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怎样服务好金融业助力供给侧改革革

推动供给侧改革 养老金融业亟需加速发展
  日前,“中国养老金融50人”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人力和社会保障部前副部长胡晓义,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等为论坛成立揭牌。长江养老党委书记、总裁苏罡出席成立仪式,并作为论坛主要发起机构代表致辞。
  苏罡立足养老资产管理机构的角度,结合长江养老在养老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就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养老金融业的发展分享了观点。苏罡指出,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加快推动我国的养老金融业发展势在必行,需要进一步发挥专业养老资产管理机构在养老金融业发展中的价值,提升养老金融服务供给能力,推动供给侧改革创新;养老必须坚守养老金事业“诚信负责、受益人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的养老金投资文化和专业文化。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是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董克用教授联合业界机构共同发起的养老金融学术研究平台,旨在邀请国内外学界、实业界具有较强学术功底和社会影响力的成员组成,立足于打造养老金融领域具有高学术品味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将通过举办论坛、圆桌会议、研讨活动和组织课题研究等形式,在政府、学界、业界和社会之间搭建一个探讨推动我国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的交流平台。长江养老作为“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发起机构之一,彰显了公司在中国养老金融行业的专业和品牌影响力。
(责任编辑:李亦斐 )
12/04 02:1111/30 03:26
保险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品活动推荐
  【和讯声明】和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为商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金融业应是供给侧改革重要内容_网易财经
金融业应是供给侧改革重要内容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金融业应是供给侧改革重要内容)
  在当前我国全社会产能过剩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金融行业由于供给不足使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因而是供给侧最容易发挥效力的领域。而党中央布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也均与金融改革直接相关。所以,应当是这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为此,需要在金融体系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就资本市场而言,改革应以建立多层郭新双五大任务均与金融改革直接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供给面,对供给不足导致的经济困境最为对症。过去我国处在短缺经济状况,实体经济中的供给长期不足,因而落脚于实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近些年来,我国实体经济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发掘供给潜力的空间不如之前,而金融服务作为全社会供给的短板愈发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这样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下,金融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容易产生效果。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也需要金融改革配合。2015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五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这五项任务均与金融业直接相关。去产能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兼并重组。房地产的去库存则需要通过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来降低购房门槛、提高居民购房能力来实现。去杠杆需要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资、淘汰“僵尸企业”来推进。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更是降成本的重要一环。至于补短板,也需要提升金融资源投放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而推动有效投资。因此,在当前我国全社会产能过剩压力沉重的背景下,金融行业由于供给不足使得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显,因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容易发挥效力的领域。而党中央布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也均与金融改革直接相关。所以,金融业应当是这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怎么做金融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顺应实体经济在新形势下的转变,着力补足短板,提升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这需要在金融体系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一)金融结构就金融体系整体来说,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加大直接融资比重。这既有我国货币存量高企约束间接融资的原因,也是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转变所提出的要求。目前,我国货币总量已经很大。2015年末M2占比例已经超过200%。横向来看,这一比例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纵向来看,它也比我国2007年水平高出50个百分点以上。大量投放的货币在物价和资产价格上已经表现出副作用,压缩了货币总量进一步扩张的空间。因此,金融体系需要更多地在盘活货币存量上做文章,利用债券、股票、资产支持证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不扩张货币总量的前提下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货币存量高企对间接融资的约束,实体经济转型也需要直接融资的发展来加以支持。我国目前由大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与之前传统产业主导、数量扩张为主的实体经济增长模式相匹配。但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行业供给已经过剩。包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内的“新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这些新经济呈现出规模不大、变化迅速、轻资产、高风险等特征,在获得银行授信方面有相当难度。它们的融资需求要更多通过丰富灵活的直接融资方式来满足。(二)资本市场就资本市场而言,改革应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形成与实体经济转型方向相匹配的市场结构为目标。随着经济增长的活力越来越明显地从大型企业向小微企业、新兴成长企业转移,我国之前层次单一,以服务大型企业为主的资本市场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在主板市场之下,需要构建金字塔形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越往下的层级进入门槛越低,服务的企业数目越多。这样,可以增加金融服务在企业群体中的受众,增强金融对实体的支持力度。而在不同的市场层级之间,需要形成顺畅的转板机制。这样,企业随着其规模及发展阶段的变化,可以顺利进入最适合自己的市场区段,更便捷地获取金融支持。这样,处于各个层次的市场都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为相应的企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则其可以随自身发展阶段的变化而获得相应的服务,最终在多层次市场中获得完整覆盖其生命周期的多样化金融服务。这样一来,方能更好体现金融与实体共同成长、共同发展之本质。除此以外,还需抑制二级市场泡沫。这一方面能减小资本市场波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一级市场的进入门槛。(三)银行体系虽然需要加大对直接融资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扶持,但这并不意味着银行体系不再重要,更不意味着银行改革可以止步不前。目前,银行仍然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自然,银行改革应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之一。银行体系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建立多层次银行信贷市场,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当前的银行体系之上,应当向上放开大额存款市场。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存款保险制度,50万元以下的存款安全已经受到国家的保护。这为放开大额存款市场创造了条件。储户可以在存款安全性和存款收益率之间自由选择,那些风险偏好更高的储户可以将其存款转移至大额存款市场来获取更高收益率。这样,金融机构就可以依照自身的经营状况来给出差别化的大额存款利率,从而实现存款在金融机构间的更有效配置。另一方面,在现有银行体系下,可以向下放开对经营特定类型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如小贷公司)的管制,鼓励其发行与其贷款业务性质相匹配的融资凭证,以吸收与其经营业务特性相适应的资金,从而扩大其规模。建立起这样的多层次信贷市场后,一方面可以部分实现民间借贷的阳光化,减少非法融资、变相吸存等违法违规案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储户提供更多选择,更好满足不同储户的风险和收益偏好。而银行类机构的多样化也有利于银行服务的下沉,为更多的实体经济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四)货币政策同时,与金融行业密切相关的货币政策也需要创新,毕竟金融体系流动性的源头是货币政策。在新形势下,货币政策总量应当保持宽松,以便为经济增长与改革推进提供一个平稳的融资环境。而在结构上,货币政策需要做好定向调控,有保有压,既在化解产能过剩、市场出清、降杠杆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又加大对新经济的支持力度。这要求货币政策在保持总量适度的情况下,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灵活而准确地实现调控目标。(五)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在经济存在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在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此,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金融创新应该与宏观审慎监管相配合,应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努力建立穿透式的监管,缩短信用链,减低产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同时,在宏观审慎管理体制内,应通过创新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起到的基础性作用。所谓金融创新,核心不在于创造多少新奇复杂的产品,而在于通过创新让金融产品更好地服务经济实体,并能够不断适应实体经济的新需求。总之,为了兼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控制系统性风险,应努力让金融行业及其产品回归本质,即优化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也不能为了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而过多采用行政干预的手段。金融供给侧的改革必然要用一些行政手段,但不应低估市场的能力,市场仍应起到决定性作用。金融改革需与其他改革协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金融改革虽然应当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但也绝对不是全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相辅相成,金融改革自然需要与实体经济改革协调推进。金融改革如果过于单兵突进,反而有可能引发新的问题和风险。在杭州G20峰会上,习主席再次申明了我国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将更多来自技术进步及生产率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科技水平、资源配置效率、创新意识等都要得到提升。因此,需要在资源配置上进一步向科研倾斜,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两个层面实现更快的进步速度。而为了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也需要消除市场中的扭曲,让价格更真实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状况,引导资源作更优化的配置。此外,还需通过简政放权、财税改革的举措,放松大众和企业面临的种种不合理限制,激发其发展创业的激情。这些实体层面的改革与金融改革相辅相成,既需要金融改革的辅助,也可为金融改革成功营造更优的环境。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中,金融体系也要相应调整。这既给证券公司带来了挑战,更创造了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证券公司需要找准方向、抓住机会,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证券公司责无旁贷。券商需要苦练内功,拓宽业务范围,发展新的支柱业务,降低对经纪和承销等传统业务的依赖。当前,新三板、资产证券化、大资产管理等新业务领域正蓬勃发展。证券公司应当抓住这些机会,实现自身与实体经济的共赢。在中国经济更深地与世界融合的背景下,证券公司也要顺应这一潮流,加紧“走出去”,大力拓展其国际业务,在帮助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最后,离开了稳定健康的资本市场,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无从谈起。因此,证券公司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资本市场中发挥好稳定器的作用,而不能仅仅盯住利润指标。(作者系董事长)
本文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张卫平:金融业如何服务好中小企?有六点建议
来源:陕西头条
编辑:张娟
作者:张卫平,原标题《当前陕西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金融政策建议》,发表时略有删减。
2008年至2016年一季度,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产能过剩,需求严重收缩,中长期增长率持续下降。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外部环境严峻,信用风险正在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从中小企业向大型企业、从核心企业向上下游产业蔓延、从信贷资产向类信贷资产蔓延。目前,陕西省实体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形势不容乐观。实体经济是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是一国应对风险的坚强后盾。当前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通过金融业转型发展,来促进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对于正确实施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安全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5年陕西中小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已占据全省经济“半壁江山”】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半壁江山”格局已经形成——
2015年全省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5万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年均增长26%;中小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45.86%提升到52.5%,年均提升1.3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由49.5%提升到53.4%,年均提升0.78个百分点,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半壁江山”的格局已经形成。2015年,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数达到870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的80%。支付劳动者报酬2070亿元,年均增加258亿元;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2015年达到58%,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撑。
工业增速处在全国第一方阵,且高于全省均值——
2015年,我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和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8.3%和11.4%,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8和7.7个百分点,增速分别居各省市第8位和第4位;分别高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8.7和11.8个百分点。
企业规模实力明显增强,4家企业进入全国民企500强——
2015年,全省新增私营企业8.77万个,为近年新高;全省私营企业总数39.43万个,个体工商户138.42万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583个,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8户。全省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到194个。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70个。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县域工业集中区由4个增加到20个。我省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企业达到4户(迈科金属集团、东岭集团、金花集团、荣民集团)。
结构调整加快,电子通信、创意动漫等优势特色产业高速发展——
2015年,全省中小企业建成投产固定资产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中小重点项目1867个,比2014年增加110个,主要是非能制造业和第三产业项目。全省工业非公占比达到50.3%,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非公占比为48.9%,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保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小企业成长梯队“三星企业”快速发展,第一批确定的827户“三星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5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全省194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入区企业总数7968户,实现产值约占全省工业产值的25%,已经成为县域工业化发展及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建设的重要载体。全省中小工业中的装备制造、电子通信、新材料、创意动漫、农产品加工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保持高速发展。2015年全省中小企业增加值一、二、三产业的比重调整为1.64%、70.37%和27.99%。
【非公经济仍然是陕西经济“短板”,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2016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一季度,国内GDP增速6.7%,创2009年以来同期新低。陕西经济仍处于困难期,信用风险快速上升,一季末,全省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升了0.19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44个百分点;榆林地区信用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改善。受政府融资平台置换和客户需求不足影响,全省贷款增量下降246亿元,银行业整体盈利水平较去年下降8%,经营形势不容乐观。
陕西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一块“短板”,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发达省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信用等级低,而各类银行融资门槛高,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占比大,其正常生产经营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我省中小企业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已有数据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陕西中小企业总量少、规模小,信心不足——
2015年我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增加值分别占全省GDP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个左右百分点;我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量在全国排名第20位,比陕西GDP在全国的位次靠后了5位。2015年底,我省县均拥有企业4808个,仅是全国平均水平7669个的62%;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虽然有5583个,但与发达省还有很大差距。县均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个,是全国平均水平147个的35%。
市场竞争力不强,“散、弱、低、粗”问题仍然突出——
我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较多的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和消费品工业,以及大众服务业中,龙头企业不多、知名品牌少、产业链短和“散、弱、低、粗”的问题仍然突出,创新力和竞争力不强,部分企业效益不佳,亏损增加。县域工业集中区规模普遍较小,聚集辐射作用还有待提升。2015年底,我省重点监测的5880户小微企业中,营业收入、利润同比下降的企业个数,分别占到28%和29%。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亏损面19%,高出全国中小工业亏损面6个百分点。
生产要素市场全面紧张,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从调查看,目前全国一些地区出现了用工荒、用地荒、用电荒、用钱荒、用水荒和用煤荒,即所谓的“六荒”现象,生产要素全面紧张。我省各地市的情况差异化很大,陕北是全省的煤化工、火电、石油基地;关中是区域的航天航空、机械装备制造、科教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陕南是绿色生态旅游产业基地。截至2016年5月,我省产能过剩严重。目前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资金流动性都是命根子。尤其是小微企业,流动性经常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这种局面的很大原因在于,小微企业在应收应付的经营环节中,面临着上下游企业赊购赊销的现象。本来手头资金就不充裕的小微企业,很多都被各种各样的应收应付账期拖累,无法扩大经营,甚至被拖垮。许多投资项目由于土地指标紧张而无法落实。在所有生产要素中,融资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社会信用管理制度缺位,加大银行的“恐贷”心理——
借贷的基础是信用,如果缺乏信用,要素就不可能在不同主体之间流动,也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有效的配置。目前由于我国信用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从而加大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恐贷”心理,以致对中小企业采取“歧视性信贷政策”。所以,有学者提出“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实际上是信用困境”。
陕西要抓紧建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议国务院指定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国家工商局等政府部门,协调和整合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信用资源,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共享的中小企业征信管理体系,以提高中小企业信息的可得性,为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融资和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提供可靠的依据。
截至2016年3月底,陕西省进入省级中小企业监测网正常上报信息的企业6500多户,其中,中型企业947户,占15%;小型企业3615户、微型企业1811户,占84%;进入全国中小企业生产运行监测平台正常上传信息的企业2277户,居各省市第六位。为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及时了解中小企业发展运行情况、制定对策措施、加强目标考核和开展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支撑。同时也为建立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奠定了基础。
【金融体系结构性矛盾制约实体经济,须从体制机制层面解决】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引领生产要素的配置。解决实体经济目前发展中存在困难和问题,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比较而言,金融更为重要。虽然中央针对当前的经济危机,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力挺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实施定向宽松金融政策,加大对小型微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清理纠正金融服务不合理收费等,为中小企业发展解了燃眉之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应急性。但从长远上看,解决融资难、融资贵,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仅靠出台一些应急性的政策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体制机制和发展理念的层面,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金融目前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金融的创新发展与实体经济客观需求的矛盾——
近年我国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取向要求,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粗放式经营、同质化竞争、低水平创新的情况仍客观存在。突出问题是背离实体经济发展和利益要求,片面追求以规模、机构、地盘、利润等为核心指标的自我创新发展,出现了所谓“转型就收费,贷款就搭售(理财产品)”“一切向钱看”的倾向。一些为企业提供的金融产品服务,名为“创新”,实为附加贷款条件和产品的捆绑销售。这种创新增值服务非但没有帮助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提高效益,反而加大了企业负担,损害了企业利益,严重影响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有效性,从根本上背离了创新的本质要求。
旺盛的金融需求与资金卖方市场的矛盾——
由于金融垄断,缺乏竞争,供给不足,加之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迟缓,因而目前我国资金市场更多表现为卖方市场性质。贷与不贷,贷多贷少,利率高低,更多地是由银行说了算,企业没有话语权。这是目前贷款难、贷款贵的另一重要原因。
国有大银行与中小企业的矛盾——
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所以日渐突出,其原因之一是我国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滞后,金融机构的规模结构与企业规模结构严重失衡。中小企业缺少专门为之服务的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小银行。一般而言,大银行出于市场定位和信息对称与否方面的考虑,更注重信贷集中,偏好大企业、大项目、大城市贷款,而很难向小企业和农村发放贷款。近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发展,各地陆续设立了一些中小金融机构,这方面的矛盾有所缓解,但问题依然存在。台州近年金融创新活跃,小法人金融机构不断增多,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银行贷款占比有很大提升,2011年已达63.9%。但与该市中小微企业对当地企业总数99%的占比和对GDP90%的贡献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与自身融资能力和现行政策制约的矛盾——
小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有银行机构退出造成的市场空白,为推动金融和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小型金融机构的规模小、风险抵御能力弱,不具备完善的融资能力,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限制了小型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例,由于政策规定其“只贷不存”,因而该类机构基本上不具备相应的融资能力,只能依靠自有资本金勉强维持经营。目前虽然可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但融入资金量很少,只能占到其资本金的50%。因此,如何通过政策的支持和放开,拓宽稳定的后续资金来源,加快其发展,应当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体制内金融与体制外金融的矛盾——
所谓体制内金融是指正规金融机构和正规金融市场并运用规范的金融工具获得的资金和服务。而体制外金融则是指民间借贷。多年来人们重视和肯定体制内金融,但往往轻视以至否定体制外金融。事实上,我国民间借贷一直在高效运转着,其规模之大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从调查看,2011年温州民间融资的规模去年已达1200亿,几乎占到该市同期银行贷款的近20%。当前一些地方“两多两难”(民间资金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正视和发挥民间借贷的作用。近年我国实体经济投资环境恶化,投机之风盛行,民间融资的一些问题显露了出来。但这并不能否定民间借贷存在的必然性和制度层面的合法性。民间借贷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体制内金融未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肯定和发挥体制内金融作用的同时,对民间借贷要采取分析和包容的态度,绝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
经济企稳筑底与企业困难依然存在矛盾——
市场需求扩展不仅提振企业信心,也是经济企稳的基础。订单的回升推动了企业生产的回升和采购活动的活跃。事实上,采购量指数的回升与订单指数的回升呈现出相互促进的状况。2016年3月份制造业PMI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高达62.6%,比上月回升4.7个百分点,为24个月以来的最高值。值得注意的是,本月PMI重回扩张区间,也受到一定季节因素的影响。PMI为月环比指数,本月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比2月份明显回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季节因素影响,同时也应认识到近期房地产市场回暖与较大的房地产去库存压力并存,将经济企稳筑底迹象转为回升向好趋势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看到企稳迹象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企业生产经营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透露,本月反映企业资金紧张、市场需求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企业比例虽比上月有所回落,但仍超过四成,尤其是小型企业反映资金紧张的状况还有所加剧。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建议:“当前,应紧紧抓住市场回暖、企业信心回升的有利契机,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特别是将降成本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成本的降低巩固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信心。”
【金融业如何服务好中小微企?有六点建议】
最近,中国银监会《关于2016年进一步提升银行业服务于实体经济质效工作的意见》(银监办发【2016】35号),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做好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神,向外界传递出国家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信号。如何推进下一步金融改革服务于经济实体与中小企业,我们认为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金融改革要牢牢把握为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服务的大方向——
一是要加深金融同实体经济互利共赢关系的认识。坚决摈弃一切脱离实体经济要求,损害实体经济利益,片面追求金融自身发展的经营理念和错误做法。二是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当前的重点是将有限的信贷资源投放到重点在建工程、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促进实体经济沿着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科学发展。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要紧紧围绕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实施产品创新,网点调整和渠道的建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降低营运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快捷度。四是规范收费。建立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收费制度,公布具体收费标准,严禁一切违规收费行为。五是建立面向实体经济科学的评估制度和激励机制。要对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探索评估信息面向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公众发布的渠道、形式和范围,大力提高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对在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对支持中小企业有突出表现的金融机构,要进行表彰和奖励。
努力为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金融环境——
一是做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要防止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量大起大落,资金供求失衡以及流动性变化无常,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和影响。二是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要谨防因利率长期“双轨”和“倒挂”,而导致的资金“脱实向虚”,金融“脱媒”现象的大量发生。目前可通过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缩小银行存贷款利差的方式,使金融让利于实体经济,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并引导资金回归体制内金融。三是进一步完善汇率制度,汇率水平的调整要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四是要实施差异化的金融和监管政策。通过有松有紧、张弛有度的差异化的金融和监管措施,做好政策引导,促使各金融机构有保有压,倾斜资源。五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公信建设,推动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六是大力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机构和法律法规建设,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按照“国有主导,大中小共生”的改革思路,构建和完善我国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一是打破国有资本对金融的垄断,促进金融适度竞争。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彻底消除各种“玻璃门”“弹簧墙”“天花板”对民间资金投资金融的阻难和限制。通过金融适度竞争,实现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二是加快现有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造和创新。要按照“本地化、特色化、多样化”的要求,对现有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小额担保公司和资金互助组织等,通过民间资本的进入的方式,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三是引导部分非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中介正规化、规范化。可将一些符合条件的民间融资中介和小额贷款公司,改造升格为规范的中小金融机构。四是对一些小型金融机构实施大胆创新。在认真借鉴国外一些社区银行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经验的基础上,可新创立一些社区金融机构网点(或叫普惠金融机构网点)。如农村真正的社区合作性金融机构和“主银行制度”下的中小企业银行,以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困难。五是组建我国政策性的中小企业发展银行,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在鼓励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设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的同时,可考虑组建我国政策性的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发展银行要积极拓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优先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的金融需求。六是要认真解决和提升中小型金融机制的融资需求和融资能力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对其在政策上要有所倾斜。
坚持“以实为主,虚实并举”方针,积极探索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一是积极稳妥做好各类股权营运中心的建设工作,鼓励和引导非上市公司挂牌交易,优化股权结构,拓展融资渠道。二是组建民间资本管理公司,搭建民间资金与实体经济的对接平台,以定向募集的方式,为实体经济筹集资金。三是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纳民间资金有序进入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四是在继续做好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劵、中期债券融资的基础上,支持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五是推动中小微集合票据扩大规模,探索区域集优等融资模式再创新。六是探索引进高收益债券,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创新,推动企业产业升级。
要重视和发挥地方政府在推动金融改革、支持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市场经济不仅要有“无形的手”,而且要有“有形的手”。实践证明,在推动金融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应当大有作为的。主要有:一是地方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地方金融创新和发展规划的领导,并依据实体经济的需要,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工作措施。二是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三是推介金融产品,推进融资方式创新,为企业搭建各种融资平台,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培育企业融资能力。五是培育地方资本市场,不断扩大地方社会融资总量。六是要加强对相关金融政策、法规的研究。七是在坚持现有金融和监管体制情况下,要给地方政府以相应金融和监管权限,使其能够参与和切实加强对地方金融监管的领导,以防范和管控地方金融风险。
以“十三五”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总体目标作为2016年的工作重点——
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全面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把加快发展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和陕西经济补齐“短板”的主攻方向,以促进中小企业做多、做大、做强、做优为主线,以加快推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重点,以培育成长梯队、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和县域工业集中区为抓手,把搞好宏观管理服务与精准指导支持服务有机结合,促进结构调整,加强政策落实,优化发展环境,推动陕西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效,为全省经济增长做出新贡献。
作者:张卫平,交通银行陕西省分行高级审计师,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
来源:陕西头条&&编辑: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