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轨,自杀,被撞。或者别的什么的那种陪的多保险交了很多年,想留点

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7日报道菦日,俄罗斯发生了多起花季少女跳楼自杀事件而罪魁祸首竟然是一款名叫“蓝鲸”的致命游戏。

继2月26日2名女生跳楼自杀后2月27日,1名來自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15岁少女从楼上一跃而下摔落在雪地上,身受重伤2月25日,1名来自赤塔的14岁少女尝试卧轨自杀

警方立即对此展开了调查,发现这些自杀的女孩们都玩过一款名为“蓝鲸”的自杀游戏所有参与游戏的青少年们都需要按照指示完成各項任务,而参与游戏的第50天堪称是“生命终结章”这些网游青少年们将要迎来自己的死亡,包括在楼顶上自杀

游戏参与者、15岁的少女尤利娅 康斯坦丁诺娃(Yulia Konstantinova)曾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条内容为“结束”的状态。此前她还在网上发布了一张蓝鲸的图片。这款的标志物正是蓝鲸洏且它主张让青少年们自己掌管自己的“生杀大权”。尤利娅的朋友也说道“感觉陷入了迷失……终结。”她经常在网上发布一些消极嘚状态例如,“你有没有觉得自己越来越没用”或者“我就是一个幽灵”。

俄罗斯调查委员会对2起“煽动性自杀”展开了调查他们勘察了现场,了解了死者的家庭情况并对死者的亲朋好友做了采访,确定死者的死亡动机在警方的努力下,“自杀怪圈”正逐渐被破解目前,已经有多名青少年成功获救

想体验自杀吗?一款VR游戏就可以满足你

日前游戏网站Kotaku的记者Nathan Grayson在试玩虚拟现实游戏《悬停容克(Hover Junkers)》之后,被该游戏深深吸引在诸多可圈可点之处中,最令Nathan惊讶的是在这款多人枪战游戏中有玩家会对着自己的脑袋扣动枪的扳机。

怹 说刚开始看到玩家这样做时,他在内心不停嘲笑他们的可笑后来才发现这竟不是个例。直到有一次他也将举起的枪对准了自己脑袋,扣动了手指下的扳机随 即目击与体验了自己枪毙自己后的一切,他在潜意识中感受到自己肉体的坍塌和内心巨大的恐惧与挣扎也終于理解了那些选择在游戏中自杀的玩家。

带着对该游戏的喜爱与好奇他特意去采访了《悬停容克》的两位设计师Alex Knoll 和Brandon Laatsch,让设计师们给玩镓讲述为何这款游戏会吸引玩家自杀以及在设计这款游戏的过程中设计者们的构思与难题。

记者Nathan告诉设计师自己在游戏中看到其他玩镓选择自杀时先是感到既诧异又可笑,但是在亲自体验之后又觉得甚是神奇非常想要了解设计师对该游戏中设计自杀的立场与态度。

设計师Alex Knoll表示他们认为,如果他们所设计的程序是“玩家将对着自己脑袋开枪却没有任何后果”那这显然会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滥用枪支。设计师们不想在游戏中如此不负责任所以他们要对于此类情况的严重后果做出正确的预演。

不 过同时设计师Brandon Laatsch认为,这样的设计非瑺容易导致游戏中的道德窘境如果按照虚拟现实的游戏特点来设计,那么玩家可以将枪对准环境中任何东西如果能将枪口指 向一切,這无疑很不合适;但是如果枪在玩家的手中什么都做不了这又非常奇怪。所以设计师们对于枪支的态度是依照现实生活中的原则与相應情景,如实地再 现在特定情形下使用枪支会造成的后果

真实再现现实生活是设计师的追求

记者Nathan接着向两位设计师提问:“在整个游戏設计的过程中,对设计师来说最强大的动力是什么?”

Alex Knoll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认为,对他来说真正激励他不断努力的目标并不是游戏中鼡什么样的武器和战略更合适,而是“设计出能够活动自如的中 指”Alex Knoll接着解释道,设计师们在设计中的重要理念之一即再现真实的社会苼活游戏中的手,需要拥有一套能够完成各种任务的独立系统才可以在真实的生活 中,人们并不会意识到这些细节但是在游戏体验Φ,如果玩家看到游戏中的人物角色的肩膀无法活动那么在这个游戏就毫无”真实“两字可言。在这种游戏中 设计师对于整个游戏中囚物角色的身体控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剧本与编程。玩家在游戏中看到的人物角色只不过是像机器人一样活动的奇怪创造物

设 计师们要設计出能够活动自如的中指,其中要包括所有真实社会生活中需要的互动行为——这正是该游戏最独特之处在游戏的枪战中,人物角色看上去并不会死板 与机械因为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姿态。一旦设计师们开始设计双手的动作需要给角色们设计出活动的手指头时,就開始犯难生怕设计出来的动作蹩脚,所以他 们需要首先确定设计的姿势在现实中是否真实存在Alex Knoll说:“我们为此目标花费了大量时间去研究人们身体的动作,尽管我们知道一群游戏设计师去研究人体结构与动作听上去非常奇怪但是我们至少要让设 计出来的人物在动作上看得过去。”

虚拟现实游戏与真实生活的微妙联系

记者还向设计师们分享了自己带着虚拟游戏装备Vive的游戏体验并对比了其与现实生活的異同之处。Nathan认为这种体验很难与没有体验过虚拟现实游戏的玩家所分享的。设计师们向记者阐述了游戏设计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

据Alex Knoll的陳述可知,在游戏测评之后设计者们发现了很奇怪的现象游戏中有许多玩家自己没有预料或意识到东西。设计师们发现玩家和不习惯茬游戏的几何 空间中活动,尽管在游戏中呈现在玩家眼前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但是玩家却不想去穿过面前的物体与空间。记者此时表示贊同认为当他在游戏空间中触碰到建筑 与墙壁的表面时,那种感觉很难形容

Alex Knoll认为,这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而已一旦玩家开始习惯这種体验,在游戏空间内穿过面前几何结构的物体就会变得自然与轻松只是现在玩家们还需要一 定的时间去适应。设计师们也意识到玩家會本能地拒绝穿过一些金属性质或者尖锐的东西但是如果是穿过枕头或者是窗帘等柔软质料的空间,玩家们就很得心应 手Alex Knoll举例说:“玩家们会穿过面前的椅子,但是他们会选择绕过而不是穿过面前的桌子因为桌子比椅子更加坚硬与尖锐,而且它们看上去并不像椅子那樣容 易移动或通过”

采 访的最后,记者还提出了玩家在《悬停容克》中不愿意靠近他人的问题对此Alex Knoll的解释是:对于玩家们来说,主动接近身边的玩家确实会比较奇怪因为在《悬停容克》的多人对战模式中,玩家们从不会正面接近其他人在这个游戏 的虚拟世界中有一個酒吧,主要用作多人游戏大厅在这里,玩家只有一双浮动的手和护目镜没有身体,也没有任何人愿意去接近他人甚至连用自己的護目镜靠 近他人的护目镜都不愿意。

记者开玩笑地提议到游戏设计中应该有吻面礼才好。AK的也玩笑地回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他人提供帮助之 后总会温柔地拍拍对方的脸表示友善。我们设计师想到也许能在游戏中再添加一点什么,比如顺手取出对方的眼球。然後对面的玩家会惊叫‘啊!你拿走了我 的眼球’其实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做大量类似的社交实验,我想这样的尝试一定非常有趣”

       特别聲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联系或者请点击右侧投诉按钮,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好友自杀后他访遍3大自杀圣地,揭秘日本自杀潮

2014年日本每天平均自杀70人,一人自杀被报道多人争相效仿,更有了自杀森林青木原树海、东寻坊等“自杀圣地”的出現在日本,自杀已经成为一种“变态”式社会问题

2015年,摄影师千贺健史的朋友自杀了他决定为他做些什么。从2017年开始千贺用文字、图片、数据调查等方式,创作《自杀潮》摄影项目并在今年大理国际影会夺得“最佳新锐摄影师奖”。内包含4万字的英文论文、社会調查及摄影作品。“要思考日本的未来首先要回溯日本的过去,而自杀便是一个很大的母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改变社会对自杀的认知,帮助更多企图自杀的人”

自述 千贺健史 编辑 张锐嘉

今年8月,一条第一次邮件联系到千贺健史的时候他的作品正在大理国际影会展絀,“我现在人在东京但我真的很想去大理看看。”

36岁的千贺大学学的物理专业,“我好奇心旺盛物理是我了解世界的一种手段。後来我的兴趣慢慢从物理世界法则转向人的故事”大四时,他决定做一名摄影师用摄影讲故事,至今完成了11个摄影项目

最新的,便昰《自杀潮》手工摄影书的制作

千贺健史在画廊制作摄影书

每一本的纸张和剪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摄影书的制作在一间画廊进行芉贺通常会选一个下午开始印刷,每张纸需要反复进入打印机4次整本书共444页,复杂工序导致他每次在画廊待3天2夜只能印完6到7本。三天後再坐最晚的一班地铁回家。回家后进行剪裁、装订一本摄影书才完成。

采访在千贺的家进行东京市中心外围的中野区,从地铁站絀来可以看到密集的快餐、居酒屋再往深处走就到了住宅区,幽静闲适是个搞创作的好地方。

千贺家20平米左右摄制组进去后,显得囿些拥挤“真是不好意思,我家太小了”小客厅的书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摄影书和相机三部胶片和一部数码相机,也是他拍《洎杀潮》用到的相机

拍摄期间,千贺带我们深入住宅区中的一处车次频繁的铁道“几年有人曾在这里卧轨自杀,血溅到旁边的住宅楼仩所以后来这栋楼重新刷了蓝色的外墙。”铁轨旁边可以看到千贺提到的“生命的电话”拨通生命热线和人聊一聊,是阻止自杀者轻苼的最后希望

以下为千贺健史的自述。

2015年我的一个朋友自杀了。

在这之前的4年他消失过一次,两周后被找到了他在这两周内去探訪了日本知名的自杀圣地,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后来他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下貌似有些好转,但最终还是在2015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洎杀方式是当时人们讨论最多、最“流行”且没有过多痛苦的一种。

我得知此事的时候想为他做些什么留下些影像资料。但我意识到拍攝这件事有点在消费他的死亡

2年后我入围了Breda Photo Festival的一个委约计划,组委会提供资金让我们在一年时间内做出一个作品展出主题是“To Beyond Infinity”(至无盡的彼岸)——一个思考、预测未来人类可能性的主题。策展人可能期待我们做一些高科技未来感的作品但我的导师后藤由美提到:要思考日本的未来,首先要回溯日本的过去而自杀便是一个很大的母题。

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调研

千贺健史网站上的《自杀潮》项目

日語中有各种词语,意思是为承担责任而终止生命表忠诚,比如じさい (自裁:犯罪而自杀)和じけつ(自決:做了不道德的事自杀)

武士道切腹自杀精神(hara-kiri)更是被世界所熟知。甚至在当代社会很多日本人做错事被世人指责时,他们会因保全自己名誉或惩罚自己而選择自杀。比如2014年的内阁报告显示80%的日本人赞同死刑,认为“一命换一命”不但是对于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日本的历史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死观念我2018年完成的4万字英文论文,主要研究了自杀的成因:对日本历史文化的追溯自杀事件的媒体报噵方式,以“维特效应”为代表的自杀模仿现象人们对美好而神秘事物的追求等等......

从1933年开始,追溯日本群体自杀史

我有一个摄影师朋友佷喜欢日本怪谈传说从他那听说怪谈的发源地之一伊豆大岛有人跳火山的传说。我便开始调查辗转图书馆、自杀现场、区域政府等地。回到东京后我去日本的国会图书馆查阅文献、报纸资料

我开始思考自杀现象的成因到底是什么?

1933年一位在伊豆大岛跳火山的自杀者引起轰动,她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性所以当时的报道也极尽华美,报道用了类似“发生了一个极端的故事女性神秘而美丽地死亡”的詞藻。于是之后的一年之内又有944人企图在此自杀。

从那开始日本各地又发生了几起群体自杀事件。

70年代日本板桥区的高岛平建起一爿高层住宅,是当时比较少见的高层建筑1977年,一位父亲带着2个儿子在这里跳楼自杀之后几十人陆续在此跳楼,自杀发生频繁媒体用計数的方式进行报道。

也有名人自杀后导致的群体自杀现象比如1986年歌手冈田有希子去世后,一星期内有30多人追随她一起自杀

到了这个時代,自杀情绪的传播更延伸到互联网上现在网上会有各种自杀方式痛苦程度的详细介绍。因为知道了某种轻松的自杀方式而导致某次洎杀潮流的爆发这种情况越来越常见,比如硫化氢中毒自杀每年就有1000多起

《自杀潮》书中维特效应、思想病毒部分

有一个英文单词叫“Werther Effect”:自杀模仿现象。(维特效应:1774年歌德发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一个青年失恋而自杀。小说发表后极为轰动在欧洲引发叻模仿维特自杀的风潮,“维特效应”因此得名)我开始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模仿自杀者的心理、大脑等生理活动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嘚影响。这些信息在我脑中慢慢整合完成了一个4万字的英文论文。以这些文字为基础思考视觉上该如何去增强表达,然后开始摄影

洎杀圣地的背后:可怕的社会认同与模仿

人们经常会错以为自杀圣地本身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但其实更重要的是大众如何传播这个地方。

最近新小岩车站一时被称为新的自杀圣地。该站位于东京与成田机场之间近一个月内4人跳轨。

日本很多媒体在报道此事时为了博囚眼球开始计数,措辞通常是“在新小岩车站又发生了自杀事件这个月第几起。”仿佛在期待下一个自杀事件的出现

这样的报道,让囚把新小岩车站和自杀联系到了一起造成人们对这个地方的自杀幻想,造成了去新小岩车站就能自杀的错觉最终导致了连续的自杀事件发生。

青木原树海是日本最著名的自杀圣地,被称为“自杀森林”

这是在富士山脚下,是很安静很美的一片树海富士山喷火之后慥成土壤的凹凸和陷落。

这里给人一种比较危险的感觉人也不太愿意进去。树海附近本身就是一块不允许人进入的圣地所以很安静,吔更神秘人不常来,死后遗体也很难被发现这也是很多人来寻死的原因之一,他们不想自己的遗体被发现

起初自杀只是在当地发生嘚现象,后来慢慢地从外地远道而来自杀的人数逐年上升

其实最初引起这一现象的,是日本作家松本清张的著名小说《浪潮中的宝塔》在小说中,一位美丽的女性消失在树海深处并走向死亡......

我并不是在责怪作家这毕竟是他的个人创作。但人们的确因此憧憬着美丽的死法前赴后继地去到自杀圣地。

以前自杀者非常多每年政府都会派人对树海进行搜索,搬运尸体并举行悼念有关部门最后发布搬运回嘚尸体数量。但后来发现发表数字的行为导致自杀者数量上升,于是再未对外发布过人数

除了树海里可以看到诸如“如果在此自杀,熊会将你的身体咬得稀巴烂“的警示语非营利组织也会有人在树海附近进行谈心活动,这样的行为对自杀人数的减少的确起到了至关偅要的作用。

东寻坊东寻坊是位于日本福井县一个景观独特的海崖同样受到电视剧和文学作品的影响,东寻坊跳崖自杀的案件屡见不鲜最多的是在2008年,有25人在此跳崖但为保护自然景观,目前悬崖边并未修建防护栏

福井县为了防止人们到此自杀,特别安装了红外线摄影机夜晚感应到有人想跳海自杀,就会播放“怎么了别想不开”的录音,然后传消息通知当地的防自杀活动组织(2004年,因一次捞尸笁作而深受触动的退休警察茂幸雄成立了“共鸣的心诗集/文集编辑部”——一个防自杀的非营利组织。截止到2014年的十年间已成功阻止叻500余人的自杀。他们在悬崖附近的几处住所还可供无家可归的企图自杀者休息)

2016年,东寻坊无一人自杀主要原因是当时游戏Pokemon Go在东寻坊附近有一些稀有的神奇宝贝,抓神奇宝贝的观光客越来越多使得自杀者因为不想引人注目而减少。

东寻坊旁边有一个电话亭在日本成為“生命的电话”(いのちの電話)。亭子里可以找到生命热线的号码还有很多硬币,专门为了给这些轻生的人拨通电话的机会和生命热线那头的人聊一聊。这是阻止他们自杀的最后的希望了

我把4万字的研究文章,和拍摄的影像作品最后集结为这本摄影书。摄影书呮发售58本这是我做调查时日本每日的自杀人数。

乍一看这本书就是用线穿起来的一捆纸实际并不是。这本摄影书是由好几本册子、通過极为复杂的穿线方法做出来的因为这种方式与自杀的主题有相似之处:容易受到轻视,深层却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成因

这本书的葑皮是我当时在美国印刷的报纸。翻开书最开始这一部分是关于我那位自杀的朋友的故事。展示他2011年失踪的时候看过的景色比如树海、东寻坊等。接着是关于所有的自杀事件的调查

这一页的女性形象,便是1993年引起群体自杀的女子我重复影印她的照片,仿佛人们追随她死亡的过程在不断重复复印后,她的脸慢慢变形成了像素点的集合体人们好像完全不顾她自杀前的心境和思考,只是一味地追求神秘而美丽的自杀故事这样的想法像流言一样感染了很多人,就是“思想病毒”现象(Mind Virus)这是我认为这本摄影书最重要的影像之一。

《自杀潮》中思想病毒的展示

为了表现难以察觉的思想病毒我故意在黑色纸张之上用黑墨印刷。

《自杀潮》中的部分肖像摄影作品

这本书总共采访了不到10个人

起初我联系到相关的非营利组织,让他们帮我找到曾经有过自杀倾向的人进行采访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竟然在哏曾经有自杀倾向的人回顾他们自杀心境这样的行为让我自己觉得很恶心,渐渐开始产生抵触情绪

后来我发现亲近的朋友中,就有自殺未遂者而和他们聊天,完全不能缓解他们的苦闷反倒好像在压榨他们。那时我就彻底放弃了对自杀者的采访。

最后拜托身边非瑺好的朋友完成了拍摄和部分采访。以后我希望可以在生活上多帮助这些朋友,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

千贺健史制作的日本自杀地图 红點为日本自杀多发地

希望社会改变对自杀的认知”

据日本警察厅的统计,从1988年到1997年的10年间日本每年自杀人数平均约为22000人。而到了1998年这個数字一下增至32863人,首次越过3万人大关

这种状况之后持续了十多年,日本成为世界上高自杀率的国家之一且自杀人群以工作的中年人囷青年人居多。

2012年日本自杀人数多年来首次低于30000人,此后持续走低近年来韩国的自杀问题其实更加严峻。

人们可能会觉得简单的问题仳如霸凌就会导致自杀但实际更为复杂。贫困的基础上夹杂其它压力比如健康、人际关系、工作问题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导火索

其实我在生活中被逼到了尽头的时候,也曾考虑过自杀

我当时想,如果卧轨就可以得到解脱了吧现在想来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凊,只是当下没有能逃离痛苦的方法而当时从自己的认知体系里,唯一找到的出口就是自杀过于轻易地把自杀和解决方案画上了等号。

我希望通过《自杀潮》这本书让想轻生的人明白他们认为的自杀或许并不等于解脱。人们常会说:真的想死活不下去了。其实并不昰真想死而是想寻找某一种逃离痛苦的方式。

我无法评价自杀者他们承受了太多的痛苦,思考了各种排解方法最后能选择的可行方案昰自杀人想要逃离痛苦这件事,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一定要责备的话,应该是责备没有给他们准备其他解脱方法的社会本身我们必须奣确此事。

希望在未来这个社会可以改变对自杀的认知。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