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提问:请问宏观和宏观与微观经济学学中的利率指的是什么

  上图是新古典增长模型基本图。横轴为人均资本,也叫做“资本—劳动”比率,指的是劳动者人均使用的物质资本,包括机器、厂房等等。竖轴是劳动者人均产出,相当于劳动者人均GDP。
  这个模型的基本理论根据,就是我们在评析微观经济学时批判过的边际生产力论。随着劳动者人均拥有的物质资本数量越来越大,单位新增资本所带来的增加产出就越来越小,即边际产出递减。这个特征,就表现在上图的(人均)生产函数曲线的形状上,即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生产函数越来越平缓,最后基本上是水平线,表明即便资本增加,边际产出已经很小,因而产量增加很少。  第二条线是储蓄曲线。新古典增长模型假定储蓄率是既定的,即储蓄=储蓄率×产出。因此,储蓄曲线就是与生产函数曲线的形状相似但低于生产函数的曲线。  第三条线是必需投资曲线。它指的是:(1)补偿折旧的重置投资,以保证现有劳动者的资本使用量不变。(2)为新增工人配置人均资本。由于随着人均资本增加,折旧额度相应增大,因而必需投资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现在我们来看储蓄曲线与必需投资曲线的关系。这里又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根深蒂固无人敢反驳的教条:储蓄=投资。两者为什么相等?从实物产品角度看,储蓄就是实物产品的储蓄——  学生问:储蓄了用来干什么?  教授答:用来投资。  学生问:咦,我为什么用来投资?我存起来下一年使用不行吗?  教授答:行,那相当于你对你的未来进行投资,还是投资。  所以说,在宏观实物经济学中,储蓄与投资是一回事。既然如此,何不就用一个词?那不行,不能显示宏观经济学的奥妙。  当然啰,更高明的说法是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实物产品会随时间自我增殖,这就是利息的来源。既然如此,即便你自己不投资,也不会把实物产品储藏起来,而会借出去获取利息,否则你就是个笨蛋。既然人人都不承认自己是笨蛋,那么就不会有储蓄,要么自己用于投资,要么借给别人去投资。一句话,储蓄=投资。
  从上图看,储蓄曲线(或投资曲线)最初高于必需投资曲线。为什么呢?没有解释,看来人和松鼠一样,天生就爱储蓄。我们且不管它,总之,由于储蓄曲线高于必需投资曲线,而储蓄=投资,就意味着人均投资超过必需投资,从而会导致人均资本增加。人均资本的增加会导致产出的增加,生产函数曲线就会向右上移动,而生产函数的增加又会导致储蓄增加,如此等等,就有了上述三条曲线。  三条曲线发展的最后结果,就是储蓄曲线(投资曲线)与必需投资曲线相交,即图中的E点。在这一点,投资与必需投资相等,意味着在弥补了折旧和新增工人的人均资本后,没有新增资本了。人均资本稳定不变了。既然如此,人均产出也就稳定不变了。这就叫做均衡。在均衡状态,经济增长率为0。  终于叙述完了,歇口气。
  就事论事,我们姑且不谈这个理论中的各种具体混乱与错误,它强调储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倒没有错。但这不过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识: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根源,而要有投资,先要有用于投资的产品,也就是说,先要有储蓄。储蓄率越高,投资就可以越多。但储蓄高了,消费自然也就低了,也就是说,低消费高积累。宏观经济学认为东亚实现增长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东亚的储蓄率高。这也有一定道理。  但另一方面,这个模型却告诉我们,由于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发挥作用,所以储蓄率再高,最后也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乃至零增长。这就扯淡了。不想多说,边际生产力论不成立,因而这个模型不成立。  亲,别!我还有模型二、模型三,再选一个!
  经济学家说,上述基本模型是假定在人均资本增加时,技术水平不变(这个逻辑也成立?莫非一个工人要操作两台同样的机器?)。但我们可以放松假设,假定在人均资本提高时,技术也进步了。这就意味着生产函数曲线将上移,从而可以达到更高的均衡水平。这叫做外生增长论。见下图。
  上图是新古典外生增长模型,有点烦哈。看初始状态的储蓄曲线S0与生产函数y0,再加上必需投资曲线,形成均衡状态E0和均衡产出y0(竖轴数据),就与基本模型一样。但由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新增投资使得生产函数曲线向上移动,形成y1,更高的生产函数曲线y1带来更高的储蓄曲线S1,S1与必需投资曲线相交,从而达到新的均衡E1和更高的均衡产出y1(竖轴数据)。由于技术进步,新增投资带来更更高的生产函数曲线y2,而更更高的生产函数曲线y2又……,以此类推。因此,只要有技术进步,那么经济就可以持续增长。但若技术进步停滞,经济增长就会停滞。
  亲,外生增长模型怎么样?嗯,不错,有进步,肯定了人均资本的增加与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有点政治经济学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理论的味道。但外生增长模型仍然坚持边际生产力论,仍然是错的。  什么,还不行?那好,俺豁出去了,踢出边际生产力论,再建一个模型,叫做内生增长模型。见下图。
  上图是新古典内生增长模型,终于不再提边际生产力论了。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等比例增加,因而人均生产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从生产函数线得出储蓄直线,储蓄曲线高于必需投资直线,表明人均资本在不断增加。
  喂,这个模型该满意了吧?不错不错,孺子可教。按政治经济学的语言说,这叫做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只是概念错误,没有细节,没有内容。  啥?嫌我没内容,我还可以把上述三个模型组合起来,就有模型四、模型五……
  对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评析就到这里。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相比,新古典增长模型终于说了点“人话”:储蓄和投资很重要。它给出了一个实际GDP(生产函数)与储蓄的比例——即储蓄率的假设,这就触及到了社会经济关系,触及到了“人”而不是“物”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新古典增长模型也就有一丝正确。但不用说,它离“正确”本身还有十万八千里远呢。
  接下来是对宏观经济学长期理论的总评。
  我们已经知道,宏观经济学把实际GDP等于实物GDP,从而建立了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它根据古典二分法,确立了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也就是说,在长期中,总供给不受需求、货币和物价影响,因而长期生产就是实物生产。在此前提下,宏观经济学提出了生产函数理论,用来解释一国经济增长。  就事论事的话,宏观经济学的上述理论其实是“有章有法”。它的思路和目标很清晰,那就是排除万难,罔顾逻辑罔顾论据罔顾事实,也要发明一个实物经济学。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把一国的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动因归结为物的因素。在这一点上,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一致的。  我们可以用下图来展示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思路。
  我们的分析表明,这一套理念和思想是完全错误的。既然如此,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长期理论自然也不可能正确,而我们对生产函数理论的分析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里,我们还要谈一谈从长期理论引申出的宏观经济学失业理论。见下图。
  上图是我们见过的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不过,这个图标出了长期总供给的数量值Yx。在宏观经济学中,Yx称为潜在产出或潜在GDP。  什么是潜在产出或潜在GDP?看萨缪尔森的解释(《经济学》第450页):“潜在GDP是最高可持续的国民产出。在失业率处于最低可持续失业率的基准水平时,一国经济的生产能力就是潜在GDP”。  这段解释中有个词:“最低可持续失业率”,这就是一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说的“自然失业率”。那么,什么叫做自然失业率?  这就与西方经济学的关于失业的基本理念相关了。
  我们已经说过,西方经济学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士,它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合理的、和谐的。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征,而失业,即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是资本主义生产不可避免的现象和结果的话,那么,西方经济学根本不承认有这档子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完美的,没有过剩,没有失业。宏观经济学的长期理论要表述的,其实就是这个理念。  就“自然失业率”这个概念来说,它是指一国经济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按长期理论,一国经济在长期中能够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这就叫做潜在GDP。而一国经济充分发挥其生产能力的标志,就是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并不是说没有失业,而是说,失业率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那么,在充分就业时,为什么还有一个自然失业率?  这就要由宏观经济学的失业理论来解释。按其解释,只有自愿失业、结构失业或摩擦失业,而没有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体制性失业。所谓自愿失业,就是劳动者嫌工资太低,宁愿去休闲度假也不愿工作,从而导致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行业调整,一个行业的劳动力过剩,另一个行业的劳动力则短缺,失业者还没有回过神来到另一个行业去找工作,从而造成失业。而失业者重新找工作要费时间,这段时间的失业就叫做摩擦性失业。这些失业加在一起,就形成自然失业率。  显然,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自然失业率。更确切地说,自然失业并不是真失业,而只是劳动者转换工作时的停工间隙。换言之,宏观经济学并不承认有体制性失业。当然,它也承认短期经济波动造成的失业,即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的那部分,叫做周期性失业,但它坚决认定,在长期中只有充分就业前提下的自然失业率,或者说在长期中不存在失业。与之对应,一国在长期中就能充分实现其生产能力,达到潜在GDP。
  那么,宏观经济学的这种自信到底来自何处?  来自萨伊。我在前面引述曼昆教授的话中,有这么一段:“我们知道,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是根据实际变量不取决于名义变量的假设。长期总供给曲线与这个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它意味着产量(实际变量)不取决于物价水平(名义变量)。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在研究一个时期的经济时,这个原则很适用……”这一段话中所说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指的就是萨伊。  说到萨伊,相信新自由主义者不会陌生,这是他们的老祖宗。萨伊的耳熟能详的观点就是“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叫做萨伊定律。从萨伊定律可以得出,资本主义没有过剩、失业与危机。宏观经济学长期理论所遵循的其实就是萨伊定律。  没有过剩,没有失业,没有危机,资本主义好得很啊。我们在前面评析了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就是这个东西,而它的最后结论即阿罗—德布鲁模型,其实就是萨伊定律的体现。现在,宏观经济学长期理论秉持的是同样理念,而我们在以后分析其短期理论时也会看到,短期理论其实是以长期理论为参照系的,其根基是长期理论。这样一来,宏观经济学就与微观经济学合流,从而论证了资本主义是合理的、和谐的和永恒的。
  可惜,萨伊定律和充分就业论已经被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碾压得粉碎,这才有了凯恩斯理论的出世。凯恩斯算是认识到了资本生产主义方式有先天性的需求不足症,失业就是体制性问题,因此提出了政府要干预经济、实行赤字财政的思路。二战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都把充分就业当做了基本国策,直到现在仍然如此。倒是要说,这一招确实管用,凯恩斯算是救了资本主义的命。当然,宏观经济学仍然要鼓吹资本主义没有失业,毕竟做归做说归说,各是一档子事。
  @liu225yi
10:21:00  我们来看一看微观经济学企业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问题。当我们说到变量加总时,一个基本的前提性原则就是时效一致原则。所有变量值必须是在同一时间或同一时期中的值。否则,加总就不成立。   也就是说,加总是以一定的时间或一定的时期,比如某一时刻或某一时间段,为前提的。刚过去的双11节,马云骄傲地宣布,淘宝6分钟内交易量达到多少,全天交易量达到多少。这个“6分钟”、“全天”就是统计的前提。   但我们来看...  —————————————————  我看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就一头雾水,第一章都看不完。反而高中政治觉得好有用。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知道凯恩斯的一句名言:“在长期中,我们都死了。”他根本不承认有什么“长期”,根本不承认长期理论,对哈耶克之流更是嗤之以鼻,这是新自由主义者心头永久的痛啊。现在呢,新自由主义终于咸鱼翻身了,现在的宏观经济学已经背叛了凯恩斯。我只是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把凯恩斯这个招牌摘下来?
  写到这里,读者诸君或许会问:到底有没有一个“长期”?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分析一国的长期增长?  以中国为例。  中国几十年来的高速增长使人民摆脱了贫困,使国家富强,让世界艳羡。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增长速度?有没有一个中国模式?  对于中国的超常发展,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原因:  (1)自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GCD的领导下,忍受各种艰难困苦,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  (2)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从传统计划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中国人民聪明、勤奋、节约、吃苦、耐劳,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底蕴。  (5)中国GCD的坚强领导。  (6)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很有能力,等等。  这种说法,似乎不太像是讲经济学理论,倒像是在讲思想政治课,但事实就是如此啊。所以说,当我们说到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时,经济本身的因素反而倒在其次,倒是要在经济之外找原因。  政治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这就是说,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这是体制问题。宏观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把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归结到什么资本的贡献率、劳动的贡献率、技术的贡献率等等,真是无稽之谈。不过也难怪,不是谁都愿意接受政治经济学理论的。
  观楼主高论,窃以为不妥  1、楼主标题及开篇就说边际成本理论是错误的,然而我根据楼主的论述总结出“一定的的机器设备能容纳的工人数量是恒定的”,这句不知道能否代表你说的观点?如果能,我认为边际成本理论只是揭示出在一定数量和技术水平的的机器设备情况下投入的人太少不好太多不好,达到mc的数量才是最合适的,即是说假使现在的机器设备计划需要100人,那么投入50人意味有设备闲置,投入150人意味有人员闲置,投入100人刚好是边际成本最低的那个时候。  这就是你所说的解释不了边际成本先高后低并且在达到最低点后继续变高的情况。这种例子和论述是具有现实意义且符合逻辑而不是只考虑了数学意义。  2、西方的宏微观经济学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高校的经济金融专业都是必修课程,至少在正规高校比如我校是这样,我了解的周围的其他朋友圈子也是这样,只是讲授课程的老师水平不一并且近些年来教西经的老师感觉战斗力更强一些,话语权和占领的阵地更多一些。  3、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学习西经和马政经的同学并不是只会死读书的榆木脑袋,都还是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照搬照抄迷信权威。  4、虽然我也认为马政经和西经的部分观点才是经济学界的九阳九阴,是内功正统,其他学说都是歪门邪道走火入魔的内功路数,但我并不赞同你为了强调马政经的正确而不顾一切的攻击西经,至少在边际成本这块,我认为西经在很多地方有他的合理性,比如边际消费理论也是你认为合理的地方。  5、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两极对垒必将再次上演,破除西方标准和神话以及建立自己的标准和话语权体系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我不认为靠你这样随意攻击能起到什么作用。  如有误请指正。  
  答shanda911040童鞋——  非常高兴看到您的认真回复。您对本帖的质疑应该反映了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童鞋的一般看法,所以,我要专门回复。当然不是反驳您,而是探索问题,把问题弄清楚。以下五点回复,是对应于您的五点质疑的,不是针对性反驳,而只是为了阅读方便。  (一)  您的原文:  1、楼主标题及开篇就说边际成本理论是错误的,然而我根据楼主的论述总结出“一定的的机器设备能容纳的工人数量是恒定的”,这句不知道能否代表你说的观点?如果能,我认为边际成本理论只是揭示出在一定数量和技术水平的的机器设备情况下投入的人太少不好太多不好,达到mc的数量才是最合适的,即是说假使现在的机器设备计划需要100人,那么投入50人意味有设备闲置,投入150人意味有人员闲置,投入100人刚好是边际成本最低的那个时候。  这就是你所说的解释不了边际成本先高后低并且在达到最低点后继续变高的情况。这种例子和论述是具有现实意义且符合逻辑而不是只考虑了数学意义。  ——————————————————————————————————  (1)本帖开篇没有说边际成本理论是错误的,而是说边际生产力论是错误的。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成本理论作为边际生产力论的结果,自然是错误的。相比之下,政治经济学的边际成本概念就是正确的,只是说,政治经济学的边际成本概念与平均流动成本概念合二为一。  (2)“一定的的机器设备能容纳的工人数量是恒定的”叫做政治经济学的内部分工原则,是马克思的基本观点,自然也是我的观点,而我认为内部分工原则是正确的。  (3)您说“假使现在的机器设备计划需要100人,那么投入50人意味有设备闲置,投入150人意味有人员闲置,投入100人刚好是边际成本最低的那个时候”。在您看来这很好解释,我是在故意找茬或瞎掰。请看我的原贴——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西方经济学的“圣经”认为:边际产量先增后减,从而形成倒U形,是根据生产数据绘制出来的。——第一本书就给了我们惊人的答案!前面说过,反映在企业产出表中的各个数据是经济学家根据臆想的生产函数线的形状倒填上去的。现在,这个倒填表格的数值反过来又为边际产量的倒U形提供支持。用句网络用语,I服了YOU!  再来看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上册,第233~234页)是怎样说的:边际产量应该递减,但开始时是边际产量递增,这是因为一个工人团队可以划分任务,并比一个工人生产率更高。——咦,这是什么意思?是团队精神还是内部分工?说到底,曼昆教授对他的蛋糕作坊还是念念不忘。  再换一本。斯蒂格里茨的《经济学》(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237页)是这样说的:仅仅为了开始生产,就需要相当大的劳动投入,超过某一点后,边际产量才递减。——可是,斯蒂格里茨教授既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开始生产时要投入巨量劳动,也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投入巨量劳动就会导致边际产量递增。谁能帮他解释一下?  再换另一本。平狄克、鲁宾菲尔德的《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2页)这样告诉我们:最初每单位劳动可使机器的利用越来越充分。但超过某一点后,劳动的增加不再有用,反而会降低生产率(以一条流水线为例,5个人操作可能比2个人操作更具效率,但如果让20人共同操作,就有点物极必反了)。——我倒要问:“最初每单位劳动可使机器的利用越来越充分”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而这两位教授还真敢说:同一条流水线可以由2人操作,也可以由5人操作,还可以由20人操作,还当是元宵节的舞龙表演?  最后再来看张维迎教授的《经济学原理》。张教授干脆只给图形,而不做任何解释,聪明。中国人智商就是高。  事实上,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边际产量从递增转化为递减的那个转折点究竟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生产状态?但这些教科书在天马行空般解释边际产量线的倒U形后,却没有一本书来解释这个转折点。既然如此,我也懒得再说了。让我透口新鲜空气,先。  ——————————————————  看见没有,您认为很好解释的东西,为什么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不这样解释,而是给出五花八门的解释?而对于我说的转折点,没有一本书给出解释?上一段话标明了各书引文出处的版本与页码,您可查证原文。  就您的这一解释看,如果机器设备计划需要100人,那么投入50人不是意味有设备闲置,而是意味着机器开动不了或无法生产。比如流水线生产需要100人操作,若只有50人(见平、鲁二教授的解释),怎么运行?当然,若投入150人,自然意味着有人员闲置。所以,人少和人多量的变化,而是质的变化。这就叫做内部分工原则,一个萝卜一个坑。显然,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工厂,对内部分工原则的要求就越严格。  其二,按您的这一解释,如果人数超过了100人,多余人数处于闲置,那么增加的多余劳动者怎么能带来增加的产量?当然啰,增加的多余劳动者自然会带来新的边际成本,这就是工资,但老板会雇佣多余劳动者吗?所以呀,您的解释不成立喔。  (二)  您的原文:  2、西方的宏微观经济学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高校的经济金融专业都是必修课程,至少在正规高校比如我校是这样,我了解的周围的其他朋友圈子也是这样,只是讲授课程的老师水平不一并且近些年来教西经的老师感觉战斗力更强一些,话语权和占领的阵地更多一些。  3、包括我校在内的许多学习西经和马政经的同学并不是只会死读书的榆木脑袋,都还是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照搬照抄迷信权威。  4、虽然我也认为马政经和西经的部分观点才是经济学界的九阳九阴,是内功正统,其他学说都是歪门邪道走火入魔的内功路数,但我并不赞同你为了强调马政经的正确而不顾一切的攻击西经,至少在边际成本这块,我认为西经在很多地方有他的合理性,比如边际消费理论也是你认为合理的地方。  5、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两极对垒必将再次上演,破除西方标准和神话以及建立自己的标准和话语权体系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我不认为靠你这样随意攻击能起到什么作用。  ————————————————————————————————————  这几点质疑一起回答吧。  (1)高校宏微观经济学不是真正的经济学,而是打着经济科学招牌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对童靴们的洗脑。所以,我为学经济管理专业的童鞋感到悲哀,并为此非常愤怒。这不仅是浪费大家的青春和生命,更是引导大家完全错误地理解现实经济。  (2)您注意到了我没有全面否定西方经济学,但这并表明我认可西方经济学的某些东西。我说过西方经济学是撒谎精,与9真1假的韦小宝是一样的。只有把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局部正确的东西挑出来,叫做合理因素,放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才是真正的正确。  (3)西方经济学作为打磨了上百年的一种精致的意识形态,属于心灵鸡汤一类,本意就是骗人。若不通过严格的逻辑分析,其实不易揭示其荒谬。现在的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师要么自己就是白痴,要么有意骗人。您和您的童鞋若能够独立思考,那真是太好了。  注意:我只是否定了教科书西方经济学,否定了教授这两门课程的老师。其他经济学专业课程是真知,我可没有否定喔。  (4)我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确,并不是说童靴们所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正确的,并不是说教马经的教师讲的正确。事实上,现有的马经比西方经济学还糟糕,其教师比西方经济学教师还差,这也正是西方经济学猖獗的一个根本原因。  (5)我没有随意攻击,而是有根有据。即便您提出了唯一的疑点,我也做了如上答复。希望您指出我更多的“随意攻击”之处,我愿意继续答复。当然,我的这一全面批判是否起作用,我自己是不抱希望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的经济学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其衡量标准是看它代表什么人的利益,而不是正确与否。我只是做了我能做而且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请你还是说“你”吧,我一吃瓜群众本事太小称不上“您”。  1、边际的是在当前变动x单位造成另一变量变动y单位,就是在100人基础上再增加或减少一人造成产量成本的变动,因戏边际的最大意义就是让大家明白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应该投入多少要素,以及各要素该以怎样的比例安排。  2、投入50人并不是因为机器设备无法开动,比如生产线定员就是100人,但是由于老板不愿提供合理的工资造成员工离职或者罢工或者民工回家过年之类的很多原因,那么在只有50人工成本的投入下肯定是无法达成最优产量,因此在此时如果老板明白边际的意义他就该投入更多的人工成本。反之若是有150人那老板就该增加机器设备投入(可能以前定员就是150人,由于火灾盗抢报废等原因造成人员闲置,流水线还是那条流水线,只是每个人换班过多造成休息过多那么人力成本就存在闲置浪费)。  即是说资本、人力、机器、技术等各要素得按比例投入,比如在达到规模效益前老板很多采取的都是采取增加投入把规模搞上去,达到一定规模后再考虑精细化管理。边际的意义就在于指导生产时各要素不是无限投入,在缺少机器设备时投入1单位的机器设备和投入1单位的人力或者1单位的资金或者1单位的技术相比较究竟哪个带来效益更高,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吧。所以边际并不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解释通了吗?  3、以上的分析推论即使在计划时期也有道理而且我认为该边际理论对于国企改革前和农业包产到户之前那个时期我国生产存在的很多问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4、伟人说立场不对知识越多越反动,各高校西经体系老师一部分可能是这个原因,但更多的我觉得是扩招造成僧多粥少,不少博士都是刚出校门,课堂上推导个东西自己都要抓头,自己都照本宣科能教出怎样的学生?指望18岁左右的学生自己去看西经不被带偏才怪了。然而我觉得西经体系存在问题并不构成各高校不开设西经体系课程的原因,你不学地心说怎能明白日心说的优势和正确所在?  5、我学金融的,不是经济管理的,对于金融开设的一些课程我认为才是洗脑传教,让人接受西方的评价估值体系然后方便别人卖垃圾把你当sb忽悠,因此对于茅于轼张维迎之流我向来嗤之以鼻不屑于看他们那些骗无知老百姓和外行人的言论。我赞同楼主批判西经体系但首先批判边际这点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尤其把边际理论批成是虚妄虚假的。  6、你说的西经体系教材,我只想说包括考研在内都是看高鸿业的,其他那些水平太低劣,而高鸿业的的西经本身就是带着批判引进的,我之前也说了马政经结合西经部分观点才是学习经济学的正统内功,其他都是走火入魔的歪门邪道。至于教科书本来就存在问题,前段时间考中级的时候前半部分说凯恩斯的时候讲利率和货币供应成反方向变动后半段讲货币均衡又说利率和货币供给成同方向变动。  首先西经体系本来就是对他们生产方式的维护和开脱,以至于各种修补产生很多自相矛盾说法,今天这套理论解释得通明天那套理论才说得过去,但楼主批的边际理论我表示看不下去,希望你拿出更站得住脚的解释来说明边际理论的错误之处,而不是一会图表一会展开,毕竟西经体系搞这么久也算包装得可以的,楼主一来就批判整个体系未免纰漏太多。  
  @shanda6-12-27 11:59:18  请你还是说“你”吧,我一吃瓜群众本事太小称不上“您”。  1、边际的是在当前变动x单位造成另一变量变动y单位,就是在100人基础上再增加或减少一人造成产量成本的变动,因戏边际的最大意义就是让大家明白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应该投入多少要素,以及各要素该以怎样的比例安排。  2、投入50人并不是因为机器设备无法开动,比如生产线定员就是100人,但是由于老板不愿提供合理的工资造成员工离职或者罢工或者民工回家过年......  -----------------------------  作为一个学物理的外行者看来 边际效应由其作用过程可见属于精神领域的规律 而有人将它延伸到客观物质规律得到所谓的边际生产力 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逻辑  与此类似的另一个问题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是动物世界客观规律
但有了人的观念后 作为高级智慧生物在精神层面是否还能接受这种简单粗暴的规律 更甭论人的进化可能进入非物质层面   这就是非物质领域与物质领域规律不能简单划等号
  @shanda911040
11:59:18  请你还是说“你”吧,我一吃瓜群众本事太小称不上“您”。  1、边际的是在当前变动x单位造成另一变量变动y单位,就是在100人基础上再增加或减少一人造成产量成本的变动,因戏边际的最大意义就是让大家明白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应该投入多少要素,以及各要素该以怎样的比例安排。  2、投入50人并不是因为机器设备无法开动,比如生产线定员就是100人,但是由于老板不愿提供合理的工资造成员工离职或者罢工或者民工回家过年......  -----------------------------  @16-12-27 12:50:32  作为一个学物理的外行者看来 边际效应由其作用过程可见属于精神领域的规律 而有人将它延伸到客观物质规律得到所谓的边际生产力 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逻辑  与此类似的另一个问题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是动物世界客观规律
但有了人的观念后 作为高级智慧生物在精神层面是否还能接受这种简单粗暴的规律 更甭论人的进化可能进入非物质层面  这就是非物质领域与物质领域规律不能简单划等号  -----------------------------  或者说你这还不是大一统理论 只是阶段性认识 只适用于某个特定局域   感性认识是 这应该属于阴阳平衡理论的一个旁支
  很高兴你又回复了(就按你的意见称“你”吧,尽管我有点不适应),我的回答如下:  (1)高先生的西经版本是最好的,我非常喜欢。因高先生搞的是教材,要全面介绍;我发的是帖子,当然就无所顾忌,抓住七寸,批透就行。  (2)我并没有主张高校不开西经。恰恰相反,我认为应该开,学生应该批判地学习,当然这有点考教师功力。  (3)伟人的话完全正确!  (4)你是金融专业的,结果说你所学的课程中一些是垃圾。我不是这个专业的,不熟悉。因此,我说的“其他经济学专业课是真知”这句话错了,我收回这句话,以后不再说。  (5)你从你的课程中已经看到了西经的矛盾,我完全赞成你的观点。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金融学中的利率理论是很有问题的。  ——————————————————————————————  以上各点,我认为我与你所持观点相同,或相当接近。  对于边际理论,我认为要区别边际分析方法和边际生产力论。我没有否定边际分析方法,比如,本帖还肯定了西方经济学消费选择理论的合理之处。估计你的专业课中也离不开边际分析方法。  但边际分析方法只是工具,要点在于如何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边际生产力论,这个是错的,我批的也是这个。从意识形态角度看,边际生产力论就是用于否定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论。这是其发明者克拉克的本意,看他的《财富的分配》自然就明白。从意识形态角度看,这就相当于两者选一,你认为谁是对的?  当然,我对边际生产力论的批判不是基于意识形态的立场,而是基于实证和逻辑的立场。我不仅指出这个理论本身是错误的、是主观想象,而且指出由其推出的相关理论是错误的,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这个理论就是错的。  你说:“投入50人并不是因为机器设备无法开动,比如生产线定员就是100人,但是由于老板不愿提供合理的工资造成员工离职或者罢工或者民工回家过年之类的很多原因,那么在只有50人工成本的投入下肯定是无法达成最优产量。”——恐怕我不能同意你的观点。100人定员的工厂如果只有50人,就是无法开工,而不是无法达成最优产量。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干两个工作岗位。  在现实中,有些工厂确实可以这样做,比如缝纫厂。工人少了,缝纫机就闲置了,但还可以维持部分生产。这是由于一台缝纫机就是一个完整的“机器设备”,因此才可能这样做。这叫做机组生产,需求不够销售困难时,可以关停几个机组。但要注意,机组本身仍然遵循内部分工原则。就一般而论,大工厂、大企业,比如石化设备、炼钢高炉、电视机流水线、汽车生产线等等是没法这样做的。甚至一个小饭馆也不能这样做,我的帖子举过这个例子。  你举出国企改革和农村人民公社的例子,恐怕不能说明问题。国企改革的要点是冗员太多,要减员增效。国企作为现代化工厂,符合内部分工原则,叫做一个萝卜一个坑。国企的问题是三个萝卜一个坑,需要减掉两个萝卜。这与边际生产力论无关。  农村人民公社呢,叫做“大呼隆”生产。在人力为主的生产方式下,本身没有内部分工。所以说,人民公社的例子倒有点符合边际生产力论。本帖在评析“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时,也指出了这一点。但第一,这也无需边际生产力论来解释,不就是“大呼隆”不能调动积极性嘛。第二,这恰恰说明,这个理论不符合现代化工厂,而现代化大工厂恰恰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标志。  所以说,微观经济学拿没有严格内部分工的手工生产时代(手工作坊、人力为主的农业生产等等)的理论假设来说明现代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你说:“资本、人力、机器、技术等各要素得按比例投入,比如在达到规模效益前老板很多采取的都是采取增加投入把规模搞上去,达到一定规模后再考虑精细化管理。”等等,你把规模效益与边际生产力论搞混淆了。规模效益恰恰不考虑边际,而是所有要素同时等比例增加,从而带来1+1>2的结果。不知道你注意没有,西方经济学其实是“痛恨”规模效益论的,因为它恰恰在理论上与边际生产力论相反。
  我们完成了对宏观经济学长期理论的评析,现在我们转向短期理论。见下图。
  上图就是宏观经济学短期理论的总供需模型:向右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向右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两线相交形成均衡产量和均衡物价水平。学过微观经济学的童鞋一看就懂,非常简单。经济学家要解释的是: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右上方倾斜,而短期总需求曲线为什么又向右下方倾斜?  学过宏观经济学的童鞋应该知道,这就是宏观经济学最难理解的地方,当然啰,这也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比如,谈到短期总供给曲线时,就要谈粘性工资、粘性价格、错觉理论等等;而谈到短期总需求曲线时,就必然要谈IS-LM模型。不懂?那是自然的,我不是说过吗,如果一般人都懂,那经济学家还怎么混?  不过,我在前面说过这个模型的竖轴的事情,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作为竖轴变量的“物价水平”是个什么东西?  咦,“物价水平”很简单啊,就是物价的一般水平。这也有问题?  是的,这正是经济学家欺骗大家而瞒天过海的地方。
  当我们说到物价或价格时,这个概念是很清楚的、没有问题的。比如,猪肉25元/公斤,上衣200元/件,轿车10万元/辆,等等。注意:这里面有两个要素:(1)实物的计量单位,即公斤、件、辆等等;(2)按销售单位计价的货币值,即25元/公斤、200元/件、10万元/辆等等。但是,当我们说到“物价水平”时,且不说别的,这个指标怎么衡量?  马上会有读者指出:用物价指数或通货膨胀率来衡量啊。正确。物价指数稍微专业了一点,我们就说通货膨胀率,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物价水平。  比如,国际统计局公布今年12月物价同比上涨6.3%,这就是通货膨胀率。我们大家也很熟悉,就是物价上涨了呗。——可是,大家应该知道,物价不仅可能上涨,还有可能下跌。通货膨胀率不只是有正值,而且还有负值,也就是说,还有通货紧缩。比如,国际统计局公布今年12月物价同比下跌6.3%,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为—6.3%。这就是通货紧缩,就是物价下跌。  问题来了:如果用通货膨胀率来作为衡量物价水平的指标,那么上图中的竖轴能成立吗?—6.3%的通货紧缩率怎么表示?注意,上图中的竖轴只有正值标识,而没有负值标识!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竖轴变量不成立,既然如此,上图的短期总供需模型自然也就不成立!
  这,这……  或许有读者问:能采取扑救措施吗?  可以。补救措施很简单,就是把竖轴的负轴也画出来。见下图。
  上图就是带竖轴负轴的新分析框架,显然可以表示通货紧缩。我愿意免费奉送给经济学家,不收任何知识产权费。不过这样一来,又怎么画出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整个宏观经济学理论与模型不就崩溃了吗?  不行,还得另想办法。
  确实还有办法,那就是不用通货膨胀率指标,而直接用物价指数指标来表示物价水平。不过,在进一步介绍这个方法前,我们需要补充一点关于通货膨胀率或物价指数的知识。
  顶啊!
  顶。楼主能发个完整版呣?保存慢慢学习。。先谢谢了。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物价水平的变化通过物价指数这个指标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这个指标,或更确切地说,这个系列指标(因为测度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不只一个)是可以测度的。  测度物价指数是国家统计局的工作,这是个具有相当专业性并且相当繁琐的工作。我们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例,简单地说一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民众生活直接相关,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物价指数。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用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情况。通过这个指数,可以观察消费品价格的变动水平及对消费者货币支出的影响。除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其他比较重要的物价指数包括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等,反映了不同经济领域的价格变化情况。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测度由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负责,大致分为五个步骤:  (1)确定固定篮子,即确定哪些物品和服务对城乡居民最重要,并按重要程度(物品支出占生活费用的比重)进行加权。城调总队根据全国城乡近10万户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资料,确定了包括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娱乐等八大类,251个基本分类,约700个代表品种。  (2)对于选中的物品与服务,找出在某一时间点的每种物品和服务的价格。城调总队在全国550个样本市县设置了近3万个采价点,进行价格调查。  (3)根据各个价格与价格加权,计算购买这个固定篮子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  (4)选择基期并计算指数。从2001年起,中国实行国际通行方法,把2000年确定为基期年。至于具体计算,倒很简单:算出基期和当期各自的固定篮子的物品与服务的总费用,两个总费用相除,就得到了物价指数。一般地,假定基期为100,两两相除得到的物价指数×100,就得到当期物价指数,比如为105。  (5)计算CPI上涨率或下降率。比如,当期的物价指数105减去基期的100,再除以基期的100,就得到CPI上涨率为5%。
  注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要决定是使用拉氏指数、派氏指数还是链式指数的计算法,不过这个比较专业,与我们的帖子也不相关,就不在这里介绍了。  经过这五个步骤后,我们就得到了CPI,并由国家统计局公布。比如,2015年12月CPI同比增长1.6%,意思是与2014年12月相比,CPI上涨了1.6%,应该属于比较温和的上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我们通常也用这个指标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但这个指数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它有较大的缺陷,有以下三个因素是统计难以反映出来的。
  (一)新产品  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代进步,新产品不断涌现,人们消费的产品品种相应地发生着变化。这就给物价指数的测定带来了困难。比如,越来越多的家庭购买了家用轿车,但固定篮子里没有这种产品,怎么办?统计局只好修改固定篮子的选择项目。这样,在以后的统计中就包含了家用轿车的价格变化情况。但在这之前的CPI就没有反映出这一点。  这会对价格指数造成什么影响?它意味着现有价格指数的权重被夸大了。如果现有价格指数的统计不准确,则其偏离程度也被夸大了。这在下面两个因素中就反映出来。
  (二)产品质量  在价格指数统计中,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产品质量发生了变化。比如,电视机从黑白电视变为彩电,又从彩电变为液晶电视,不仅价格发生了变化,产品质量也在变化。这怎么统计?  从价值的角度看,以今视昔,黑白电视机纯粹是废品,以昔视今,液晶电视不啻是富豪级享受。在工业化时代,工业产品的质量在不断更新,产品价值其实在成倍、成十倍地增长。但这在价格指数上反映不出来,估计统计局也无能为力。因此,价格指数高估一般物价水平,就是理所当然的。  对这一点认识不清,有时候就会闹笑话。比如,经济史学家根据物价指数,推证出美国在1820年的人均GDP就达到1,600美元(1995年不变价格),而1995年中国人均GDP才600美元左右。我们总不可能认为1820年的美国人比1995年的中国人还过得好得多吧(参见柳欣)。
  (三)产品价值的相对变化  由于存在价值拉动效应(这个概念只好不解释了),在劳动技术生产率提高较快的行业,其单位产品的价值趋于下降,并反映为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下降。在劳动技术生产率停滞或提高速度较慢的行业,比如农业和服务业,其单位产品的价值趋于上升,并反映为价格与价值相一致的上升。这种产品价值或价格的相对变化会导致消费者更多地购买价格下降的产品,而较少地购买价格上升的产品。由于CPI固定篮子里的物品的权重没有变化,这就会导致对CPI高估。但估计统计局对此同样没有办法。
  基于上述三个因素,CPI指数其实高估了一般物价上涨水平。这倒不是说统计局无能,也不是说我们要另搞一个价格指数的统计与计算方法,而是说,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从而对通货膨胀、经济形势和货币供给量有更清醒的判断与认识。比如,按照现有物价指数衡量的适度的通货膨胀可能反而是币值稳定的表现,而认识到这一点,就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政策选择。
  以上是对物价指数这个指标的介绍。从这个介绍中,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第一,物价指数测定的不是“物价水平”,而是“物价水平的变化”。也就是说,有的只是“物价水平的变化”这个指标,而没有“物价水平”这个指标。  或许有读者问:两者有区别吗?有的,一个是相对值指标,一个是绝对值指标。或更直接地说,“物价水平”就是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世上没有这个指标。  第二,物价指数或“物价水平的变化”衡量的是什么?实际上,它衡量的不是物价,而是货币的购买力变化,是货币的币值变化。  或许又有读者问:货币币值的变化与物价不相关吗?当然相关,但这是两个不同的东西,而只有政治经济学才能说清楚两者关系。
  还记得政治经济学是怎么讲的?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用来衡量所有其他商品价值的物品。另一方面,货币自身价值或自身代表的价值又怎么衡量?这就要把一般价值形式颠倒过来,变成货币特有的价值形式。见下图。
  上图就是货币的价值形式,也就是说,货币通过与其他所有物品相交换的比例来确定自己的价值。比如,一个老太太说钱不值钱了,就是指与以前相比,同样数量的货币购买到的商品数量变少了。  货币的价值或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叫做币值,也叫做货币的购买力。货币价值的变化,就是币值变化。那么,“其他所有物品”怎样来表现货币币值?这就需要用一个具体方法。这个具体方法,就是物价指数的测定法。换言之,货币的价值形式是物价指数的根据,或者说,我们用物价指数来衡量货币币值的变化。
  所以我认为“物价指数”这个提法其实不妥,正确的提法应该是“货币购买力指数”或“币值指数”,物价指数测定的是这个东西。国家统计局公布物价上涨6.5%,其本来含义是货币购买力下降6.5%(?),“通货”在膨胀嘛。
  注意,货币币值本身是不能测定的,我们能够测定的只是货币币值的变化。那么,为什么不能测定货币币值?  简单地说,货币币值就是货币的价值或货币所代表的价值,而“价值”本身作为劳动的凝结,只能相对地表现出来,即表现为一个相对量(等价物),从而不能被直接测定。
  咦,为什么?我不得不说,我只能解说到这里,因为这涉及到对劳动价值论知识的系统掌握。如果要讲清楚,那本帖就变成了政治经济学教学贴了。以后开讲政治经济学时,再讲这个话题吧。  顺便说一下,古典政治经济学就一直在追求“不变的价值尺度”,而西方经济学也谈什么“货币的内在价值”,一句话,都是胡扯。由于不承认劳动价值论,西方经济学的货币论同样是胡扯。而宏观经济学短期理论之所以是一团乱麻,胡乱解释货币、不懂(或不愿意懂)货币的价值本质是一个根本原因。
  结论:  (1)没有“物价水平”这个东西,只有“物价水平的变化”,物价指数测定的就是物价水平的变化;  (2)物价指数或物价水平的变化衡量的不是“物价”,而是货币币值或购买力的变化。
  前面写得很不错。但后面就不太好了,主要问题是面太大了。注意写成文的东西,不要把面铺的太宽,这样就把好的东西也掩埋在了里面。要抓住核心问题展开,说出他的错误,讲出自己的道理及提高解决的办法。  //////////////////  比如:  那个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微观经济学的破产,于是就有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不能自洽,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经济刺激。这叫做凯恩斯主义。二战之后,西方经济学家集体倒向凯恩斯主义,叫做凯恩斯革命。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宏观经济学。  ---------------------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凯恩斯的见解毫不稀奇。有效需求不足不过是生产过剩的另一种说法,而政治经济学早二百年就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算不算是凯恩斯抄袭或剽窃政治经济学的理念?有意思的是,南开大学的柳欣认为,凯恩斯是马克思的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同路人。我认为有一定道理。  ----------------------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不足和财政赤字刺激。二战之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这不仅是救了资本主义的命,而且还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期。  ////////////  能说说吗?:需求不足和财政赤字刺激的持续性及有效性或者不可行性。
  前面写得很不错。但后面就不太好了,主要问题是面太大了。注意写成文的东西,不要把面铺的太宽,这样就把好的东西也掩埋在了里面。要抓住核心问题展开,说出他的错误,讲出自己的道理及提高解决的办法。  //////////////////  比如:  那个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世界经济危机宣告了微观经济学的破产,于是就有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凯恩斯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不能自洽,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问题,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进行经济刺激。这叫做凯恩斯主义。二战之后,西方经济学家集体倒向凯恩斯主义,叫做凯恩斯革命。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宏观经济学。  ---------------------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凯恩斯的见解毫不稀奇。有效需求不足不过是生产过剩的另一种说法,而政治经济学早二百年就说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的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就是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算不算是凯恩斯抄袭或剽窃政治经济学的理念?有意思的是,南开大学的柳欣认为,凯恩斯是马克思的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同路人。我认为有一定道理。  ----------------------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不足和财政赤字刺激。二战之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这不仅是救了资本主义的命,而且还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期。  ////////////  能说说吗?:需求不足和财政赤字刺激的持续性及有效性或者不可行性。
  接上贴。  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学短期总供需模型根本不成立,原因很简单:其坐标系的竖轴不成立,竖轴的变量不存在嘛。  不过,这对经济学家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难事:你说不存在,我偏要说它存在,你能怎的?  好好,美国人是老大,走路都可以横着走。就算“物价水平”这个东西存在吧,可用什么指标来计量呢?  以萨缪尔森《经济学》为例。  我们看到,萨缪尔森(第307页)是用物价指数来计量物价水平,——可是我们已经说过,物价指数衡量的不是“物价水平”,而是“物价水平的变化”,这怎么行?  但萨缪尔森就这样画图了(第307页)。见下图。
  不懂经济学.仅从逻辑方面看明白了大概意思. 小白问几个问题  1 西方经济学对gdp 的解释和中方不同。那么西方的GDP是不是按西方的理论统计和计算出来的?  2 如果1是肯定的,那么中西方的GDP的可比性就有疑问。 换个说法,西方的按中方算会是什么结果?或中方的按西方的方法算是什么结果?  3 居民购买力比较 是不是为了回避GDP可比性问题的? 这个购买力统计的依据中西方有不同吗?科学吗?
  昨天晚上出图太慢。现在天涯不审稿,而要审图,半天不出来,只好作罢,发了半截。今晚陪领导和哥儿们,喝酒多了点,不敢发帖,怕出错误。对不起。明天补齐。
  接上贴。  上图就是萨缪尔森给出的短期总供需模型图,标注得很清楚(萨缪尔森还是老实人啊。):横轴是实际GDP,以10亿美元为单位,数量值为0~5,000;竖轴是“所有商品的价格指数”,以基期为100为基准,数量值为0~250。可是——  你难道不觉得这个图有些怪异吗?
  是的。我们不说横轴,来看竖轴。比如,竖轴数量值为0的原点当然是价格指数为0,意味着所有物品都是免费的。竖轴数量值为100的地方,自然就是与基期值(基期值=100)相等的当期值,意味着此时物价水平不变。既然如此,竖轴值高于100的区域,自然就是物价水平上涨区域;竖轴值低于100的区域,就是物价水平下跌的区域。可是,能这样确立竖轴变量吗?
  有意思的是,萨缪尔森画出的总需求曲线(AD)和总供给曲线(AS)都是位于高于竖轴值100的区域,也就是说,萨缪尔森只考虑物价上涨的情形,不考虑物价下跌的情形。能这样做吗?莫非物价下跌就没有总需求、总供给?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同样要命的事情,这就是同比指标和环比指标问题。  所谓同比指标,就是与去年同期相比所得到的指标。比如,国家统计局宣布,12月份物价水平与去年同期(即去年12月)相比,上涨了6.5%,这是同比指标。而环比指标呢,就是与上个月相比所得到的指标。比如,国家统计局宣布,12月份物价水平与上个月相比,上涨了0.5%,这是环比指标。显然,同比指标与环比指标是不同的。那么,萨缪尔森的图中所使用的价格指数是同比价格指数还是环比价格指数?  萨缪尔森没有告诉我们,居然没有告诉我们!
  让我们来猜想一下。短期总供需模型的本意,是要用竖轴来表示物价水平上涨或物价水平下跌。比如,12月比11月物价上涨、11月比10月物价下跌,等等。那么很显然,这只能用环比指标来表示,即本月指数以上月为基期(=100)。这就要求改变基期,但这显然与竖轴变量的定义不一致。那么用同比指标呢,更不行了,同比指标是与去年同期相比而言的,12月比去年12月上涨多少,11月比去年11月又下跌多少,等等,这更不着调。  再换一种猜想。假定以2000年为基年(=100)来测算价格指数,那么竖轴变量似乎可以成立。但还是不行,比如,见上图,从价格指数200降至150,这不是物价水平下跌,而只是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降低。只有价格指数降到100以下,才叫做物价水平下跌,这是常识。  我是没有办法了,那个大神出来解释一下?
  @liu225yi
20:43:36  在明白了这一切之后,再来看边际生产力论,它的错误就是显而易见的。  边际生产力论来自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就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而言,它其实是对农耕文明时代的传统农业生产和传统手工业作坊的逻辑推论。在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是生产力的主要形式。而最重要的是,传统生产方式,不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手工作坊生产,不存在内部分工。在这种情形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逻辑上确实是成立的,尽管现实生产过程并非如......  -----------------------------  应该是楼主对“微观”元素的理解错了。  市场中产品供给的微观元素不是指工人,而是资本家或个体户,是产品销售者。所以,内部分工不影响边际理论的正确性。  其实对于市场的供给方来说,边际收益递减无非是说,一种产品卖的人越多,利润越低。这显然正确。
  @liu225yi
21:37:31  现在我们来看储蓄曲线与必需投资曲线的关系。这里又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根深蒂固无人敢反驳的教条:储蓄=投资。两者为什么相等?从实物产品角度看,储蓄就是实物产品的储蓄——  学生问:储蓄了用来干什么?  教授答:用来投资。  学生问:咦,我为什么用来投资?我存起来下一年使用不行吗?  教授答:行,那相当于你对你的未来进行投资,还是投资。  所以说,在宏观实物经济学中,储蓄与投资是一回事。既......  -----------------------------  呵呵。储蓄=投资,不是指个人投资,是整个社会的。这里宏观和微观没分清楚。  另外,实物(产品)不能储蓄。储蓄的是货币,其实质是在投资品和消费品生产中提高投资品的比例。  事实上由于消费信贷的存在,储蓄并不完全等于投资。但由于消费信贷占比较少,可以认为储蓄大约等于投资。
  马克思所遇到的问题(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其实质是货币问题。  马克思时代的货币是金本位货币,纸币可以去银行按照固定比例兑换黄金。但银行贷出的货币不是黄金而是纸币,这就导致银行可以利用货币乘数来超出黄金存量贷出纸币。那个年代基本上没有消费信贷,所以贷出的货币只能是用于投资。刚开始,资本家贷款投资越多赚钱越多。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会变成不赚钱。资本家不赚钱还不上银行贷款利息,银行收缩银根追债,资本家破产,资本家大批破产就是经济危机。  可以这么说,经济危机是银行周期性超发纸币引起的潮汐现象。  凯恩斯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国家干预银行,不允许收缩银根。二战以后到70年代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世界过了一段好日子。但纸币多了,金本位维持不住,导致纸币贬值,通货膨胀过高。最终,就是现在这个样子,纸币变成完全依赖国家信用的货币。  理论上来说,国家信用货币在正确的宏观调控下应当不会产生经济危机。
  马克思的生产过剩实质并不存在。原因是工人并不会,也不需要完全消费自己生产的产品。超过工人需要的产品可以由资本家或者政府来消费。  比如,资本家投资,需要购买机器,但工人并不需要花工资去消费机器。政府可以投资基础设施,工人也不需要花钱去投资基础设施。  所以,本质上所谓生产过剩是货币不足。货币不足去跟银行借就是了。资本家不去借,那就政府去借。财政赤字需要用国债来弥补,国债就是政府借钱。而财政赤字就是现代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之一。
  推论:由于现在这种银行制度,货币发行只允许从中央银行借出,所以货币资本属于国家所有。把国家信用货币看作劳动券的话,各个国家内部经济都可以看成是按劳动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所谓的经济剥削只存在于国家之间。
  一总回复您上述三个回帖:  (1)从货币角度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与宏观经济学的货币中性或实物经济学相比,是一个进步。另一方面,货币是什么?是纯价值或代表纯价值。因此,仅仅从货币角度理解资本主义经济,是完全不够的,必须从价值生产和价值运动本身来理解资本主义。  (2)把银行系统与经济危机联系起来,思路是对的,因为金融系统就是资本主义的神经系统。但具体解释是错误的, 这里不是三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也根本不涉及“资本边际收益递减”。  (3)“理论上来说,国家信用货币在正确的宏观调控下应当不会产生经济危机”。这句话不对,因为理论上说,资本主义国家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宏观调控”,那叫做资本控制国家。  (4)“马克思的生产过剩实质并不存在……”云云,不成立。从抽象的角度看(也就是您说的“理论上来说”),《资本论》的社会总资本生产与流通理论就已经证明,如果资本家能这样做,就不会有危机。但从现实的角度看,资本主义恰恰做不到。  (5)“由于现在这种银行制度,货币发行只允许从中央银行借出,所以货币资本属于国家所有。把国家信用货币看作劳动券的话,各个国家内部经济都可以看成是按劳动分配的社会主义经济。所谓的经济剥削只存在于国家之间。”这一段话全错:(1)什么是货币发行?(2)货币资本属于国家所有是什么意思?美联储属于美国国家所有?(3)信用货币与劳动券本质不同。(4)各国都是“社会主义”?(5)“剥削”是什么意思?先弄清楚这个概念。
  接上贴。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正确理解价格指数指标,那么萨缪尔森的上图应该如下图所示,其竖轴变量才符合逻辑(先不管是哪种价格指数),因而才似乎是可以理解的。
  上图竖轴的原点坐标为100,因而在横轴以上的区域由于价格指数高于100,属于物价上涨区域,由竖轴数量值确定涨幅大小;在横轴以下区域由于价格指数低于100,则属于物价下跌区域。这就一清二楚。不过这样一来,又怎么来解释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呢?
  难道萨缪尔森不知道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我相信他是知道的,这只要从他把总供需曲线有意画在竖轴价格指数为100的水平线之上,就可以看出来。但他就是不说,打死也不说。这层裱糊纸不能捅破,否则就全完了。原来,老实人其实也不老实。
  相比之下,曼昆教授就聪明多了,不解释,不细描,粗线条直接画图。见下图(《经济学原理》下册,第283页)。
  上图是曼昆教授画的短期总供需模型的总需求曲线图。看到了吧,在竖轴上,从P1降到P2的变化就是“物价水平下跌”!  顺便说一句,几乎所有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都是这样解释的!再顺便问一句:你是否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
  总结一下。  宏观经济学短期总供需模型是不成立的,其原因就在于竖轴变量“物价水平”不成立,没有这个指标。这个模型之所以看起来“像模像样”,是因为:  第一,经济学家建立这个模型的理论思维是微观经济学的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套用微观经济学的短期行业供需图(我们在前面已经评析过该图)。或者说,经济学家利用了大家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已经习惯了这种供需图),从而让大家觉得短期总供需模型是有道理的。  第二,经济学家瞒天过海,即进行了“个体产品的物价→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变换,从而使得大家觉得竖轴变量是合理的。  这里,为了使大家对经济学家的骗术有确切了解,我们来看这个“物价→物价水平→物价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变换:  (1)“个体产品的物价”是一个真实的变量,一个绝对值,没有问题。  (2)作为竖轴变量的“物价水平”是胡扯,这个变量根本不存在。这是经济学家利用“物价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这个概念的字面提法杜撰出的一个子虚乌有的东西,从而利用“物价水平”的字面含义进行欺骗、误导,让大家认为“物价水平”与“物价”是同一类东西、同一类变量,可以作为竖轴变量。所以,我再一次认为,“物价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这个提法从学术角度看是很糟糕的,正确的提法应该是“货币购买力指数”或“币值指数”。  (3)“物价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是测度货币购买力或币值变化的指标,而且是一个相对值,但被经济学家偷梁换柱,用来作为子虚乌有的“物价水平”的数量值。  总之,通过上述变换,经济学家至少在字面上完成了变换。但,这张裱糊纸看似光洁,仍然一捅就破。就以曼昆教授的上图为例,“物价水平”从P1跌到P2,这是什么意思?P1、P2是什么东西?它们的计量单位是什么,数量值分别是多少?谁能回答出来?  结论:短期总供需模型就是一个骗子理论,胡说八道而已。
  又想打退堂鼓了:宏观经济学短期理论——短期总供需模型,还有必要分析下去吗?  不行,必须继续分析。给我自己鼓鼓劲。  接下来我们先分析短期总供需模型的短期总供给曲线。见下图(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第289页)。
  上图就是宏观经济学的短期总供给曲线。我们姑且不论其竖轴不成立,姑且认可曼昆教授的解释,即竖轴数量值代表物价水平的涨落,从P1到P2是物价水平下降,而从P2到P1是物价水平的上升。短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也就是说,随着物价水平上升,短期总供给增加,反之,随着物价水平下降,短期总供给减少。  问题在于: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什么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或者说,短期总供给为什么与物价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成正相关的关系,物价上涨就愿意多生产,而物价下跌就要减少生产?
  来,我们做一个现场采访——  记者:二愣老总,为什么物价上涨您要多生产,而物价下跌您要少生产?  二愣:你是发高烧了,还是在玩脑筋急转弯?价格涨了,就是供不应求,可以大把赚钱,我不加紧生产干什么!价格跌了,就是卖不出去,我生产了卖给谁!  切,张二愣素质太低,怎么能如此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显然不是经济学家要的答案。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经济学家的高论。
  经济学家已经肯定,在长期中,生产与物价变化没有关系。长期产量,即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所标明的那个产量,叫做潜在产出,而与之对应的失业率叫做自然失业率。这是他们理解短期生产的出发点。见下图。
  上图就是以长期总供给曲线为基准的短期总供给曲线,这在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常见。按经济学家的解释,短期总供给曲线,或者说短期总供给对物价水平变化的反应,是暂时的、“短期”的,是对垂直的长期总供给曲线的背离,最终要回归长期总供给曲线,从而使得长期产出保持在潜在产出水平。  那么,短期总供给曲线为什么要向右上倾斜,要“背离”长期总供给曲线呢?
  经济学家给予三种解释:粘性工资理论、粘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不过,要对这三种理论进行评价,我们需要先解释一下“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因为经济学家正是基于他们对“通货膨胀”的解释,才得出这三个理论的。
  什么是通货膨胀?曼昆的解释是:“物价总水平的上涨”。(《经济学原理》下册,218页)这个解释当然没错。但是,如果看一看他的具体解释,会让人惊奇得嘴巴都合不拢(《经济学原理》下册,第228~229页):  “购买力下降?通货膨胀的谬误——如果你问一个普通人为什么通货膨胀是坏事,他将告诉你,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通货膨胀剥夺了他辛苦赚来的美元的购买力。当物价上升时,每一美元收入所能购买的物品和劳务都减少了。因此,看来通货膨胀直接降低了生活水平。  但进一步思考就发现这个回答有一个谬误。当物价上升时,物品与劳务的购买者为他们所买的东西支付得多了,但同时,物品与劳务的卖者为他们所卖的东西得到的也多了。由于大多数人通过出卖他的劳务而赚到收入,所以收入的膨胀与物价的膨胀是同步的。因此,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  是的,曼昆教授就是这么说的,所有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都是这样说的!
  我要问:经济学家都是白痴吗?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政府多发行货币以购买物品,导致通货膨胀,那么在通货膨胀前与通货膨胀后什么都没有变化吗?人们的实际购买力没有降低吗?政府购买的物品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曼昆魔术师无中生有变出来的?
  曼昆教授为什么会犯这样的白痴错误?因为他被萨伊附体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买就是卖卖就是买,货币中性啊。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 微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