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行业发展前景海外并购加剧 到底是喜还是忧

中企海外并购潮带来的喜与忧(下) 商报专讯 中国商务新闻网
中企海外并购潮带来的喜与忧(下)
  专家圆桌
  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莫林弟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部主任 刘英奎
  商务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副研究员 闫实强
  北京郝俊波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郝俊波
  (排名不分先后)
  伴随着中企海外并购风生水起、阔步向前,一些发达经济体的政治家感到不安,高科技优势流失、西方社会商业模式崩塌等声音日渐喧嚣,甚至导致部分经济体频频为中企并购行为设置障碍,给中企海外并购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发达经济体的担忧究竟是反全球化的偏执心态使然,还是确有道理?中企如何跨越国外的重重投资壁垒,实现&走出去&的&量&&质&齐升?本报特邀业内专家,就上述问题一一作出解答。
中企海外并购缘何频频&触礁&?
  国际商报:近期中企海外并购之路并不平坦,其中在德国遭遇的阻力尤为明显。10月24日,德国经济部撤销了对中国福建宏芯基金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生产商爱思强的许可。不久之后,德国经济部拒绝了为中企收购德国欧司朗旗下照明业务公司发放无害证明,并称将进行深入审查。以往很少干预并购的德国政府为何风格突变?一些国家热衷于为中企跨国并购设置障碍,个中缘由几何?
  刘英奎:近期中企跨国并购接连遇挫说明,西方对中资的抵触情绪在不断加剧,以国家安全为由开展审查的案件数量以及&敏感资产&的范围均在不断扩大,以国家安全审查为名的投资审查已成为新型国际投资壁垒。同时,日益活跃的反垄断审查与国家安全审查并存、互相影响,中企海外投资正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
  国外对中企跨国并购不断设置障碍的原因包括多个方面:一是出于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考虑。中企并购的海外企业往往是东道国的知名企业、品牌企业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历史悠久,有的已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来企业并购容易触及本土文化的敏感神经。二是源于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发达经济体对并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感觉顺理成章,被发展中国家反向并购则从心理上难以承受,说到底这还是一种帝国思维,影响了对外资的吸收。三是不少中企海外并购对象是高科技企业,容易引起国外对自身科技优势丧失甚至是对国家安全的担忧。四是国外通过给中企进入该国市场设置障碍、提高门槛,增加其与中国进行市场准入谈判的筹码。
  闫实强:近期中企海外并购受阻的原因包括两方面:第一,中企海外并购总体规模和单个项目规模的持续扩大引起相关国家部分人士的忧虑,导致这些国家投资壁垒加码。今年前三季度,中企海外并购实际交易金额高达674.4亿美元,超过10亿美元的中企海外并购交易逾30宗。这些引人注目的并购项目客观上为相关国家强化监管审查、增设投资壁垒,对本土资源、技术、品牌加强保护提供了口实。
  第二,中企海外并购遭遇更多审查也是中企海外并购目标升级的必然结果。目前中企跨国并购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战略资源控制、高端技术与品牌收购的特征,随着中企海外并购标的逐渐定位为行业龙头或对该区域市场辐射范围很大的企业,针对中企的审查会越来越多。
  具体到德国,最近中企在德国并购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主要原因是中企在德国的频繁收购,引起后者对其技术外流等方面的担忧,从而收紧了审查制度。今年5月美的集团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虽然最终获得德国政府的审批,但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西格马&加布里尔呼吁欧盟采取措施,赋予欧盟成员国在指定情况下否决非欧盟资本收购权力。德国政治界关于限制中国投资的呼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德国的外资审查制度收紧,使得中企(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德国的并购受到了近年来罕见的严格审查。
  莫林弟:德国政府风格突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该国对中国资本存在顾虑有关。中企海外并购正处于高调、密集、不够隐蔽老道等阶段,甚至引发了国际上对中国资本攫取优质资产的高度警惕。同时,近年来,在很多行业都涌现出巨无霸式的中企,中企规模化经营、全球领先的雄心和极强的市场竞争适应能力,使得包括德国在内的发达经济体的部分政治家感到不安,担忧本国产业丧失国际竞争力。此外,海外媒体负面宣传和部分国内媒体不恰当的宣传也加剧了国外政府的担忧。
  郝俊波:今年以来,德国经济景气度不高,为中企并购德企提供了机会。声势浩大的中企并购潮不可避免地触动了德国人的民族情绪,反对中企并购则在表面上安抚了这种民族情绪。因此,拒绝中企并购是德国人不自信的表现,对德国企业而言也是一种损失。
中企并购:共赢之举 何需担忧?
  国际商报:中企通过海外并购可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实现产业链上的企业协同、可持续发展,这是否会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构成威胁?有人担心通过向中企变相出卖自身科技优势,可能会毁掉西方社会存在的商业模式,这种担忧有道理吗?抑或这种担忧仅是一种反全球化的偏执?
  刘英奎:国外对中企跨国并购的担忧有些杞人忧天,并购之举并不会对西方科技优势和产业发展产生威胁。中企海外并购速度的提升与规模的扩大,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在多年大量吸收外资之后,回馈国际社会、反哺世界经济发展的有益之举。通过跨国并购,中企在获得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品牌、营销渠道等稀缺要素,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拯救了一批东道国企业甚至是产业,稳定了当地就业,受到了合作伙伴以及东道国民众的欢迎。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中企为相关经济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国的科技优势与产业安全的根本保障在于其内在的综合竞争优势。企业之所以被并购,说明其在相关领域内的国际竞争优势已经弱化,对其进行并购或合资合作不仅不会削弱企业的科技优势,还能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两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新的基础上实现凤凰涅磐。因此,国外对中企并购的担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莫林弟:近期中企海外并购之路不平坦很大程度上与国外对中国国家资本巨量布局海外存在担忧有关。中企海外并购是否会造成威胁,不仅要看中企并购后的经营能力及效果,而且要看发达经济体通过市场竞争能否实现进一步发展。总体上看,市场经济下自由竞争会促进全球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企应尽快通过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拥有核心技术来增强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闫实强:中企通过海外并购可进一步优化供应链、实现产业链上的协同效应和可持续发展,不会对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构成威胁。近两年中国海外并购虽然规模有所扩大,但整体而言仍处于初级阶段。此外,这些并购并没有涉及到东道国关键、核心技术,也没有改变西方社会存在的商业模式,因此有人担心通过向中国企业变相出卖自己的科技优势,可能会毁掉西方社会存在的商业模式,自然是杞人忧天,是反全球化的思维在作怪。
  郝俊波:以前在传统的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的产品价廉物美、竞争力强,导致很多国家本地的相关行业难以为继。如今中国企业又来收购这些国家引以为豪的新技术公司,所以这些国家难免会担心他们最后的阵地&&高科技领域也被中国人占领。
让中企&走出去&量增质更优
  国际商报:在中企积极&走出去&的当下,其如何跨越国外的重重投资壁垒?如何实现&走出去&的&量&&质&齐升?
  刘英奎:国外投资壁垒的形成和制约因素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中企要跨越&走出去&的障碍也应多措并举,不仅要依靠自身努力,还要得到政府和中介机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多方齐心协力,才能确保中企对外投资&量&&质&齐升。
  一是政府要积极推动与重要投资伙伴国的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尤其是要加快中美、中欧之间的BIT谈判,尽早签订BIT,使中企海外投资享受投资前国民待遇。二是积极推动二十国集团国际投资指导原则付诸实施,发出国际BIT谈判倡议,引领国际投资规则制定,确保各国外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推动建立公开、透明、公平的国际投资新秩序。三是充分发挥贸促会等投资促进机构的作用,加强与国外政府、议会、商协会等中介机构以及民众的沟通,广泛收集国外有关国家安全审查的信息,为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四是中企要制定跨国并购规划,做好前期海外市场尽职调查,了解相关国家的外国投资审查制度,制定相应策略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同时,仔细考量自身优势,谨慎选择收购对象,避免收购完全不相关行业的公司,有效防范海外并购风险。
  闫实强:跨越投资壁垒、实现中企&走出去&的&量&&质&齐升,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联手,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减少各种政策阻力,整合各种资源,促进中企&走出去&。
  第一,优化政府政策服务。主要包括对中企&走出去&加强引导,强化服务,加大扶持,提供有效的税收激励,组建境外并购风险基金,加强多双边协定的制度支持等。第二,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包括加强金融机构对企业境外并购的支持,发挥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机构的国际化,完善境外投资保险机制。第三,增进企业对东道国的公共关系,通过多种方式正面引导东道国舆论,塑造中企的友好形象,获得东道国政府和民众的支持,与东道国建立牢固的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获得东道国社会的普遍认同。第四,充分展示中企开放、科学的企业治理理念与治理结构,提高本地居民在中企员工中的比例,特别是在董事会等领导层中要注意吸纳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本地高级管理人员。第五,中企要根据当地环保要求建立起相适应的国际经营规范与社会责任标准,致力于依法经营,认真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融合。
  莫林弟: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中企应该结合自身实力、稳中求进。若存在&走出去&的需求,需多向欧美、日韩等经济体已经&走出去&的企业&取经&,研究投资国的法律法规、商业方式和文化等,采取境内与离岸、国有与民营、并购与合资等多种灵活方式,与投资国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中企&走出去&的&量&&质&齐升需要相当长的摸索和实践。国家应进行宏观引导、搭建平台及营造环境,让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
  郝俊波:克服投资壁垒既需要耐心,又需要熟悉当地国法律的专业人士为企业权益抗争。我国政府可在出台更多扶持政策的同时,以实际行动为中企对外投资提供便利。
  本报记者刘明、栾国鍌采写
编辑: 李桂忠
中国商务新闻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商务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总网取得联系。
如未与中国商务新闻网(北京总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联系方式:
总网手机:(加微信请注明具体事宜)
总网固话:010-360324
总网邮箱: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喜与忧_网易财经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喜与忧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华网广州3月26日电(记者王攀)一份来自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的最新报告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各类交易出现了强劲增长势头,尽管全年交易数量和2011年、2012年基本持平,但交易金额达到了近六年来的峰值。其中,交易金额大于1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43宗,超过2012年的30宗;同时,去年下半年参与了88宗海外并购交易。
“中国民营企业参与海外并购的比重逐渐增加,是当前最明显的市场趋势之一。我们预期民营企业将会成为未来推动中国海外并购活动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部主管、合伙人黄耀和说。
这份报告表示,市场化加速、、政府对并购的支持、大型金融企业的直接投资增长、行业整合力度加大,以及中国投资者经验的增加,都是带动中国企业并购活动“加速”的重要原因。
统计数据显示,在2002年,中国企业以并购方式对外投资额仅2亿美元,而在2013年,中国非金融类累计对外投资已达901.7亿美元。
在这一进程中,随着民营企业的活跃,中国的海外并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普华永道的调查报告说,从投资行业角度观察,中国国有企业继续将投资重点放在能源、电力、资源和工业等行业,而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更趋多元化。
“中国民营企业有着强烈的转型升级需求。它们希望通过并购活动,带动自己的产业竞争力迈向新的高度。对于全球市场而言,这也使得不少发达国家的家族式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黄耀和说。
从投资地域看,随着民营资本的加入,中国海外并购更加青睐发达国家和地区。黄耀和说,这也和中国民营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提高自身品牌影响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进入较为成熟市场的发展需求有关联。
然而,中国企业仍然是海外并购市场上的“新手”,相对匮乏的经验使得不少并购交易遭遇失败,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事实上,即使对于发达国家的那些跨国巨企而言,跨国并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想照搬自己在国内并购中成熟做法和经验的想法,在海外并购市场上经常是行不通的。”黄耀和说。
融资难、融资渠道方式相对单一,仍然是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中不得不面对的另一大突出问题。黄耀和说,“提高运用金融资本和金融杠杆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和并购风险,是中国民营企业未来加快海外并购步伐必须迈过的门槛之一。”
“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经历了飞跃式的增长。我们相信,随着中国投资者海外并购交易经验的不断丰富以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预计2014年将成为中国大陆海外并购交易活动的标志性年份。”黄耀和说。
(原标题: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喜与忧)
本文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喜忧参半 立足长远是发展关键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生水起,在不景气的全球经济中,正日益引发广泛关注。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企业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521个,实际交易金额674.4亿美元,涉及18个行业大类。
  这一数据已经远远超过了去年全年544.4亿美元的海外并购交易总额,并使我国在全球并购交易额中的占比提升到了30%,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跨境并购最大收购国。
  而中国企业在这波持续高涨的海外并购潮中,如何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和投资可持续化也面临诸多考验。
  海外并购多元化趋势明显
  今年10月份,包括上海电气在内的中资企业已与意大利著名汽车制造商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接洽,有意收购该集团旗下柯马机器人业务。
  “通过并购海外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加深自己的能力,对于企业来说能向投资者更好地推销自己。”柯马中国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唐欣说。
  像上海电气一样,近年来,从央企主导到地方国企、民企参与,从大集团到小企业,从地产公司到互联网巨头,从收购矿产等重资产到收购技术、金融服务,中国企业出海并购的消息越来越多,胃口也越来越大。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我们通过海外并购作为重要支持。”中投公司总经理屠光绍说,通过海外并购可以帮助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而且,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形成很好的循环,对中国和世界经济是双赢。
  评级机构穆迪日前对外发表观点称,中国海外并购活动趋于多元化,并且持续转向高附加值行业,这与国内的经济结构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模式的调整一致。
  商务部公布的今年海外并购1到9月份的数据显示,国内企业海外并购主体正在多元化,民营企业在2016年前三季度完成了近449宗海外并购交易,接近国有企业的5倍,打破了国有企业主导的局面;并购行业也由最初单一的资源、能源标的扩展到了基础设施、医疗健康、消费品、农业、不动产、金融、文化教育等多行业、多领域。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1个,金额达154.8亿美元。
  “与以往瞩目于非洲、中东、拉丁美洲的资源不同的是,如今的海外并购越来越集中于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发达经济体的成熟资产。”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从投资和出口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消费者对高端消费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中国企业选择在发达地区收购相关项目也日益多元化,“比如轰动一时的万达集团收购美国AMC院线和美国传奇影业公司项目”。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企业正力图通过海外并购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占领新的市场,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宝贵海外市场管理经验,而不只是为了保障关键资源的供应。
  并购热潮喜忧参半
  伴随着海外并购井喷而来的,还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后,中企海外收购案变得日益充满变数。
  一份来自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完成率到目前为止只有67%。而据有关专业机构日前发布的《2016年企业海外财务风险管理报告》显示,中企海外并购有效率仅有1/3,加权跨境跨文化整合因素,只有不到20%的海外并购能够真正成功。
  这表明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凌厉的跑马圈地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可谓喜忧参半。
  有参与过海外并购的负责人表示,对于很多中国企业而言,海外并购的经验并不多,虽然通过收购走出去是一条捷径,可以缩短研发的时间,快速获得国外的品牌、技术和营销渠道,但受制于当地的法律、工会以及审查机构的限制和阻碍同样不少。
  已近尾声的福建宏芯收购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一案也因多重因素出现“卡壳”,清华紫光入股西部数据等被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否决……今年以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在欧美地区遭遇到日益严格的审查、监管与约束,而显得步履维艰。
  有统计显示,今年前5月,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被中途取消的交易达15桩,交易总规模240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220亿美元的规模。
  除了低完成率,中国企业成功实现跨国并购后的盈利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前景也同样令人关注。
  国资委研究中心、商务部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报告2015》显示,我国目前“走出去”的企业,仅有13%盈利可观,近半企业处于持平状态和暂处于亏损状态。
  事实上,在涉及到一些高端制造业和核心技术的并购时,竞争之激烈同样不可言喻。发达市场的竞争对手绝不会让中国企业坐收红利,这也往往导致并购的价格偏高,卖方觉得中国企业有中国市场作为依托,因此并购价格经常会在合理估值的基础上再上涨,这给国内企业的海外并购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此外,海外收购后,与并购企业间融合“水土不服”的现象也十分突出,文化、管理上的重重障碍使得很多国内企业在国外的“本土化”战略并不成功,一些高端制造业企业由于前期考察不深入,收购了企业却最终没有获得技术和人才,“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需强化内功
  “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必然伴随各种矛盾。”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看来,随着我国企业往国外产业结构的不断渗透,难免会让对方有所警惕,可见的是“阻力加大”的趋势在未来还将持续。
  就近期的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公司并购案来说,一贯对外资十分宽松友好的德国,突然以安全审查不合格为由撤回了此前对于中国企业收购爱思强的收购批准。显然这一做法让中国当事企业难以接受。
  针对此次中国企业赴德投资并购受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呼吁德国“在安审中提高透明度,明确判断标准,给予各方投资者平等待遇”。
  而事实上,对于中国国企投资的所在国而言,同样担忧的是中国企业不透明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进行海外并购的多为上市企业,而海外并购的消息,使得上市公司很快能够获得“国际化”的标签而受到市场追捧,往往使得上市企业融资和股价上涨轻而易举,这让一些企业海外并购显得十分盲目,不顾自身资金实力、管理能力、并购效益。
  另外,中国企业的一些不规范之处也令国外决策者关注。例如,缺乏对国际经济形势和目的国的深入了解,没有形成完整的国家化经营意识,缺少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承担当地社会责任的意识,缺少和经济合作对象以外的各方(议会、工会、媒体、社区等)沟通的习惯,也缺少公共外交的自觉和经验。
  国家外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今年9月份的外汇管理政策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支持真实合理的海外并购,希望去做并购的企业是有能力、有条件的,而不是为了面子或者政绩,去进行“蛇吞象”大规模并购行为。同时将重视对海外并购真实性的审核,对虚假投资采取高压态势。
  立足长远仍是发展关键
  对于中企积极出海参与国际分工,开展海外并购,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双赢之举。
  一方面国内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获得设计、研发、营销、服务等高端生产要素,逐步提高了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物流链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对并购企业和所在国家而言,不仅能够摆脱困境,缓解就业压力,还能够一举打开和进入巨大的中国消费市场。
  以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为例,这些老牌工业强国的很多中小企业拥有技术,创新能力很强,但往往受限于国内市场小资金少,一旦经济不景气就陷入困境。而通过并购合作和中国巨大的市场结合起来,彼此都会大受裨益。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大连万达收购美国AMC院线之前,该企业已经连续3年亏损,被大连万达收购后,当年就实现了盈利,第二年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一下子就为美国创造了1100多个新的就业岗位。
  谈及上半年中企海外并购出现井喷式增长的原因,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中科招商集团董事长单祥双认为:当前,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实现转型升级的核心手段就是重组并购。
  而在国家“走出去”战略和市场环境因素的推动下,企业产生了在全球进行资源、资本配置的强烈需求,同时自身也有了“走出去”的实力,可以预见的是,跨境并购热潮在短时间内并不会消退。
  普华永道并购部合伙人李俊伟用“波澜壮阔”来形容今年全球并购市场。在李俊伟看来,海外投资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融资渠道的通畅,包括在投资过程中海外机构的广泛参与等,这使得中国企业能够参与更大规模的海外投资。
  而针对当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低完成率和盈利率。单祥双分析,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贪大求多”,只看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可持续的长远利益和价值。“并购应是在共享经济理念下形成的‘合伙创业、合伙共进、一起成长’的过程。”
  海外并购远非“一买了之”那么简单,容不得盲目冲动。目前,立足长远开展海外并购已成为政府、投资界和经济学界的普遍共识。
  “中国企业来美投资,有机会享受到两个巨大市场的便利,只要把企业做好、做强、做长远,就会有美好的未来。”国内的万向集团曾以1.49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特拉华州的菲斯克公司,后经调整、改造、升级组建了卡玛电动车公司,按计划将生产豪华型跑车,目标是进军美国的高端电动车市场。万向美国有限公司总裁倪频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除了看准时机和目标企业要同国内产业有联系、能互补,关键在于要着眼长远。”
  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之一,中信集团董事长常振明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这是最有效降低风险的办法;二是要有清晰的战略并尽快进行本地化,这也是成功的关键。
[责任编辑:中企海外并购交易激增是“喜”非“忧” - 中国贸促会
中国国际商会驻欧盟代表处
当前位置: &
中企海外并购交易激增是“喜”非“忧”
发布时间: 编辑:中国贸易报社&中国贸易报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激增。虽然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实际完成的海外并购不足外媒报道的20%,但其趋势依然值得关注。
&&&&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原因
&&&&在笔者看来,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大幅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少数案例形成异常值扰动。一个非常显著的案例是中国化工集团瑞士并购案。2月3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斥资428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历史上最大一笔海外收购。仅此一个项目就大幅拉动了中国对外并购的整体金额。
&&&&&&宽松资金面的支持。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信贷和社融投放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实体经济资金面趋于宽松。然而,受国内诸多行业产能过剩、资本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国内资产并不足以支撑起企业的需求,这使得资金充裕的企业将目光投向全球。
&&&&&&人民币汇率仍将承压,企业加强海外优质资产配置以抵御风险。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央行不得不在离岸和在岸市场上进行大规模的外汇干预。在央行的一系列举措下,市场对人民币过于悲观的预期得到修正。但人民币汇率单边升值预期已经被打破,企业对于远期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仍然存在一定忧虑。由于人民币仍将承压,使得部分企业加强对海外优质资产的配置,以抵御风险。
&&&&&&对外投资审批环节简政放权,释放了企业海外投资活力。2014年4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同年9月,商务部颁布了新修订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至此,&备案为主,核准为辅&的管理模式得以建立。自2015年6月起,境外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登记改由银行直接审核办理,外汇局只是通过银行对直接投资外汇登记实施间接监管。这一系列对外投资监管领域的简政放权,大大增强了市场活力。
&&&&不必过于担心资本外流
&&&&有人担心,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大幅增加,其中会不会隐藏了相当数量的私人资本外逃?笔者认为,目前不必有这种担心。得出这一判断的根据是,通过考察一季度前十大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已完成项目,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国有企业占主体。在这十大交易中,国有企业海外并购7宗交易,并购金额占比76.2%。国有企业在海外形成的资产依然是国有资产,仍在国资委监管下。海外优质的国有资产如果能得到良好的吸收和转化,在国内加以利用,将助力国内经济转型升级。
&&&&其次,国家和行业分布显示海外并购并未引发资金大规模异常流动。除了1宗(中国广东核电收购MastikaLagenda有限公司)在马来西亚外,这十大交易中的9宗均在发达国家和离岸金融中心。
&&&&再次,单个季度的并购交易激增并不能改变整体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较低、占GDP比重偏低的现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虽然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但存量占全球的比重只有3.4%,不仅低于美国的24.4%,也远低于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此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GDP比重同样偏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最后,中企海外并购的结构不断优化,&走出去&有望对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行业结构不断优化,热点行业出现显著转移,由原来产能过剩的能源、矿产、化工等领域转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以及金融业和先进制造业。境外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服务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笔者看来,相对于中企海外并购交易大幅增加有可能带来的资本流出,我们更应关切的是中企海外并购过程中的企业债务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为此,政府应当鼓励企业海外并购进行多元化融资,降低对国内银行资金的依赖,反对高杠杆并购。同时,应加强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项目的规范和监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保健品行业协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