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价格能赚钱?

当前位置:
今天 植保服务商开始真正赚钱——常锋无人机发布会
日前,深圳常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召开了常锋无人机发布会,正式发布该公司首款也是目前世界第一款燃油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其是常锋第一代面向市场的成熟产品。
日前,深圳常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召开了常锋无人机发布会,正式发布该公司首款也是目前世界第一款燃油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其是常锋第一代面向市场的成熟产品。
应邀出席的嘉宾有深圳市无人机协会会长杨金才、农业植保无人机专家薛新宇、初创投资董事长王映初、中垦(湖南)集团董事长叶国平、壹号资本董事长赖铭圳和源政投资董事长杨像阳。
左二为常锋无人机创始人、CEO赵自超,右二为常锋无人机天使投资人王映初
发布会现场,深圳常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CEO赵自超分享了他们做燃油动力无人机的初衷是为了改变电力无人机续航短、载重小的问题。且详细介绍了油动直驱多旋翼无人机的性能及优势:作业载重25KG,飞行时间1~3小时,采用多旋翼汽油驱动,采用常规零部件组装;随后常锋无人机与三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常锋无人机创始人、CEO赵自超在发布会上
深圳常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新疆疆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备忘录
深圳常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创立以来一直专业致力于无人机的研究开发,代表作为“天马”系列燃油多旋翼植保无人机。2014年公司成立到2015年8月首款产品“天马”无人机成功首飞,成为世界第一款面市的燃油多旋翼植保无人机。
此次发布会的主角——常锋30kg级油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天马-1”
常锋无人机的优势在于其解决了目前市场占有率极大的电动无人机的困难:一是载重能力差,二是续航时间短,不适用于大规模农田(500亩以上)作业。“天马”无人机重新设计研发了一套燃油发动机专用的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电启动单元和发动机电子调速单元,以实现发动机的自主启动和调速,极大改善了无人机的飞行性能,解决了飞行器稳定性的问题。另外还不断地在材料使用上将整个飞机机身进行优化。
本文由发现良田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陈晓玲]农民60万购植保无人机
无人机行业在变革翻滚
作者: 亿欧网来源: 亿欧网 16:53:28
这有一份植保无人机的汇总表格,从事农药生产和农机生产的企业需要打起12分精神,变革浪潮已来,在现有无人机厂商布局中,植保农业已经占比50%,2016年无人机在植保拉动的产值将达1000亿元,未来5-10年将翻倍。图片来自“视觉中国”“今年,我准备投入60多万元买3架农业植保无人机。“67岁的吉林省农安县众一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文业胜经营着近500公顷耕地,“单说喷药作业,人工2个小时喷洒1公顷,高架车1天喷20公顷,飞机1天能喷100公顷。” 新华社年初的报道拉开了2016年无人机农业植保的浪潮。精明的农民都愿意投钱到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发展,看来这个领域不仅仅是情怀和概念,更是技术引领的产业升级,并已经产生实打实的红利回报。这是全国的无人机主流厂商的汇总表,中间标签是对应的服务行业,本次盘点总数是24家,据表统计从事农业植保的无人机厂商占比50%,从事专业航拍的无人机厂商占比37.5%,促进消费升级的无人机厂商占比50%,促进物流行业的送货无人机厂商占比仅16.7%,可以发现消费级无人机和农业植保无人机需求较强,而物流无人机厂商需求较弱。再分析,北京地区占比50%,华南地区占比42%。市场空间:据每日经济新闻在今年6月报道,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16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近55亿亩次,比2015年微涨7%。当前,全国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3,若1/3的土地应用无人机植保,以10-20元/亩·次计算,无人机植保服务市场规模将达200亿-800亿元。而按照2015年无人机保有量和作业面积比,对应的无人机保有量将超过30万台,而按每台10万元的售价算,这部分的销售额将达300亿元。两者相加,所拉动的产值有望突破1000亿元,未来5~10年将是无人机行业的黄金时代,国内市场将高达2000多亿元。国内外比较: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渗透率在50%以上,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无人机植保行业渗透率目前仅为3%,提升空间巨大,市场前景广阔。行业标准制订在路上:中国无人机产业联盟已经颁布《民用无人机系统通用技术标准》、《固定翼无人机系统通用技术标准》、《多轴无人机系统通用技术标准》、《单旋翼直升无人机系统通用技术标准》四个行业标准,而《公共安全无人机系统通用技术标准》、《农业植保无人机系统通用技术标准》等两个行业标准,正在制订的路上。相较于普通的人工喷打农药,植保无人机有三大优势:①省人工:规模化喷打农药每亩每次用工成本在15元以上,而植保无人机同样的作业面积成本在2元以内。②省农药:人工作业用药损耗大,利用率一般在10%左右;而无人机植保喷洒,利用率在30%以上,将大幅节约用药。③高质量:人工打药随意性更大,无人机植保能更精确控制药剂喷洒量,易于实现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植保无人机需要突破的掣肘是:价格贵:植保无人机动辄上万、数十万,而按每年5次、节省15元/亩·次计,100亩一年节约的成本仅为7500元,农场要许多年才能收回成本,因此出现只做植保服务,不卖机的企业,例如极飞科技。续航短:市面上的植保无人机续航能力仅在8-15分钟,使得喷洒连片农田时需要中途更换电池或加燃料,操作复杂。缺少专业操作手尤其是懂农业技术的操作员(飞手):植保行业收季节影响较大,旺季工作,淡季培训,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对于新行业,需求大,供应跟不上,专人人才缺位。
【版权提示】亿邦动力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打开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
电商服务推荐
电子商务ERP软件植保无人机不再只是“看上去很美”__中国农业机械化质量网
您现在的位置:&
植保无人机不再只是“看上去很美”
作者:东方城乡报 张树良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航空建设”。自此,植保无人机成为农机行业当之无愧的新宠,“植保无人机为农业生产插上翅膀”、“无人机一天作业数百亩”等新闻频繁见诸报端。经过几年的发展,植保无人机这一过去意义上的“黑科技”,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农业经营者触手可及的“生产工具”,以“效率”的姿态活跃在生产一线。植保无人机是否真的能改变农业生产?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上实东滩引入无人机聚焦示范与培训
5月中旬,由上海上实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实农业”)和上海乾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乾达农业”)联合推出的“上实乾达农用无人机示范与培训基地”在崇明区上实东滩低碳农业园正式启动。按照双方签订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本次战略合作将通过整合双方资源与优势,促进新型农业植保水平的整体提升,引领和支撑新农业的跨越性发展。
在上海乾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立庭看来,双方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上实农业在上海现代农业园综合发展领域的带头大哥的作用和优势”。
按照顾立庭的设想,该公司的目标绝非是一个依靠流量或者概念生存的“互联网平台”,而是要通过这个平台真正把供给方和需求方连接起来,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农业服务各个环节的综合效益,平台的服务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地区,而是面向全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因此,上海乾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寻找合作方的时候,有着明确的指向,例如要具备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的完备条件,具有土地资源集聚性、环境独特性;具备丰富的专家资源和设施资源,具有提供对照性大面积实验的基础性条件;对于供给侧的需求清晰、明确……带着这样的条件寻求合作,在土地资源禀赋不足的上海,能够满足这样条件的合作对象寥寥无几。
上实农业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样的“效益明显”的合作。“例如施药,50亩地原来要10个人花一个上午的时间才行,现在只要1个人、1个小时就可以喷完,这个效率提升是非常明显的,大概可以提升40倍。”上海上实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国梁对记者算了一笔账,“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无人机给梨树授粉,原来1亩地的梨树授粉需要15个人,现在我只要1个小时一架飞机就可以做到。”
按照两家企业签订的协议,双方将合作建设综合实验基地,合作试点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大田农作物无人机植保作业的示范和推广;通过匹配地区、作物、气象等参数,实时有效采集植保作业数据到大数据云平台,逐步形成适合各地区各种作业条件的农业植保动态数据库;合作建立无人机飞手培训基地;加强科研合作与人才交流,共同合作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和成果;联合相关单位,发展农村青年无人机植保的创业孵化培养等。
为了这次合作,上实农业也表达出了足够的“诚意”——在上实东滩低碳农业园开辟出一万五千亩水稻田,试点无人机农业植保技术。
“我们过去一直说农业机械化,现在观念要转过来,应该是‘机械化农业’。这个示范与培训基地旨在整合和共享农业植保作业能力,输出标准化服务,是符合机械化农业发展方向的,应该给予鼓励。”市农委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主任施忠说,“同时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让这个产业慢慢发展成熟。”
产业发展迅速差距依然明显
无人直升机、固定翼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飞艇……虽然体积、质量、形态差别很大,但这些远程驾驶航空器都被统称为无人机。在农业植保、电力巡检、森林防火、航拍航测等领域,无人机能完成各种复杂的空中飞行和负载的任务,远远超越了“人的步伐”。无人机甚至被视为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的突破口,无人机送货已经列入某知名电商的发展规划。
在农业领域,上海农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早已将无人机用于土地管理系统检测统计;多个农业保险公司已将无人机用于灾害定损。而无人机在农业植保领域,却一直面临着肯定与否定、认可与质疑,一方面是“庞大的市场蛋糕”,另一方面是“发展的不尽人意”。
1951年5月,应广州市政府的要求,民航广州管理处派出一架C-46型飞机,连续两天在广州市上空执行了41架次的灭蚊蝇飞行任务,揭开了我国农业航空发展的序幕。1952年大陆组建起了第一支通用航空队伍——军委民航局航空农林队,拥有10架捷克制爱罗-45型飞机,职工60余人,当年飞行总量为959小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我国农业航空作业量逐年增加,但在通用航空中所占的比例却越来越小。直到近几年,我国对农用无人机的研究才开始深入起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头衔——国家农业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在他的带领下,华南农业大学也在全国率先介入农业航空领域的研究,2011年,华南农业大学在国内率先筹建了农业航空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农业航空工程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包括农业航空作业平台技术、农业航空遥感技术、农业航空喷施技术、农业航空特种作业技术、农业航空标准及农业航空产品质量检验测试等。同年,作为理事长单位发起并组织成立了国内首个“国家农业航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学术交流会议,开展农用无人机驾驶培训班、农用无人机作业现场观摩及推广应用示范现场会等活动,为农业航空产业带来了新的动力。
目前,我国农业航空植保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5年,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达2300余架(31个省统计),总作业面积达1100万亩次,同比增长分别是234%、171%。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无人机相关研发生产服务单位已达400家,其中植保无人机相关的企业超过200家,全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约3000架。
然而,这样的发展速度,在罗锡文看来,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反映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农业航空的发展水平“显然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及现代农业建设的需求极不相称”。
按2015年植保无人机总作业面积达1100万亩次计算,我国无人机植保比例不到1%,而美国、日本的农用航空作业占耕地面积比例分别达到50%、54%,世界平均水平也达到了远高于我国的17%,我国在航空植保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市场前景广阔资本仍显谨慎
在罗锡文院士看来,我国农业航空的应用水平和国外差距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方面是我国的农用飞机数量非常少,农业航空年处理面积小;另一方面是农业航空配套技术及政策体系不完善,影响着农业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部大力推进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明确提出要将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40%以上。业内专家认为,植保无人机施药是农药减量的重要措施。
“植保无人机能够提高靶标作物上药液沉积和减少农药流失,实现精准、减量施药,同时可以实现人机分离作业,避免农药中毒现象的发生。”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药械处副处长郭永旺表示,作为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有力手段之一,农业航空植保已成为我国农业战略新兴产业。
艾瑞咨询的《2016年中国无人机行业研究报告》也估计,中国农林植保无人机市场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200亿元人民币。
但是,中国农用航空植保协会调查数据统计,2016年全国只有十分之一的植保队能赚到钱。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我国植保无人机的研发进度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在农业植保领域也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涌现出如大疆等多个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而推广植保无人机最大的障碍恐怕在于我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不足的现状,这也正是上海乾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上实农业作为合作伙伴的原因。
除此之外,掣肘我国植保无人机产业发展的还有多个因素。例如,农用飞机制造及配套的喷洒技术等基础科学研究、核心技术研发等相对滞后,机型偏少,更新能力不足,产能不足,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农业植保专业队伍人才匮乏,后续培养比较滞后,农业航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航空认识不足,与植保无人机相适应的农田作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健全等。
乾达农业显然对这些早有研究和心理准备。据了解,为了进行植保无人机方面的投资和农用无人机服务平台的建设,乾达农业进行了数个月的调研,对接了多个涉农无人机研发公司、植保公司、农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和农场等,还专门进行过水稻的植保试验,最终确定了将植保公司上海极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药公司北京默赛技术有限公司,无人机公司上海伯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戴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乐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平台合作方。
农用无人机服务平台由无人机植保专家系统、大田农服调度交易系统、大田黑匣子实时监控系统三大系统组成,并提供植保、金融、农资三方面的配套服务。
据了解,乾达农业不卖飞机,也不购买飞机,而是通过多方合作,提供无人机植保服务。在服务平台和培训基地启动时,乾达农业的飞手队伍已经有10余人,并进行了一定面积的植保作业,起到了示范作业的作用。
“三大系统加三个配套服务,机手和大户之间通过互联网实现自由高效互选,专家系统为大户、机手提供标准化植保配方的同时,还解决了机手单独无法解决的作业许可问题,农资配套等服务同样提高了植保的效率。”说到服务平台,顾立庭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未来我们将致力于通过匹配地区、作物、气象等参数,实时有效采集植保作业数据上传到大数据云平台,逐步形成适合各地区各种作业条件的农业植保动态数据库。”顾立庭说。      
发布时间:<font color="#17-06-19
&&&提交人:上海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王学云
&&&责任编辑:
总站信息处&周小燕
| 意见建议 | 联系方式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主办: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中国农机产品质量认证中心)  中文域名:中国农业机械化质量网.中国
最佳浏览模式:分辨率阅读正文 :
植保无人机寡头时代,农民飞手可月入9000
2017年 5 月11日消息 &&尽管植保无人机曾一度在资本市场成为高科技行业最火热的投资赛道之一,但其在我国农田的覆盖率仅为2%,与日韩等国家的自动化作业覆盖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无人机植保在我国农业产业中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可能会获益,但不见得所有人都有勇气去做第一个。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延寿县六团镇东安村袁家屯的张海亮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位踏实的农民也可以是一个好飞手且拥有不错的收入。
张海亮是屯里七八十户唯一一个对无人机飞手招聘感兴趣且参与报名的,信息发布者刘军是六团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也未曾想到同村人对无人机操作员竟如此不感冒。张海亮却把大家都不愿干的事干出了名堂。
从零基础到现在的零事故,张海亮在专业培训学校系统学习两个月后,并没有松下这根弦,而是夜以继日地去钻研其中技巧,顶着旁人怀疑的目光一步步将&无人机飞手&职位拿下。
每喷洒一亩地净赚一块钱,一天最多能喷洒800亩地。去年春耕季,张海亮每月的工资平均在9000元。&今年春耕已经接到十几单活了,月入过万是没问题了。& 张海亮喜滋滋地说。&&飞手&不是谁都能干的,需要眼神好,更需要细心和耐心。张海亮作为新手,却是零事故,从没出过差错,活儿交给他,我真放心。&刘军说。
当人们还在对比预测怀疑未来植保无人机能否真正成气候,已经有像张海亮这样的一群人默默前行在路上,行业发展初期困难远比想象的要多,不能说大家都去风口上跳舞吧,但跨越我国农田覆盖率2% 的前提是,需要更专业的技术和更专业的人才。
<div style="float: width:255 margin:1px 0;"}
精彩科技视频
厂商投稿 产品评测/网站合作/010-84383 友情链接:029- 京公网安备55号
Copyright@
驱动中国 All Rights Reserved变宝网服务帮助中心新手指南扫一扫 关注微信免费享受智能匹配全国客户服务热线:转806工作时间:8:30-19:0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植保无人机rsis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