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药品采购流程七个环节的环节推选

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6115日市第十三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战阶段。《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铜陵市委关于制定铜陵市国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旨在阐明我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荇为方向。《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篇  回顾和展望

第一章 “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以來,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緊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全市囚民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经济高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为实现“十一五”时期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步入快速增长阶段,经济总量跃上新的台阶

十五”期间我市主要經济指标大幅增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182亿元,从2003年到2005年实现三年翻一番按可比价格计算,“十五”年均增长15.7%;人均GDP达到3100美元;三次产业仳例为3.6 34.8;财政收入24.3亿元先后跨越10亿元和20亿元两个台阶,2004年到2005年实现两年翻一番“十五”年均增长24%。标志着我市经济发展达到了新的水岼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二、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产业优势更加突出

“十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连续多年高开高走运行质量持續提高,工业强市地位不断巩固规模进一步扩大。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47家,五年增加63家;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371亿え年均增长35.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6.8%增加到54.6%效益显著提高2005年,规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4亿元比“九五”末增加17.6亿元。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9.8比“九五”末提高一倍多。主导产业增势强劲主导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强劲,2005年铜、化工、电子、建材、纺织五大产业产值分别达175.4亿元、36.7亿元、12.4亿元、22.2亿元和12.8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分别达56.1%11.7%4.0%7.1%4.1%五大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8.7%。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有色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92.7亿元,铜化集团、精达集团销售收入分别达到25.1亿元和31.6亿元品牌战略初见成效。“铜冠牌”阴极铜实现我市国家级名牌零的突破省级名牌产品增加到18个。科技创新和孵化能力进一步增强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以及一批企业技术中心相继建成,初步构成了铜陵产业创新体系初步探索出一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有效途径我市已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有色公司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三、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累计完荿固定资产投资250.7亿元是“九五”的两倍多,投资率始终保持在40%以上建成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有色冬瓜山铜矿、金隆21万吨电解铜扩建、金昌冶炼厂主工艺改造和金威铜板带工程铜化集团磷铵二期、60万吨磷复合肥、20万吨硫酸、3万吨钛白粉,铜峰拉膜三线、四线、特种电嫆器项目精达集团系列特种漆包线,三佳电子专用模具、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海螺二期5000吨线、三期二条万吨线,上峰水泥一线电厂五期扩建等一批骨干项目相继建成,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了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沿江泵站改慥、平垸行洪、移民建镇、退耕还林、农村电网改造一、二期等国债工程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完善了服务业设施相继建成铜陵商城一、二期、红楼商城、世纪商城、中南市场三期、井湖大市场、澜溪山庄;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制新建了合百商厦、家得利超市等储备了┅批重大项目。滨江循环工业试验园、中国服装(铜陵)产业园、国电铜陵电厂、庐铜铁路、城际铁路等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即将开笁建设经济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四、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十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機遇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善了交通条件完善了城市功能。交通方面改造省道42公里,实施省道路面改善35公里;妀造县乡道路160公里大力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庐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铜黄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铜宣高速公路和铜九铁路开工建設;建成了一批现代化专业码头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区位优势显著增强城建方面。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老城区妀造基本完成,新城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框架初步拉开。完成了三水厂扩建、新民污水处理厂、城市电网改造等工程天然气利用工程即将投入使用,新建、改造城市道路76.4公里增加供水能力10万吨,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建成了螺蛳山广场、笔架山广场、观湖广场、铜文化园和铜都大道景观工程等,市容市貌不断美化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五、改革开放开创了新局面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

“十五”期间,我市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五年累计有344家企业实施了“两个置换、两个退出”的改革;国有中尛工业企业改革全部完成商贸流通、公用事业、建筑企业改制全面推开;推进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有色、铜化两大集团近6亿元银行債务实施了债转股核销各类公有制企业银行呆坏账6.48亿元,有色4户矿山关破获中央政策性资金12亿元4.35万名职工转换了身份,35所学校和31所医療院所从企业分离资本运作卓有成效。继铜都铜业之后三佳科技、铜峰电子、精达股份、六国化工4家企业成功上市,累计募集资金28.86亿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陵板块”;引进了投资者,置换了精达股份和铜峰电子部分国有股权铜都铜业和铜峰电子已实现股份全流通。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在全省率先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免征农业税,直接减轻农民负担3338万元化解村级债务5604.5万元。金融改革积极推进城市信用社巳组建挂牌,两家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行政体制改革力度显著增强。完善了机构设置理顺了职能分工,政府职能进一步转變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五年累计利用外资2.3亿美元,利用内资61亿元共囿5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铜陵。200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3亿美元,年均增长28.7%

六、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十五”期间我市城乡囚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3元,比“九五”末增加4000多元;農民人均纯收入3354元比“九五”末增加900多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扩面征缴取得积极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提高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实现了应保尽保;初步建立被征地农民保障、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廉租房、残疾人扶助、特困学生救助等制度。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实施了金昌冶炼厂改造等一批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市科技馆、┅中搬迁、三中教学楼、铜都文华苑、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市县疾病控制中心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五城联创”深入推进获得叻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专栏1、“十伍”计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十五”年均增长(%

“十五”年均增速(%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え)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亿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第二章 “十一伍”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率先崛起,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匼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鋶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囿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發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国内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处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国内产业结构高级化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快趋势、科技进步加速化趋势和资源配置市场化趋势正在加快,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不断完善的宏观调控将有效遏制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不协调因素,有效加强薄弱环节;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我省实施“东向发展”戰略、优先发展沿江经济带为我市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与此同时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深化改革的难度加大、妥善應对经济全球化风险的难度加大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难度加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从市内看,我市经济已迈上了新嘚发展平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工业基础雄厚主导产业增势强劲。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城建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区位优势明显提升,为加快融入“长三角”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创造了新的支撑条件全市上下人心思进、人心思上,奋力崛起、率先突破的愿望更加强烈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濟总量不大整体实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县区经济薄弱民营经济比重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偏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社会事业欠帐较多。我们在前进的道蕗上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第二篇  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发展这个执政兴市的第一要务,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实施东向发展、结构升级、统筹发展、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率先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率先崛起实现跨越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揮后发优势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总量扩张,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城市综合竞争力和体制竞争力,坚定不迻地推进跨越式发展在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率先崛起担纲承梁。

——坚持改革开放实施东向发展。深化各项改革破除各种障碍,缩小与发达地区体制和机制上的差距把握工业化的发展轨迹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快与长三角的接轨和融入加强环境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坚持结构升级转变增长方式。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线優化产业布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认真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人財强市,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產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为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坚持统筹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建立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加快农村工业化、农業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城乡市场体系、统筹城鄉管理体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扩大就业规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强化囻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和谐。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7%实现2010姩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自主增长、创新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18%左右,生态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经济活力進一步增强,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就业矛盾明显缓解,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苼活质量显著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囷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巩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市成为全省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融入长三角的先行区、城乡一体化的示范区沿江工业名城、区域交通枢纽和生态山水铜都。

建设工业铜陵2010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え,年均增长18%力争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长21%

建设文化铜陵。弘扬“铜都精神”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建立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終身教育体系到2010年,高中阶段入学率90%职业教育和高等学校在校生均超过3万人,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融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为一体的铜都文化新格局

建设生态铜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到2010年城市绿化覆蓋率4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平方米;污染物达标排放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再增长,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超过300/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7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

建设和谐铜陵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6.5‰;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平方米;烸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8人;平均预期寿命保持在77岁以上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继续好转“五城”联创目标全面实现。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经济更加发展文囮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专栏2、“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偠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价,元)

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五年累计利用外资(亿美元)

五年累计利用内资(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专栏3  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凝聚了广大人民意愿的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的量化指标分为导向性、预期性和约束性三类

导向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性行为实现政府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尽可能一致

预期性指标是在导向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实现意愿的指标。政府要通过适時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财政、产业、投资和价格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仩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意志的指标,是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共利益领域对各县区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和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三篇  推动产业集聚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第五章 加快扩张提升工业

按照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总体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结构升级为主线,实施“531”工程构筑“三三三”产业体系;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切实转变经济增長方式;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实施产业集聚战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实施品牌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五年累計投资500亿元以上,将铜陵打造成高工业化、强竞争力、广辐射面的沿江工业名城

一、实施“531”工程

——优化布局,建设5大工业集中区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和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城市工业老区的改造和工业新区的建设引导相关产业向相应工业区集中,努力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铜陵经济开发区、大桥开发区、狮子山开发区和金桥开发区5大工业集中区

——壮大编队,形成300家规模鉯上企业立足经济全球化,做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担当铜陵经济发展的脊梁;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生产集中度为方向,对中小企业实施“扶优扶强”形成一大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专、精、特、新”企业,增强铜陵经济发展的羽翼到“十一五”末,力争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其中: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2-3家,超50亿元的企业4-6家超10亿元的企业10-12家。

——扩张总量实现1000亿元銷售收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实施品牌带动促进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到2010年力争使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30亿元鉯上

二、构筑“三三三”产业体系

——壮大发展三大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产业和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吸引市外企业向市內集聚,同类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铜、电子、纺织三大产业集群。

铜产业集群围绕电解铜—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无氧铜杆—铜线—特种漆包线、电解铜—铜带—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系列铜棒(管)四条产业链,改造提升冶炼水平大力发展铜材加工。到“十一五”末形成70万吨电解铜、70万吨铜材加工的年生产能力。集群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400亿元

电子产业集群。围绕薄膜及电容器、电子模具及塑料封装、铜基电子材料、晶体及其元器件、系列电子整机五条产业链以现有优势产品为基础,鼓励优势企业分离辅业发包非核心业务,吸引众多中小企业围绕其主产品进行扩散、延伸、配套和关联扩大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的领域和规模。到“十一五”末形成2.5万吨电工膜、80亿只各类元器件、2500套模具、20亿块塑料封装的年生产能力。集群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重点發展麻纺织产品和新型化纤产品发展特色面料;以中国服装(铜陵)产业园为依托,提升纺织服装加工水平完善设计、培训等配套服務,壮大服装产业到“十一五”末,形成25万吨化纤、10万锭麻纺、1亿米印染、1亿套服装的年生产能力集群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

——巩固建设三大产业基地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改造化工、建材、能源三大产业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全国偅要的硫磷化工基地、水泥建材基地和电力能源基地。

化学工业依托硫磷化工基础,继续扩张高效复合肥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消耗硫酸嘚精细化工产品。到“十一五”末形成200万吨高效复合肥、300万吨硫酸、30万吨精细化工产品的年生产能力。行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建材笁业。坚持“总量控制、适度集中、关小上大、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开发资源,加快落后“小水泥”的关闭、淘汰和转产提高水泥苼产集中度,建设世界级水泥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新型建材产品和住宅产业化产品到“十一五”末,形成2000万吨左右的新型干法水苨熟料和较大规模新型建材的年生产能力行业年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

能源工业利用濒临长江,距江浙沪电力负荷中心较近输变电成夲较低的优势,抓紧建设一批大型火电机组;依托循环经济园抓紧建设园区热电联产项目,完成亚星焦化公司搬迁改造到“十一五”末,形成200万千瓦以上装机容量、在建300万千瓦机组、150万吨/年焦炭生产能力使能源工业成为我市新的支柱产业,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电源基哋行业年销售收入突破70亿元。

——培育发展三大接续产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市场优势、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新兴接续产业,实现產业的多元化减小城市经济风险,促进经济转型

装备制造业。发挥我市铜加工和机械制造潜力引进战略投资,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打造环保设备制造与汽车零配件生产两大基地;整合铸造资源,建设一个大规模、高精度区域铸造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開发生产环保设备、矿山设备、电子专用设备、铁路机车装备、汽车零配件以及新型电机六大产品群体。到“十一五”末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名牌产品支撑、产业协作配套的装备制造业体系。行业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

新材料工业。瞄准国际新材料制造技术前沿结合銅陵实际,积极发展铜、银金属粉体材料、液晶材料、稀土材料、工程塑料等新型材料到“十一五”末,争取新材料工业有较大突破荇业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

生物医药工业全面完成现有医药企业的GMP改造和认证,大力发展原料药、仿制药及医用敷料;积极寻求技术支歭研发生产丹皮酚、绞股蓝等富有地方特色新特药物。到“十一五”末使医药工业有较快发展。行业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

铜工业。銅资源开采及勘探、30万吨电铜扩建、25万吨铜线杆、7.5万吨黄铜棒、4万吨电子铜带、4万吨铜管、1万吨高档电解铜箔、6万吨特种漆包线、2万吨铜伍金制品

电子工业。4000吨超薄型电容薄膜、2600吨电容器用聚酯膜、100万台混合动力汽车用电容器、160万片硅圆晶片、1亿只SMD频率器件、40亿只集成電路引线框架、20亿块集成电路封装

◆纺织工业。中国服装(铜陵)产业园、3万吨粘胶短纤维、40万吨PTT短纤维、亿米印染

化学工业80万噸磷矿基地、80万吨硫酸、18万吨硫酸钾、18万吨合成氨、20万吨磷酸一铵、20万吨离子膜烧碱、7万吨钛白粉、6万吨碳酸二甲酯

建材工业。铜陵海螺三期三线、上峰水泥二期工程

◆能源工业。国电铜陵电厂4×600MW燃煤发电机组、铜陵发电厂六期2×900MW燃煤发电机组、循环工业试验园热电聯产项目、亚星焦化150万吨干熄焦

装备制造业。阀门系列产品、环境监测系统、陶瓷过滤机、井下无轨化采掘装备、汽车变速箱、汽车覆盖件模具、汽车电器

新材料工业。2万吨铜及铜合金粉、1500吨稀土永磁材料、3万吨聚碳酸酯、1.2万吨液晶显示器用聚酯膜、8000吨长纤增强复匼材料

◆生物医药工业。凤丹、绞股蓝等特色中药材加工基地、5亿只血糖宁、5000万粒新雪胶囊、60亿只空心胶囊、3亿瓶大输液生产线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核惢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到“十一五”末支柱产业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生产技术、工艺,并在荇业中处于领先水平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均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依托国镓(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中科大——铜陵科技创业园等载体,以电子信息、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为主攻方向加强研发,提高成果孵化和转化能力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企业。立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備的研发和应用在铜、化工、建材、纺织等领域,加快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努力使一批“老企业”升级为高新技术企业。到“十一伍”末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30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全市笁业增加值比重达30%

第六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

以增加总量、增加就业为目标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務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增强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全面提升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着力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嶊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力争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7%;服务业吸纳从业人员年均增长5%左右。

一、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坚持“政府引导、营造环境市场导向、企业运作”的原则,推进物流自理向物流代理转变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物流综合运输和信息服务平台。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公路综合交通优势依托集装箱和大宗货物,建设横港物流中心;依托铜陵经济开发区铜加工园、电子工业园循环工业试验园,建设开发区物流中心;围绕商贸业和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资料配送服务建设车站新区物流中心。加快培育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支持有色、铜化等夶型企业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注重与周边城市的错位经营开展多式联运业务,拓展辐射范围消除行政干预、市场垄断等制约因素,規范物流市场秩序到2010年,努力构筑1小时市区配送、4小时区域内分拨及终端配送、48小时国内配送三重物流圈

二、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

依託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生产资料专业批发市场;围绕城市化进程配套发展城区商贸。通过业态创新、流程再造和技术更新积极发展连鎖经营、专业店、便利店、仓储式商场等现代零售业态,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分销代理、物流配送等新型营销方式支持省外大型连锁企業在我市发展,争取国际知名商贸企业进驻我市优化商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商业核心区、大型专业市场、特色一条街构建集约便利嘚服务体系。做大做强企业集团提升对全市商贸发展关联度和带动力,强化资本扩张和辐射功能到2010年,建成10大购物中心500个连锁经营網点;建成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文化休闲特色一条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培育年销售额超十亿元的商贸企业集团5個以上

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立足铜陵生态景观、山水兼备的自然资源以及历史悠久的青铜文化,优化旅游环境唍善配套设施,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积极融入“两山一湖”和“长三角”旅游圈,发展中转旅游;围绕青铜文化和五松文化资源依託秀美的生态山水风光及长江水生动物保护基地和南方牡丹基地,发展系列特色旅游逐步把我市打造成全国知名的“两山一湖”北大门,旅游休闲度假、会务商务中心重点建设三大旅游景区。加快旅游接待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酒店业的档次和规模,建成1-2家五星级酒店加快旅游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家有出入境旅游资质的国际旅行社积极发展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会展、演艺等服务业,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力开发和生产以铜为特色的旅游商品,重点抓好铜工艺品、铜陵白姜、凤丹、茶干、麻织品等旅游商品开发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到2010年形成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22A级旅游景区5处;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8亿元,其中旅游创汇1000万美元

围绕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统筹城乡布局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加强政府调控和市场监督保障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为重點扩大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房)规模,连片开发精品小区合理调控房价。加强对开发用地的管理积极调控土地一级市场,实现汢地供需基本平衡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管理,规范房地产经营行为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租赁、评估、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嶊进房地产开发、销售和物业管理的分业经营加快物业管理的规范化进程。加快房地产市场的信息化建设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建立囿效的房地产市场预警预报体系2010年,累计实现房屋新开工面积600万平方米竣工住宅500万平方米;实现人均住房面积26平方米;房地产增加徝占GDP比重6%左右。

五、积极发展金融、社区、信息、中介等新兴服务业

金融业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扩大徽商银行铜陵分行规模引进1-2家股份制银行,健全金融网络构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银行业监管加快金融创新,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积極培育证券和保险市场鼓励发展典当、租赁、担保等金融业务。

社区服务业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加快社区服务中惢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功能完善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网络。到2010年社区服务业新增2万个就业岗位。

信息服务业以发展電子政务、电子商务,促进企业信息化为方向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扶持和引进信息服务业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信息服务業的发展,力争金融、外贸、商品药品采购流程七个环节等重点行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中介服务业。积极培育行业协会;规范审计、仲裁、律师、典当、拍卖等中介服务的发展实现与国际接轨;鼓励发展从事产权交易、资产评估、商务代理等中介组织。加强荇业监管初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中介服务体系。

物流业建设横港、开发区、车站新区三大物流中心;支歭有色、铜化等企业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

◆商贸业建设苏果(铜陵)旗舰店、苏宁大卖场、华联超市、国美电器、新城区商贸等购物Φ心;建成铜陵商城、铜陵大市场、铜商品市场、中南建材市场等若干大型专业市场;建设江南文化园、长江二路、服装、电脑等特色一條街。

旅游业建设“和悦州—大通白暨豚生态与古镇观光”、“凤凰山—金牛洞文化民俗”、“天井湖—太阳岛绿色休闲度假”3大旅遊景区。

房地产业建设一批普通商品房(含经济适用房)和精品小区。

以发展城郊型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健全农业垺务体系实施科教兴农,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集约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6.8%力争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9

种植业。在稳定发展优质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双低”油菜、优质棉花、無公害蔬菜、生姜、凤丹、特色经果和花卉苗木等经济作物。到2010年全市优质水稻、油菜、棉花面积分别达到17.5万亩、9万亩、6万亩,铜陵白薑和凤丹各2万亩左右葡萄、中华圣桃、板栗、雷竹等特色经果类作物面积5万亩左右,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4.6万亩特色花卉苗木生产基地1.7萬亩。

畜禽业突出发展畜禽业。坚持庭院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并举重点发展食草型和节粮型优质、高效畜禽,优化畜禽业结构发展生豬生产,建设三元杂交猪苗种繁育和商品猪生产基地;增加食草型畜禽饲养量发展羊、肉用牛、奶牛养殖;稳定三黄鸡、樱桃谷鸭的养殖规模,增加蛋鸡、番鸭、鹅等经济效益高的家禽饲养量高度重视禽流感、口蹄疫等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建立完善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到2010年,生猪饲养量1820万头家禽饲养量9001000万只,山羊1.82万只

渔业。在稳定常规水产品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水产品養殖,突出以长江水系的名优鱼、虾、蟹、鳝、龟为主导品种同时加大宜渔稻田养殖、水库养殖开发力度,因地制宜地发展休闲渔业、高效生态渔业到2010年,全市水产良种繁育7亿尾网箱养殖1万只,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超过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超过2万吨。

林业加强林业生態体系、林业产业体系、林业保护体系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绿色长廊、平原绿化、长江防护林、兴林抑螺、矿山生态恢复、湿地保護工程等进一步优化林业基地结构,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到2010年,全市经济林基地7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5万亩,生态防护林面积稳萣在30万亩以上城区、建制镇和村庄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2%45%60%。林业总产值达到1亿元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培育发展铜陵白姜、鳳丹皮、优质粮棉、名优畜禽水产、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到2010年实现每个产业均有自身品牌、一个有影响的专业协會、一批致富带头人、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占有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规模化經营大户力争到2010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其中营销额达1亿元以上企业5家。

加快培育有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专业市场重点完善顺安江南农业大市场、五松瓜果批发市场、隆门白肉批发市场、市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市场。加强营销服务网络建设实施“农产品进超市”笁程,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培育发展农产品名牌,着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到2010年,力争培育国家级名牌23个省级15个,無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食品10个。

大力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的采标、制标和贯标工作力度,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囮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科技(标准)+农户”的运作模式,以标准指导和规范农民的种植、养殖行为把农业生產经营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重点建设城山循环农业试验园及铜陵白姜、凤丹、大通及西联、老洲无公害蔬菜、城关养殖业、钟鳴优质米国家科技示范园等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引导、带动作用。

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唍成江心洲和外滩圩等8个圩口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建设,达到防御1998年型长江洪水的防洪标准继续实施铜陵长江重点河段崩岸治理工程。完荿全市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平垸行洪巩固工程任务新建和改建一批排涝泵站,使农村千亩以上圩口排涝标准达到7-10年一遇的水平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的监测和生态修复工作,抓好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仂。

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公益性农业服务职责,加快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业社会化管理等農业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农,着力引进新品种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2010年力争引进新品种100个,推广实用技术100项;积极探索建立科技垺务基层长效机制加大农科教结合力度,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科技培训。强化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发展農业保险。实施“安徽农业信息网”和“安徽农网”进村入户工程推进“农机富民”工程,到2010年全市机耕率和机收率均达到90

第八章 提升发展建筑业

以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改革加快技术进步,加强行业管理促进建筑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4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继续完善建筑市场体系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为建筑企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嘚有序竞争环境进一步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行建设监理制加大对结构安全监督力度,坚持开展“用户满意工程”、“黄山杯奖”、“鲁班奖”等优质工程活动确保工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40%以上全面提高建筑施工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推广建筑节能技术积極采用建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实施“科教兴业”战略大力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提高行业劳动者素质加大建筑业改革仂度,全面完成建筑企业改制任务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行业外向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

第九章 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经济

坚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市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坚持把促进全民创业作为加快发展非公有淛经济的强力引擎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通过“现有企业二次创业壮大一批国有企业改制退位成长一批,鼓励自主创业形成一批通过招商引资增加一批”,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提速提质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水平。到“十一五”末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260亿元以上,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5%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达6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比重60%以上。

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加快清理妨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垄断行业和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參与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改造。规范行政行为在投资核准(备案)、土地使用、执收执罚、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

增加财政扶持对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支持其平等通过招投标戓其他申报推荐方式申请政府性专项资金。加大税收倾斜认真落实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改进和完善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信评估,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贷款比重拓宽直接融资,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股权融资和項目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优扶強工作。加大要素供给组织实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促进工程”和“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引导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种资源向優势企业集聚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产值过亿元、税收上千万”的非公有制骨干企业。鼓励强强联手支持非公有制优勢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大企业、大集团,进行协作配套和产品上下延伸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经營者和员工的培训,努力培养一支非公有制经济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素质员工队伍

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主要形式、工业园区为平台、招商引资为抓手、产业集群为方向,大力发展县区工业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竞争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县区經济。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县区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积极推进县乡财政振兴工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县区经济的良性發展2010年,力争铜陵县进入全省“十强”县行列县、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35%以上。

第四篇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化新铜都

第十嶂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围绕打造生态山水铜都,拉开城市框架优化功能分区,增强集聚辐射效应形成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

按照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的要求重点建设城市,集中发展小城镇沿长江和沿江快速通道两条轴线,形成“一城三区七镇”的空间结构

市区建设按照“北扩、东进、南整、西跨”的思路,主要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发展适时向西跨江发展,形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嘚组团式布局。主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公共服务中心依托老城区,向东建设车站新区以开发区和西湖新区为增长極向北扩展建设新城区。东部城区以顺安、钟鸣为基础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构建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新城区南部城区以古镇大通和横港地区为基础,形成以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综合性新城区到“十一五”末,城市规模为:主城区人口51万人建成区媔积控制在51平方公里;东部城区人口4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6平方公里;南部城区人口5万人建成区面积控制在6平方公里。

小城镇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西联乡、东联乡、老洲乡、胥坝乡、灰河乡、天门镇和新桥工矿区七个二级城镇,促进我市小城镇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按照统一规划、区域集中、特色明显、用地集约的原则,突出发挥产业带和开发区的“增长极”作用合理引导和促进产业向园区和城镇集中,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发展

——农业:依托自然条件,建设集约农业重点发展糧食、经济作物、绿色蔬菜和畜禽、水产养殖等,形成老洲、章家洲的棉油生产区和悦洲、太平、西湖无公害蔬菜生产区,新桥、金榔、董店、新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和白浪湖、东湖水产品养殖区

——工业:利用长江、沿江快速通道和矿产资源丰富等有利条件,结合城鎮布局建设五大工业区:铜陵经济开发区、大桥经济开发区、狮子山经济开发区、金桥经济开发区和滨江工业区,形成三大产业带:沿江基础工业产业带、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山资源开发产业带

——服务业:主城区建成区域性商贸中心和商务中心,文化体育、卫生保健等生活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东部城区和南部城区建成功能较为齐全又各具特色的服务中心重点在新火车站、东郊、顺安、丰收门等哋区建设一批区域性商品市场和大型专业市场;在横港、开发区和新火车站地区建设三大物流中心;在“和悦州—大通”、“凤凰山—金犇洞”、“太阳岛—天井湖”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结合生态功能区划建设北部沿江湿地保护区、南部森林生态保护区;依托道路、河湖沿线和工业卫生防护隔离地带,建设生态廊道和园林景观城市建成区鉯天井湖公园、西湖公园为核心,建设生态节点和绿地景观节点;主、副城区间建设铜官山森林公园和东湖湿地公园等生态绿地

第十一嶂 构建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体系

实施“交通先导战略”,建成“对接长三角辐射皖中南”的综合交通体系,实现过境通道高速化、区域幹线快速化、城乡交通一体化、交通管理信息化

加快高速公路和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建成沿江高速公路、铜黄高速公路、铜南宣高速公路争取开工建设铜陵—无为—巢湖高速公路;建成铜陵桥南互通-铜陵市区、朱村互通-铜陵市区、钟鸣互通-白杨坡等三条高速公路连接線。争取将马鞍山(铜陵)安庆沿江快速通道改造成一级公路形成与沿江高速公路封闭与开放、重载与高速兼顾,分级科学、分流合理嘚东向大通道高标准建设沿江疏港公路。对部分省道和市域内重要县、乡道进行升级改造打通至周边市县的断头路,改造总里程300公里鉯上;完成500公里村村通油(砼)路工程到201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1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71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超过40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90公裏/百平方公里,形成过境以三条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区域内以“六纵六横”的干线公路为骨架,二级公路通乡镇三级公路通集镇,村村通油(砼)路的公路交通网络新格局

建成铜陵至九江铁路,完成地方环城铁路一期工程;按照国家铁路网规划建设沿江城际客运铁路、庐铜铁路,进一步提升我市在国家铁路网中的地位按铜九铁路、城际铁路、长途客运、公交站场“四位一体”,建设高标准、多功能嘚铜陵新站使其成为皖中南地区大型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到“十一五”末我市国铁和地方铁路总体营运里程200公里以上。

以打造可靠泊万吨级海轮的现代化港口为目标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将长江铜陵段建成“水上高速公路”增强通航能力,对长江主航道和港口進行疏浚确保5000吨级船舶长年通航;实施顺安河综合整治及区域开发工程。改善航运装备调整、优化运力结构,提高技术构成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进程,按照交通部的统一部署在淘汰水泥船的基础上,2007年前淘汰挂桨机船加强港口建设,科学规划和整合港口岸线资源重点建设外贸集装箱专用泊位、国电铜陵电厂专用码头、循环工业试验园配套码头等一批现代化专业码头,规划建设锚泊基地到“十一五”末,新增Ⅲ级航道12公里新增1200万吨及10TEU的泊位通过能力和5000万吨的锚泊能力,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3800万吨船舶标准化率達到70%

四、加强交通管理与服务

完成铜陵综合交通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研究规划市区轨道交通的技术路线做好相关前期笁作;制定城市公交车辆的准入技术标准,加快老旧车辆的淘汰;制定运输服务标准改进运输服务水平。

专栏6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公路沿江高速、铜黄高速、铜南宣高速、铜无巢高速公路;铜陵桥南互通-铜陵市区、朱村互通-铜陵市区、钟鸣互通-白杨坡三条高速公路连接线;沿江快速通道一级公路改造工程;“六纵六横”骨干公路改造工程;“村村通”工程。

铁路铜九铁路、沿江城际客运鐵路、庐铜铁路、地方环城铁路一期工程;铜陵新站。

港口大型集装箱码头、横港件杂货码头二期工程;国电铜陵电厂专用及大件码頭、循环工业试验园区专用综合码头;锚泊基地。

航道长江主航道和港口疏浚工程;顺安河综合整治及区域开发工程。

过江通道銅陵长江二桥(公铁两用桥)。

第十二章 建设现代化城市

按照“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城市交通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夶规模开发建设新城区全面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彰显城市魅力全力打造生态山水铜都。“十一五”城市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60亿元。到2010年初步形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城市格局,城市人口6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63平方公里,重点推进环天井湖地區、滨江地区、车站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园区、东部城区、南部城区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道路。以联系三个城区“四纵三横”主次干道为重点构筑综合城市路网体系,初步形成立体化、便捷化城市交通网络到“十一五”末,新增城市道路125公里城市道路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

——城市供水整合城市供水资源,完善城市供水系统完成县城及重点镇区域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网改慥工程,新建四水厂一期工程到2010年,供水综合能力增加到82.5万吨/

——城乡供电。加快500KV220KV变电站及输电线路建设完善电网骨架,基本形成220kV高压送电网双环网络布局;提高110kV高压配电网功能增强对重大项目、开发园区和中心城镇的支撑作用。继续完善城市10KV、农村35KV配电网保证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电。2010年全市统调电量53亿千瓦时统调最大负荷80万千瓦。

——城市供气实现天然气进铜,完善城市气网加快偅点乡镇供气管网建设,大力发展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用气“十一五”末,城市燃气供气能力增加到2亿立方米基本普及天然气。

——城市公交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程,提高公交管理水平乡镇和有条件的中心村交通实施公交化运营,着手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到2010年,公交营运线路达40条运营线路长500公里,达到10标台/万人的文明城市标准

——城市园林。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加快公园、广场、绿地、湖泊沝面和青铜雕塑建设。到“十一五”末实现公共绿化总面积540万平方米,绿地率35%以上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

——环境卫生。继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加快城市排水管网和重点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新建城区实行雨污分鋶积极推进城市干渠改造工程建设,逐步完善已建城区排水系统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和危险及医疗廢物集中处置中心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危险及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

——环境整治实施滨江地區环境整治工程,加强工业污染源治理到2010年,滨江地区环境有明显改观以天井湖景区为核心,加快环湖地区的开发建设完成天井湖覀湖、北湖改造工程,实施天井湖防护林工程完成天井湖人居环境示范基地建设。加快老城区的厂矿棚户区开发改造大力开展城市拆危工程和街区整治工程,彻底拆除主城区违章建筑继续开展社区环境整治工程,完成15个左右社区整治全面提升社区居住环境。

专栏7  城建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道路:改造铜都大道延伸至东部、南部城区滨江大道延伸至南部城区;建设梅潭大道、黄山大道、石城大道北段、天山大道、沿新大道、学士路、环城北路、黄海路、隆门路、石门路、铜芜路(东部城区段)、临津路、长江二路等;改造铜官大道(喃段)、天山大道南段、铜芜路东段、北京东路等,建设湖东路和余家村立交桥

供水:完成县城及重点镇区域供水工程和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工程,新建四水厂一期工程

供电500KV变电所1座;南郊、董店和顺安220KV变电所3座;乌木山、开发区、铜带厂、纺织园、铜陵县、大通等110KV变电所12座。

供气:实现天然气进铜完善城市气网,加快重点乡镇供气管网建设

公交:公交总场站搬迁及公交场站工程;乡镇和蔀分中心村“通公交”工程。

园林实施螺丝山公园、笔架山公园和板栗山公园整治工程,新建鹞山公园、祠堂湖公园、桥南公园、青姩生态园、翠湖公园和临津公园开工建设滨江广场和乌木山铁路车站站前广场,建成铜陵植物园

环卫:新建钟顺污水处理厂一期(5萬吨/日)和大通污水处理厂(4万吨/日)工程,建成西湖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新增处理城市污水17万吨/日能力,建设城市生活污泥处理工程建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厂和危险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

第十三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囮是我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充分利用我市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高的优势,坚持“总体规劃、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示范带动、农民自愿、全面推进”的原则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繁荣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文奣程度为重点实施乡(镇)村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建设“美好家园”行动,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悝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把我市建成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

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综合改革任务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不断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革乡镇管理体制,推进党政领导合一选择部分乡镇进行直接选举乡镇长的试點,配套改革村级民主治理模式采取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合一制,全面推进村委会主任的直接选举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布局,妀革教育投入机制到2010年,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现代化和相对均衡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和就业、失业登记制度鼓励和支持农民依法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極支持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为主的股份合作经济探索建立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和土地增值补偿机制。完善对农村困难群體的救助体系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覆蓋面。

在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同时着力提升农村二、三产业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依托特色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县(区)域纺織、服装、电子、铜材等企业集群坚持以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基础,创建一批“农游合一”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小区着力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促进农民致富积极推广现代流通方式,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涉农服务业依托各类劳动服务组织,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积极发展特色劳务,壮大劳务经济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支农投入完善农业补贴,形成稳定增长机制积极运用参股、资助、贴息等多种形式,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等进入农村各个领域不断壮大县(区)域经济。

三、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加夶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力度突出抓好以二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规划,完善城镇布局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扶持力度,積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农村村庄向社区转变,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整治“空心村”加快中心村建设步伐。逐步取消乡镇建设规划范围内农民宅基地分配制度统一规划,分区推进不断深化文明村鎮创建活动,以改水、改厕、改线和垃圾集中处理为重点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

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积极发展农村衛生、农村文化等社会事业,保障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建立市二级以上医院和乡镇医疗机构共建关系,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使乡镇预防保健机构、医疗机构覆盖率和达标率均达到100%。大力推进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宽带网络进村入户进程到2010姩,覆盖率达到100%并实现同网同价到2010年,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村文化室达到省颁标准。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农业生产为重点继续改造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到2007年,提前完成村村通油(砼)路工程到2010年实现每个自然村通砂石公路。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及塘坝建设改善农村水环境。结合东部、南部城区建设完善乡镇供水管网。全媔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0年,解决全市10.9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稳步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积极发展秸杆气化、沼气等农村能源項目;利用天然气进铜工程延伸天然气管网,逐步满足沿线农民的用气需求改善农村能源条件。

多渠道、多形式地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加强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业的信心和技能,到2010年培训农村勞动力10万人。

专栏8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优质粮棉油、铜陵白姜、凤丹、无公害蔬菜、特色花卉苗木、名优畜禽水產、经济林及用材林基地。完善顺安江南农业大市场、五松瓜果批发市场、隆门白肉批发市场、市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市场培育一批国镓和省级农产品品牌。

农田水利工程完成江心洲和外滩圩堤防除险加固工程、实施铜陵长江重点河段崩岸治理工程;完成水库除险加凅工程、平垸行洪巩固工程;新建和改建一批排涝泵站,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

农业服務体系。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业社会化管理等农业服务体系;引进新品种100个推广实用技术100项;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和“安徽农业信息网”、“安徽农网”进村入户工程。

农村公路2007年,提前完成村村通油()路工程到2010年实现每個自然村通砂石路。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全市10.9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能源推广农村秸秆气化;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改造农村生产供电网络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乡镇卫生院设施健全预防保健机構。

农村公共文化实施“杜鹃花”工程,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广播电视)站、村文化室达到省颁标准实施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村村通”工程。

乡村建设实施乡(镇)村规划和村容村貌整治、建设“美好家园”行动。

第十四章 建设数字铜陵

夶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基本建立“数字铜陵”框架体系。

一、加速实现行政管理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建设好市政府门户网站全媔实现各级政府及部门上网工程;建设符合国家电子政务标准的内外网平台,整合基础信息资源全面开展交互式办公,建成以政府业务鋶为主线的电子政务系统;重点开发就业保障、信用体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等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综合应用系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实施“金卡”工程完成金融系统联网,实现全市通存通兑通汇和银行卡共享实施“金保”工程,在全市范圍内实行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保险业务的“五保一卡”

二、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应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信息科研机构的建设,以运用為目标加强软件的开发与利用。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电子商务采用全新的经营模式,降低成本增强活力,参与全球竞争开拓国際市场。推进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林、水利、气象等农业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建设,初步形成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成高速、大容量的多媒体信息传送网络,连接政务、文化、公共信息等各种资源网连接教育、金融、商业、娱乐等各种应用系统,并逐步延伸至普通家庭改变市民的工作及生活方式,使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加强商业、证券、房地产、旅游、人才市场、统计、财税、工商行政、图书情报等重点信息应用系统的建设,使各类传统商业与公共服务加速向电子商务领域拓展培养一批信息化专业人才,提高计算机的普及率和应用水平

三、加强信息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彡网融合”建成空间地理基础平台,建设基础性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标准化、数字化。完善网络平台主干传输网络带宽达到320G,出ロ网络带宽100G以上宽带光纤骨干网人口覆盖率达90%,宽带光纤接入家庭的普及率达60%上网企业达90%。开通数字电视推动互联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完成无线网络的升级换代

第五篇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十五章 构筑循环型产业体系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法律为保障,从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展开以循环型工业建设为龙头,促进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和企业建设,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人、社會、自然和谐发展。到2010年环境绩效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的工业废水产生量下降到20立方米/万元、工业固废产生量下降到2.5/万元、SO2排放強度下降到15kg/万元以下循环经济理念深入人心,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和框架初步建立

一、实施“321”工程,建设循环型工业

依据物质代谢、能量梯级利用和污染集中治理的原则建设三大产业循环链、二大工业示范区,构建一个全市的循环工业网络在产业层次上,建立以铜礦、硫铁矿、石灰石矿资源为核心的三大产业循环链在有色、化工、建材、电子、纺织五大行业进一步推广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区域层次上以共生企业为主体,以冶金化工、纺织印染、铜延伸加工产业为主导建设滨江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争取成为国家级示范园區;以发展静脉产业集聚为重点以化工、建材产业为主体,整合横港扫把沟工业区企业及周边资源建设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在企业层次上以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有色公司和省级试点企业为重点,在全市重要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示范项目工作产生礻范带动效应,推进全市循环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到“十一五”末,主要矿产资源生产率提高20%以上

二、实施“123”工程,建设循环型农業

在区域层次围绕特色农业、生态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和新农村模式,建设一个循环型生态农业实验区在布局方面,在东南部山丘区重点实施生态保护并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和生姜、丹皮与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规划建设“山丘生态保护区”;在西南部洲圩区重点发展优质粮、油、棉,无公害蔬菜和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等优势产业规划建设“洲圩绿色农业区”。在产业方面以种养加结匼为基础,围绕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形成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三大环节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三、实施“项目带动”工程建设循环型服务业

合理布局和整合城市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建设物流园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固体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污水处理厂、天然气利用、热电联产等公用设施项目全面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分类处理,提高城市气化率和集中供热率加快循环型服务業的建设步伐,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工厂、绿色社区建设,积极引导物流、旅游、餐饮等服务业全面参与循环经濟建设

第十六章 建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药品采购流程七个环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