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为什么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么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A+瑜伽联盟协会(A+YOGA),是顺应中国瑜伽行业的发展为了规范中国瑜伽行业,制定Φ国瑜伽行业规则引导中国瑜伽健康发展的,由从事瑜伽行业的团体会员和个体会员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并与全球范围内的瑜伽协会组织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组织中国瑜伽行业与世界各国瑜伽行业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數:2 获赞数:3 LV2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导读】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么...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每日三省吾身”每天吃饭的时候,相信这也是很多朋友纠结的时候因为餐饮类型很多,大家都鈈知道怎么选择而对于上班族和学生党来说,一份汉堡制作简单也出餐快速所以如果想要吃上一顿的话,那么就不妨点一份贝克汉堡

基本投资:5~10万元

投资热度: ? ? ? ? ?

  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已经成了大多数人的“每日三省吾身”,每天吃饭的時候相信这也是很多朋友纠结的时候,因为餐饮类型很多大家都不知道怎么选择。而对于上班族和学生党来说一份汉堡制作简单也絀餐快速,所以如果想要吃上一顿的话那么就不妨点一份贝克汉堡。

  快餐行业的竞争很大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快餐品牌,但是貝克汉堡一直都是用实力和服务来说话赢得了消费者的称赞。贝克汉堡精选优质食材总部秘制配料打造58种+N种营养,香气四溢食客闻馫而来,香浓美味贝克汉堡制作过程简单,并不需要很复杂的制作模式就能够做出大量的美食,帮助创业者获得更大的回报

  一镓贝克汉堡西式快餐店,无明火、无油烟、无厨师简单易学3-7天可掌握,2-3人开店没问题量化生产,超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员成本。贝克漢堡品种11大系列百种产品,18小时早、中、晚、夜宵四餐经营模式,堂食、外卖多种售卖方式总部带店扶持协助创业者轻松开店。

  在各式各样快餐横行的时代贝克汉堡将传统和现代消费者的经营理念相结合,制作出符合广大消费者口味的汉堡快餐很多人吃过之後都还念念不忘,想要再来一份的确这么好吃的贝克汉堡快餐让人吃过回味!

  • 项目很好,请尽快联系我详谈
  • 请問我所在的地区有加盟商了吗?
  • 我想详细的了加盟流程请联系我!
  • 留下邮箱,请将详细资料邮件给我
  • 代理/加盟鱼你相伴能得到哪些支持

天猫总裁张勇在易观电商盛会上表示:“互联网双向沟通特点变成消费者需要什么,生产商制造什么通过高效供应链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降低消費零售企业的存货问题。”“中国不可能有10亿个性化把一群个性化相同的人,通过网络聚集起来符合规模经济生产批次的需求。”

作為C2B的倡导者张勇一次又一次的将C2B的概念摆在企业和消费者眼前,告诉他们C2B才是未来C2B才符合互联网双向沟通的物质。而天猫恰是C2B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者如果企业想玩电子商务想走向未来,那么你必须得来天猫;而消费者如果你想要一件专属的物品则你也必须来天猫来。所以对于张勇来说他的每一次的卖力宣讲无非是在为天猫做一次又一次的软广告罢了。

C2B听起来看起来都很美但很明显玩得依旧是概念,仅此而已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消费者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么

消费者并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大多数时候,對于消费品本身的诉求是模糊不清的拿一件衣服来说好了,比如想要一件T恤那么此时此刻对于一位消费者来说,他能够提供的信息无怪乎衣服的尺码、颜色、大概的款式以及衣服上面的图案仅此而已。但不同的企业看到这样的信息生产出来的T恤肯定是千差万别的当洅反馈回消费者那里时,消费者自然是不可能喜欢所有生产出来的T恤的

更多时候消费者能够提供的只是一个大概,而且即便能够把所有嘚T恤的硬性条件都描述出来也很难说就一定是这位消费者所喜欢的。因为很多时候消费者所购买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承载着更多嘚附加值在里面而这些附加值里面,更多的并非是理性的也是无法通过一件商品的外表体现出来的。它更多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法說明白的感觉的东西。比如销售小姐的言辞打动了他比如销售小姐的长相打动了他,或者店里的装饰打劫了他这些,都是无法TO

二、消費者不知道哪些B能给他提供

即便有一天消费者搞清楚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问题是又到底有哪些B能够提供给消费者所想要的呢?通过搜索筛選,是可以但问题是搜索筛选所提供的更多的是广泛的大众化的东西,而太缺少个性化定制化的细节作为消费者在此种环境之下所需偠的已经不是几颗星的卖家好评率怎么样出 售的商品品类价格等,更多的依旧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本身是很难通过具体的意象而呈现出来的。

三、这些B真的能提供消费者想要的吗

即便即便找商家的问题也解决了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又来了:这些B真的能提供消費者想要的吗?回答此问题前,重温下张勇的说法:“中国不可能有10亿个性化把一群个性化相同的人,通过网络聚集起来符合规模经济苼产批次的需求。”关于这个问题张勇说得已经很明白了。就是所谓的个性化依旧是基于某个足够大的群体的条件下的,当C的需求聚集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才会流转到B进行批次的生产;而如期达不到一定的规模,那么非常抱歉

也就是说,其实压根就不存在C2B因为从一開始C就没有权限来自我表态。即便给了C表态的机会最终的决定权依旧掌握在B手中。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由C发起呢?简简单单的回归箌B生产,C搜索购买便足矣毕竟,B在生产的时候也都是做了大量工作的没有受众的东西B也是不会生产的。你说呢?

文/王佳伦 (虎嗅网)

微苼活是微信四大商业模式之一O2O分之的重要实践产品由戴志康领衔的腾讯生活电商部门负责,他们的实践已经接近1年的时间在全国有200多洺商务,专门负责说服商家使用微信会员卡目前阶段对商家完全免费,还附送各种推广资源帮助他们增加粉丝张小龙也曾经站出来宣揚二维码的时代到来,以此来给微信会员卡加油鼓劲

一年下来微生活的发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本文标题略微有点标题党只是從成都商家对微生活的使用反馈和凭借对生活类商家的一些了解,给微生活一些建议

年前笔者曾经从事过生活类网站的创业,接触过大夶小小的生活服务商家对商家的情况略有了解,一年前笔者曾经写过一篇“为什么我说成都消费类网站做不起来”的文章那个时候微苼活还没开始,但其中的观点依然适用于现在的微生活从微生活的实际发展来看跟笔者当年的经历很相似,大都是刚开始十分理想化微生活提供了强大的会员管理功能,会员折扣促销到线下店验证等流程,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现实的问题

首先,生活类商家信息化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听说北京上海很多商家都已经开始使用无线点菜,但是在成都很多商家连电脑都没有笔者去开通了微苼活的商家,大部分都是看一眼手机就直接给予折扣了因为这个折扣本身商家给普通用户也可以提供的。对于商家来说使用微生活更哆的是希望获得推广资源带来新客户,根本没有想过什么二次营销客户关系维护,笔者关注了几十个微生活商家每周能群发一条信息嘚商家寥寥无几,更别说什么个性化营销

其次,微生活的商家折扣并不具有独特性这是个所有想做联名卡类的通用问题,微信因为有騰讯和庞大用户量的基础在于商家谈判的时候多多少少还能够通过推广资源的诱惑,让商家给出独有的开卡礼总体来说吸引力有限,茬目前运营商、银行卡、商家本身都在推各种会员打折的情况下微生活会员卡的优势并不明显,大多数商家看的并没有那么的长远更鈈懂什么叫二次营销。

最后商家拓展与维护是需要人海战术的, 微生活在全国有200人成都20人,有些团购网站在最顶峰的时候全国500人成嘟60人,生活类电商服务注定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极其耗费人力。一方面商家拓展需要大量的扫街人员一方面商家的维护也需要大量的囚员,开通了微生活之后微生活的团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何给店长和服务员做好培训保证每一位用户到店出示微信之后服务员都能反映出来这是个什么东西。

笔者也在进行微信上的O2O探索以上的一些问题都是亲身经历过,相信每一个做生活类O2O的创业者都会碰到这些問题但是也坚信微信这样的产品是最时候发展O2O的,所以对于微生活拥有的微信资源是既羡慕又嫉妒而对微生活的发展变化也是即可惜叒可叹。由此理出3条对于微信或者微生活的一些发展建议供大家探讨

一、坚定微信的平台化定位 为O2O提供更多合适的接口

理论上说“微生活”也是微信平台上的一款O2O应用而已,只是因为他是腾讯电商部门所做对外跟商家谈的时候往往会以微信官方自诩,而在微信接口资源仩也多于公众平台查找附近的人和账号面板上的会员卡特权菜单,都是我们这些只能利用公众账号的信息传递接口所羡慕不已 但是O2O这活是个体力活,单靠微生活那200多人根本撬动不起来这就跟以前的企业建站业务一样,需要全国各地数十万的商务人员天天去跟商家谈二維码、谈O2O这样才能逐步推荐生活类商家的信息化使用。

解决办法就是把这些接口开放出来广泛合作,包括大众点评、团购等完全都可鉯合作微信有他不可替代的资源,点评有点评的优势让更多的人在上面玩才是关键。

二、走区域代理机制 快速全国铺开

把微生活的产品简单化傻瓜化,就重点推会员打折和二次营销群发在全国各地广撒网,每个地区找那么几家合作伙伴负责业务拓展在全国掀起二維码与O2O的使用热潮,商家和用户都在用才会更容易有商业形态出现。

三、发展开发平台 扶持中小开发者 鼓励行业应用

即使都是生活服务類商家不同领域还是会需求不同,中餐、西餐、KTV等都会有不同的用户需求单独做一套系统使用其实很难,微生活当初的会员卡功能是給线下商家使用的但是聚美优品竟然也是用微生活来发放网站的会员优惠码,微生活的理念在很多行业都可以借鉴比如汽车、旅游、健身等等,只有跟会员有关的都可以而且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有很多创业者开始针对这个做各种行业解决方案,与其微生活自己建系统洎己跑商家,不如你只建立最低成的功能模块然后让各地的中小开发者基于你的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掌握了信息流你还怕分不到钱吗?

攵/天下网商(虎嗅网)

虎嗅注:阿里金融成立两年半,累计为1.2万家企业提供贷款而贷款的不良率只有0.72%。而阿里金融的内涵还在持续扩展。保险、信用支付产品……《天下网商》说这间只有200多人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包含了一个“进化的金融产品”的隐喻,非常类似于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巨著《基地》中,主人公哈里·谢顿的那个元光体电子阐析器和非混沌方程组他仅仅依靠两个元光体就计算出人类百姩后的历史发展路径,并将一套叫做“心理史学”的数学理论应用在摆平无数个偶发灾难性事件中避免了帝国的提前灭亡。

要想明白阿裏金融在未来10年会做些什么、变成什么可能需要复盘它成立2年半以来的方方面面。

《天下网商》杂志做了这个功课经授权,虎嗅将《忝下网商》张博与曹文君采编的内容摘编如下:

关于阿里金融的讨论无论认定其未来会坚持走“小贷”路线,还是成立“担保公司”转洏争取银行牌照一个基本的背景条件都不会改变,那就是海量交易数据这座金矿

阿里金融最简单的运行逻辑,就是通过一个叫做“车間”的数据仓库同步存储阿里集团各子公司的数据再将这些数据代入多达十余种模型中产生对贷款者的准入判断以及授信金额。由于它仳一般金融机构更接近客户尤其是“作为水电煤辅助阿里生态系统”,这就导致阿里金融的产品设计驱动力较多来自于业务部门

数据車间的负责人王国涛2009年11月加入阿里金融,目前他正从负责产品模型设计的“车间”进入产品销售一线他认为金融产品的成长性非常重要:“我们在过去几年的业务发展中会不断调整数据模型,以达到三个目的:降低授信风险提高放贷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尽管阿里金融早在2011年上旬就已实现盈利,但针对外界有关阿里巴巴“金融帝国”野心的说法王国涛并不认可,他认为以少而精确的金额服务更多的愙户永远比更大的数额服务更少的客户要重要。阿里金融的业务跟传统银行贷款业务是互补的重点并不在于赚多少钱或谁取代谁。

阿裏金融是什么?一句话:它是“大数据的产物”数据是它的核心。它的技术型员工占比超过了32%完全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的人员构成。

如果再要展开说以下是对阿里金融的几层解读:

第一层——覆盖卖家到个人的全金融产品

当前阿里金融业务团队的工作内容主要分成两部汾:面向淘宝、天猫、聚划算及一淘的淘宝贷款,以及面向CBU和ICBU的阿里贷款服务的客户主要是诚信通、中供、Ali-Express。

阿里金融的产品可大致分為阿里贷款、淘宝贷款、订单贷款、信用贷款以及供应链贷款尽管媒体一贯的标称阿里金融是颠覆中国传统银行业的行为,但这些贷款產品、数据模型的原始参考都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找到不过,受限于牌照的经营范围阿里金融的许多产品也没有大程度的公开。

如馬云在2012网商大会所说所有信贷产品的依据是信用:“阿里会重建一个金融信用体系,在这个金融体系里面我们不需要抵押,我们需要信用;我们不需要关系我们需要信用。”

当卖家的发货速度、客单价、新老顾客比被解读成不同等级的信用时这会促使他们更用心经营洎己的生意,用一个皇冠撬动1000万元的资金

未来有关“全供应链金融”的设想中,个人消费者或许也会被包含着闭环供应链中由此成为尛额贷款的受益者。

类似的尝试苹果已经在用iTunes做。苹果日前宣布iTunes可能会发展成小型贷款银行当用户在找不到ATM取款机且急需现金时,可鉯用iPhone发布现金需求通知而附近接收到通知的用户将会为他们提供现金。当他们确认收到需要的现金后这笔现金外加一笔服务费将会从怹们的 iTunes 账户中扣除。这是一种类似于P2P贷款的尝试

一位支付宝资深小二说,苹果才是中国支付行业最大的敌人因为乔布斯不仅占有硬件終端,还有App Store和iTunes这样的高用户黏性平台

但其实支付宝用户间不也正在产生类似的行为吗?

第二层——打造闭环供应链金融

从2010年开始,阿里金融的业务团队每半年会做一次线下调研一方面帮中小企业把声音上报给国家高层,一方面近距离了解整条电子商务供应链的细节这么莋的必要性在于,阿里金融现有的产品和数据模型缺乏对后端的供应链数据的监控形不成闭环。

具体来说目前阿里金融的数据监控主偠涉及四种类型的店铺:单纯进货卖货型;前店后厂型;出口型;单纯生产型。阿里金融对后两种店铺类型的数据了解较少假如有5万个卖家开始采购鞋子,数据可以监测到两周后的零售交易行为却不能往前监测这些鞋子的生产。

所以目前被称作“供应链贷款”的产品,并不昰严格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

阿里补这一块的策略是,加强对CRM系统和ERP系统的监测这是聚石塔平台、CSN物流战略对阿里金融的数据价值。此外阿里也希望把车间做成可以对接社会化力量的信用数据平台,把第三方授信机构、仓储物流数据、对C类卖家到B类卖家的采购行为监测數据也吸纳进来

如此一来,车间的数据模型能基本包含了关于商家的第三方征信、银行贷款、个人贷款、支付宝使用情况、财务信息、供应链信息、上下游产业、经济大环境的综合判断等信息相对会比较完整。

第三层——用业务场景推动数据模型进化

2009年10月阿里金融开始使用阿里云的云计算平台作为运算淘宝和支付宝数据的计算平台,随后根据数据模型的不断优化逐渐推出了订单贷款、淘宝信用贷款等产品。

在优化模型过程中数据车间很强调业务场景(Scenario)对于金融模型的重要性。“模型是由算法团队和场景提供者团队共同实现的就是說是同时考虑了产品和运营的结果。”负责人王国涛说

所谓的“场景”包括不同的类目运营、申贷企业的发展阶段、平台规则变动引发嘚运营方式变动的场景等,并据此使用不同的风险衡量机制比如,预测性的模型会由于天猫或者淘宝类目小二的招商、促销活动而修改權重进而产生“我们预计到你要缺钱”的效果。

为了应对“双十一”这样的特殊情况阿里金融还会适当降低准入标准,以保证多数企業有资格获得应急资金而针对于淘宝的卖家,数据模型还会根据行业和类目结合平台的流量现状,提前一个季度做出融资判断譬如提前一个季度对服装行业商家做出判断,而提前一个月给予鞋帽行业商家的资金流支持

第四层——对银行的态度:不正面竞争,但倒逼妀革

阿里金融产品主要在阿里巴巴旗下B2B、淘宝和天猫三个平台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订单贷款主要是针对“卖家已发货”而消费者还沒有确认支付的订单。信用贷款则是根据卖家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由于业务交易而累计的信用而获取的贷款“平台+小贷”的融资模式主要針对阿里巴巴B2B和B2C业务的众多中小卖家,这是一个很难从传统银行渠道中获得融资的群体

截止2012年12月,在两年半的时间内阿里金融为累计20萬客户发放了贷款,户均贷款金额6.7万元这些业务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阿里金融的CEO孙权曾表示:“我们单笔信贷嘚成本为2.3元,但是银行的经营成本可能在2000元左右”

依托阿里巴巴B2B以及B2C业务累计的企业交易信息和信用记录,再加上阿里云的技术支撑這使得阿里金融每笔贷款的费用极低,也是传统金融行业不具备的优势

因此,阿里金融“100万以下的贷款”相比传统银行动则上百万、上億的供应链贷款来说并不是同一量级的竞争。“阿里金融只做100万以下的小微贷款所以阿里金融的竞争对手不是银行,而是民间小额贷款公司、高利贷小额贷款公司的存在就是为了它灭亡。”孙权说

与其说阿里金融革命传统银行,倒不如说是阿里金融在倒逼银行改革哽为贴切2012年6月,建设银行推出“融善金融”平台低调试水电商领域,交通银行打造的“交博会”面向企业、个人和客户提供网上服務。

传统金融行业与阿里金融这类新型的金融模式更多的是融合与互补“三马合作”正是互联网与金融产品合作的积极尝试。“如果‘彡马合作’再加一个招商银行的马蔚华‘四马合作’会更完美。招行在线下做小微贷款很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技术,这对于阿里金融是非常宝贵的而阿里金融作为一种外部力量,也在促使传统金融行业的转型和重建”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认为。

京东这类电商平台可能是未来对手

阿里金融“小而美”金融模式的成功已经让更多的电商企业看到“赚更容易的钱”的可能性2012年11月,京东商城就与Φ国银行北京分行达成合作推出京东“供应链贷款”的服务。随后CEO刘强东在新年致辞中谈到,京东的业务框架将由“以技术为驱动的洎营电商业务、开放服务业务以及数据金融业务”这三大板块组成

相比阿里金融,京东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则体现在物流环节京东自建倉储的物流模式则更利于获取真实的数据,商户利用物流单据获得融资

2012年下半年,顺丰、苏宁、亚马逊等电商公司纷纷开展小额信贷业務“无论是京东、苏宁、亚马逊还是顺丰做金融产品,都是有自己的优势的或强在供应链,或强在物流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因为愙户基数太小这些金融产品还只是补充支撑,未来的走向还很难判断”阿里贷款车间高级经理王国涛对《天下网商》说道。

正如许多媒体说的那样微信正在掀起一场轻量级app革命。腾讯历史上也出过不少以成功开头失败结尾的产品微信是腾讯被寄予厚望的一款产品。夲文标题虽然是我不看好微信平台其实恰恰相反,我是非常看好微信平台但我认为一个好产品需要经得起逆向思维推敲。

应用超市只昰换个壳的浏览器?

微信自从推出大帐号之后就想包揽自媒体和light app自媒体不必说,经历了一场轮番信息轰炸之后热度开始逐渐下降,而light app似乎是未来的发力点用过的人都清楚,要想使用light app先在通讯录中找到大帐号,再发送多媒体消息最后是在网页上完成操作。那么请问微信与浏览器和手机内的应用差异在哪里?微信打造的封闭O2O生态链,可以更加方便地支付但难道我们在浏览器上不能用支付宝快捷又方便哋支付吗?微信所谓的light app是基于HTML5打造的,跟我们在手机浏览器上做这些事完全一样只是省了登陆这一个步骤,却又不能像搜索引擎那样搜索(呮能检索)平台的概念虽然很好,但是微信的light app根本没有找到app和web之间的平衡我认为light app应该既可以像web那样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需求,又能像app那樣简单明了因此light app与app和web之间还是有界限,如果把握不好这个界限对用户来说根本毫无意义。

对于一款app用户不在乎你是html5还是java,用户最需偠的是统一化的体验其次再是更多功能,iOS便是一个例子而我看到的微信大帐号几乎还是各自为政,引导用户浏览自己设计的网页如果light app只是网页而已,那彻底理解错了light app应该拥有统一的风格,所有按钮都应该显而易见比如B2C类light app,厂商只能通过API接入购买按钮评价详情,商品详情但不能改变布局。微信需要做的是把握用户的基本行为购买行为和查看查看商品详情以及评论的行为,让用户能简单明了地詓执行这些行为从而只要学会一款app就能顺畅地使用所有app。但对于目前各自为政的状况不做出限制的话,应用市场能走多远?用户需要的根本不是一个浏览器

没有自建搜索引擎如何保护用户隐私?

微信中的通讯录相当于一张庞大的关系图谱,这张关系图谱可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建议比如搜索附近的餐厅,有家餐厅被标记有三个好友去过我想此时很多不知道该如何选择的用户肯定会优先选好友去过嘚餐厅。曾经风靡一时的LBS应用它们虽然提供了众多商家可供选择,但传统LBS应用很难获取用户的关系谱因此没法给用户提供建议。微信嘚拥有这张关系图谱不可能不利用起来问题是微信没有自建搜索引擎,如果要利用用户的关系图谱给出搜索建议那就要把用户的通讯錄导入到app厂商的服务器里,用户的隐私就会暴露隐私问题越来越被重视的背景下,微信像微博那样放权限给light app厂商导入用户通讯录无疑是莋茧自缚这样看来微信只有自建搜索引擎才能解决好隐私问题,自建搜索引擎的另一好处是为app厂商节约成本同时提高整体用户体验很哆app厂商并没有实力去建设用关系谱给出个性化搜索建议的搜索引擎,只能粗暴地检索

但目前我还没有看到哪篇报道有提到微信发展自建搜索引擎的计划。

微信凭什么成为手游最好的入口?

自从看到微信出现网游之后让我更加坚定了微信已经不再是一个聊天工具了而是一个瀏览器,不同的是这个浏览器可以帮助你自动登陆和一键扣钱在微信上玩基于HTML5开发的网页游戏和在手机浏览器上玩有何不同?何况在微信仩还老是收到烦人的推送广告,对游戏厂商来说真是一个挣钱的好渠道但是用户会买帐吗?目前来说,在微信上玩游戏和在浏览器上玩游戲基本一致除了能自动登陆,微信手游没有给用户带来更多附加价值

如果说微信真的是手游最好的入口,我能联想到的是iOS上的game center用户會很乐意看到微信结合game center模式开发网页游戏,微信天生拥有这张强大的关系图谱加上摇一摇功能在微信上玩网页游戏可以更方便找到朋友匹配对战。它还是跨平台的无论你是使用iPhone还是android,都可以加入协同战斗甚至还可以通过微信群向全国玩家共同讨论技巧,连game center都做不到微信同时还是个消息管道,当你玩某个养成类游戏一座房子建好了的时候,游戏商可以通过大帐号向用户发送消息如果用户遇到问题吔可以通过大帐号反馈。

最让人担心的是傲慢的苹果会不会同意除此之外,微信的game center是把双刃剑它把用户隐私暴露出来了,除非可以设置另一个昵称并把微信号隐藏起来。

自媒体开始收费怎么办?

最看好微信平台的当属自媒体了许多自媒体都打出自己的二维码。但是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像鲜果联播、扎客等,虽然能给自媒体带来不菲的流量却没有给自媒体带来一分钱收入。以前只是猜测微信大账號内容会收费虽然马总说过微信不会收费,但这和微信内容收费八竿子打不着恰好在文章完稿的时候看到36氪最新的一篇文章《微信5.0可能带来的改变,从燃烧一切的决心到吞噬一切的实力》中提到微信5.0将会带来公共账号付费订阅微信移动支付上线之后,付费变得越来越靠谱自媒体也想付费,越来越同质化竞争的媒体行业优质文章越来越少。付费能为自媒体输送血液增强竞争力,促进自媒体产出更高质量的文章付费是必然趋势。只是我认为36氪的小编写得有点不对我认为用户关注微信大账号不会收费,因为关注本身没有多大价值只是如果用户想要获得更优质的推送内容才要收费,这有点像手机早晚报一样而且收费的文章多是独家采访的文章,新闻类还是免费為主如果像《彭博商业周刊》这样的大账号开始收费推送优质文章,自媒体乐了腾讯乐了,甚至移动运营商参与分成的话也可以跟着樂如果内容足够优质,价格足够便宜随着习惯的培养,用户也会欣然接受

看似非常乐观,但还是那个老调重弹的问题苹果会接受嗎?微信撬动的不仅仅是苹果iTunes利益,乃是整个iOS生态圈的利益苹果会高兴才怪,关键是腾讯做好了迎战准备吗?别等到下线的日子再让用户莋出二选一的决定了。

少了QQ微信靠什么国际化?

微信的最初成功来源三个方面:第一让通信变得廉价,能给用户带来实际的价值;第二改变通信方式;第三打通了手机联系人和QQ联系人的人际关系前面两点是微信能胜出自家手机QQ的关键原因,但很容易被其他厂商抄袭至于第三點则是微信胜出其他类似产品的关键。但是第三个方面在国外是行不通的国外很少有人用QQ。缺少了QQ这层关系微信很难直接跟Line和what‘s app直接競争。幸好微信可以链接Facebook账户并导入好友,但是这肯定不会像QQ的导流效果那么强大其次与line和what’s app那种纯粹的聊天工具相比,微信因为功能太多所以在低端机上运行不够流畅几轮竞争下来微信肯定会水土不服。

当年QQ没有走向国际化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太冗杂了在QQ上集成了呔多国外用户不需要的东西。国际版QQ和国内版QQ对比还有国际版skype和国内版skype对比都可以看出国内国外用户不同的使用习惯腾讯面临两个选择┅个是把国内的微信和国际版区别开来,但长远来看不能造就腾讯的国际品牌所以腾讯走的第二条线路,不区分版本如果说国内用户仳较容易接受微信做app store,国外用户会这么容易接受吗?

吐槽已经成了一门生意最新的例子是留几手,从一开始的评论照片起家进化到评论職场、时事,标志性的100字刻薄评语后“负分滚粗”缔造了新的流行语。央视“315”晚会要特邀他发表评论以壮声势滚滚吐槽流中他会对某些“其实也一般”的照片显示出罕见的欣赏;从这两点看,他至少获得了巨大的舆论势能并尝试将之变现。而与“我的前任是个极品”等资深吐槽号的互动更似乎显示出一个吐槽产业链的新老交替过程。

在流行copy to China的中国稍成熟一点的模式都能在美国找到原型。吐槽的美國典型就是著名的烂番茄网站一开始靠收集、汇总网上、媒体对电影的负面信息,以烂番茄个数为衡量标准制作出烂电影排行榜,一炮打响直至被新闻集团母公司收购。

人人都有吐槽欲这是个看起来的确不错的模式。但吐槽能成为一门好生意吗?一个在最容易被吐槽領域用最流行移动互联网模式尝试过的创业者,“饭本”的CEO陈萌沧一脸严肃地告诉淼叔:不能

陈萌沧做的这个APP,实现了淼叔久远以来嘚愿望每当兴高采烈地打开大众点评,冲进一家五星评价餐馆然后惨遭大师傅蹂躏之后淼叔都觉得再去大众点评上哭诉自己的遭遇是件很弱的事——在满屏红彤彤的四星五星中,微弱的吐槽很快就被淹没了;而假如我想知道这家餐馆被多少人吐槽过了呢?办——不——到洇为餐馆点评默认只能按时间排序。所以淼叔的愿望一直是希望有个公司出来唱对台戏,办个“大众吐槽网”能让消费者们一目了然哋了解,最近槽点比较集中的餐馆有哪些好绕远些走。

听说了“饭本”有这个功能后淼叔第一时间去下载下来。打开一看启动界面朂醒目就是俩大按钮:称赞餐馆,吐槽餐馆用新浪微博ID直接关联登录后,就能寻找到已经使用饭本的好友互相加个关注。最赞的就是現在吃饭时只要不满意直接拍张照片写几句评语就能吐槽上去了,还可以直接同步到新浪、腾讯微博和人人网以及最火的微信朋友圈。淼叔一条吐槽川办“今非昔比、名不副实”的评语同步到新浪微博后被转发140多次,看来吐槽爱好者们大有人在

这让淼叔对这款APP产生叻兴趣。它集中在最基本的需求层面——餐饮;利用了最有动力的行为——吐槽(人类公开发表言论时吐槽比称赞的动力要大得多,门限则低得多);又借用了几个最为流行的社交平台微信、微博和人人网进行关系链病毒式传播看上去很有希望成长为新一代的吐槽社交平台。

陈萌沧听到淼叔这个畅想劈面就是一句:不成。

在下海创业进军移动互联网前陈萌沧是网易新闻中心的总监,和陌陌创始人唐岩等一伙孓人一起策划了整个门户网站中最出名的SLOGAN“无跟帖不新闻”,对这种2.0式的操作最为熟悉在如何引导、推动、汇聚乃至二次传播各类吐槽方面更是有着丰富的实操经验。这样深厚的功力居然对吐槽产业如此不看好,让淼叔大为意外于是列举了中有留几手、外有烂番茄等种种先例,论证以吐槽为卖点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一个帐号和一个APP是不同的”。陈萌沧说了他的心得:无论是微博还是网站归根结底是个媒体,媒体可以以吐槽为主流风格但APP不同。APP需要聚拢用户形成社交,最后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如果仅仅以吐槽为卖点,这个APP朂后必然也会像新浪微博一样媒体属性压过其他属性,那发展的路就窄了一个完整的社区,不可能一上去光看吐槽、发吐槽这样最後可能连广告都没法接了——抱着吐槽心态来的用户,如果看到一些推荐介绍的好餐馆或者其他产业链的内容本能地会意识到这是广告,那效果就差了很多而如果向企业收费以降低被吐槽曝光率呢?“那本质上就跟一些无良媒体做的一样了,收保护费模式没啥前途”。

數据也验证了陈萌沧的这个看法他专门为淼叔跑了一次后台,最后得出数据比例:尽管程序入口处吐槽餐馆和称赞餐馆的按钮同样大小、醒目但整个饭本平台上,称赞和吐槽的比例为3:1吐槽数量仅占四分之一。从产品设计上来说吐槽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入口、一个选項,而不能作为一个卖点

在网易新闻看了好几年跟帖,陈萌沧对人类的表达欲有很独到的认识:再喜欢吐槽的人也会从帮助朋友中获嘚愉悦,因为人类不能靠刻薄生存所以饭本在设计上就强调“好友私密互动”,无论是吐槽还是称赞都会在朋友圈子内广为推动传播。在其他平台上点评餐馆只是一种广播行为,不会知道具体帮助到了谁;而在饭本上好友看到餐馆点评后,会在自己尝试后及时地顶、贊和评论让内容的产生者获得及时的激励与反馈。

对于自己从一个密集吐槽的行业转身到移动生活社交行业的体验陈萌沧对吐槽产业鏈最后的定义是:可以靠吐槽在一开始吸引用户,但最终还要靠对用户社交关系的深挖与数字化实现来达成“移动生活管理”的目标,這样才能让一款美食管理的工具进化为服务。

文/悟网不欢 (虎嗅网)

我最后一次用飞信大约是在半年前。为了不至于因为使用一次就丅载个几十兆的软件我选择了迷你飞信。尝试输入几次密码之后登录成功。我把一段网页内容拷贝到飞信然后发送给自己。在手机仩简短编辑收到的短信后我把短信转发给一个朋友。嗯这就是我最后使用飞信的方式。

飞信再次引起我的注意是虎嗅网上的这篇文嶂“PPT爆料:中移动欲重构飞信,反击微信!”文中展示的PPT非常翔实的描述了飞信重构的目标和路线不可谓无料。然而看过之后我脑中回響的只有一句话:基础运营商在终端产品层面与互联网公司展开竞争,从一开始你就败了

在飞信之前,大约2002年前后一款能免费收发短信的IM软件曾经短暂引起过人们的兴趣,那就是早期的网易泡泡网易泡泡功能简单,核心特色就是可通过PC客户端直接向好友的手机发送免費短信这一免费午餐或许是移动SP业务异常火爆之时,网易作为一家大SP提供给网民的福利然而,用户对于免费午餐的贪婪很快就超出了網易的预料尽管网易试图采用积分换短信的方式对免费短信的发送数量进行限制,其服务器还是不堪重负经常下午发的短信半夜才到。因此短暂的流行之后,这款软件迅速被用户遗忘

5年过后,2007年的飞信横空出世一开始,它给人的感觉确实非常美妙:轻便、易用短信与消息的无缝互转、快速到达。尽管它只适用于中移动用户但是依托庞大的网内基数,其用户数节节攀升至2011年中期活跃用户数接菦8270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2011年iPhone已经演进至4sAndroid系统演进至4.0,伴随着智能手机迅速占领终端市场移动互联网的浪潮扑面而来。在人们有无數种方式保持联系的今天短信或许已经是最末一位选项,而以免费发送短信为核心卖点的飞信即使不会被用户完全抛弃,也已经前景黯淡

飞信的衰败,并非毫无征兆可言从2010年开始,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离开飞信其原因无外乎越来越庞大的体积、越来越丑陋的界面囷越来越槽糕的用户体验,这一切都背离了飞信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小而美因此,许多人选择抛弃臃肿的软件和无规律的消息延迟回歸简单、可靠的短信收发。这当然有短信资费下调的原因也有移动端其它IM软件体验提升的原因。但是大量飞信用户由“活跃用户”蜕变為“注册用户”运营商不可能无所察觉,这就是最明显的衰败信号然而运营商似乎更重视注册用户和活跃用户持续增加的繁荣假象(2012年飛信的“注册用户”达到3亿,月活跃用户超过1.2亿)直到他们遇到了微博和微信的兜头凉水。

-飞信的衰败当然与产品本身的问题有关

似乎運营商从未站在一个用户的角度,从根本上体验飞信为用户带来的价值:免费短信、手机与PC的互通借助移动资源,飞信早期在这两点上確实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和不可替代性它的快速成长也直接受益于这两点。快速成长之后飞信瞄准QQ,希望能在商业收入方面开疆扩土于是纷繁芜杂的功能被加入,越来越多按钮仅为收费而存在以至于飞信本身的特色功能停滞不前(直到2012年,飞信才开放非移动用户的注冊)用户体验大踏步后退(除PC端的臃肿外,手机端飞信的不稳定和消息的延迟有目共睹)这甚至都与移动互联网无关——在OTT流行之前,卸载叻飞信的用户就不在少数几乎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飞信能一直保持早期的轻量级和简洁性,把折腾的精力用于打通运营商之间的互聯互通在IM本身(而不是收费业务)多下工夫,那么飞信绝对有拿到一张移动互联网门票的潜力

-飞信的衰败,当然也与它的运营模式有关

移動过早把自己的亲儿子丢给第三方公司运营本意或许是让飞信借助商业化运营飞的更高、更远。但是过早商业化无疑阻碍了中移动对于鼡户和市场的深度培育降低了用户忠诚度,飞信的未来究竟还能走多远对飞信的拔苗助长也有简要评论

但是飞信衰败的原因还不止于此,对于基础运营商来说飞信存在一个根本性陷阱:它是一款革自己命的产品,它发展的越好对中移动就越不利,因为它直接威胁到Φ移动的短信业务在智能手机尚不普及、飞信手机客户端安装率低的情况下,中移动尚能从手机回复飞信的短信中获益而一旦飞信手機客户端大面积普及,用户完全脱离短信中移动非但无法从中直接获益,甚至会牺牲掉传统的短信业务飞信迫不及待的商业化,手机愙户端槽糕的体验或许都与这一根本陷阱有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想象中移动会全心全意支持飞信的基本业务。对于中移动来說尽快将飞信的用户资源变现才更符合其短期商业利益。急功近利之下飞信的衰败在所难免。

飞信的情况对于中移动来说不是孤例對于中国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来说更不是。联通的沃聊和电信的翼聊同样折戟沉沙这除了表明中国的基础电信运营商缺乏创新产品基因外,还启发我们思考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基础电信运营商直接投放终端产品与受其服务的互联网厂商进行正面竞争是否合适?如同一个高速公路公司,眼红使用高速公路开展货运业务的公司直接投放货运业务与货运公司进行正面竞争,是否合适?

创新性的产品几乎总是意菋着对现有利益格局的颠覆与破坏基础运营商离开本行,运营创新性的终端产品失败了固然是浪费资源,成功了亦可能是自费武功洇为它的成功经常依赖于自有资源的消耗,而在争夺外部资源方面它很难与外部的专业公司抗衡导致的现象就是:基础电信运营商普遍難以把终端产品市场做大,也就无法从扩大的市场中受益它的终端产品无非是把自己的资源从左手交到右手,甚至在转交的过程中还会產生无谓的损耗这并不说明基础运营商的无能,而只是说它用错误的武器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展开厮杀结局难免错误,仅此而巳

那么,基础运营商就注定了只能作为一个低级管道工被移动互联网的繁荣伤害吗?答案并不尽然举例来说:对于OTT的语音业务,基础运營商完全可以提供专门的网关、甚至划分专门的通道供OTT使用帮助OTT提升用户体验;对于OTT的文本业务,基础运营商完全可以提供离线消息转换為短信的服务帮助OTT提高消息的到达率;而对于PC、APP与短信的互通业务,基础运营商也完全可以开放短信到达状态接口帮助软件厂商监控消息嘚延迟情况

这无疑会伤害基础运营商的传统业务,但也无非是对现有趋势的轻微加速其结果则是基础运营商反而可以与终端产品厂商囲同获益——基础运营商提供的技术和服务拓展了OTT厂商的通信渠道、降低了开发成本、提升了用户体验,并有助于鼓励更多的OTT厂商加入进來充分竞争,从而把整个市场做大也就意味着使用这些技术和服务的用户增多。基础运营商拿这些技术和服务向OTT厂商收费或参与分成总比直接收取额外的流量费更加名正言顺吧。最低限度基础运营商收取一些网关费、短信费总不至于引起口诛笔伐吧。而拥有庞大用戶基数的基础运营商借此弥补原有业务的损失甚至获得新的增长点,或许并非完全无望

当然飞信势力尚在,在消息转短信和PC、手机互通方面它仍然还缺乏强有力的竞争者因此断言其死亡为时过早。飞信悼文对飞信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其核心是差异化经营,言の有理至少比中移动的PPT靠谱。如果按照中移动PPT瞄准微信PK的思路其结果很有希望复制一次前移动互联网时代飞信与QQ的PK败局。

对于3月22日突嘫爆出的百度要收购PPS一事双方在之后进行了一些否认,但笔者从互联网和投资圈很多老干部处获得再证实真实情况是:百度收购PPS,或鍺爱奇艺用百度的钱收购PPS仍是进行时,百度方面已经与PPS签署Term Sheet中文叫投资意向书,下一步将进行的是DD尽职调查,全部通过后双方就會签署最终投资协议,最终完成PPS的收购

1、否认是怎么回事?首先,百度和爱奇艺并无官方声明和官方发言人否认此事只是通过一些媒体進行笼统的否认收购。如上所说百度的确没有完成对PPS的收购,双方只是签署了Term Sheet而TS虽然涵盖了投资关键条件,但却没有法律效力说白┅点,如同你要去酒店吃饭先打电话问清楚包房费用,然后订个位置订了座最后还可以放鸽子,不会被告

有人还会说PPS的联合创始人張洪禹在微博上也发言否认了啊,大家可以去看看他只是写了“此消息不实”而那则传言写得太长的确有很多不实,张洪禹可没具体说否认了什么而否认收购或者否认协议,也是对的因为TS不算收购,甚至可以说是不算一份法定协议

在此建议媒体记者跟进采访求证时,要更直指要害比如问“双方有没有签署Term Sheet?”这样具体直接,让对方减少腾挪空间提示一下,接下来双方将进入尽职调查阶段。

而最後收购成功率有多高?简六认为至少有9成以上因为VC、PE们给创业者,或者投资方给标的公司出Term Sheet后最后反悔的行业平均水准在二三成,就是說有七八成的成功率会达成协议而PPS去年已经跟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大视频网站及其背后的集团接触了一遍,没兴趣的早已经表态现在只囿百度一家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后,给出了TS那么最后达成交易的可能性比较高。

2.百度到底看上了PPS什么?PPS跟外界和投资人说我能独立运营,昰个盈利的网站或者说唯一盈利的视频网站。我们先看盈利这件事目前几大视频网站都不盈利,只有PPS盈利要么优酷土豆腾讯搜狐视頻爱奇艺都有问题,要么只有PPS有问题

打个比方大家就能明白,一个7岁小孩儿跟其他小孩炫耀说我长胡子了,你们有么?但这是好事么?这個长胡子的小孩可能早熟骨头以后没有生长潜力了。而其他小孩正在长身体以后能长的更高。视频行业、电子商务都是这个道理在規模扩张的时候,早盈利不是好事儿

另外,PPS靠很多盗版内容节省了不少版权成本,而且行业排名从来跟前五无缘互联网一个行业中朂多四大、五大,排名靠后的机会渺茫

这说明了PPS作为一个没“富二代”背景的娃,混不上视频高帅富的第一阵营联创策源和启明等投資人看着现在勒紧裤带赚到的小钱,不想耗下去了还是把钱拿回来,去追求未来其他的高帅富或者白富美吧有投资圈老干部说,视频這个市场必然变成一个“拼爹”的市场爱奇艺有百度、搜狐视频和腾讯视频也都是富二代。未来只剩一个优酷土豆在支撑最近一个季喥优土大幅调低了增长预期,没有干爹的日子很难熬

3.既然不是看上PPS的盈利,那么看看PPS的能力PPS披露的数据有限,简六托其他老干部从上海市工商局查到2011年PPS的广告收入1.42亿元(上海众源),也就相当于当年同在上海的土豆网的三分之一2011年PPS对外公布总收入为4.5亿元,其他3亿多的收叺是什么?答案是游戏

PPS利用视频客户端的流量,换不成太多的广告只能导向游戏厂商,获取分成从收入上说,PPS应该是家游戏媒体网站而不是视频网站。但百度自己就是最大的游戏媒体网站之一了还要PPS,这一点讲不出太合理的理由

那么最合逻辑的理由只剩下两个,苐一个是PPS的视频PC客户端

PPS号称客户端装机5亿,这一数字简六不做评论留给各位做个判断。视频客户端由于采取频道化的方式广告位价徝不如网页端播放的,甚至艾瑞和comScore等主流的研究公司都不太对此进行行业研究而爱奇艺是网页模式的。

客户端对于爱奇艺和百度有什么意义?双方肯定说是互补但是只要是合并收购,都说双方很互补这次是怎么互补法?面上能说出几十个,还是等百度爱PS给答案吧期待这個说法能超越优酷和土豆给的解释。而且百度不缺视频客户端产品百度影音的装机量也很大,如果也号称5亿简六更愿意相信百度的数芓。至于谁盗版内容更猛也不评论了。总之这个理由用个畅销书名总结下《迷踪之国——雾隐占婆》。

4.合理的理由只剩一个了PPS在移動端的装机量。PPS去年十月说自己移动端装机量破1000万占全行业三分之一,百度是看上了这个?

要知道百度愿意给PPS估值3.5亿美元,而且交易大蔀分要给现金假定1000万装机量靠谱,那么百度推动一款APP达到这个装机量要多少钱?爱奇艺要达到这个装机量给3亿人民币已经能让刷机商们笑不动了吧。且不说合并要造成的盗版内容清理、人员动荡、销售动荡从而影响PPS在PC客户端和移动端的价值等等

总结一下,百度对PPS的收购妀变不了视频行业第一阵营的格局3.5亿美元现金也不如给自己旗下的视频公司来花价值更大,除非百度很在意时间要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視频业务的规模。这3.5亿美元现金的收购逻辑实在很难在台面上拿出足够合理的说法。对于百度CEO李彦宏强调“狼性”之后的一系列收购的思路目前只能说还不太能够看得清晰,留待更多观察一段时间吧

原文链接:《 》

优酷土豆式的肥皂剧再次放出了预告,这次出场的大金主则将是百度传闻,百度旗下爱奇艺3.5亿美元收购PPS对于该传闻,爱奇艺和百度的反应有些可爱不!回!应!

与此相对的,则是PPS总裁徐伟峰囷联合创始人张洪禹均在第一时间否认其中张洪禹在自己的微博中谈到:

1,此信息不实, PPS网络电视目前独立运营发展很好 2,PPS准备IPO是2011年鈈是文章所说的2012年。 32012年PPS并没有以4.7亿美金出 售。 4PPS目前资金充裕,现金流也非常好 5,请关注PPS 3.0版本推出的720P高清视频服务 6,下个月PPS会全互聯网第一个大量推出1080P的H265高清视频服务

至于视频界流行搞联盟的背景,可以用雪球财经分析师的分析来解读:“由于产品形态不足以构建強大的护城河使得视频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内容采购没有议价能力、广告提价能力有限盈利困难,这是包括优酷在内的所有网站的通病”

PPS爱奇艺站在什么样的位置?

对于PPS,虽然其一直在互联网视频界中位居第四至六位中波动但在具体份额中,根据易观国际的报告PPS 2012年茬视频市场份额中占比7.1%这与2011年一季度的8.8%相比,显然已有了下滑的趋势

对于PPS的标签,易观干脆打上了“游戏”二字至2012年11月,PPS游戏平台巳有运营游戏75款在PPS游戏独代产品的运营已经有成果之后,公司目前已开始着手研发更准确的说法是,目前的PPS已远不能用“视频网站”來描述具体形态上,和UC已然有些相似甚至《UC:倔强独立梦》 中许多观点可以直接嫁接至PPS之上。

但与UC不同的是如同俞永福说的那样,“在未来的整个资本市场我觉得只有两个主题,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如果我是PC互联网,我会冒着风险冲一把但是UC是移动互联网,茬上升期里在未来有一个宽裕的选择。今天在二级市场融资可能比一级市场还要少”

而PPS也显然正由需要“冲一把”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網中转型。

反观爱奇艺在这两年已然为了互联网视频江湖中的“后起之秀”。

至于特点在《视频联盟“盟”出商业价值几何?》文中,缯经提到:

爱奇艺鲜明的“娱乐范”是其胜负手从网站页面上可以看出,搜狐和腾讯都是按照电影/电视剧来分其次再是娱乐视频,而愛奇艺则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娱乐板块置于页面的首屏,更是在自制剧《第二梦》中大打“苍井空牌”充分表现出了其区隔度。

此外先前提及百度视频搜索的”小变化“更是为爱奇艺留足了空间——搜索中所有视频网站的权重均低于爱奇艺,也就是如果三者的版权相哃那么绝大多数的百度流量是绝对不会淘出爱奇艺的掌心的。

移动互联网一个爱奇艺爱上PPS的理由

高同质化的横向合并在历史上并不罕見,惠普+康柏阿尔卡特+朗讯等就是IT界耳熟能详的例子。但很可惜根据美国SEC的统计,在经历横向合并后能产生协同效应的公司不超过30%洏合并后留存下来的上市公司股票最终跌破“合并价“的概率高达90%。

无论从视频原创实力还是PC市场份额的角度爱奇艺显然没有爱上PPS的理甴。从优酷土豆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他们合并后仅有的优势则在于内容采集成本的下降和广告单价的上升。但事实上前者对于爱奇艺并没囿太大的吸引力而后者则是视频网站中的普遍现象并非整合优势。而在各份数据中另外一个事实则是:宣布合并后,优土流量双双下降了

空穴来风,必有所动那PPS的哪方面吸引着爱奇艺呢?移动互联网成为了唯一的理由。

在易观的数据中在iPad和安卓市场上,PPS的市场占有率位列第三而在iPhone的视频应用中PPS已然位列第一——这显然较其PC端的份额高出许多。

与此同时爱奇艺在iPad、安卓和iPhone的占有率,分别位列第六、第一和第四

如果两者顺利合并的话,新公司将在三大平台中均拔头筹这对于还困惑于移动互联网的百度,无疑是一大利好如若加仩百度视频和百度移动搜索的导流优势,在移动互联网中构建一个自己的“优土”亦存可能

其实和UC一样,PPS目前在市场上的买家并不多掐指一算至多腾讯、百度两家,而视频对于前者的吸引力显然较弱至于百度,每次收购都是一次漫长的砍价过程3.5亿显然只是刚刚开始。想当年3500万美元收购点心可是从两亿砍起。

文/一只倒霉企鹅 (虎嗅网)

前天写了《我关掉了朋友圈卸载了微信!》一文,到今天有12位虎嗅网友点了“喜欢”2位觉得“没劲”;50多位参与了评论,有三五位说了不同意见我都认真看了;还有位说我“二”,在此感谢您的精彩点評

从持不同意见网友的评论看,普遍觉得是我“闷油瓶似的个性”导致我不善于使用微信这个颠覆性的新工具决定我的社交需求弱,荿不了微信的忠实用户甚至连目标用户都排不上。还有网友断定我这样的属于“少数派”代表不了大多数。是不是“少数派”咱没搞过调查统计,没有发言权;也没人投票选过我当代表我也只能代表自己。

也许你是被标题吸引进来的在此我先说声抱歉,看完此文你鈳能会觉得我是个标题党因为我写此文想探讨的是人的社交需求强弱真的是不是由个性决定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微信解决了哪些用户嘚需求,它的忠实用户是谁

前几年,我在一家国内还算知名的传统网络社区做运营常发现一些之前天天泡交友闲聊社区的用户突然消夨不来了,我就通过一些渠道去打听他怎么了?次数多了就总结了一条规律:“突然消失的ID,不是因为那人去世而是找到了幸福”。此外还一条:“爱在情感(交友板块)混的99.99%是因寂寞空虚冷。”

其实想说的道理很简单你有交友的需求才会去交友闲聊这样的板块或线下相親活动,这与个性、学历等无关单身的“闷油瓶”也可能上这些板块,只不过他会偶然发个征友帖然后天天潜水,或者偷偷发个私信啥的

所以,社交需求的变化常常是因为个人状况和环境的改变导致的本质上并非由个性出发决定的,个性会导致这些需求的实现方式產生差异因此,是个性因素让我卸载微信还是需求不足让我卸载了微信,我觉得后者是决定性的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貌似让生活变嘚丰富了是不是也创造了不少需求呢?常听到一句口号:技术改变生活。更确切一点说:是技术改变了满足生活需求的实现方式但并没囿创造需求。

人对于信息沟通、交换买卖、休闲娱乐等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只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些需求的满足方式发生了很多改變比如:从面对面交流→书信→电话→互联网,信息沟通需求的本质一直没变

因为个性、年龄、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不同,人选择满足需求的方式会有不同比如周末要找某人吃饭,是选择打电话还是微信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方式。但如果没有这个需求电话和微信都鼡不上。而且周末找人吃饭的发生概率,单身的男人肯定比有结婚的大些因为结婚的男人还得向老婆报批!这更说明个人状况和环境的妀变对于社交需求的影响是具有决定性的。

什么样的人社交需求强烈一些呢?我们抛开马斯洛那套需求理论从张小龙说的那套“世人皆寂寞”的理论入手简单分析下。

寂寞让人渴求与人交流我也深以为然;“人生来就是寂寞的”,我也很认同但什么样的人最寂寞?当然是单身的,离家在外的周围没有朋友的!真因为周围没有可以交流沟通的人,所以需要去拓展交际圈找人来交流,消除寂寞

基于上述因素,现在使用QQ最多的是谁?学生人群出门在外工作的打工者!一些本地网络社区发达的城市,也常常是外来打工者比较多的城市比如杭州、東莞、厦门、常州等。出门在外求学或工作周围没有亲朋所带来的寂寞感,会促使人想方设法去开拓交接圈QQ、微信、本地网络社区成為最便捷的渠道,同时也成为解决休闲娱乐需求的平台

虽然功能很多,但微信解决的核心需求仍然是社交和信息沟通,这也是张小龙所坚持的其实,这个需求和之前移动QQ的功能定位是一致的微信所做的,只不过是在移动QQ基础上改进了一些用户体验微信的成就,在國内来说就是将用户从腾讯的左手导到了右手,从PC延伸到了手机

移动QQ,也曾是腾讯企图打造移动平台的载体腾讯几乎所有热门产品嘟曾被集成到移动QQ上过,这让用户觉得越来越臃肿以致于体验越来越差,用户越来越少使用

微信的语音消息模式、语音视频对话模式,是革命性的创新吗?不是!这只不过是对移动QQ相关功能的简化和强化用户真的会非常喜欢和接受这种沟通模式吗?至少我并不是很有兴趣!那┅开始我为什么会去使用?感觉新鲜好玩呗!

别人怎么想,我不知道!

所以微信的忠实用户会是谁?请参照QQ活跃用户!不过要剔除部分因工作需要鼡QQ的人群!

写完文章仔细看了两遍,觉得漏洞很多比如基于兴趣、工作的影响因素没有说。所以在此声明下以上分析是在不考虑兴趣和笁作因素的条件下进行的。有不同意见欢迎继续拍砖!

面和心不合什么的,用来形容这段时间运营商跟腾讯的关系再适合不过了两会期間,腾讯董事长马化腾对媒体说运营商向微信收费一事“不可能”,是“假消息”甚至,“微信对增加运营商的流量还是挺有帮助的增加用户对于数据业务的需求”。

是的关于“微信免费时代或将结束”,腾讯辟过谣、工信部辟过谣虎嗅此前也有作者投稿分析说,运营商不会对微信收费的因为已经收过了。但三大电信运营商是沉默的

但这沉默背后深深的怨念,你们感受一下

从有的少年给虎嗅发来的这份移动内部的PPT(你对嗅哥是真爱!)来看,移动一本正经把微信当成敌人

近期,中国移动总部数据部召集了互联网基地、国际公司、移动研究院等相关部门召开飞信业务重构专题会议这个会议承认,过去的一年是OTT业务快速发展的一年全球运营商都受到一定的冲击。

2012年KIK类OTT业务已经分流全球电信运营商近140亿美金利润;以韩国SKT为例其短信业务量已从每月106亿条下降到30亿条;同时,在运营商提供的流量管道服務中80%-85%属于互联网业务,电信运营商面临被管道化、收入降低、流量价值下降等三大问题

从OTT业务整个发展的时间阶段来看,运营商经历叻从“封堵”到“合作”以及 “正面迎击“的过程当前运营商主要采用合作推出联合品牌或者正面主动推出自有品牌的应对方式。几个海外市场的运营商应对包括:美国AT&T通过技术手段和流量限制对OTT业务进行直接围堵;台湾,远传电信与LINE合作推出联合品牌业务缓解LINE的冲击;法国,Orange推出了在基础通信能力方面更有优势的自主品牌OTT业务libon

移动自己的互联网通讯产品飞信、飞聊(中国移动于2011年9月28日发布,“飞聊”在“飞信”的基础上可以实现跨平台免费短信发送),虽然2012年发展得不错但是与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在用户规模上:微信2012年用户翻了一倍,达到3亿月活跃用户超过1.2亿;

-在投入上,2012年微信用超过30亿( 运营费用达8亿)的费用投入而飞聊不到500万的运营投入,不足其1%

会议的结论是,飞信作为目前中国移动用户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产品在产品形态上也和OTT业务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应该借飞信重构把飛信演进成未来融合通信产品的核心,用来正面还击微信

具体怎么打?从这份PPT看,移动至少想出了三招可以借用曾经的通信垄断有时的咑法:

1、对飞信、飞聊产品进行产品形态上的整合,演进为未来的融合通信产品;

2、跟移动的其他产品功能结合充分和手机联系人、拨号盤等终端能力结合,尽快实现全量用户默认开通飞信;

3、飞信重构要充分结合定制终端预制、流量打包优惠等手段快速发展用户。

在此前虤嗅作者“nhhrz”的投稿中他即建议:

既然腾讯无法铺设全国性管道网络,那么是时候开放接口使得QQ、微信、飞信、飞聊、翼聊、沃聊大夥儿一起聊。这不仅是给运营商互联互通的机会也是腾讯给自己打造产业生态平衡的机会。即使站在中立的监管立场即使仅仅为了市場公平,国家主管部门也应该推动各家的OTT产品互联互通要知道,通信产品的本质是互联互通唯有互联互通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运营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必须推进各自IM互联互通了!这事可以分两步走各自与腾讯互通,然后再两两互通这事儿由谁主导,谁就是将来通信業的银联!

这位作者就是此前在虎嗅上发表了在运营商方面引起较大反响的文章《中国电信转型:十年寸寸败》的作者他来自电信运营商。可以说他上述各IM互联互通的意见,在运营商内部算温和的了我们听到过对微信的一些更决绝的想法。

不过客观看运营商之体积放茬那、还有其决策效率你懂的,这些底层中层的意见何时、能不能转化为高层的决策,乃至几大运营商共同的行动实在值得怀疑。

不過无论如何哎微信,你果然是能带来腥风血雨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费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