高点时的每桶145美元相比下跌幅度高达60%多。同时,天然气、国际煤炭、铁矿石、铜、黄金、白银等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了大幅下跌。由于以往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攀升刺激能源资源类产品产能规模大幅扩张,而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速持续低位徘徊,大宗商品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难以改观。大宗商品供求格局变化和价格回落,既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和增加能源资源进口,但也会加剧上游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在经济换档减速、需求扩张放缓、产能普遍过剩的情况下,国际市场供应增多和价格大幅下跌也对我省石化等能源加工、资源开采行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生产者价格的持续回落也会进一步加剧企业经营困难,去产能、降成本压力增大。二、工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五大发展”新理念为工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动力、内需潜力和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我国工业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将有利推动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推动东北地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也为我省工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汽车、装备制造、化工等产业走出去步伐将加快,企业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建设跨境生产和营销网络、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这为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开辟了新的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工业下行压力大,转型升级日益紧迫。我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钢铁、煤炭、水泥等重点行业调整产能结构。实施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多措并举切实帮助企业降成本。切实化解我省部分领域库存过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加大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将推动吉林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全面启动新一轮东北振兴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机遇。201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先后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国发〔2014〕28号)、《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和《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发〔2016〕62号),这标志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全面启动。《意见》围绕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结构调整、鼓励创新创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提出了在东北地区至少设立一家民营银行、设立东北振兴投资基金、开展生态综合补偿和生态移民试点、中央预算内设立东北地区创新链融合专项、支持东北地区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等金融改革试点、制定东北地区电力体制改革专项、支持吉林省开展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试点、与浙江、天津等省市开展对口合作等重大举措,这将为推动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大机遇。三、我省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明显老工业基地振兴优势。我省传统产业发展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汽车产业,无论整车还是零部件均有较大增长潜力,2015年,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只有125辆,与世界平均165辆的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我省零部件与整车产值比率远低于国际通行的比率。石化产业,我省精细化学品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5个百分点,延伸化工产业链有较大发展空间。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优势。我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粮食单产全国第一位,蛋类人均占有量全国第5位。初步建立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长白山矿泉水、人参、梅花鹿、林蛙等吉林特产资源的精深加工产品已经行销全国。生态资源优势。我省湿地面积17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4.2%,东部地区达到70%以上。优质的生态资源为我省实施绿色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沿边近海优势。我省地处东北亚腹地,是国家圈定的“一带一路”建设18个重要省份之一,打通了对俄、对朝、对欧的大通道,建立了珲春——扎鲁比诺港——韩国釜山的空中通道,珲春——朝鲜罗津港——上海、宁波、泉州等东南沿海城市的海上通道,珲春——马哈林诺铁路、“长满欧”铁路等陆路通道,借港出海、借边出海的大开放、大开发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科教、人才、人文优势。我省拥有光机所、应化所、地理所、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和知名院校,有高校58所,有1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7个省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以及中俄科技园等16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每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全国第6位。拥有一批汽车、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各层级人才和产业工人。这五大优势为吉林工业实现振兴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二章 &厘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牢牢抓住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机遇,积极组织实施《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加减乘除”一起做,做好“有中生新、无中生有”两篇文章,加快振兴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构建工业发展新体系,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走出一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端切入、开放合作、加速推进的吉林特色工业化发展新路,推动吉林工业向中高端迈进,为吉林全面振兴提供强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坚持统筹兼顾,融合发展。统筹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协调发展支柱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军民融合水平,提升工业发展内涵和效率。坚持转型升级,调整发展。把结构调整作为推动工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中做大产业规模,严格控制传统产能的简单规模扩张,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层次与质量。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企业活力,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推动宏观调控手段向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转变,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坚持对外合作,开放发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坚持沿边开放与内陆开放并举,坚持向东与向南开放两翼并进,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加强与全国及全球的产能合作。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合作,建立与浙江、天津对口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东北三省一区合作,增强工业集聚辐射能力。第二节 &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围绕构建吉林特色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实施“53321”工程,即:把装备制造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打造成新的支柱产业,推动支柱产业由3个增加到5个,从根本上改变一业独大的产业结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万亿以上,技术改造投资达1.5万亿以上,对重点工业企业全部改造一遍;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3万亿新台阶;工业利润实现2千亿元以上,工业运行质量显著提高;新动能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万亿元以上,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迈向新台阶。重点发展指标:——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企业发明专利占全省发明授权总量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5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500家。——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全省轻重工业比重调整到40:60,五大支柱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新动能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左右。——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4%,制造业增加值率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保持8%。——智能制造取得新进展。两化融合综合指数提高到70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6%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6%以上,宽带普及率达到60%以上。——绿色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2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2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集约集聚发展取得新成效。以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十三五”末,形成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5个以上,省级特色工业园区达到50个以上,重点培育13个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工业园区。重点打造基于产业链拓展延伸、同类产业集聚、资源共享、新业态新模式、人才技术资源富集区、重大市场需求、园区基地形成的七类产业集群,到2020年集群总数达60个以上。类别指  标2015年2020年总量规模工业总产值(万亿)2.33.1工业增加值增速(%)10%(“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6%以上(“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工业投资工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6815.8亿3万亿(“十三五”期间累计)技术改造累计投资4174.7亿1.5万亿(“十三五”期间累计)创新能力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381.0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件)0.110.5质量效益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4制造业增加值率提高——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8%(“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两化融合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53.666关键工序数控化率(%)30.946宽带普及率(%)44.460绿色发展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比2010年下降35%比2015年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比2015年下降22%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比2010年下降37.8%比2015年下降2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373产业结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9.712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1725第三章 &强化供给侧发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第一节 &加快振兴支柱产业把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深入挖掘比较优势,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加速振兴三大支柱产业。一、汽车产业围绕汽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做大总量、创新驱动、优化结构、转型升级为总体思路。加快提升整车产能,做大自主品牌、推动整车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节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着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及应用示范。汽车零部件建立和完善协作配套体系、轻量化制造体系,自主研发体系,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提升全产业链配套能力,着力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打造成立足本省、面向全球的国际化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到2020年,省属整车产能突破400万辆;自主品牌占全省汽车生产比重由2015年的16.8%争取提高到20%;SUV产品占全省乘用车生产比重由2015年的15.8%提高到30%。汽车产业产值实现8000亿元,力争达到10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2000亿元,年均增长7.6%,力争达到2500亿元。汽车零部件省内配套率力争突破50%。专栏1:汽车产业发展重点1.汽车整车重点抓好一汽大众奥迪Q工厂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一汽吉林整车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长春丰越、一汽轿车扩能改造,一汽马自达全面合资、一汽通用重组合资等整车项目顺利实施。突出发展自主品牌乘用车,加快开发红旗品牌中高级轿车,SUV车型以及中型商务客车;奔腾品牌等SUV产品和MPV车型;森雅品牌跨界SUV等全新乘用车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系列。加快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A0/A/B/C/D级全系列轿车、大中小型SUV、MPV商务车均衡发展。商用车向可靠性、舒适性开发,重点发展国Ⅴ排放重、微型载货车、高档客车。积极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及产业化,汽车智能化实现手机叫车、自动泊车、编队跟车等高度自动驾驶功能,汽车信息化实现在线娱乐、移动互联等功能。2.专用汽车加快建设四平、长春专用车基地,提升专用车上装设备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商品运输车、罐式车、保温冷藏车等物流运输类专用车,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搅拌车、油田作业车、垃圾清运车、清雪车等工程类专用车,以及运钞车、房车、高档消防车等特种专用汽车产品。3.汽车零部件围绕发动机及附件、传动、悬架、转向、制动、车身、环境、汽车电子等八大零部件系统模块,优先支持模块化供货、系统化集成零部件项目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高端零部件项目建设。围绕节能汽车,加快开发自主1.4L以下高效内燃机、7速以上双离合先进变速器、线控制动、制动能量回收系统等关键系统模块产品。围绕零部件轻量化,做大铝合金、镁合金、热成形、液压成形、辊压成形、激光拼焊、超薄玻璃等零部件轻量化产品规模,加快推进高性能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现碳纤维、玄武岩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高性能轻量化零部件产品在整车上应用。围绕新能源汽车,重点开发耐寒高能动力电池、先进驱动电机和控制系统等新能源汽车三大核心部件,以及高性能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形成省内自主配套能力。支持氢燃料电池、太阳能薄膜电池系统研发,在公共交通领域实现小规模示范应用。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培育车载光学、毫米波雷达等环境感知传感器、控制芯片、北斗高精定位、集成控制、人机交互终端等信息化、智能化关键部件,初步形成配套能力。重点支持和培育零部件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建设,实现30户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同步开发,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户。大力扶持富奥股份、一汽富维、一汽富晟、东北工业、吉林通用等我省优势特色零部件企业做优做强,培育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亿元零部件龙头企业集团。加快建设长春、吉林、公主岭等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基地。二、石油和化工产业坚持大化工发展方向,突出原料路线多元化,推动全省化工产业走基地化、园区化、精深化之路。做优做精石油化工,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以提质增效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重点推动油品质量升级,小乙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降低柴汽比。科学规划发展现代煤化工,充分利用域外煤炭资源发展煤经甲醇制烯烃,补足产业链短板。通过打通丙烯全产业链条,发展聚氨酯等终端化工产品,建设东北地区最大的聚氨酯产业基地。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提升ABS、乙丙橡胶等产品核心竞争能力并推动新材料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产业应用。鼓励发展化工新材料,重点发展聚氨酯、聚酰亚胺、碳纤维和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等新材料产业,建设全国最大的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基地,推动建设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化工新材料向精深化、终端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5%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880亿元,年均增长4%。专栏2: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重点1.石油化工支持吉林油田、东北油气田加快建设,到2020年力争实现油气产量650万吨油气当量。调整吉化公司炼化结构,在千万吨炼油规模基础上,改善炼油二次加工能力。调整产品结构,适当提高俄油加工比例,降低柴汽比。推动吉化公司百万吨乙烯项目,打造油品(汽、柴、航煤)、芳烃、聚乙烯、ABS、丁苯橡胶、乙丙橡胶、环氧乙烷、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燃料乙醇十大拳头产品。进一步做大做强ABS和乙丙橡胶产品,适时发展聚甲基苯丙烯酸甲酯等新品种,巩固“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和燃料乙醇”等四大优势领域。依托丁苯橡胶、乙丙橡胶、ABS、聚乙烯、乙二醇等原料优势,进一步加大汽车专用料、车用化学品及橡塑零部件的研发力度,提高生产能力。鼓励改性聚丙烯、ABS专用料以及车用工程塑料合金等项目建设。重点支持高性能子午线轮胎、汽车改性专用料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品品种、提高配套能力,推动石化、汽车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在保证不低于200万吨/年炼油能力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油品质量,推动炼化产品精深化发展。2.现代煤化工鼓励开发利用域外煤炭资源,建设煤制甲醇项目。推动省内甲醇制烯烃项目建设,为环氧丙烷及聚醚多元醇等烯烃下游产业提供丙烯原料。结合域外MDI项目建设,进一步打造“烯烃—环氧乙烷—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聚氨酯”较为完整的现代煤化工产业链条。支持大安市煤焦油轻质化以及煤热解等项目,增加轻质油、干气和重油等产品。支持吉煤集团珲矿公司建设低阶煤洁净化综合利用示范项目,通过煤制天然气为“气化吉林”提供充足气源。3.盐化工解决烧碱与氯气的平衡关系,发展下游产品。实施中心城市化工企业“退城进园”方案,支持吉林昊华烧碱装置整体搬迁及联产三氯化磷、三氯氧磷、三聚氯氰、氰化钠项目。依托双辽经开区辽西化工建材产业园区良好的建厂条件,以及产业集聚区及周边企业对烧碱、液氯等化工产品的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自身掌握的资金、项目管理优势条件,争取市场,创造经济效益。4.化工新材料围绕汽车、轨道客车、风电等领域,鼓励发展化工新材料。延伸丙烯产业链,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聚氨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弹性体、聚氨酯涂料及聚氨酯胶粘剂/密封件等差异化产品。支持吉林化纤和中国建材强强联合,建设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碳化示范线及制品应用研发平台。支持吉林化纤与精功集团合作,对吉林碳谷原丝生产线进行扩能改造,共同开发建设碳纤维碳化项目。建设国家级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平台,打造国内最具权威的涵盖碳纤维原丝、碳丝、复合材料及其制品全产业链的研发平台。支持开发玄武岩纤维,推进玄武岩纤维同碳纤维结合发展。鼓励聚酰亚胺技术研发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应用领域范围。加快工程塑料领域开发,加强改性研究和应用,支持中研高塑扩大聚醚醚酮系列产品规模,打造国内领先的高品质聚醚醚酮生产基地。鼓励发展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利用其全生物分解性能,解决“白色污染”,加强原料改性研发创新,加快日用塑料、工程塑料制品开发。支持中国建材在长春、四平建设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及光伏玻璃项目;推进长春应化所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产业化。5.化肥农药氮肥行业调整原料和动力结构,发展烟煤、褐煤等低阶煤制化肥,大力拓展氮肥产品的工业应用。支持长山化肥通过装备技术改造,打造百万吨化肥生产基地。加快推进通化化工合成氨、尿素、生态肥项目。磷肥行业加强低品位磷矿的利用。推动大地化工与紫金矿业在延边地区建立磷钾肥产业基地。钾肥行业加大海外钾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提高钾矿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俄罗斯远东地区钾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快推进长春米高、吉林青尚、吉林博达和松原新力源等企业氯化钾制硫酸钾改造。鼓励开发高效、环保新型肥料,重点是增效肥料、缓(控)释肥、中微量元素肥等。发展环保型农药制剂以及配套的新型助剂,开发推广农药及其中间体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污染物处理技术,提升农药生产的环保水平。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创制和产业化。推进农药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八达农药丁香菌酯、绿盛农药莠去津、苯嗪草酮原药项目建设。三、农产品加工业坚持绿色健康和精深加工方向,发挥资源和产业比较优势,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加快结构调整、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品种、加强品牌建设,着力改造提升玉米深加工、畜禽乳加工和以长白山矿泉水为代表的特色食品三大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生物化工、粮豆深加工、酒类制造和烟草制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和信息化水平,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新模式,打造东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绿色健康食品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预计完成产值6200亿元,年均增长约6%。初步建成创新能力比较突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规模效益优势明显,结构布局逐步合理,发展后劲充足的农产品加工强省。专栏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重点1.玉米深加工加快玉米深加工产业改造升级,发挥生产规模优势,大力发展延长产品链的新产品。推动普通淀粉向变性淀粉转变,发展蜡质玉米变性淀粉、无机酸酯淀粉、有机酸酯淀粉、淀粉醚以及氧化淀粉等产品。推动淀粉糖产品向淀粉糖醇转变,积极发展异山梨醇、麦芽糖醇、低聚麦芽糖醇等下游产品。推动食品添加剂化学基向生物基转变,支持中粮集团等企业发展柠檬酸、苹果酸、胡萝卜素、黄原胶等生物基有机酸、功能性食品添加剂。推动饲料级氨基酸向多品种氨基酸转变,支持大成集团等企业开发蛋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精氨酸等产品。推动广泛应用于发酵工业的各类酶制剂发展,重点发展纤维素酶、液化酶、糖化酶、饲用酶制剂等产品。推进发展食用酒精、燃料乙醇、酒精生物化工产业链。2.粮豆深加工提高粮豆深加工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力发展玉米、大米等为原料的主食品、方便食品、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鼓励利用薯类、花生、葵花等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油脂、功能健康等精深加工产品。鼓励并支持利用小米、大豆、绿豆、燕麦、藜麦等其他特色杂粮,发展各类添加剂和配料、新兴豆制品、方便食品,鼓励吉林天景食品等企业开发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蛋白、功能性油脂等新资源食品。加强玉米、大米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积极开发玉米油、米糠油、食品添加剂、膳食纤维、天然色素等下游产品。3.畜禽乳加工重点发展猪、牛、羊、鸡等畜禽制品,提质升级精深加工产品,提高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调理食品、熟肉制品比重。冷鲜肉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营养化、方便化发展。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屠宰加工自动化、数字化进程,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企业和特色品牌,支持长春皓月建设清真产业园,加快200万头优质肉牛项目建设。禽蛋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重点支持辽源金翼集团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继续研发生产蛋黄粉、蛋清粉、全蛋粉、蛋白液等系列化产品,采用生物提取技术,开发鸡卵黄免疫球蛋白、蛋黄卵磷脂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国内最大的蛋品深加工产业基地。乳制品加工业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改善行业产品类型单一的局面。加快发展配方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等乳粉产品,支持发展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酸乳等液态乳制品,鼓励开发干酪、奶油等深加工乳制品。4.生物化工加快秸秆、畜禽副产品综合利用,发展生物基新材料和生化制品。以聚乳酸和多元醇为发展主线,加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推进中粮集团、大成集团等企业发展可降解聚乳酸原料及聚乳酸制品、多元醇类、纤维素乙醇、木糖醇、异山梨醇、呋喃二甲酸等生物基产品,加强下游产品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支持生物基产品延伸至医用、化工、汽车等应用制品领域。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快猪牛羊等畜类骨、血、皮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生化产品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5.特色资源加工充分发挥矿泉水、人参、鹿、林蛙、食用菌、浆果、坚果等长白山特色资源,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装备,大力发展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产品。发展壮大靖宇、抚松、安图、长白山池南区长白山矿泉水产业基地和园区,着力提升长白山矿泉水品牌竞争力。鼓励矿泉水差异化多元发展,突出高端和长白山特色,支持泉阳泉、农夫山泉等企业发展含气、母婴、化妆等专用矿泉水,利用特色植物提取物开发功能矿泉水、果汁饮料。加大人参、林蛙、鹿、食用菌等全产业链开发与利用,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丰富产品品种,推进“药食同源”,发展功能、保健、医用等系列食品。支持利用山葡萄、蓝莓、松籽、核桃等各类浆果、坚果,开发休闲食品、旅游食品、饮料及饮料酒等系列产品。6.酒类制造加强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引进国内知名品牌白酒,拓展国内外市场,研制具有吉林独特风格白酒,不断提高白酒品质,培育一批我省优质、特色白酒品牌。突出长白山山葡萄特色和吉林省冰雪优势,建设高标准大规模的山葡萄、冰葡萄种植基地,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酿酒技术,推动通天酒业、长白山酒业等企业做强甜型葡萄酒,做优干型葡萄酒,做精酒庄葡萄酒,提高山葡萄酒的整体竞争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支持省内白酒知名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研制具有吉林独特风格白酒,扩大已有品牌白酒国内知名度。7.烟草制品业推进现代烟草农业绿色转型,进一步优化种植布局和结构,不断提升烟叶质量。推进卷烟产品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规格,生产适销对路的卷烟产品。着力核心专利攻关,努力在卷烟减害技术、卷烟增香保润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加强卷烟产品市场维护,提升营销能力水平,开展品牌文化传播,提高卷烟知名度、美誉度。加强工商协作,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不断提高生产企业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推动吉林烟草工业在食品工业中率先实现智能化制造试点。第二节 &加速培育新支柱产业发挥我省在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技人才、市场需求等多方面的优势,加快将装备制造产业和医药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大力推进产业深度集聚整合,优化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一、装备制造产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方向,以智能制造为核心,以高端装备为引领,推动传统装备高端化发展,重点打造国际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国内领先的遥感卫星高端装备、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装备、先进农机装备、精密仪器与装备和“专精特新”装备等研发制造基地,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推进制造业强基工程,着力推动一批产品创新和产业化,着力培育一批领军企业(集团)和“隐形冠军”企业,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领先、特色鲜明、绿色安全的“吉林装备”特色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约8%。专栏4: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1.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加快长春轨道交通产业园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发挥长客股份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国际化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在年产高速动车组1500辆、城轨客车2000辆、检修1500辆高速动车组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提升整车集成、车体、高性能转向架、列车牵引、网络控制等关键技术(系统)自主研发制造能力。加快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混合动力动车组、城际快速动车组等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需求,研制时速400公里以上跨国联运高速动车组。适应个性化需求,加快研制智能化、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城铁车辆产品。积极引进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空调系统、门系统等关键核心部件配套企业,加快配套能力建设,试验验证能力建设,完善产业链,省内配套率达到30%以上。城市轨道、快轨、现代有轨电车信号系统。积极探索新模式、新业务,拓展研发设计、系统集成、实验验证、运维保养等增值业务,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制造服务业发展。2.卫星及应用产业依托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加快推进卫星制造和遥感信息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卫星遥感和航天信息集成应用两大产业链,力争到2020年具备年产30颗卫星的能力,实现60颗卫星在轨运行。加快发展图像传感器、光学相机、星敏感器、太阳敏感器、碳纤维构件、飞轮控制力矩陀螺等关键核心部件,完善卫星制造产业链。加快卫星数据深度开发,推动在测绘、农业、林业、环保和国防等领域的应用,打造遥感信息获取、处理与运营服务全产业链。统筹建设北斗地基增强系统、高分吉林数据中心、吉林遥感数据应用平台,加快智能综合应用终端产品和软件产品的开发应用。筹划建设空天一体化信息港,提升吉林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3.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依托长春航空液压控制有限公司、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积极引进域外航空装备优质资源,加快航空发动机北方维修基地和吉林航空产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固定翼轻型飞机、机载设备、地面设备等通用航空装备产业化,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修养护、运营服务、教育培训“五位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加快新型无人机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推动建立无人机遥感地面应用系统和信息获取系统,拓展服务增值业务。4.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依托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推进中德机器人产业园项目建设,加快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工业机器人本体、减速器、控制系统、末端执行器等关键系统与零部件研发,推动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围绕感知、控制、决策和执行等关键环节,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推动智能核心装置、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打造智能装备产业集群,优先在汽车、石化、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应用,开展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着力发展汽车制造四大工艺智能装备、视觉定位灌装成套装备、禽类屠宰智能成套生产线、医药包装智能成套装备、中高压电缆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民爆炸药智能生产线、抑爆装备、智能立体停车库等。着力发展增材制造,推动长春艾尔德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市旭峰激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3D打印设备研制及产业化,加快在汽车、轨道交通、医疗领域推广应用。巩固提升优势智能装备,加快发展试验机、旋压成型、电子标签芯片激光切割机、激光刻划机等优势装备。5.先进农机装备积极引进优势资源,打造吉林农机装备产业生态。加快发展适合东北地区耕种特点的动力机械。在提高现有农机装备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的基础上,依托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吉林新研牧神机械有限公司、公主岭同心汽车部件厂等优质农机企业,谋划引进开发大马力拖拉机,提升动力机械水平。加快发展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水稻收获机、青贮收获机、秸秆捡拾打包机、秸秆膨化机等收获机械。加快发展精密播种机、高速水稻插秧机、高效节能植机、整地机械、田间管理机械。加快引进发展精准农机装备,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加快开发拖拉机前后桥、变速箱等功能部件,做强省内农机配套链。6.电气设备依托长春发电设备总厂、白城电力镇赉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金冠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支持发展电力变压器、&智能型一体化变电站、高低压电力开关柜、二次变电成套设备、高压真空断路器、惰性介质高压开关、超高电压输变电线路铁塔、特高压电力电缆附件等输变电设备;支持发展超高压电炉变压器、矿用防爆变压器、矿用防爆开关、风电节能变压器等专用变电设备;支持斗轮机、磨煤机、火电及核电机组用管道系统、电站用高温风机等发电设备;支持风力发电升压变电站、太阳能光伏发电专用箱式变电站等成套电气设备;支持发展精密电力仪器仪表等电气产品。7.能源装备发挥四平换热器产业集聚优势,支持开发高附加值新型节能焊接板式换热器、大型可拆式板式换热器、螺旋扁管换热器等新型高效节能换热器;支持开发陶瓷换热器、石墨换热器、氟塑料换热器和玻璃换热器等新材料换热器;支持开发新型管壳式换热器、双管板换热器。依托我省石化产业资源和石化设备产业基础,加快研发大型中高压容器、反应器、离心机和聚合釜等高技术含量产品。支持视觉定位灌装机器人系统的示范应用。支持新型高效石油钻井机、石油开采钻探随钻感知系统(设备)、油井液面探测系统(设备)、可溶桥塞等设备推广应用。支持大吨位异型修井机、移动一体式不压井修井机以及新型节能抽油机、油田环保设备等加快发展。围绕国家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打造集研发、制造、配件供应、服务为一体的风电设备产业集群。支持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做优做强,支持3兆瓦以上风电整机研发和生产。加快风电设备配套产业发展,提高省内配套率。8.工程与矿山冶炼设备推动工程机械高端化发展。支持研发智能建筑用塔式起重设备,促进产品转型升级。支持发展港口起重机、船用浮吊、电站施工大型起重设备、大吨位桥机、斗轮堆取料机等产品。支持发展间歇式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旧料再生组合搅拌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占有率。支持发展道路清雪除冰机械、雨水污水井清挖机械、道路绿化带修剪机械等。推动传统矿山冶炼设备技术升级。支持研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悬臂式重型掘进机、中薄煤层采煤机、超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煤炭刮板输送机、破碎设备、研磨设备、洗选设备、矿井提升机和电动滚筒及皮带等产品。支持发展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吨位、节能环保型冶金专用电弧炉、钢包精炼炉等冶炼设备。研发生产大型化、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矿热炉机电成套设备和碳素机电成套设备。支持发展有色金属冶炼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冶金连铸连轧设备、烧结余热发电风机等。9.精密仪器与装备推动长春新区加快精密仪器与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打造精密仪器集聚区,充分发挥我省在航天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航空遥感与测量、光电测控、光电对抗、空间态势感知等技术应用,积极推进极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CMOS、光刻机、高精度光栅、绝对式光栅尺、基因测序仪、分析检测、机器视觉、云终端、虹膜识别、特种机床等产业化。加快推动高性能CMOS配套产业园建设。加快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高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工程师培训中心、国际创新园等建设,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实现多元化发展。10.“专精特新”装备围绕长春新区建设,谋划打造高新北区智能装备、光电装备和航天装备特色装备群,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装备企业发展,培育国内“隐形冠军”,推进北方化工灌装、光华微电子、气象仪器研究院等智能装备企业搬迁入园项目建设进程,尽快形成能力。推进长春机械科学院试验机、四平艾斯克智能禽类屠宰生产线、吉林公路工程机械沥青再生利用成套装备、瑞意粮机粉类加工智能分级成套装备、四平欧维姆预应力机、敦化拜特钢带等加快发展,扩大在行业细分领域的绝对优势。推动冰雪装备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鼓励省内企业研发压雪车、浇冰车、雪地观光车、雪地摩托车、滑雪板、雪仗、护具等冰雪旅游装备。推进饮用包装水装备研发生产。二、医药产业全面推进中药现代化,全力推动生物医药、化学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积极构建特医食品研发生产体系和细胞工程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药品安全评价中心(GLP)、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协调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医疗大数据、健康云服务发展,打造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老等一站式医药大健康服务基地。重点支持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着力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搭建一批创新研发平台、培育一批自主研发新品种、支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推进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做强中药、做优生物制药、做大化学药,加快发展医疗器械,力争将医疗器械和特医食品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医药产业总量力争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约12.0%。专栏5:医药产业发展重点1.中药发挥吉林省药用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通化、白山、延边三大中药产业集群引领作用,加大大宗、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建设与产业开发,形成全产业链、全程可控的中药材产业综合发展体系,重点围绕人参、西洋参、五味子、梅花鹿和林蛙等中药材大品种,提高种植养殖规范化、规模化管理水平。加快形成吉林特色人参生物资源高技术产业链。加强质量标准化控制体系建设,有效控制上下游人参产品质量。加快对人参全株系列产品开发力度。抓住人参药食同源试点的有利机遇,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开发人参液体、晶体、即食食品等人参新产品。整合人参科研力量,优化配置人参科研资源,打造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科技联盟,力争打造千亿元级人参产业。大力推进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分离与深度开发,提升中药标准化水平。重点开展多糖、核酸、蛋白质等大分子,以及皂苷、黄酮、寡糖、生物碱等小分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研究。加快复方中药新药、天然药物和中药大品种开发进程,重点发展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培育发展中药大品种。大力推进安神补脑液、丹蒌片等中成药大品种和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2.生物制药依托长春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资源,充分发挥长春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优势,加快推进生物药大品种的技术提升。促进我省优势明显的疫苗类、生长激素类、胰岛素类等品种加快产能扩大。生物制药领域:重点推动重组尿酸氧化酶、PEG尿酸氧化酶、阿达木单克隆抗体、重组人血白蛋白的研发。加快推进重组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重组人促卵泡激素、重组人白介素—II产业化进程。疫苗领域:重点推动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二倍体狂犬疫苗、癌症疫苗、手足口病疫苗、呼吸道合胞病毒疫苗、寨卡疫苗、多联多价疫苗设计与研发,加速推进带状疱疹减毒活疫苗、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加速产业化。干细胞领域:重点推动无血清培养体系和多源干细胞库建立,推动干细胞再生医学开发及相关生物药物的临床及产业化。3.化学药以吉林和辽源两个化学药集聚区为产业基础,培育化学药产业集群。加强活性化合物高效合成、手性药物合成与拆分、药物晶型等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支持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依达拉奉等化学药大品种开展技术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重点围绕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免疫性缺失等领域,加快琥珀八氢氨吖啶、左旋氨氯地平比索洛尔片、西洋参皂苷注射液等创新药物的开发和盐酸平阳霉素、博安霉素等药物的产业化。加快开发新结构、新靶点、新机制的源头创新实体药物。努力在缓释、控释、靶向、长效、透皮、黏膜、载体等给药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化学原料药向化学制剂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国外专利到期药物的抢仿,仿创并举,以仿带创。4.医疗器械以吉林省先进医疗器械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培育长春市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在我省具有明显优势的光学影像技术转化、体外诊断研究、生物基材料技术应用等领域重点加强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光学影像诊断仪器设备;推动皮肤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移动CT、心流血和肝储备功能无创分析仪、三维医用扫描仪等产品技术升级与产业化。体外诊断试剂及设备。重点支持尿液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肺癌诊断试剂盒等国内市场优势明显产品的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大,提升市场竞争力。生物基材料技术应用。医用高端敷料,生物基可吸收性骨科植入材料产业化。探索发展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及生物3D打印技术。第三节 &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瞄准国内外前沿技术,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材料、应急产业等领域,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打造我省新的产业增长动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到2020年,力争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2000亿元。一、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为主要战略方向,率先实现产业化,积极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跟踪发展太阳能薄膜电池汽车,构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搭建新能源乘用车产品平台,以一汽新能源发展战略规划为主,实现从A0到C级新能源汽车全系列覆盖,能够满足城市、城际及运动等多种用户使用需求。搭建我省地方新能源商用车产品平台,实现与一汽差异化发展,产品覆盖公交客车、旅游客车、商务客车、城市卡车。打造新能源特种专用车产品平台,以地方专用车企业为主,产品覆盖环卫车、物流车、游览车、机场转运车、邮政车、巡逻车等多个品种,满足不同领域需求。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三大关键零部件为突破口,率先实现自主化,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重点推进动力电池系统、驱动电机及控制器、机电耦合装置、整车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积极开发氢燃料电池堆和储氢装置。开展基于新能源汽车的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等新型系统开发,形成关键零部件技术创新体系和自主配套体系。搭建省内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公共实验平台,着力提升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发展整车集成技术、电驱动系统技术、能量存储系统技术、氢燃料电池系统技术。到2020年,形成从整车到关键零部件较为完整的产业创新体系,新能源汽车产能达到20万辆。详见专栏1。二、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着力提升创新水平。重点围绕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一批产品产业化,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加快构建国际领先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培育遥感卫星装备制造和遥感数据应用产业基地、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与维修基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基地、精密仪器与装备制造基地,打造上下游衔接配套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我省向“装备制造强省”迈进。力争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产值达到1000亿元。详见专栏4。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依托我省在光电子、汽车电子和新型元器件等领域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着力推进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长春国家汽车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长春高新区汽车电子产业园)等国家产业基地(园)建设,积极推动光电子、汽车电子和吉林电力电子等产业集群建设,构建“研发—孵化—产业化”创新价值链,壮大启明信息、吉林华微等骨干企业,扶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提升集成电路核心能力、基础电子创新能力、电子专用设备仪器支撑能力、新能源动力电池供给能力、终端电子产品制造能力、智能制造硬件能力、汽车电子配套能力,全面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年均增长约9%。专栏6: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发展重点1.提升集成电路核心能力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能力,鼓励支持长光辰芯CMOS图像传感器、吉湾微电子系列CPU等芯片设计能力的提升,提高芯片的综合性能。强化集成电路制造能力,推进吉林华微电子8英寸电力电子芯片制造基地建设,提升芯片制造水平。2.提升基础电子创新能力夯实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基础能力,鼓励支持高纯二氧化硅材料、OLED显示材料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扩大特色电子基础产品的供给能力,鼓励支持新型元器件制造生产技术的创新,提升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片式元件、半导体激光器、蓝宝石衬底、光电编码器、光栅尺、超级电容器等产品的制造水平和市场占有率。 &3.提升电子专用设备仪器支撑能力强化集成电路制造专用关键设备的研发能力,鼓励支持长春国科精密光学技术有限公司光刻机等高端专用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强化面向电子制造业发展需求的专用设备的制造能力,鼓励支持激光调阻机、激光划片机等专用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4.提升新能源动力电池供给能力以产业创新为引领,提升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发生产能力,鼓励支持三元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隔膜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新能源动力电池的研发生产能力,鼓励支持铅炭储能电池、镍氢高能电池、太阳能储能电池、锂离子动力电池、氢能电池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5.提升终端电子产品制造能力以消费需求为导向,提升智能终端创新供给能力,鼓励支持嵌入式桌面云终端及操作系统、网络计算机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提升家用产品的供给能力,鼓励支持榨汁机、超声波洗菜盆、无线充电宝等产品的生产制造和产业化。提升医疗护理产品的供给能力,鼓励支持基因测序仪、量子降脂仪、降压护心仪、护理型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6.提升智能制造硬件能力培育和引进智能硬件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通过整机制造带动相关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产业集聚发展。鼓励支持以机器人、智能汽车、无人机为代表的无人设备等种类多样、形态各异的智能硬件产品。鼓励支持以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为代表的消费类智能可穿戴设备。7.提升汽车电子配套能力加快汽车电子产品系统制造与设计本地化的进程,不断完善配套体系建设,提升汽车电子产业协作配套能力。鼓励和引导研发制造智能化、绿色安全的车载电子、车身电子、动力及底盘控制系统,主动安全车控电子、新能源汽车电子等产品。支持启明公司“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鼓励电子与汽车产业的融合发展。四、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领域按照“创新供给、标准引领、品牌带动、智能升级”的高端发展思路,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新产品研发为驱动,以园区建设为承载,以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快产品研发力度,加快项目建设力度,加快传统企业升级力度,促进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发展,提高医药产业整体竞争力。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围绕糖尿病、恶性肿瘤、生殖障碍等疾病需求,发展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多联多价新型疫苗等。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围绕体外诊断、生物基材料、医学影像等领域,推动免疫分析仪、基因测序仪、快速诊断仪等体外诊断设备以及医用高端敷料,生物基可吸收性骨科植入材料产业化。努力实现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的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和实际应用。详见专栏5。五、新材料领域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体系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品级提升,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化工新材料、高强轻型合金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完善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等特色产业链,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加快绿色制备技术、结构功能复合技术、仿生技术、3D打印技术等重大技术创新,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态势。打造合成橡胶、生态环境高分子材料、专用聚烯烃三大中试中心和绿色化学化工、先进能源、先进材料、军民融合等四个孵化中心。到2020年,力争新材料领域产值达到1000亿元。专栏7:新材料领域发展重点1.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开展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玄武岩纤维、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重点突破高性能碳纤维原丝制备、碳化、复合成型等关键技术,促进中高端品种及复合材料产业化,加快高性能复合材料在汽车制造、轨道交通、能源装备、航空航天、军事工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2.先进高分子材料按照精细化、系列化发展路线,加快异戊橡胶、乙丙橡胶、顺丁橡胶等特种橡胶及高端热塑弹性体开发;围绕提高宽耐温、高抗冲、抗老化、易加工等性能,加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特种工程塑料的研发;加速聚乳酸、二氧化碳基塑料等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3.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着力发展高性能轴承、新型高强高韧汽车用钢、高性能海工钢等先进钢铁材料;加快发展大截面铝合金型材、高强高韧铝合金厚板、铝合金精密锻件、高强耐热镁合金大规格挤压型材、汽车轻量化用镁合金精密压铸机等高性能轻合金材料。4.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大力发展硅藻土等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及其深加工产品;重点突破高性能稀土永磁、高端稀土催化材料及器件等高性能稀土功能材料;加快发展真空节能玻璃、光伏玻璃等建筑节能、太阳能领域用特种玻璃;推动发展中空纤维膜等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及组件;积极发展氮化硅、碳化硅、氮化硼等精细陶瓷粉体和高性能陶瓷材料;着力发展高纯石墨、石墨烯微片等材料,推动石墨烯改性材料制品产业化。六、应急产业领域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应急产业的良好机遇,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多元主体协同的应急产业发展格局。围绕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重点发展监测预警类应急产品。围绕提高个体和重要设施保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重点发展预防防护类应急产品。围绕提高突发事件处置的高效性和专业性,重点发展处置救援类应急产品。积极创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及产品研发,推进应用领域逐步扩大,努力做到“升级一批,扶持一批,培育一批”,不断提升我省应急产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应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专栏8:应急产业发展重点1.监测预警类在自然灾害方面,发展地震、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旱灾害、病虫草鼠害、森林草原火灾等监测预警设备,支持森林防火监测预警、洪水预报管理等项目建设。在事故灾难方面,发展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重污染天气、有毒有害气体泄漏等监测预警装备,支持机动车安全检测监管系统、驾驶人监管、天然气应急指挥系统等项目研发建设;在公共卫生方面,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生活用水安全等卫生应急信息管理平台应急检测装备,支持食品安全监控网络、金阳监控管理平台建设;在社会安全方面,发展城市安全、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视频人脸检索系统、突发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应急广播系统等监测预警产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互联网+”、物联网、“云”等大数据研发平台,提升监测预警应用能力。2.预防防护类在个体防护方面,发展应急救援人员防护、矿山和危险化学品安全避险、特殊工种保护、家用应急防护等产品;在设备设施防护方面,发展社会公共安全防范、重要基础设施安全防护、重要生态环境安全保护等设备。重点推动汽车自动防撞器、燃爆防控技术装备、煤矿及非煤矿山井下紧急避险系统等技术不断提升,满足市场需求;加强碳纤维、聚酰亚胺等新型基础材料在个体、设备等防护领域中的应用。3.救援处置类在现场保障方面,发展突发事件现场信息快速获取、应急通信、应急指挥、应急电源、应急后勤保障等产品;在生命救护方面,发展生命搜索与营救、医疗应急救治、卫生应急保障等产品;在抢险救援方面,发展消防、建(构)筑物废墟救援、矿难救援、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工程抢险、道路应急抢通、航空应急救援、水上应急救援、核事故处置、特种设备事故救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疫情疫病检疫处理、反恐防爆处置等产品。鼓励无人机、移动电池系统应急电源、特种潜水泵、应急药品及疫苗、太阳能供电机组等产品研发,支持消防器材、无纺布(土工布)、消杀药品、活动板房及帐篷等应急产品骨干生产企业发展。第四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坚持以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为发展导向,立足产业基础,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大力提升传统产业整体竞争力。一、冶金产业推进技术创新、绿色发展、两化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着力突破精深加工、智能制造等核心关键技术,弥补应用技术短板。推进产品升级换代,重点发展优质钢系列品种和铝、镍、镁、钼精深加工产品,形成“高、特、专、精”为主导的产品结构。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争取到2020年,冶金行业产值实现1630亿元,年均增长约3%。专栏9:冶金工业发展重点1.钢铁行业坚持结构调整,积极稳妥实施去产能。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进产品升级。发展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建筑用结构钢,城市管廊用钢制波纹管,发展资源节约型高强度建筑钢筋、制品用低碳中碳拉丝线材;发展汽车大梁、车轮、高强结构件、冷弯型钢、镀锌板、彩涂板、冷轧板等板材产品;发展客车轴承、齿轮坯、变速箱齿轮等棒材产品。全面推动节能减排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研发、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钢材。实现冶金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构建汽车制造、农机装备、轨道交通、建筑用材的精品钢铁深加工基地。2.炉料行业以吉林哈达湾地区整体搬迁改造为契机,坚持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模式创新,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吉铁、吉碳整体水平全面升级。发展大型化、自动化铁合金装备,核心部件全部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推广应用氩氧精炼技术、微波技术等国内国际独创新工艺和短流程生产工艺,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高硅硅锰、低磷低碳铁锰、低钛碳铬合金等高附加值新产品。加强环保综合利用,利用废渣生产超细无机纤维矿渣棉、混凝土路面砖等混凝土制品。推动新型炭素制品产能升级,推进炭块类产品向全石墨质和石墨化产品转变。重点发展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和特种石墨产品,开发高炉用微孔炭砖和超微孔炭砖。着力研发锂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开展石墨烯等前沿性新产品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3.有色行业针对航空航天、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等重大装备高端制造领域,推动发展大断面高强铝合金型材、铝合金精密锻件、铝合金箔材、镁合金复杂铸造件、高强高韧耐热镁合金挤压件等高性能轻合金产品。重点发展高端功能性金属粉体材料,以合金化、多元化、功能化材料为方向发展粉末冶金零部件。在还原羰基铁粉基础上,积极推进磁材专用铁粉、军工专用铁粉、医药食品级羰基铁粉、预混合金粉等项目建设。围绕储能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需求,推进镍锰钴酸锂三元系电池正极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钼酸铵和钼铁等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形成完整的钼产品产业化链条。创新黄金产业发展路径,鼓励引导黄金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开采,推广应用黄金及冶炼副产品精深加工有效途径,推进吉林黄金产业园建设,打造吉林黄金品牌,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二、建材产业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 改造提升传统行业,严格禁止水泥、玻璃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按照重组减量、减量重组原则化解水泥行业过剩产能,优化产能布局,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种水泥和部品部件,推动玻璃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构建建材产业新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和生物质建材、硅藻土等无机非金属材料、装配式预制部品部件等新型建材,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尽快形成我省建材工业的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带动力。到2020年,建材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基本解决,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建材产值达2200亿元,年均增长约4%,成为我国重要的绿色和新型建材生产基地。专栏10:建材工业发展重点1.传统建材产业2020年前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建设项目。2017年底前,暂停实际控制人不同的企业间的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置换。通过技改提升水泥等级标准,重点生产42.5及以上等级水泥、纯硅酸盐水泥。加大对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及其他有害废弃物的技术装备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快玻璃产品升级换代,发展光伏玻璃、超白玻璃、双银及多银低辐射镀膜(Low-e)玻璃、超薄镀膜工业汽车用玻璃。积极培育双辽迎新玻璃产业园区,发展装饰装潢工艺品等玻璃精深加工产品。推广先进生产工艺和节能减排技术,积极开发并推广适用于水泥等行业能源梯级利用、窑炉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装备,全面提升建材工业能效水平和清洁生产水平。2.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制品产业围绕硅藻土、玄武岩、石墨、膨润土、伊利石等资源,在矿物提纯、超细粉磨、颗粒分级、表面改性等方面进一步实现技术突破和进步,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方向发展。硅藻土加快研发和生产高性能助滤剂、硅藻土添料、节能环保防火材料,高效废水、污水处理剂等高端产品,支持低品级硅藻土的有效利用。建设玄武岩纤维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加快推动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深度开发和应用。石墨重点发展用于电子、新能源、石化及航空等领域的高纯石墨、球化石墨、等静压石墨、高性能膨胀石墨等产品,加快石墨烯粉体研发和制备,推动石墨烯改性产品在建筑外墙材料中应用。重点发展以氮化硅、碳化硼、碳化硅为主的先进陶瓷,开发耐磨陶瓷、陶瓷绝缘子、陶瓷刹车片等系列功能产品。依托公主岭膨润土资源,重点发展用于环保、化工等领域的纳米膨润土、有机膨润土、膨润土无机凝胶、膨润土吸附材料等材料。依托安图伊利石资源,重点支持研发用于农业、化工等领域的土壤改良,农药载体,特种防腐涂料、化妆品填料等伊利石深加工产品。3.绿色建材产业加快发展生物质建材,支持利用农作物秸秆、木屑等开发生物质建材,优先发展和使用生物质纤维增强的木窗、橱柜等环保建材。适应绿色建筑发展需要,开发生产轻质高强、耐久、自保温、部品化新型墙体材料,节能、防火防水保温一体化门窗及屋面材料。引导利用可再生资源制备新型墙体材料。依托建筑废弃物、尾矿等资源建设新型墙体材料、机制砂石生产基地。鼓励支持生产和应用高孔隙率、高强自保温烧结材料,发展低容重、高强度、自保温加气混凝土砌块。4.装配式预制部品部件产业着力推进建材工业与建筑业的融合,引导装配式预制部品部件产业系列化开发、规模化生产、配套化供应。加大木结构建筑应用,培育木结构建筑产业化配套生产企业及服务企业群,形成完善齐备的产业链条。开发应用生产装配式建筑和综合管廊的水泥基材料及制品,推进叠合楼板、内外墙板、楼梯阳台、厨卫装饰等工厂化生产。围绕工业建筑和基础设施,加快钢结构预制件开发生产,发展钢结构立体车库、钢制综合管廊、钢结构工业厂房、钢结构住宅。三、轻工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建设国内低成本、创新型、绿色环保的轻工产品制造中心为目标,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着力改善轻工产业供给结构,补齐轻工产业短板,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发力,加快轻工产业向中高端跨越。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促进产业集聚和链式发展,做大做强木制品加工及家具、造纸、皮革、塑料、日化、工艺美术等特色产业链。着力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一批新特优产品,促进轻工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轻工产业深度融合,提升轻工产业的竞争力。到2020年,全省轻工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8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4%。专栏11:轻工产业发展重点1.木制品加工及家具充分利用我省木加行业的产业优势,推进木制品加工及家具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绿色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增强产品款式、功能、个性化研发设计能力,突出特色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内涵,发展绿色环保、安全的产品,培育知名品牌,扩大品牌影响力。支持延边、白山、松原、长春等地区发展人造板、地板、家具等木制品加工业。2.造纸产业以差异化、系列化、轻量化和环保化为方向,逐步形成功能齐全,适应不同层次、多元化市场需求的纸产品结构。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跨行业,通过收购、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重点发展低定量、功能化、高品质的纸产品,培育和打造吉林晨鸣纸业、白山琦祥纸业等成为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带动整体产业发展。3.皮革依托我省皮革原料资源优势,重点围绕“技术创新、产业延伸,污染治理”的思路,在巩固皮革上游产业链基础上,进一步向下游箱包、装饰类产品发展。抓好产业提升,提高产品档次,加大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打造一批新的国家级区域性特色品牌。重点发展环保生态革,提高高档头层革的比例,充分开发利用二层革、三层革,以鞋面革、服装革为主导产品,不断增加包袋革、家具革、装饰革、汽车座垫革等比重,丰富皮革花色品种,提高皮革制品的品牌、设计、时尚和文化附加值。发展以制革、制鞋、皮衣、皮件、毛皮及皮革制品等主体,以皮革机械、皮革化工、皮革五金、辅料等配套,形成上下游关联度高、产业结构完整的皮革产业链。4.塑料制品加强技术创新和工艺提升,积极采用共挤和复合技术、改性和合金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装备,推动塑料制品功能化、复合化、轻量化;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性能,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重点突破,集中力量抓好四大类产品,即: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用塑料产品、节水器材; 围绕汽车产业,积极发展汽车内饰等塑料产品;围绕塑料包装,为我省农产品深加工业和医药工业,提供质优价廉多功能包装材料;围绕住房产业化,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建筑及市政工程塑料制品。落实吉林省“禁塑令”,加快推动聚乳酸、二氧化碳基塑料可降解材料在医疗、农业、食品包装等领域的应用。5.日化产业推动日化产业向质量安全、绿色环保方面发展,重点支持发展柔顺、护理、抑菌、清新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益盛药业国际化研发平台,加强与韩国品牌合作,从人参中提炼天然植物系列化妆品;利用我省丰富的乌拉草资源和其含有的优良成分,支持吉林化工学院发挥技术优势从乌拉草中提取精油,开发保健护肤品。发挥四平“立白”“雕牌”“超能”国内品牌效应,支持发展节能节水型、高效型、多功能的洗衣粉、洗洁精、洗衣皂、漂渍液、洗衣液等洗涤用品。6.工艺美术把握工艺美术行业特点,以传承、保护、创新、发展为宗旨,加强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弘扬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大力推动与支持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知名产品,把先进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的工艺技术结合,融合先进的科技创新,发掘文化内涵,提升核心竞争力,把传统工艺美术技术和现代材质结合起来,创造高水平的工艺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艺术含量。大力支持满族剪纸、东丰农民画、吉林根雕、木雕、工艺木制品类、松花石砚、长白石(玉)雕刻、微刻、微雕等工美行业发展。四、纺织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坚持以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重点,按照“做强化纤行业,做精棉纺、毛纺、麻纺行业,大力发展制袜、服装行业,拓展产业纺织品应用”的发展思路,着力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产业,强化产业集群效应,优化区域合理布局,打造支撑有力、结构优化、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先进纺织产业制造基地。到2020年,全省纺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6%。专栏12: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重点1.化纤行业支持吉林化纤实施传统产品优质化,规模产品差别化,新产品产业链一体化的“三化”战略,扎实推进化纤差别化进程,积极开发功能性、差别化腈纶纤维和粘胶纤维,提升化纤差别化率;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提升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扶持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研究与开发,实现碳纤维规模化稳定生产,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发展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聚乳酸纤维等新型生物质纤维,推进工业化生产。2.棉纺行业找准市场定位,继续深化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推广原料精细管理和计算机自动配棉、生产自动检测和管理系统,提升纺纱过程质量控制、织物自动检测和分析技术,重点推广紧密纺、低扭矩环锭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机织造以及无PVA上浆、预湿上浆等工艺技术;适时调整用棉量,压缩中低端纯棉纱产能,大力发展特种纺纱,加强嵌入式纺纱、多组份纤维复合混纺,走功能化、差异化道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3.毛纺、麻纺行业毛纺行业继续加大治污力度,推广羊毛羊绒低温染色、新型小浴比染色等技术,加强高效、节能新型纺纱、制造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重点推广复合纺、赛络纺、嵌入纺等新型毛纺技术,实现纺织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档化。麻纺行业围绕丰富产品品种和提升质量水平,支持企业与产业链下游染整精加工企业加强合作,采用多种纤维、多元混纺纱线和多样化结构纱线,研发麻制床上用品、装饰用品和麻纤维及其混纺服装服饰用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和品位。4.制袜行业充分利用辽源袜业产业集群优势,打造特色品牌,引领袜品流行趋势,加强与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研发功能性、舒适性、生态性、时尚性、运动型等新型袜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从整体上提升我省袜业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5.服装行业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服装企业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及快速反应能力和水平。强化品牌培育,提升产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品牌附加值,推动服装行业与“互联网+”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产业服务化转型。依托轶纶(R)95系列聚酰亚胺纤维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支持企业合作研发健康和保暖性能优异的户外运动、冰雪运动服装服饰系列产品。重点发展以“温馨鸟”、“珲春雅戈尔”为代表的品牌服装、以际华3504为代表的职业服装服饰产品。6.产业用纺织品围绕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应用,加大功能性产品开发。推进化纤新材料应用,大力开发高温过滤材料、高强矿用阻燃输送带、高性能防护服、汽车及其它交通车辆座椅内装饰面料等产品,丰富产品类别。第四章 &强化创新驱动,培育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完善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促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使技术创新真正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内生动力。第一节 &完善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搭建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汇集创新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围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积极搭建新型协同创新平台。推行网络化协同创新模式,鼓励龙头企业或互联网企业建设网络化协同研发和众包设计平台。鼓励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统筹开展协同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重点推进高性能纤维、先进医疗器械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一批能够承担从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区域性协同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以产学研联合方式,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建设,支持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省农科院和中国一汽等单位面向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大型试验装置和重大创新基地,为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推动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省级产业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中试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高速动车组实验测试、信息安全测评、药物安全性评价(GLP)、医疗器械检验检测中心等各类共性创新平台建设,提高产业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科技文献信息等共享平台,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重要试验设备等科技资源向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放。推进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长春市高新区、净月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长春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长春北湖科技园等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建设吉林特色的产业创新资源整合平台。第二节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运用财政补助机制激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建设各类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参与省、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对研发投入较高企业,省级各类专项资金以风险补偿、创投引导、贴息等方式优先予以扶持,引导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创投及天使基金等社会资本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利用科技保险等工具促进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强化国家、省、市(州)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梯队建设,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支持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院士、博士后工作站等,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创新型企业。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探索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引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