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案例的外国文献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实务研究及法律服务 之美国篇
[]――() / 已阅2166次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实务研究及法律服务
Research on Chinese Enterprise M&A
Abroad and its Legal Service
America Chapter
北京市中银(南京)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李俭
Beijing Zhongyin(Nanjing) law firm: Senior partner James Lee
【概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企业对美国企业开展并购中涉及的法律障碍和法律风险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进美国并购市场所遭遇的因政治、司法体制、社区文化及工会文化等方面不同而遭遇的尴尬及所付出的代价,检视了对美国企业开展并购的复杂性,重申了对外并购中尽职调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对涉外并购所普遍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建议。
美国作为中国目前单一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每年跟中国的贸易额高达4000亿美元,长期以来,中国在跟美国的贸易中不断地遭受各种贸易摩擦和壁垒的限制,从两反一保到美国的337知识产权保护,再到美国并购中的国家安全审查,从而给中国企业出口及投资美国设置了种种障碍,成为长期困扰中美贸易和投资的严重问题。
As a single country, America is the biggest trade partner of China and it has more than 40 billion U.S. dollars trade volume with China. For a long time, China has encountered various kinds of limitation of trade frictions and barriers, varying from antidumping, countervailing to 337 regarding IPR protection which has become severe long-term standing problem of sino-American trade and investment.
为了有效突破这种障碍的限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壮大起来的中国企业开始纷纷走出国门,前往目的地国投资设厂,而美国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就成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国之一。美国的高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国际化的视野和经验,是吸引中国企业的主要原因,既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必修课,也是中国企业的急需整合的资源,美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和消费能力,也是中国企业所关注的。从2004年,联想并购美国IBM,到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再到最近华为、三一重工在美国的并购案,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走出了一条海外并购之路,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因为不熟悉或没有充分重视对所在国的法律、文化、制度等方方面面问题的研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及教训,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brought by this barrier, with the several decades development after Chines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gradually strongly growing Chinese enterprises start to step abroad and go to invest and set up factory in destination countries. American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and advanced management experience as well as its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experience is main reason to attract Chinese enterprises which is not only necessary course for Chinese enterprise to step towards the world but also the resources that Chinese enterprises urgently need to integrate. The huge domestic market and consumption capability of America is also what Chinese enterprises care about. Since 2004, from Lenovo takeover of American IBM
二、法律障碍和法律风险
美国是个法制现代化的国家,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纳入了法治的轨道,依法办事成为美国政府和企业的依据,也是所有进入美国市场的其他国家都必须遵循的规则。但既然作为规则,则可以为任何进入美国市场的企业所用,因此,为了提高并购的成功率,降低并购的法律及其他方面的风险,首先,中国企业必须对美国目标企业所在的法制环境有个清晰的了解,特别关注那些限制性的法律障碍和法律风险,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目前,中国企业到美国进行并购投资存在的法律障碍和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一)中美两国迄今尚未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跟100多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但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中美两国迄今尚未签署双边的投资保护协定,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但却是现实的问题。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两国之间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而造成两国政治上、战略上存在着互相的不信任感使然。
(二) 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对中国企业的负面影响以及中国企业对美国国家安全审查机制草木皆兵;
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外资并购美国公司不得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美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权由总统授权美国外资委员会(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简称CFIUS) 具体执行。CFIUS 是跨部门的委员会,主席由财政部部长担任,秘书长由财政部所属的投资安全办公室主任担任,其成员单位包括财政部、司法部、国土安全部、商务部、国防部、国务院、能源部、白宫贸易代表办公室与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观察员单位包括经营与预算办公室、经济顾问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土安全委员会,中情局局长和劳工部部长也列席 CFIUS 的会议。CFIUS 赖以运作的主要法律依据是 1950 年的《国防生产法》第721条。2007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外国人投资和国家安全法》,之后又历经修改。
引起 CFIUS 对国家安全关注的公司购并事项,包括作为目标公司的美国企业的性质与外国投资者的身份。
从业务上跟政府的关系看,美国企业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政府存在政府采购合同的企业;一种是与政府没有采购合同的企业。凡与美国政府签有政府采购合同的企业都要受到 CFIUS 的审查。这类供应商不仅覆盖国防、安全和执法领域,而且包括向美国履行国家安全职责的政府机构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如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能源、自然资源以及工业产品) 的供应商。没有与政府签有采购合同的下述企业也要经 CFIUS 审查,一般都是涉及美国经济命脉的一些企业,如:
(1)能源领域的企业;
(2)有可能影响国家运输系统的企业;
(3)可能对美国金融系统产生重大且直接影响的企业;
(4) 开发特定先进技术的企业,比如密码技术企业、互联网安全企业、半导体企业;
(5)从事美国禁止出口的技术、商品或者服务的研发与生产的企业;
(6)有可能涉及美国重要基础设施(如主要能源资产) 的企业。
在界定拟取得美国企业控制权的“外国人”时,CFIUS 主要关注以下因素:
(1)外国投资者所在国在遵守核辐射不扩散义务以及其他国家安全事项方面的记录如何;
(2)特定的投资者所从事的行为是否有可能严重损害美国国家安全的记录和目的。倘若并购企业为切断目标企业与美国政府之间涉及国家安全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政府采购合同,就应纳入国家安全审查程序;
(3)特定的并购交易是否由外国政府所控制。
由于最初走过国门的企业大多为国营企业,或者是国营控股企业,企业跟政府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政府无法辨别这种关系之间的特殊安排,就一概认为这些企业都受中国政府的控制,这就为中国企业提供合理的解释提出了种种的难题,美国政府的这种有色眼镜做法让中国企业更是难上加难,从而往往导致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此进行限制,从联想并购IBM,到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华为并购3Leaf,都能看到并购被否决时美国政府所秉持的这种审查原则和做法。
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是一个灰色地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相当大程度上有赖主观判断。但笔者认为创造这样一个灰色地带其实是有意为之,因为美国的决策层担心一旦制定出刚性的标准,就会很快因为现实的发展使法律条文过时。具体来说,这样的发展主要有两点:一是技术进步,二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果要列举美国国家安全审查中考虑的因素,大致有这么几点:
  1.满足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需要;
  2.保持美国在全球的领导地位;
  3.阻止核武器、生化武器扩散;
  4.防止核心技术流入敌对国家/组织之手
但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这些标准或者说考虑的因素总的说来都是些抽象的标准,让中国的企业难以准确判断和把握,在这一点上应该更多在依赖在美国聘请的专业机构来了解并进行游说,让CFIUS认识到中国企业并购美国企业完全是基于商业考虑,跟政治没有关系,这一点在最早日企和韩企进军美国时先从消费品、零售业开始然后逐步开始大规模的行业并购的做法看,由于其遵循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则要好得多。
(三)我国企业对目标公司的尽职调查质量不高,对充分利用中介机构的作用重视度不够;
刚开始海外并购时,中国企业往往一厢情愿地看到了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世界性品牌的影响力,而忽略了并购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课―尽职调查。一般而言,并购中的尽职调查分为三种,分别是财务尽职调查、业务及技术尽职调查和法律尽职调查。通过尽职调查,企业可以详细地了解目标企业从成立之日起的全部历史及现状,更重要的是发现目标企业的实际价值以及潜在的法律风险。在这方面,中国的一些企业如吉利、中联重科等,就特别重视中介机构在跨国并购中的作用包括后期的整合,从而大大提高了并购的成功率。
(四)不少中国企业忽视与美国地方政府和社区的有效沟通;
在美国的企业文化中,目标公司董事会有义务选择符合本公司及其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收购要约,但该要约并非现金出价最多的方案,美国企业的股东往往也会考虑被并购后企业员工的安排及本社区的就业问题、税收等,所以并购企业应当在并购前跟并购目的地政府及社区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地阐述并购的目的及对目标企业今后的规划和安排,争取获得舆论和当地民意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排除并购中的各种障碍和限制,以保证并购的成功。
(五)中国企业对美国公司法和公司治理的学习和研究不够深入;
美国的司法体制是联邦和各州司法的双重体制,除了联邦有一系列的公司法以外,各州还有自己公司法,作为英美法系的代表,美国的司法体制跟中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并购企业应当对目的地的公司法及其公司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
(六) 某些中国企业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的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和伦理意识淡漠,致使赴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普遍存在;总共2页  1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网友评论&&&&&&&
《法律图书馆》公众微信
关注《法律图书馆》网站公众微信号,即可每日获取最新的法规法规,法治动态等法律专业信息。
关注方法: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law-lib
凡购《新法规速递》安卓手机版服务三年,赠预装法规软件的最新款七寸平板电脑一台。购一年服务者,另有U盘赠送。
软件可以在线全文检索法规50万件,离线查看本地法规3万件,还可以实时下载新的法规到本地。
软件有免费版可
&软件收录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及地方性法规约13万件。“云检索”功能,可以在线全文检索、浏览50万件法规,可下载收藏浏览过的法规。2015年推出免安装绿色版
软件可以免费,但未注册用户不提供更新和在线检索服务。
&&&收录1949年至今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司法解释、规范性文件、事务性文件;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英文法律、英文行政法规、英文地方性法规;各地裁判文书、仲裁裁决、合同范本、法律文书、立法草案、法规释义、参考文件等信息;数据库记录近60万件,每天增加法规数百件。
提供数十种组合检索方式,并有自定义首页,收藏法规,保存浏览检索记录等多种个性化功能。
系新法规速递软件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兼具数据本地化及云端查询功能,使用本软件将与您的手持终端完美结合为一部掌上法律宝典。
本软件适合安装在使用苹果系统的智能手机上或平板电脑上(iPhone或Ipad)。可以在线全文检索法规50万件,离线查看本地法规3万件,还可以实时下载新的法规到本地。软件有可在Apple Store下载使用。
使用4G的U盘,方便您将法规数据库随身携带,在不同的电脑上方便使用。同时也可以当作普通U盘使用,复制拷贝文件。软件功能和完全相同。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doc 6页)_并购重组_精品资料网
您现在的位置:&&>>&&>>&&>>&资料信息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doc 6页)
所属分类:
文件大小:
下载地址:
相关资料: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doc&6页)内容简介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摘要:本文总结了国内和国外学者关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的研究,并对两者的动因理论进行了比较。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理论,我国的并购动因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另一方面,表明国外关于并购动因所提出的理论已逐渐适合中国的企业。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on)包括兼并和收购,两者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但是,随着全球化经济大发展,实业界的活动层出不穷,企业兼并和企业收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正如温斯顿说讲:“传统的主题已经扩展到包括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问题上 ,为简便起见,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并购(M&A)”。并购在当今世界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施蒂格勒(G. J. Stigler)经过研究认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适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扩张成长起来。从19世纪末英、美等西方国家发生的第一次企业并购高潮算起,历经五次企业并购高潮,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企业并购理论也成为目前西方经济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动因研究和并购绩效研究两方面,两者共同成为理解企业并购经济合理性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在该文中,主要总结并购动因方面的文献。………………..............................
国内外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文献综述(doc&6页)简介结束,下载后阅读全部内容导读:筛选与价值评估、并购融资与支付业的搜寻、,方式、并购风险和并购后整合等方面,1.关于跨国并购的动因研究,现有研究认为企业主要是为了:(1)获得新的资源和技术,(4)获得协同效应而进行跨国并购,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认为基于核心能力进行的多元化并,2.关于跨国并购的经济后果研究,(跨国)并购的经济后果,现有研究大都表明,并购有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Markides和
●环球经济
《经济师》2010年第8期
筛选与价值评估、并购融资与支付业的搜寻、
方式、并购风险和并购后整合等方面。
1.关于跨国并购的动因研究。现有研究认为企业主要是为了:(1)获得新的资源和技术;(2)多元化;(3)快速进入外国市场;(4)获得协同效应而进行跨国并购。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认为基于核心能力进行的多元化并购有优势。●姚曦
2.关于跨国并购的经济后果研究。关于
(跨国)并购的经济后果。现有研究大都表明,并购有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Markides和Williamson(1994)认为基于核心能力进行的多元化并购有优势。Bettis和Montgomery(1992)等在考察西方企业在80年代中期以来所采取的策略后认为,企业的不同业务如果可以分享其己具备的核
心能力,则往往可以使整个企业获取成本或其他竞争优势。Hin(1994)在对美国过去30年间实施过混合并购的大型跨国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绝大部分获得充足利润回报的公司是围绕其核心能力进行多元化并购和经营的。⑤
3.关于目标企业的搜寻研究。搜寻理论(SearchTheory)的研究始于1942年二战时为消除来自大西洋德国潜艇的威胁,美国海军反潜研究小组所进行的工作。由于搜寻理论军事色彩浓,保密性强,故国内外公开
JacquesCrémera等(2006)在对有相互关联的发表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
潜在购买者的拍卖行为进行研究后认为,尽管一般情况下获取全部收益是不可能的,但通过设计搜寻计划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
4.关于目标企业的筛选研究。Salter和Weinhold(1979)将战略匹配的概念引入并购研究领域,以此作为目标企业筛选的标准之一。Harrison等(1991)则对匹配的相似性标准提出质疑,认为并购双方资源的差异性是协同效应的来源并带来了更高的长期绩效。
5.关于目标企业的估价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Fisher创造和发展的净现值法,Weston提出的股利增长模型,Rappaport提出的未来现金流量方法,Copeland等建立的公司市场价值的估值模型以及SternStewart等提出的经济附加值(EVA)价值评估模型等。
6.关于并购融资与支付方式研究。Stulz(1988)指出,管理层保持公司控制权和个人私利的意图会影响并购融资决策,成长性企业可能会求助于债务融资以维持管理层所有权水平和表决权。Faccio和Masulis(2005)发现对公司治理的关心和债务融资约束的权衡会影响到并购支付
给予鼓励;对于信用不良的机构和人员,要加强监督管理,并视情节采取相应处罚措施;对于情节严重的失信行为,经核实后要按规定程序予以公布,以示警戒。
7.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作为发达国家,德国人普遍文化素质较高。财务人员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对会计信息的
利用会计信息、编要求,能真正理解会计信息、
制会计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财务在管理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借鉴的做法是加强现有科研机构会计人员的资格管理,组织各种专业岗位培训,有效地解决知识和能力不相适应的地方,实现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资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由文凭型向水平型转变,把财会人员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人才。
????????????????????????????????????????
跨国并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摘要:近年来,世界出现了跨国并购热潮,国外学者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相关研究成果。尽管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金额在2009年上半年跃居至全球第二,但国内学者有关跨国并购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实务界对跨国并购的热情相比有些滞后,对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实务存在着制约
因此,文章对国内外学者有关跨国并购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梳理,作用。
并提出未来的研究趋势,以供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时参考。
关键词:跨国并购研究述评目标企业中图分类号:F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虽然使全球并购金额从2007
年的10311亿美元急剧减少到2008年的6732亿美元,下降了34.71%。但金融危机却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重要机遇,2008年全年
2009年前两个月,中国企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高达368.61亿美元;
的海外并购资金总额达到218亿美元,同比增长40%,在总量上仅次于
我国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却不容乐观:一项权德国,位居全球第二。然而,
威统计显示,我国近年来企业海外并购的整体成功率不足三成。导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否认的是,与实务界对海外并购的热衷程度相比,国内学者对海外并购的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法律、财务、人才等诸多问题,亟待理论界加强有关研究。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外学者有关跨国并购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梳理,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以供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时参考。
一、企业跨国并购的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的并购实务已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因而与并购相关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并购动因与经济后果、目标企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财政体制以及相关政策适应的科研单位财务管
财务决策、财务理新机制,充分发挥财务预测、
控制与财务分析的职能作用。
4.强化预算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严格的预算管理是德国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德国预算从编制审定到执行都在严格的约束机制下进行。我们可以借鉴的做法: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经费管理新机
进一步增加预算制。二是真正做到细化预算,
的透明度。三是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监督,建立制度化的经费使用监督机制。逐步形成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科技计划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监督和项目组织部门及承担单位的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四是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预(决)算制度,建立科学统一的科技计划财务管理制度体系,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的管理。五是加强科技计划经费的绩效考评,并逐步形成制度化,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5.建立与完善研究所的成本管理系统。为了反映资源的消耗和企业内部服务关系,为管
理层进行调控和决策提供支持,德国的于里希
研究中心依据财务章程的规定,分别设立单位成本账户和项目成本账户进行全成本核算,且相互间实现有效的连接与转换,并体现在年度结算报告中。我国科研机构目前采用单一的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系统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例如,在进行知识产权转化中,需要准确了解与这一知识产权形成相关的科研项目成本;在评估各研究单元运行状态时,需要准确了解它们的运行成本;为了使研究所稳定健康地发展,还需准确了解与控制研究所
必须建立按照不同成整体的运行成本。因此,
本对象(研究所运行、单元运行、科研项目运行)核算的成本系统,才能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
6.建立诚信制度,加强科技人员道德自律。德国是一个诚信度较高的国度,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我国应研究制定科技计划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信用管理数据库,进一步增强项目参与专家、评审专家的责任意识。在国家科技计划的立项、预算、验收等各关键环节中,对各相关机构、主要承担单位和责任人,以及咨询、评审专家等进行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并将其信用状况作为选聘和决策
要的重要依据。对于信用良好的机构和个人,
1.施尔畏,邓麦村等.关于研究所管理.科学出版社,2007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科技部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6)56号文件.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31)(责编:若佳)
《经济师》2010年第8期
方式的选择;由于外国股票存在更大的交易成本、更低的流动性和及时性,信息不对称更严重,因而与国内并购相比,跨国并购更常使用现金支付。
7.关于并购风险研究。Sarkar等(2006)描述了怎样运用条件型支付(collars)、盈利能力支付计划(earn-outs)以及或有估价权来管理并购风险。Reuer等(2004)的研究表明,缺乏国际和国内并购经验的企业在并购高科技和服务型行业的目标企业时倾向于运用或有支付来缓解并购风险。
8.关于并购后整合研究。Kearney(1999)对年全球发生的115项并购交易进行了调查,其中53%的被调查者将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于整合失败。因而,国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均非常重视并购后的整合:
现有文献主要从文化、
人力资源等方面对并购的整合进行了研究;在并购实务上,有许多专门为并购整合提供建议咨询服务的机构。
二、企业跨国并购的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就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并购目标的搜寻、融资与支付方式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经过研究后认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着:(1)并购对象大
多为海外绩效低下或破产的企业;(2
)企业整体竞争力弱,体制约束问题严重;(3)缺乏跨国并购战略,并购计划准备不足;(4)缺乏国际型人才,
整合管理能力弱;(5
)政府管制过多,法律体系尚不完善;(6)资金不足,缺乏中介机构支持等问题(贾名清和方琳,2007)。尽管如此,通过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依然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吴添祖和陈利华,2006)。实证研究也表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行为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潘勇辉,2007)。
“走出去”
的企业从事并购时应如何寻找并购目标呢?张金鑫(2006)认为,不应以目标企业符合若干条件为标准,而应从并购双方资源匹配的角度寻找并购目标才能成就完美的并购。
与国内并购不同,跨国并购的融资方式与支付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因此,在设计跨国并购的融资支付方式时需要考虑目标公司控制权获得、流动性变化、公司资本结构、税务等因素(季成和任荣明,2007)。
整合失败是一些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而企业生命周期的吸引与冲突是导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康晓
剑和刘思峰,2007)。
为避免并购整合失败,除了加强并购的可行性研究并进行详细的并购前调查外,要正确分析研究并购双方的资源特征,充分考虑组织文化差异、民族文化差异,正确选择并购后资源整合模式(李广
明,2006a),
在众多资源整合模式中,系统整合式、供应链导向式或技术导向式、充分式或集约式的整合模式比较适宜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的资源整合(李广明,2006b)。
三、企业跨国并购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1.企业跨国并购研究现状评述。总体而言,国外有关并购的研究已
有100多年的历史,
已形成了系统的并购理论体系,既有丰富的并购理论模型,也有大量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据。跨国并购研究成果
中既有理论模型,也有实务指南。
然而,我国公司并购研究起步较晚⑥,研究工作多集中在介绍和引用国外的理论,尚未形成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并购理论体系,也罕见有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务指南,因而与国外的研究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概括起来,现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将核心竞争力贯穿
于跨国并购全过程的系统研究。
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大多从理论或实证的角度去分析或检验某一个并购环节(如目标企业搜寻、筛选与估价、融资与支付方式、并购风险防范或整合等)的设计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缺少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全过程的系统研究。由于基于不同目标的不同并购环节的设计可能会相互冲突,从而使企业无法实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初衷,最终导致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失败,因而现
有相关研究的结论对实务的指导作用被大大地削弱。
(2)缺乏基于行业特征的跨国并购实务指南。现有基于通用行业的跨国并购理论研究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行业(如对技术和资本均高度依赖的航空制造业)的并购实务很难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因而需要针对行业特征对跨国并购各个环节进行研究,以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跨国并购实务指南。(3)重事后分析,轻战略研究。最近10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以跨国并购为主题的论文共有370余篇,其中战略研究论文仅22篇。跨国并购战略理论研究的不足是我国许多企业缺乏真正的跨国并购战略的原因之一。跨国并购战略
●环球经济
的缺乏使得中国企业开展的跨国并购多数为机会性并购,这为日后的整
合埋下了隐患,最终可能导致跨国并购的失败。
2.国内外研究的发展趋势。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并购实务领域的发展现状,本文认为,有关跨国并购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体现以下几个特点:⑴将核心竞争力与跨国并购密切结合,以获取和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对目标企业的搜寻、筛选、定价以及并购融资与支付方式、风险
防范和整合管理等跨国并购全过程进行研究;
⑵开展特定行业的跨国并购案例研究,为特定行业的跨国并购提供实务指南;⑶将战略管理理论与跨国并购理论结合起来开展跨国并购战略研究。
????????????????????????????????????????????????????????????????
①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09年度世界投资报告》。
②花馨.09年前两月中企海外并购资金达218亿居全球第2.21世纪经济报道
③转引自人民网“我企业海外并购整体成功率不足三成?钱不是万能”
.cn/GB/92174.html④转引自魏江等.企业并购战略新思维———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与整合管理模式.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0页
⑤转引自胡玲.企业并购后整合: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
⑥自1984年保定纺织机械兼并事件和1993年宝安事件以后,我国公司并购研究才开始起步。
参考文献:
1.Faccio,M.,R.W.Masulis.2005.TheChoiceofPaymentMethodinEuropeanMergersandAcquisitions.TheJournalofFinance,60(3):.
2.Harrison,J.S.,M.A.Hitt,R.E.Hoskisson,R.D.Ireland.1991.SynergiesandPost-AcquisitionPerformance:DifferencesVersusSimilaritiesinRe-sourceAllocations.JournalofManagement,17(1):173-190.
3.JacquesCrémera,YossiSpiegel,C.Z.Zheng.2006.OptimalSearchAuctionswithCorrelatedBidderTypes.EconomicsLetters,93(1):94-100.
4.Kearney,A.T.1999.CorporateMarriage:BlightorBlissAMono-graphonPost-MergerIntegration.Chicago:ATKearney.
5.Markides,C.C.,P.J.Williamson.1994.RelatedDiversification,CoreCompetenciesandCorporatePerformance.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5:149-165.
6.Reuer,J.J.,O.Shenkar,R.Ragozzino.2004.MitigatingRiskinInterna-tionalMergersandAcquisitions:TheRoleofContingentPayouts.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35(1):19-32.
7.Salter,M.S.,W.S.Weinhold.1979.DiversificationThroughtAcquisi-tion.NewYork:FreePress.
8.Sarkar,S.,T.Sarkar,S.Beria.2006.StructuringandPricingofCollars,Earn-OutsandContingentValueRightstoManageM&aRisk.SSRN.
9.Stulz,R.1988.ManagerialControlofVotingRights:FinancingPoliciesandtheMarketforCorporateControl.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25-54.
10.李广明.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模式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6(5)
11.中国制造企业跨国并购后整合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
12.季成,任荣明.2007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支付方式研究.经济纵横,2007(10)
13.潘勇辉.跨国并购与经济增长的长短期关系研究———
基于中美的比较研究.管理世界,2007(7)
14.吴添祖,陈利华.跨国并购获取核心技术———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模式.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4)
15.贾名清,方琳.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障碍因素与对策再思考.经济问题,2007(10)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息管理学校河南郑州450000)
(责编:若佳)
《就爱阅读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转载:
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6中国海外并购报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