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都在用什么法语有道词典翻译和关于法语学习的手机

  • 互惠,英文叫Aupair,AuPair源自于法文“互助、互惠”的意思。在经历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各国政府深感国与国、人民间之交流互动,应该给予有效鼓励,以增加彼此间的相互了解,进而建立友谊,用沟通来解决问题,以互谅来平抑冲突,避免世界大战再度发生。因此AuPair这个表达“互助、互惠”的用字,就这样广泛的被欧洲人民所发展运用了。AuPair之主要精神是在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让彼此国家的人民,都能在负担很少的情形下,有机会到彼此的国家去体会不同的文化,学习不同的语言,并居住在彼此国家内的自愿接待家庭里,由接待家庭提供免费的食宿,希望借如此深入的接触,来直接增进彼此人民间的了解与建立长久的友谊。

  • Aupair互惠生,最早起源于英、法、德等国,是自发的青年活动,是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年轻外国人为学习某国语言和体验该国文化寄宿在一个东道主家庭,同时为该家庭做一些看护孩童的工作为西方的一项特殊风俗。互惠生在欧洲国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 互惠项目是给来自全世界的青年们提供一个在别国的寄宿家庭里体验文化和学习语言机会的项目,它的期限一般是6到12个月。根据“欧洲关于互换服务的协议”里的规定:作为互换,互惠生住在寄宿家庭中是寄宿家庭中的一员,互惠生将得到每月的零用钱、医疗保险、语言学习的机会,当然互惠生需要协助寄宿家庭打理日常家务,照顾孩子;互惠生应该自觉学会融入寄宿家庭的生活当中去;如有任何例外情况需同寄宿家庭协商!

    这个传统项目的欧美相当普遍和流行,也是欧美许多青年人独立的去国外学习的最好途径,对于

    学生来讲,接触互惠仅是这几年的事情。由于文化经济差异,以前欧美国家是不接收中国互惠生申请的。目前,随着

    、中美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也因此希望能有在身边结识

    朋友的机会,甚至学习中文;同时,欧美政府为了鼓励对外发展,也支持通过这种形式让更多的外国人学习本国语言,以此为两国的长远发展培养合适的人才和文化氛围。

  • 目前中国人做互惠生的主要目的国是德国、

    、美国;做为中国人来讲,学习外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特别是德语、法语等小语种,在中国没有语言环境,是比较难掌握的外语,只有通过在海外的亲身学习,特别是多与外国人的亲自交往,理解欧洲的文化、思维方式,进而掌握相应的语言。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综合地位不断提升,中德、中法、中美等国际间的访问、合作、交流等也日渐频繁。国际贸易需求与高级语言人才的奇缺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我们的调查,凡是有在国外生活经验、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青年在应聘机会、薪酬方面都有相当大的优势,特别是小语种人才平均月收入都在人民币万元以上。

    目前对中国互惠生开放的国家包括:德国、美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法国、西班牙、挪威、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

  • 18周岁至26周岁(法国至28周岁,美国至26周岁);

    女性或男性条件出色者(要求未婚);

  • 一个单独的房间和免费的饮食;

    每个月不低于260欧的零用钱(美国互惠每周不低于197美元);

    参加一个语言学习班的机会(学费自担,家庭自愿支付);

    寄宿家庭支付每个月的公交月票费用;

    寄宿家庭支付的医疗事故保险(不低于3万欧元的保额);

    寄宿家庭承担办理官方许可所需要的费用;

    每周至少一天和每月至少一个周末的休假;

    满1年的学生享有一个月的带薪假期(可以游览整个欧洲所有申根国家);

    学生的工作时间为25-30小时每周,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6小时(视国家而定);

  • 每天的工作应该不多于6小时,每周不超过30小时(包括看护孩子时间)。如果确实需要较长的工作时间,将在事先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允许,并且多出的工作时间应该在其它时间内找齐。家庭可以要求互惠生在可以完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对于互惠生收拾自己的房间,将不算在工作时间之内。

    工作时间的安排以家中所需安排,当然也可以每天固定工作时间。互惠生每星期至少应该有一天休息, 不一定是星期天,但是每个月至少应该有一个星期天是休息日,并且每周必须有4个晚间无工作。

  • 接受互惠生的家庭,多为中产阶级以上。互惠生的加入,是对他们家庭日常生活的一种扩充和丰富,也像是他们接纳了一个异国文化的“使者”。

    互惠家庭非常欢迎国际互惠生,视他们为家庭成员之一。互惠家庭为国际互惠生免费提供食宿、提供零用钱、交通工具、各种保险等福利。在母语的氛围环境中,国际互惠生可以身临其境的学习该国语言。在自己的非工作时间里,参加当地的语言课程学习。拥有参加语言学习的课程时间和自由支配的其他时间。

  • 欧洲互惠生项目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有健全的法律保证制度和政府认可的合法互惠生组织,每年都有世界各地数万青年加入到这个项目中,从中受益。中国的互惠生只是在近一年才开始发展,规模还非常小,但来自中国的互惠生在德国、法国、美国受到一定的好评,市场前景广阔。

    a.互惠家庭通过互惠生项目,解决了工作繁忙无法照顾子女的困难,也通过各国的互惠生了解了各种文化,通常互惠生一年生活结束后,都会和互惠家庭结成朋友。

    b.互惠生本人通过此项目,不仅熟练的掌握了一门用途很广的语言,而且深刻了解了欧美的文化生活,结交了大量的外国朋友,对今后在欧美的生活学习大有益处,即使回国工作也增加了一项技能。在国内中欧经济文化贸易各领域交流急速发展,但小语种人才极度匮乏的形势下,无疑极大的增加了个人的就业市场竞争力。

    从费用来说,举例:如果一个学生单独去德国学习语言了解文化,需要如下花费:一年语言学费3000—5000欧元,经济担保7000欧元,住宿生活保险交通通讯花费一年在6000欧元以上(此费用包含在经济担保金里),如果在欧洲各国旅游相应的费用还要增加1000—2000欧不等。还不包括其它一些特殊情况下发生的费用。折合人民币最少需12万元左右。如果做为互惠生,全程只需支付几万人民币,在德国的大多数费用由家庭支付,每月还可以得到最低260欧的零花钱,几乎等于免费在德国生活一年。而且根据经验,单纯的一年的语言学习,在效果上不可能同一年互惠生生活达到的效果相提并论的。

    a.审核申请学生的条件(年龄,语言能力,健康情况)。

    b.组织申请学生参加外语学习,此学习需达到四百学时水平,达到可以简单交流的目的。此培训可在北京培训中心进行,也可以地方代理组织的语言班里进行。

    c.在语言学习进行中,学生需提供申请所需所有材料(申请表格,自我介绍信,个人照片等)后,我们为学生寻找相应海外家庭,在找到家庭后,会让学生直接和家庭取得联系,在双方充分沟通并满意后,签定互惠生合同,准备签证事宜。

    d.在申请者得到互惠生签证后,订机票、接机、出行培训。

    e.学生在欧美一年生活全程照顾,出现问题由中互网及互惠生协会、相关政府机构等协助解决。

  • 互惠生项目不是做保姆,互惠生项目在国外的外语表达形势是Aupair,源于法语,表示“互惠互利”的意思,互惠生项目的意义主要在于发展世界青年的文化语言交流,互惠家庭为互惠生一年的生活会付出很多,相应的,互惠生要为互惠家庭照看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此为互惠互利。

    互惠生签证属于使馆单独的一类签证,即不属于留学签证,也不属于工作签证,互惠生在国外期间原则上不允许从事家庭工作之外的任何带薪工作。

    互惠生每月所得到的是零用钱,不是工资。这些钱也主要用于互惠生支付日常生活中,生活成本之外的花费,比如看电影,买衣服,喝咖啡,和朋友外出等。此费用得到互惠生法律的保护。

    互惠生在一年居留结束后,如果在所需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在本地转为留学签证,直接开始留学生活。如果因材料不齐需回国转签,也属正常的手续,只是回国改变签证目的。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互惠:
      
    1、有一定外语基础,且对学习外语有浓厚的兴趣,对异国文化充满好奇和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性格 开朗乐观。处事 沉着冷静。待人接物, 不卑不亢
      3、 真心真意喜欢孩子。
      4. 会做饭,不论互惠还是将来留学, 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是生存之关键。
      5、家里 经济条件一般。如有继续留学打算,提前须和父母商量,以经济上父母可以支持为好。
      6、 内心强大,愿与寂寞共舞。
      7、要么向来神经大条,要么明白宽容忍让。
      8、相信“年轻没有失败”, 吃苦耐劳,目标明确,并且具备追逐目标所需的 执行力
      9、十八岁以上。有相对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
      10、不崇洋媚外, 热爱祖国热爱党

  • 对中国学生来说,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是比较昂贵的。如果参加国际互惠生的话,根据项目要求,在国外的大多数费用由家庭支付,每月还可以得到260-450欧的零花钱(各互惠国家给付零花钱数额略有不同)。互惠家庭有义务为每位互惠生提供在当地大学或语言学校学习时间,同时承担该学生的食宿、医疗保险及交通费等。

    做为中国人来讲,学习外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特别是德语、法语等小语种,在中国没有语言环境,是比较难掌握的外语,只有通过在海外的亲身学习,特别是多与外国人的亲自交往,理解欧洲的文化、思维方式,进而掌握相应的语言。而且根据经验,单纯的一年的语言学习,在效果上不可能同一年互惠生生活达到的效果相提并论的。

    在和互惠家庭和睦相处过程中,互惠生不仅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良品德展示给国外家庭,同时也将真切感受到来自异国家庭的温暖亲情。互惠生一年拥有1个月的带薪假期,可以有机会和互惠家庭一起或自主去任何申根国家旅游。通过旅游领略异域风光和北美风情,开阔视野。这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也是人格上的一次升华与完善。

    参加该项目的互惠生要帮助家庭整理家务、照顾小孩,也许这是很多中国学生从来都没有做过,但这又的确是一个人开始独立生活所必须具有的,因此这对中国互惠生无疑是一个锻炼。而与儿童相伴的经历,也会培养互惠生的爱心和责任心。作为交流项目中的一员,互惠生将与这一地区来自不同国家的其他互惠生成为朋友,互惠生活给你带来了广交四海宾朋的良好条件。

    通过这一年的经历,将使参加项目的互惠生变得更加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在设计未来无论是事业还是学业方面都会发现有更多的机会。到期回国,目前许多在华投资的企业都非常需要能够理解各国文化的“本土化”人才,有过相关国家互惠生经历将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经验;也可以根据互惠生本人的具体情况及个人意愿,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继续在该国留学,或申请其他申根国家互惠生,或回国工作的计划。

  • 》的报道,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外的许多中产阶级家庭认为,他们的孩子学习中文将赢得未来的竞争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外家庭希望下一代能够精通中文,这刺激了中文老师需求的增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学好“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以便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获得加分,外国家长更是不惜高薪地聘请中文老师,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中文。

    互惠生项目虽然不是专为培养中文老师的项目,但是参与者可以通过对国际市场的了解,结合自身的愿望与条件,在这个领域里有所作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社会解决就业问题。

  • 1、互惠生签证是申根签证,可以自由出入任意申根国家,无需互惠生单独签证,在互惠期间可以利用长达2-4周的带薪假期在欧洲各国自由的旅游访问。

    2、互惠结束后,选择回国就业的同学,由于外语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并充分了解了欧洲文化,增加海外经历,增强了进入了大型外资企业的竞争筹码,为自我的职业生涯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3、互惠结束后,选择留学的同学,可以利用在欧洲期间自己选择一所大学,省却了大量的留学申请中介费用。同时,可以亲身考核自己期望申请的院校,了解当地最新的信息资讯,清晰不盲目的投入其后的海外学习生活。

    另外,很多即将毕业的学生都表示,近来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如果选择先去国外游学一年,然后凭借良好的外语能力及国外生活体验,以及简历中显现的这一年海外生活经历,特别是外国家庭帮助自己写的人品能力方面的推荐信,会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 互惠生在欧洲已经是一个成功运行了几十年的文化交流项目,关于互惠生的各项权益保障,都已经写入各国当地的法律,确保了国际互惠生项目的安全可靠性。

    各国关于国际互惠生相关法规实施细则:

    1、德国劳动局文件——给在德国家庭的互惠者(关于互惠者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事工作的信息)。

  • 西方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比较富有、国家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所以整个国家的社会治安状况非常良好,特别是居住在中产阶级互惠家庭之中,这就是最大的安全保障。

    国外家庭的成员情况、收入状况以及背景都要经过互惠生协会的严格审查。这一点也确保了生活在国外互惠家庭中的安全性和生活质量,从而感受到浓浓的家庭氛围。由于西方人的生活习惯,将会经常组织聚会及外出旅游度假,这将会使在国外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期待。

法语助手独家支持法语动词变位反查,输入变位后的法语单词也能找到结果

  •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1949年—1950年)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急需大批俄语人才的情况下,由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同志倡导,经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决定,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为基础,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由此于1949年12月宣告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伊始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校。上海市委任命多年从事俄语新闻和文学翻译出版工作、在文化界颇有知名度的时代出版社社长

    同志为第一任校长,最初校舍位于宝山路(原

    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1950年—1952年)

    陈毅市长多次亲临指导,要求学校领导把眼光放远一些,除俄语外,还要培养其他语种专业人才。根据陈毅同志的指示,为配合国家外交外贸工作需要,学校于1950年增设英语班,更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校址迁至东体育会路(原暨南大学一院)。1951年4月,学校又建立东方语言文学系,增设缅甸语、越南语和印尼语专业。1952年3月,南京华东军区政治部附设外文专修学校学员150余人并入学校。至1952年8月,学校已初具规模,设

    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1952年—1956年)

    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高等院校实行统一招生并开始院系调整。根据教育部指示,学校东方语言文学系师生全部并入北京大学,只设俄语专业。同年9月,学校遂改名为“上海俄文专修学校”,又于11月再度更名为“上海俄文专科学校”,学制固定为3年。当年学校首次聘请苏联专家毕里金斯卡娅来校工作,指导编撰《俄语读本》和会话教材。

    上海外国语学院(1956年—1994年)

    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增设英语、法语、德语专业,学制改为四年。当年,学校俄语专业仍招收新生,英语、法语、德语专业积极准备办学工作,定于1957年招生。但随之而来的“反右”斗争扩大化,使英、法、德语专业当年的招生计划未能实现,学校发展相对萎缩,学校不得不于1957年至1960年陆续调出相当数量的外语教师到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工作。

    与此同时,山东大学等院校的学生转来学习(1957年),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并入学校(1958年)。学校于1958年开办夜校部,设英语、德语、法语、俄语4个语种,第一批学员2200人入学。同年又接受上海市委财贸部和上海市外贸局的委托,开设外贸外语系,设英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其间,外贸外语系最终于1978年转入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现

    1963年9月12日,经中央批准,上海外国语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直属教育部领导。1964年10月31日,经国务院第148次全体会议通过,由周恩来总理签署,原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俄语翻译家王季愚同志被调任为上海外国语学院院长,这是学校自1949年建校以来第一位由国务院任命的校长。这一时期,学校还新增出国留学预备人员培训部,并与上海市教育局共建了附属外国语学校(即上外附中)、附属外国语小学(即上外附小)等教学部门。1966年6月开始了所谓的“停课闹革命”,全校党政工作和各项管理工作无法进行,教学科研限于停顿,一大批校各级党政管理干部和教师遭受各种迫害和打击。

    1970年,学校开办试点班,共招收学员32名(设有英语、德语两个语种)。随后,根据教育部的指示,学校于1972年5月正式恢复招生,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招收了536名工农兵学员,编入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9个专业学习,学制3年。从1973年起,又增设了阿尔巴尼亚语专业。由此,上外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教学秩序的重建和教学工作的恢复。

    学校首先恢复了系的建制,重建了教研室和教学组,开放

    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校区

    图书馆,等等。上外尽可能地为当时的工农兵学员三年专业学习提供较为扎实的系统教学与精心培养,包括开设6门;其间还组织工农兵学员走出校门“开门办学”,将学到的外语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中。与此同时,上外还承接和完成了一些外语人才的培训教学任务。在此期间,还举办了黑龙江俄语函授班、云南西双版纳英语短训班和有1400多人参加的各类外语短训班等。1976年10月,一举粉碎了“四人帮”,上外的教学工作开始逐渐走出低谷,得到重新发展。

    1979年,学校的学制恢复为四年,并开始招收学位研究生,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规。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学校于同年恢复出国培训部,并成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及各类研究机构、图书资料中心和外语考试中心等。同年又与徐汇区区政府共同创办分校(后为上海大学国际商业学院)。

    自1982年起,学校着手准备由单科的外国语学院向多科性应用学科外国语大学方向发展的诸种努力。1983年起,陆续增设了国际新闻、国际贸易、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对外汉语、外事管理、新闻传播与技术等新专业。1983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英语、俄语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学校英文译名由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改为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1993年,在国家教委、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在中国高校率先实行了新生入学收费和奖学金、贷学金相结合的制度。

    上海外国语大学(1994年开始)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时被列为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共同建设的首批学校之一。199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审核,成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于2000年新建了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城的新校区,本科生及研究生一年级也随之陆续迁入。2007年1月,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正式确立。

  •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3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并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外国文化政策”研究基地,为上海市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分中心单位。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科研基地

    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建基地

    上海市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分中心

    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

    中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

    伦理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

    俄罗斯语言文化研究基地

    电子政务国际化研究中心

    中国语言文化研究推广中心
    科研成果(2012年度)

    其中:学术著、译作(本)

    其中:学术期刊论文(篇)

    其中:工具书与教材(本)

    其中:政府咨询报告(份)

    2010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立项一览表
    当代英美悖论诗学的反思研究
    英汉省略结构的形式化对比研究
    我国外语学科博士生学术能力发展的国际比较研究
    “希伯来语-汉语”双向词典增补和修订研究
    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新兴大国协调与全球治理改革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规划基金项目
    国际贸易中传统市场因应对策之研究:以年代长江三角洲棉业市场为例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规划基金项目
    伊迪斯·华顿小说研究:女性主义和反女性主义视角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青年基金项目
    十七年间英美诗歌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青年基金项目
    中国国际会议口译译员的口译能力和口译策略发展规律跟踪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规划基金项目
    汉语关系从句的心理加工过程和神经生物基础 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社会型网络--校园SNS网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新中国对中东国家的人文外交研究
    冷战后西方大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研究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战略定位思考——华东六省一市高校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的俄语语用学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 规划基金项目
    全球传媒语境中的中国民族问题 上海市哲社项目 青年项目
    中国热点外交的理论与案例研究 上海市哲社项目 一般项目
    基于语义网格的多语言信息资源检索与调度研究 上海市哲社项目 一般项目
    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以东欧文学为中心 上海市哲社项目 一般项目
    处理汉语句子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上海市哲社项目 一般项目
    中国大学生英语产出中词汇丰富性发展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 上海市哲社项目 一般项目
    上海市哲社项目 专题研究课题
    新兴大国协调与全球治理改革研究 上海市哲社项目 中青班专项课题
    国际组织行政模式初探:以世界卫生组织的治理经验为例 上海市教委 科技创新项目
    准联盟外交与大国准联盟战略比较研究 上海市教委 科技创新项目
    上海市教委 科技创新项目
    英语博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研究 上海市教委 教育科学研究市级项目
    中美贸易与“中国模式”的形成机制:从新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外围”结构的理论视角出发
    国际组织行政模式初探:以世界卫生组织的治理经验为例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国际环境比较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大科研项目
    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大科研项目
    上海世博会多语种国际舆情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大科研项目
    宋季明季爱国诗文再研究 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大科研项目
    外语学科系统评估与评价体系——以建立我国英语硕、博士点综合资料数据库和英语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起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 重大科研项目

    截至2014年4月,学校编辑出版《外国语》、《外语界》、《 外语电化教学》、《中国比较文学》、《国际关系》、《阿拉伯世界研究》、《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英美文学研究论丛》、《东方翻译》、《外语测试与教学》、《外语战略动态》等11种学术期刊或集刊。

    其中,《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先后两度被评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06年、2010年),也是国内唯一一份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MLA)收录论文标题和摘要的语言类期刊。而《国际观察》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的排名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12年位列政治学类第4位。

    据2014年4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约90万册,中外文报刊2000余种。英、俄、德、法、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的原版图书资料较为丰富,另外还收藏有葡、意、希腊、印尼、荷兰、瑞典、乌克兰、希伯来等语种的图书。其中虹口逸夫图书馆的英语语言文学资料中心(简称英文资料中心)由教育部重点资助建设,在英语语言文学方面藏书丰富。

    学校先后主办或承办了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文体学国际研讨会、音系学国际研讨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年会、第三届对比语义学和语用学国际研讨会、第十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俄语教育三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高校俄语大赛、第十二届世界俄语大会、公关关系论坛、首届中国外语战略与外语教学改革高层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日耳曼学六十年学术研讨会、“中国外交的新领域、新议程、新机遇”学术研讨会、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青少年与媒介消费国际研讨会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

  • 社会科学教学部、体育教学部、

    、信息技术中心、教育部出国人员培训部、教育部出国人员上海集训部

    截至2014年4月,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3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个):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阿拉伯语语言文学

    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国际关系

    校级重点学科(7个):日语语言文学、政治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

    (3个):翻译硕士(英汉、法汉、俄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

    获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的全球最高评级,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

    非通用语种群(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

    非通用语种群(朝鲜语、波斯语、泰语、印尼语、希伯来语、越南语)

    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西欧语种(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

    截至2014年4月,学校已先后与5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90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

    ,与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保持了密切的交流往来。年,每年有约40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到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习汉语和相关学位课程,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学校分别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日本大阪产业大学、秘鲁天主教大学、匈牙利塞格德大学、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哈桑二世大学、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立外国语学院合作开设了7所海外孔子学院,遍及亚洲、非洲、欧洲和南美,致力推广中国文化,沟通世界文明。

    (外教社)编辑出版各类著作教材1268种,其中重印书890种,重印率高达70.1%。《中国高被引指数分析》公布的2010年语言文字领域高被引频次最多十本图书中,就有五种出自学校的出版社。此外,学校师生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各类高端国际会议、体育赛事、艺术展演等重大涉外活动中,弘扬志愿精神,发挥学科特长,提供专业的多语言服务。

  • 校训: 格高志远 学贯中外

    校训中的“格高志远”出自《

    ·缁衣》中的“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和南朝梁萧统编著的《

    》中的“气高志远,似若无敌”。而“学贯中外”则源于“

    ”,这里用的“学贯中外”,而非“学贯中西”,因为“中外”无论在

    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比“中西”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校训英文翻译历时近一年时间,先后邀请了国内外三十名专家经过前后五轮翻译、投票、讨论和审定。除英文外的所有其它语种翻译均由校内相关语言学科专家、教授、学科负责人根据中文校训内涵、参照英文翻译译成,并经外国专家审定。

    品格高くして志远大に、中外の学に通ず

    ???????????????????????????? ?????????????????????????

    1989年3月27日,由校务委员会确定为上海外国语大学校歌。该校歌由原英语系博士研究生

    作词,原经济贸易系1985级本科生

    谱曲,经群众试唱和上海音乐学院

    等专家审定。2009年,时值建校六十周年,歌词参照新校训进行了重新修订。

    上海外国语大学 / 崛起在华东

    与新中国同龄 / 同龄 / 前途无穷

    把中外沟通 / 让东西交融

    五洲四海 / 架一道 / 万丈彩虹

    学习万邦语言 / 时代的呼声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 奋斗终生

    把宏图建成 / 让中华飞腾

    继往开来 / 创一番 / 伟业丰功

    以展开的书本及茁壮的橄榄枝为主体构型,书本象征对学问与真理

    的求索,橄榄枝象征对和平与友谊的向往。两者衬托并环绕着代表学校的三个文字元素,依次为中文校名简称(上外)、英文校名缩写(SISU)、建校时间(1949年)。

    采用《鲁迅日记》(二函廿四卷)的手稿集字,自1956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后一直沿用至今。

    长方形旗帜,中央分别印有校徽、中文校名与英文校名全称

    上外蓝,象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和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

  • 虹口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毗邻鲁迅公园,校园玲珑精致,闹中取静,信步其间,亦有幽寂婉美之感。建校后,于1950年2月迁至此处至今,原为国立暨南大学一院,其旧址是民国十三年(1924年)兴办于上海西体育会路的

    (后易名“持志学院”)。虹口校区现为学校研究生高年级、留学生、培训生等的培养基地。除教学楼外,还设有逸夫图书馆、逸夫会堂、会议中心、健身中心、迎宾馆(留学生教育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科研楼、印刷厂等。

    内,占地总面积达867亩(约57.8公顷),于2000年至2003年陆续建成。松江校区位于松江大学城内,建成已逾十年,草木亦渐扶疏。松江校区现为学校本科生、研究生低年级的培养基地。依据不同语种国家的建筑样式特色设计建造的教学楼,充分体现了上外特色,如伊斯兰风格的东方语学院、维多利亚风格的英语学院、东瀛风格的日本文化经济学院等。其建筑汇集东西各国风采特质,相映成趣,或伊斯兰,或拜占庭,或英伦格调,或东瀛风情,与学校多语特色恰为契合。此外,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和学术讲座,亦使松江校区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 王国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

    、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副主任

    顾锦屏:中共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特邀顾问、原

    赵章云: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

    外交官,联合国难民署项目执行官

    杨国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总领事

    翻译室副主任,为国家领导人担任英语翻译

    蒋妙瑞:中国驻美公使级

    原国际合作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汪小澍: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曾任外交部西欧司

    朱裕华:意大利上海联谊总会名誉会长

    :俄语翻译家、《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时代出版社社长、上海俄文学校首任

    、高尔基《在人间》首译者、上海外国语学院第一任

    :字芦浪,文学家、翻译家、中古英语专家、乔叟研究专家、比较文学学者

    :文学家、古诗词翻译家、中古英语专家、弥尔顿研究专家

    :原名家鹤,字颂年,笔名丹歌,文学家、法语翻译家,译有《茶花女》、《三剑客》等

    :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英语系教授、《青岛时报》主编

    :法学家、曾任远东军事法庭中方大法官梅汝璈秘书

    董任坚:教育家、时任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筹备委员会召集人

    侯维瑞:英美文学专家、著有《现代英国小说史》(国内系统研究英国文学的最早专著之一)

    :英语教学法专家、主编《新编英语教程》(八十年代后最有影响的英语教材之一)

    王德春:语言学家、中国修辞学会会长

    :英语翻译家,译有《严峻的考验》、《戴西·米勒》等

    夏平:翻译家、六十年代中国驻联合国六名同声传译之一,精通欧洲六国语言

    :阿拉伯语学者、约旦皇家研究院通讯院士,埃及阿拉伯语科学院通讯院士

    :希腊语学者、著有《简明汉希词典》,并主编我国第一部《希汉词典》

    :西班牙语学者、翻译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首译者

    :著名翻译家,译有《道连·格雷的画像》、《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编导,作品包括电影《好兵帅克》、《

    :著名英语教育家、翻译家、大连外国语学院前院长

    郭振宗:俄语翻译家、原上海译文出版社编审,译有《

    :新华网总裁、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党组成员

    江和平: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

    :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副主任、教育专题部主任

    评论员、曾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欧盟和北约首席记者

    杨超: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

    田仁灿:海富通基金有限公司总裁

    张骏:信诺传播顾问集团副总经理

    仓之毅:罗客就业中心创始人

  • (1.5)、涂峰(8.3)、张培成(0.1)、

    (4.2)、张显崇(6.12)、

    (2.3)、涂峰(7.3)、张培成(4.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语词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