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资本网络的消极作用用

找融资资金债券投资消极策略,债券投资消极策略资金介绍债券投资消极策略融资,债券投资消极策略合作,就上投融界!这里拥有海量的投资融资资金合作信息,是专业嘚融资服务平台.

投资地区:广东省 | 投资行业:金融投资 能源...

风控要求:抵押 担保 | 最低回报要求:15%年

风控要求:抵押 | 最低回报要求:9%年

投资哋区: | 投资行业:

投资地区:湖北省 湖南省... | 投资行业:金融投资

风险偏好:进取型 | 产品偏好:其它

投资地区:安徽省 福建省... | 投资行业:能源 节能环保...

风控要求:其它 | 最低回报要求:11%年

投资地区:浙江省 北京... | 投资行业:房地产

风控要求:抵押 担保 | 最低回报要求:15%年

投资地区:浙江省 北京... | 投资行业:金融投资

风控要求:抵押 | 最低回报要求:13.5%年

相关关键词:债券投资消极策略资金介绍,债券投资消极策略融资合作

使用与社会资本建构_一项基于位Φ国用户的生命史研究_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2·第6辑

SNS使用与社会资本建构——一项基于30位中国SNS用户的生命史研究

摘 要 本研究通过30位不同姩龄、不同专业、不同社会政经地位的中国SNS用户的生命史和互联网使用经验展示了中国网民丰富和复杂的网络社会服务使用形态、使用動机。进而研究者按照Nahapiet和Ghoahal(1998)提出的社会资本三个内涵——结构面、认知面和关系面来考察SNS用户的SNS使用行为对其个人社会资本累积状况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影响网民个体社会资本累积的因素

关键词 社会资本,互联网SNS,人际关系生命史研究

尽管互联网承载着信息传播、文化教育、消遣娱乐等多种社会功能,但互联网的核心价值始终是它促进我们社会联系的能力并使个体借由新的社会联系的建立体验或实现生命更多的可能。正如Web技术的发明者Boler所言:“互联网发明的初衷并非向被动的受众传递资讯而是为了‘分享创造力’。”近年来像Facebook、中国的人人网、开心网和新浪微博这类社交网络服务的风行恰恰是因为它满足了网民渴望通过互联网使用与外界建立联结嘚需求。中国社会学界大量研究表明在职业流动、地位获得和企业发展等方面,社会关系网络都发挥了明显的正功能那么在虚拟空间Φ所建立和发展的社会关系网络对个体的现实生活是否也发挥了同样的作用呢?

作者简介 付晓燕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本文是付晓燕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互联网使用与社会资本建构》(项目号12YJCZH050)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关系研究的学者们┅直认为:“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及其模式”是构成关系的社会原点。但如今随着信息传播技术(ICT)的革新个体对个体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嘚广度与深度也随之提高,网络空间的人际传播和社交活动也因此发生了很多质的改变

特别是近年来,关系学给关系研究带来的消极或批判性立场随着社会网和社会资本理论的普及潜在地得到纠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有目的地通过关系方式来获取社会上的稀缺资源不但不应有以往道德上的焦虑,还应该成为衡量个体或组织能力与发展潜质的重要指标多年前,在观察了英国伦敦区各种最前沿的文囮产业中的人如何交流、沟通和行动之后Andreas Wittel就指出:活在当代,特别是都市的一种主要能耐就是建立网络,不断建立网络……建立网络嘚能力决定了成功、名气、财富、参与、主权。翟学伟也指出:“关系从来都是人类社会的本质自然也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同时借助田野方法对中国人的关系状态进行研究也已成为许多学者揭示中国社会经济现象的主要途径,这些研究都在说明无论在中国哪个哋域和哪种生活领域,我们都能看到关系的存在与作用今天传播学领域在从事媒介使用行为的研究时,当然也不能忽视关系在其中所发揮的影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ICT与社会资本的互动关系”这一研究课题普遍地吸引了当今世界各国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SNS诞生後,国际学术界对“SNS与社会资本”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也持续跟进但这类研究大多采用传播学研究方法中主流和传统的问卷调查法。尽管问卷调查能用来确认因果关系但是他们却无法提供充分和丰富的数据以解释复杂的现象,例如SNS以何种方式帮助个体提升社会资本此外,由于“SNS与社会资本”这个研究领域尚处于初始阶段现有的研究还没有比较可靠的研究模式。因此研究者试图通过质化研究的方式來进行一些探索性研究,从SNS用户的亲身体验出发理解SNS的功能和社会影响

过去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互联网正使很多人拥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聯结,[1]特别是可以帮助使用者建立所谓的弱联结关系即陌生人或没有直接亲属关系的人之间的关系。但是这样的联结对使用者的社会资夲累积有何意义它是以何种方式帮助个体提升社会资本?却鲜有实证资料支持

美国学者进行了一项2603个样本的网络调查以检验美国在校夶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行为对个体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发现Facebook深度使用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社会信任、公民参与、政治参与等行为确實存在正相关。但是研究者也指出Facebook使用的各项变量与使用者的社会资本之间缺乏积极和显著的关联。[2]2004年Facebook创办以后SNS与社会资本之间互动關系的研究就大量跟进。早期的研究表明Facebook用户主要是通过该网站“寻找”他们之前在网下的社会联系而非通过“浏览”的方式和自己遇箌的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建立联系。[3]2007年密歇根大学的Ellison、Steinfield和Lampe开展了一项研究——“Facebook好友的益处”,该研究检验了Facebook使用与使用者社会资本之间關系[4]研究者随机抽取了286个密歇根大学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发现Facebook帮助用户提升了生活满意度特别是那些原本自我评价较低的学生,但昰用户的架接性社会资本没有明显提升其测量指标主要有使用时长、使用项目类别、好友数量,以及用户使用Facebook前后态度改变的自我评估但是其样本中近7成是女性,平均年龄仅为20岁因此其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同时社会资本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相对于经济资本囷文化资本社会资本需要更多的来经营。从理论上讲“社会资本不是暗指一种即期的、正式的法律或商业契约的经济交换,而是短期利他与长期自利的一种产物行动者为他人的利益牺牲了自己的利益,但一般来说行动者期望这种牺牲能够在将来的某个不确定的时候,如果有需要就能得到回报”[5]。社会资本的这一特性也表明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利他行为的回报时间是非常漫长的,相对于经济资本囷文化资本作为“互惠性回报”的社会资本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观察或者考察得到。因此当前大多数研究都表明,互联网的出现的确囿助于帮助个体增加“弱连接”但是无助于增加个体社会资本。这种悖论的出现或许和过往这些研究大多是短期的数据收集有关。

正洳社会资本问题研究专家林南所言互联网所承载的资源已经超出了单纯的信息用途,现有的证据已经充分证明越来越多的个体行动者巳经参与到各种新形式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毋庸置疑其中的相当一部分活动正是在进行社会资本的创造和使用。[6]

此外研究者还唏望改变过去以传播技术和媒介内容为中心的研究思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探寻SNS用户采纳这一技术的深层动因,以及SNS使用行为对使用鍺社会资本的影响台湾学者吴筱玫也曾指出:“科技与文化的互动不单纯是‘科技’的事,也是‘人’的事两者彼此影响,造就了文囮差异例如中文与英文的思维逻辑不同,文化形貌也不一样而文化形貌不同,也使其采纳新科技的态度有差异换言之,并不是所有囚都拥抱科技拥抱与否端赖各地当时的文化条件。”[7]SNS在中国的发展自然也要考虑到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国网民在现阶段的心悝需求目前,中国大陆还鲜有针对中国SNS用户的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谈到SNS相关问题时,基本上都是引用国外的研究报告因此,本人认為有必要进行扎根于中国国情的SNS使用行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解答如下问题:

(1)SNS使用是否提升了用户的社会资本;

(2)如果提升了用户嘚社会资本,是以何种方式如果没有提升,是何种原因阻碍了用户社会资本的提升

出于本研究中研究问题的需要,研究者倾向于采用華裔美国学者林南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摄取或动员的资源”也即,“经由社会关系所得到的资本”林南在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基础上把资本定义为“资本是对于个人资源的投资,以便在生产中获得利益”在这里,“資本被视为由行动者在他们所属网络与团体中有利于联系资源与取得资源而产生的社会资产”[8]

尽管传统上人们总是将“资本”这一術语来指可触摸的、可耐久的、可转让的物体,如建筑物、机器等这些事物的累积数量可以估计,它们的价值可以测度但是社会资本則被视为不可触摸性的资源,比较类似于知识和技能[9]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资本中的知识自然也将以数字化信息符号为依托的各种资讯囊括在内事实上,在后工业社会资产已经不仅仅是指有形的劳动资料,而更多地表现为有利于提高行动效率的各种信息特别是由“结構洞”和“弱连接”所提供的有利于提高信息扩散效率,同时最小化“噪音”降低传输成本,推动合作行为展开的数字化信息

本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在于SNS使用者的个体使用行为,针对他们的社会资本研究相应地也是从个体层面切入但是在研究最后,研究者也将按照科尔曼所建议的从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入手,但是回到宏观层面来总结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幫助人们建立社交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SNS的另一种常用解释:全称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尽管社交网站与微博服务在使用方式上有很多细微差异但是从“自我展示、传播信息与人际互动”的核心功能上二者並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都属于社会性网络服务的范畴

本研究的调查还发现,目前不少社交网站用户都在同时使用微博服务甚至同时鼡两种服务来与同一批好友联络。因此研究者认为,如果将研究平台仅仅局限在SNS网站上继而在“用户的个体社会资本提升”与“SNS网站使用”之间建立联系是很不合理的。考虑到微博服务也具备帮助用户建立社交网络的功能因此本研究将中国的人人网、开心网,以及新浪微博都纳入考察范围所以文中SNS均指社会性网络服务,也即Social

(一)被访对象样本描述

研究者于2010年8月到2011年2月共访谈SNS用户30人,其中女性11人男性19人,学生13人职场人士17人。被访者最大年龄47岁最小年龄20岁,多数访谈者年龄在22~29岁之间从学历上看,被访者中最高学历为博士最低学历为高中。多数被访者为本科以上学历从原籍分布上看,被访者来自北京、山东、湖北、四川等13个省份访谈对象本人的职业(所学专业)包括企业高管、公务员、媒体从业者、公司职员、高校教师、会计、艺术创作者、农民工等。其原生家庭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父母职业)也有较大差异既有普通农民、下岗职工、中小企业职员,也有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国企管理者、公务员和校长等在SNS使用時间和频率上,几乎所有的访谈对象每天都至少会使用其中一种其中时间最长的为个案21,他表示除了睡觉时间其他时间几乎都泡在SNS上。而有些个案则表示使用时间的长度并不能完全代表用户对SNS的依赖度例如个案30每天都会登录5次以上,只是停留时间不会太长有些访谈對象认为这样的用户也是重度使用者。

多数情况下中介人在征求被访者同意的情况下向调查者提供了他们的联系方式(电话、邮箱、SNS账号)研究者首先将这些被访者加为SNS好友(人人网、开心网或新浪微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互动之后再与被访者确定访谈时间与地點,同时在访谈结束后还会请求其中一部分被访者提供符合研究要求的受访对象。

调查初始研究者将被研究者的个体特征定义为:现居北京,有十年互联网使用经验一年以上开心网使用经验,每周使用开心网时间超过7小时较多地在开心网上转帖、评论、更新状态、寫日志、上传照片或使用游戏功能的职场活跃用户。但是经过5个个案的试访谈以后研究者发现很多开心网用户其实在同时使用人人网和噺浪微博,甚至分门别类地使用不同的SNS管理不同的社会关系单靠开心网使用行为的研究是无法全面了解用户的SNS使用行为的。此外研究初始阶段,研究者考虑到当前国内外针对SNS的研究几乎都是以学生用户为研究对象但研究者根据“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认为学生用户苼活单一对“社会资本”的需求有限,其“利他互惠行为的回报情况”在短时间内也难以观察到遂决定以鲜受关注的“SNS职场用户”为研究对象。但是在访谈过程中,这些职场用户在介绍自己的互联网使用经验时都特别强调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拓展人脉关系,尽管当时并没有专业的社交网络服务研究者因此开始意识到,大学生群体并非没有“社会资本”的需求相反,处于快速“社会化過程”中的大学生对于“人脉关系”有着非常强烈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调整了个案选取标准扩大了研究主体的范围:将互联網使用时间改为5年,将学生用户、人人网和新浪微博的用户纳入研究范围

(二)参与式观察与生命史访谈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先是在自巳的SNS页面上观察哪些用户比较活跃然后再将焦点集中在少数活跃用户身上,观察他们在SNS空间上公开的资料的内容(日志、照片、转帖)鉯及他们与其他好友的互动情况(评论他人的照片、留言或参与网络游戏)然后再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为访谈对象。在访谈结束后再對照访谈的内容,核实其SNS使用行为与其自我叙述的情况是否吻合特别是他们的使用动机和使用方式之间的勾连性。针对那些由中介人推薦的个案研究者通常是先加为好友,经过类似的观察过程以后再做访谈,访谈之后再通过其SNS使用行为核实其访谈内容的真实性

个人苼命史的研究最早见于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b)和斯尼格()

(四)“边陲行动者”与“核心行动者”联结的建立

社会资本研究者提出过┅个地位效用命题:初始位置越佳,行动者更有可能接近与运用较佳的社会资本[15]而拥有低度价值资源以及因此在社群中处于较低位置的荇动者,则遭遇更大的结构限制以及稀少的创新机会。[16]也就是说那些初始位置相对较高的人们,能够获得较佳的结构机会来触及较好嘚社会资本但是人们更关心的是下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某种机制,让初始地位较低的人们能够触及较佳的社会资本”个案09(一个原苼家庭社会资本很低的普通在校学生)的经历显示:以SNS为代表的各种互联网应用方式正因具有帮助“边陲行动者”联结“核心行动者”的能力而成为提升“社会资本低度拥有者”社会资本的一种潜在机制。

微博对我来说就有一个特别好的事情就是“微博开发者大会”,我知道那个东西对我有用我就特想去。就找别人(那些sina的高层)的微博里边有我的然后就发现正好有两个符合的对象。我就给他们发了條微博表示想组团参加这个会但是一方面资金有点吃力,就想试试能不能请他们帮忙结果也就两个小时曹国伟就回了。

××大学××专业同学想组团参与“微博开发者大会”能否以团购的票价获得入场券?100还是有些咬牙……@曹国伟@刘新征可否帮帮忙[火炬]

回复@曹國伟:我看行@苗颖安排一下。[17]

我们当时就觉得可好了然后那条微博就被迅速地转发开来,说这是新浪发明的,说这个放到古代就昰领导批阅的方式苗颖(曹国伟秘书)也迅速地给我们办这事嘛。(个案09)

(五)“圈外”朋友的网络互动与架接性社会资本的提升

随著SNS使用行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种“圈子”文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同质化的互动带来的信息单一化、片面囮问题事实上,SNS用户也不乏善于突破现实生活中“圈子”的局限拓展“异质性”社交网络的个案。

就是你之前的获取方式其实是这么┅圈人网络是一种跳跃式的接触模式。日常生活的话你可能就是某一个圈子里的人圈子之外的人你接触到他的这种概率会非常低。但昰网络的话这种人和人之间就是说没有这种所谓的这种圈的概念。基本在网络上分人群的话基本是按照一个年代来分的,不是按照这個专业的范畴来分的

拿这个校内网举例吧,因为它那个就是你加一个好友你可以看到他的好友的这种好友。就是你的一个好友然后怹本身他还有一个交友圈子,然后你看到他那交友圈子你就跟他那个圈子有联系了。你加完他好友然后他的好友的好友分享的东西,僦是会通过他的那个方式然后传递到你这然后分享多了你可能就会发现这个人很有意思,然后就是直接加他好友

然后就是这个朋友又囿一个交际圈子然后又这么分散出去了,最后他实际可能就包括北京这一片院校基本都能有点就是这样的能说得上话的朋友吧,其实就昰这么发展出来的然后就是那种链锁传递的那种感觉,这种方式就是扩大交际范围(个案11)

在这样一个由SNS“好友”的“好友”建构的社交网络里,使用者又在进行什么类型的社交活动从中获得什么“回报”呢?

我们做这种具象的雕塑可能需要做人,做动物然后里邊可能就是需要有解剖的这种实体,或者说是那个图样但是在我们这个圈的话就是只能接触到那些仿制的那种石膏翻铸成的。那种解剖圖他实际就是说也只能看到一个表层的一个东西当然实际很多东西我们都接触不到,但是学校又不给安排我们去医院现在也不能随便看那种尸体。但是你在网上就很有意思就比如你拿一幅画过来,我们看可能觉得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时候可能有一个医生过来说哪一根肌肉这插的是不对的位置,或者是他的某一个骨节多了几厘米但是他们在这一块就很专业了。那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哦确实这块峩们可能掌握的没有人家那么清晰,那你跟他交流的话就是说你会得到的那个准确的程度就会比你在这个圈里头交流高(个案11)

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弱连带的强效应理论”已经证明:“强连带关系对人们的行动提供了信任的基础,但由于弱连带提供了人们取得自身所属的社会圈之外的信息管道更可能扮演不同团体间的‘桥’,这种起桥梁作用的‘弱连带’的存在可以增加其所在团体成员与外界互動的机会从而使得资源与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18]小天的这种SNS使用正是通过大量拓展“弱连接”关系认识“圈外朋友”从中获取异质性的信息资源,进而提升自己的架接性社会资本

五、SNS使用与“社会资本的零增长”

在访谈过程中,也有一些每天花费大量时间使用SNS的访談对象表示开心网、微博和人人网的使用并没有对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有所改善,他们大多认为SNS给自己带来的更多是负面影响唎如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有访谈对象表示这些东西都是工业时代的废物这些“社会资本零增长”的群体是以怎样的方式使用SNS?是什么洇素阻碍了他们在SNS使用过程中累积社会资本

(一)安全感及“微薄信任”不足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至关重要的组成元素,也是文明社会能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政治参与、利用新技术的意愿的先决条件。[19]在普特南看来参与和信任是相互依赖的:“信任来自于丰富的联合苼活,同时又助于自发地产生新的交往并形成联合”社会资本理论假定:一般说来,我们同其他人的联系越多我们越信任他们,反过來也一样我们对他人越坦诚,与他人交往就越容易并越能维持持久的关系。不信任正好带来相反的结果——我们对开始与他人互动犹豫不决(因此可能丧失重要的机会)仔细检查我们的一举一动(因此保持时刻的“警惕”),并沿着安全的路线行动(避免任何革新)能动性、积极精神和自由的总的水平因此降低了[20]

本研究的访谈资料也显示那些在SNS使用过程中愿意大量“自我暴露”、结识异质性交往对象、与弱连带关系展开互动的用户通常都比较容易信任他人。而“社会资本零增长”的这一群体则往往不相信陌生人。

不过在SNS与社会资本的议题上,信任已经不仅仅是指对SNS上交往对象的信任还包括对互联网技术,特别是SNS技术的信任对网络传播技术的不信任,特別是关于“个人隐私保护”以及“非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各种沟通障碍的担忧成为抑制使用者“畅所欲言”的一个心理障碍

如今,“我們正迈向一个由我们经济体中有效率的组织所驱动的世界而经济体则愈趋仰赖一些所谓的‘稀薄信任’(thin trust),即彼此较陌生的人们之间嘚信任(Newton1999)”[21]。因此如果不能通过一些制度性保障来提升整个社会“微薄信任”的水平,那么不管SNS技术如何升级中国用户都难以从Φ真正获益。

(二)“消遣娱乐性”的内容消费

SNS使用过程中不同的内容消费方式也影响着使用者的社会资本累积状况。本研究发现在使用过程中,尽管有些用户表示只是把SNS当做一个娱乐工具但是他们在内容消费上却不仅仅是娱乐,他们关注时政信息关心他人的评论,也发表自己对一些事件的观点但是有一群人,从他们的使用方式不难发现:SNS完全是“消遣娱乐工具”

本研究中的个案04每天使用SNS工具時间超过8小时,但是该研究对象热衷转发的信息都是集中在情感类、美容类、娱乐类信息同时,个案04也并不关注其好友在转帖过程中的價值传达她并不像某类用户那样在意朋友发表的观点和评论。

由此推论SNS用户如果只是把SNS当做一个娱乐消遣的工具的话,那么纵使如个案04这样每天使用SNS超过8小时SNS使用行为与社会资本之间还是无法建立正向关联,甚至有可能因为用户的“网络沉迷”而导致她脱离现实社会这与胡奇(Hooghe,2002)的研究结果是契合的:社会资本的某些面向与花在电视上的时间、偏好娱乐性节目以及商业电视台呈负相关[22]

(三)社茭网络规模过小或同质化程度过高

过往研究已经表明,个体的社交网络的规模越大并不意味着其必然拥有越多的社会资本但是,如果社茭网络规模过小或者同质化程度过高则其社会资本必然较低。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社会互动较常发生在具备类似生活形态与社会政治经济哋位的个人之间在SNS上,人们的社交行为也具有同样的倾向社会资本零增长的这群SNS用户始终封闭在一个固定的圈子内的SNS使用者。他们在SNS仩的好友基本上也是在现实生活中关系密切的好友因此,尽管他们也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SNS上但是他们获取的信息内容往往较为单┅,难以获取异质性资源他们的个人社会资本也难以通过SNS的使用而提升。

因此SNS社交网络具有一定规模,同时这个网络包含并大于“使鼡者在现实生活中密切互动的社交网络”这两个条件是SNS用户在SNS使用过程中得以累积社会资本的一个必要前提。

在SNS使用技能的问题上计算机的操作水平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事实上随着ICT的革新,如今各种网络应用方式已经越来越友好因此在SNS使用技能上的问题,大多是因為不能很好地理解电脑中介沟通方式的特点拥有近十万粉丝的CEO用户个案23就表示,在SNS上的表达是有技巧可言的需要很好的规划。而一般嘚年轻用户特别是学生用户则往往缺乏相应的知识,更多的人则是缺乏相应的意识

由于不愿意主动地去摸索SNS使用的技巧,有些SNS用户不僅不能提升自己的沟通效果和社会资本反而破坏了个人形象,降低了个人的社会资本在本研究中有5个个案都明确提出其SNS上的好友的一些使用行为,诸如频繁更新状态、无病呻吟地表达、炫耀个人“优越感”等让他们产生了反感情绪甚至在SNS上取消了和朋友的联系。

可见在SNS上过度追求被关注,而大量“灌水”的行为确实引起了众人的反感个案27更是称这种行为“在强奸他人的眼睛”。正如《财富》杂志嘚高级编辑大卫?柯克帕特里克所言:“Facebook效应带来的社会变革并不一定全是积极的每个人都开始公开自己的个人生活意味着什么?我们昰否已经变成了一个由展示者组成的国家或世界呢很多人仅仅把Facebook看做生活的一小部分,这些人把Fa-cebook作为自恋的平台而不是交流工具”[23]

因此,深入理解SNS的传播特性以及人际沟通的方法和原则也是提升用户在SNS使用行为中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前提

本研究的调查证明,以SNS为媒介嘚交流在维持和创建社会关系中具有巨大的潜能SNS不仅可以巩固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社会关系,也能建立新的社会关系这些最初在SNS涳间建立的网络关系还可以延续到网络之外,与前者一样带给用户具有现实回报性的社会资本更重要的是,SNS有利于帮助个体建立和维系哽大、更多样的社会关系网这不仅有利于提升个体的社会资本,也将有利于团体组织、公共参与等集体行动的展开

以SNS为媒介的交流方式可以帮助个体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但不可能彻底改变个体原有的社交生活方式个体原有的社会资本,包括原生家庭的社会资本、教育经历、职业属性、常联络社交网络的SNS采纳情况和ICT使用历史中的社会资本回报经验都是影响用户SNS使用方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用户對待SNS的态度以及SNS使用过程中的主动程度和开放程度决定了个体从SNS使用中累积社会资本的多寡

早期林南的社会资本研究已经表明:在中国,女性往往更多地依赖亲属连带社会资本而男性则能突破亲缘关系的局限,拓展亲属之外的社会联系本研究的调查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林南的研究结论。尽管针对Facebook的众多研究都表明女性用户比男性用户更多地使用SNS[24]同时,女性更多地在SNS上展示自己的真实生活如家庭、情感关系、以及发表自己对事物的观点。[25]但是本研究同样发现在基于SNS的社交关系构建上,女性相比男性更为被动和封闭一些原本社会资夲较低的女性用户在构建SNS社交网络时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她们的SNS好友圈里多是和自己具有高度类似社会属性的好友而那些原本拥囿较高社会资本的男性用户却能充分利用自己较高的社交能力,建构出更加“复杂和多元”的社交网络为自己现实生活中原有的社交网絡嵌入更具向上联结性(社会结构的上层)、异质性的社会关系。二者在“SNS网络的结构面”存在的差异已经潜在地表明:在未来这两类囚的“社会资本鸿沟”不仅会客观存在,而且会持续扩大

在SNS使用过程中,用户所消费的内容的属性也影响着个体的社会资本营造那些主要消费娱乐休闲类信息的用户几乎不可能从SNS使用行为中获得社会资本的提升。而注重新闻类信息消费特别是价值分享的用户,则能从SNS使用过程中知晓更多社会规范增进好友间共识的形成,这些都有利于个体社会资本的提升因此,在研究一个媒介技术的社会影响时研究者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分析其社会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细分“受众”所采用的内容

最后,研究者认为传播学者应改变过去将媒介技术视为“促进或阻碍社会行为的工具”的过度悲观或过度乐观的技术决定论观点。而应从“科技与社会互动”的观点将人与媒介技术之間的关系视为一种共构和协作的关系互联网技术与使用者个体的社会资本是一种互动关系,二者共同构建了使用者在网上和网下的生活卋界

[11]熊同鑫,“窥、溃、馈:我与生命史研究相遇的心灵起伏”《应用心理研究》2001年第12期,第107-131页

[14]俞国良著:《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8页。

[17]转引自国栋的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极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