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格林斯潘的名言经济政策无法验证凯恩斯主义是无效的

格林斯潘为何没预测到金融危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美国犹太人艾伦·格林斯潘,响当当的大人物,他是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任期跨越6届美国总统。在格林斯潘看来,泡沫和崩溃一直是自由市场体系的特征,然而,它们不一定会引发经济危机。
美国犹太人艾伦·格林斯潘,响当当的大人物,他是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任期跨越6届美国总统。在他人生的巅峰时刻,他被称为全球的“经济沙皇”、“总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在红地毯上受到国家元首一般的接待。他的公文包里藏着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引擎”的秘密,人们称他为伟大的经济学大师、预言家、魔术师……美国的一家媒体在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时说道:“谁当美国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可以了。”
然而,在格林斯潘盛大谢幕前后,对他的批评声不绝于耳;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各种质疑更是层出不穷。人们开始追问格林斯潘主政期间的种种失策,赠予他一连串新的“头衔”:机会主义者、谄媚者、两面派……然而,事实呢?真相在哪里?幸好,大人物终于说话了——“我为什么没有预测到2008年的危机”
担任美联储主席长达18年半的格林斯潘,曾被广泛赞誉帮助美国经济腾飞,但好像突然之间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被拉下了圣坛。转瞬之间,大人物成了历史的罪人。世界经济的操盘手竟是一介莽夫,一片片挞伐甚至责骂之声倾泻而下——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甚至直言不讳地称格林斯潘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前央行行长”。而这时,格林斯潘在想什么,他又在做什么?格林斯潘的这本新作《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也许就是这两个问题的最佳答案。
建立在虚幻之上的繁荣迟早会崩坍,大人物格林斯潘又如何不知。经过数年的缜密思维与研究分析,现在他开始反击了。在《动荡的世界》这本书中他声称,在这场经济危机发生前,几乎所有人都坚信已有的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能够防止金融体系的崩溃,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原因是什么?
美联储精密的预测机制没能预见到全球经济中存在的重大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模型也同样失效。格林斯潘的解释是,绝大部分风险模型是根据过去25年观察而建立的,而即使用基于过去50年大量数据整合而成的精密模型,也无法预测出这场危机。他认为预测失败的主因之一,是充斥着美国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因素”没有被纳入模型——引用前花旗CEO查尔斯·普林斯的名言就是,“只要音乐没停,你就得接着跳舞。”
格林斯潘说,他所指的非理性因素类同于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提出“动物精神”。“通过多年来仔细研究严重经济危机下‘动物精神’的表现,我开始相信人们的行为是可预测的,尤其是在极端经济压力下,这种行为是可量化的,应该把它融入到经济预测和决策制定中。”格林斯潘写道。
政府监管呢?是不是政府监管体系出了问题?格林斯潘的解释相当独到,他说,这不是“放松监管”的问题,而是现有监管体系的失灵导致了这场危机。当然,格林斯潘也在寻找自己的盲点。在对“羊群行为”进行研究之后,他大吃一惊,因为它颠覆了格林斯潘对于世界如何运转的看法——金融领域太容易受到兴奋及非理性恐惧的影响。
那么,如何让危机不再发生,看看格林斯潘的答案。对于这场危机的预测,美联储即使拥有最精密的计量经济模型,包括关于世界如何运转的所有最新模型——但还是完全失效了。实际上,没有预测到这场金融危机的人不止是格林斯潘一人,同样是一头雾水的还有政府官员、华尔街从业者和专业经济学家。
在格林斯潘看来,有效的经济模型不应当假定绝大多数人的行为都是完全理性的,也不应当假定所有的结果都包含在可预测的正常分布曲线当中。经济学家未来的挑战在于,用新的数据来建立更有现实预测意义的测量工具,把预测重点放在那些给金融体系和经济带来最重大危害性的领域。尤其是,新模型必须更准确地反映出“人性中可预测的方面”。
在格林斯潘看来,泡沫和崩溃一直是自由市场体系的特征,然而,它们不一定会引发经济危机。引发危机的不在于监管,而在于资本。“引发这场危机的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本减损。”格林斯潘写道。
格林斯潘总是显得讳莫如深,他曾说:“我只想做大多数学院经济学家从未干过的事情,检验一下我的理论在现实世界中是否真正行得通。”在《动荡的世界》一书中,格林斯潘又将怎样检验他那复杂晦涩的金融理论,他又给公众提供了一个怎样的能够避免重蹈覆辙的金融路线图?阅读此书,你一定会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责任编辑:liuqia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凤凰新闻客户端
全球华人第一移动资讯平台日,4.2.0全新版本即将上线,敬请期待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财经官方微信
播放数:194353
播放数:124395
播放数:173975
播放数:82180
48小时点击排行能否延续传奇 格林斯潘的过去和美联储未来-搜狐新闻中心
能否延续传奇 格林斯潘的过去和美联储未来
时间:日11:26  来源:中国经营报
【】【】【】【】
  2006年1月,执掌美联储长达18年之久的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即将退休。与美联储主席人选本身相比,人们更关注的是格氏身退之后美国货币政策乃至美国经济的走势。在格林斯潘时代,美国经济保持了长达十多年的新经济增长,利率工具在他的手中就像是一枚“魔棒”,引导着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走势。IT产业曾经造就了无数新经济神话,格林斯潘在他18年的金融生涯中也写下了不少传奇。
  美联储的格氏烙印
  格林斯潘经历了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等五届政府,他给美联储和美国货币政策带来的变化经历了时间的考验。
  美联储也被打上了格林斯潘的烙印。人们相信,未来几年内,美联储都将延续格林斯潘的政策。
  在过去的17年中,格林斯潘给美联储带来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联储利率政策增加了信息透明度。过去,美联储对国家基准利率的调整不够透明,这使得金融市场主体无法形成对利率走势的理性预期,这也限制了联邦利率对经济运行的调控作用。现在美联储会对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化迅速发出公告,并对货币政策做出详细阐述,这使得美联储的基准利率真正成为了货币政策的有效工具。
  第二,强化了美联储对自由市场的支持。格林斯潘改变了凯恩斯主义货币政策理论的基本假设。在格林斯潘看来,自由市场是正确贯彻货币政策最理想的地方。
  第三,成功运用利率政策工具,转变了宏观经济的传统模式。作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联邦基准利率在美国实施效果明显。它改变了经济高增长与高通胀相伴随的宏观经济的传统模式,使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现象。
  第四,联邦基准利率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核心变量。而在此之前,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对国际金融市场有着更为重要的影响力。
  在格林斯潘年代,美联储最为核心的变化在于联邦基准利率工具的效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有两个典型的表现:其一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东南亚国家的利率水平没有针对美国的利率水平进行适时的调整,导致了国际游资通过外汇市场的套利活动,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另一个例子是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投资公司错误地判断了美联储基准利率的走势,而导致投资决策失误。由此,美联储基准利率变动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格林斯潘因何铸就传奇
  执政17年间,格林斯潘改变了美国货币政策的工具,使联邦基金利率成为了连接市场和政策的指示器,创造了一个世纪传奇。笔者认为,这种变化也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
  首先,从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来看,在格林斯潘任美联储主席之前,宏观经济理论文献中已对调整货币供给量的作用有了一致的认识,即在有效的市场前提下,货币当局对货币数量的控制越来越困难,因此,改变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实际上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学界的共识。而将这种共识转变为90年代美联储的实践,关键并不在于美联储主席人选的变动,而是美国金融领域在90年代已经完成了金融自由化的调整。
  其次,美联储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指挥棒,除了美元的特殊地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全球经济中心国家的美国正经历着IT产业的技术革命,这场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美国经济增长将全球资源大量积聚美国,使美国的金融市场在过去十来年中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
  第三,经济全球化在战后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美国的中心国家地位,使美元以及美元利率成为联系各国金融市场的载体和工具,这也是格林斯潘效应国际化的重要原因。
  延续传奇还是继承“魔棒”
  对于格林斯潘即将退休一事,华尔街人士似乎是既惋惜又留恋,因此,他们对美联储主席的候选人也处于一种矛盾的心态。
  笔者认为,从延续美联储有效的货币政策角度考虑,未来的继任者必须认识到,今天的美国经济、世界经济形势已经和格林斯潘的年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美国金融制度的调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案例,但是,市场的作用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会有不同的表现。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新经济”时代的结束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减缓,使得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后的结构性问题浮现出来:巨大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增加,会影响现有市场体系的调节功能。美联储主席必须根据美国内外部平衡的需要来重新调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从这个意义上看,具有深厚经济学背景的马丁?费尔德斯坦可能是较好的人选。
  不过,从布什政府一贯的特点看,一个具有美国新保守主义政策背景的“推销员”也许比经济学的背景更为重要。这一点从美国政府推荐的世界银行行长的候选人身上已体现得十分充分。依此思路,未来美联储主席人选可能出自于通晓华尔街业务和白宫政治的候选人中。
  但是,不管谁将最终胜出,笔者相信,简单继承利率工具“魔棒”的模式只可能是那些保守的美国人的心理期盼,而不可能成为未来美国经济的现实模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共找到664,772
个相关网页.
国际精品图片
国际新闻推荐
页面功能&&【】【】【】【字体:&&】【】
-- 给编辑写信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 相关链接
(10/25 08:35)(10/25 08:24)(10/25 07:24)(10/25 02:51)(10/25 00:30)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紧急提醒:看看你的左边,再看看你的右边。请小心一个刚流出来的精神病,他的特征是:拿着手机东张西望。
精品专题推荐:宏观经济的麻烦——西方经济学家们怎么如此离谱?(二)
宏观经济的麻烦——西方经济学家们怎么如此离谱?(二)
  作者:佚名 && 时间:日 07:26 91次浏览 条评论 0次顶欢迎分享大学网精彩文章: “我们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中,我们笨手笨脚,没有控制好一个精密的机器,也不明白这个机器是如何运转的。结果就是我们创造财富的可能性暂时被浪费了,也有可能在很长时间内都要被浪费掉。”凯恩斯在一篇名为《1930年大萧条》的文章中这样写到。在这篇文章中他试图描述那个突然降临在世界上的灾难。那个时候世界上创造财富的可能性确实在很长时间内都被浪费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大萧条时期才走向了终结。为什么凯恩斯将大萧条时期称为“巨大的混乱”起初看来如此醒目?为什么经济学家们在大约1975年时分出了凯恩斯观点的反对阵营?让我来解释一下拥护凯恩斯的经济学家的本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以作为一个寓言。从这个微缩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混乱是如何毁掉整个经济的。这个例子就是国会山的托儿合作社。在1977年的《货币信贷与银行》杂志中,国会山托儿合作社的问题就引起了关注。这个合作社由150对年轻夫妇组成,他们同意在彼此需要休息的时候照看对方的孩子。为确保公平,合作社引入了这样一种机制:成员在加入时发给20张兑换券,每张可兑换半小时的保姆时间,而在他们离开时也要归还等量的兑换券。然而,这个合作社的成员们大都希望有20张以上的兑换券,也许是为了以备自己频繁出行之需。结果,只有很少的人愿意使用他们的兑换券,他们更多的到别人家做保姆以储存更多的兑换卷。但由于只有有人外出时才会有做保姆的机会,保姆工作十分难找,这就使合作社的成员愈发不愿出门,于是保姆工作也愈发难寻。一句话,这个合作社陷入了经济衰退。好吧,对于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别认为它是愚蠢和无用的而忽略它,就像亚当·斯密从一个别针工厂看出整个经济进程一样,经济学家们总是擅长以小见大。在上述事例中,衰退是由不适当的需求产生的,保姆市场没有足够的需求,无法为每个想要保姆工作的人提供机会。问题就在这里,这个特例能否反映出真正经济衰退的本质?40年前,大部分的经济学家都会同意这个诠释。然而自那时起,宏观经济学家分为两大派系:“咸水派”经济学家(主要在美国沿海地区大学中),他们多多少少受到凯恩斯的影响;“淡水派”经济学家(主要在内陆的大学中),他们认为凯恩斯的观点是无稽之谈。本质上来说,淡水派经济学家们都是新古典主义的拥趸。他们相信所有有价值的经济分析都是在人类理性和市场有效的前提下开始的,托儿合作社违反了这个前提。在他们看来,普遍的缺乏足够需求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价格总是随着需求所波动。如果人们想要更多的保姆兑换券,那么兑换券的价值就会增长,它们就值40分钟的保姆时间而不是原来的半小时,或者同理,一个小时的保姆工作价格就会从原来的2张兑换券跌到1.5张兑换券。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兑换券在流通中的支付能力提高了,人们便不会想攒更多的兑换券,而经济也不会出现衰退。这种衰退看起来不是正像那段时期么?很多人都想工作,但职场却没有那么大的需求。淡水派理论家说,表象是会骗人的。在他们看来,稳定的经济说明总体的需求失败不会发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证明是错误的”,芝加哥大学的科奇兰如是说。然而经济衰退确实发生了。为什么?在二十世纪70年代,重要的淡水派宏观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卢卡斯提出经济衰退是由暂时的混乱造成的:由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处于其特有经济情况的变化,工人和公司若想分辨价格总体的变化十分困难。卢卡斯警告说,任何对于这种经济循环的对抗都只会起到反作用,积极的刺激政策只会加重混乱。到了二十世纪80年代,最轻微的关于“经济衰退是不好的”的认可也被淡水派经济学家们否定了。经济学界新的领军人物诞生了,其中以爱德华·普莱斯科特为代表,来自明尼苏达州大学(由此可见淡水派经济学家都出身何处)。他提出价格随需求而波动变化与经济周期并无关系,经济周期在技术进程层面上反映了价格波动,而技术的进程受到工人理性的影响,他们自动地在环境适宜时工作更多而在环境不适宜时工作较少。失业则是工人们深思熟虑后,想要休息一阵的决定。坦率的说,这个理论听起来很蠢,大萧条时期其实是大度假时期?实话实说,我觉得这实在是太傻了。而普莱斯科特“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前提牢牢的嵌在精确构建的数学模型中,那是在精确的数据统计之下构建的,在许多大学中,这个理论支配着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由于这个理论,2004年普莱斯科特同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柯德兰分享了诺贝尔奖。9月1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纽约华尔街的联邦大厅发表关于金融危机一周年的演讲。当日,奥巴马重申其金融改革计划原则,并呼吁国会尽快批准该计划。与此同时,咸水派的经济学家们却畏首畏尾。在淡水派经济学家扮演着纯粹主义者的同时,咸水派经济学家则扮演着实用主义者。当哈佛大学的格里高利·曼昆、麻省理工学院的布兰查德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戴维·罗曼了解到他们无法就凯恩斯主义的需求观点同新古典主义理论达成一致,他们发现了经济衰退的证据实际是受需求的驱使的证据。于是他们愿意放弃“市场完美和理性完美”两者之一甚至全部的假想,去适应一个或多或少的凯恩斯主义的衰退观。在咸水派经济学家看来,为对抗经济萧条采取积极刺激措施仍然是可行的。这并不是说那些自诩为“新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们对理性个人和完美市场的魅力完全免疫。他们试图使自己同新古典主义的正统观点尽可能划清界限。这意味着在主流模型中,泡沫和银行系统的崩塌将不复存在。事实却是这些事情仍在现实世界中继续着——金融秩序一片混乱,97-98年亚洲的大部爆发了经济危机,2002年阿根廷也发生了经济危机——而这些在新凯恩斯主义者的思想主流中没有得到反映。即使是这样,你也许会想说淡水派和咸水派经济学家的不同世界观会让他们在经济决策方面像个傻瓜,然而有些令人惊讶的是,在1985年和2007年前后两者之间的争端主要是在理论方面而非行动上。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是新凯恩斯主义者与最初的凯恩斯主义者不同,他们并不认为财政政策(政府开支和税收的变化)能够发挥作用。他们认为美联储专家制定的货币政策足以应付经济中出现的一切问题。在弗里德曼90岁生日庆祝会上,本·伯南克,这位当时的美联储董事会成员,以前多多少少可以称其为新凯恩斯主义者的普林斯顿教授,作出了关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评价:”你说的对。我们让这一切发生了,我们很抱歉。但是多亏了你,它再也不会发生了。“他要传递的信息明显是,若想防止经济萧条出现,你需要的只是一个更精明的美联储。只要宏观经济政策还掌握在格林斯潘手中,不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政策影响,淡水派经济学家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他们不认为货币政策能有任何利好作用,但他们也不认为货币政策能有什么坏处。)但是若想看到他们的共同点有多么少,以及在这些乐观主义者甚至是新凯恩斯主义者手下经济会变成什么样子,也许就要冒一点险了。9月5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美国财长盖特纳在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结束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盖特纳当天在此表示,以往危机发生时,政府总是应对滞后,却又过早撤销刺激政策。二十国集团决不能重蹈覆辙,过早地为经济刺激政策“踩刹车”。没有人预料到……最近,在各种充满遗憾的经济学讨论会中,一句通用的妙语便是”没有人预料到……“。这便是说,这灾难本可以预料,应该被预料,实际上也被一小部分经济学家预料到了,只是他们费尽心血却仅被蔑视收场。让我们用忽高忽低的房价来举个例子吧。以希勒为代表的某些经济学家,他们确实发现了泡沫的存在,并且也警告过若泡沫破碎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可是关键的政策制定者却没有看到这些显而易见的事情。2004年,格林斯潘就这样停止了一个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谈话:“(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对价格的严重曲解。”他说,那是“最不能的。”2005年,伯南克说,房屋价格的升高“很大程度的反映了经济基础。”为什么他们看不到泡沫的产生?公平的说,利率非同寻常的低,也许可以部分解释物价升高的原因。也许格林斯潘和伯南克也想庆祝美联储把美国从2001年的经济衰退中救出的成功,但在庆祝会上他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大的出奇的泡沫坏掉了整个气氛。然而人们仍普遍相信着泡沫不会产生。多么令人惊奇啊,当你再看格林斯潘的保证时,你会发现它根本就不是建立在事实证据基础上,而单单是”房地产市场没有泡沫“的推测断言。金融理论家们在这一点上更为坚定不移。在2007年“有效市场假说”之父尤金法玛接受采访时,他宣称“‘泡沫’这个词把我逼疯了。”接下来大侃我们为什么可以相信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中流动性极低,人们在购买房屋时十分谨慎。这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在人生中最大的投资,所以他们仔细考察、认真比价。投标过程是非常详细的。”的确,通常房产购买者都会做足比价工作——那意味着他们用自己将购置的价钱同别人房产价钱相比。但这可没说整个房地产的价格都是公正的。这又回到了我们上面提过的番茄酱经济:由于两夸脱番茄酱刚好是一夸脱番茄酱的两倍,金融理论家们便认定番茄酱价格合理。简而言之,对于有效金融市场的盲目相信使得太多经济学家看不到史上最大金融泡沫的产生,有效市场理论也从一开始就在这个泡沫的膨胀中起到了可观的作用。既然这个不明原因的泡沫已经破碎,传说中安全资产的真正危险便显露出来,金融系统也被证明不堪一击。美国人眼睁睁看着13万亿美元的财富不翼而飞,600多万人失业了,失业率正奔向1940年以来的峰值。那么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窘境中,现代经济状况究竟需要怎样的指导呢?我们又能相信它么?
24小时热点无所不能 健康点 运动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刺激实践在欧洲和日本的教训
  【摘要】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等七位学者指出,无论是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还是欧洲、日本的决策者,在单一需求侧视野之内放任市场力量上,犯有不容忽视的错误。
  他们认为美国基于市场环境超宽松考虑而引出的畸高金融杠杆率,导致了世界金融危机。欧元区沉浸在欧洲一体化的梦想之中,享受着统一货币带来的好处,但对于需匹配的财政联盟、即维持欧元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必不可少的控制财政赤字的有效制度安排,则漫不经心。日本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资产泡沫导致“失去的二十年”。
  他们指出,与日本相比较,德国经验值得借鉴。同样是广场协议后,德国马克大幅升值36%,但德国并没有开展大规模刺激政策。
  他们引用时任联邦德国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主席的施奈德教授的话称,对于解决失业问题,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奏效,但是无法在长期中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增加就业要靠投资,但利率下降只是暂时性、一次性减少了企业的投资成本,而企业投资是一种长期行为,最终将取决于利润率情况。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改善企业盈利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地对经济直接进行刺激。
  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1982年至1987年,德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由3.3%递减到了0.4%的水平。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企业和个人大幅减税;在财政支出方面也通过减少补贴等手段削减开支。
  另一方面,当时的德国政府在削减财政收支的同时,注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用财政补贴资助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一些生产行业;积极支持企业的研发,并向劳动者提供各种培训及其他形式的帮助,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贾康等七位学者指出,如果不考虑两德统一的影响,广场协议后的德国经济一直保持了2%左右的温和增长。至今,德国成为表现稳定且有可持续性的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仍无大患,也因而成为了维系欧元区不解体的决定性力量。
  以下为报告的第三部分:“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刺激实践在欧洲和日本:教训多于经验;德国有亮点”
  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刺激实践在欧洲和日本:教训多于经验;德国有亮点
  把当前的欧洲债务危机和长期低迷的日本经济前置的“长期引致期”放在一起全面来看,也说明我们在检讨新自由主义的偏颇的同时,亦十分需要认真吸取传统凯恩斯主义的教训。格林斯潘在1966年写的《黄金与经济自由》一中对“大萧条”有过这样的解释:当商业活动发生轻度震荡时,美联储印制更多的票据储备,以防任何可能出现的银行储备短缺问题。美联储虽然获得了胜利,但在此过程中,它几乎摧毁了整个世界经济,美联储在经济体制中所创造的过量信用被股票市场吸收,从而刺激了投资行为,并产生了一次荒谬的繁荣。美联储曾试图吸收那些多余的储备,希望最终成功地压制投资所带来的繁荣,但太迟了,投机所带来的不平衡极大的抑制了美联储的紧缩尝试,并最终导致商业信心的丧失。结果,美国经济崩溃了!——其实,格林斯潘对“大萧条”的解释,就是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虽然没有指出准确的时间,但米塞斯和哈耶克确实预测到了“大萧条”的到来。政府失灵要比市场失灵更可怕。在此意义上,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朱格拉医生的名言:“萧条的唯一原因是繁荣”!
  但也必须遗憾地指出,无论是格林斯潘本人,还是欧洲、日本的决策者,在另一方面即在单一需求侧视野之内放任市场力量上,其实也犯有不容忽视的错误。美国基于市场环境超宽松考虑而引出的畸高金融杠杆率,导致了世界金融危机,自不必赘言。在欧洲,当人们庆祝欧元及其货币联盟诞生之后,过于沉浸在欧洲一体化的梦想之中,更多的是要享受统一货币带来的好处,而对于需匹配的财政联盟、即维持欧元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必不可少的控制财政赤字的有效制度安排,则漫不经心。作为欧元区支柱的德国和法国两个“带头大哥”在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均突破了3%。虽然经过调整两国财政情况有些好转,但对于突破限制的行为却没有任何惩罚性的措施,其他小国情况更甚。更为恶劣的是,很多南欧国家只是一心要享受统一的欧元所带来的低利率的好处,任意扩大政府福利开支和放任市场调节来寻求执政者任期内的“得分”。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希腊,为了尽快达到加入欧元区的标准,甚至通过投资银行的帮助利用金融手段对国家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作假”的包装,使得希腊得以在2001年顺利加入欧元区,这一伎俩直至新政府上台发现并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到来再也无法隐瞒的情况下,才被公之于众。而且,希腊长期以来消费过多,社会福利负担过重,财政赤字长期无法实现“马约”的要求,终于出现了当下四面楚歌的危险境况。
  日本的教训更是深刻。在面对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顺差和升值压力时,日本本应主动进行政策调整。但是,按照日本中央银行前副行长绪方四十郎的话说,当时日本“社会心态膨胀,对日本经济过于自信,尤其是国家领导人的心理膨胀,政策决策者们开始变得傲慢,听不进外面的意见,本该主动从自己的角度早做政策调整,但调整的严重延迟,最终导致日本当时无力应付国内市场运行和国际政治的双重压力,最终做出了被动性调整。而那之后,我们其他的经济政策调整(如紧缩货币政策),实际上仍然是一个个地被耽误”。这里,需要澄清的一个误解是,国内对日本“失去二十年”的解读,往往归咎于广场协议的日元被迫升值,但这在国际和日本国内并非主流认识。日元升值至多只是其中因素之一,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资产泡沫才是症结所在。长期在日本财务省任职的现任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特别是,日本社会特有的终身雇佣制度及政策救助企业的强烈倾向,再加上日本自1999年以来长达十多年的几乎零利率政策,最终只是造成了占据大量资源的僵尸企业,严重缺乏“创造性破坏”,而这正是熊彼特企业家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
  与日本相比较,德国经验值得借鉴。同样是广场协议后,德国马克大幅升值36%,但德国并没有开展大规模刺激政策。时任联邦德国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主席的施奈德教授在解释当时政策的出发点时指出,对于解决失业问题,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奏效,但是无法在长期中根本性地解决问题。增加就业要靠投资,但利率下降只是暂时性、一次性减少了企业的投资成本,而企业投资是一种长期行为,最终将取决于利润率情况。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改善企业盈利的环境,而不是一味地对经济直接进行刺激。1982年至1987年,德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由3.3%递减到了0.4%的水平。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企业和个人大幅减税;在财政支出方面也通过减少补贴等手段削减开支。这些是在约束政府作用方面的理性的、机制性的调整。另一方面,政府又确实有所作为:在削减财政收支的同时,注重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用财政补贴资助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一些生产行业;积极支持企业的研发,并向劳动者提供各种培训及其他形式的帮助,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如果不考虑两德统一的影响,广场协议后的德国经济一直保持了2%左右的温和增长。至今,德国成为表现稳定且有可持续性的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仍无大患,也因而成为了维系欧元区不解体的决定性力量。
责任编辑:朱长征 | 版面编辑:陈法善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苹果客户端
安卓客户端
caixinenergy
caixin-enjoy
caixin-life
全站点击排行榜
全站评论排行榜
热词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林斯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