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税负增加的原因形象差的原因是什么

股票/基金&
段纯锴:中国保险业形象陷入困境 亟待重塑
  段纯锴
  中国的()业在经历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与高速增长相伴而生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国保险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陷入困境。研究中国保险业形象困境的成因,以及如何重塑形象是摆在保险行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中国保险业形象陷入困境
  中国保险最早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现代中国保险业始于改革开放。1992年美国有限公司将个人保险营销体制引入中国后,其业务得到了飞速发展,后又经历了以银行保险业务为主推力的井喷式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保险是一个白领职业,以专业性强、学历高和收入高为形象特征,所以中国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最初印象是,这是一个受人尊敬和充满前途的朝阳行业。但是,发展到今天的中国保险业仿佛陷入了一个怪圈:社会美誉度与从业者整体素质双双下降并互为因果、相互牵绊,中国保险业正上演着一幕“劣币驱逐良币”的情景剧。
  销售环节误导扰民
  谈到保险,社会公众首先想到的便是保险营销员。保险营销员是保险服务的窗口,他们的服务是社会公众对保险业最直观的感受。保险营销员滔滔不绝的讲解和百折不饶的精神,对消费者来说,既有受尊重的光荣,也有被打扰的烦恼。伴随银行保险业务的迅速发展,销售过程中,保险营销员往往夸大收益、隐瞒风险,例如一些保险营销员在银行网点劝导老年人等人群,使他们将原本准备存款的资金购买保险产品,导致投诉案件大量发生。2010年以来,电话销售保险的方式迅速兴起,电话扰民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保险销售环节的误导、扰民问题已经对保险业的社会形象产生了严重影响。一些电视节目中,保险营销员甚至被形容为站街叫卖的游商小贩。保险业所受到的歧视比比皆是。
  环节问题突出
  在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后,一旦合同约定的事件发生,消费者向保险公司讨要赔款往往成为令人头疼的事情。首先是在赔款金额的确定上,保险公司往往会充分运用合同条款,尽量少赔少付;其次是当赔款金额确定后,保险公司往往又尽可能拖延赔付时间。此时,消费者不得不托关系、找门子向保险公司索要赔款,顺利时可以赔付,但如果保险公司和消费者之间无法就赔款金额达成一致时,一些消费者不得不陷入漫长的纠纷调解处理和诉讼之中。近年来,保险理赔纠纷案件数量日益增多,理赔难的问题逐渐突出。理赔作为保险业提供的核心服务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行业形象的认知。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相比于国外保险业、中国的银行业,中国的保险业从业者整体素质相对低下成为业内不争的事实。在改革开放初期,保险行业虽小,但从业者整体素质与银行业无异。随着大量中小保险公司的涌入,以及市场规模的迅速膨胀,保险人才培养所形成的人才供给远远跟不上人才需求的增长。造成的结果是,高级管理人员在业内无序流动,同时中小保险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储备日趋捉襟见肘。与此同时,在前端的销售队伍中,保险营销员低学历化、大进大出的现象十分明显。保险公司以经理等专业名号招入大量营销员,这些营销员在将其周围人脉资源耗尽后,便又大量脱落掉。保险销售对营销员的专业知识等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低,对其人脉关系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短期行为更加助长了销售误导等损害保险业形象行为的大量发生。
  中国保险业形象困境成因
  造成中国保险行业形象困境的原因,业内人士都在认真思考。按照理性假设下成本收益分析的经济学基本方法,每种现象都是理性行为人收益大于成本的选择行为所造成的。同时,运用归纳逻辑方法,层层推理,可以归纳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非理性竞争与规模导向
  回顾近10年来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与收入增长相伴的是市场主体数量的迅速增加。市场主体的增加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引入充分竞争方面,符合我国改革的大方向,即以市场机制逐步取代计划机制。在实际效果上,通过竞争,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推动了保险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确立了中国保险市场基本体系。另一方面,保险市场主体数量的增加,给保险企业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压力。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保险企业纷纷采取规模导向的竞争策略。
  例如,一些保险公司总公司按年、季、月制定严格的以保费额度和增长速度为目标的考核指标,基层公司和一线营销人员则以保费数量的增加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在保费任务的压力下,在与保费挂钩的奖励诱惑下,一部分人就将诚信经营理念抛之脑后,采取种种短期投机行为,包括误导消费者、做假账套取费用、以高额手续费揽保等,严重损害了保险业的形象和市场长远发展的根基。许多基层经理认为,完不成总公司的任务将会受到惩罚,违规竞争被监管部门查处同样会受到惩罚,但由于市场监管力量有限,违规操作被查的概率也许不大,两害相权取其轻,便铤而走险。因此,非理性竞争导致决策行为的扭曲是保险业陷入形象困境的首要因素。
  外来模式与文化冲突
  自1992年友邦保险将个人营销理念带入中国以来,中国保险业发生了以个人营销为标志的历史性革命。这一营销体制彻底改变了中国保险业的结构,引发了保险业的爆炸式增长。但是,这种体制起源于西方国家,并以西方文化为思想内核。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个人营销理念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强调发挥个人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个人信誉,体现着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和对自身职业成就的强烈追求。例如,纽约人寿的个人营销采取“精英模式”,成为百万圆桌会议(全球寿险精英的最高盛会)的会员是每个营销员的职业追求和无上荣誉。个人营销体制引入中国后,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内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消失了。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集体主义。个人营销体制来到中国后变化成了人海战术的营销模式。保险公司采取各种方式对营销员进行严格管理,并用人海战术开拓市场。同时,中国的保险营销员往往以血缘方式进行保险展业,就近资源穷尽后便无计可施,缺乏国外个人营销员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和长远职业规划。这种模式已然与西方的个人营销理念背道而驰。在西方的个人营销体制下,个人代理人对自身的信誉十分珍视,而且西方国家具备了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管体质以及行业自律机制以约束惩戒失信行为。中国的人海战术营销只重视量增加,而忽视了质的提升,这是当前保险营销队伍素质低下,销售误导频发的根本原因。
  从保险的经营模式上看,西方保险经营采取“严进宽出”的模式,而在中国保险业则采取“宽进严出”的模式,这一改变扭曲了保险业的科学经营方式,表面上看这适应了中国国情,实际上却造成了保险在中国的经营困境。这一经营模式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理赔难,在竞争压力下,保险公司通过降低承保条件,甚至隐瞒条款误导消费者并支付超额手续费给代理人。这样,实际上是降低了保险产品的费率水平,一旦发生索赔,保险公司只能千方百计减少赔款支出以控制损失。
  综上所述,保险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个人营销体制和保险经营模式来到中国,既没有保留原本的精髓,也没有完全扎根进中国文化土壤,这是造成保险形象困境的重要原因。
  大环境与诚信缺失
  从保险业生存的外部环境来看,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对保险业形象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经济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法制建设尚未健全,市场经济道德标准还未形成,这就造成了社会整体诚信水平不高的现实。保险业是以合同为产品的服务行业,这样的社会环境对其影响更大。实际上,各行各业都存在诚信缺失的情况,只是保险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经济部门,对合同履行的法制环境、市场机制等有更高要求。大环境的诚信缺失的影响在保险业会被放大了。所以,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中,保险业的生存环境显得十分严峻,形象建设的任务也更加繁重。
  如何重塑保险行业形象
  开展正面宣传,寻求舆论突围
  在信息时代,舆论的力量异常强大,被太多负面报道包围,不利于保险业摆脱形象困境。形成积极向上的保险行业文化,并在全社会开展保险形象的正面宣传,为当前舆论环境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对于保险业突破负面报道的包围,走出形象困境至关重要。实际上,整个保险行业已经在行动。2012年底,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多家保险公司投资并推出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等重要媒体的黄金时段播出,主题为“保险让生活更美好”,旨在传递“美好、和谐、阳光、关爱”的保险文化。日,全国首个保险公众宣传日在北京启动,在全国范围内倾听公众呼声。这些活动对普及保险知识,宣传保险功能,改善保险形象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变竞争方式
  市场化是中国改革的大方向,推进保险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建立有序、高效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改善保险业形象的重要途径。推进市场化改革,需要更加清晰地明确监管部门、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等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定位。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市场监督职责和消费者保护者职责,负责搭建公平、科学、有效的市场框架,并予以监督管理。例如,建立“提示制度”,在保险销售环节增强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包括身份提示、条款提示、回报率和风险提示等,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保险公司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就必须自负盈亏,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责任。建立市场退出机制是完善市场机制所必须具备的环节,是使保险公司对其自身行为负责的必要保证。只有保险公司成为了真正的市场主体,才能更加重视自己行为的后果,才有可能改变目前中国保险市场中规模导向的竞争理念,才能以利润为考核目标,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服务投入,才有足够的动力开展产品创新,改变目前保险产品单一的局面,从而大幅度减少恶性竞争行为,改善保险行业形象。
  改革营销体制,适应中国国情
  西方现行的个人营销模式引入中国后,没有将西方体制的精髓予以保存,同时也没有针对中国文化环境特点进行实质性和适应性地调整。所以,必须在强化内核和适应国情两个方面进行改革。
  西方个人营销体制的内核在于发挥个人能力,这一点在引入中国后消失了。实际上,这一内核是可以在中国文化土壤上予以保存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从来不排斥个人能力的发挥。因此,保险业应当重建保险营销员队伍,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准,最终使保险营销员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可以采取提高保险营销员准入门槛的方法,例如提高保险营销员的学历要求等。另外,可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用监测系统,加强对保险营销员的诚信水平的监测,逐渐形成珍爱个人信誉的良好市场氛围。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这种文化源于中国长期的封建经济统治,保险业要适应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要形成严格管理的营销团队,最关键的是必须提高营销员的集体归属感,而这正是当前个人营销体制的不适应性的症结所在。保险营销体制改革的方向,应当是保险公司与保险营销员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劳动合同用工关系,彻底改变目前代理合同用工关系下,保险营销员尴尬的身份定位。虽然这样做会增加保险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但为了保险业的长远发展,实行全面的改革是必要的。在员工拥有归属感后,可以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儒家文化的团队内层级制度,通过晋级的方式形成更强大的激励机制。相信经过改革,保险营销员队伍的素质会逐步得到改善,保险业形象的重塑也会指日可待。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10/18 08:4510/18 01:2710/17 10:4010/17 09:3210/17 08:5210/17 08:4310/17 08:1210/17 07:56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保险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品活动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您当前的位置:&&&&&&
保险业不良形象是否会扭转
【字号: |
  63年-----1949年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诞生,直至今天已经经历了63年的漫漫发展路。
  4个篇章-----保险业斥巨资拍摄保险宣传片,改善民众对保险业的偏见。宣传片分为4部分。
  23.86亿元----保险为社会公众提供23.86亿份保障计划。
  5.7亿元----保险为5.7亿户次农户提供2.25万亿元农业风险保障。
  74亿人----保险为74亿人次提供健康险、养老险和企业年金服务。
  500所----保险行业已援建超过500所希望小学,资助60万中小学生。
  最近,一条新闻充斥在各大网站财经主页的头条------&保险业砸亿元上央视重塑形象,元旦后或率先亮相。&
  谈到保险,很多人都对它有着严重的偏见,认为它是骗人的一项行为。甚至在许多地区都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一人做保险,全家都丢脸。&造成民众对保险有着这么大偏见的原因不是一日两日形成的,&冰冻非一日之寒&。
  保险发展史
  1949年10月,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大综合国有保险公司诞生;但到了1958年的12月,全国财政会议正式决定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直至1979年11月,停办了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业,同时中国保险学会成立;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对保险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到了1991年9月,开始起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部保险法;1993年,有了新中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保险企业;1995年10月,《中国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保险业迈进法制建设的新时期;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0年,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综合保险经纪公司成立;同年的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2004年,我国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2007年9月,我国保险进入电子商务时代。
  &[1]&&&
关键词:保险|行业
稿源:保险赢家
责任编辑:郑敏保险业不良形象是否会扭转_保险频道_保险视点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保险业不良形象是否会扭转
  63年-----1949年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诞生,直至今天已经经历了63年的漫漫发展路。
  4个篇章-----保险业斥巨资拍摄保险宣传片,改善民众对保险业的偏见。宣传片分为4部分。
  23.86亿元----保险为社会公众提供23.86亿份保障计划。
  5.7亿元----保险为5.7亿户次农户提供2.25万亿元农业风险保障。
  74亿人----保险为74亿人次提供健康险、养老险和企业年金服务。
  500所----保险行业已援建超过500所希望小学,资助60万中小学生。
  最近,一条新闻充斥在各大网站财经主页的头条------“保险业砸亿元上央视重塑形象,元旦后或率先亮相。”
  谈到保险,很多人都对它有着严重的偏见,认为它是骗人的一项行为。甚至在许多地区都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一人做保险,全家都丢脸。”造成民众对保险有着这么大偏见的原因不是一日两日形成的,“冰冻非一日之寒”。
  保险发展史
  1949年10月,新中国第一家全国性大综合国有保险公司诞生;但到了1958年的12月,全国财政会议正式决定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直至1979年11月,停办了20多年的国内保险业务开始复业,同时中国保险学会成立;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对保险企业管理的法律文件;到了1991年9月,开始起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部保险法;1993年,有了新中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保险企业;1995年10月,《中国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的保险业迈进法制建设的新时期;1998年11月,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2000年,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综合保险经纪公司成立;同年的11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2004年,我国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2007年9月,我国保险进入电子商务时代。
  六十三年的漫漫发展路,一部分民众已经开始重新认识、了解保险。但依旧有一大部分民众对保险的偏见还一直存在,究其原因,无非不就是营销员的误导营销。
  三个不认同
  在保险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三个不认同”。(1)消费者不认同,理赔难、销售误导、推销扰民等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问题反映强烈,且长期以来没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方法,导致消费者对行业的不信任;(2)从业人员的不认同,保险基层业务员压力大、收入低、社会地位低,感觉被人瞧不起,对自身发展没有信心;(3)社会不认同,行业总体仍然停留在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为了业绩不惜弄虚作假、违法违规,在社会上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认为,行业的这些弊端正在不断地侵蚀保险业发展的诚信基础,严重损害行业形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极有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制约行业可持性发展。
  宣传片新形象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多家保险公司拍摄了四个篇章的形象宣传片来传递保险理念,促成公众认识保险的功能,提高全社会投保意识。
  四个篇章分别为责任篇,保险时替他设想;承若篇,保险时为他人护航;关爱篇,保险时对亲人的担当;保险心声篇,是收获时节的保障,是伴随身边的希望。
  而宣传片的形式则为,每一个篇章最终汇成“保险让生活更美好”画面,并以行业监管、行业协会的名称以及保险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出现在字幕结束。
  农业气象与农业生物灾害
  举例了解一下,以1999年、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各省份单位播种面积的成灾比例与全国的均值相比较,结果表明。全国12个省份的旱灾情况重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内蒙古、甘肃、辽宁旱灾最为严重,成灾指数在2.5以上;10个省份洪涝严重于全国平均水平,前四分别为湖北、重庆、安徽、湖南;8个省份风雹灾情重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依次是浙江、北京、海南、青海、河北;7个省份风灾重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最为严重的是宁夏、青海、内蒙古、湖北;10个省份农作物病虫害受灾情况重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省份农田草害情况重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省份农田鼠害情况重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4个省份为重灾,依次是北京、吉林、青海、重庆,北京历年受灾最为严重,成灾指数平均在3.4以上。我国的各种自然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和省份变化较大,差距很大。
  贫困学生现状
  “在穷不能穷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放眼当下,农村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不但教育落后,很多学生更是吃饭都成问题,在他们的意识里或许根本没什么食物营养的概念,只要能三餐吃饱,有牛奶蛋肉更好。在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普遍“营养贫困”,近一半的学生不能保证每天吃上3顿饭,47.6%的农村学生每天只能吃到两顿饭,其中有66.4%的学生不吃早餐;在一个月内,有1/3的学生吃不到肉,2/3的学生吃不到鸡蛋,80%的学生喝不到奶,39%的学生不吃豆类,35%的学生每天只吃一种蔬菜,主要是土豆、白菜和萝卜等,多数靠自带的咸菜、辣椒酱甚至盐拌饭。
  宣传片传递数据力量
  保险为社会公众提供23.86亿份保障计划,累计赔付支出超过2.5万亿元,这是全国4亿家庭的需要;保险为5.7亿户次农户提供2.25万亿元农业风险保障,三农保险产品达700个;保险为74亿人次提供健康险、养老险和企业年金服务,养老、医疗、健康等保障储备达3.8万亿元。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正是关注所有人的健康;信用保险累计为国内外贸易承担风险保障金额逾10.13万亿元,保险资金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及保障房建设,累计投入达2592亿元;保险行业已援建超过500所希望小学,资助60万中小学生,捐赠20亿元公益款项,10万从业人员投身志愿者活动。
  编辑解读:其实不光是保险营销员存在问题,我国的保险代理人也存在一些问题。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年底,全国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和兼业代理机构的营销员共有2560532人,这类人大多保险知识不足,责任心不强,往往在推销是出现误导陈述、恶意招揽等违规现象,加之代理人员敬业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形成了保险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拓展业务到来了不利的影响。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辩论】保险公司和保险行业形象不好的原因探讨(不好意思发晚了= =)
&保险,在中国似乎是一个不太受人待见的字眼。在大多数中国百姓的心目中,保险甚至有可能会流落到和传销一个水准的所谓欺诈的行业。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保险产业发展初期业务员的水平不到位或对顾客的不正确引导所造成的,认为只要业务员能做好推广教育工作,改变业务员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保险行业也会随之变得高大,人们也就会像去银行存钱一样排队去保险公司。可是,真的是这样么?我国1949年建国以来几乎是百废待兴,更加上政治的错误尝试及十年动乱,很多产业差不多是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才以现代的方式起步。然而在三十年 风雨过后,其他产业都红红火火,而保险行业虽也有了长远进步,达到了一定水准,却难逃人们心中过街老鼠的形象。甚至另一个推广方式并不&文雅&的品牌安利&&作为中国唯一合法的传销品牌&&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又由于保险是国家重点发展的社会保障和金融产业,其产业模式和发展方式不太可能存在大的弊端。所以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猜测:保险行业形象不好与业务员推广并无必然联系,是由其先天因素或特性所致。首先我们明确一下保险的性质。传统意义上的保险即保障型保险,简单可以概括为在大范围内集资以应对范围内可能出现的意外并赔付,当这个范围足够大时,基本可以保证意外发生率的相对稳定,并可以达到集资和赔付相抵。然而问题就在于,这里的意外总是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说相对于个体来说一个人可能遇见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意外,而对这种人来说预先交的保费就相当于无效,从而很容易产生&保险无用&或&保险骗钱&的观点。而致命的事这种&白交保费&的人总是社会的大多数,甚至可以说是绝大多数&&这也直接导致了社会对保险的先天厌恶。另一方面即使有些人真的遇到了保险承保的意外并获得了赔付,他们很容易会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保险公司的义务而不会心生太多的感激,而悲痛之中人们很难保持理性地考虑各方面问题,也可能有一部分怨念会被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人们对保险的认识不够或者产生了偏差所致。在这里我要说,我们讨论的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社会怎样,绝大多数民众怎样,那问题就是怎样。关于我上面说的关于大多数&白交保费&和少数&赢得赔付&的群体来说都是从最简单的感性来对事物得出最直接的第一判断。我们不能或者说不可能保证民众的绝对理智,特别是在处理这些容易让人失去理智的问题上时。存在即合理,如果人们更多地会以这种感性的方法考虑事物,那么我们不能对其否认,而保险作为后来者(相对人性来说)就必须接受与之产生的冲突。而对于刚才没有考虑到的&绝对理性&的人,保险似乎也并不是尽善尽美。因为保险有一个不可解决的硬伤&&获得的赔付永远小于等于损失。这是说:如果是财险类保险,保险公司可以赔付一定金额或者提供服务,但其总价值绝不会超过损失;而对于寿险健康险等险种来说,保险却只能陪出&&说的直白点&&苍白的钞票,却无法挽回损失的亲人和自己的健康。这也导致了前面所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并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保障的&力量&在人们心中的强度。即便如此,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保险公司是盈利组织,其在保障至于获得的利润都绝大部分源于没有赔付的保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保险制度和其保障功能的怀疑。除了刚才的几点之外,保险还有一个比较中国特色但在我个人情感看来可能是最大的问题&&保险讨论的是意外或者灾难,而这些事物甚至这些话题再甚至是跟这些话题沾边的元素在中国社会都是不太为大众喜欢的。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不吉利的事情(通常也就是保险保障的事情)是不能拿到台面上说的。传统是我们的根本,我们不可能因为一个几十年的保险产业而改变几千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
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有人会记得三水嘛?
哈哈哈哈我来了!!!
卡掉了从来
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为何我国保险公司的民间形象总是较差?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速度在近年来是惊人的。2010年,我国保险市场规模还处于世界第六位,到了2015年,已经跃升至第三位。而保费方面,也从2010年的1.3万亿元暴涨到了2015年的2.4万亿元,在短短的5年内增加了超过万亿元。2016年,我国保险业似乎仍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截止到7月份,保费总额已经接近2015年全年的数字!在这一堆数字的背后,是我国保险公司快速壮大的行业状态。近来年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动作频频,&土豪范儿&尽显,正是保险业红利之下的反应。保险公司,已是我国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是我国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但是与宏观经济层面不同,保险公司在民间总是有着形象问题,很多人甚至&谈保险公司色变&。到底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代理人制度的异化
  其实保险代理人制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引进中国的。而在此之前,中国的保险公司基本上都是采取雇员制度。雇员制度的缺点在于负责销售的员工缺乏积极性,基本上就是坐等客户上门来签单,不利于保单深度与密度的发展。后来保险代理人在我国扎根,通过主动推销的方式让更多潜在客户了解到商业保险,对于我国的保险行业发展而言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代理人制度在我国也出现了异化。由于一部分保险公司为快速铺开业务,缺乏长远的眼光,降低了对于保险代理人的门槛要求,培训周期被缩短,代理人队伍在专业度上出现缺失,单纯的销售思维导致掠夺性客户开发的现象频频发生,例如穷追猛打的方式,直接导致人们对于保险公司产生不信任的思想。
  2.保险公司发展规划问题
  很多保险公司的发展规划以规模为导向,向基层销售单位摊派了数额巨大的销售任务,导致基层销售单位面临极大的业务压力。而基层销售单位的人员为了保住饭碗,也就只能硬着头皮想办法去完成销售任务,至于客户感受什么的自然不会被放在首位,甚至为了卖出产品,连诚信都不看重。
  3.保险公司服务缺位
  有高端客户曾表示自己购买了分红险,虽然保险公司常会有一些资料寄来,但是客户希望能够得到保险营销员的定期讲解,包括保单情况以及分红情况等等。但是买了保险一段时间之后当初的保险营销员早就不见踪影,保险公司也一副不搭理客户的样子。保险业中的&孤儿保单&之类的情况不少,这是由于保险营销员的流动性太大,导致客户容易对保险公司产生失望与不信任的感觉。因此在服务上的缺位也加剧了保险公司民间形象的劣化。
  4.坏事更容易被放大
  要知道,保险公司有着大量的正常理赔案例,但是这都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反而一旦保险公司出现一些消极事件,人们会将事情放大,加剧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感。例如保险销售过程中的误导事件、理赔纠纷等等,都足以在短时间内通过人际传播完成信任摧毁的消极作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变得更为迅速,而媒体竞争也导致报道总需要通过吸引眼球的方式去获取浏览量,因此保险公司的消极事件也更容易被媒体放在聚光灯下,令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保险公司全是骗人的,净是发生各种不靠谱的事儿!
  5.法律缺位
  我国法律在对投保人利益上的保护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当保险公司或者保险销售人员出现不法行为时,由于法律上对于投保人的利益保护还不够,导致维权困难,而保险公司与销售人员则有着较低的违法成本。
  在过去几年中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种乱象不能以&原罪&来概括。其实保险交易是最需要诚信的存在的,因为保险的特点是兑现承诺的时间差较大,没有信任的支持很难长久做下去,因此保险公司改变形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更多专题文章
留下您的疑问,金牌理财师将给您回复
金牌理财师将在1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
刘经理&|&资深理财顾问
已协助262名高净值客户完成投资
慢钱资深理财顾问将在1小时内给您回电,为您进行投资理财咨询服务(400-888-180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播中国形象 差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