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5年中国gdp总量量的问题

对_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_的客观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对_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二_的客观分析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2016年中国GDP增速6.7%&经济总量达74.4万亿元
随着全球经济的放缓,中国的GDP增速成为热门话题。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增速能否运行在合理的区间?都成为萦绕在人们心中的疑问。这一切随着今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各项数据的发布,揭开了谜底:中国2016年GDP增速为6.7%,高于印度的6.6%,重夺全球主要经济体第一。不过,国家统计局同时指出,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news//23515.jpg"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WIDTH="530"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display: inline- vertical-align:"
ALT="2016年中国GDP增速6.7%&经济总量达74.4万亿元" />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GDP增速为6.7%,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44127亿元。第一、二、三、四季度GDP分别同比增长6.7%、6.7%、6.7%和6.8%。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96236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21亿元,增长7.8%。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news//54412.gif"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WIDTH="530"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display: inline- vertical-align:"
ALT="2016年中国GDP增速6.7%&经济总量达74.4万亿元" />
国家统计局表示,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国金证券全球宏观和大类资产配置团队分析师徐阳认为,GDP同比增速略超预期,增长结构继续明显。从环比看,四季度GDP增速1.7%,保持了稳定格局。从结构看,投资增速小幅下降,消费增速稳中有升,进出口贸易形势依然严峻。房地产投资下滑依然拖累整体投资增速。
中国经济增速重回全球主要经济体第一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其中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均增长6.7%。
对于2016年经济增速,此前市场普遍预期增速在6.7%左右。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7年《经济蓝皮书》认为,2016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年初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预计全年增长6.7%左右。
各家券商分析师也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会是平稳收官,大多数人预计四季度GDP同比增速为6.7%,与前值持平。最终公布四季度数据好于券商预期。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news//39697.jpg" TITLE="点击查看大图" WIDTH="530"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display: inline- vertical-align:"
ALT="2016年中国GDP增速6.7%&经济总量达74.4万亿元" />
各家券商预期
来源:华尔街见闻
在1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也估计中国2016年经济增速为6.7%,另一个新兴市场大国印度则为6.6%。2015年两国增速分别为6.9%和7.6%。这表明中国经济增速重回全球主要经济体第一。
该报告还将中国2017年经济增速预期大幅上调0.3个百分点至6.5%。报告主要作者、IMF首席经济学家莫里·奥伯斯菲尔德在发布会上说:“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我们上调了对于中国2017年增长的预测,这也是明年全球经济复苏预计加快的一个关键的支撑因素。”
IMF还谈了将印度增长预测下调的原因,报告中,将印度本财年( 年)和下一财年的增长预测分别下调了 1 个百分点和
0.4 个百分点,称主要是因为最近的纸钞回收和兑换措施造成现金短缺和支付中断,从而对消费造成暂时的负面冲击。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news//45367.png" ALT="" WIDTH="650" HEIGHT="627"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display: inline- vertical-align:"
TITLE="2016年中国GDP增速6.7%&经济总量达74.4万亿元" />
IMF《世界经济展望》预测总览
CNN也就此事进行了评价称:印度不再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根据IMF发布的新一期报告,印度的经济增速已经落后于它的北方邻居——中国。
此前,有德国媒体报道称:IMF相信,2016年度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2个百分点。而美国只贡献了0.3个百分点,且有高额外债,欧洲的贡献更只有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的贡献率远超所有发达国家之和。”
中国经济前景平稳
分地区来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8直辖市、省、自治区公布了GDP数据。据统计,28省区市中,北京、天津、内蒙古等20省区市完成了年初设定的经济增速目标,西藏以11.5%的增速领跑,河北、山西、湖北等8省区市未完成当年预期。
从目前28省区市2016年GDP增速排名来看,西藏、重庆、贵州、天津、江西等21省区市GDP增速在7%以上。其中,西藏、重庆和贵州持续发力,继去年后仍以两位数领跑,增速分别为11.5%、10.7%和10.5%。在淡化GDP的思路下,2016年,不少省份调低了GDP增速目标,因此,今年完成年初设定目标的省份达20个。
对于2017年中国经济走势,分析认为,2017年中国经济面临的环境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仍有望保持稳中求进的态势,并不会出现“硬着陆”。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17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总的来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是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虽然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但是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不过,中国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徐绍史说,外界说中国经济“塌方式”下滑、“硬着陆”不可避免,这些预言和预判都会落空。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依然很大,重要的是增长质量的提升。”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如果2017年外需环境改善,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民间投资回升,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将高于6.5%。
翻页看国家统计局全文
2016年国民经济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96236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21亿元,增长7.8%。
一、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畜牧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4万吨,比上年减少520万吨,下降0.8%,仍是历史第二高产年。其中,夏粮产量13920万吨,下降1.2%;早稻产量3278万吨,下降2.7%;秋粮产量44426万吨,下降0.6%。棉花产量534万吨,下降4.6%。油料产量3613万吨,增长2.2%。蔬菜产量80005万吨,增长1.9%。水果产量28319万吨,增长3.4%。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364万吨,比上年下降1.1%。其中,猪肉产量5299万吨,下降3.4%;牛肉产量717万吨,增长2.4%;羊肉产量459万吨,增长4.2%;禽肉产量1888万吨,增长3.4%。禽蛋产量3095万吨,增长3.2%。牛奶产量3602万吨,下降4.1%。
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效益明显好转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0%,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2.0%,集体企业下降1.3%,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5%。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下降1.0%,制造业增长6.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8%,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8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2.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9191亿元,比上年增长0.4%。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环比增长0.46%。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0334亿元,同比增长9.4%,比前三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85%,同比上升0.26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商品房待售面积减少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9650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8%),增速比前三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213096亿元,增长18.7%;民间投资365219亿元,增长3.2%,比前三季度加快0.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8838亿元,增长21.1%;第二产业投资231826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投资345837亿元,增长10.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18878亿元,增长17.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8%,增速快于全部投资7.7个百分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606969亿元,比上年增长5.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93295亿元,增长20.9%。从环比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53%。
全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258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5.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6.4%。房屋新开工面积16692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1%,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8.7%。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57349万平方米,增长22.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2.4%。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17627亿元,增长34.8%,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6.1%。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202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4%。12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9539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3.2%。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44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四、市场销售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31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6%),增速与前三季度持平。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54286亿元,增长8.1%。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85814亿元,增长10.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6503亿元,增长10.9%。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5799亿元,增长10.8%;商品零售296518亿元,增长10.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145073亿元,增长8.3%。通讯和居住类商品增长较快,通讯器材增长11.9%,家具增长12.7%,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14.0%。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环比增长0.89%。
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515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1944亿元,增长25.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2.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五、出口降幅收窄,进口由负转正
全年进出口总额243344亿元,比上年下降0.9%,降幅比上年收窄6.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38409亿元,下降2.0%;进口104936亿元,增长0.6%。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5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33473亿元。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出口分别同比下降7.9%、0.8%和0.3%,四季度增长0.3%。12月份,进出口总额25871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出口14313亿元,增长0.6%;进口11559亿元,增长10.8%。
六、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月度同比由降转升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涨幅与前三季度持平。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9%。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3.8%,衣着上涨1.4%,居住上涨1.6%,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5%,交通和通信下降1.3%,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6%,医疗保健上涨3.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8%。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0.5%,猪肉价格上涨16.9%,鲜菜价格上涨11.7%。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环比上涨0.2%。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下降1.4%,自9月份起结束连续54个月同比下降后,同比涨幅不断扩大,12月份同比上涨5.5%,环比上涨1.6%。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下降2.0%,12月份同比上涨6.3%,环比上涨1.9%。
七、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差距继续缩小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比上年缩小0.01。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0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3%。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529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2899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0924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31990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9259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全年农民工总量28171万人,比上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其中,本地农民工11237万人,增长3.4%;外出农民工16934万人,增长0.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3275元,比上年增长6.6%。
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结构继续优化
“三去一降一补”成效初显。钢铁煤炭行业圆满完成全年去产能任务,全年原煤产量比上年下降9.4%。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0.5%,增速同比放缓4.1个百分点。商品房库存水平持续下降,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上年末减少2314万平方米。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及成本均有所下降。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1%,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76元,同比减少0.14元。短板领域投资加快,全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水利管理业、农林牧渔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39.9%、20.4%和19.5%,分别快于全部投资31.8、12.3和11.4个百分点。
经济持续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6%,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航天空间站、飞船火箭、量子通信、高速计算、对天观测、大飞机等领域一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新动能快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5个百分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扎实推进,全国新登记企业553万户,比上年增长24.5%,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5万户。工业小微企业景气回升,1至4季度景气指数分别为87.2,90.6,92.0,93.3。节能降耗成效突出,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0%,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九、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新增贷款同比多增
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55.0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3%,狭义货币(M1)余额48.66万亿元,增长21.4%,流通中货币(M0)余额6.83万亿元,增长8.1%。1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6.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150.59万亿元。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65万亿元,比上年多增9257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14.88万亿元,比上年少增924亿元。全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7.8万亿元。
十、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城镇化率继续提高
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82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80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比上年多增131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95&;死亡人口97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0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6&,比上年提高0.9个千分点。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0815万人,女性人口6745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074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5.6%;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从城乡结构看,城镇常住人口79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82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8973万人,减少1373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57.35%。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即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92亿人,比上年末减少20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5亿人,比上年末减少171万人。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0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1428万人。
总的来看,2016年国民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同时应当看到,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下一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从GDP高增长真相看中国离发达国家的差距
&&& 经济学者撰文指出,2015年中国GDP总量达到67.67万亿,人均GDP为49351元,即便按照1:6.2的汇率计算,还是不到8000美元。假如今后5年的名义GDP年均增速为7%,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以目前的水平1:6.5维持不变,则到2020年的人均GDP为1.04万美元,依然与12616美元这一高收入国家门槛有不小的差距。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中国经济在过去30多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贫困人口的减少方面,对全球贫困化问题的改善功不可没。2015年,中国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进一步逼近2020年超过1万美元这一历史性的跨越。有的学者更乐观,如教授曾表示,中国人均收入在2020年可达12700美元,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究竟中国有没有可能在5年内就可以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业,中国经济未来增速会有什么变化?对此,我不妨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高收入国家的涵义以及GDP的评价方法。  高收入国家不等于发达国家  发现很多人都热衷于预测中国何时能够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而且,还认为一旦跨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就意味着中国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国家。其实,这有很多误解。  所谓的高收入国家的定义,是世界银行为了确认每个国家的借贷资格所做的分类。每年7月1日,世界银行都根据前一年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水平来修订世界经济体的分类。最新的人均国民总收入的估计值也被用来指导世行基于经济体的业务分类,以确定它们的借贷资格。  日,世界银行根据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做出的收入组分类如下:低收入为1,035美元以下;下中等收入指1,036美元至4,085美元;上中等收入指 4,086美元至12,615美元;高收入为12,616美元以上。  所谓GNI(或称GNP,一度也成为中国经济主要发展目标,后改为GDP),目前中国的GNI比GDP略低一些,但基本可以等同。14年高收入国家又新增了和智利这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其实都是资源国,后者曾经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高收入国家未必是靠技术或勤劳取胜,故它们未必能成为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衡量标准也不止一种。其中联合国承认的发达国家大概有42个,它们是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衡量的。“人类发展指数”以出生时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预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国民收入来计算。目前,被联合国承认的发达国家及地区有: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匈牙利、冰岛、、、日本、、卢森堡、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斯洛伐克、、瑞典、瑞士、、。  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安道尔、巴林、巴巴多斯、文莱、塞浦路斯、爱沙尼亚、中国香港、以色列、列支敦士登、马耳他、摩纳哥、、圣马力诺、新加坡、斯洛文尼亚、阿联酋。  2015年高收入与中低收入国家分布图
摘自《WDI 2015 MAP》world bank  从上述国家和地区看,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华人圈,除大陆以外都无一例外地成为高收入经济体或发达经济体(澳门除外)。看来,作为全球最勤劳的民族之一,理应成为高收入或发达经济体。  中国要跻身高收入国家有多难  如果只是计算中国何时可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还是容易计算出结果的。  2015年中国GDP总量达到67.67万亿,人均GDP为49351元,即便按照1:6.2的汇率计算,还是不到8000美元。假如今后5年的名义GDP年均增速为7%,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以目前的水平1:6.5维持不变,则到2020年的人均GDP为1.04万美元,依然与12616美元这一高收入国家门槛有不小的差距。  那么,今后十年中国总应该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吧?也未必。假如未来十年名义GDP的平均增速降至6%(15年为6.3%),2025年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7,则到2025年的人均GDP为1.21万美元,还是没有跨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即便今后十年的经济状况要比假设的好,实际人均GNI超过了12616美元,但不排除世界银行上调高收入国家标准的可能。  因此,未来中国要成为高收入国家,存在三大障碍:  第一,未来GDP增速能否维持6%左右的水平。  2015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盈利增速已经降至2.3%,官方存款利率已经降至1.5%,在西方国家,这样的经济环境所对应的GDP增速也就在3-4%水平了。德国、韩国和日本这三个制造业大国的经济从高速转为中速之后,GDP都是减半增长的。而中国从过去9-10%的高速增长,即便降至6%,也似乎略高一点。  发现不少学者或官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非常乐观。而乐观的理由总是从“人均牛奶消费、人均电力消费、人均铁路里程……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发展空间很大”的角度提出。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岂不是越贫困的地区,经济增长的潜力就越大,就越应该乐观?那么,全球经济的增长前景应该比中国更好,因为中国毕竟是中高收入国家了,排名全球80位左右,还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比中国更落后,故经济增长潜力更大?  其实,我一直认为应该从三个维度去看中国经济,一是人口因素(劳动力供给与消费需求),二是结构因素(生产要素之间的匹配度),三是环境因素(全球经济状况)。目前看,这三个维度的状况都不乐观。  第二,人民币汇率能否保持稳定。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广义货币M2规模扩大太快,到今年年末估计达到168万亿。与GDP之比为2.3,而美国只有0.6,欧盟为0.9,韩国1.3,日本1.6,均大大低于中国。人民币从05年开始升值,至14年1月历时9年;14年之后人民币开始缓慢贬值,目前看应该会采取渐进式贬值方式,所以,今后十年,1:7的汇率水平能否稳住也是存疑的。  第三,十年之后的高收入国家标准理应提高。过去十几年中,高收入国家标准从人均GNI1万美元逐步提升到目前的12616元,提升幅度超过20%。今后十年,随着世界各国政府竞相采用宽松货币政策,货币泛滥现象难以改观,那么,10年之后高收入国家标准提升至1.4万美元也是偏保守的估算。  在上世纪的1970年,被列入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3040美元,因为那个年代,货币还没有泛滥。我们总是说,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相当于日本70年代。其实,日本在1978年的人均GDP已经达到8500美元,相当于目前的25000美元。  中国的人口占全球19%,目前高收入国家人口占全球20%左右,如果中国被纳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则意味着全球39%人口成为高收入人口,这显然也是违反常识的,即高收入人口的比重不可能太高,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高收入国家了。因为高收入、中等收入与低收入之间始终是一个相对概念。  中国GDP高增长与他国有何不同  中国的GDP高增长,2000年之前主要是靠第二产业的崛起,其中制造业是恰逢全球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充裕的廉价劳动力。2000年之后业也崛起了,中国经济靠房子和车子双轮驱动。这些都是正常的,与那些经济成功转型国家类似。  但中国GDP高增长与其他国家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就是对投资的依赖度太高。在世界银行数据库里,我们可以找到,中国这四年间,资本形成(也就是通俗讲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7%、47%、48%、46%。与中国该指标相同或超过中国的,只有四个国家:赤道几内亚、阿尔及利亚、莫桑比克和不丹。  14年的资本形成占GDP比重的数据中,美国19%、德国19%,日本21%,韩国29%、中国香港24%、俄20%、32%、20%。可见中国的投资占比基本超过发达国家的一倍,同时,也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中国的这一占比几乎是全球平均的两倍(全球2013年的数据为22.2%),这就是中国经济高增长的真相。  这说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建立在国民储蓄率很高的基础上,社会整体属于少消费、多储蓄,储蓄率高了投资才会多;对投资的依赖度太高,则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  不少人认为,中国GDP有虚假成分。我觉得总体看应该是真实的,因为那么高的投资率才带来那么少的产出,你还认为这产出是高估了?当然,个别省市有报高之嫌也是正常的,因为还有些省份可能是低报了。我的推测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GDP存在低报可能,因为民企存在少报收入少纳税的动机;而国企占比较高的地区,存在高报GDP的可能,因为国企需要获得更多贷款,地方政府也需要政绩。  若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不仅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投资质量更差。因为另一个统计数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扩张得更加离谱。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8%,占GDP比重达到83%,而资本形成占GDP比重只有43.8%(国家统计局数据)。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投资额比资本形成额要多出26.6万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资本形成总额是非常相近的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两者之间差额很小。如2000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26万亿,而资本形成总额为3.48万亿;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6万亿,资本形成总额为5.59万亿。后者大于前者是十分正常的,因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包括对无形资产的投资,而资本形成总额包括无形资产投资。  那么,为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从2004年之后就大幅超过资本形成总额呢?我认为有五方面原因:  第一,随着房地产的繁荣,土地交易日趋活跃,如去年国家土地出让金收益虽然下降,也超过3万亿,但这部分是不计入资本形成总额的,因为土地本身不创造价值。但计入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  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括购买以前年度生产的产品,而资本形成总额却不包括这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在以前年度已经计入当年的GDP。  第三,这些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大幅增加,建设周期较长,不少项目难以在当年统计为资本形成总额。如拆迁等费用均统计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但不统计在资本形成中。  第四,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中,自有资金的占比越来越低,主要靠举债投资,故利息成本在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占比也越来越高。此外,居民购房的按揭贷款,去年同比增长了22%。地方政府的投资活动也主要靠借新还旧来维持。估计15年全社会利息支出就达到8万亿。  第五,尽管有以上四大因素来解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差额,但对于26.6万亿的巨大缺口,这些因素还是不足以完全解释这个缺口如此之大的原因。因此,最后一个原因是数据虚报或投资资金挪用带来的灰色收入。  虚报投资的原因,对地方政府而言或是为了政绩,对于企业而言则可能是为了骗取贷款,但资金却没有流向实体投资。至于灰色收入部分,太多的腐败案例可以来佐证“回扣”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占比应该不小。如2011年7月审计署发布了2010年审计署绩效报告,在报告中提到“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审计机关共对京沪高速铁路等已投入资金1.9万亿元的5.4万个投资项目实施了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核减工程价款和挽回损失、节省工程投资283亿元,占相关项目投资总额的3.5%”。  本人曾在2012年《中国经济结构存在误判》一文中,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虚高问题做过研究,将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澳门博彩业收入增速以及内地奢侈品消费增速进行了比较,发现两个结论:一、博彩业收入增速与内地奢侈品消费增速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这很容易理解。二、内地奢侈品消费增速或博彩业收入增速约滞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两年,后期也呈现同步性加速迹象。
靠高投资维稳GDP模式恐难持久  简单测算一下,自2001年开始至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年均超过20%,也就是超过M2的增速,后者大约在17%左右。如今,无论是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还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或M2的增速,都已经降下来了。尽管已经降下来了,但体量还是非常庞大,说明为了拉动GDP增长,靠这种巨量投资驱动,靠货币疯狂扩张难以持久。而且,其代价也是巨大的。  比如,根据财政部网站显示,国有企业去年实现利润才2.3万亿,但债务却增长了12.3万亿。估计债务增长中有很大一块是利息支出,估计至少有4万亿,而全社会去年仅债务的利息成本就达到8万亿。  美国15年的GDP中资本形成额大约为3.38万亿,中国的资本形成额则为4.54万亿。所以,无论是GDP的增量,还是投资规模,去年中国均大大超过了美国。这也是为何中国的人民币贬值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要大于美联储的原因。  更为惊奇的是,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居然达到8.86万亿,超过美国5万多亿美元,这肯定大有水分。这些水分流向哪里呢?估计多数去了资本市场,由此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巨大泡沫。从房地产到股票,从各类理财产品到债券。  所以,我们不难从GDP高增长的线索中寻找出中国主要症结的出现逻辑:  GDP高增长& 高投资&宽货币& 高债务& 赤字财政& 资金脱实向虚&资产配置荒& 资产泡沫& 通货膨胀& 本币贬值。  过去那么长时间以来,通胀压力之所以不大,还是与居民收入结构的扭曲有关。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6,即大部分收入和财产被少数人所拥有,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故通胀压力不大。但凡事都会有极限,目前贬值压力已经显现,通胀也蠢蠢欲动。一旦出现恶性通胀,则货币政策就难以维持宽松,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就会加大。  无论是五年发展规划,还是政府工作报告,都是把GDP当作预期性目标,把就业、环保等作为约束性目标。但在现实中,却把GDP当作约束性目标。这说明,书面逻辑与操作逻辑是不一致的。回顾过去历史上如此众多的书面报告,分析原因十分到位,改革方案也鼓舞人心,但落实到操作层面,却常常遥遥无期,由此也导致了上述诸多问题的不断日积月累。  中国还远未到创新驱动阶段  尽管我们一直在宣称中国经济应该创新驱动。虽然中国经济有创新的亮点,但创新的贡献有多大,技术的含量有多高,统计数据可以说明一切。  国家统计局15年的统计公报中,新增了一个数据,那就是高技术产业投资32598亿元,增长17.0%,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5.9%。所谓高技术产业投资,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等六大类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九大类高技术服务业投资。  高新产业投资的占比过低,也说明中国离创新驱动阶段还很遥远。尽管中国的行业发展迅猛,但做大的都是交易或信息平台,如BAT、京东、携程等。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绝大部分投资都是低级的,无论是短期回报率还是长期回报率都很低。如果回报率高了,则企业债务就不应该快速增长。  因此,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非常大。比如,天津在全国省级地区中,人均GDP第一,但这主要靠投资拉动,投资在GDP中的占比过高,而人均可支配收入则远低于北上深。重庆也有同样问题,GDP增速很高,但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比重居然超过90%,巨大的投资并没有吸引人口集聚,人口反而是在外流的。  只有深圳是可以与发达国家中的佼佼者者比肩的,如15年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现代服务业的占比达到39%。上海主要是靠金融、房地产、汽车制造等传统优势和经济集聚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并不大。  究竟谁是投资驱动,谁是创新驱动(固定资产投资额/GDP)
海通宏观于博提供  有意思的是,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03年提出东北振兴,06年提出中部崛起。如今看来,西部的投资增速已经不及东部,东北则是负增长,中部还勉强维持。但从投资占GDP的比重看,全国都在上升,说明经济没有任何转型成功的迹象,但转型不成功导致的债务压力却越来越大。  各地区GDP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比
海通宏观于博提供  鉴于篇幅原因,很多话题就不展开了。简单总结吧:真的要敬畏市场,逆市场的经济政策短期有效,长期无效,而且,长期的副作用危害极大。从今年来看,管制的领域正在逐步扩大,从汇率到资本账户,从理财市场到房地产市场。管制对于短期防范金融风险是有效的,但长期用管制替代市场机制,则会导致挂一漏万的风险。  如果把GDP作为唯一的奋斗目标,看成是赶超英美的标志,这与大跃进时代的全民大炼钢铁似有类似之处,即便GDP赶超了,我们在其他很多方面还是落后人家一大截。其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做得很棒了,只要坚持以人为本,缩小贫富差距,过过小康生活已经不错了。  (摘自李迅雷微信公众号lixunlei0722)
(责任编辑:孙建楠 HN010)
03/26 00:1802/23 06:0101/26 07:52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gdp总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