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时期货币的十年货币购买力变化图怎么样

英国中世纪以来货币治理的举措及成效,世界史论文_学术堂
| [ 学术堂-专业的论文学习平台 ]
您当前的位置: >
英国中世纪以来货币治理的举措及成效
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货币治理是英国自中世纪以来货币史、经济史和政治史诸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①, 迄今国内鲜有专题研究[1]210-215.
  一、货币治理的缘起
  中世纪英国的货币因重量足和成色高而闻名.由于铸币技术低下和铸币师偷工减料以及商人的唯利是图等因素, 货币流通领域里出现了磨损、削剪(coin-clipping)、伪造和货币外流等现象. 这是中世纪英王货币治理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1. 磨损
  长期使用导致货币严重磨损. 从 1158 年开始,英国逐渐放弃了盎格鲁-撒克逊晚期形成的货币定期重铸制度,自此之后经常出现货币使用长达几十年的情况,货币往往出现严重磨损现象. 关于银便士磨损率, 目前学界普遍接受平均每 10 年为 2%~2.75%的观点[2]3,有时候要高于这一标准. 如在 14 世纪, 货币的重量一度在 20~50 年内因磨损而出现10~20%的下降[3]60. 由此可知,货币经过磨损就会出现重量下降的现象,进而导致流通中的货币低于法定标准.
  货币磨损对货币体系造成很大的破坏. 假定新铸货币的重量为 20 格令②,流通中经过磨损的货币平均仅重 18 格令.那么,熔化 20 个便士并发行 18 个新便士,对于平民或统治者来说,都是不值得的[4]13-14. 这样就会出现某一个时间点,在这个点上,人们将停止铸造新币,商人亦会挑选还在市面上流通的足重的货币,然后将其熔化成金银,或是按照重量交换给外国人. 货币体系也将因此而崩溃,进而损害贸易发展. 同时,由于货币磨损严重,交易或借贷过程中往往要求对货币进行补偿. 如圣&奥古斯丁修道院的修士萨拉蒙&利波尔,在 1335 年就曾要求借贷者在归还货币时,每镑应另外多增加 3 先令 4 便士至5 先令,以便补充因磨损而造成的损失[2]3.
  2. 削剪
  在中世纪英国,商业交换是按照货币面额进行的. 英王规定所有货币的面额应与其内在价值一致,也就是说英王不鼓励人们在商品交换中对货币进行称重,因此货币出现轻微的削剪时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5]97-98,130. 同时,低下的铸币技术亦是导致货币削剪行为出现的重要原因. 中世纪时期的货币铸造技术较为低劣,货币主要通过铸币师手工铸造. 当原坯放置在两个铸模中间出现偏差时,经过锤击之后,往往出现畸形,如货币边缘出现无压印的状况,这对货币削剪者来说是一种诱惑[6]. 他们经常尽可能多地剪掉突起的边缘,到一定时候就能够收集到足够多的金银,再将这些金银碎屑熔炼成金银锭或是用于铸造新币[7]36. 当做完这一切之后,他们再次将削剪后的货币投入到流通中[4]13.
  货币削剪行为造成货币严重缺损. 在爱德华一世统治初期,由于货币削剪严重,在上交财政署的1 镑货币 中 ,其价值下降了 1 先令[8]. 同样,在理查德二世时期,100 镑的货币实际价值不到 90 镑[9]227. 甚至有些时候, 货币重量下降至正常标准的一半多[10]6.因此,中世纪英国的税收官和普通民众经常拒绝接受此类货币[3]27.
  3. 伪造
  伪造是货币贬值中最为普遍的现象[11]. 伪造货币的前提条件是伪造铸模. 铸币师经常对官方发行的铸模进行改造,或是仿制[12]. 与官方铸模相比,这些铸模在设计样式上变化不大,铸造的货币重量通常较低,一般为 15~18 格令[13]. 而伪造货币和标准货币之间的重量差,就是铸币师的非法所得. 这些铸币师使用官方铸造技术, 通常是在业余时间内进行伪造[14]. 据对汉普郡的阿布里奇等地窖藏货币的研究可知,伪币通常表现出不规则性,非常粗糙[15].
  伪造货币的行为往往是铸币师和商人一起勾结进行. 通常情况下,商人带着标准的货币或是贵金属来到铸币师处,铸币师使用仿制的铸模为其铸造低劣的货币. 铸币师在铸造的过程中增加 &贱金属&比重;同时,在货币上再加上其他铸币师的名字,以证明其合法性. 伪造的场所较为隐蔽,通常在森林深处等人烟稀少的地方. 通过伪造货币,商人能用较少的金银获得较多的货币,而铸币师也能得到不菲的收入[3]11.
  4. 货币和贵金属非法输出以及劣币流入
  中世纪英国货币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标准,在 13世纪末成为一种被欧洲大陆诸国广泛接受的国际性货币[16]414. 即使在 1344 年之后银币逐渐被金币所代替,英国的便士仍然在低地国家、莱茵河地区和德国北部流通[17]5. 这些地区由于铸币权分散,参与货币铸造的国王和大领主往往通过贬值来获利,所以当地货币贬值严重[1]210. 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比较坚挺的英国货币. 这是导致英国货币外流的根本原因.
  中世纪英国货币和贵金属的外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为了获得英国货币,欧洲大陆的商人携带大量商品来到英国,然后带着从交易中获得的货币离开[7]56. 同时,商人和其他旅行到欧洲的人私自把英国货币带出, 可以在欧洲大陆购买更多的商品,或是带到欧洲大陆的铸币厂以便获取更多的当地货币①. 此外,套利行为也导致英国贵金属外流.
  为了便于商品交换,政府在金币和银币之间确立了一种简单的关系---金银比率,即用白银来表示黄金的价值. 如果金与银的价值比率在法国是 1:11,而在英国接近 1:10, 那么中间商就可将 10 磅白银运到英国,将其兑换成 1 磅黄金,然后再将其运至法国并兑换成 11 磅白银. 重复这个做法,就可以获得 9%的利润[4]15.
  欧洲大陆仿造货币的大量流入. 欧洲大陆的君主为获得英国的货币,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即仿造[7]57. 最初仿造货币的重量和成色几乎与英国货币标准一样,但之后他们开始发行重量轻、成色低的劣质货币, 这些仿造的货币以低地国家的普拉德(Pollard)和科洛卡(Crockard)为主,在 13 世纪 90 年代末期,其铸造量仅在当地就达 37 万镑[17]8. 由于这些货币在设计样式上与英国的货币十分相像,很快就有人把它们大规模地投入到与英国的羊毛贸易之中,甚至一些商人还把它们走私到英国[17]9. 同时,与欧洲之间的战争也导致了大量劣币流入[18]. 1298年从佛兰德尔归来的士兵,曾携带了大量国外仿造货币[16]411. 到了 14 世纪 30 年代末和 40 年代,欧洲大陆的铸币厂仿造的货币更为低劣,即使英国的货币因为磨损和削剪而出现严重贬值,他们也能从与英国的贸易中或是走私货币中获利[17]11.
  流入劣币对中世纪英国的对外贸易和货币体系造成很大损害. 国外仿造的劣币在羊毛和呢绒贸易中使用,造成英国的损失. 同时,劣币流入影响英国的货币铸造和发行,不但降低了国王的铸币税收益,而且削弱国王的货币铸造权,进而破坏英国货币制度的完整性,严重影响英国货币的良好声誉.
  综上可知,中世纪英国货币流通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磨损属于自然的损耗,而削剪、伪造和货币外流则是人为的因素. 这些问题导致货币流通的混乱,破坏中世纪英国货币制度. 一方面,随着货币削剪和伪造以及国外仿造货币的流入,中世纪英国货币流通中充斥着低于法定标准的劣币. 在中世纪英国,一枚货币就相当于一块金或银,其重量和成色由英王权威来担保. 因此,当良币和劣币同时存在时,人们更愿意使用劣币,而把良币留在自己手中,作为财富储存起来,或再次融化成金银[4]16-17. 这体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 另一方面,随着货币大量流失,英国还出现了货币严重短缺的现象.
  二、货币治理的举措及其成效
  中世纪英国铸币权是王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铸造和发行由英王控制;同时,英王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应向居民和商人提供货币并维持其正常运转,这就需要对货币流通中的违法现象进行治理[17]12.
  (一)严惩削剪和伪造货币的行为
  削剪和伪造货币行为是导致中世纪英国货币贬值的重要因素,也是中世纪英国货币流通中一直存在的顽疾. 削剪和伪造货币的现象最早出现在盎格鲁-撒克逊晚期[19],诺曼征服之后较之前更为普遍,尤其是在亨利一世和爱德华一世时期.
  为了抵制削剪和伪造货币,英王采取严酷的刑罚. 亨利一世曾规定:所有参与伪造的铸币师应遭受失去右手或是被阉割的惩罚[20]. 同时,为了彻底杜绝货币伪造行为, 索尔兹伯里的主教罗杰号召全国的铸币师在 1124 年圣诞节来临之前到达财政署所在地温切斯特,他们被分别隔离,并受到严刑审问[9]7. 审判结果铸币师中的 94 人被切 除右手 ,并被阉割[21]86. 另据一些编年史家记载,&温切斯特 &审判并未有效执行, 因为铸币师交纳罚金或是承诺参与发行新币,就可以免除刑狱之苦[22]102[9]7. 当时一些铸币厂的铸造活动证明了这一点. 伦敦共有 10位铸币师,除 3 位可能遭受惩罚之外,其中的 6 位在 1125 年之后仍然为国王铸造货币, 而布里斯托尔、坎特伯雷、林肯、诺里季和赛特福德等地铸币师的铸造活动也未出现中断[22]102-103. 尽管&温切斯特&审判未有效执行,但对伪造和削剪货币的违法者起到了震慑作用,并有助于亨利一世晚期货币标准的提高.
  爱德华一世时期治理削剪和伪造货币的举措主要表现为对犹太教徒和基督徒的处罚上. 为了抵制犹太人削剪等违法行为,早在理查德一世统治时就对他们的财产进行登记,并限制其放贷[23]5. 爱德华一世曾委派官员到各主要港口和城市进行视察,并成立&高等刑事法庭&对参与货币伪造和削剪的犹太人进行严惩,其中多名犹太人被处以绞刑[23]11. 相对而言, 对基督徒的处罚则较轻. 在当时逮捕的人中, 仅有少数人被处决, 而其他人因基督教会的保护,经宣誓不再从事削剪货币等违法活动,或是支付大量罚金,就能逃脱死刑惩罚,并获得自由[7]42-43;[9]85. 当时一位名叫托马斯的试金师,就曾交纳了 1 000 镑而免于受刑[7]43.
  除了这些严酷惩治之外,英王还颁布法律严禁削剪和伪造货币行为. 如在亨利一世时期,曾规定凡居住在市镇的人,均要宣誓保护货币,而不能伪造和削剪货币; 如果发现某人拥有伪造的货币,且不能证明自己的清白,他将失去右手,并且被阉割;铸币师应该在本郡进行货币兑换,同时需要两位证人作证,否则将被认定为货币伪造者;除铸币师之外,任何人不得从事货币兑换业务[9]5-6. 同时,英王对货币缺损重量有着严格要求,&每镑货币的缺损重量不应该超过 2 先令 6 便士&[9]46-47&低于法定重量的货币不应该进入市场流通,违者将严惩&[24].
  爱德华一世及其之后的英王均十分重视对伪造和削剪货币行为的治理,他们颁布的法律内容几乎一样,不再赘述. 唯独不同的法律出现在爱德华三世和亨利五世时期,他们规定伪造和削剪货币的行为为叛国罪,从事此行为的人为叛国者[25]320[26]195.这是中世纪英国对削剪和伪造货币行为做出的最重惩罚.
  总之,中世纪英王对铸币师和犹太人等违法行为的严惩,减少了市面上劣币的数量,客观上有利于改善货币流通;同时,货币铸造技术的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削剪和伪造货币行为.
  (二)抵制国外劣币流入和国内货币及贵金属输出
  国外劣币的成色较低,当其大量充斥时,将扰乱货币流通;同时,国内货币的外流,既是贵金属外流的主要途径,也是导致货币短缺的重要原因. 因此,国王往往采取措施抵制这些非法行为.
  首先,向民众展示国外劣币的特征,以警世人.1284 年爱德华一世颁布有关国外劣币特征的法令,指出这些劣币对英国货币流通造成的极大负面影响[25]219. 当时流入的仿造货币主要有:&印有主教法冠的货币,其 1 镑仅为英国货币的 16 先令 4 便士;两种印有狮子的货币,一种带有曲线,另一种没有,但是要比印有主教法冠的货币轻;印有英王爱德华名字的货币,重量和第一种带有主教法冠的货币相差无几;由铅和锡或是纯铜铸造的货币,表面为白银,其样式与英国便士十分相似,只有通过称重才能加以区别&[25]219.
  其次,颁布法令,严禁劣币流入和国内货币及贵金属输出. 一方面, 严禁国外劣质货币流入和使用.1299 年颁布&斯特普尼法&规定:任何人不得携带国外劣质货币进入英国,否则将没收其商品,并处以死刑;在港口建立货币兑换所,外国商人必须把自己携带的货币兑换成英国货币才能进行交易[25]131-135. 之后的英王多次颁布法律,严禁劣币流入. &任何人不准携带伪币进入英国&[25]273;&任何人不得在英国境内使用国外的劣质货币&[26]87;&如果有人在交易中使用,将处罚金 100 先令,其中一半归国王,另一半归检举者&[17]147-148. 以上法规成为治理国外劣币流入的依据. 另一方面,禁止货币和不同形式贵金属外流,鼓励贵金属流入. 中世纪英王曾多次颁布王室敕令,对货币和贵金属外流问题进行治理[25]273,299,383[26]17-18,122. 这些法令的内容可以归结为:如果没有国王颁发的特许执照,无论是宗教人士还是普通俗人,均不得携带金银币、金银器皿及装饰品离开英国,否则这些贵金属以及他们携带的商品将被没收,并归国王所有. 出国旅行的英国人, 应将携带的货币拿到乘船港埠的皇家货币兑换所兑换成等值的国外货币[27]172. 大约从 1364 年 1 月到 1663 年 4 月,英国彻底严禁金银输出,除非拥有出于军事或是政治目的而颁发的特许执照[28]223-225.
  为了抵制货币和金银外流,王室法令对外来商人的经济活动进行严格规定. 其中,对于新到来的商人有着特殊要求,他们获利中的一半应用于购买英国商品,另一半可以直接带走[26]122. 而对于那些经常往返于英国和欧洲大陆间的商人而言,却没有那么幸运,他们购买商品的价值应该与其在英出售商品的价值相等;同时还规定,外来商人之间不能进行商品买卖[17]142. 在某些特许状况下,商人提出充分理由,且足以证明是贸易活动所必需,国王将颁发特许执照,允许其携带英国货币[27]172. 同时,鼓励本土商人为铸币厂带来更多贵金属. 1379 年法令规定:每进口价值 1 镑的奢侈品或出口价值 1 镑的羊毛,商人均应为铸币厂带来 1 先令的贵金属[17]124;到1397 年,再次规定商人每出口一袋羊毛或 240 张羊皮等,均应向伦敦铸币厂寄存 1 盎司黄金(以国外货币的形式),且商人必须在半年之内支付,否则将遭重罚. 同时,商人应寻找担保人,并向其支付担保金[17]133.王室法令还涉及到宗教神职人员,不允许他们携带货币和其它形式的贵金属离开英国. 为加强管理,规定任何出海朝觐的人只允许在多佛港离开[25]273.
  再次,任命官员,搜查港口商旅. 每个港口任命两名熟知法律且有良好声誉的官员,他们需宣誓效忠国王. 搜查者多由当地的商人和市民组成,到爱德华三世时期,他们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团体,定期在英国东西沿海进行严查[10]4. 如果发现有商旅携带劣质货币,将把他们押往当地监狱,并审判,严重者将处以死刑. 同时,商旅所携带的货币和其它贵金属将被送往当地的货币兑换所,而商品将被送往财政署[25]132.
  多佛和桑威奇是最早开始搜查国外货币的两个港口.1282 年,爱德华一世下令搜查这两个港口的所有船只和商旅,发现国外的劣币将没收之[3]55. 此项措施最初收效甚微,因为商人开始改变他们携带货币的方式,即把货币放在打捆的货物中间,或者选择在伦敦和赫尔等不被搜查的港口进行登陆,随后进入埃塞克斯、萨福克、诺福克等郡[25]219. 为了杜绝上述行为,英王严格规定外商登陆的港口,并扩大搜查范围. 1311 年,外来商人只能从规定的 15 个港口①登陆,并接受严格检查[29]. 到爱德华三世时期,搜查的范围已经扩大至当时的每一个港口[9]136.
  最初搜查的官员没有报酬, 加之这种搜查也经常危害到他们的生意合伙人或邻居们的利益, 因此并未认真履行其职责[17]44. 为了提高搜查的积极性,英王规定:如果搜查的官员认真工作,并把其没收的货币等财物送到货币兑换所, 便可以从中获得部分补贴,起初比较少,但是后来上涨至其所没收货币总量的 1/3[25]299. 同时,严惩搜查官员徇私舞弊行为. 如果搜查者出现私自释放违法者等现象,除没收财产外,还将其投入监狱,并规定 1 年之后才能恢复自由;如果他们擅自允许劣币流入,则将遭到死刑严惩[26]18. 此外,每个港口的旅店主也可以参与搜查过往的旅客,并可以得到相应的报酬. 但是,搜查的官员有权力去询问旅店主,如果他们出现隐藏或是私运伪币行为,也将受到相应的处罚[9]142-143.
  最后,限制在对外贸易中使用汇票等信贷工具.汇票作为教皇征税的重要手段, 由意大利银行家于13 世纪 60 年代带到英国[30],后来逐渐用于商业活动.
  但是汇票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英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同时,亦在客观上破坏英国的货币流通. 因为汇票掩盖了货币和贵金属外流的事实, 尤其在教会税收的征收中更为严重[28]200. 在 13 世纪、14 世纪的英国,意大利人作为教皇的代理人,为其征收大量的教皇税[28]201. 同时,意大利人还从事商业活动. 他们通常带来高价值的商品, 但是离开时却只携带少量的英国商品, 尤其是在 14 世纪 50 年代英国羊毛贸易出现急剧衰落之后[28]200-201. 再加之其它商业支付中汇票的使用,也导致了贵金属流出. 因此,在中世纪晚期的英国, 汇票逐渐演变为一种相对隐蔽的货币外流手段,这也逐渐引起了英王室和普通民众的不满.
  为了抵制货币外流,英王开始采取措施限制或是禁止汇票等信贷工具的使用. 最早关注这一问题的是爱德华一世, 他在 1283 年 10 月 14 日下令禁止任何人借助汇票形式进行跨海支付,尤其严禁商人的朋友或是合伙人在英国境内进行支付, 而他们从欧洲大陆接收[28]198;1307 年 3 月再次禁止以汇票的方式把货币从英国寄往欧洲,但是同年 4 月他又放松了这一要求,允许通过汇票的方式把货币寄给教皇,前提是必须持有王室的特许执照[17]18-19. 此后,英王利用议会向教会施压,使汇票的使用进一步规范化. 1377 年 10 月,理查德二世规定,任何银行家都不能使用汇票在海外支付, 否则将没收其财产,并将其投进监狱;1380 年颁布长期禁令, 在没有英王颁发特许执照的前提下,严禁任何人以作为教皇代理人之便从中牟利,尤其严禁把货币和其它财物输往国外[28]201-202. 到了 15 世纪,限制信贷的使用成为英国商业法规的一个重要特点.
  限制信贷等工具的使用,客观上有利于抵制英国货币和贵金属外流,但是也对中世纪晚期英国的羊毛和呢绒贸易带来不利影响. 传统上西欧的羊毛贸易是依靠信贷方式进行的, 而英国限制信贷使用,打破了这一传统. 同时,一些小商人并没有太多现金可以直接购买羊毛和呢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贸易的发展.
  由上可知,严禁劣币流入和本土货币及贵金属输出的举措,不仅抵制了国外劣币的非法流入和贵金属外流, 而且也保护了英国货币制度的完整性,有利于货币流通的良性运转. 但是,在相关措施的推行中,也出现了违背其初衷的做法,大大降低了成效. 如过多地颁布贵金属输出的皇家执照,英王不仅把执照颁发给商人、高级教士和领主,而且也大量的颁发给国外的渔民,这反而有利于他们走私英国的货币和金银[17]127-128[31].
  (三)重铸货币
  货币重铸是英王改善货币流通和保护货币制度完整性的根本举措. 自从 1158 年亨利二世结束货币定期重铸制度之后,英国经常几十年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重铸. 重铸货币时往往把流通领域已有的货币进行更换,即新铸货币代替旧币. 中世纪中晚期英国进行的几次大规模货币重铸分别发生在1180 年 、1247 年 、1279 年 、 年 、1411 年和 1464 年[5]84.
  大规模重铸货币,首先要解决原材料的供给问题. 中世纪英国货币铸造所需的贵金属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原有货币的折旧和政府的补充. 在货币重铸中,短时间内不可能把全国的旧币集中到铸币厂,因此由政府补充而来的贵金属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贵金属比较贫乏的国家,借贷就成为国王进行大规模重铸时解决贵金属短缺的重要手段. 以 1247 年货币重铸为例,亨利三世曾向康沃尔的伯爵理查德借款 10 000 马克①1但前提是货币重铸中一半利润归其所有[32].
  其次,新旧货币兑换过程中政府对旧币有严格要求. 由于削剪和伪造以及长期的磨损,流通中的货币往往低于法定标准. 如果回收贬值的货币,而发行高标准的货币, 将给政府财政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新旧货币兑换的过程中,政府往往对旧币有严格要求. 譬如,旧币的缺损不应超过其原重量的 1/8,而且持有者还要为重铸支付一定的费用,通常情况下上交 240 便士可获得 234 便士[4]26. 同时,一旦货币重铸开始,继续持有和使用缺损的货币被视为违法,将受到严惩[3]33.
  第三,为杜绝伪造和削剪货币行为,英王改进货币设计样式,并引入新币. 根据货币重铸设计样式的变化,可把 1180 年之后货币形态的演变分为 3个阶段:(1) 年的 &短十字& 货币;(2) 年的 &镂空长十字 & 货币 ;(3) 年的&长十字&货币. 在第 1 阶段,亨利二世曾雇 佣 来 自 欧 洲 大 陆 着 名 铸 币 城 市 图 尔 的 铸 币师---菲利普&埃默,对货币进行改进和重铸[4]25. 货币正面有头戴王冠、满脸胡须、手持权杖的国王肖像,周围有亨利二世的名讳&HENRICVS REX&;货币背面中间是一个&十字&,周围是铸币师和铸币厂名字的缩写[33]60. 第 2 阶段,货币设计样式进一步调整,货币正面与&短十字&货币基本一样,但背面铸币师和铸币厂的名字镌刻在十字的里面; 同时,为了抵制削剪等违法行为,&十字&延伸到了货币的边缘[21]107. 到了第 3 阶段,铸币技术进一步提高,开始铸造边缘较为圆润的货币,与之前货币边缘有着明显的突起相比,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削剪行为[5]127.
  除了改进货币样式之外,引入新币也是重铸的重要内容. 在
年,爱德华一世引入了格洛特(4 便士)和半便士以及法寻(1/4 便士);1344年爱德华三世引入了金币诺伯尔;1464 年爱德华四世引入了里亚尔和安琪尔等金币[33]67-99. 在铸币技术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往往对旧币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使新币不易被伪造和削剪. 因此,新币的引入有益于改善货币流通的混乱状况.
  第四,主动降低货币的重量标准,使之与市面上长期流通的货币标准保持一致. 由于中世纪晚期货币外流以及&银荒&的出现,英国的白银出现了短缺. 为了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英王开始主动降低货币重量①. 在 1279 年货币重铸中,英国货币标准首次出现降低. 即便士的重量从22.5 格令下降到 22.2 格令[4]27. 此后,便士的重量出现了 3 次大幅度下降, 年降为 18 格令,1413 年为 15 格令,1464 年为 12 格令[34]28. 在银币重量标准下降的同时, 金币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降低. 诺伯尔的重量在 1351 年时约为 120 格令,到了1412 年时降至 108 格令[21]121-137. 尽管在中世纪晚期英国货币重量出现下降,但其成色变化不大,其中银便士的成色始终保持在 92.5%以上[35].
  重铸货币的举措,对中世纪英国货币流通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经过重铸货币,基本上消除了流通中的劣质货币,改善了货币流通. 其次,货币在设计样式上的改进,减少了货币边缘突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削剪等行为. 再次,货币的重量和成色基本得以保持. 中世纪英王并没有效仿欧洲大陆的君主通过贬值的方式获利,所以每次重铸后货币的重量和成色都能保持的较好,即使到了 14 世纪、15 世纪货币重量出现了一定的降低,但其成色依然不变.
  综上所述, 为维护英国货币制度的良好声誉,同时也为解决货币贬值和外流带来的负面影响,英王采取了种种措施打击削剪和伪造货币的行为,严查货币以及其它形式的贵金属流动,并进行大规模货币重铸. 尽管在这些措施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执行不力的现象,如搜查者渎职、货币重铸不彻底等等,但总体而言,这些举措基本是成功的,不仅改善了货币流通,维持了货币制度的稳定性,为中世纪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货币环境;同时,也为英王的政治统治和海外征服提供了财政上的保障.
  三、中世纪英王货币政策特征
  中世纪英国货币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英王的政治统治. 自盎格鲁-撒克逊晚期开始,铸币权被视为国王特权. 1066 年威廉征服英国之后,随着王权的加强,铸币权成为中世纪英国封建权力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因此,中世纪英王不允许其他人染指,这也是严厉打击货币铸造和流通中各种违法行为的主要动因之一. 中世纪英王对铸币权的高度控制与欧洲大陆诸国分散的铸币权形成鲜明对比,这成为当时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货币政策不同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英国货币治理比较成功的根源.
  首先,以法律等强制手段为主,加强对货币铸造和流通的控制. 从盎格鲁-撒克逊晚期起,英王均十分重视对货币问题的治理,主要以颁布相关法律为主. 为了防止伪造,王室法令对参与货币铸造的人和货币铸造的场所进行了严格规定. 货币必须由国王任命的铸币师在城市中铸造,而不能在森林等隐蔽的地方. 同时,为了改善货币流通的状况,严惩削剪和使用劣质币等违法行为. 凡参与削剪货币的人,一经发现,将被切除右手或被阉割,甚至是死刑;对于使用劣币的商人,除没收财物之外,还将投到牢狱. 英王的这些举措,归根结底是为加强对铸币权的控制.
  其次,肃清国外劣质货币,只允许本土货币流通. 自 973 年埃德加货币改革开始,英王就规定:在国王治下应通行一种货币,严禁国外货币[36].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为这一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保障. 作为岛国,英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并且只允许部分港口进行对外贸易交流,这为其推行货币政策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但是,一旦放弃这种规定,英国将会出现货币贬值和流通混乱等现象. 国外货币往往低于英国本土货币的标准,即国内外货币的价值标准并不一致,这给商品交换带来困扰. 如在 13世纪末,随着普拉德和科洛卡的大量流入,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了严重混乱[5]132. 由此可见,严禁国外货币在市面上的使用和流通, 即市面上仅有本土货币,保证了英国货币的良性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只允许本国货币流通&是中世纪英王货币政策的重要基础[5]131.
  再次,严格控制货币标准,维持货币的内在价值和统一性. 贬值意味着货币重量的下降和成色的降低,这将会导致物价和工资的波动,进而影响社会发展. 因此,英王严格控制货币的重量和成色,使之不能自由变动. 英王在每次大规模货币重铸中均对货币的标准有着严格要求,而且在重铸过程中有专门人员进行监督. 试金师将对新铸货币进行检测,严禁未达标准的货币进入流通领域. 因此,大规模重铸往往被视为维持货币高标准的根本举措.
  中世纪英王采取的打击削剪和伪造货币以及劣币流入等不法行为的举措, 维护了货币的高标准,较高的货币成色是其重要表现. 中世纪英国银便士的成色始终保持在 92.5%,尽管偶尔出现波动,但是正常情况下其成色是高于这一标准的[34]8. 正如王室法令中所宣称的那样,&英国流通中金银币的重量和成色不应出现下降,它们要符合最早制定的货币标准&[25]322. 因此,维持货币的内在价值和统一性,成为中世纪英王货币政策的出发点[37]. 同时,中世纪英国货币的高标准与欧洲大陆货币严重贬值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以法国为例,为获更多利润,法王采取货币贬值政策. 1335 年,法国银币的成色为 20%,1422 年仅为 3%[38].
  最后,鼓励国外货币和贵金属流入,严禁国内货币和贵金属流出. 中世纪的货币制度以金银为基础,有效推行的先决条件是稳定而充足的贵金属供给. 中世纪英国是一个金银比较匮乏的国家,这使得贵金属的供给对货币流通的运转显得尤为重要[39].
  随着中世纪中晚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英国对货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 因此,货币铸造需要更多的贵金属. 同时,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因银矿枯竭而出现&银荒&,受其影响,英国出现贵金属的短缺. 为了保证贵金属的供给, 英国严禁货币和贵金属外流,不仅严查和严惩离开英国的商旅私运本土货币和贵金属行为,而且也严禁汇票等信贷工具的使用.
  鼓励国外货币和贵金属输入. 王室法令严格规定商人的贸易行为, 鼓励他们出口更多的英国商品. 在
年英国贵金属的供给主要来自国外输入的货币和贵金属[40]. 即通过出口羊毛、呢绒、粮食和锡等矿产品来解决贵金属不足的问题. 由此可知,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中世纪英国的货币铸造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原材料. 尽管中世纪英王并不能完全控制国际贵金属流动,但却可以通过经济政策加以影响,如鼓励对外贸易,严格规定过往商旅给伦敦等地铸币厂带来贵金属的数额. 在正常情况下,良好的国际收支将刺激金银流入,而贸易逆差将导致贵金属流出. 这种保护贵金属的举措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鼓励出口,减少进口的对外贸易政策,这也被视为早期重商主义发展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 中世纪英王对货币问题的有效治理,有利于王权的加强,也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英国在近代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世纪英王对货币治理问题的整饬,为都铎王朝及后世英国的货币管制提供了思路和框架.
  参考文献:
  [1] 崔洪健. 英王爱德华一世的货币改革及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215.
  [2] Mayhew N J. Numismatic evidence and falling prices in the fourteenth century[J].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New Series,):1-15.
  [3] Sir John Craig. The mint:a history of the London mint from A.D. 287 to 1948[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3.
  [4] John F C. A history of money:from AD 800[M]. 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4.
  [5] Challis C E. A new history of the royal mint[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6] Challis C E. The Tudor coinage[M].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78:13.
  [7] Mavis Mate. Monetary policies in England,[J]. The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79.
  [8] Crump C G. and Hughes A. The English currency under Edward I[J]. The Economic Journal,):50-67.
  [9] Rogers Ruding. Annals of the coinage of Britain and its dependencies,Vol.II[M]. London:Printed for Lackington,Hughes,Harding,Mavor,and Jones,Finsbury Square,1819.
  [10] Feavearyear A. The pound sterling:a history of English money[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63.
  [11] John Munro. An aspect of medieval public finance:the profits of counterfeiting in the fifteenth-century Low Countries[J]. Revuebelge de numismatique,7-148.
  [12] Mavis Mate. A mint of trouble,1279 to 1307[J]. Speculum,):201-212.
  [13] George C B. The medieval moneyers[J].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59-66.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引言 2014年既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也是日本着名俳句①诗人正冈子规②担任编..
一 二战时盟国希望打败德国,彻底解除其武装,一劳永逸地消除这个危险的敌人,..
奥莉加(?-公元 969 年),基辅罗斯时期伊戈尔大公的妻子,斯维亚托斯拉夫大公..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 随着 自下而上 的史学思潮的兴起, 处于 下层 的英国工人..
对罗马帝国灭亡问题的探究,始终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罗马人于台伯河西岸七丘之..
拉丁美洲研究是一项跨学科的区域性研究,其所跨学科包括了历史学、地理学、语言..
世界史论文标签
返回上级栏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购买力下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