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被盗,发送短信消息乾陵被盗了是真的吗吗

开通VIP/超级影视VIP 看大片

“贼星”文韬盗墓无数,为何却在乾陵面前栽了跟头?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免费蓝光 极速下载

乾陵之谜:为什么武则天的乾陵刀枪不入完好无损

  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和丈夫的遗体。我们不禁要问,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  

  这事得从乾陵的修建说起。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古城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当时群众称为“奶头山”。从乾陵东边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仰卧大地,北峰为头,南二峰为胸,人们常说它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

  唐时的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所以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昭令当时朝野闻名的大术士和风,要他们为皇上选址风水宝地。二人分别遍游九州,回来后交旨都说选在了好畤县,今乾县的梁山上。

  武则天派使臣去察看,到了梁山顶,袁天罡说他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说他在这里订下一枚铁钉。刨开土,李的铁钉正好扎在袁所埋的铜方孔中,在场的人无不拍手惊奇。于是,武则天便把陵址选在了梁山,即现在的乾陵。单从风水来说,乾陵就超过了所有帝陵。

  乾陵修建的时候,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着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之势的山峦之上。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  

  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至于里面的宝贝,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五百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

  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乾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如此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像花粉一样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一刻,梁山就没消停过。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历代所有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中,他的反动程度仅次于明末的。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其实当时的正纠集力量准备反击呢。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那些碎石大概就是修筑完乾陵后剩余的原料。  

  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300多米远的地方。

  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由此可见,没文化的人千万不能成暴发户,因为钱也好,兵也好,在他们手里不是造福一方的资源,而是劳民伤财、祸害天下的毒药。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和黄巢一样,他也兴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主谋就是时期的国民党将军。他带领部下,学着炸和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七个山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发一声喊跑了出来。据说,孙将军的一个团生还者寥寥。当地人流传“因武则天是山西人,他最恨老家的人来掘她的墓,所以那七个山西兵必死无疑。”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到了建国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农民发现了乾陵的墓道。1960年,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发掘显示: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挖掘情况与《·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目前唯一未被盗掘的帝墓。

  武则天是一个善于用时间打败一切的人。她14岁入宫,先是用18年时间当上了皇后,然后又用35年时间当上了皇帝,死后又用1200年时间证明了自己陵墓的坚固以及其魅力的不朽。就连郭沫若先生去世前,都还念念不忘中央批准发掘乾陵。可以说武则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后征服了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位于陕西乾县的唐乾陵,是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史考:2006年7月2日,是他们合葬封陵1300周年的纪念日。
  而早在45年前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唐乾陵,不仅是陕西境内唐十八陵中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也是目前惟一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
  原来,自唐朝起,各个时期政府都派有大量人员守护陵园,主要负责保护和修缮陵园。随着时光流逝,朝代更替,这些人的子孙都在陵区周围繁衍生息,默默地守护着陵园。“如今,他们都成为民间的文保员,一代接一代地继续守护着乾陵地上地下的文物,没有他们风雨数十年的默默护宝,乾陵保存不会这样完好。”
  民间守陵 世代相传
  2006年6月20日,酷热数日的关中大地,被一场雨浇得格外凉爽。
  上午,我来到雅净肃穆的乾陵博物馆。正忙着筹备武则天与唐高宗合葬封陵13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副馆长梁子,指着坐在身边两位年过半百的农民对我说,他们是祖辈生活在乾陵脚下的农民,也是我们15位农民文保员中的两名。“在陕西十八座唐陵中,乾陵是惟一没有遭破坏和盗掘的帝王陵。尤其是在这些年,周边地区文物失窃或盗掘案件时有发生,外地一些盗墓贼和文物贩子对乾陵也窥测已久,有的甚至混在游客中来打探乾陵地宫门道等,但都被我们的文保员及时发现或识破而赶走了。这些农民文保员,他们坚守祖训家传,形成了一个群体,自觉自愿守护着陵园,为乾陵文物保护立了汗马功劳。”
  两位古铜色面孔的农民,见梁馆长如此夸赞,一个个憨厚地笑了起来:“皇帝的墓就在咱眼前,先人们都在保护咧,到我们手里更应看护好,让更多人来参观,这不仅是为了公家,也是为后辈人积德造福呢!”
  说话间,办公室进来一位中年人。他是曾在乾县担任过多年文物旅游局局长的乾陵博物馆党委书记马文廷。说起乾陵的民间护陵传统,老马显得格外激动。他告诉我,乾陵的民间守陵有着特殊的历史原因。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在唐朝各个时期政府都派有大量人员守护陵园,主要负责保护和修缮陵园。随着时光流逝,朝代更替,这些人的子孙都在陵区周围繁衍生息,默默地守护着陵园。“如今,他们都成为民间的文保员,一代接一代地继续守护着乾陵地上地下的文物,没有他们风雨数十年的默默护宝,乾陵保存不会这样完好。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我们博物馆最可敬的人!”老马对这些居住在乾陵周围的农民护宝人,更怀着一种特殊的敬意。
  田野文物保护的功臣
  博物馆保卫科的同志说,乾陵文物保护点多、线长、面宽,情况复杂,保护难度比较大。原来,1300多年前,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建造规模非常宏大,气势也十分雄伟。其陵园由两重城垣组成,内城周长5920米,占地230万平方米。城内又分布有献殿、阙楼、回廊、王宾殿、六十一朝臣画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378间。外城周八十里,实际占地约20万亩。陵园内城四门之外及司马道两侧列置有华表、翼马、鸵鸟、翁仲、石狮、无字碑、述圣纪碑等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120余件,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览馆”。特别是在陵园东南隅的黄土台地上,又呈扇形分布着太子、公主及亲王、重臣陪葬墓,文献记载有17人。陪葬墓区现存封土堆15座,范围北至乾县城关镇东金村殷家,东北至唐僖宗靖陵,东至阳洪镇乳台村东南800米处,南至城关镇大青仁(龙)村,西至城关镇张家堡村东旅游路,整个范围东西5600米,南北3800米,占地2128万平方米(31920亩)。
  偌大的陪葬墓区是乾陵陵园的主要组成部分,除了现存的15座封土堆之外,可能还有未探测到和未发现的墓葬。根据唐高祖献陵和唐太宗昭陵目前发现的陪葬墓数目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推测,乾陵的陪葬墓数目将远远大于文献记载的17座,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无任何封土的陪葬墓。因此,“在这样大的区域内,除了露天和田野众多精美的石刻文物及遗址需要保护外,地下也可能隐藏有无数未知的文物也需要保护,而仅靠国家和博物馆的人力、物力都难以达到全面而有效的保护。因此陵园周围的这些农民文保员,对露天和田野文物古遗址的保护,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乾陵博物馆从分居在乾陵周围的农民护宝人中,挑选了15名思想觉悟、身体素质好的中壮年农民,正式组建了农民文保员队伍,负责看管“大陵”(指乾陵,下同)及陵区田野石刻、古遗址和陪葬墓等,其中8名担负着陪葬墓的看护任务,4名看护石刻。这些农民文保员常年吃、住在陵区,日夜守护巡查在陵区,筑起了一道守护乾陵的铜墙铁壁。
  68岁的何生照老汉,就是这15位农民文保员中的一位。他所住的村子因紧挨乾陵西南角而得名叫西南村。何老汉从26岁起就担任着西南村干部。
  “我们小时候,老人就给我们说过,从唐代开始,大陵一直有提灯巡陵的习俗。直到他们的老爷爷那时,乾陵还有人看管。老人们经常对我们年轻人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都不能乱动,否则就要遭天谴。附近这几个村子都是这样给年轻人传的。我当大队长后,守护大陵也成为生产大队的一件大事,队上还设立了文保会,大队长自然成为文保会主任。那时,如果谁翻地、修房挖地基时发现古砖等都要立即报告文保会,我们赶去就要把它立即填了,不能再挖。”何老汉给我讲起这些保护文物的往事时,显得很开心。
  有33年党龄的何老汉从村干部退下后,就做了博物馆专职的义务文保员。他所住的西南村中有乾陵玄武门、白虎门等四门遗址,土阕和刻立于唐代的3只石狮子、2匹石马、2只石羊等文物及绿化林带,这都是他看护的范围。每天不分白天晚上,不论下雨下雪,老汉都要在他管理的“辖区”巡查几遍。
  在何老汉简陋的小院子里,已生病多年的何老汉老伴见客人来访,赶紧端出一盘杏子边招呼客人边说:老汉对那些石狮、石马、石羊的感情我看比对我还重,我生病了还得自己去买药,家里事他也很少管,却整天在那些地方转悠。晚上不管下雨下雪,一天不拉地拿着手电筒、狼牙棒(博物馆配的防身器械)去看那些宝贝还好不好。有几回冬天下大雪,路很滑,他照样出去,半夜回来后见他摔得浑身是泥,可第二天晚上又出去了,拦都拦不住。
  何老汉嘿嘿笑着说,一晚上不去看看,心里就不踏实。“只要那些宝贝还在那站着,身上没有被碰、刮和乱刻胡写的痕迹,四门遗址也没有被人乱挖,咱回家睡觉就实在了。”我随老汉所看管的这些文物和遗址巡查了一圈,差不多用了一个多小时。看到老人敏捷行走的身影和仔细观察的眼神,想起在多少个风雨的日日夜夜,老汉为了国家的文物遗产的安全,独自默默地巡回在这条山路上,一种敬意油然而生。随行的博物馆同志告诉我,这些农民文保员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他们这样坚持多年默默守护文物的精神,的确令人感动!
   48岁的吴养志,是家住乾陵石马道村的文保员。他看护着乾陵御道两旁的华表、无字碑及六十一尊宾王石刻等100多件文物,是乾陵上名副其实的现代“守陵人”。
  在乾陵御道旁,博物馆为他特建了一个不到两平方米的简易看护房,他从100多米外的家里拉来电线装上灯,就日夜吃住守护在这里,而把家里80多岁的老母亲交给媳妇照管着。旺季时,乾陵游客多,而一些年轻人总是趁人不注意时,想在这些石刻文物上留下“到此一游”的歪笔。夏天的晚上,乾陵又成了人们避暑的好地方,不少骑着摩托车的城里青年人喜欢聚在一起,围在石刻周围喝啤酒。有的人就在石刻上磕啤酒瓶取乐。为了使这些珍贵石刻不受损坏,老吴白天不停转着预防游客乱写乱画,晚上又守在石刻前驱赶可能闹事的酒鬼。
  每年冬天尤其雪天时,陵上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几摄氏度。有人劝他白天可在陵上看着,晚上还是回到暖和的家里住几天,免得冻坏身子,可老吴坚决不肯。依然日夜守护在陵上。白天在游客散去后,他用着自己家的电,开着电褥子取暖。即使躺在被窝里,双耳还要静静听着陵上有无异常的动静。半夜,北风呼啸,他又爬起来拿着自己买的电筒,把那些珍贵石刻仔细照看一边。这样的看陵日子,老吴已坚持了整整数千个日日夜夜!
  “想打歪主意就赶紧走人”
  这些年,不少来自山东、河南等地的一些文物贩子怀着鬼胎夹杂在游客中来到乾陵,有的打听乾陵墓道,有的来踩点看路形,但这些人都没有逃过乾陵农民护宝人的眼睛。
  何老汉就经历过几次。一天下午,他正在大陵西边巡查,突然看见一高两矮3个形迹可疑的年轻人,他们不像其他普通游客去看大陵上的石刻,去听导游讲解,而悄悄蹲在陵下的一个山坡上抽着烟嘀咕着。“我觉得不太对劲,就走上前去。其中操河南口音的大个子就递上烟套近乎,问我这乾陵下面都埋有啥宝贝?我说,啥宝贝都有。他们又问,这下面有没有门?门应该朝东还是朝西?我觉得这话里有问题。就告诉他们:我说不清。接着又反问他们:你们想干什么?我们这里有关乾陵墓道等文物的情况不能乱打听,你们要是参观就去陵上好好看,也欢迎你们多来参观,可要在这里乱打听大陵的事就赶紧走人。这里每天每夜都有人巡查保护,想打这里的主意门都没有!”何老汉说,那几个人听完这话后,脸色一变站起来溜得没了影。
  2004年6月,看护14号陪葬墓的文保员胡振峰在例行巡查时,发现一名可疑男子在墓前反复拍照。他上前盘问时,那男子一会说自己是记者,一会又说自己是考古研究专家。但见过多名考古专家的胡振峰仔细端详后,怎么看这人的行为举止也不像考古专家。在仔细询问中,那人边说边用眼睛乱瞟,回话中也出现破绽。细心的老胡发现这人心中有鬼,正准备电话报警时,那人心虚了竟抱起相机跑了。类似的人和事在其他农民文保员看护巡查中也发生多次,但由于这些农民文保员的高度警惕,使这些心怀鬼胎的“游客”最终一个个仓皇逃去。
  “再穷也不能卖文物”
  在采访的多位农民文保员家中,我看到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富裕,有的人家境在农村甚至是比较差的,但他们却把文物与致富分得非常清。
  距离乾陵约7公里的乳台村,有15号、16号两个相距一公里的乾陵陪葬墓,这两个陪葬墓在乾陵陪葬墓中有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守护这两个陪葬墓的文保员是今年49岁的村支部书记冯民喜。而干上这两个陪葬墓的文保差事,又完全是他21年前与盗墓贼英勇斗争的结果。
  21年前,一个秋种的日子。28岁的冯民喜正在地里种小麦。有村民跑来告诉他,在16号墓前的地上听到地下有很大响声,“是不是墓里的宝贝‘翻浪’了?”他赶忙跑去一看,远处的一条暗渠正通向陪葬墓方向,而脚下感觉有人在活动。他敏感地意识到:“可能有盗墓贼从暗渠进去挖洞盗墓了。”于是,立即安排村民去报警,自己死死守在渠口上。30分钟后从咸阳、乾县赶来了100多名警察将陪葬墓团团包围。接着,年轻的冯民喜带领几名警察从暗渠潜入,将6名来自河南、宝鸡的盗墓贼抓获。此后他受到咸阳市委、市政府的奖励,也当上了相邻两个陪葬墓的文保员。博物馆在墓附近给他专门建了个小屋,他搬进去一住就是21年。从此,干完地里活后,不管风里雨里,白天夜里,所有的事就是到两个陪葬墓周围进行巡查。自此后,那两个墓经过21年的风雨,一直安然无恙。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村民们告诉我,在10年前,老冯整理庄基地时,意外从地下发现一只高约一米,体长1.5米的石羊。他知道这是文物,为了保护好这只石羊,他将石羊搬回家门口。不久有文物贩子闻讯赶来,一开口就出价10万元要买走。他坚决拒绝了。
  自从石羊放在家门口后,这几年从西安、宝鸡、咸阳又先后来过10多个文物贩子要买走,他仍然一一拒绝。有人以为他想卖更多的钱,也有人骂他傻。冯民喜说:他们说错了,出土的石羊就成了文物。我家再穷,也不会卖文物的!
  当了多年村书记的冯民喜,家庭经济是出人意料的寒酸。全家住在有些破旧的4间偏厦房中,家里惟一的一台电器,是上世纪90年代因保护文物由咸阳市政府奖励他的14英寸黑白电视机。我打开后画面不停闪动,几乎不能再使用了。除此之外,我没有看到一件值钱的东西,而家里的墙壁上贴的两张乾陵宣传画,倒是格外的显眼。说起家里的贫寒,冯民喜说,他这些年只操心了看护陪葬墓的事,家里也没有时间搞什么赚钱的副业,特别是有两个生病的老人要照顾,这两年又先后走了,不多的农业收入都花费在老人身上了,所以日子相对紧一点,“不过慢慢就好了!”
  听他这样说,我心中有些发酸,忍不住开玩笑说:“你把石羊卖了,至少换个好的大电视机,再买些其他的现代化的生活用品啊!”一脸憨厚的冯民喜连声说:“那不行,那绝对不行。上边来人已给石羊照相了,这迟早要上交国家。我现在只能暂时看管和保护好。再说,咱是博物馆里聘请的文物保护员,馆里也经常给我们办学习班,文物不能卖,卖了就是犯国法的事!”
  从乳台村返回博物馆,和党委书记老马再次说起这些可敬的农民文保员时,他眼含热泪沉思片刻说:他们的精神的确很可贵,我认为怎么赞颂都不过分。正是这些伟大的农民文保员的默默奉献,和他们高度责任心和警惕性,对我们珍贵文化遗产的精心看护,及时防范和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盗窃文物事件。他们虽然只得到国家一点非常低微的补贴,博物馆在逢年过节时给予了一定的慰问,但他们以淳朴和善良回报给国家的却更多。“他们常年坚守在各自的辖区,用自己的忠诚和辛勤劳动,为了守护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在范围如此大的乾陵文物保护区,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群众文保防线,这在全国都是十分鲜见的!”
  汉唐帝陵取名,有以地名取名如兴平汉武帝茂陵的来由是其位居茂乡,汉阳陵因于弋阳县而得名;有以皇帝尊号、谥号命名的。尊号大都是金光闪闪的赞美词藻,谥号是其死后由礼部大臣依据其一生形状而作的一字评论。而唐代帝陵大致都依据此两号而名帝陵,如高宗献陵,太宗李世民昭陵。而李治尊号为“天皇大圣皇帝”,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而在中国古代有“乾为天……为君、为父”,故取名“乾陵”。“乾陵”是得到武则天的认可的,若说因乾为天,坤为地;乾为阳,坤为阴,乾坤配对,乃天作地合,这也暗合了当时的“二圣”并立的政治体制,这也从一个侧面兆示了武后秉执国政乃为天地所共选。
  李治遗诏云:“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这一方面要传国于太子,另一面又为武后掌握实权留下了法定的依据。
  天帝、天后,乃国之所藉,从这个意义上讲,“乾陵”也就可能是由武则天亲自取的,或由大臣遵意旨而议定。
  唐朝守陵的人有多少
  据洛阳古代艺术馆韦泰真墓志云:高宗死后,武则天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与韦泰真前往梁山营建乾陵。直接管理人员120人。此外,还有300余人的军队。其次,还应有守陵宫人和寺庙中的僧尼,共约近千人。而这里尚不计陵户中的家眷老小。
  开元十七年(729)十一月十九日,玄宗朝于乾陵,诸陵各取侧近六乡百姓,以供养寝陵之役(《唐会要》卷20)
  乾陵地宫有哪些陪葬文物
  虽然自太宗营建昭陵始,李唐就一直提倡丧葬从俭,但作为封建帝王,其用度摆设绝非民间可以想象,加上他的权利受不到有力的约束而使其个人好恶、情感自由发展,在丧葬薄厚上,李世民把话说得很透:既要遵奉先祖务从节俭的遗诏,又怕尽不了孝心,过于俭素。这也是每个继任者都会遇到的两难问题。
  事实上如国力尚可,都会极尽荣华。这从永泰墓的劫后余物可见一斑,其剩余物含三彩在内,有金、银、玉器凡八百余件。两朝皇帝遗物更是不可胜数,从最基本情况分析应有:
  (1) 两朝皇帝的穿戴:
  纯金、珍珠、松绿石、红黄蓝宝石制成的皇冠、凤冠、金钗、玉簪。各种丝织品的春、夏、秋、冬四季服装数十身。手镯、金玉腰带。金银丝编织,以丝绸为里面的高跟鞋。皇帝服装十四套,皇后三套,在不同场合的穿戴,陵中均有,而且很可能不同质料的各十四套。
  (2) 皇帝御玺八套
  从笔墨纸砚到茶、酒用具,金银、玻璃石制作的杯、盘、碗、瓶、钵、罐等物应有尽有。
  唐代皇帝雅乐有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约40余种。
  (5) 除心爱的实用器外,还有大量的金、银、铜、铁特别是三彩明器,从实用器到车辆、仪仗、灶台、户舍宫殿。
  (6) 场面宏大的壁画
  唐代帝王从穿戴行止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要先反映他的生前活动,必须通过场面宏大数千平方米壁画来烘托玄宫之内的冥府神宫之辉煌壮丽。
  (7) 收藏的历代宝物
  如历代青铜器、书法、绘画珍品、书籍、兵器。
  (8) 哀册、碑石类的丧葬器
  (9) 宏大的石质棺?、墓门,其中线刻画题材丰富,用笔技法高超。
  当然,少不了装放各类东西的金银檀香木制作的宝函和丝绸包袱。
  总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从未被盗的两朝皇帝墓中的文物储藏量是不可限量的。
  为什么说乾陵从未被盗
  一是记载,唐末五代时的温韬专事盗掘唐陵,其它十七陵均被其盗,但在盗发乾陵时雷雨大作,温贼一干人心虚怕天降祸,很快离开。
  民国初年,孙连仲曾率兵盗发乾陵,但用炸药包炸了墓道甬道的三层石条后,其下还是铁汁锢结的石条,墓道深浅莫测,心里发慌,不知如何是好时,一股旋风刮来,沙土满天,天昏地暗,只好匆匆离开。
  1958年12月4日,陕西省文管会杨正兴等工作人员进驻乾陵陵区,勘察陵园地貌,找出了玄宫甬道和墓门,并探出甬道长63.1米,宽3.9米,用1.25×0.4×0.6米的4100块石条,砌成39层,石条左右间用铁质细腰栓板拉固;上下之间,用铁穿棍穿固,使石条固死,不能移动,石条穿隙之间先洒上少量石质粉末,用融化了的锡铁浆灌注,使其发生气化与石条成为一体。考古钻探与《唐会要》卷二十的记载是完全吻合的。从1958年起,乾陵陵区就被纳入人民政府的严格管理下,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乾陵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171分类号10号。
  作为重点文保单位,乾陵受到政府和当地人民的悉心呵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乾陵被盗了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