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少走最早的信托形式,而是以发债或者PPP形式进行

发债难,借道信托!房地产真的进入寡头竞争时代了? - 信托行业网 - 微易读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题目下方信托行业网关注我们今日微信号力荐 (长按红色字复制)理财攻略记licaiba“11个点(利率为11%)的资金,通过信托走?要的,没问题!”王晨(化名)是某房地产企业主要分管营销的管理层人士,原本公司融资这事跟他关系并不大。但近阶段公司遭遇发债难,在多家银行的授信额度也“能贷出来的都贷了”。再融资压力陡升之际,多名管理层纷纷背上了靠各自人脉找钱的任务。甚至,达到一定标准的融资,高管本人还可有“(最高)千分之一”的“费用”。王晨表示。资金“续命”压力大的又何止王晨所在的房企。中西部某低评级政府融资平台相关业务人士告诉记者,他从去年底开始就“压力山大”了。将近半年里,在债券市场融资受限的他们都在靠找信托做“非标”来续命。不过,在市场资金利率持续高企、负债端压力导致债券融资低迷的表象背后,并非只有苦求资金续命的发行主体。多家主体评级在AA+及以上的企业,即便市场波动仍存议价能力,也主动取消发债,转而或者缩小自体**规模以缩减债务总量,或者投靠当期价格反而更低的银行融资渠道。债市调整下的众生相,结构性分化已显。从信用债发行来看,2017年5月信用债一级市场净融资水平出现**低潮,当月全市场信用债净融资额为-2230亿元,刷新自2000年以来的单月最低水平。据兴业证券固定收益研究统计,从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取消和推迟发行短融的占比达40%。弱资质主体:融资成本翻番上述政府融资平台业务人士表示,之所以求金若渴,主要原因是“债务接连到期,要借新钱换旧债”。王晨所在的房企也有同样的紧迫感,真正的压力并非来自于企业经营,而是“滚动存量债务”。南方某券商负责债券承销业务人士表示,类似王晨企业这样的主体资质一般的发行人,不少其实是拿得到批文想发债的,主要问题并不出在“价格”上,而是出在**者认购不足,从而导致无法启动发行或发行失败。对于诸如王晨公司这样的房企而言,除了境内发债不易,楼市调控、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之下,还有多重雪上加霜的事件发生。比如,王晨称,公司去年下半年曾找了多家银行谈业务,打算用银行理财资金对接一项“尾款应收融资”,但遭遇银监会彼时重新强调“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这让某家已经将项目报审总行的银行“又缩了回去”。王晨转述称,对方迟迟不肯过审项目,因要“看看风声再说”,但这一“看”就一路看到了今年表外业务强监管,这笔融资最后自然告吹。从王晨所在企业的融资成本来看,发债利率约在5%,此渠道收缩后,企业转而试图加大传统银行融资,除了利率在8%~10%的银行贷款外,王晨称,即便是综合成本超过10%的资金也要用“抢”的了。楼市调控大势之下,“眼下银行开发贷审批从紧,而且都告诉我没额度了。”王晨说,“即便我们的项目有足额*押、利率上浮40%、50%,也未必下得来。”最近王晨在和某银行谈一笔“通过信托走一道”的纯信用资金,利率11%。“如果能下得来,也算谢天谢地了。”他说。虽然这家房企此前在多家银行还有授信额度,但到目前阶段,“能贷出来的都贷了”,王晨表示。同样在发债受阻后,上述政府平台的融资成本,已经从过去发债的4%左右,跳涨到靠信托发“非标”的7%~8%。而就这,还必须是资质好的平台,否则“非标”也发不了。靠“非标”续命并未让这名城投人士消除压力。他表示,今年下半年他们面临的兑付压力很大,就算再想尽办法举债,现在的形势下,到时候是否能如期偿完所有债务,也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事。高评级主体:重回“间接融资”怀抱不过,相比房企等被调控对象或弱资质群体,无法发债后不得不投奔成本更高的其他融资方式,上述券商债券承销人士表示,那些AAA和AA+主体等级的公司,绝大多数则是嫌弃当前债券融资成本过高,就算拿到债券发行批文,也很少愿意启动发行。Wind数据显示,无论是公司债、企业债、中票或短融,自2016年10月起至今,发行利率均呈现上行态势。2017年6月至今,公司债、企业债、中票、短融的票面利率数据分别为6.0943%、5.8%、5.7726%、5.4274%,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6年10月,其票面利率还分别为3.7139%、4.007%、3.6587%、3.1629%。“我们之前发了一个5.04%的十年期,但这家公司去拿银行贷款,其实很可能也就基准4.9%。”一名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更何况很多资质好的大型企业,从银行贷款还可以在基准上下浮。”他表示,对于议价能力强的优质企业来说,信贷和债券利率倒挂明显。也正是因此,多家发行主体取消发债,不用“直接融资”而重新投靠“间接融资”。兴业证券固定收益研究团队一份稍早前的研报显示,债市调整后,债券发行成本已经回升至贷款利率的水平甚至更高,不排除优质企业转向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如果是通过债券来置换银行贷款,似已不占优势。此外,也有一些暂时取消发债者仍在观望中。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认为,一部分发行人取消债券发行的原因,是希望降低融资成本择机重发。Wind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债券取消发行规模已超3000亿元,刷新同期最高水平。房地产融资难度陡增 银行关阀门 信托断供银行、票据、信托、再融资、海外发债等渠道全面收紧;“明股实债”被叫停,万科等成立基金股权融资。给我一根杠杆就可以撬动整个楼市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金融去杠杆和楼市调控的双重背景下,房子开始难卖的同时,房地产融资的难度也陡增。5月底,一则银监会严查违规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融资渠道被收紧的消息把夹缝中的房地产融资推向台前。此前,银监会2017年3月底至4月集中发文整顿,银行表外、通道融资业务受到影响,地产融资业务更首当其冲,银行几乎不再放行房地产开发贷,全面收紧额度。随着银行、票据、信托、再融资、海外发债等渠道全面收紧甚至叫停,昔日的高杠杆狂奔被锁住了咽喉。6月的初夏时节,一位中型房企的财务人员王刚(化名)和他的老板们却要想着如何“过冬”自救。低成本融资的日子已经远去,是时候储备食物为自己“输血”过冬了。过去几年来房地产企业通过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私募基金等通道流入房地产的资金绝大多数为债权或“明股实债”,目前,这类融资基本被叫停。包括万科、恒大在内的大型开发商转而在项目层面纷纷开展股权融资合作。银行“缩表”,房地产信托融资暂停房地产融资开启“萝卜蹲”模式,银行贷款、私募基金、再融资、国内外发债等相继被收紧后,监管再度指向房地产信托。5月24日,中国证券报报道称,银监会向各银监局下发《2017年信托公司现场检查要点》。该文件显示,违规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被列入2017年信托公司现场检查要点,包括是否通过股债结合、合伙制企业投资、应收账款收益权等模式变相向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规避监管要求,或协助其他机构违规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等。对此,银监会回应称,根据银监会2017年现场检查计划,监管部门将对部分信托公司进行例行检查。为提高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银监会相关部门4月中旬制定印发了《2017年信托公司现场检查要点》,供具体检查时参考。印发检查要点是现场检查的一种通行做法,仅用于指导具体检查项目,并非发布监管政策。分析认为,由于其他融资渠道相继受到限制,信托已经成为房地产商拿地融资的重要通道之一。但监管层检查违规开展房地产信托业务以后,信托公司目前开展的拿地融资业务面临收紧。这就意味着,房地产融资又一条重要通道正在被收紧。Wind数据显示,4月份房地产信托成立规模环比大幅下滑逾三成。而5月以来,房企国内债券融资规模119.3亿元,同比降逾八成。而一季度房企海外发债在经历了新高过后,二季度以来发行量则同比下降近六成。一家大型信托高层人士透露,银监会要求对信托公司现场检查每年都有,系常规项目。但是,这是首次点名针对火爆的房地产企业拿地融资的模式。自4月中旬收到文件以来,几乎全面叫停该业务。不过,个别城市仍可给资质排名实力强大的开发商进行融资。“我们暂时叫停了房地产信托融资”。多位中小型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做出上述表示,事实上信托融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于银行,而目前银行全面“缩表”,大量表外业务和通道业务资金正在回流,信托资金来源也受到限制,因此,银监会发文后索性暂停该业务。一家城商行内部人士称,其实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最大的资金来源是银行,但是,现在多家银行都限制甚至暂停投资房地产信托。所以,房地产相关的信托发行收益都非常高。尽管如此,多家银行依然暂停投资,房地产信托“断供”。记者独家获得的银监会日下发的“三违反”和相关附件显示,银监会严查信贷资金违规进入楼市。要求各银行检查是否直接参与房地产炒作,是否在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中虚假、违规操作。“去年资产慌,又没有限制,大的房地产公司发行的信托计划都被银行抢购”。上述人士称,而现在房地产企业发行信托计划基本都卖不出去了。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新京报我们其它小伙伴理财工厂ID:licaigc长按并识别关注理财工厂:理财工厂,实用理财文章!原创理财,涵盖理财、保险、基金、投资、财富管理、P2P网贷、互联网金融和房地产等理财原创文章。
微信号: 功能介绍:信托行业网(xintuocn):信托理财领域专业官方微信。专注分享信托资讯和观点技巧。关注信托、财富管理、资产配置。期待您的关注哦。 微信认证:来自腾讯微博认证资料:信托行业网()官方微博。@信托行业网您当前所在位置:&>&&>&
PPP项目融资的几种主要方式
文/张继峰
截至日,财政部PPP中心已有9285个总投超过10.6万亿元的项目入库。其实各省都有自己的PPP项目库,粗略计算,省库项目数量应该是财政部库的3—5倍,即PPP项目总规模可能是30~50万亿元。如此庞大规模的项目如何落地,最关键的是如何融资,已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
PPP产业基金
PPP产业基金及类似的城市发展基金、政府引导基金、PPP母子基金等,越来越成为PPP融资的主力军。
分类:政府引导型基金和项目融资型基金、地方发展基金和业务获取基金、行业产业基金和地方产业基金、母基金和子基金、新项目建设基金和债务置换基金、债权(明股实债)型基金和同股同权型基金等几种分类方式。
投融资模式:产业基金的主要投融资模式,是以私募股权基金形式,通过结构化设计和杠杆效应募集资金,以股权投资或股债联动投资于地方政府纳入到PPP框架下的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pPP项目,政府根据协议授予项目公司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在基金存续期限届满时通过约定回购、份额出让或资本市场变现实现投资的退出。PPP产业基金的投资模式一般包括纯股权、股债联动、纯债权三种模式。
特点:PPP产业基金一般有结构化和杠杆效应两个特点。即基金由政府所属投资公司或社会资本作为劣后级,金融机构资金作为优先级,杠杆比例通常为5倍(1:4)或10倍(1:9)。若产业基金为引导基金,投资到项目中只占到资本金的一部分(如10%,起到增信和代持股的作用,则产业基金的杠杆效应被再次放大,政府出资部分甚至可以放大到50至100倍。
PPP产业基金对于PPP项目融资和落地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同时为社会资本找到投资标;二是有利于提高效率,加快地方PPP项目落地;三是有利于降低PPP项目的融资成本;四是有利于为PPP项目融资提供增信;五是可以为工程资本代持股份,解决工程资本不能控股项目公司的困境;六是可以与工程资本同股同权,为工程资本分担风险。
适用范围:产业基金按照大类分,可分为引导基金(母基金)和项目型基金两大类。引导基金一般对项目有要求,要求项目列入省级PPP项目库,要求政府购买服务类的,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对社会资本也有一些要求;项目型基金主要是为项目建设服务,根据项目自身情况和增信条件来选择基金合作金融机构。
评述:PPP产业基金2015‘年来发展迅猛,进入2016年更是加速发展。各地政府与金融机构纷纷成立动辄百亿、千亿的产业基金。但比较尴尬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对产业基金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基金管理公司甚至金融机构也经验不足(笔者与很多银行、保险公司沟通,有些尚无操作指引,经办层无从下手),基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多的产业基金还是以一个项目或几个项目的“资金池”的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基金的增信措施(是不是都要政府或社会资本增信?什么样的项目,怎样的标准可以做同股同权)、风险控制(风控关键环节在哪里)、退出机制(除了约定回购外其他退出通道的可行性)以及期限错配(基金先于PPP项目运营期到期如何解决)等问题,有些政府、社会资本甚至金融机构都没有考虑清楚。
此外,由于产业基金的野蛮生长,目前的PPP产业基金成为银行、保险资金抢占PPP市场、打响价格战的“主战场”,基金的优先级资金成本甚至将到6%以下(有甚者降到5%以下),有些金融机构甚至赔本赚吆喝;而另一方面,基金的差异化、专业性(专注于特定产业)明显不足,同质性严重。这些问题随着PPP的深化都需要进一步解决。
这里提到的债券,主要是证券公司承销的,由证监会(或证券业协会)核准的公司债,以及发改委审批的企业债、项目收益债、专项债等。不包括由银行承销,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短融、中票和PPN(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债券融资,尤其是2015年年初以来,公司债、企业债和专项债的松绑和扩容,成为政府融资和PPP融资的主要工具。
分类:主要分为发改委系统的企业债(含项目收益债、专项债)和证监会系统的公司债;公开发行的公募债和非公开发行的私募债;传统企业债(依托企业本身发债)和项目收益债(依托项目收益发债)、专项债,等等。
投融资模式:债券作为PPP项目的融资工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政府平台公司的发债,即对PPP项目投资人本身发行的企业债、公司债,对于PPP项目来讲,其政府股东方股权出资资金,可能就来源于这种债券资金:另一类是对PPP项目公司发行的债券,一般为项目收益债。
特点:债券发行最大的好处,是融资成本低:一般情况下,评级AA以上的主体年化融资成本在5%~7%(公开发行)或6%~8%(私募发行)之间。随着利率下行,成本进一步降低,甚至有些评级高,实力强的企业,融资成本达到3%~4%。但硬币的反面,是对于发行主体的要求非常高,公开发行的一般要求评级在AA甚至AA+以上,能够达到AA+以上的企业在地方上屈指可数,且要求有足够的资产支持发债(公开发行的债券额度不超过净资产的40%,发债规模有限;即使可以发行私募债,但对于地方政府动辄上百亿的众多PPP项目来讲,显然远远不够。
适用范围:与投资模式相同,发债对PPP项目融资的适用范围有两类,一类是给政府平台公司发债,一类是给项目公司发行项目收益债或专项债。在如今政府平台公司发债额度基本饱和的前提下,项目收益债及专项债券是很好的PPP融资突破口,尤其是证监会2015年1月推出“新公司债办法”,国家发改委2015年4月推出战略新兴产业、停车场、地下综合管廊、养老产业四个专项债,7月出台“项目收益债”12月推出“绿色债券”,以及近期的“双创债”等试点,公司债、专项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发展空间巨大。专项债券有几个优势:一是发债主体可为项目公司,不占用平台公司等传统发债主体额度;二是不受发债指标限制,且发债规模可达项目总投的70%—80%(非专项债券发债规模不超过项目总投的60%;三是按照“加快和简化审核类”债券审核程序,提高审核效率:四是多有财政补贴和金融贴息、投贷联动等多方面支持。由于PPP项目融资增信主体缺失的普遍现状,以现金流为支撑,仅需对债项进行评级的项目收益债、专项债,可以不占用政府财政信用和社会资本信用(有些需要政府AA级以上发债主体提供担保),且此类融资业务刚推出不久,必将成为PPP项目融资新的蓝海。
评述:对于PPP项目来讲,债券融资是很好的融资工具。但PPP项目发债有几个尴尬:一是传统企业债、公司债已经基本饱和,该发的企业都发的差不多了,空间不大,除非有·些地方政府整合国资旗下各类国有企业,用新组建的国企集团进行发债;二是项目收益债是好,但要求项目是有稳定现金流的经营类项目,目前的PPP项目,以政府付费和可行性缺口补助类为主,多数不具备优质现金流,因此项目收益债有心无力:三是在当前资本市场陷入低谷、IPO、并购重组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以债券承销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业务成为证券公司的救命稻草,一家资质尚可的发债主体,有多达十几家甚至几十家券商围追堵截,价格战竞争之惨烈使得一些券商的承销费报价仅为过去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报到1%),收益甚至不能覆盖成本;四是近期发生多起地方国有发债企业债务违约事件,导致债券市场风声鹤唳。地方国企违约,直接会导致金融机构收紧对当地的融资,市场中的机构投资人投资国企债券也变得谨慎,造成当地融资困难;另一方面债务违约会抬高发债融资成本,造成“双输”的局面。
银行是参与PPP项目融资的主力,主要通过表内固定资产贷款,和表外发行理财产品募资参与PPP项目融资。当然,短融、中票、PPN等直接融资,也是银行的业务范围,但在PPP项目融资中占比较低。
分类和投融资模式:银行参与PPP项目融资的方式,主要分两类:一是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理财资金,通过认购私募基金或资管计划优先级份额(有些可以接受认购中间级份额),投资PPP项目股权或股权+债权,这种融资属于表外融资,也是直接融资;二是银行通过固定资产贷款、银团贷款等产品,给项目公司授信,对项目公司来讲是债权融资,属于表内融资和间接融资。
特点:银行融资的特点,当然是由于银行吸收存款或销售理财产品,属于法定的公募行为,资金成本低,规模大。但银行融资有几个不足之处:一是风控严格,授信条件高,要求主体信用(一般是银行内部评级)达到条件、增信担保措施符合要求等,表外理财资金现在通常也已纳入银行统一授信体系,与表内资金授信条件相同;二是银行理财资金受投资人投资期限偏好影响,通常为中短期,一般不超过5年,而PPp项目期限较长,相比保险资金,理财资金参与PPP项目的期限错配问题更严重;三是表内贷款资金受“三办法一指引”限制,只能“实贷实付”(需要支付多少,贷多少,贷款资金不能在项目公司账户上长期停留),项目公司使用十分不便;四是银行业务地域划分问题严重,授信主体如果是跨区域经营,或项目跨省运作,需要两地银行配合为客户或项目授信,无形中降低了融资效率;五是PPP项目投入大,单一银行基于客户集中度风险控制考虑,不愿全部自己出资,通常与其他银行组成银团,这就增加了融资推进的时间成本和沟通成本。
尽管种种不便,但由于银行资金的体量和规模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又由于银行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是政府融资和PPP项目融资最大的资金来源方。
适用范围:银行理财资金可适用于PPP产业基金、资管计划的优先级或中间级,可适用于单一项目股权投资中的优先级,也可适用于项目的债权融资部分;银行贷款资金仅适用于项目投资中的债权融资部分。银行参与PPP融资,对于政府财政实力、项目公司股东方实力、项目本身一般都有一定条件要求,尤其债权资金,会要求“第二还款来源”,即抵押或股东方、担保公司担保。
银行参与PPP项目的资金成本普遍不高,表内贷款资金通常在基准利率下浮10%至上浮30%(按5年期以上利率计算,大概在4.5%一6.5%之间),表外理财资金成本目前通常在5.5%—7.5%之间。
评述:银行资金无论是表外理财资金,还是表内贷款资金,都是目前PPP项目融资的“绝对主力”,产业基金、资管计划,甚至融资租赁等资金,其背后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银行。这一现象与PPP项目投资回报率低、风险低,银行资金来源成本低、风险偏好趋谨慎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目前银行资金参与PPP融资还是以“明股实债”为主,原因是:主观上,由于分业经营状态,银行不能真正投资股权,即使通过基金或资管计划变相持股,若债务违约银行变卖资产后,所得款险本金、利息和罚息外,不能多收一分钱,没有超额回报,相关人员还要受到处分,因此银行没有成为真正股东的动力:客观上,由于银行表外理财融资属于直接融资,是银行将融资企业的融资需求包装并拆分后卖给投资人(多数是个人投资人),在此过程中银行担任的是承销商的中介机构角色,承担的不是资金风险而是声誉风险。而对于具有“稳定金融使命”政治任务的国有大型银行来说,有时声誉风险甚至高于资金风险,有些国有银行对表外理财资金的风控要求甚至比表内贷款资金要求还严格,因此国有大行是不能接受理财融资逾期和违约风险的。因此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分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以“同股同权”方式参与PPP项目融资,还不具备现实基础,目前还是以“明股实债”的形式居多。
资管计划通常包括券商资管、基金资管、保险资管、信托计划等。其实资管计划通常是银行、保险资金参与PPP的一种通道,属于被动管理。‘真正的主动管理类资管计划一般不参与PPP项目,而是参与证券一级半(定向增发)市场或二级市场。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保险资管和信托计划。
保险资管:保险资管是保险资金借助资管计划投资PPP项目的表现形式。2010年以来,保监会逐步放开了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股权、金融产品、基础设施债权、集合信托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私募基金的限制,近期保监会更是修订下发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真正为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铺平了道路。又因为保险资金具有成本低、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与PPP项目天然是“一家人”。因此保险资金参与PPP项目融资有很大前景。但不可否认的是,保险资金通常对项目和投融资主体要求也很高;且保险进入PpP之门刚刚打开,如何参与PPP,尤其是审批标准和安全边际,很多保险公司还在探索,大规模参与PPP项目还需要一段时间。
信托计划:自2009年“四万亿投资”起,信托计划成为政府融资的主要工具。但由于信托资金的私募特征,募集成本不具有银行、保险等“公募机构”的成本优势,在当前政府和PPP融资渠道广泛、资金价格低廉的背景下,信托计划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目前信托计划参与PPP项目融资主要为被动管理,即银行或保险资金以信托计划作为通道,参与PPP项目。不过,信托公司也在积极转型和“自降身价”,推出各类创新工具参与政府融资和PPP项目,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在PPP项目“过桥融资”、产业基金中的“中间级”甚至“劣后级”、地方政府“债务置换”等领域,继续发挥其方式灵活的优势。
评述:资管计划作为参与PPP项目的通道,其本身原本没有太多优势,由于资管通道较多(包括信托计划、私募基金、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公募基金子公司资管,甚至期货资管),通道之争激烈,资管公司如果没有较强的金融资源、项目资源、主动管理能力和议价能力,如果仅仅只做通道,是没有多少竞争力的。其实资管类公司,游刃手政府、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之间,有着比单一金融机构更多的综合性和中立性——不单纯依靠任何一个地方政府、任何一家社会资本或金融机构,是最有可能成为PPP融资的专业融资顾问的生力军,关键是要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主动管理能力和议价能力,积累更多的金融资源、项目资源,做到别人融不到资的你可以,别人可以融资的你价格更优,别人价格也优的你服务最好、效率最高。
PPP项目融资目前还处于政府掌握话语权的买方市场,因此PPP融资体现“低价资金为王”的特征。综合岔析上述几种融资方式和适用范围不难发现,银行、保险等低价资金,是PPP项目融资的主要来源,产业基金、资管计划等要想具备价格优势,其主要“金主”还得是银行、保险这些“二妈”;产业基金与资管计划的区别可以更形象地看做PPP项目资金的“批发”和“零售”:此外,除政策性金融工具外,债权融资部分最有竞争优势的是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充分利用好这两类金融工具,有利于成本的降低。
有人可能认为,PPP项目融资,只要找到社会资本就行了,其他都让社会资本去解决,哪有那么复杂?其实这是政府视角的思维模式。PPP项目的成败,不仅是政府的“一厢情愿”,也要社会资本的“你情我愿”,而PPP项目“全流程融资”的可行和落地,对于“融资责任方”的社会资本来讲,关系到其融资成本和投资回报率,是其能否“嫁给”政府主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PPP项目“全流程融资”方案的设计能力和落地能力,是PPP专业融资咨询机构的“必杀技”。
还有人可能会问,那有没有融资模式的“标准模板”,遇到PPP项目融资套用就行了?答案是否定的。PPP项目融资条件的变量很多:政府财政实力、政府投资平台实力和信用等级、社会资本实力和信用等级、项目级别(国家级还是省市级或其他)和类型(BOT/ROT还是其他、使用者付费还是政府购买服务)、产业类别(是否是五个专项债支持的产业)、增信措施、财政补贴或金融专项支持(如贴息),政府方给出的最高投资回报率、IRR比率要求等,都是影响项目融资结构和融资方式的变量,而这些都需要融资咨询机构专业团队的业务知识和经验积累。
本栏目最新热文排行榜(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3133',
container: s,
size: '1000,50',
display: 'inlay-fix'
 政府融资平台谢幕在即
  融资平台消亡的步伐比想象中来得迅速。2015年开始近半月,城投债仅发行4只,规模共计47亿元,环比上月锐减超9成,甚至不及2014年月均发债近1500亿元的零头。与此同时,银行贷款、信托等平台融资方式也风光不再、日渐式微。专家预计2015年政府参与投资类项目投融资需求超8万亿,将通过PPP和地方政府发债解决,政府融资平台谢幕在即。
  冷 清 发行锐减几近&绝迹&
  Wind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日,自2014年12月份以来,城投债发行仅60只,发行规模为776亿元。其中,12月全月共发行56只,规模为729亿元。相比去年11月份的123只、1169.2亿元的市场规模,发行量基本&腰斩&。而2015年近半个月以来,城投债的发行更是几近&绝迹&。两周仅发行4只,规模仅为47亿元。
  在发债类型上,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定向工具发行量均出现大幅放量下跌趋势。其中企业债和定向工具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开张&。在资金投向方面,去年12月份以来,整个城投债呈现出向公共事业、运输等行业倾斜的特点。12月城投债的投向行业中,对运输和公共事业的支持额度有所增加,对多元金融、建筑工程和地产行业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
  和一级市场发行的冷清相比,二级市场同样遭遇&滑铁卢&。一直以来,城投债因为有地方政府的背书,经常作为信用债市场的&宠儿&备受追捧,收益率下行也&根本停不下来&。自去年11月下旬开始,特别是在12月中上旬,城投债几乎一夜之间沦为&弃儿&。中债收益率曲线显示,虽然去年12月下旬至今城投债收益率跟随债市企稳有所修复,但仍较去年11月的低点整体反弹近百基点。
  对此,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人士坦言,除了年末资金面趋紧、股市上涨分流等导致去年末债市整体回调的因素外,最主要还是受政策面影响。&比如,中证登在日发文提升企业债质押门槛,部分城投债马上或即将丧失质押资格,导致其流动性溢价重估提前展开。这期间部分城投债收益率曾出现短期近百基点的反弹。&该券商人士表示。
  失 宠 地方政府不再兜底
  国务院43号文出台以后,财政部发布了《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清理处置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截至2014年底的存量债务余额应在日前上报。机构由此担心,未来地方债务甄别完成后,未被甄别为政府债务的城投债将失去政府隐性担保,从而面临信用重估风险。业内人士表示,这才是城投债几乎成为市场&弃儿&的根本原因。
  日,乌鲁木齐市财政局网站公告称,该局决定撤销将&14乌国投债&纳入政府专项债务的决定。常州市天宁区财政局在一份说明中将&14天宁债&纳入政府债务,但是次日天宁区财政局突然发布更正函,称该项债券不属于政府性债务,政府不承担偿还责任,应由常州天宁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天宁建设)自行承担债务管理和偿还责任。分析人士认为,近期城投债发行萎缩无疑受到此前江苏和新疆两起城投债风波的影响。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对地方政府融资体制的改革还将继续抑制城投债的发行,给基建投融资带来不利影响。&虽然上报存量余额对城投债市场的影响现在还无法判断,但这与去年12月以来多个地方政府相继取消债券担保事件结合在一起,引发了市场对城投债市场的担忧。同时发改委对企业债审批的条件提高和节奏放缓,导致城投债发行门槛不断提高。&徐高表示。
  &在日前完成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上报之后,城投债在某种意义上就已经消失了。&上述券商人士坦言。他认为,这绝非表明地方平台公司完全失去发债融资功能,比如该平台公司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信用发行企业债。&当然,失去了政府的&兜底&,这些企业债不管在一级市场的发行成本和二级市场的欢迎度方面要大打折扣。更何况,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在企业债发行审批方面,其发债门槛更加&苛刻&&。
  对此,此前一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安徽某城投人士深有体会。&按以前惯例,遇到这样的情况,平台公司会想到银行、信托等其他融资方式,因为在债务扎堆的情况下,&借新还旧&比变卖资产等其他筹资方式要有效得多。&该城投人士说。&但是今年来看,通过银行贷款和信托融资也不太顺利。银行和信托公司都很注重融资方的风险评级和担保状况。&该券商人士表示。他透露,近期国务院43号文及财政部存量债务处置细则等相关政策的出台,让&城投牌照&比起先前大打折扣。
  以信托为例,用益信托网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以来,地方平台以信托方式为基建项目融资量现递减趋势。其中7、8、9、10月份,基础产业类(集合)发行规模分别为260.88亿元、207.42亿元、195.74亿元、186.09亿元,发行规模处于下滑通道中。
  突 围 仍需依靠PPP模式
  &预计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将不低于20%,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额将达13.55万亿元左右,其中市场化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为4.99万亿元,政府参与投资类项目投资额约8.57万亿元。&中债资信公共机构首席分析师霍志辉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8万多亿政府参与的投融资需求,钱从何来?路在何方?&下一步一方面发政府债券,另一方面大力推进PPP,作为补缓措施。&财政部财科所金融室主任赵全厚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霍志辉表示,存量地方政府性债务再融资资金,在地方政府发债资金不足时,将到期存量债务置换为10年以上长期债务或允许融资平台进行债务周转。对新增基础设施融资资金原则上通过PPP和地方政府发债解决,剥离融资平台融资职能。长期看,大力发展和培育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扩大地方政府发债规模,着力推广PPP模式,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机构三方共同消化存量地方债的机制。
  &此次地方政府性债务甄别之后,地方政府将通过发行政府债券对存量债务进行置换,用以置换现有存量政府债务的政府债券利率会显著低于融资平台发行的城投债,期限也会更长一些,至于置换债券的规模还未可知。&赵全厚表示。
  事实上,无论是财政人士还是市场人士,大多认为政府发债置换的规模是有限的,缺的几万亿融资,最终还是要依靠PPP模式。&今年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空间会进一步压缩。但是PPP模式中,国有资本进入比例不会小,融资总量不会有太大影响。&赵全厚认为。
  不过仍有不少观点认为PPP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难免存在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财政系统人士曾对记者表示,虽然要积极推进PPP,但究竟具体如何实施还是一团雾水,此外民间资本虽然兴致高,但大多仍持观望态度。
  对此,赵全厚认为,从上到下的各类PPP培训有助于地方财政逐渐找到方向。此外,他还表示:&PPP中的社会资本有两类,一类是民间资本,另一类是国有资本。即使民营资本进入有些犹豫或者有些难度,至少可以肯定明年将有不少国有资本作为社会资本参与PPP。国有资本不仅考虑盈利,还要考虑社会效应,加上地方政府推动PPP发展的热情很高,所以明年应该有不少战绩。&
  尽管如此,霍志辉认为,扣除社会资本投资、PPP、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发债资金后,2015年新增基础设施项目仍存在2万亿元左右资金缺口。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式走第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