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去银行存钱带什么,银行内的工作人员介绍一种理财产品比银行利息高

我在银行存两万我问银行工作人员有高利息吗银行工作_百度知道
我在银行存两万我问银行工作人员有高利息吗银行工作
我有更好的答案
若需了解招商银行存款利率,可进入招行主页 在网页右下侧“实时金融信息”下方选择“存款利率”查看。
主营:金融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清远老人去银行“定存” 7年后变“理财产品”
对于没有金融领域从业经验的老人,不建议他们亲自投资个股、期货、贵金属T+D等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梁素雅 摄
日前,家住旧城的郑老伯气愤地报料称,7年前老伴去银行定存的钱,被工作人员骗了买理财产品,当时说好6年能取的,如今要10年才到期,若要提前取则收益减半。辛苦攒下的养老钱,如今因病急用的时候才发现当年上当了。近年来,老年人理财被骗落入陷阱的例子常见报端。难道老人的钱就这么好骗?大部分老人理财知识缺乏,容易误信“宣传”。业内人士提醒,老年人理财以稳健为主,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莫贪小便宜轻信他人。
报料??老人去银行存“定存”7年后“定存”变成“理财产品”
2009年,住在旧城的郑老伯60多岁的老伴拿着9000元私房钱,偷偷到了某国有银行南门分行,计划把这笔钱做三五年的定期存款,以备不时之需。
“年纪大了,子女也有自己的家庭,私下留点钱,关键时候可以应急。”郑老伯说,这笔钱老伴没有让子女知道,甚至他也是最近才知道的。老伴拿着钱到了银行后,跟银行工作人员说,这笔钱只想存三五年定期,不能长时间,因为毕竟这钱是应急的。
银行工作人员则向她推介了另一种类似的理财产品。“她说,买这个能分红又有高利息比定期存款强多了,只是时间长了一点点,要10年”。郑老伯的老伴当时是拒绝的,因为10年太长了。银行人员又说,“只要够6年就能取出来了,您本来也计划定存三五年,比原来的只是长了一年时间就能取出来”。郑老伴心想,银行总不会骗人的,看在多点利息和分红的份上,就听信了银行工作人员的话,买了这个理财产品。
最近,郑老伯的老伴心脏病发,想把这笔钱取出来。郑老伯便接过她的凭据到银行准备取钱。郑老伯到银行后,工作人员说时间还没到,上面写着10年期的,如果提前取出,只有一半的利息,大概700元左右。
郑老伯很气愤,银行欺骗了他老伴,说好的6年变成了10年才能取,他担心妻子身体不好,都不知道能不能等到这笔钱到期的那天。还有,2009年至今快7年了,只有这么点利息。“银行工作人员就是骗我们老人家不懂。我还找到行长理论,但行长说,当年的工作人员早就不干了,找不到谁为此负责。”
按照2009年5年期定存利率是3.6,郑老伯妻子存9000元至今有6年多近7年时间,按6年算,利息也有1944元。如今,如果要提前取款出来,只有700元的利息,当年所谓的高利息和分红,还不如定存收益高。
原因??不懂理财 轻信他人
事实上,像郑老伯的老伴那样遇到理财陷阱并非个案。笔者上网百度关键词“老年人银行存钱被骗”,可以搜索到相关信息49,900个。有的跟郑老伴的个案高度吻合。如冯老先生向3·15投诉称,5年之前,他到银行窗口存了70000元5年期的储蓄,同时,银行工作人员还向他极力推荐了一款保险,说有分红加利息,收益肯定比银行利息多。出于对银行的信任,他办了一份保险,直到今年去取钱,他才发现自己彻底被忽悠了,所谓的分红和利息还没正常的利息高。
除了去存款被忽悠买理财产品这样的陷阱外,老年人理财受骗情形还集中在投资收藏品、公司高息借款、信托机构理财和公司高额投资回报四种投资理财方式。
专业人从近些年来老人理财被骗的案例中,归纳出老人被骗的各种原因:首先,理财知识缺乏是通病,很多老年人缺乏金融投资知识,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封闭,选择理财投资凭的是经验主义,或者是业务员的解说,其中不乏一些夸大推销之辞。
其次,爱贪小便宜也会让骗子有可乘之机,老人容易被一些小恩小惠牵着鼻子走,比如这家融资公司送了纸巾,那家保健品公司推出了免费体验,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往往是对方设下的诱饵就等着你上钩。
再者,贪图高收益的结果,也很容易让老人的钱财打了水漂,毕竟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目前社会上的一些非法集资案往往打着健康、保健、高收益的旗号,专向老年人下手。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查看: 11515|回复: 41
6旬老人去银行存款却“被保险”,5年分红竟不及银行利息?
6旬老人去银行存款却“被保险”,5年分红竟不及银行利息?
去年,央行5次降息,存银行定期的利息越来越少。于是,支付宝、P2P网贷、基金、理财产品等不绝于耳。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在寻求各种能让“钱生钱”的方法。但是对老年人来说,他们不知道支付宝、P2P,也不懂买基金,他们只会拿着钱到银行存定期。近期,有网友爆料称,家里的老人5年前到一些银行存钱遇到推销银保产品的业务员,如今到期后不仅没拿到高收益,甚至不如银行利息,颇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2ecae069b92abc3a0aa4242.jpg (72.49 KB, 下载次数: 0)
14:21 上传
银行存款遭遇“被保险”
已过花甲之年的丁阿姨,原本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却在近期遇上一件“不服气”的事。这事,还得从5年前说起。
据丁阿姨介绍,5年前她带了2万退休金到市区一家银行存定期,在等待时一个穿着工作服的人过来跟她推销银保产品。“当时说得天花乱坠,1年后怎么样,2年后怎么样,3年怎么样……”由于时间久远,丁阿姨已记不清当时口头说的高收益是多少,但她清楚的记得该工作人员说过“5年以后拿的钱肯定比银行5%的利息多。”
因为这句话,再加上多个银行工作人员的劝说,丁阿姨就这样把“存款”变成了“投资”,而拿回家的“单子”也只是一张字迹模糊的凭证,上面也没有标明推销人员所说的每年有多少收益。
分红拿到手竟然不如利息
转眼5年时间过去了,丁阿姨接到保险公司电话,告诉她保险到期让她去拿钱。“2万块钱存了5年,居然只拿到2600。”丁阿姨有些哭笑不得,她犹记得5年前,银行存5年定期的利率是5%,也就是五千多元利息。
“当初说的比银行利息多,到头来拿的钱居然只有银行利息的一半。”感觉上当受骗后的丁阿姨,当即对保险公司提出质疑。“后来我去了之后,保险公司那边承诺愿意贴损失。一开始说200,我不答应,然后说给600,最后说给800。”
但最让她“不服气”的是,她找到银行去时,一个负责人竟呛了她一句“谁让你买的?谁让你到期不来银行拿钱?”
联想到5年前被推销时的场景,丁阿姨感觉有点坑。“保险公司的也是泰州人,银行那边也是泰州人,怎么泰州人还联合起来欺负我这个泰州人呢!”
买银保产品分红有多有少
最近,丁阿姨还奔波在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之前说的那些所高的利润我也不谈了,我现在只想拿回我存5年定期的利息。”丁阿姨如是说。她听身边买过银保产品的人说,找保险公司都是听赏,给几百块钱就算了事。“那些推销的,专门骗我们老年人。我身边就有好几个被忽悠买过银保产品的。”丁阿姨说,本来去银行存钱是因为我信任你,没想到在银行也能被骗,为什么没有人来管?
随后,小编以一位购买银保产品的市民身份给银监会泰州监管分局打电话。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也接到不少市民的举报电话。“银保产品作为一种保险产品,本就是一种双方自愿的买卖行为,拿到的分红有多有少。”同时,该工作人员告诉小编,如果购买银保产品时,银行出具了书面承诺(比如承诺期满后能有多少收益)而最后没有拿到相应的钱,可以联系泰州银监会进行维权。但是对于像丁阿姨这样,拿到的凭单上没有具体标明收益,只能私下找银行和保险公司协商处理。
14_c71c55a246ee25f6cc2935631daec2.jpg (34.41 KB, 下载次数: 0)
14:21 上传
据一位保险业内人士介绍,保险公司确有部分险种委托银行办理。“业务员为了业绩,误导客户、片面夸大投资产品的收益水平都有可能。”该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合同一般都有白纸黑字记录的收益情况。犹记得上学时,学习保险、投资知识时,有一句口头禅是“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一点,对于购买银保产品同样适用。虽然银保产品看上去也有储蓄功能,但这种具有投资性的储蓄本就有可能产生亏损,分红自然有多有少。
因此小编在此提醒广大网友,如果您要购买银保产品,一定不要轻信宣传,看清条款后再做决定。尤其是家里的中老年人,一定要提醒他们不要被“高额收益”轻易说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最后协商的情况,以后这样的情况先去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呢?能晒晒你保险最后的分红账单吗?我们也此情况,看看咋处理的,咋样维权
有次陪我妈去存钱人家柜台的工作人员也说存那种保险分红什么的。还好后面退了
老老实实的存银行,不定工作人员忽悠
都是看老人才劝说买的,哪知道存款变成保险。跟以前的迷子一样。专骗老年人。
能保本还是好的,不要贪利息高呀
我能说老爸已经被忽悠了两次吗?都不知道能不能拿到的说
银行储蓄柜台和保鲜柜台必须分开,甚至门店也必须分开,不然就是骗子
上次在海底捞对面的中行排队等候的时候,银行有人很热情说先填单子啊,问你存什么,然后就开始忽悠你说有一种更好,旁边的女保安也来一敲一搭,我就怀疑,是保险还是储蓄,她们就狡辩说她们的划算,我坚持储蓄,她们就闭嘴了
小编应将此情况给大家一个回复,以免这样的事,大家明白该如何处理,等待小编回复,这样的贴已经很多,是个名声问题,我想知道最后的结果。
嘎里个兄弟们!进来望啊子啥~
下次自动登录
用其他账号登录:
客服电话:1
备案信息: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文件号:苏通[号
Copyright&
T56.net All Right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邦盛(泰州)律师事务所吴桂宽律师 电话:去银行存钱 却莫名办了保险【漯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98,698贴子:
去银行存钱 却莫名办了保险收藏
,我在银行存钱,,2000存一年,银行却给办了一个泰康人寿的5年期分红保险才2000元,就被买保险呀说没有定期存单了。这个很可怕,万一老年人存个几十万,十几万,存款忽悠成保险后,如果用钱,损失巨大我只当成存5年定期,天知道他们的分红靠谱不靠谱老年人不要上当!
银行、邮储员工骗保术:一是把保险解释成银行存款,卖保险是存款送保险,很多百姓到现在还稀里糊涂。二是把十年期保险说成三年,五年六年期的说成一两年。三是夸大意外险,大部分银行保险只能保意外死亡或者无意外保险,但银行员工都夸大为保意外(言下之意只要出了意外都保,故意模糊言辞)。四是夸大收益,银行保险到期收益根本不能预期,但银行工作人员按照保险公司人员的授意,擅自夸大收益,基本都说比存款高,并将十年期的保底金额解释成一年,模糊客户视听。五是保单上现金价值基本都打印在保单背后,并粘贴于背面,防止客户看见后明白真相而要求退保;那些分红都是理论上的“预期最高”收益,是根据保险公司每年的盈利状况而定,可有可无,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合同内容没有明确说明其具体领取金额,仅凭人的一张嘴说是如何的高,都将是保险公司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到时候因为各种因素不兑现,也没有法律责任。投保之后有10天的犹豫期,这期间可以退掉,只损失10块钱工本费。合同上会有客服电话,你可以打电话咨询。拿合同和身份证到保险公司办理(不是银行等代销机构,看好了!!!)。过了这10天,就不能提前拿出来。不然按保险合同上的说明——估计你当时根本没看就签字了——亏死你。老百姓的合同意识\法律意识不强,随意签字。保险公司和银行都抓住了这个弱点来忽悠老百姓。有几个自己知道保险的保障利益的?
去银行存钱却买回保险,想退不容易!
案例:1明明是去银行存1万元钱,结果买了保险,而且还需每年交1万元续保费。虽说后来在市消保委的帮助下成功退保,但由于合同上有自己的签名,作为违约者,最后只拿回了8000元,白白损失了2000元
由于目前不少银行和保险公司互为股东,银保联售成为银行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而其销售的保险单上,都有消费者自己的签名,消保委在处理这类投诉时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给为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消费者在银行遇到工作人员推荐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详细了解该产品的风险和责任,并要问清楚是否属于保险产品;二是一些文化程度低的消费者去银行存钱或购买保险,不要轻易委托他人办理这类业务,也可以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家人或朋友陪同办理。 站长统计站长统计
我的已退,,,,,钱还没到帐户.....
10天之内还能退
本来要到银行将自己的工资转存,正当他将卡递给工作人员时,被大厅一位穿制服的女工作人员阻止,在这位女工作人员的劝说下,高师傅购买了一种据说年利率9%还可以分红的保险产品。今年高师傅急用钱时才发现不仅本金取不出来,而且不存在9%的高利率,最终他只能拿到90%的本金,这让今年70岁的高师傅很是郁闷。 最初都是想办储蓄,因听了银行工作人员和保险公司业务员的“建议”后,最初想办储蓄的钱,都买成了保险。“我们到银行就是存款的,谁想到银行大厅内的这些人是银保员呢,况且他们只字不提是保险,这才是真正的骗人呢!”侯师傅认为,太信任银行才让他草率地买了保险,这让银行在他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我说说我的情况吧,我父母今天拿出了几张单子说是存钱送的保险,我让后仔细一看是正德保险,根本不是什么存款,哟父母去邮局存钱的时候,邮局说是送的什么保险,而且必须一年后才能取,我看了看保险期而且是十年期,已经存了好几个月,我网上咨询了下,是正德人寿的什么万能型保险,网上人说是取不出来,可是我妈妈之前问过邮局经理,他说一年后可以取。这邮局也太忽悠人了吧,存钱变成保险,不是欺负老年人嘛,我爸爸妈妈岁数也大了,存点钱也不容易,也不是小数目,而且一年后买房必须用,请问下漯河吧的大侠们,这钱怎么取出来啊
我遇见过,这东西不是完全骗人的,但是很反感的是它会固定一个期限,如果你提前要取钱会损失很多费用,很不划算。而且你爸妈如果当时办理时候是正规程序办理就只能等到期取了,本来保险好像是有多少天的犹豫期可以反悔的,但是你已经几个月了,已经过了。
我就是在银行工作,现在很多银行都会和保险公司合作,在银行卖保险,俗称银行险,也不是骗人,到期以后连本带息都是会拿到了,但是时间一般都很长。5-10年吧。这中间是不允许拿钱出来的。要是一定要用钱,那不仅没有利息,还会损失一些本金的。PS--格外多说一句,其实去银行存钱怕被骗买保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如果特别热情,推销让你存这个,而且期限都很长。或是每年都存,连存几年的这种,都是保险。有的保险公司还有礼品赠送,豆油啊,纪念币什么的。这点非常能抓住老百姓的心里。
案例2今年1月返乡过年时,徐晓梅打算将丈夫与她打工的工钱3万元存到银行,一位工作人员跟她说,有一种新的保险型理财产品利息很高,3万元存10年定期会有1.2万元分红,还可保意外伤害赔付,徐晓梅便同意了。工作人员随即拿出一些表让她填,她说看不懂,便让工作人员代她填写,她最后签了字。今年9月,徐晓梅家里急需用钱,想把3万元取出来。可银行的工作人员称,钱到了保险公司,现在不好退保。
银行目前确实代理了一些分红型的保险产品,但在购买前都会明确告之客户,有10天的免责犹豫期,在此期间客户可以退保,一分钱也不会扣。超过免责犹豫期后,则要达到一定年限才能取出保费。经查,徐晓梅在该行购买的是一款分红保险。通过银行做协调工作,涉事的保险公司称,徐晓梅购买的这份保险,按规定应存够5年才能支取本金,而徐晓梅存了1年不到就退保,属违约行为,保险公司应扣除她3500违约元。经协商,保险公司才答应“做好事”,只扣徐晓梅2000元,退给她2.8万元。
据了解,不少银行都有代理保险业务或常驻有保险业务人员,储户一不小心就会上“套”。业内人士提醒,各类保险产品“下”农村后,保险业务员往往利用农民保险业务知识欠缺的弱点,“套”进客户的存款。农民朋友存钱时,也需要睁大眼睛,别被保险忽悠了。
每个公司的分红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同一公司不同险种的分红也是不一样的!
保险公司每年都会给客户邮寄分红账单的,如果你没有收到可疑打客服电话或是联系你的服务人员离你最近的营业网点办理查询手续
分红是保险公司每年度可分配盈余给到客户的回报,需要有一个年度以上的保单才能查到分红。分红查询:1、打保险公司服务电话,按提示进行操作。2、联系你的服务人员3、保险公司服务柜台操作。
拨打统一客户服务电话95500告知你的保险合同编码和被保险人的姓名就可以了。我的鸿运年年就是这样查的
总结:1,今天遇到了存钱变保险的情况,数额不大
2,分红的查询,保单现在累积到多少了
3,看看分红是怎么忽悠老百姓的
10元工本费不用交了吧,银保经理说是免费退
漯河电视台好象暴光过。。哎。。敢跟我办
天天找他去。。
10天内退,10工本费
十块钱不收了
又有市民投诉保险公司“业务员”忽悠人!市民1万元存款变太平洋保险 3年利息只有486元
2009年她在一家邮政储蓄银行内,因轻信一名保险业务员的口头承诺,把本打算存起来的一万元给买了保险,“今年1月31日,按当时业务员说的时间去拿本息,才晓得那保险三年实际的收益比银行利息还低。”   市民1万元存款变太平洋保险 3年利息只有486元定期存款利息如何计算,定期存款利息如何计算2月8日上午,记者见到了专程从长沙赶回的刘女士。她告诉记者,自己退休后一直在外给人当保姆,2009年1月,她带上攒了两年的1万元工资,想去银行存起来,计划给儿子将来买房子娶老婆用。  “到银行后,那个卖保险的业务员跟我讲,存钱还不如把钱存到她那里,利息比银行多很多,而且三年后就可以把钱拿出来,到时候本息和分红都会有。我一听收益不错,也不耽误拿钱给我儿子买房,就相信了。”   刘女士介绍,当时那位业务员自称属太平洋人寿保险株洲中心支公司(以下简称“株洲太平洋人寿保险”),给她办好手续后,再三保证三年后就可以拿到本息加分红,“我文化程度不高,她没告诉我有多少利息分红,我自己又看不懂保险单,也没多问每年到底有多少分红。”   日,刘女士拿着保单,兴冲冲地找到株洲太平洋人寿保险,想拿到本息和分红,却被对方告知如不存满10年,就不能拿到分红,而且现在取本金,利息也比银行低很多。“他们现在却告诉我,这钱取出来可以但没分红,3年下来利息也只有486元,还没有银行定期存款的高。”   在刘女士的保险单上,记者看到,她这张保险单是从至日,根本没有3年后可拿到本息和红利的条款。  保险公司回应  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  就此,记者找到了株洲太平洋人寿保险的一位吴姓经理。  吴经理说,刘女士这份1万元的保险是一次性支付,一次投保可保十年,但分红是从第四年开始,并非当时“业务员”所说。  吴经理强调说,当时那位“业务员”并非保险公司的职员,现在也已无法找到踪迹,到底谁对谁错已无从查证。  “刘阿姨电话回访记录显示,她当时在电话里说她知道保险合同里所有内容,所以这个保单,从程序上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从保险系统上说我们也没有任何办法,我们公司只能给予她一定的礼品补偿。”   经4个小时的协商,刘女士从株洲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拿回了1万元本金和486元利息,表示不再追究。
作为投保人,必须认真看合同条款,业务员的口头承诺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中**监会提高寿险产品年利率上限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保监会规定目前的寿险产品年利率上限不得超过2.5%商业保险的用途就是在于保障功能,存款变保险,违背了储户的初衷,2.5%的寿险产品年利率上限比3个月的银行利率都低,短期十年内适合银行存款,长期的保险具有优势
保单上用加粗的黑体字标出:分红可能为零
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是购买分红险,在保障差不多的前提下,可倾向于投保历年来分红收益比较高的产品。不过产品说明中给出的预期收益,并不能成为消费者购买的首要理由。  虽然分红险具有稳健理财的特点,但仍不能成为银行储蓄的替代品。分红险的分红完全取决于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如果公司没有盈余,分红险也就没有红利可分。分红险主要投资于与利率相关的产品,如债券、证券、大型基建项目等。一般来说,最好的年收益率为5%-6%,扣除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后,投保人的收益率仅为2.5%-3.5%。
分红险属于低风险低收益产品范畴,不应对红利寄望过高。一般人理解的跑赢CPI的含义是,我有10万元,年通胀率是5%,如果投资收益超过5%,这就是跑赢了通胀。从这种角度理解,分红险远不是这个概念,分红险需要付出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付出风险成本,还要付出投资成本。因此,一个投资水平不高的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未必能跑赢CPI。
资深的专业保险人士根本不主张将保险与任何理财产品进行比对。如果发生死亡或者出现意外,只有保险产品能给予赔偿,其他任何产品没有此功能。这才是保险的本来面目
如果你特别看重分红险的投资分红功能,提醒你注意,从投资角度讲,在资本市场处于上升期时,分红险的投资收益一定不会比基金、股票等高风险的投资收益高。
登录百度帐号股票/基金&
银行把基金当理财产品卖 到期后被告知不能取款
  重庆老人何志明夫妻拿着辛苦赚下的10万元人民币准备存到(,),在招商工作人员的力荐下,购买了一个一年期的,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一年期到了以后去银行才发现,他们购买的却是一个基金产品,而银行工作人员当初承诺一年有最少4000多元利息也成为泡影。
  招商银行将基金当理财产品卖 顾客受骗购买讨说法
  经济网讯(记者夏一仁•张晓峰重庆报道)重庆老人何志明夫妻最近一直被一件事情所困扰,他们拿着辛苦赚下的10万元人民币准备存到招商银行,在招商银行工作人员的力荐下,购买了一个一年期的理财产品,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当存款一年期到了以后去银行才发现,他们购买的却是一个基金产品,而银行工作人员当初承诺一年有最少4000多元利息也成为泡影,《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经济网西南频道”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老夫妻同去招行存款10万元 银行工作人员力荐购买理财产品
  日,记者在重庆市南岸区见到了何志明夫妻,两位老人气愤地拿出一沓材料对记者说:“当初我们是准备把这10万元存到银行,还有利息,可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一再向我们推荐一种理财产品,我们就购买了,哪想到这不是什么理财产品,而是一种基金,如果当初工作人员就说是基金,我们是说什么也不会购买啊!这银行不是变相的欺骗我们吗?”
  据两位老人介绍,日,他们来到招商银行重庆南岸支行,准备将10万元存入改行,在银行大厅,工作人员汪融积极地向老人推荐一个理财产品,并称如果这笔钱不急着用存入银行,不如购买这个理财产品,购买一年期会比存入银行的利息高出很多,年利率不低于4%,汪融还给老人计算了一下表示,这10万元购买这个理财产品,一年期到后,最少可以拿到4000多元的利息。
  何志明夫妻二人听信了汪融的介绍,与她一起办理了购买这个理财产品一年期的相关手续,老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经济网西南频道”,至此,他们都不知道,他们购买的这个理财产品会是一种基金。
  到期后到银行取款被告知是基金不能如期取款
  何志明老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经济网西南频道”,今年4月21号,他们夫妻二人来到银行,准备把这10万元及其利息一并取出,可得到的答复让他们大吃一惊,招行重庆南岸支行的理财产品工作人员许汝莲告诉他们,由于何志明购买的是一个基金产品,不能如期取款,要等一定的解约赎回期后才可以取款,也就是说要4月28日是解约赎回期,到5月5日才可以取出这10万元,并且利息也仅有1000多元,如果取款,还要扣除600多元的手续费,两位老人当时就愣了,不是购买的一个什么理财产品吗?不是一年最低有4000多元的利息吗?现在怎么是基金了?怎么就只有1000多元的利息?而且还要扣除600多元的手续费?这不是骗人吗?两位老人气愤地要见当时的工作人员汪融,但被告知汪融在休产假,在与汪融电话要求给个解释时,汪融称老人购买的是基金,而不是理财产品,所以购买基金就要等一定的期限才可以取款并要扣除一定的手续费,当老人问其当初为什么没有说明购买的是基金并且承诺的最少一年会有4000多元的利息时,汪融予以否认。
  银行解释:工作人员没有错 无任何处理意见
  日下午,在招商银行重庆分行的一间会议室里,招行重庆分行负责客户投诉的万姓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经济网西南频道”记者,在接到招行重庆南岸支行的这个情况汇报后,经过调查了解,银行工作人员在销售这个理财产品的过程中,手续、程序是合法的,目前没有发现这个工作人员在销售过程中有过错,因此招行重庆分行对此事件没有任何的处理意见,而对于客户的反映和要求,只有招行重庆南岸支行按照一定的程序去处理。
  这位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经济网西南频道”记者出示了几个材料显示,何志明当初购买的是一种基金产品,产品名称为“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基金”,成立于日,万姓负责人解释这个产品是招行代理的一种基金产品,当记者问询基金是不是可以当成理财产品向客户来介绍和推荐出售时,这位负责人不做回答,又给记者出示了一个理财产品销售的调查表,并表示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是与银行双方都签字认可的,记者问到这个调查表上并没有显示购买基金字样时,对方不做解释,当记者问到客户有无这个调查表时,这位负责人表示客户没有,是银行自己留作档案所用,当记者表示既然是银行与客户双方签字认可,那么为什么不给客户留有一份时,对方不做回答,当《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经济网西南频道”记者要求留一份这个调查表时,这位负责人以为客户资料保密及向领导汇报同意后为由予以拒绝。
  银行专业人士解释:工作人员销售解释不清 产生误导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经济网西南频道”记者经过调查后有一些疑虑,这个“南方永利一年定期开放债券基金”成立于日,而何志明老人是4月7日到招行去存款,经过工作人员的推荐购买了这个产品,为什么既然是客户与银行的双方签字认可的一个调查表,怎么不给客户一份?为什么不能提供给记者?既然理财产品是双方认可的,那客户购买的债券基金也是理财产品吗?
  重庆银行界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权威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经济网西南频道”透露,目前各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有很多种,有的是银行自己开发的一种理财产品,有的是银行代理销售的理财产品,如果单存从理财产品的大类上分析,银行代理的债券基金产品部应算是理财产品,而一些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仍以银行专业人士、专业知识来向客户推销和推荐,在产品解释上给客户造成一种概念混淆和误导,因此银行与客户就会有一些矛盾产生,而对于当初客户与银行工作人员的推销、购买对话,由于没有现场录音,因此很难分辨当事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这位业内人士表示,现在一些银行针对以上表述的相关矛盾,都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借鉴于国外银行的一些相关做法,把银行工作人员与客户的销售对话进行现场录音,这样就让销售过程更加公正、透明、合法化,化解了矛盾,增强了银行的公信度。
  此事件最终如何进展?《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经济网西南频道”将继续跟踪报道。
04/25 12:0305/05 13:0105/04 17:5004/30 11:4404/30 09:0504/29 08:0504/29 03:4004/29 01:58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银行存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