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创业艰难难么?是不是很难?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你最应该听取的建议是什么?当然是:永远只雇佣最好的人才。无论你的公司规模成长到了多大,永远不要对这一雇人标准作出妥协。
  没错,一支伟大的团队可以把一个不错的点子变成引领世界潮流、令人难以置信的伟大产品。但是左思右想之后,我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儿。因为有一个明显的前提被人们故意视而不见了:你能雇佣的最多是那些愿意在你所在城市工作的最好的人才。无论你的公司是在旧金山、山景市、纽约、波士顿还是芝加哥。你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要说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人才这件事,谁都能动动嘴皮子吹吹牛。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只能就近找到这个范围里最优秀的人才。
  那么,创业公司招收最好的人才是不是变成了一句空话呢?连续创业者Jeff Atwood写下了他的看法:
  要想真正实现招到全球范围内最佳人选的话,我认为公司们应该摒弃必须来办公室上班的做法。尽管听上去有点疯狂,但至少,IT公司是可以做到的。
  2008年,我和合作伙伴共同创立了Stack Overflow公司。这家公司位于加州伯克利,我和在纽约生活的Joel Spolsky每周进行电话沟通。后来,我们的团队又纳入了在北卡罗来纳生活的开发者以及在俄勒冈州和德州生活的成员。随后,一位在佛罗里达生活的社区经理加入了我们。两个分别位于英国和德国的程序员也进入了我们的团队。尽管我已经离开了这家公司,但我上一次查看时发现,团队规模已经扩展到了150人左右。
  我在这次经历中最大的收获在于我意识到了硅谷以外的地方还生活着那么多非常优异的程序员。当你的选人范围从加州湾区扩大到全球之后,你的公司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招到最合适、最聪明的员工。他们不必到你的公司所在的区域来生活工作。
  目前,我的初创企业Discourse为客户、粉丝和观众就特定话题的讨论提纲了交流平台,他们身处何处都不是问题。我认为,公司的内部结构应该和其目标用户的需求是一个镜像的关系。如果你软件的服务目标是面向全球社区的,那么你的软件设计团队就应该是来自世界各地的。
  &一直在线
  看上去,把身在异乡的人纳入公司团队的想法有点过分超前了。但是未来已经到来了。请想一下GitHub,它有2/3的员工都是远程工作的。WordPress公司225名左右员工中的大部分都是远程作业的。这些公司都改变了网络的形态,我认为,它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应该归因于其远程工作模式的DNA。
  理想情况下,远程工作在你公司的创立之初就应该成为你公司运营的基本形态。要想建立一个远程工作的公司文化并非易事。这里我有几个建议供你参考。
  &“拿出成果” vs. “人来上班”
  人来到公司上班并不代表他真的做了工作。你运营的是公司而不是高中体育课。出勤率并不能保证他获得高分。
  基于产出的评价将会是一个更加健康的模式:某个员工本周完成了多少功能的开发?他修复了几个bug?他们和客户完成了几次交易?他的程序运行速度有多快?占用有多小?维护难度有多大?
  在Discourse,我们通常会根据员工的GitHub日志来评定其工作质量的优劣。或许你还可以借助Asana或者Basecamp等流程分析工具进行分析。
  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
  让员工把他们所做的有用的部分展示出来。我需要看到的是done的部分,而非to do的部分。
  我不在乎员工何时进行工作或者他们自己的日程安排情况。我不在乎他们生活在哪个国家。我不在乎他们特有的工作方式。我不是一个微观的管理者。如果你真的招到了最好的员工,他们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工作成果向你验证你的判断。
  你怎么确定哪些人更加合适呢?当你的员工主动指出产品的问题并独力给出解决方案时你就能确认这一点了。这时,你就能够更加放心的把产品的改动权(以及犯错权)交完全交给这些员工了。
  &以实战演习来招人
  假定某个背景不错的候选人已经通过了初期的筛选。现在,要进入面对面的对话时间了吧?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看到过通过了以上流程筛选的候选人在入职之后完全无法完成职务的职责需求。即便是你曾经和一个人面对面的对谈过,要想最他的职业道德和专注度做出判断仍然是一个及其困难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想看看某位候选人的真实水准,在他和你团队中的成员接触之前就给他一个项目测测他。我所说的不是那种一般性、抽象性的问题。我说的是你正在处理的项目中所遇到的真正问题。你应该把这个问题抛给他,看他的反应和做法。这是一个本应由现有员工解决的问题。
  理想中,你的演习项目应该是那种有着明确目标完成定义和完成截止时间的咨询项目。给候选人一个可以在几天内完成的小型项目。是来公司还是在家远程工作则由他自行决定。
  我知道并非所有的公司都能从整体流程中随时拿出一个小型的项目供外界解决。但是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的公司在现有结构下在运营流程上可能是缺乏结构性的。
  在Stack Overflow,我们有一些开源组件,在招聘时,我们会让候选人针对这些组件独立开发我们想要但还没做的一些功能元素。如果候选人能够独立工作,能够与我们清晰沟通并且按时提交要求中的作品,那么他就是一个合适的入职者。
  如果演习项目能够成功完成,你不但收获了一位通过了验证的能做事者,还完成了一项之前没有完成的任务。到目前为止,但凡通过了演习测试的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还没有一个人无法胜任自己的岗位。
  对于招聘中的演习测试,我非常看重。因为除了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以外,其他因素和正式员工的实际工作是没有本质差别的。即便演习测试未能通过,与成本颇高的面试流程相比,这种模式的成本简直不值一提。在最坏的情形下,你只需要把这个演习项目交给下一个潜在的候选人来完成。
  &从你的产品社区招人
  我越来越发现,人们对于公司文化的认同要比技能本身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成功概率。但是对于这些不在一起办公的人们,你应该如何增强他们对公司文化的认同感呢?
  我意识到,并非每个行业都建立了围绕着自身业务的社区。但是,如果你的公司确实拥有一个由用户、开发者和粉丝组成的更加宽广的生态系统的话,从这些人里面找的合适的员工将会是一份及其美妙的事情。这些人是天生买你帐的人,他们的价值观和你的观念自然吻合。自然的,这些人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感会异乎寻常的高。你要找的正是这样的人。
  是否有一小部分用户为你的游戏开发了一个很棒的组模?是否有铁杆粉丝在你的论坛上每天回答其他用户的问题?是否有工程师提醒你他发现了产品的安全隐患?这些人都是你应该在招聘时特别留意的对象。为了增加你成功的机会,你在平时就应该加强和他们的互动,向他们提供特别产品等等。在Discourse和Stack Overflow,我们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
  如果你的公司规模尚小或者还处于产品规模化前期,你仍然可以到社区去找人。在你的产品方向上,很可能已经有了类似的社区存在。你应该到这些社区里去看他们交流的内容和方式。之后,你应该和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方向和他们能够获得的机会进行沟通。
  另外,你也应该到那些对于你所在领域目前状况抱怨颇多的社区去交流。尽管会有些困难,但一旦你的产品和理念被这些人所接受,他们就会迅速的转向你的公司社区去。因为这些人是很在乎这一领域产品形态的人。
  &每天使用公众通信工具
  当你的员工采用远程办公时,通信工具就不应该局限于实时交流工具。通信工具应该随时都能使用,这是远程工作的自然组成部分。不要把重要信息的交流形式放在本地的会议上。
  远程办公,你的员工需要这些工具:
  - 实时聊天工具
  你无法走到远程工作员工面前和他交流问题,那么实时碎片式的沟通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点在于,每个人都应该经常性的使用同一个实时聊天工具。作为领导者,你应该不断强调这一点。
  聊天是远程合作团队在工作时最为核心和普遍的沟通方式。因此,你必须绝对确保在任何情形下能够和每一个人实现联系。
  - 在线BBS
  为了让团队对于成员和项目的情况都有整体的了解,你需要一个发布公告、团队周报和会议纪要的BBS平台。这是在线聊天很难实现的。
  在这个平台上,团队之间会用以发布除了邮件和在线聊天以外的信息。你的电邮应该订阅BBS平台新帖子或讨论的发布消息。每个成员也应该自动获得每周/每日BBS的内容摘要。团队成员绝对不能忽视这些消息,最好尽快阅读。
  - 语音和视频聊天
  有时候,文字的交流无法把真实的问题描述清楚。这时候,你就需要能够和网络对面的同事实现语音或者视频对话。请不要低估用语音和另一个人类对话所蕴含的能量。尽管程序员里很多都是不愿意用嘴说话的死宅,但是我们得把工作干完不是吗?难不成我还得花六个小时飞到你家里嘛?
  在视频和语音对话过程中,人类的语气和表情对那些冷冰冰的字符构成了很好的补充。我建议,远程工作的人们每周至少要有一次进行语音或视频的对话连接。时间可以不是很长,但可以把他设计成一种公司的check in制度,以确保屏幕背后的同事确实也是一个人类。请记得,即便是远程工作的模式,你还是人类的一员。
  &周一团队情况汇报
  每周一,公司的每个项目团队都应该提交一份简要的情况汇报:
  -上周完成了什么
  -本周工作计划
  -工作中的困难或者考虑到的其他因素
  这份报告越简短越好,但应该涵盖了所有的重要信息。每周一都把这份报告发布在公司的BBS上。团队规模式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你的公司非常小,每个人就可以是一个团队。
  &会议纪要
  对于任何你认为是“会议”的会面务必都要保留下会谈的纪要。请把纪要发布在公司的BBS上,这样那些在远方工作的团队成员将会从这些信息里获得益处。
  需要指出的是,你的会议纪要务必在完整的前提下保持简短。你无需写下每个细节,把大画面展现出来就够了:参会人是谁?讨论了什么话题?达成了何种决定?下一步的动作是什么?
  *** 在谈完了远程工作的好处和方法之后,我不得不指出这一模式的一些缺陷:
  &头脑风暴
  当你的团队需要经常性的通过头脑风暴来推进项目时,远程工作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在头脑风暴的进程中,共处一室的团队成员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彼此的动作、呼吸和存在。这些感知对于主意的迅速产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如果在远程工作的环境下进行头脑风暴的话,你需要极端高速的贷款、低延时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好信息是,我们在Stack Overflow和Discourse工作时,这种类型的会议非常少。当你需要进行头脑风暴时,你可以把它安排在公司每年一度碰面的年会上举行。
  &导师辅导
  员工辅导需要资深员工在新进员工身后不是的照看并对其工作成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在采用松散连接结构的远程工作机构里,这种来自导师的员工辅导变得非常的困难。
  我们的做法是,避免那些需要辅导的人进入团队。在Stack Overflow和Discourse进行招聘时,我们找的都是资深的从业人士。这不代表我们对于年轻新手的能力不认同,而是说我们的组织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远程辅导。从远程工作的角度看,你行就是行,不行就算不行。我们的生产率不会被新手拖累,新手也不会在我们这碰到挫折。所以,这种做法对大家都有好处。
  如果你的策略需要依赖于新手的成长,那么你需要给他们制定出一段一起在同一空间内紧密合作的时间安排。成对的进行编程可以是一个备选方案。
  在考虑了远程工作的优缺点之后,当你想象在20、40、60年之后从事数字产业人们的工作状态时,是否还会认为人们将会把他们的时间花费在每天一两个小时的通勤交通上?
  你认为初创企业的招聘流程在十年以后还是会和现在的同行做法一样吗?
  从我们自己的Discourse和Stack Overflow两家公司的经历来看,从全球范围里招人给我们带来了战略性的优势。我相信,远程开发模式代表了未来的工作模式。如果我们能够开始进行一些这方面的思考和尝试,一定会物超所值的。你还在等什么?(繁荣茶)
(责任编辑:崔鹏)
&&&&&&</div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周航:创业最艰难时,我经常不想活,就是不敢死_网易科技
周航:创业最艰难时,我经常不想活,就是不敢死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周航: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中,成功经验是“绕大弯”,以此回避存量的阻力。易到用车一直的做法是,不试图取代出租车,先解决高端人群高品质、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价格和服务都高于出租车许多,远离存量竞争。既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又可以温和地进入市场,获得生长空间。
口述者:周航(42岁,易到用车网创始人兼总裁)本刊记者|李原 整理最近关于专车和出租车的利益博弈,在社会上讨论热烈。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商业模式的讨论,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历史时刻。潜移默化中,这次讨论完成了一次社会启蒙。当舆论一边倒地支持专车合理化,老百姓发现,原来习以为常的出租车行业是这么陈旧落后。这次讨论也将启发人思考,用什么路径去推动社会改变。我的老朋友王克勤(调查记者)很早就开始揭露出租车黑幕,呼吁改革。他的白皮书一写就是十几年,但收效甚微。真正让变革发生的是技术。互联网专车为出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人们体验到了更优质的服务,更多的社会力量被卷进来,倒逼行业做出改变。诉求形成了新的势能,决策层就要倾听民意。某种程度上,交通部最近对专车的认可,就是对民意的回应。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看到时代进步的轨迹。对于制度的发展,我们既不要指望一蹴而就,也不要沮丧地认为永无希望——关闭的大门会在一次次的撞击下松动。面对陈规,我们曾经只能被动地吐槽,或者寄希望于决策层自省。现在我们开始乐观地发现,改变是可以发生的。回想我的创业经历,进入租车行业的风险,我不是第一天才知道。刚开始做易到用车(以下简称易到)时,我特别感谢的副总裁郭东杰,他第一次听我聊起易到,有些担心地说,法规上可能会有些风险啊。后来他又想了很久,“不过也没有关系,我们终归还是要做一些心中认为正确的事。”他的这句话给我特别大的鼓励。现在中国的商业社会更看重得失与成败,但我真心希望国人看问题,都能多谈一些是非,少谈得失——是非是你认为重要和对的事情;得失是这件事能不能做成,做成有什么好处。我也曾抱着同样的问题在硅谷跟 Uber 和 Airbnb 的人做过类似的交流,他们也同样面临来自租车业和酒店业的诉讼和禁令,但他们的员工因此充满了自豪感,认为自己是英雄,正在挑战和改变一个腐朽的制度。做正确的事,是否最终一定会有所得?我不敢这么说。在中国,坚持做自己常常风险很大、代价沉重。我跟埃隆·马斯克有过几次对话,最近的一次我问他:你做过特斯拉、 Space X 、 Solar City 这样多不可思议的事且如此具有颠覆性,你的勇气从何而来,为什么还能hold得住?他的回答非常了不起。他说:“恰恰相反,我做这些事,失败的几率远远大于成功的几率。”他到今天也不认为自己做成了,为什么要继续?这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主张——一个颠覆者应该做自己想做、值得做的事,与得失和成败无关。我做易到也是如此。许多事我并没计算过失败的代价,能坚持下来只是因为易到所代表的未来交通让我的内心常常激动不已。我做易到必须感谢三个人。第一个人是胡舒立,在2009年,她在《财经》杂志写的一篇新西兰《“公司出租车”模式》的小文章引发了我对出租车的关注和思考。第二个人是王克勤,我通过他的介绍,深入了解了出租车行业,也激发起了我强烈的想改变行业的责任感。第三位是茅于轼先生,他是我非常尊敬的长者。我们曾经在2010年讨论过出租车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公共产品的属性,也逼着我从经济学逻辑彻底理清楚。为此我建了一个模型,计算北京出租车占路面的负荷比重,证明为什么数量管制是错的,为什么共享经济有巨大的潜力。目前,国内许多租车软件模仿的是 Uber ,但易到可以说,与 Uber 的理念完全不同。Uber 强调的是“快捷”,一切以快为标准。而易到强调的是“专属”和“社交性”。我们鼓励用户挑车,鼓励用户收藏自己对车的偏好,鼓励司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也希望司机能够在平台上沉淀老用户。未来,我毫不怀疑地说,易到的模式将比 Uber 牛得多,在可扩展性上更具优势。因为我们设想中的易到,不仅是租车平台,更是共享经济下的大社会,我们希望让人们享受到更好的出行生活。易到的未来可能不光是车,而是会进入更多的长尾领域中,甚至建立垂直性整合平台。现在已经占据移动端几乎30%的流量,但它基于社交和熟人属性,不是一个用来承载商业功能的最佳平台。未来,将会有数以千计的O2O终端,它们既不适合以独立的APP形式存在,又不适合寄生于像微信这样的平台上,我们可以将它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垂直平台。所以,易到还有许多目标要去完成。把专车做成,我们将是10亿美元级别的公司。把出行做成,将是百亿级别的公司。把平台做成,将是千亿级别的公司。这些目标,都值得我们一个个地挑战。而我们的竞争对手,许多还在模仿 Uber 。大多数中国公司的做法是山寨国外已经被证明成功的事,然后比他们做得更有执行力、更狼性、更苦逼。全球的互联网竞争,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这样残酷和血腥,资本又在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许多人认为可以用钱烧死对方。我认为,如果烧钱在产品和技术上,再多都是值得的。如果烧在价格战上,这只会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把新人挡在外面,但对于现有的竞争者,这么做不现实。易到不会跟这种风。况且我已经不渴望追求成功的结果,而是更享受创新和创业的乐趣,我也希望可以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易到正在采取更聪明的竞争方式。我们刚刚与产业金融联合成立了合资公司“海易出行”,由海尔提供金融支持,易到负责运营。我们的目标是在2017年达到10万辆车的规模,届时我们的资产规模也将达到80亿,并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租车公司。由此,易到可以突破传统汽车租赁公司的发展瓶颈,实现盈利模式、业务模式和融资模式的创新。易到用车目前的主要业务仍然是商务用车,我们当然有对共享社会的期冀,但出租车不是我们主要的竞争对象。因为中国目前的出租车定位是公共产品和服务,数量和价格管制也将长期存在。几个月来,我对友商的一些急躁做法始终持保留意见。我认为,他们的冲击力过强、策略激进,用低价抢占出租车流量,给司机大量补贴,从而引起了市场的剧烈反弹,也带来了风险。必须承认,任何变革都会带来破坏性,必须考虑社会面对冲击的承受力。管理者有现实的社会责任,如果出现停驶等问题,影响稳定,将给社会和决策层带来过大压力,这也无益于推动变革。事实上,没人否定社会进步的需求,但能找到行动路径,不拿理想的状态空谈,才是真正的改革者。否则你就只能从旁观察或呐喊,无法参与。目前,我认为更合理的方法可能是在增量上做文章,而不是颠覆存量。中国过去30多年改革中,成功经验是“绕大弯”,以此回避存量的阻力。易到用车一直的做法是,不试图取代出租车,先解决高端人群高品质、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价格和服务都高于出租车许多,远离存量竞争。既满足目标用户的需求,又可以温和地进入市场,获得生长空间。对这样一个不确定的行业,我不能说自己满怀信心。但创业的这条路,就是一条不断产生怀疑,又要走下去的路。年轻时,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刻,我曾经说,我经常不想活,就是不敢死。后来,我喜欢上了徒步和户外运动,曾经参加过几次“玄奘之路”的戈壁挑战赛。一次徒步后,我写过一篇感言,叫《不知所措的坚持》。徒步很容易坚持,因为营地就在那儿,路径不需要你选择。尽管心里诅咒着,脚下疼着,你知道坚持下去就是胜利。而创业之难,因为路径和目标的不确定,经常让人饱受折磨:“我做得到底对不对?能不能成?用户到底需不需要它?”我有一位好朋友,是航班管家的创始人王江,我们经常在一起,毫无保留地交流,互相鼓励。2012年春节前,易到用车获得B轮融资前夕,正是最交困的时候:业务增长不理想,融资不顺,我陷入了自我怀疑。在王江家的厨房里,我焦虑地问他:“我做的到底是不是个事儿啊?”他说:“你说呢?”我说:“可能不是个事儿。”他说:“我也觉得不是个事儿。”我说:“怎么办呢,要不然我转向?”他说:“该转你就转吧。”这些插曲,都是创业中的“不知所措”,所幸后来我坚持了下来。尽管没有方向,内心充满恐惧,但生活在继续,公司里的人还在这里,你还要硬挺下去。这段经历给了我一个启发:在创业的路上,再不知所措,也千万不要停下来。你想观望一下是不行的,很快就会被对手和市场甩掉了。即使方向错了,也要往前走。只要走下去,一切就有希望。
文章版权归《博客天下》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大学生创业为何那么艰难?
大学生创业为何那么艰难?
  引导语:大学生为何那么艰难?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句话用在多数满腔热情的者身上绝对合适。大学生&流产&的原因非常多,因资金问题&流产&的占比非常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具体内容。
  今年6月,读大三的程斌和5个一起搞创业的同学&分道扬镳&,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项目想进一步做大时,钱成了问题。
  一个寝室、三五好友,一起攒攒生活费,满腔热情就能把一个创业项目做起来。项目初期很容易,打算做什么,要怎么做,只要有想法和行动就基本可以进行;项目到了后期,有投资、政府扶持政策、各种创业大赛等,资金会源源不断进来。
  而在项目中期,却往往会遇到发展的瓶颈。了解到,不少项目走到中期时若想维持下去,运行的资金至少需要2万元。项目进入这一阶段最为尴尬:大学生创业者虽认可自己的项目,资本却不认可。
  创业一年多遇发展瓶颈
  2万元资金缺口&打散&了他们
  项目进行到中期需要多少钱?浙江大学生以互联网创业居多,项目要做大时,费用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和推广上。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这句话用在多数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创业者身上绝对合适。大学生创业项目&流产&的原因非常多,因资金问题&流产&的占比非常大。
  程斌是计算机系的一名大三学生,接受采访时,他正开始准备考研。&大一下半学期开始,我和班上几个同学一起创业做项目,开始做的是外卖,后来也做家教推广之类的,我们几个同学都有专业技术,初期资金成本的问题不需要考虑太多。&程斌说,慢慢地,这个问题变成&问题&了,&今年初,我们发现无论做什么都赚不到什么钱。这些年我们也积累了不少,我们分析,赚不到钱的主要原因是项目太小、影响力不够,但是,想做大得有钱,我们算了一下,至少要2万元,而且只能维持3个月。这笔钱很难凑,后期还有风险,考虑再三我们还是放弃了,还是考研争取考个好学校吧。&
  浙江大学生创业以互联网创业为主,项目进入中期后需要的资金根据项目不同而不同。以互联网创业为例,项目中期,需要软件开发、人员工资、一个小场地和部分推广费用。按省着花的原则,软件开发找个在校生,给点&股份&;人员基本就是一起创业的同学,不拿工资;场地现在多数学校都会有支持,只是注册公司时要花3000元到5000元;推广则基本是依托熟人、社团帮忙。这种情况下,项目撑起来至少需2万元,而且只能维持几个月。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创业成本颇高,尤其是技术人员,一般情况下,选择互联网创业的大学生,都是自己做技术或是有朋友是做技术的,以合伙入股为主。
  2万元对大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而且还要承担项目失败资金亏空的风险。所以,像程斌这样,项目进入中期后最终放弃的大学生创业者不在少数。采访了20多名曾经创业的大学生,他们中十有八九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放弃继续创业,真正涉及到项目做大后放弃的屈指可数。可以说,大学生创业夹在中间这一块的项目,最终流产的概率非常大。
  借钱渐成项目中期资金来源
  校园贷盯上学生创业好借却不好还
  项目进入中期想做大,所需的钱哪里来?借!这是现在不少创业大学生的首选。
  放在三四年前,大学生借钱创业现象还是比较罕见的。&大学生创业一般不想担风险,更多的只是想尝试一下。&从大一开始,已有6年创业经历的杭州创族科技有限公司CEO杨宇珂告诉记者,2014年之前,浙江大学生创业市场很热,&那时候股权融资很容易,合伙创业的形式居多,很少有借钱去创业的。&
  如今的市场已经大不一样,项目的雷同加上资本开始谨慎,大学生项目想拿到做大的启动资金越来越难,这也让债权融资越来越活跃。
  &现在借钱去创业的情况开始多了,一方面是成功的大学生项目越来越多,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想搏一把。&杨宇珂介绍,大学生的债券融资渠道,无非是从家里、亲戚及朋友那儿借。
  资本的嗅觉总是最为敏锐的。随着大学生创业债权融资的兴起,又出现了一种创业借款形式:校园贷。之前,校园贷就是以日常消费为主,不少大学生借钱是用来吃喝玩乐的。
  明年就要大学本科毕业的小凌,做的项目是DIY彩绘,已在下沙区域五六个学校有分布,&想扩大规模,但原本几个团队成员已经完全顾不过来了,只能再雇人。可是工资和场地都要很大一笔钱,前期赚的5万多元,加上家里能借的,我们算了一下还差三四万元,最后我们一致的意见,就是去校园贷借,一盈利马上还进去。&小凌说。
  然而事与愿违。经营的问题、加上利息,最后,他们借的2.5万元成了4.2万元,&有点坑,还好回头早。项目还是慢慢来、稳扎稳打,有自己的钱了再去扩大。&小凌谈到今年初的经历时直摇头。
  在网上搜到了一款名为&名校贷&的校园贷,借款用途中除了消费购物、应急周转、培训助学、旅游、就业准备外,还有一个是微创业。又试了5个其他校园贷项目,无一例外都有创业的借款选项,借款金额最低都能申请到1万元,最高要看创业项目的情况,月利息集中在0.99%-1.02%之间。
  记者以学生的身份向&名校贷&借钱。选中创业项后,评估的借钱金额为1万元,除了需要填写父母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外,还要填学校辅导员信息。之后,打电话给客服,说创业项目需要扩张提出借款2万元,并要求见面签合同,对方则以公司在上海为由予以拒绝,并挂了电话。
  注意到,多数校园贷的创业借款,如果逾期未还,利息是翻滚的。而且,校园贷的隐私很难保证。联系了3个校园贷的客服,对方均表示如果没有欠款现象,是不会联系学生父母及辅导员的,不过,记者填了联系人并进入借款阶段时,不到10分钟手机就有电话打进来,多以推销做借口,确认号码和姓名之后便挂了电话。
  核心技术能为项目发展吸钱
  看上去安全的股权融资也会成&黑洞&
  大学生创业项目中期的启动资金,除了攒、借,还有一个获得方式是股权融资。资本很&待见&好的项目。那么,什么项目能轻松弄到启动资金?
  核心技术很关键。浙江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功的比较多,很多项目并不愁中期阶段的资金。总结了一下,这些项目有核心技术,其他人很难复制或借鉴,如拥有核心芯片的智能睡眠眼罩、智能视力辅具及智能可穿戴近视防控设备项目都能轻松获得资本投资,而外卖、网商、微商、教育等雷同性较多的项目,成功的凤毛麟角。
  获得股权融资虽然很难但安全性较高,当然,其中也有潜在的风险,可以说是&黑洞&。
  怎么说?好的创业项目很容易做大然后盈利,但做大后问题就来了:资金缺口。股权融资,简单说就是投资方用钱换项目的股份,相对安全。
  但是获得这笔钱的难度非常大,更为主要的是为了这笔钱的代价也很大。了解到,一个初期的项目获得第一轮种子投资要出让20%-30%的股权,大学生创业由于资金不是主导,后期即便项目成功了,也很难有控制权,投资方会干预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等。
  项目做到了天使A轮、B轮,和专业的投资机构合作,大学生的创业项目也面临和投资方&对赌&局面,换取控制权或资金。&对赌的意思就是投资方同意给项目投钱,不过按照你的策划方案,每个节点都要赌一下。举个例子,比如双11项目销售额要做到5000万元,如果没有达到目标,就要免费送5%的股权给投资方,或者送现金给投资方。过年过节,都要进行对赌。&杨宇珂说。
  真正做到这一步,很少有大学生能应付得了,最后的结果多数以出让股权失去控制权或者把项目卖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项目大学生最后要出让的一个重要原因。&杨宇珂说。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大学生创业为何那么艰难?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艰难百战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