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送检版下载审核版

A12:文娱新闻
A12:文娱新闻
北青报记者专访制作人兼导演李路
人民的名义:无尚方宝剑,审查无潜规则
北京青年报
&&&&十年来首部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黄金档开播四天,豆瓣评分达到9.1,开篇不辱使命。该剧“孵化者”,制作人兼导演李路昨天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解密诸多内幕。&&&&演员内幕:大腕片酬都是“友情价”&&&&陆毅的角色本来带点小痞,但最高检不同意&&&&北青报:第一集开场的官员形象有的很脸谱化,比如副市长丁义珍,挂着LV皮带,表里都很浮夸张扬,吴刚扮演的角色也挂着反派相……这种表达方式有无奈还是刻意为之?&&&&李路:你可不知道,七八年前官员的打扮,就是这样。丁义珍我们就没准备“埋”,开头潜逃,他就是一个贪腐、叛徒的形象,为此特别找了一个常年演太监的专业户许文广来演。原来还有酒席上口吐黄段子大谈女干部,后来剪掉了……其他的人,大家就不一定能够看得准了。&&&&北青报:陆毅演男一号是一开始就定好的吗?&&&&李路:是在几个人中选了他吧。陆毅其实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演员。他是“年轻的老前辈”,演得很好。来剧组前的两三天,他还在另一个戏上,最初的表演还带着点上部戏的表演状态。这个戏里面有他的师叔、师哥,坐下来轻描淡写地跟他带了两句。他马上进入了检察官的状态了。陆毅太聪明了,不聪明走不到今天的。&&&&北青报:陆毅的检察官形象一出场,有人觉得很“跳”,跟印象中的“官员”不一样。&&&&李路:陆毅这个角色从剧本的时候就开始“跳”了,我们开始是希望他有点小痞,或者说有点幽默感吧。最后最高检还是希望这个角色往正里走一点,因为是检察官的代表。所以他身上的江湖味道减少了一些。剧本保留了他吹口哨的习惯。不过,也只吹了几集,就被剧中检察长骂了,说你一个反贪局局长怎么老是吹口哨啊。后来他就再不吹了。还有一些别的小设计,后来也都剪了。&&&&另外,你们不要以为检察官是“官员”,我们去最高检反贪局体验生活,那些检察官都很年轻,都很帅,不是这个市的高考状元,就是博士、博士生。&&&&公检法,三家单位是“挂相”的。检察系统的工作人员是要动脑子的、不动拳头。他们是高智商年轻人,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官员,可活泼了。&&&&张丰毅找云南省委朋友学演省委书记&&&&北青报:剧中高级干部工作状态,是真听真看过,还是按想象的?&&&&李路:常年的积累吧。我30多岁就是南京电影制片厂分管生产的副厂长。后来管理江苏的影视剧十几年,了解不同层级的官员状态。我去敲周梅森家的门要拍这个戏,一定是有感而发。周梅森能这样写,我能这样拍,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了解官员状态,对政策不吃透,拍的时候会走形。&&&&比如省委常委会议怎么开,以前是长桌子领导坐两头,现在是领导坐中间,这些都是有安排的,以表明杜绝“一言堂”。如果你对这些变化不了解,不好拍。我还加了张丰毅扮演的新省委书记做俯卧撑、打篮球。现在书记就是这样,带领全省的中坚,像课间休息一样做运动,精英的干部形象就出来了。&&&&北青报:你说对官场的个人生活体验和“有感而发”,如何落实到演员身上?&&&&李路:所以我找的都是艺术家啊,艺术家都是有脑子的,艺术家都会拍戏,都会做自己的角色分析。张丰毅跟云南的官员从小是朋友。当知道要演一个新的省委书记,就回去找云南的省委领导交谈,做功课了,平常的坐姿啊,发言语态啊。好演员都是极其认真的,做看不见的功课。&&&&北青报:有演员说拍这部戏压力挺大的,这是客套话还是真实的?&&&&李路:真实的。高手云集,过招啊。我们这个组里,三个人拿出去就是一台戏了,结果来了四十几个,大家都坐在一起了。经常飙完戏要酒,“喝一杯,演得太好了!”或者是“你怎么演的?我怎么接不住呢?”吴刚有一场戏,演完以后对手演员说:“大哥,我服您了,您这么演我接不了,太厉害了!”&&&&北青报:这部戏的大腕片酬都是“友情价”,您游说他们加盟的最大砝码是什么?仅仅是一起来干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吗?&&&&李路:&张丰毅是读过这部小说的。&另外筹备《人民的名义》的时候,陈道明隔三差五就来,帮着一起出主意,怎么调整演员。我们拍的时候,他两次去探班,带着牛奶去看望大家,很关注这件事情。&&&&创作内幕:没有定心丸,没有尚方宝剑&&&&谈了几十家,签约后都不敢打款&&&&北青报:这是十年来首部反腐剧,作为这个项目的组盘者,当时融资是怎样一种状态?&&&&李路:投资遇到的困难,出乎意料。我做过几千集电视剧,原来一个资金盘子几天就能完成,但这个电视剧融资之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几十家谈完之后,签约不打款。大型企业、国企、民企、上市公司、影视界领军公司都有,跟我谈的时候特别慷慨陈词,一定要投!最后,都没有投。主要还是对这个项目……因为这种类型剧已经十几年没有成功经验了,大家怕自己的投资打水漂,都能理解。人家都是投资行为,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折磨。几个月,合同签完,毁约,合同签完,毁约,不是一个两个,是连续。&上午签完我特高兴,晚上他们却告诉你,不能投。&&&&我家有个大黑板,上面记满了这些人、公司的名字,他们哪天签的合约,哪天又把我耍了,全有。那个时候我的心天天七上八下的,遭死罪了。同时也反映了大家对反腐影视剧的决心还欠着一点,都在观望,该出手时没敢出手。最后是5家民营公司托起了《人民的名义》的资金盘子,而且他们还全是第一次做电视剧。&&&&写到“副国级”并无“尚方宝剑”&&&&北青报:如此艰难,您却有勇气坚持把这个项目做下去,是有什么“定心丸”吗?&&&&李路:啥定心丸也没有。我就是神经不正常(笑),敢赌!你想,当时平台没有定,周梅森才出三集剧本,我就出价了,价格不菲。你知道周梅森是根本不写人物小传的,人物走向在哪里?这些都不知道。&&&&不过,我们是20年的朋友,他的反腐小说成功率很高。我是基于“周梅森”这三个字,基于13年没有出现反腐剧这种类型,基于反腐力度如此之猛,影视剧却没有反映,做了这部戏。&&&&没有任何人保底,也没有人保证会跟你签约,或者哪个老大说这个可以。如果有的话,我也不会两年老成这样了。&&&&北青报:故事写到了“副国级”,足以称为国产“反腐第一剧”了,当时是怎么敢写到这样的层面?有什么“尚方宝剑”吗?&&&&李路:尝试!没有尚方宝剑。各种讨论会,我们发现反腐新闻的力度都这么高,作为影视作品也应该往上走一步。而且我是特命苦的导演,《老大的幸福》范伟拿了500字大纲,我们就开始干起来了。《山楂树之恋》当时小说还在印,我去找人家,人家正在捏脚,我坐小板凳跟人家谈了合作。《人民的名义》也一样。没有现成的饭,给我这样的“业余”导演吃。只有自己培植项目,没有“尚方宝剑”。&&&&尺度内幕:审查比预想的好&&&&没选央视是因为它有价格和集数瓶颈&&&&北青报:外界猜测这部剧的审查一定是惊心动魄的,有什么可以披露的细节吗?&&&&李路:审查比预想的好。周梅森当年的反腐剧都是800条、1000条的审查意见。因为当年反腐要藏着掖着。现在要正面回应,打虎拍蝇的故事比电视剧都精彩。如果一个电视剧作品拍不到比现实还精彩,就没劲了。&&&&北青报: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湖南卫视而不是央视作为播出平台?&&&&李路:湖南是我们相互选择的,央视有价格的瓶颈、集数瓶颈。在我们拍的时候,湖南台的人到现场来了三次,特别诚恳。我跟湖南台原来没有交集的,通过这次我觉得湖南台从领导到员工真的很朴实,真的是干事的。来了之后直接看看现场,看看片子。来了三次,每次都说要看片子,而且不是一个人来,是一组人来,一条龙地来,来了就可以拍板这件事了。&&&&只写反腐败&&&&不展示“贪腐过程”&&&&北青报:前两集播完后,有网友评论这是第一“自黑”大剧,您怎么看这种评价?&&&&李路:我特别认可,这是党和人民敢揭伤疤了。原来你敢这么深度地写、拍如何抓这些犯罪分子吗?现在敢了,自信了。有自信了才敢这么拍,有自信才能“自黑”。原来大家会以为这个剧是到了一定岁数、有了一定地位的人才喜欢看。后来我发现根本不是,现在的90后三观非常好啊。我们剪后期的都是年轻人,看剧的时候该哭的哭、该笑的笑。有一场老革命陈岩石去世的戏,有个小姑娘大哭一场。这个是装不了的。&&&&北青报:剧中有句台词说“反腐上不封顶”,那拍摄时红线到底在哪儿?&&&&李路:周梅森号称“反腐小说第一人”,“第一人”肯定有“第一人”的高超之处,他得把握,也有把握。这么多官员看过我们的戏,都说没有一处不符合的。这就是周梅森平常做研究、做功课的结果。当官不作为、懒政,实干官员不会讲不会说、不送不跑就提不上来……剧里全有展现。此外,我们这个剧有几大规避:第一,不去表现“贪腐过程”;第二不去表现“奢华手段”,第三不去表现“贪腐场面”。那些官员商人们怎么K歌啊、喝酒啊,还有行贿场面这些都没有。但照样好看——好看的是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有血有肉。&&&&文/本报记者&杨文杰<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人民的名义】送审版和TV版有什么区别| 人民的名义送审版和TV版对比介绍
作者:yeren
发布时间:日 10:24
大小:5.00MB
这篇文章相信很多朋友还不是很清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问题的答案。相信大家在看完这篇文章内容之后,它一定不会再成为你的问题了,这是小编精心整理过的,不要错过哦!注:建议大家到正版授权网站观看此直播。为了保护版权,本站不提供观看地址。
手机用户》》》
我们也为大家提供下载地址,下载app后搜索人名即可在线免费观看。(支持apk下载)
  【 人民的名义】送审版和TV版有什么区别,很多看剧的朋友们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详细的介绍,一起跟小编去了解一下吧~
  人民的名义最近在热播,很多网友呼应,这剧居然还能播到现在,真是太不可以思议了。那么人民的名义送审是什么情况?人民的名义是如何过审核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一部反腐题材的现实主义电视剧,这也是一幅描画中国官场生态的长卷。
  在玄幻、穿越等“架空历史”类电视剧充斥荧屏的当下,《人民的名义》似乎是“横空出世”,然而在总制片人、导演李路看来,这其实是“应运而生”。日前,《人民的名义》在湖南卫视播出,李路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这部剧能让人们看到人性的温暖、正义的力量,为预防腐败提供镜鉴。
  还原一个真实的反腐生态。“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反腐既是国际关注焦点,也是国内民心所向,波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强前所未有。”李路说,《人民的名义》打破了多年以来反腐题材影视作品没有跟上现实的尴尬现状。编剧周梅森曾执笔《人间正道》《绝对权力》《至高利益》等多部反腐剧,但在《人民的名义》之前,他已封笔十年。
  “在这个高压反腐的时代,我和编剧都酝酿已久,有很多话要说。”李路说。“我们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反腐生态。”李路说,“避重就轻、模棱两可是拍不出好的反腐剧的。”在他看来,该剧揭示了当下反腐斗争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积极姿态对反腐斗争进行了艺术表现与思考。
沪公网安备 02号
Copyright(C)2004 - . All Rights Reserved.《人民的名义》仅10天就过审,审委组给出了八个字的评价
读书改变一个民族,如果你喜欢,长按下面书页,识别二维码后加关注我(ID: yyw6881)朋友圈有更多精彩文章。每天一起揭密真相,反思历史,传播常识。
摘自封面新闻,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等
“《人民的名义》,真正的好剧。”、“《人民的名义》,现代版官场现形记,真心好看。”、“《人民的名义》尽显官场生态,真的太精彩了,就是更新太慢,看得心欠欠的啊。”这个清明小长假,被称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刷屏朋友圈,被不少年轻人点赞。
《人民的名义》热播,标志着沉寂十年的反腐题材剧高调复苏,与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交相辉映。
《人民的名义》幕后大揭密:
剧中饰纪委书记的“群演” 原来是名资深检察官
《人民的名义》“规格”之高,高在剖析反腐之烈度、深度开创了新境界,高在1.2亿投资创下同题材电视剧之最,也高在让国产剧有了高颜值高智商检察官等方方面面。
在90后年轻人主导的豆瓣网上,这部剧的评分从9.0高开,播至第四集时评分已达到了9.1。期间,《人民日报》也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颇高。
反腐大剧热播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该剧编剧周梅森、总制片人兼导演李路、总制片人高亚麟、主演陆毅等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揭秘这部“反腐大戏”的幕后。
1 尺度究竟有多大?
最高官员涉及到副国级
2004年之后,受政策影响反腐题材电视剧逐渐淡出荧屏,几乎形成了10多年的空窗期。而在此期间,曾写出 《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小说的作家周梅森也陷入了创作困境,几度搁笔。转机出现在2015年初,伴随着国家反腐工作的大力推进,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三顾茅庐,力邀周梅森参与创作。来者有一句话最终打动了周梅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这场硬仗中下了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在这样的时代命题下,文艺创作不应该缺席”。
该剧以某部门的一位项目处长被人举报受贿开始,抽丝剥茧一步步牵出错综复杂的内幕。最高官员涉及到副国级,剧中还有政法帮、秘书帮等的争斗。前些年在小说创作中颇有顾虑的周梅森坦言,自己剧本写到半途还在考虑,“情节应该触及到怎样的程度才最合适”?结果,他得到的鼓励是———“反腐形势那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周梅森相信,反腐剧的春天又回来了。
在真实与艺术之间追求平衡点,是相当不容易的,周梅森这次把他积蓄10年的“洪荒之力”都用在了这部作品中,他说这是自己创作生涯以来最好的作品,写得酣畅淋漓。李路介绍,贪腐案件中的“苍蝇”、“老虎”都可以在剧中找到代表,“还有当官不作为的、懒政的,都写到了,笔墨还不少。”
2 创作素材源于真实案例?
“我去监狱和落马官员座谈”
据高亚麟介绍,创作《人民的名义》期间编剧周梅森“采访了大量的案例,去检察院体验生活,花了大半年的时间,翻阅大量案宗、卷宗,然后提炼采访,再开始做。”
周梅森告诉媒体记者,“我写这些腐败官员,没有把他们写成魔鬼,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我见惯了外面那些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官员,但当他们一旦从云端掉下来,我很好奇,他们的心态会是怎样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提出要去监狱里,了解落马官员的生活。
他说:“我见到的干部都是厅局级,在监狱里待了7到10年。他们都是在掌握实权的高危岗位上,比如县市的一二把手。极少干部是一上来就贪污,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之差,或者是因为身边人出事牵涉进去。”
当被问到这些落马官员是什么心态时,周梅森说:“他们都很后悔。不是假装出来的,很真实,都悔不当初。我比较认同的说法,是‘不值得’这三个字。官员们落马之后,如果能意识到自己为了金钱、利益而放弃操守,违背法律是不值得的事情,这样的忏悔才能打动我。”
周梅森还谈到自己的创作素材来源。他说:“在我的小说里,从老省委书记,到现任的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法院院长、市纪委书记,有一大批职务犯罪分子。为了还原场景,我还去了审讯室、检察院的检察指挥中心。举个例子,我在剧里写,H省委常委、省会城市市委书记的老婆收了别人三张卡。这是南京市浦口区反贪局的一个真实案例。因为要买的衣服很贵,钱不够,这个官员拿了受贿的卡和自己的卡,检察机关的证据就这么落实了。 ”
3 仅用了十天就过审
审委组熬夜一礼拜看完55集
对贪腐事件的有力揭露让人看得过瘾,但在创作这样一部大尺度的反腐剧时,导演李路也坦言自己有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涉及到敏感的政治题材,所以这部剧终归是带着一定风险的,能否顺利过审就是最大的考验。
据了解,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拍完送审时,编剧周梅森曾跟导演李路打了招呼:“要做好删掉5集、改1000次的准备。”然而没想到的是,审查仅仅十天就通过了,这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周梅森表示,他的前作《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送审时,分别修改了许多回,而《绝对权力》更是差点就被“毙”了。
而《人民的名义》的顺利过审,也让周梅森看到了反腐剧的春天。
投资方之一的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也表示,在电视剧送审时,因为主创团队和投资方都知道整个剧本触及到了多深的程度,所以大家都是很忐忑的,但是没想到过审很顺利。据安晓芬透露,此次审核部门都对这部剧表示了坚定的支持。“他们都带回家去看,熬夜去看,他们各个审委都真的是这样,一个礼拜就把55集全部看完了。看完了大家给提意见,基本上都是非常肯定的。当时给出了‘气势磅礴,石破惊天’这样八个字的评价。”
高亚麟则说,这个度有最高检把握,也有编剧周梅森老师。其实拍这样的剧,最难的不是反腐尺度的拿捏,而是法律。“我们都是门外汉,法律程序是什么?戏剧创作中,一个戏怎样跌宕起伏不一样?不能太真实,写实就变成纪录片了;还要演绎,但演绎一定要在最高检严谨的办案程序之下进行,这是最难的。”高亚麟说,如果我们拍的剧在法律上漏洞百出,那不成笑话了?做得专业,观众又能看懂,是最大的难点。
4 尺度为何能这么大?
拍到“副国级”,并无“尚方宝剑”
一部电视剧,上亿的投资,一旦遇上播出障碍,便是颗粒无收。破冰胆量何来?李路说:“尝试!敢赌!没有尚方宝剑,没有任何一个‘老大’打过任何包票。我们开了各种讨论会,发现反腐新闻的力度都这么高,作为影视作品也应该往上走一步。”李路和周梅森是20多年的老朋友,当李路得知最高检找周梅森写一部反腐剧时,他拿上好酒到老朋友家,仅看了三集剧本,就出了个不菲的高价自掏腰包买下了,“你知道周梅森是根本不写人物小传的,人物走向在哪里?这些都不知道。不过,他过去的反腐剧成功率很高。我是基于‘周梅森’这三个字,基于13年没有出现反腐剧这种类型,基于中国的反腐力度如此之猛,影视剧却没有反映这三个方面,做了这部戏。”
有“官场小说第一人”之称的作家周梅森潜心八年创作了同名小说和剧本,耗资一亿的全明星阵容大制作,电视台黄金档排播……谁都理所当然地相信,这部剧先拿到了足以破冰的“尚方宝剑”,至少也是有相关领导授意的定心丸,才敢如此大张旗鼓。
然而导演李路直言,没有尚方宝剑。各种讨论会,我们发现反腐新闻的力度都这么高,作为影视作品也应该往上走一步。没有现成的饭给我这样的“业余”导演吃,只有自己培植项目,没有“尚方宝剑”。
事实上,李路拿到的只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剧中心的授权,却不是什么“尚方宝剑”。接受采访时,李路苦笑,两年里没睡过一个踏实觉,遇到的困难是出乎意料的。仅找投资的周折经历,他打算今后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
5 为争取年轻观众下了功夫
“偷偷加入了感情线”
在进行后期制作时,很多负责制作的“90后、95后”都喜欢上了这部作品,这也让李路感到很欣慰。“过去10年,年轻人根本没有接触过这种类型的戏,常见的要么是婆媳,要不然就是玄幻仙侠二次元,很少切切实实表现当下生活的,我们希望让他们看到我们所生活的真实的世界。”
事实上,在拍摄时,李路也特意加入了时代感比较强的形象,也是希望从另一方面拉近年轻观众。“因为周梅森以前作品里很少出现情感和家庭,比如领导一般都很少涉及家庭生活,这次我们都设立了感情线。”
在李路看来,与年轻一代观众的交流非常重要,“无论是反腐意识的加强还是整体引导,都要从年轻人做起。我们希望能传达给他们一些观念:你有天大的本事,对社会有再大的贡献,都不能触犯法律,一旦触及,就要绳之以法。”
而高亚麟对“吸引到年轻人”表示很意外:“说实话,我们很担心90后会不会爱看,因为没有任何小鲜肉。其实《人民的名义》还有个同名话剧,在保利剧院演出的时候,也没想到年轻人喜欢这种现实主义题材。事实证明反馈不错,看来无论90后、80后,好的东西依然是大家追寻的主流。”
现在,一部电视剧中演员平均年龄接近50岁,还能吸引20多岁的年轻人,这不是常理、逻辑可以预判的。李路感慨:“年轻人喜欢这部剧,非常之重要。证明年轻人的三观是正的。”
6 一众老戏骨里,
还有一位真正的资深检察官
“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感慨。
“是啊,真没想到丁义珍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出事。”京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张树立接话道。
在《人民的名义》中,于诚群饰演了京州市纪委书记张树立一角。就像之前他演过的上百部电视剧一样,这个角色戏并不多。
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于诚群其实是一名检察官,演戏不过是他的业余爱好。
于诚群在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某下属检察院工作了20余年,其中在一线干了10年反贪,曾获省级反贪优秀侦查员称号。因此,对于反腐,他不仅不陌生,更是驾轻就熟。
在他看来,《人民的名义》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反腐过程。结合自己在基层的反腐实践,老于感慨,贪官们的演技、心理甚至是藏钱手段,真的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于诚群进入演艺圈有年头了。他说,2002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群众演员招募公告,就过去试了试。这一试,便一发不可收拾。他曾在《决战南京》中饰演南京地下党市委书记王正昆,还曾在《芈月传》中和孙俪对戏。前一阵子热播的古装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也有他的身影。
于诚群说,自己曾是南京铁路分局南京东机务段的一名工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通过招考进入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某下属检察院,成为一名检察官,并曾长期从事反贪侦查工作。
作为检察官的他,这十几年来一边办案还一边拍戏,岂不是有不务正业之嫌?于诚群表示,办案始终是其工作重心所在,拍戏只是业余爱好。
“一个月其实只有几天在外面拍戏,而这几天基本就是利用周末时间。”他说,自己的考勤一直很正常。万一不凑巧,导演要求非周末时间到场拍戏,他就用年假时间顶上去。
由于不能耽误本职工作,这些年下来他基本上都是客串小配角。也曾有过演男二号的机会,被他拒绝了,“我日常还要办案呢,不可能连续三五天甚至半个月在影视基地待着。”
就在《人民的名义》开播之际,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批任免。其中,免去于诚群同志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员职务。年满60岁的他,到龄退休了。
于诚群开玩笑说,这下可以专心演戏了。
《人民日报》这样评:
反腐,以“人民的名义”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腐败官员的“两面人生”。反腐决心之强、贪腐为害之烈,通过视听语言呈现,让人尤觉震撼。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文艺当与时代同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成为中国政治舞台的重要内容,也成为牵动人心的时代命题。
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人们对反腐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老虎”“苍蝇”一起打,让反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等观点不攻自破;对侵蚀百姓利益之举坚决打击,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及其家人意识到,清廉是最好的“护身符”,经常扯袖子、咬耳朵、敲警钟才能“治未病”。雷霆的行动、强力的震慑,助推了政治生态好转,正如周梅森所说,“改善土壤,改变政治生态,理顺关系,让能干的人得以发挥,让正气得以张扬”。
反腐败永远在路上。当前,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要真正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还要依靠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继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对于我们这个把“人民”二字铭刻于心的政党来说,反腐败永远没有剧终。以人民的名义,是反腐的动力,更是反腐的意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的名义送检版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