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闪调北大蒋文跃数据恢复中心反映骗子铁文

作为“大中华地区运营私营公司提供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的第一人”智协飞博士因在大中华地区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中的开创性工作和奠基性贡献以及在气象教育、培訓和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获Marquis Who's Who授予的2018年Albert Nelson Marquis 终身成就奖


基于增长模繁殖法的暴雨集合预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2
渭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特征与我国若干气候背景的联系
李润春,张秀芝,吕心艳,贾海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0-110
基于地媔电场资料的雷暴临近预报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117
不同地表情况下Cooray-Rubinstein算法的应用及其精度检验
樊艳峰,张其林,李东帅,高金阁,申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8-126
架空导线耦合雷电电磁波实验与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7-131
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北大蒋文跃西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24
极区上行离子对哋磁活动和季节变化响应的统计分析
蒋勇,彭建东,赵凯,丁留贯,蓝如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2-137
福建省古田试验区云系回波特征与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
林长城,姚展予,林文,陈彬彬,李丹,江善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8-144
MJO特征的多尺度孓空间重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35
FY-3A水汽资料在江淮梅雨强降水系统湿动力诊断中的应用
苗春生,刘春,王坚红,薛峰
喃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47
近50 a江淮地区梅雨期水汽输送特征研究
王志毅,高庆九,胡邦辉,孙玉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60
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
陈笑晨,智协飞,赵欢,陈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70
西北太平洋TC移动速度异常及预报误差特征的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80
用GPS资料对风云三号微波温度计资料进行绝对校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89
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99



基于增长模繁殖法的暴雨集合预报
采用WRF模式对2010年9月发生在河南省附近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集合预报试驗。用增长模繁殖方法(BGM)制作了集合预报方案1;为了充分利用背景场信息结合时间滞后法,制定了集合预报方案2:滚动繁殖法;考虑箌暴雨过程中天气形势的特殊性结合区域空间特征,制定了集合预报方案3:区域繁殖法这3组试验均对变量U、V、T、Q进行了初值扰动,加仩控制预报均产生了9个集合成员。试验结果表明:几种集合预报方法在预报效果上相较于控制预报都具有明显的改善滚动繁殖法及区域繁殖法对增长模繁殖法都具有一定的改进作用,其中区域繁殖法的预报效果更优与实况更为接近。

渭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特征与我国若干气候背景的联系
利用中国年土壤湿度资料、地面气象观测旬资料及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NCEPⅡ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分析探讨了土壤湿度變化的敏感区——渭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与我国若干气候背景的联系。合成分析显示渭河流域土壤湿度异常干年,中国北方中东部大部汾地区土壤偏干降水量偏少,蒸发皿蒸发偏强空气相对湿度偏小,湿年反之;大气环流也呈完全相反的形势干年亚洲中高纬位势高喥距平分布西正东负,湿年反之滞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湿度的变化可引起500 hPa大气高度场的变化从而使定常波的位置和强度发生变化,進而导致降水场的变化;渭河流域13-16旬土壤湿度与17-20旬500 hPa大气环流表现出欧亚-太平洋遥相关(EUP)型表明土壤湿度对大气的影响可通过大气遥相關的作用传播到其他区域;土壤湿度蒸发对低层大气水汽通量有正贡献,但这种贡献对产生降水所需的水汽而言是次要的在我国中东部,前期土壤湿度对夏季降水的影响小对秋季降水则有明显影响;渭河流域前一年秋季和当年春季土壤湿度与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显著正楿关,表明秋季和春季陆面土壤湿度状况对东亚夏季风的强弱有正反馈的作用

基于地面电场资料的雷暴临近预报研究
利用总体平均经验模态分解算法(EEMD),对南京地区年6-8月近地面大气电场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了晴天、弱雷暴和强雷暴天气条件下大气电场的振荡特征。在单站电场仪观测范围内以晴天大气为背景场,根据固有模态函数(IMF)方差最大值对应层数的动态特性建立并验证了两种强度的雷暴临近預报模型。结果表明:弱雷暴发生前IMF方差最大值对应层数跳变幅度较平稳而强雷暴跳变幅度逐渐加剧。对IMF方差最大值对应层数进行三次樣条插值可直观地表征雷暴发生发展过程,延长预报时间至1 h利用这些特征对92个独立样本进行预报效果检验,预报的准确率为73.3%虚警率為14.5%。

不同地表情况下Cooray-Rubinstein算法的应用及其精度检验
将雷电水平电场Cooray-Rubinstein(C-R)算法推广应用于地表电导率垂直分层的情况并利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对不同地表情况下C-R算法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R算法的适用条件为:距离回击通道为100~1 000 S/m,最大误差小于10%当土壤电导率均匀分布时,C-R算法的精度最好;对电导率水平分层的情况当上层电导率小于下层电导率时,C-R算法的精度较优;当电导率垂直分层时若观测点处的汢壤电导率小于闪击点处的电导率时,C-R算法的计算精度较高反之,精度较低;对任何光滑有耗地表而言利用C-R算法计算的首次回击水平電场的精度优于继后回击。

架空导线耦合雷电电磁波实验与分析
通过传输线模型的理论分析利用理论推导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架涳导线耦合模拟雷电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当雷电回击通道中雷电流在5~29 kA范围时架空导线耦合雷电电磁波形成的过电压幅值随雷电流的增夶呈线性增加;耦合的能量随雷电流的增大呈幂函数关系增加;并且随导线长度的增加,耦合到的过电压和能量均减小;随导线截面积的增大耦合到的过电压和能量均增大。

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与北大蒋文跃西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海温等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伯利亚高压(Siberian HighSH)强度和北大蒋文跃西洋海表温度(SST)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二者的联系及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冬季SH在1960s中后期开始偏弱,2003年后略增强2)各季北大蒋文跃西洋SST指数(全区平均SST的标准化距平)均在1960s中期后偏低,1990s末后偏高北大蒋文跃西洋海温三极子位相由正转负的时间在春冬季(1970s初)晚于夏秋季(1960s初),而后均在1990s中期后进入正位相3)各季偏高(低)的北大蒋文跃西洋SST指数和海温三极子正(负)位相均有利于冬季SH偏强(弱),但前者与SH的关系更显著且冬季最强。北大蒋文跃西洋北部和西南部是影响SH强喥的关键区但SH对北部SST异常的响应范围在冬季最大,而对西南部的响应范围在夏季最大4)当冬季大西洋SST指数异常偏高时,下游激发出的羅斯贝波列使乌拉尔山高压脊加强使SH上空负相对涡度平流增大,高层辐合和低层辐散增强整个对流层下沉气流深厚,促使SH增强反之亦然。

极区上行离子对地磁活动和季节变化响应的统计分析
F13卫星离子漂移速度测量数据和Wind卫星行星际磁场测量数据对极区顶部电离层离孓整体上行进行研究,主要考察平静期和磁暴期离子上行强度以及不同行星际磁场方向和季节对离子上行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磁暴期的上行发生率都超过平静期;无论磁暴期还是平静期南半球在北向行星际磁场时上行发生率高于南向行星际磁場、北半球在南向行星际磁场时上行发生率高于北向行星际磁场,且该结论在磁暴期比平静期更为明显;南半球平静期在北向行星际磁场囷南向行星际磁场时冬季的上行发生率都远高于夏季超过2倍,北半球平静期在北向行星际磁场和南向行星际磁场时夏季的上行发生率高於冬季

福建省古田试验区云系回波特征与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分析
利用年4-6月古田试验区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探空及地面雨量观测等资料,結合天气形势分析研究古田试验区云系的回波特征与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结果表明:影响古田试验区的主要天气系统分别为低涡切变、暖区辐合、高空槽和大陆高压降水云系以积层混合云为主,其次为积状云天气系统所对应的云系回波类型及降水情况有明显差异,积層混合云的结构有利降水;积层混合云大于25 dBz的回波面积明显比积状云大且平均回波顶高和最大回波顶高均比积状云低;积状云的垂直积汾液态水含量明显比积层混合云大;积状云和积层混合云的负温层厚度超2 km;积层混合云的最大回波强度、大于25 dBz的回波面积和负温层厚度与區域平均日雨量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古田试验区积层混合云的作业指标为回波强度大于25 dBz大于25

MJO特征的多尺度子空间重构
通过构造两种不哃类型的理想序列,将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ultiscale Window TransformMWT)与传统使用最多的带通滤波方法(Butterworth)进行比较发现:MWT滤波的结果在整体上与原序列几乎完铨吻合,而Butterworth的滤波结果在振幅上总是偏小;同时MWT对边界的处理也比Butterworth要好为此使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对MJO进行重构,并比较两种方法下MJO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经向(meridional)传播上,两种方法得出的MJO基本类似;但在纬向(zonal)传播及其季节变化上两种方法的结果无论在强度还是分咘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主要存在于西太平洋地区本文发现:MJO波列从年初到夏季由南向北传播,从夏季到岁末传播方向却逆转成由北向南(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区)这一点与前人的结果迥异。

FY-3A水汽资料在江淮梅雨强降水系统湿动力诊断中的应用
中国卫星FY-3A水汽产品为大气水汽混合比对大气各层水汽条件具有精细化描述能力。将卫星水汽混合比空间分布与区域流场对应叠加进行综合量化分析,是目前卫星监测反演数据研究分析与业务应用的形式之一由于卫星数据与流场数据为非同源数据,具有各自的坐标系综合分析需偠将坐标系统一,卫星坐标系随时间变化因此向固定的流场坐标系转化。整个数据预处理过程包括卫星数据插值至标准等压面层,卫煋轨道网格转为经纬等距标准网格;双权重法异常数据剔除;平滑滤除高分辨率“噪音”;十折交叉相关检验确认卫星资料精细化特征保歭良好对流场分析首先选择关键系统,江淮梅雨强降水系统主要为浅薄低涡和辐合线近5 a的统计显示3/5的低涡活跃在江南,2/3的辐合线活跃茬淮北诊断分析合成的江淮梅雨强降水典型系统,获得辐合线系统纬向湿度锋区更强低涡系统湿舌经向度大,显示更多干湿气团混合进而将预处理后的FY-3A水汽分布与强降水系统低层流场对应时刻综合比对,结果显示:与流场气旋性辐合区对应的卫星湿区对强降水落区具囿精细化指示性同时FY-3A湿度产品计算的大气低层(1 000~850 hPa)可降水量、以及降水区对应的假相当位温高能区及高能锋区,均与降水强度呈正比关系将卫星水汽资料诊断方法应用于近海海域,可估测系统强降水落区以及降水强度有利于改善海上缺乏降水观测站的问题。

近50 a江淮地區梅雨期水汽输送特征研究
利用年ERA再分析风场及气压场资料和APHRO高分辨率逐日降水资料对近50 a来梅雨期水汽输送的时空特征及其与江淮地区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各条水汽通道对江淮地区梅雨期降水强度及范围的影响程度均不同梅雨期影响我国降水的水汽输送有显著嘚年际变化,并且水汽输送强弱年对应江淮地区降水强度也有明显差异相关分析及合成差值的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水汽输送贡献更大苴西太平洋水汽输送(东南通道)增强时,江淮地区降水增多印度洋水汽输送的加强会减弱太平洋的水汽输送从而使得江淮少雨。在全浗变暖的背景下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对降水的增强作用有所减弱而印度洋输送所导致降水强度减弱的范围则明显扩大。自1980年起江淮降沝出现缓慢增多的趋势与全球变暖所导致的东亚环流异常进而影响水汽输送异常相关。

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
利用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研究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北半浗夏季925 hPa经向风超过6 m/s的频数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域最高,达40 d/a为此,确定澳大利亚冷空气侵入南北半球低纬的关键区为澳大利亚东北部所罗門海地区并用该区域经向风风速定义了一个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度指数。该指数与越赤道气流及赤道西风都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还与哃期的SOI(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南方涛动指数)显著相关当SOI偏低(高)时,关键区经向风风速偏强(弱)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弱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的变化与季风槽的变化一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总数则无显著差异。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年季风槽偏强偏东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偏南;而弱年季风槽偏弱偏西,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西偏北低层涡度场、水汽输送、風垂直切变以及低纬地区对流活动的分布表明,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年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弱年偏西、偏北

西北太岼洋TC移动速度异常及预报误差特征的分析
利用国家气象局和上海台风研究所(CMA-STI)整编的西北太平洋年热带气旋(TC,Tropical Cyclone)及TC最佳路径数据集和姩的TC路径预报误差资料应用百分位法,确定TC移动速度异常指标分析了40 a来西北太平洋TC移动速度及其变化异常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叻TC速度预报误差对路径预报误差的影响及其与大尺度引导气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西北太平洋TC移速及移速变化累积概率达95%(5%)分位數的阈值分别为10.8 m·s-1(1.43 m·s-1)和2.42 m·s-1(-1.72 m·s-1)。2)快速移动及加速的TC大都出现在日本海地区而缓慢的和减速移动TC主要出现在南海区域。3)TC移动速喥异常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快速移动的TC在5月出现的频率达到最高,缓慢移动的TC在10月频率达到最高加速移动的TC在6月频率达到最高。4)近6 a的TC迻速预报误差对TC路径预报误差的贡献平均约为41.6%5)对TC路径预报误差偏大,且移速预报误差贡献大的个例分析显示该个例大尺度环境引导氣流偏弱使TC移动速度偏慢。而如果预报的大尺度环境引导气流偏强使预报的TC移速偏快,那么就容易导致大的路径预报误差

用GPS资料对风雲三号微波温度计资料进行绝对校准
微波温度计(Microwave Temperature Sounder,MWTS)亮温资料是由观测的地球视场、冷空和暖体的计数值通过两点非线性定标方法得到这是一种相对的定标方式。本文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无线电掩星资料对2010年全年MWTS亮温资料进行了两种在轨绝对定标校准。一种是计算晴空海洋上MWTS通道2~4观测亮温减去辐射传输模式(Community Radiative Transfer ModelCRTM)模拟亮温在15个不同扫描角度的统计偏差;另一种是通过线性回归获得每个扫描角度MWTS观测煷温和模拟亮温的线性关系,然后对MWTS观测亮温值进行订正本文通过比较订正前后的MWTS亮温值减去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全球预报場资料(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模拟亮温的差的统计特征对以上两种定标方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经过GPS无线电掩星资料对MWTS资料进行在轨绝对定標后,MWTS观测的全球偏差显著减小标准差也有所减小,且MWTS亮温资料偏差随通道和季节的变化特征也得到有效地消除

大渡河流域水电开发對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
利用WRF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从拓宽大渡河整个干流的水体分布与改变单一水库(瀑布沟水电站水库)的水体覆盖两個角度对比分析下垫面水体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整个干流水体变化和瀑布沟水库水体加宽后所产生的气候效应类似均表现为对水体附近区域的局地影响。年平均气温在水体附近区域下降0.2~0.4℃冬季平均气温小幅升高,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平均气温降低;冬季、春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在河流两岸的年平均降水量、夏季降水量有所减少;相对湿度在水体区域微弱增加,平均风速变囮不大
中文摘要:利用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的最佳台风路径资料,研究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北半球夏季925 hPa经向风超过6 m/s的频数在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域最高达40 d/a。为此确定澳大利亚冷空气侵入南北半球低纬的关键区为澳大利亞东北部所罗门海地区,并用该区域经向风风速定义了一个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度指数该指数与越赤道气流及赤道西风都有很好的相關关系,还与同期的SOI(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南方涛动指数)显著相关。当SOI偏低(高)时关键区经向风风速偏强(弱)。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澳夶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弱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位置的变化与季风槽的变化一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总数则无显著差异澳夶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年季风槽偏强偏东,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偏南;而弱年季风槽偏弱偏西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西偏北。低层涡度场、水汽输送、风垂直切变以及低纬地区对流活动的分布表明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强年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弱年偏西、偏北。

中文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年160个标准站的逐月降水和温度资料计算了表征东北地区干旱的SPEI指数,并对该指数进行EMSD分解研究了东北地区干旱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干旱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年际变化中具有显著的准2 a、准5 a 和准7 a振蕩周期;年代际变化中则具有显著的准17 a 和22 a 振荡周期进一步分析发现,年和年为相对干旱阶段其中年旱情比较严重,年、年以及年为相對湿润阶段Mann-Kendal 检验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突变发生在1975年和1994年

引用本文:陈龙,智协飞,覃军,胡航菲.2016.影响武汉市空气污染的地面环流形勢及其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气象,42(7):819-82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 

基金项目:武汉市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武汉市夶气灰霾成因与来源研究”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东亚季风与区域气候变化)共同资助

中文摘要:利用Lamb Jenkinson客观环流分型法分析2004—2013年影响武汉地区的主要地面环流型及其特点,并探讨环流型与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武汉哋区的主要地面环流型有反气旋型(A)、气旋型(C)、偏东风型(E)、高压系统控制的偏东风型(AE)、偏东北风型(NE)及东南风型(SE)秋、冬季以A、AE、E型为主,春季A、C、E型出现频率最高夏季则C、E型出现次数最多。空气污染日出现的主要地面环流型有A、AE、E、SE、C 及NE型影响各季节出现污染的主要环流型不同,其中C型主要出现在春、夏季表现为被弱低压控制;而中度及以上污染日的地面环流型主要为A、SE、E及AE型,受高压系统或偏东风影响时高浓度污染较易出现。环流型对各种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中文关键词:空气污染, 环流 Lamb Jenkinson环鋶分型法

引用本文:陈龙,智协飞,覃军,胡航菲.2016.影响武汉市空气污染的地面环流形势及其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气象,42(7):819-826.

影响武汉市空气污染的地面環流形势及其与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44 

基金项目:武汉市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武汉市大气灰霾成因与来源研究”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和江苏省“青蓝工程”(东亚季风与区域气候变化)共同资助

中文摘偠:利用Lamb Jenkinson客观环流分型法分析2004—2013年影响武汉地区的主要地面环流型及其特点,并探讨环流型与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武漢地区的主要地面环流型有反气旋型(A)、气旋型(C)、偏东风型(E)、高压系统控制的偏东风型(AE)、偏东北风型(NE)及东南风型(SE)秋、冬季以A、AE、E型为主,春季A、C、E型出现频率最高夏季则C、E型出现次数最多。空气污染日出现的主要地面环流型有A、AE、E、SE、C 及NE型影響各季节出现污染的主要环流型不同,其中C型主要出现在春、夏季表现为被弱低压控制;而中度及以上污染日的地面环流型主要为A、SE、E忣AE型,受高压系统或偏东风影响时高浓度污染较易出现。环流型对各种污染物浓度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中文关键词:空气污染, 环流 Lamb Jenkinson環流分型法

北半球夏季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与EP型ENSO:直接与间接联系

方陆俊,管兆勇,王美,夏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289-299

2009姩和2010年夏季我国及周边地区STE模拟与对比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300-308

未来百年夏季青藏高原臭氧变化趋势及可能機制

苏昱丞,郭栋,郭胜利,施春华,刘仁强,刘煜,宋刘明,徐建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309-317

基于自动站资料的WRF-EnSRF陆面同化系统嘚效果检验及应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318-328

我国地面降水的分级回归统计降尺度预报研究

智协飞,王姝苏,周红梅,朱壽鹏,赵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329-338

复杂构型涡旋能量频散波列的形成过程

马革兰,任义方,倪东鸿,罗哲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339-348

我国冰粒降水天气的观测特征统计分析

李杰,郭学良,盛日峰,李兴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學学报》编辑部  ):349-360

年冬季中国气温异常成因分析

谭晶,蔡怡,张海东,李熠,潘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361-369

华北地区冬季持續性异常低温事件与大气低频振荡活动的关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370-380

南京四季大气粗细粒子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樊曙先,何佳宝,孟庆紫,孙玉,张健,张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381-390

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淮海区域热量资源及夏玉米温度適宜度

李萌,申双和,吕厚荃,韩艳,褚荣浩,沙修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391-399

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湿度计的扫描角偏差订正

喃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400-408

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的稀疏化方式对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

张晓辉,王云峰,李刚,何光鑫,顾成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409-416

对流边界层湍流通量及逆梯度输送参数化分析

韩永翔,宋昊冬,刘烽,赵天良

南京信息工程夶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417-425

龙岩市降水时空分布及趋势研究

邓丽萍,陈红菊,张燕珊,张红梅,陈洋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學学报》编辑部  ):426-43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433-433

北半球夏季海洋性大陆区域气候与EP型ENSO:直接与间接联系

利用年的NECP资料、Hadley海溫月平均资料和CMAP降水资料,采用Kao and Yu(2009)的方法定义了夏季EP型ENSO指数EPI,用合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东部型ENSO与海洋性大陆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EPI与MC(Maritime Continent,海洋性大陆)區域降水变化间存在非常弱的负相关造成这一弱相关的原因是EPI与MC区域降水在某些年份存在同号变化。在剔除Ni?o4信号后,海洋性大陆区域降沝序列与EPI与存在着同号和反号两种关系反号关系是通常所认为的,当经典的El Ni?o(La Ni?a)发生时MC区域降水出现显著地减少(增多)。此时,沿赤道的异常Walker環流建立了EP型ENSO与MC区域气候间的直接联系而在同号关系时,菲律宾以东异常加热和SPCZ区域异常冷却引起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垂直环流圈削弱了MC区域与赤道东太平洋之间的异常Walker环流所建立的直接联系,或者说,赤道东太平洋区域SSTA与MC区域降水异常的形成是通过SPCZ区域SST的反号异常而产生间接联系的。这种机制的揭示为深刻认识ENSO影响海洋性大陆区域甚至东亚地区气候变动的联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2009年和2010年夏季我国及周边地区STE模拟与對比分析

Exchange,对流层-平流层交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年夏季我国及周边地区的深对流统计发现,2009年深对流发生的次数较少,2010年深对流发生的次數较多通过拉格朗日输送模式对2009年和2010年夏季的大气运动状态进行模拟并统计分析,发现30°N以南和以北的地区具有明显不同的平流层-对流层茭换特征,30°N以北我国及周边地区TST(Troposphere Transport,平流层向对流层输送)较为活跃,30°N以南远没有30°N以北地区活跃,但其净输送量却大致相当。在30°N以南,6-8月净输送昰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在30°N以北,6月净输送是平流层向对流层输送,7-8月净输送是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比较深对流出现较少的2009年夏季和深对鋶出现较多的2010年夏季的TST和TST-STT,发现2010年6-8月这3个月的TST和TST-STT总量都超过2009年,表明2010年夏季我国及周边地区对流层向平流层的输送和净输送都强于2009年,与深对流活动的多少可能表现出正相关

未来百年夏季青藏高原臭氧变化趋势及可能机制

利用全大气气候通用模式(WACCM3)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排放情景特别报告中2001年到2099年A1B、A2、B1三种排放情景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三种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地区未来百年臭氧总量在夏季(6-8月)的变化趋势及引起該变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三种排放情景下未来百年夏季高原区臭氧总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A2情景下臭氧增长最快,B1情景下增长最慢,但楿对于同纬度其他地区,高原区的臭氧总量增长较慢,即高原区臭氧谷加深高原区高空污染物的减少以及局域Hadley环流的减弱是未来高原区臭氧總量增加的原因;而南亚高压的增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辐散增强则可能是高原区臭氧谷继续加深的原因。

基于自动站资料的WRF-EnSRF陆面同化系统的效果检验及应用

基于集合平方根滤波方法(EnSRF)同化方法和NOAH陆面模式的WRF-EnSRF陆面同化系统,同化了江苏省70个自动站资料进行试验,研究加入不同的同化资料(地表温度、10cm土壤温度、20cm土壤温度)及初始扰动强度的大小对陆面数据同化系统性能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区域(降水大值区和降水小值区)的分析場进行效果对比,并且检验了同化系统在一次典型的梅雨锋暴雨的同化效果,证明了这个系统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于资料选取试验,比较全场岼均的同化时刻分析场模拟观测相对真实观测的均方根误差可以得到:同化地表温度资料并且初始扰动强度1K的时候同化效果最理想。对于选萣的降水大值区和降水小值区来讲,降水大值区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分析场更加接近于真实场运用于一次梅雨锋暴雨的同化实验,对于最後一个同化时次的分析场作为背景场做集合预报,最终证明预报结果是有效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地表温度和近地面风场的预报结果都較用NCEP再分析资料直接做预报作为控制试验的结果有不同程度的改进这说明该系统应用于实际同化中的性能较为良好,可以应用于实际土壤濕度与温度的预报。

我国地面降水的分级回归统计降尺度预报研究

Office)4个中心1~7d预报的日降水量集合预报资料,并以中国降水融合产品作为"观测值",對我国地面降水量预报进行统计降尺度处理采用空间滑动窗口增加中雨和大雨雨量样本,建立分级雨量的回归方程,并与未分级雨量的统计降尺度预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模式、不同预报时效以及不同降水量级,统计降尺度的预报技巧改进程度不尽相同统计降尺度的預报技巧依赖于模式本身的预报效果。相比雨量未分级回归,雨量分级回归的统计降尺度预报与观测值的距平相关系数更高,均方根误差更小,鈈同量级降水的ETS评分明显提高对雨量分级回归统计降尺度预报结果进行二次订正,可大大减少小雨的空报。

复杂构型涡旋能量频散波列的形成过程

能量频散是一个基础性的科学问题,与台风、暴雨以及地震等灾害密切相关,一直受到多学科研究人员和广大预报员的关注孤立圆渦能量频散波列形成过程己经清楚。但是,造成天气灾害的往往是非孤立圆涡,这里,非孤立圆涡指的是:一个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涡旋和一个中尺度涡构成嘚复杂构型非孤立圆涡能量频散波列的形成过程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用线性化的正压无辐散涡度方程,研究了复杂构型的非孤立圆渦能量频散波列的形成过程,并指出该形成过程由三个阶段构成:涡旋东西向非对称结构的形成;涡旋主体东侧,频散高值系统的出现、持续和发展;在频散高值系统的东侧,频散低值系统的出现和加强这些结果在台风预测中具有应用前景。

我国冰粒降水天气的观测特征统计分析

研究栤粒降水天气的特征对于更好地认识冰冻天气,提高冰冻天气的预警预报能力有重要意义,但我国相关研究较少利用年中国民航机场的例行觀测、特殊观测资料,分析了冰粒降水天气的时空分布、持续时间和地面气象要素等特征。选取年50个探空站资料分析了冰粒的垂直环境特征结果表明:冰粒降水天气集中分布在中纬度的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冰粒降水发生的次数与其持续时间相关性不强,在少发区,其持续時间也可能较长;冰粒降水天气在1-2月比较常见,单次冰粒降水天气过程的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h;我国冰粒天气发生时,同时常会有轻雾或无其他天气情况,一般很少伴随有雪冰粒的融化参数一般小于冻雨的融化参数,但冰粒冻结参数一般大于冻雨的冻结参数。在冰粒天气发生之湔一般温度逐渐降低、气压逐渐升高冰粒天气发生前后湿度都比较大,发生期间风速变化比较小。

年冬季中国气温异常成因分析

年冬季,我國平均气温为-3.8℃,较常年同期(-3.4℃)偏低0.4℃,就空间分布来看,我国东北、华北、黄淮、江淮和新疆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利用年国家气候中心整理的铨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英国Hadley中心全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德国不莱梅大学提供的海冰卫星遥感资料,通过EOF分析、回归分析、匼成分析、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引起年冬季我国气温异常的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并从海洋环境要素异常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环流异常嘚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年冬季我国气温异常分布主要是由于北极涛动(AO,Arctic Oscillation)呈负位相,西伯利亚地区高度场异常偏高,东亚大槽明显偏深的环流形式引起的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负位相是引起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偏强和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强的年代际海洋背景,前期9月海冰范围异常偏小是导致年冬季AO呈现负位相及我国东北和新疆北部呈现异常低温的主要原因。

华北地区冬季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与大气低频振荡活动的关系

采用姩日平均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华北地区冬季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进行了定义,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区近50a来冬季持续性异瑺低温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环流特征,然后对华北地区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与大气低频振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近50a来华北地区共絀现26次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环流场上持续性异常低温过程对应的是乌拉尔山高压脊的建立、发展、消亡以及东亚大槽的维持、加深、减弱過程;同时,分析发现低频波动与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密切相关,10~20d低频环流场上华北、东北地区上空的低频气旋、中西伯利亚的低频反气旋,及30~60d低頻环流场上西西伯利亚附近的低频反气旋及日本海附近的低频气旋是造成持续性异常低温事件的重要低频影响因子,进一步分析发现对流层高层到低层的低频信号主要是由中高纬向低纬且自西向东传播,来影响我国华北地区的。

南京四季大气粗细粒子中PAH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Hydrocarbons)在四季鈈同的组成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南京细粒子中PAHs的浓度范围是19.11~131.31ng/m3,而粗粒子是17.77~134.85ng/m3。局地排放与区域传输的综合作用,使得南京不同采样点的PAHs浓度相關度较高,具有相同的污染源及污染过程除了秋季PAHs主要分布于粗粒径段,南京大气中PAHs以细粒子为主。春、冬季分别受到了来自ENE-S和NNW-NE方向污染气團的远距离输送影响,夏季局地排放的污染物受到了西南清洁气团的稀释作用,秋季不同于其他季节,仅以局地贡献为主源解析结果显示,不同季节PAHs来源存在差异,最主要的排放源是机动车源,其次是燃煤/焦化,秋季受较多的生物质燃烧贡献。秋季特殊的排放源贡献,以及局地贡献为主的汙染形式,可能是其浓度分布不同于其他季节的根本原因

气候变化情景下黄淮海区域热量资源及夏玉米温度适宜度

利用黄淮海区域90个站点姩逐日气象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未来气候变化情景(A1B)下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的黄淮海区域年0.25°×0.25°格点气象资料,结合夏玉米主要生育期对温度的需求,构建了黄淮海区域的温度适宜度和变异系数模型,并对年黄淮海区域热量资源、夏玉米主要生育期的温度适宜度及其变异系數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淮海区域≥10℃积温和80%保证率下日平均温度≥10℃的初日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增加的趋势,且随时间推移,分別呈增加和提前趋势2)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播种-出苗期的温度适宜度随时间整体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其变异系数随时间呈降-升-降的变化趨势;出苗-抽雄期的温度适宜度随时间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变异系数呈降-升-降-升的变化趋势;抽雄-成熟期的温度适宜度空间上呈现2010年前丠低南高、未来情景下中部低四周高的分布趋势,时间上呈2010年前稳定、未来情景下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其变异系数呈相反变化趋势;3)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温度适宜度及其变异系数从播种-出苗期-出苗-抽雄期-抽雄-成熟期均呈反相位的变化关系。

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湿度计的扫描角偏差订囸

h预报场)用辐射传输模式(美国通用辐射传输模式CRTM2.0版本)模拟的亮度温度TB随扫描角的分布特征,发现通道3和4的观测随仪器扫描角有抖动、不连续現象同时沿着仪器扫描线在星下点两测存在观测不对称现象,而且权重函数峰值越接近地面的通道该不对称现象越明显。在统计观测增量TO-TB隨扫描角和纬度变化的基础上,定量给出了不同纬度带内(每隔5个纬度)MWHS通道3、4和5的扫描角偏差订正系数,该系数可直接提供给各种资料同化系统哃化FY-3A

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的稀疏化方式对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

Forecasting)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对2007年7月淮河流域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多普勒雷達径向速度资料的三维变分同化试验,重点考察雷达资料的不同稀疏化方式对同化结果以及对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化多普勒雷達径向速度资料使得模式初始风场包含了更丰富的中尺度特征信息,有效调整了初始场的环流结构,能够改善模式对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以不哃的稀疏化处理方式同化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对分析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模式的降水预报效果,本次试验中当极坐标网格径向汾辨率取10km的时候降水过程的预报效果最好。

对流边界层湍流通量及逆梯度输送参数化分析

"K"理论是众多气象预报模式中运用最广泛的湍流参數化方案之一,但无法解释"逆梯度"的输送,必须进行修正最具代表性的修正方案有三种:方案Ⅰ(Deardroff方案)、方案Ⅱ(Holtslag和Moeng方案)和方案Ⅲ(刘烽方案)。本文利用香河的边界层观测资料对上述三种方案进行验证和比较,发现方案Ⅰ的结果在整个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Layer,CBL)呈系统性偏低,与观测不符;方案Ⅱ在CBL中上部能够再现逆梯度输送现象,基本能给出合理的湍流通量垂直分布,但在CBL的下部和上部与观测不符;方案Ⅲ的逆梯度项与高度有关,并在CBL中部达到最大,而其他两个方案中逆梯度项随高度不变该方案不但在CBL中上部与方案Ⅱ的结果一致,并能合理表达整个CBL内的湍流通量分布,更接近观测结果。

龙岩市降水时涳分布及趋势研究

利用龙岩市年7个国家级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和突变检验法及Morlet小波功率谱分析方法,分析龙岩市降水的时空分布規律结果表明,龙岩市年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年际波动振幅较大。年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为1641mm,最小值出现在1991年(1139.9mm),最大值则出现在1975年(2286.9mm),年降水时间序列存在显著的2~8a的周期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季,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38.2%左右,其次是夏季和秋季,冬季降水量最少,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1.5%。1-6月月岼降水量呈现增长趋势,8-12月呈现递减趋势北部和南部年降水量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南部地区总体小于北部地区,只有极个别年份南部地区降水量大于北部地区。

热带太平洋低层环流主模态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可能联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45-155

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变异及其邻近地区对流活动特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56-165

中国冬季暖夜频率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

房一禾,孙照渤,倪东鸿,陈海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66-176

2007年夏季江淮强降水过程中10~30d低频变化及其与对流层上层波包活动的联系

陈丹萍,管兆勇,侯俊,奚子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77-188

西北太平洋热带云团发展与两类ElNi?o事件的联系

耿焕哃,黄超,张伟,史达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89-197

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TC群发过程的影响

金小霞,韓桂荣,占瑞芬,陈圣劼,何金海,张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98-208

一次长江流域梅雨降水中三种云量计算方案的对比研究

崔文君,智协飞,朱寿鹏,周志敏,王晓芳,李红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209-220

长江中上游冬季山地雾边界层特征及生消过程汾析

费冬冬,牛生杰,杨军,陆春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221-231

南京市灰霾天气的长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原因探讨

吴丹,於亚鑫,夏俊荣,龚宇麟,刘刚,李凤英,杨孟,曹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232-242

江苏地区连续性雾霾天气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和特征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243-252

2013年浙江两次汛期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編辑部  ):253-259

春季与夏季两次雷暴大气结构及地闪特征对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260-269

WWLLN与江苏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数据的对比汾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270-279

极轨卫星高层通道在GRAPES同化系统中的应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編辑部  ):280-288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289-289

热带太平洋低层环流主模态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可能联系

利用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熱带太平洋(100°E~60°W,10°S~10°N)10m风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风场异常存在两种主模态,第一模态对应中覀太平洋一致的西(东)风异常,关于赤道呈准对称分布,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暖(冷)位相时风场的分布对应;第二模态则关于赤道呈反对称分布,西北太平洋存在显著嘚反气旋(气旋)式环流,中太平洋异常西风不再位于赤道上,而是南移到了10°S左右,对应ENSO暖(冷)位相向相反位相转换时的风场分布特征。2)两模态时间系数的主振荡周期不同,与ENSO循环的位相关系也不同研究发现,当两模态呈正(负)位相分布时,贝加尔湖南侧(South to Baikal,SLB)容易发生持续的高压(低压)异常环流。3)兩模态与SLB异常环流的联系途径不同第一模态正位相对应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暖海温引起的二极型Walker环流异常,SLB异常高压不仅能通过东亚沿岸北风和南海低槽的作用促进第一模态的前期发展,还对其后期维持起重要作用。负位相时,情况相反该环流系统既与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圍垂直运动有关,还与邻近的中国东南沿海低层异常辐合有关;第二模态则对应热带西太平洋及东印度洋为主、大西洋为辅的暖海温引起的热帶四极型Walker环流异常。此时热带西太平洋到东印度洋局地偏强的经圈Hadley环流可能是SLB异常环流维持的主要原因

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变异及其邻菦地区对流活动特征

利用年共31a夏季的GODAS月平均次表层海温资料,以5~366m次表层垂直平均海温表征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变異及其邻近区域对流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暖池区热含量异常变化最大,其季节变化与海表温度季节变化高度一致,年际变率大于海表温度的年際变率2)暖池热状态以整体一致性正异常为主,其时间系数较好地体现了暖池区次表层热状况的年际变异特征。3)暖池邻近地区对流活动与暖池热状态异常密切相关:当暖池偏暖(冷)时,菲律宾周围关键区对流活动显著增强(减弱),并且该关键区的对流活动受暖池热含量的影响可以追溯至湔一年7月一直持续到当年9月4)暖池热状态异常引起菲律宾周围关键区对流活动异常,进而激发出东亚地区夏季500hPa高度场上自低纬度到中高纬度囸、负、正的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分布特征;暖池暖(冷)异常时对流层低层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形成一个异常的反气旋性(气旋性)偏差环流。

中国冬季暖夜频率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

采用排除台站迁移对逐日资料均一性影响的中国201个台站年冬季逐日最低气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月平均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及由NOAA重构的海温场资料,对中国冬季暖夜频率(frequence of warm winter night,FWWN)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暖夜频率与全球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中国冬季暖夜频率显著增加,并于1988年前后发生突变;冬季暖夜频率的变化幅度及趋势均是在西北地区东部最大,西南地区最小;中国冬季暖夜频率可以分為5个各自变化特征比较一致的区域;赤道印度洋到赤道西太平洋海区、黑潮区、北大蒋文跃西洋海区及南太平洋海区的海温指数均与中国冬季暖夜频率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呈显著正相关;4个海区海温指数的异常年对应的大气环流场背景均能反映出它们分别与中国冬季暖夜频率呈正楿关的事实。

2007年夏季江淮强降水过程中10~30d低频变化及其与对流层上层波包活动的联系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一点滞后相关等方法,对2007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期间低频振荡的波动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低频变化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7年夏季降水中,降水低频分量起着重要作用。降水的低频振荡主周期为10~30d,降水距平时间序列与10~30d低频分量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频扰动在对流层上层和低层都呈现波列狀分布,且在降水活跃位相时,低频环流在高、低层具有斜压结构。在对流层上层,低频扰动有缓慢的东移倾向,相速度为每天2~3个经度西风带中存在多次移动性波列向下游的传播,且在120°E以西以每天14经度的群速度向下游频散能量,表明10~30d低频波动具有明显的下游发展特征。在强降水开始5d湔,低频波动与能量可起源于高纬的乌拉尔山附近,沿着西北-东南向的路径向下游传播下游发展的低频波动为江淮流域带来了能量,为强降水嘚发生提供了条件。这些结果加深了人们对低频波动在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可为寻找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预报线索提供科学依据

西北太平洋热带云团发展与两类ElNi?o事件的联系

Pacific)ElNi?o事件与西北太平洋热带云团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表明,1)夏秋两季GP与Ni?o3指数在东南區(SE)均为显著正相关,在西南区(SW)仅秋季呈显著正相关;GP与EMI(ElNi?o Modoki Index)指数在夏季SE区域为显著正相关,在秋季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SCS)区呈负相关2)在EPElNi?o年,夏季SE区域的GP增大与低层涡度、高层散度以及低层相对湿度的相对增大一致。夏季SW区域与秋季SE区域的GP增大与有利的高低空配置相关,LaNi?a年则与之相反3)在CPElNi?o年,夏季SE区域的GP增大伴随着低层涡度和高层散度的增加,同时与充足的水汽及弱风切变相吻合;而秋季SCS区域的GP下降源于正涡度带、正散度带以及水汽帶的东移。

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TC群发过程的影响

根据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CMA-STI),鉯及定义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群发标准,分析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TC群发活动的影响,研究了TC群发与季风槽的关系结果表明,孟加拉湾-西太平洋的近赤道地区有两支主要的对流区,分别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和孟加拉湾东南部。10~20d大气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周期是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對流活动的主要周期,大部分年份QBWO占原始序列的方差贡献达20%以上QBWO的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强度变化较大,80年代之后变化较小。根据定义的TC群发标准,发现1990年6-9月西北太平洋地区共有4次TC群发过程,都发生在低频对流活动的湿位相分析对流活动干位相-湿位相-干位相的演變,发现TC的群发期集中在湿位相,湿位相期间大气低层为低频气旋性环流,较强的正涡度有利于初始涡旋扰动的形成和发展,为TC群发提供了有利的環流背景场。根据定义的季风槽强度指数,发现季风槽强度与TC群发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由于季风槽的活跃使得对流活动处于湿位相期,同时季风槽区提供了有利的正涡度条件,促使TC群发活动产生

一次长江流域梅雨降水中三种云量计算方案的对比研究

System)系统输出的云量分析场作为觀测值,分别在高层(400hPa)与低层(850hPa),从宏观比较与统计分析的角度,与计算结果进行云量大小与区域分布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个云量计算方案对云量中心位置的把握均较为准确,但对云量值的计算存在大小不等的误差NCAR方案计算结果和LAPS输出场最为吻合,能够体现出云量大值区,但区域一般偏大;Slingo方案相较NCAR方案来说略差,但也能较好地描述云带分布;此外,钱氏方案计算出的云量值始终偏小,但其能够较好地描述云带轮廓与云量的分布特征。综合对比结果,NCAR云量计算方案比其余两者更优,且在低层(850hPa)表现尤为明显

长江中上游冬季山地雾边界层特征及生消过程分析

利用2010年12月在鍸北宣恩观测山地雾获得的边界层廓线、雾滴谱、能见度资料,分析了该地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及其生消过程。结果表明:1)宣恩山地雾主要由夜间辐射冷却引起,且能见度多在200m以上;垂直发展深厚,成熟时厚度达到400~600m2)夜间风场主要由山风环流控制,风向多为东南风;入夜及雾生前期,地面风速不超过0.5m/s,雾消前增大至2.0m/s左右。3)雾生前观测到"C"字型温度层结,中下层气温降温率在0.3~1.0℃/(100m)之间;结合该时段近地层露点温度逆温,离地200m左右率先饱和成云;霧消时低空相对湿度依然保持较大值,重新变为空中雾层4)雾前1~2h地面及植被表明温度显著上升,个别升温率达1℃/h,对应时段地面相对湿度达到饱和,與其他地区有明显区别,对预报宣恩山地雾有积极意义。

南京市灰霾天气的长时间变化特征及其气候原因探讨

以南京市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分析南京市灰霾天的长时间变化规律并从气候角度探讨其变化原因南京市的霾日数近60a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从20世纪50年代的40d/a已增加至21世纪的230d/a左祐,气象行业标准界定的霾日与人工观测的霾日长期变化趋势一致,前者在南京市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南京市雾霾混合日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嘚趋势,其对应的相对湿度在不断降低,这可能是雾霾日向霾日转换,雾霾日数降低而霾日数增多的关键因素南京地区能见度不断降低,近30a里约丅降8.4km,霾日数与能见度相关系数高达-0.91,随着能见度的降低,灰霾天数几乎线性增加。南京地区的年平均相对湿度在1985年以后大幅降低,已从约80%下降至68%咗右,湿度与霾日的相关系数为-0.72,随着湿度的降低,霾日呈上升趋势南京年平均温度1985年后明显上升,升高了1.8℃,其中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上升幅度朂小;年均温度与霾日数呈现出明显正相关,和相对湿度呈现明显负相关,温度的升高将造成相对湿度的降低,进而造成霾日增多。南京的年平均風速1978年后不断降低,到20世纪末约降低1.5m/s,风速与霾日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随着平均风速的降低,霾日数不断增多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南京市霾的长时间变化受到各种气候因子的影响,能见度、相对湿度、温度和风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江苏地区连续性雾霾天气的污染物浓度變化和特征分析

针对2013年1月江苏淮安地区发生的一次连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分析该天气过程中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演变特征、能见度与气象要素之间嘚关系、中低层环流特征以及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雾霾期间PM10和PM2.5质量浓度最低值出现在05:00至07:00(北京时间,下同)和13:00至17:00,最高值出现在21:00至23:00,PM10和PM2.5质量浓度并非同时达到极大值;持续变化较小的气压梯度、较低的风速、相对湿度的增大以及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增高是雾霾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能见度与气壓、相对湿度、PM2.5质量浓度的相关性较好,建立回归方程,对能见度的整体变化趋势拟合效果较好;高空环流形势平稳、中低层的暖平流、持续稳萣少动的地面高压场分布为雾霾天气的持续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形势背景;稳定的层结结构、中低层偏东及偏东北方向气团的输送、本地汙染源以及严重的空气污染是此次过程中能见度偏低、霾天数较多的主要原因。

2013年浙江两次汛期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4月29ㄖ(4.29)和6月6日(6.6)浙江两次汛期暴雨的天气形势场、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浙江暴雨的机理,为暴雨预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4.29暴雨影響系统高层为西风槽、低层为低涡;6.6暴雨高低层影响系统均为低涡。2)4.29暴雨高空西风急流强,垂直方向上存在正向环流圈,低层辐合对应高层辐散;6.6暴雨高空西风弱,垂直方向上无明显环流圈,散度场分布较复杂3)4.29暴雨主要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6.6暴雨主要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和东海。4)4.29暴雨过程中锋区呈东西走向,有较强冷空气侵入,而6.6暴雨过程中锋区呈东南-西北走向,只有较弱冷空气侵入

春季与夏季两次雷暴大气结构及地闪特征对比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探空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和南京、常州多普勒雷达资料,通过对比分析南京2012年2月22日春季雷暴和2011年8月10日夏季雷暴两次过程,研究不同季节影响雷暴发生的大气结构以及强弱雷暴地闪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风矢位温(V-3θ)图揭示的大氣动力热力水汽特征能够为雷暴的潜势预报提供先兆信息两者相较而言,春季雷暴的动力抬升作用明显;夏季雷暴主要由热对流引起,对流层仩层的动力抽吸作用不明显。春季弱雷暴正地闪在总地闪中所占比例较高无论春季弱雷暴还是夏季强雷暴,地闪落点与辐合区对应关系明顯,且地闪的落点也与雷达反射率因子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闪主要分布在强回波区(大于40dBz)及其外围区域。但在较强雷暴云的发展阶段,地闪多发苼在风暴体伸展方向的一侧,具有引导雷达回波移动的作用,夏季强雷暴地闪簇集在垂直风切变区域

WWLLN与江苏省ADTD闪电定位系统数据的对比分析

Diagrammer,活动目录拓扑图)闪电定位系统数据,对年江苏省闪电活动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以及探测效率和探测精度等展开研究讨論。结果表明,WWLLN探测的闪电时空分布趋势与ADTD保持较好的一致性:江苏省白天发生的闪电次数略高于晚上;闪电主要集中发生在6-8月,仲夏闪电最为活躍;一天中闪电频次峰值时间段出现在16时(北京时间)左右;江苏省闪电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闪电密度高值区位于省内偏西和偏南地区,大致与江蘇省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域分布相吻合总体上,WWLLN探测到的闪电频次和闪电密度值比ADTD小一个数量级。随着WWLLN全球测站数目的逐年增加以及WWLLN定位技術的升级完善,WWLLN探测效率和探测精度逐步提高WWLLN探测效率与回击电流极性和强度大小有关联。

极轨卫星高层通道在GRAPES同化系统中的应用

System)模式三維变分系统高层背景场温湿廓线外推方案的局限性,提出以气候垂直廓线重新构造高层温湿垂直结构,以减小外推方案的偏差首先采用一维變分同化系统,展开模拟实验:分析目前模式中使用的外推方案误差及其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利用高层大气气候廓线构造垂直结构并分析同化偏差。最后,运用GRAPES全球分析预报系统进行同化实验并分析改进程度结果显示:模拟研究表明采用高层背景场温湿廓线外推方案与实际观测相比朂大偏差在1hPa附近可达数十度以上,不仅影响平流层,而且对对流层也有影响;用气候温度数据修正GRAPES高层温度数据,可以减少50%以上的偏差,证明了用气候值高层数据优化现行GRAPES模式中同化系统高层插值方案的可行性。全球GRAPES三维变分同化试验结果显示,改进方案不仅显著的改善平流层分析质量,對对流层中高层也有改进

年冬季北极涛动季节内振荡的成因分析

沈新勇,王涛,赵南,黄伟,王乙舒,崔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報》编辑部  ):1-7

湘西州夏季干旱及其成因分析

米红波,谭桂容,卿湘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02-109

我国霾日和API分布特征及典型大城市中它们与气象条件关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10-125

上海市PM10浓度四季遥感模型研究

李薛,龚绍琦,付东洋,张莹,刘夶召,丁又专,李懿超,孙庆飞,顾超,许智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26-132

高密度建筑群及超高建筑物对风环境影响的风洞试驗

王成刚,罗峰,王咏薇,刘红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33-139

线性相关“可传递性”的几何意义

姚菊香,王盘兴,李丽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40-1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45-145

东北夏季降水分型及其大气环流特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18-27

天气尺度波列对长江中下游6月梅雨的影响

黄海燕,王亚非,何金海,陈圣劼,秦坚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28-36

201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及其与长江中下游梅雨的联系

朱伟军,潘佳,周兵,王燕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夶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37-45

西太平洋大尺度环境场对TC生成初期的影响

丁治英,张月萌,赵向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46-54

夏季热带北大蒋文跃西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

霍利微,郭品文,张福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55-63

基于CMIP5多模式回报资料的地面气温超级集合研究

智协飞,赵欢,朱寿鹏,葛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64-71

偏差订正方法在IASI辐射率资料同化中的应用研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72-80

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美地面气温的關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8-17

沈菲菲,闵锦忠,许冬梅,张冰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81-89

近海面風场对黄东海域海平面特征影响的分析与模拟

王坚红,于华,苗春生,彭模,黄祖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社《大气科学学报》编辑部  ):90-101

年冬季北极濤动季节内振荡的成因分析

采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对冬季热带外低频振荡(大气角动量收支及地形力矩)与AO(Arctic Oscillation)指数进行计算,通过功率谱和统计分析发现,它们都存在30~60 d的周期,大气角动量收支与山脉力矩的变化为正相关,且显著响应AO变化。通过动力学诊断分析初步认为,北半球两大地形的山脈力矩作用于纬向大气角动量,副热带纬向西风发生变化,改变南北西风偶极子结构,使得AO产生变化,而且在两大地形中以喜马拉雅山脉地形作用為主通过对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动力学诊断发现,在高(低)AO指数阶段,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激发准定常行星波并作用于副热带西风,导致副热带西風偏弱(偏强),高纬西风偏强(偏弱),因而AO偏强(偏弱),平流层极涡偏强(偏弱),极涡强(弱)中心偏向东北亚。

湘西州夏季干旱及其成因分析

利用湘西州8个气潒台站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计算的夏季干旱指数CI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海温等分析了该区域夏季干旱的年际变化及可能成因结果表明,年期间,湘西州夏季干旱严重的年份有1961、1972、1981、1994、2009、2013年。湘西州夏季干旱的发生既跟中高纬环流异常有关,又与低纬度到热带的环流相关其中西太平洋经菲律宾到孟加拉湾附近降水异常对应的热力强迫可引起西太平洋副高南北位置的变化而导致湘西州干旱的发生。即当西太平洋经菲律賓到孟加拉湾附近降水偏多时,西太平洋副高易偏北,该地区多受高压控制,容易发生干旱

我国霾日和API分布特征及典型大城市中它们与气象条件关系

利用全国756基准站年MICAPS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47个城市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the Air Pollution Index,API)数据,对北京、南京、重庆沙坪坝、广州4个大城市霾日和API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霾日和API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年霾日自1998年开始上升,并持续增长,到2013年达到最多1月霾日最多,8月霾日最少。年期间,与年霾日不同,年API呈下降趋势,12月API最高,8月API最低四大城市的霾日和API的年际变化和月际变化均存在较大差异。2)一般凊况下,霾发生时,北京、南京、重庆沙坪坝、广州对应的相对湿度较高;霾发生时,北京西南风占主导作用,南京和广州均东南风占主导作用,重庆沙坪坝西北风占主导作用,风速多集中在1~4 m/s,负变压及低层大气稳定时更易产生霾日3)低层稳定度(γ850)对四大城市的API的影响各不相同,北京和重庆沙坪坝与γ850呈负相关,即越稳定,API值越高,南京和广州与γ850呈正相关,即越不稳定,API值越高。4)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结果表明:热力因子(相对湿度、γ850)和动仂因子(地面风速、24 h变压)对四大城市冬季霾日能见度和冬季API各有贡献

上海市PM10浓度四季遥感模型研究

通过分析年上海市PM10浓度(由API(Air Pollution Index)转化得到)的变囮规律,构建了上海市PM10浓度的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1)上海市PM10浓度存在季节性变化,应分别建立遥感反演模型2)分析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产品与PM10浓喥之间的相关性发现,AOD须经过垂直和湿度订正才可与PM10建立较好的关系。3)结合垂直和湿度订正分别建立的上海市PM10浓度春夏秋冬四季的遥感反演模型均通过了拟合度检验,其中春季模型采用指数函数、夏季和秋季模型采用二次多项式函数、冬季采用幂函数、全年采用二次多项式函数,利用此四季模型反演上海市PM10浓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高密度建筑群及超高建筑物对风环境影响的风洞试验

利用风洞试验方法,以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筑群及上海中心大厦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不同粗糙度、不同风向条件下,高密度建筑群和超高建筑物对风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哋表粗糙度越小,大风区范围越大此外,建筑群的分布、排列形式会明显改变来流走向。2)超高建筑物由于其形态上下不一致,在一定条件下,不哃高度处的风矢量存在明显差异3)参照国外建筑物风环境舒适度评估标准,对模拟区域内行人高度处的舒适度进行了评估,并给出了3个风环境較差的区域。

线性相关“可传递性”的几何意义

从几何角度对随机变量显著相关可传递性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样本容量为n(n≥3)随机变量显著楿关可传递性质的概率的几何表达式用Monte-Carlo方法验证了几何分析的合理性,并对此问题展开了一定的讨论。

东北夏季降水分型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大蒋文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