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主任安排村小组长,村财务监督员挂靠五保户一年多少钱2017享受生活补助金该怎么办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最新精选】企业偷漏税手段及防范措施论文,电信诈骗手段和防范,采购舞弊手段与防范,偷税漏税处罚标准,偷税漏税,偷税漏税罪,企业偷税漏税案例,偷税漏税举报电话,如何举报偷税漏税,举报公司偷税漏税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最新精选】企业偷漏税手段及防范措施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村主任安排村小组长,村财务监督员挂靠五保户享受生活补助金该怎么办匿名?5-1001:50下载知道客户端,10分钟内有问必,村主任安排村小组长,村财务监督员挂靠五保户享受生活补助金该怎么办-爱问知识网
村主任安排村小组长,村财务监督员挂靠五保户享受生活补助金该怎么办
匿名?5-10 01:50
村财务监督员挂靠五保户享受生活补助金,是不合法的,应予退回处理。
?5-10 02:29
找保险公司
热心网友?5-10 01:58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农村五保户供养的创新模式——广西五保村建设
下载积分:1199
内容提示:农村五保户供养的创新模式——广西五保村建设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0|
上传日期: 17:34:04|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199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农村五保户供养的创新模式——广西五保村建设
官方公共微信实施土地“两分两换”,提高城乡统筹水平
中共泗阳县委农工办
南湖区是浙江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县)区,是地级嘉兴市的中心城区和市政府所在地。区域面积426平方公里,辖5个镇、7个街道,户籍人口47万,其中农业人口15万,占总人口的31.9%。2009年该区生产总值258亿元,增长9.8%;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6亿元,增长1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30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12840元,增长11.5%。
2008年以来,该区根据省、市工作部署,以推进农村土地“两分两换”试点为抓手,以“两新”(新市镇、新社区)工程建设为重点,以“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为根本要求,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现代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集约集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现将我们赴南湖区考察农村土地“两分两换三不变”流转新模式试点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分两换三不变的概念
该区提出的“两分两换”,是指按照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总体要求,以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农村人口要素集聚,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目标,将农村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生活方式。“三不变”,就是指农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通过“两分两换”试点建设后,仍然保持土地权属不变、土地量质不变、用地性质不变。
二、由“两分两换三不变”到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思路的提出
该区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打造统筹城乡科学发展先行区。2007年,该区提出了加快“四个集中”、推进“四个创新”、突出“四个重点”、达到“四个目标”、实现“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五个四”的总体思路,开始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探索之路。2008年起,根据省、市关于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新要求,南湖区委、区政府派员赴重庆等地,就土地流转和土地股分制创新等内容,扎扎实实地学习调研了七天,尔后结合该区实际,启动了以“两分两换”为重点内容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综合考虑规划定位、产业基础、区位环境等因素,确定了七星、余新和大桥三个镇作为“两分两换”试点,力求通过典型示范,摸索规律,完善思路,提炼经验,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2009年7月27日,嘉兴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土地使用制度,推进“两分两换”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认真抓好落实。南湖区以此为契机,以大力开展“统筹城乡突破年”活动为抓手,提出了万人进镇,万亩招商、万元千斤、万人就业的“四个万”和“七个新突破”的总体思路,着力在“两新”工程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村管理新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在农村“两分两换”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确定了从五个镇原有1573个自然村,逐步压缩居民点,形成了目前的“5+18+44”新市镇、新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点布局规划和建设目标。
三、把握土地“两分两换”试点模式度的三个要点
该区围绕“两分两换”试点、“两新”工程建设等重点,先后制定出台了基础设施配套、商业网点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城乡文化建设等30多个政策性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统筹城乡工作政策体系。围绕城乡运行体制机制建设,对土地市场化及资金平衡、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农民跨村建房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围绕农村金融改革,探索开展农村住房担保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参与新社区建设。他们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试点原则,把农民意愿作为试点的立足点,采取宣传发动、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听取群众意见,试点的乡镇群众参与热情都比较高。搞好试点,他们把握好三个要点:
一是“两分两换”收益有保障,百姓可接受。2007年下半年,南湖区七星镇乐进村村民沈珍寿把自家的10亩承包地流转了以后,无需回到田间耕作。流转费每亩以700元为基数,以后每年递增50元。而在流转以前,除去耕田、打药、肥料、种子费、灌溉费、人工费等,留下口粮,一年每亩纯收入也就三四百元。”据了解,七星镇对于土地流转费的补助,考虑到流转的奖励,在享受一般政策基础上再给予每亩500元一次性的奖励,土地青苗补偿费以200元/亩支付,若今后遇土地征用,则按征用时政策补足。若遇粮食价格暴涨,按每亩每年560市斤晚稻谷乘以当年价格计算。“对于两种方法,农户可以自选,这使得农户土地经营权收益得到充分保障。”南湖区七星镇副镇长祁水琴如是说。
在“两分两换”实施过程中,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突出了农民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土地流转以后,七星镇农民参保还得到了政府的补助。政策认定的人口,按16周岁以上补助12000元、16周岁以下补助4000元的标准进行“参保”补助;60周岁以上农民一次性办理城镇居民社会保险手续,次月起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的农民直接按城镇居民缴费基数办理年度缴纳手续,解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从政策上保证了“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除了把承包田流转外,农民沈珍寿还把家里的宅基地也转换成了城镇房产,他家五口人,按照政府的标准可以置换260平方米,他一共置换了240平方米的城镇房产和20平方米的产业用房,后者在2年后交房时按6元/平方米/月标准实行保底分红。据了解,在农村住宅置换城镇房产方面,七星镇原则上采用集中公寓房安置。考虑到农户实际需求,以“原来的老房子评估拆掉后,宅基地要复垦。
二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政府可承受。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在该市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会议上曾指出,根据试点情况,在具体操作中,可“两分两换”,也可“一分一换”,两换可在一起,也可分开进行。就置换而言,可在村域、镇域内置换,也可以跨镇、进城置换,由于土地级差相对较高应以公寓式置换为主,新市镇应以异地自建、联排迁建为主。就搬迁而言,可整村搬迁也可零星集聚。就住房的建造形式而言,可由市镇投资开发公司统一建造公寓房,也可农民自建联体公寓房、排屋等等。目前该市13个“两分两换”试点已初步形成了形式多种、各具特色的推进模式。南湖区七星镇采取了农村住宅置换城镇房产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的“双置换”政策。姚庄镇,由于67.5%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80%以上的农村住房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两分两换”只是进行了农村住房置换城市房产,没有实施承包地置换社会保障,先解决农民的集中居住问题,突出了新市镇的集聚功能,把集镇所在村的农村社区纳入新市镇建设规划内容。在龙翔街道,老百姓选择最多的是统筹统建房安置,当地政府努力转变和加强农民造房质量意识,着力在新社区建设规划布局方面下功夫。
在土地流转的运作方面,嘉兴的试点一般都有相关的操作主体。如姚庄镇的姚庄新市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七星镇的绿舟公司以及后来由嘉城集团出资80%、南湖区政府出资20%共同投资注册5亿元的七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这解决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两分两换”试点工作的融资主体和资金问题,从而建立了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体制和机制。“‘两分两换’有四条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农民权益:坚持依法办事,积极稳妥推进;坚持科学规划,节约集约发展;坚持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在做法上,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好规划;创新推进模式,允许各个地方自己按照实际去创新;注重政策配套;突出农民主体,尊重农民意愿,并采取试点先行。虽然各区、各乡镇的区位条件、经济实力、工作基础和民情风俗等存在差异,但都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积极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试点路子,总体朝“两分两换”的目标前行。
三是土地规模经营效益大增,发展可持续。伴随着土地流转的进行,在嘉兴各县区“两分两换”的试点乡镇,农业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也在积极进行。为降低土地流转后的滞留成本,确保待招商、尚未长期开发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完成粮食生产目标,对已流转的土地,七星镇一方面与粮食大户和蔬菜种植户签订土地季节性承包协议,并新建立市一级蔬菜基地200亩,稳定了粮食生产,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另一方面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招商,现已有4家客商落户,注册资金1200万元,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经营土地面积1035亩,流转土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嘉兴市玉粮农产品有限公司是七星镇引入的规模经营者之一。“第一次租了314亩流转出的土地,合同期限为20年,至2028年。农户手中持有的承包经营权证书有效,但具体的界址已经没有了,只是按证书上的数字,换取租金、股金、保障金。在“两分两换”过程中,嘉兴提出,保障流转的土地用于农业用地,就是国家的耕地红线绝对不能碰。在流转大户钟玉良租种的流转地中,250亩是葡萄,30亩是黄桃,其余是草莓。镇里对承包大户的要求是必须搞农业项目,土地不能用做别的用途。为了保证产品达到优质高产,钟玉良高薪请来技术专家进行指导。他说:“如果种水稻一亩地最多赚三四百元,而规模经营经济作物每亩销售收入预计在1.2万—1.3万元,人工费,肥料,租金等每年的成本估算在5000元左右。第一年可能见不到收益,两三年肯定能见到”。钟玉良介绍,他种植的特早熟葡萄品种,最早6月中旬就可上市,他的公司还解决不少“两分两换”农户的就业问题。“农忙时,50岁以上的老人还可以到这里工作,长期的员工有30人左右,高峰期有80人,都是当地农民。”
关于流转受让方和市镇开发公司收益比较:从事农业用地,按亩均流转价600元,出让价元/亩;在确保农用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用地规划,对宅基地集聚流转出来的土地,按户均(过去户均1亩)0.5亩计算,每户减少0.5亩,即置换出0.5亩(2户1亩),一户“两分两换”市镇开发公司投入成本30-40万元,即置换出的一亩成本为60-80万元,指标调整、用地规划报批后,可拍挂价在120-345万元/亩,亩均可收益60-265万元。
南湖区利用流转出的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做法,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第一是通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操作流转的土地。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一方面发布相关信息,为有流转意愿的老百姓和需要土地的投资商牵线搭桥,另一方面还规范、服务和管理土地的流转市场。老百姓比较放心,金融部门也觉得比较规范,融资、投资开发等也会相对容易。
第二是通过大量培养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来促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发展。今年以来,嘉兴就农业方面出台了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配套等九个政策。
第三是政策引导。通过实施现有农业的发展规划,引导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调整,走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
四、新政策助推了土地“两分两换”
对土地集中流转100亩以上,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允许其在流转土地范围内按流转面积千分之五左右的比例使用,作为设施农用地。除此之外,还有如下新政策:
一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由市镇投资开发公司对规模经营主体应支付的流转费和生产经营货款进行担保。
二是鼓励在市镇集中居住区开发物业管理、社区公益服务等岗位,为置换入住市镇集中居住区的农民解决就业问题。
三是建立起财政资金为导向,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
四是金融创新。金融支持方式上提出3种方式。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把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纳入信用等级评定范围,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实行综合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新成立的市镇投资开发公司,要对规模经营主体应支付的流转费和生产经营贷款进行担保。同时,要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方式,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五是提出解决就业途径。对“两分两换”中已放弃或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员,新政要求积极帮扶并妥善解决其就业问题。新政策提出要加强农民就业创业的技能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其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鼓励在市镇集中居住区开发物业管理、社区公益服务等岗位,为置换入住市镇集中居住区的农民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受让土地的规模经营主体吸纳流出户剩余劳动力,支持发展壮大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农业开发公司、农庄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就业持续增收创造条件。
六是完善社会保障。对以租赁或入股形式长期(10年以上)全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在其按相关文件规定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时,可选择按城镇居民缴费基数缴费,给予对应的财政补贴。今后如流转土地被征用或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按有关规定给予衔接计算。为确保这些人员的保障落实到位,县(市 、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于每个月的上旬将全部流转土地的农户信息登记造册,报送劳动保障部门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
七是确定搬迁安置形式。结合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化新社区建设,新政策要求在搬迁安置形式上采取三为主一控制,即原则上主、副中心城市城区和开发区以公寓房为主,新市镇中心区域以公寓房和联排房为主,属于城乡一体化新社区的以联排房为主。同时,利用规划审批和经济杠杆,控制独立式房屋的建造数量。
八是确保资金平衡。新政策要求要精心制定实施方案,科学制定置换政策,量力而行选择置换模式,努力降低成本,确定资金平衡。为此,新政策提出: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起财政资金为导向,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对以“换地方”自建方式安置的农户,鼓励以联排房为主,由农户自行承担建造费用及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费。在新市镇中心区域建造公寓房的同时,可考虑建设一批小高层或高层住宅。同时,积极探索节约集约的土地指标用于发展二三产业,以获取更多的土地收益,用于中长期平“两分两换”农房建设资金。
五、南湖区土地“两分两换”试点取得的成效
一是“两分两换”试点顺利。目前,南湖区七星镇已通过银行融资9.5亿元,已完成投资9.11亿元。所属5个村已全面启动“两分两换”试点,已完成房产置换签约1773户,土地流转签约1099户,置换社会保障签约1391户,在建公寓房5190套。
二是“两新”工程建设加快。目前,该区累计启动现代新市镇社区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在建数44个,累计竣工农房2088户(不含“两分两换”、拆迁安置公寓房建设),已累计完成新社区基础设施投资1.26亿元。区财政已下拨专项补助资金2277万元。
三是农业招商及土地流转取得突破。组建招商队伍,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农业招商。每年举办统筹城乡(现代农业招商)项目推介会,吸引了一大批客商前来考察洽谈。去年该区已有17个农业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额达23.97亿元、外资7555万美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机制,组建了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站、所),强化对土地流转的引导、监管和服务。在“两分两换”试点的带动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
四是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重点推广“万元千斤”种植模式,助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该区农业专业合作社共68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55家,2009年实现产值17.13亿元,引进现代农业发展主体38家,完成农业生产性投入5.1亿元。
五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得到深化。为配合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两分两换”土地流转和被征地农民的培训,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加强村级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调整完善信息平台和服务内容,加强就业服务和就业推荐。2009年新增就业岗位12521人,其中转移农村劳动力6300人,基本满足了土地流转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需求。
六是农村集约集聚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通过加快推进“两分两换”试点和“两新”工程建设,该区农村集约集聚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在新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促进了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迈进。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有序推进,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民建房杂乱无序、公共服务配套难、宅基地占地多的现象。坚持规划引领集群,完善工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总体规划,从平台建设、要素配置、政策保障等方面引导工业进一步向园区集聚发展。
六、考察后的几点启示
在嘉兴市,特别是南湖区“两分两换”试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利用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两分两换三不变”这个载体,结合农村小城镇和村居(新市镇和新社区)布局规划与建设,思路的变化是从过去的土地整理、镇村容貌的改善(特别是杆线下地)、新农村布点与建设,到现在的提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战略的提出,可以说早于我们县几个年头。实事求是地说,我县的区位优势比不过南湖,经济发展水平尤其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其一半左右,县域经济总量(按人口折算后)不足其六分之一,但他们创新早、套路新、试点快、变化大,经验的确值得学习,也值得我们思考,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主要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路决定出路,关键是如何找准思路。思路从哪里来,需要学习,需要创新,需要我们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这个实际,去超前思考、精心谋化,需要我们的领导者和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谋部门,站在全国大局,立足本县看本县,跳出本地看外地,内明外看谋思路,有了思路奔出路,而不能一味地在本看干,一味地照外地学,而是既要拿来,又要思考改善,为我所用。
二是领导重视是关键,关键是如何取得领导重视。我们所考察的南湖区,从市到区到镇村,领导都重视“两分两换”,特别是市委书记陈德荣去年光到南湖区的余新镇考察、开会就达40多次,区委书记每月都要召开一次区域统筹工作汇报会,涉及区直30个部门,四套班子成员全部挂钩到镇、到村、到部门。今年嘉兴市委书记提出自己只抓三件事,其中之一就是以“两分两换”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建设工作。我们认为,将考察情况特别是考察后打算,以及做好本项工作的计划和方案,要及时向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取得领导的认可与支持。与此同时,还要做好本县的试点调查摸底,确定好3个试点乡镇的试点村居和试点地块。通过宣传,让群众知晓、理解和认可,积极参与此项工作。领导重视了,基础工作做好了,群众支持参与了,这才是我们抓好试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三是思想解放重要,关键是要真的解放思想。土地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制度,其根本是稳定农村承包关系,给农民吃下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生活的定心丸。宅基地更是长期不变的农民使用、组级所有的生存资料。如何在不违反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土地流转等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集中规模高效地发展新型农业,集聚舒适美观地住在新农村,既是一个理论探讨的问题,更是一个勇于实践的课题。南湖区的“两分两换三不变”实践,证明了农村承包地面积增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生产方式转变了;农民宅基地集中了,农民建设发展的空间拓宽了,农民居住改善了,生活方式转变了,真正实现了以承包地换股、换租、换保障和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的愿望与目标。在考察之前,我们总是在思考,试点是否违法?能不能搞?而实质上,嘉兴市及南湖区的做法,既保障土地承包面积总量不变的这个大前提下,又集中整理出可以从事二三产业的宅基地搞建设,结合农村居住点和小城镇建设的新内容,整合了人力、物力、财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其实质就是发展新农业,建设新农村。“两分两换”试点可以说,政府有作为,农民得实惠,社会大发展。通过考察,我们认为,结合我县的情况,我们也可以试。
四是要抓试点,关键是要选择好点。我县近几年来,土地流转进展较快,特别是近年来农业招商工作的不断推进,如何将一户一组一村甚至更多农田、宅基地流转出来,集聚整理出来,让大户、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规模经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如何把空宅基地、零散村庄集聚搬迁出来,向中心村集居,都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计划在李口、众兴、王集三个乡镇先行试点,尔后面上推开。
泗阳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的调研与思考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发展和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年来,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市、县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力度,不断增加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网络延伸步伐不断加快,为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将我县农业信息化工作情况的调研与思考综合如下:
一、主要成效
我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提高了办事效率和透明度。一方面,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连接,实现了农业信息的快速传播。农业信息搜集、发布和传递有了更新、更快、更有效的途径,提高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农业信息网站把各种办事程序、审批程序放在信息网上,使农民群众随时上网查询,加强了政府与企业、农民的联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特别是从去年六月份开始,我县网上泗阳、农业网组建成立,并先后在王集、众兴等乡镇建立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老百姓通过平台在线向县、乡领导和涉农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县领导和各部门及时上网回复老百姓的问题,推动了网络问政工作。
第二、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观念和生产方式。过去农民的种植、养殖生产比较盲目,缺乏市场信息观念。随着近年来乡镇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的建立,不少农民纷纷通过这些平台获取农业致富信息指导种植、养殖和在网上发布供求信息,销售农产品。比如艳阳天、绿苑蔬菜等专业合作社,通过建立网站,利用网站发布产品销售信息,大大开拓了市场。
第三、提升了农经工作管理水平。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16
&&&& 二、基本做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领导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县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各镇、各部门也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去年以来,县政府先后发出了有关推进电子政务、农业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等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强调各级各部门要把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确保领导力量、资金投入、宣传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等措施落实到位。近期,我县计划出台有关“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各类信息服务平台”的文件,对建立包括农业信息平台的各类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进行具体部署。
(二)完善网络设施,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目前,我县信息化网络基础已基本形成,并逐步由乡镇向村组拓展、延伸。几年来,我县先后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科技信息网农业信息服务网站,通过不断改版升级,使网站内容不断完善充实,信息量不断增加,信息的质量、时效性和实用性不断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只有传到基层,才能发挥作用,基层信息服务站是传播的主要载体,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投入,先后在16个乡镇建立了基层信息服务站,共添置电脑50余台及一批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设备,基本达到了“五个一”的标准,即有一间专用房、有一名专职或兼职信息员、有一套信息服务设备、有一条电话专用线、有一套信息服务制度,为实现“网络到镇、信息到村”打下了扎实基础。
这些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极大地整合了农业信息资源,使农民可通过电视、手机短信、电话、网站平台等各种信息化手段获取到有关农业科技种植、养殖和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对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农业生产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采取各种形式,抓好信息员培训
&&&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认识是关键,队伍是根本。没有一支高素质、稳定的队伍,抓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成了一名空话。因此,我们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几年来,我们在县直农口部门、各乡镇和村建立了一支300人的农业信息员队伍,明确了信息员的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同时,全县先后举办了2期500多人次的信息员培训班,有效地提高了信息员的业务水平。同时,我们还利用“农业信息服务网”和乡镇信息服务站(点),免费为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约有4000人(次)参加各类信息化培训。通过培训学习,他们都能基本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有的还会利用农业信息技术进行产品开发、电子商务,在服务“三农”、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业信息化进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 一是信息采集面窄,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目前,我县农业信息的开发和应用还存在着农民信息知识水平低,信息开发采集点少,信息应用覆盖面窄,信息交流渠道少,信息利用效率低等信息“软件”上的不足。
&&&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村信息设施落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投入硬件资金和意识缺乏等“硬件”上的不足。
&&& 三是涉农部门还没有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涉农信息由不同部门归口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服务管理机制,各部门和各单位分别依靠各自独立、相对薄弱、不尽规范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标准不够统一,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尚不能得到充分共享。
&&& 四是农业信息体系整体服务水平不高。现有的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人才不足,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传统媒体与信息网络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使信息服务难以形成整体优势。
&&& &四、工作对策
&&&& 一要强化政府的信息化意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农业又是经营风险高、经营收益相对较低且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的产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助,各级各部门应提高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意义的认识,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积极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并不断充实和更新网络的内容,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支持。对于涉农网站应该充实农业信息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信息检索系统;对于县乡两级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应以县乡政府或农业技术部门为主建立政府扶持的网站,用于农业信息的普及、推广和宣传指导。这样可以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为众多分散经营的农民提供必要的农业信息和技术支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 二要重视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充实农业信息网络的内容,提高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水平。要集中掌握网络技术、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使农业信息的使用者能够在农业信息网络上随时查找到所需的相关信息,能够通过农业信息网络向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咨询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疑难问题,从而把我县的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成真正为“三农”服务的技术平台。
&&&& &三要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应该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使信息真正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 四要千方百计利用信息化的成果,发展我县 “信息化、数字化”农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在目前情况下,确实有较多的困难,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要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利用信息化的发展成果。农民直接使用电脑网络成本高,存在操作技术缺乏、知识有限等困难,但乡镇、村和涉农部门可以对农业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后,再以宣传单、技术资料、电视、广播等形式传递给农民。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抓认识,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 农业信息不畅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我县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要卓有成效地开展农业信息知识宣传和教育,增强各部门及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对农业信息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以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发展市场农业。
(二)抓投入,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 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工程项目,必须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地发展。一方面要增加政府投入。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切实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三)抓建设,努力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
一是成立县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按照不低于农业部要求的“五个一”标准,建设县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依托县农业信息网,以农业信息中心为技术支撑把县农业信息网办成我县农业信息发布的平台和为农服务的窗口。
二是完善乡镇级信息服务站和村级信息服务点。在完善好16个乡镇基层信息服务站(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有基础的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基地、种养专业大户等经济主体中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实现信息网络村村通,有效解决网络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工作制度。针对当前我县缺乏农业信息化建设复合型人才的现状,需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农村信息技术培训的投入,通过培养培训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方法,建立一支既精通农业科技又擅长信息技术应用的农业信息专家队伍。此外,我县按照省市要求,在全县开展第二、三阶段的农村中青年信息能力培训,重点在农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以及村干部中培养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员队伍。并通过加强信息收集、传播方法、信息稿件的撰写和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水平、网络应用基础常识等方面的培训,使信息员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使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基本覆盖全部行政村。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农业信息工作制度化、常规化。
关于我县食用菌产业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食用菌作为一种营养丰富、保健作用强的农产品,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而且它多以农作物秸秆、籽皮、穗轴等废弃物为原料,费省效宏,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入世以后,市场空间更大,前景更广阔。近几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我县的食用菌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一)关于品种、面积、产量。最近,据不完全统计,我县17个乡镇、场的245个行政村(居),有55个村(居)种植食用菌,占行政村(居)数的22%,食用菌种植面积达6905万平方尺,产量14439万斤,品种有:双孢菇、平菇、香菇、草菇、杏鲍菇等6个品种。其中种植双孢菇的行政村(居)43个,占食用菌种植村(居)总数的77.8%,双孢菇种植面积6097万平方尺,占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总数的88.3%,双孢菇种植产量11975万斤,占全县食用菌产量的83.8%;平菇种植行政村(居)8个,面积370万平方尺,占总面积5.4%,产量1310万斤,占总产量9.2%;草菇种植行政村(居)4个,面积300万平方尺,占总面积4.4%,产量517万斤,占总产量3.6%;香菇种植行政村2个,分别为王集镇徐渡村、三庄乡邵道村,种植总量50万袋,产量120万斤;杏鲍菇1个村,为众兴镇民主村,面积120万平方尺,产量360万斤。
(二)关于产量。我县双孢菇产量因规模种植与小作坊种植以及菇农技术有着一定的差距,一般为每平方米18-20斤,高标为25斤,即每平方尺2-2.2斤,高标为2.8斤。生产总成本亦因规模种植与菇农技术关联较大,集约型生产的成本为每平方尺2元,非集约型为每平方尺3元。
(三)关于投入与产出比。投入总成本一般每平方米27元,按均价2.3元/斤,产出按每平方米20斤,产出为46元,每平方米利润19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1.7。按高标产出每平方米25斤计算,产出为57.5元,每平方米利润30.5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2.1,总体上投入产出比为1:1.7-2.1。
(四)关于保本点。保本点受品种、产量和市场价格的影响,总体上看,我县双孢菇的产量在18-20斤/平方米,平均价格2.3元/斤,一般来说,双孢菇保本点为2元/斤(大多数生产企业可以达到),生产技术条件好的保本点为1.5元/斤(绝大多数生产企业达不到)。
二、存在问题
从我县情况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菇种老化,产品质量档次低;二是种植品种单一,中高档品种少,特别是菇农实际操作技术性差,影响了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三是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对产业带动能力较弱;四是经销队伍小,食用菌生产合作社“统”的功能差,抵御市场价格等风险能力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带着这些问题。
三、几点建议
根据我们赴外地考察食用菌生产、加工与销售的相关情况,结合对我县目前食用菌生产现况的调研,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抓好培训,向产量要效益,提升产品竞争力。
河南、安徽等地每平方米产菇40斤左右,我县爱园镇每平方米18斤左右,王集在16斤左右,产生如此差距,除了品种、品相等问题外,熟练工人的操作也是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对我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广大农民进行实战性的培训,全方位提高单产,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抓好行业标准执行工作,提高产品质量。
一是依照食用菌菌种生产管理办法,抓好菌种生产的标准监督、管理,工商、农林等部门及时取缔非法制种企业。全县明确3-5户生产企业统一供种;二是抓好堆料生产标准,绝不能偷工减料;三是抓好生产厂房标准,保证生产的良好环境;四是抓好工人操作标准的执行,保证各个环节不出偏差。
三是抓好经纪人队伍建设,扩大销售市场。
一是抓好收购的奖励,让菇农和经销商建立良好关系,吸引外地客商进驻我县;二是抓好加工厂的奖励和补贴;三是抓好在沪、宁等地的直销点建立,稳定网络,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
四是抓好初级加工,抵御市场风险。
一是由种植大户购买设备,政府补贴,自我加工,自我贮存,待机销售;二是由经销大户购买设备,政府补贴,代加工或收购加工,有效调节价格;三是主要设备有烘干机和盐水菇腌制池,产品为盐水菇和干菇。
五是抓好品种多元化,延长生产时间,增加效益。
我县在7月份前后大部分种植户停产,根据外地经验,草菇自5月底堆料,6、7月份生产,每平方米可产10-20斤,单价在1.8-2.0元,打一个时间差,每平方米可增加效益30元左右,其下脚料又可作为双孢菇的基料。此间正是双孢菇备料期间,双孢菇7月份堆料,8月份进棚,9月底10月初产菇,利用暂时闲置场地、房屋、人员生产,降低了成本,使资源利用最大化。
六是抓好“统”的作用,发挥整体功能。
首先是采取自愿原则,把大部分生产者吸收到协会,在菌种采购、菌药采购、生产标准、市场建立、价格等方面统一运作,一致对外,实现资源、技术、市场、设备、资金共享;其次从政府扶持大户开始,并最终实现全县统一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以提高效益。
七是抓好行情监测,依托政府扶持。
遇价格低弥,市场疲软时,政府在资金上适当帮助扶持。一是由政府指定加工企业收购贮存;二是由协会指定加工企业代加工、代贮存、代销售,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
八是统一品牌,抓好深加工,提升县内外的知名度。
一是争取知名院校作为研发基地;二是争创“三级品牌”、“三名品牌”;三是打入知名连锁店。
九是市、县媒体对食用菌生产消费进行公益性宣传引导。
食用菌是营养丰实的保健农产品,农民称之为绿色食品,但这方面的宣传引导仍需不断加强,市、县有关媒体有必要开辟专栏,进行公益性宣传报道,引导人们重视食用菌的生产、加工、销售,不断做大做强我县食用菌产业。
泗阳食用菌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从上述九个方面引起重视,县委、县政府领导给予关注,并给予足够的政策、资金扶持,县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把食用菌产业链延伸拉长,切实保障做大基地、做强产业、致富农民。
关于我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的
调查与思考
近日,我们深入众兴镇、临河镇、南刘集乡、八集乡,就全县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进行专题调研,查找目前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健全完善有关制度,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努力形成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全县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和谐。
一、现状与问题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是群众非常关注,也是极易引发农村干部腐败,激化干群矛盾的问题。我县自税费改革以来,一直十分重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并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今年以来,先后组建了众兴镇大兴社区股份合作社和龙门社区股份合作社,各乡镇还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以农、工、商为一体的专业公司70个,促进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县村级集体资产总额为7457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898万元,非经营性资产6559万元;本年度筹集“一事一议”资金912.1万元;初步统计到9月底,全县有收益的村222 个,占总村数的90.2%,其中5-10万元的村 81个,占总村数32.9%,10万元以上的村22 个,占总村数的8.9%。但是,全县面上工作开展不够平衡,在部分村仍然存在制度不够完善,运作不够规范,管理尚不到位,资金管理较为混乱,资产处理不当等问题,个别镇村甚至引发了干群矛盾,影响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归纳起来,在少数乡镇或村居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
一是民主理财机制不健全。民主理财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本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经济活动进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过程,是保证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管理村内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村干部进行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据调查,全县246个村居,虽然都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但有相当一部分村存在民主理财小组没有很好履行职能,民主理财普遍流于形式。
二是财务公开不规范。当前,村务公开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做到真公开、及时公开,特别是群众非常关注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问题,没有认认真真地去公开,该公开的不公开,该透明的不透明,或者公开的内容空泛,避重就轻,致使广大群众难以了解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真实情况。我县的“3589”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在部分村只是写在墙上,尽管县里每年组织纪检、民政、农工三部门进行督查,但多数村仍然流于形式。
三是村级集体资金管理不规范。自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村级集体资金管理就未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改革前,都是乡镇农经站进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改革后,由于村级财务管理体制不顺,事业单位改革反复多次,农经队伍不稳定,截止目前,全县村级集体“一事一议”资金在乡镇财政所管理。村级集体发包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都由村干部自由使用,无人监督管理,导致村干部截留、挪用现象比较严重,不少镇村还引发群众信访问题。
(二)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不规范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
一是家底不清,台帐不全。调查发现,集体资产在集体财务帐上反映大多不全、不实。一是财务帐上反映的是资产总额,大多数村未建立明细帐核算,也未建立资产台帐,看不到有哪些资产以及管理、使用的情况;二是帐务核算上不及时,不准确,有的已报废或变卖,却未作账务处理,有的在帐外运行,未纳入帐内核算,造成集体资产帐实不符;三是资源性资产大多未作登记,家底不清。
二是实物性、资源性资产管理不规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田水利、道路、房屋等设施日渐增多,村集体耕地、渔塘、村办企业等承包经营项目增加,上述资产在发包和出租管理过程中,操作简单,主要由个别村干部说了算,即使开了会,个别干部也擅自变更集体决定合同不规范,有的无书面合同,有的合同要素不齐全,条款不明确,留下纠纷和矛盾的隐患,承包款回收不及时,承包款拖欠现象较多。
二、成因浅析
造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混乱的因素很多,从调查情况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乡镇政府普遍存在重完成任务,轻监督管理的片面思想,认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自己的事情,不想管、也不去管,村级干部法制观念不强,大多认为只要自己不贪污,用不着监督,个别甚至错误地以为监督就是整干部,致使基层监督工作停留在形式上。
二是规章制度不健全。各级出台的相关制度,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未认真的执行。目前各村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如村集体资源评估制度,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制度,村级工程建设及财产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制度等。
三是民主监督不到位。由于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有的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有的村理财小组成员碍于情面,或者怕得罪村干部,未能履行自己的职责,民主理财流于形式。乡镇监管力度薄弱,加上村的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自身的复杂性,导致村级财务问题查处难度大,除非村干部触犯法律或者触犯党纪,否则具体处理很困难。
四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去年市纪委、监察局、市农工办、财政局(【2008】11号)联合下文,明确了农经和财政两部门的工作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所明确的职能相互交差,缺乏明确的牵头主体,在管理中极易产生管理间隙,出现“两不管”现象,给村级财务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三、对策与建议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是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推进农村基层建设,改善党群关系,发展农村经济的推进器,必须认真加以完善,逐步提高,我们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各级领导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应当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县级农经部门应加强监督、指导、管理;乡镇党委政府要把抓好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上,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学习和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和村民要充分认识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对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加强民主监督,保障村民的利益,密切干群关系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理顺关系,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贯彻落实中纪发[2006]24号文件精神:“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规范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农经部门主要负责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建议市农办能起草《关于进一步规范镇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以市两办室的名义下发到各县区,明确县级农工办的管理职能,稳定农经队伍抓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职责。对属于村集体资金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资金,全部纳入村账核算,乡镇农经站设立专户进行统一监管,实行“双代管”制度,确保村级集体资金的安全运行,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是加强农村集体“三资”信息管理。县级财政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水平。各乡镇村实现财务电算化,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网络,实现县、乡网上数据传输,网上审计和网上监督。
四是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制。一要制定监管规程。本着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原则,建议我市尽快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运行程序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规范指导县、乡两级建立监察制度。二要强化民主理财。组织农村财会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年训,实行民主理财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指导各县区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加强财务公开检查。三要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实施“三年一轮审工程”,开展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农村财务专项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审计结果及时公开,形成“在监督下公开,在公开中监督;在指导下规范公开,在公开中加强指导”的良性态势,通过监督、指导确保农村集体“三资”的各项事务规范公开、及时公开、正常公开、重点公开。
突出职责履行 创新工作机制
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泗阳县共有16个乡镇1个场,246个行政村(居),2931个村民小组,农户17.79万户,农业人口70.55万人,农村劳动力27.62万个。
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要求,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着力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管理,助推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有效地保障了全县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主要做法
(一)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方面
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情况。<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仿宋_GB年2月,我县在爱园镇开展土地二轮承包确权发证试点,至3月底,全县完成土地二轮承包确权发证工作,全县612个农业行政村,直接顺延承包期565个,占总村数的92.32%,22.5万农户领取了县政府制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承包期30年<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仿宋_GB年宿迁区划调整,我县划出5个乡镇,目前尚有农户17.79万户,经营权证到户率达到98%。
二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情况。9,各乡镇也成立由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乡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1111
三是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设情况。截至10月底,全县今年新增流转土地49.38万亩,规模经营面积35.85万亩。为了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全县16个乡镇全部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所有行政村成立流转服务站,形成了土地流转网络。
此外,我县还建立“县农村土地流转中心+乡镇土地流转超市+村级土地流转连锁店”模式,在县行政服务中心成立县级土地流转有形市场,设立专门窗口,专人办公,电子屏幕上滚动显示流转信息。参与流转双方协调、规范合同等,构建不断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信息发布制度》、《备案审查制度》、《调解裁决制度》,有效地规范土地流转信息的收集、登记、发布,以及流转合同的签订、执行和纠纷的协调处理。
(二)关于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方面
今年,我县按照市减负办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减负工作,主要做法有“五点”:
一是创新“三个一“监管程序,坚持“三个不准”。在减负工作中,按照宿办发[2009]60号《关于切实做好2009年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要求,积极做好减负工作。全县各村在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议事时,各乡镇提前介入,由一名乡镇领导到会议现场,进行工作监督,并承担工作责任。做到摄一张议事现场照片,录一张村民代表表决像,录一盘议事全过程录音。严格做好村民代表的议事工作,要求达到“三个不准”:一是除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之外,任何地方、任何部门都不准乱开口子向农民乱收费,不准借生产、服务之名强行收费,不准超标准收费;二是已经组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乡村,不准以其它理由和形式再要求农民出钱、出物和出工;三是除遇防洪抢险等紧急任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临时动用农村劳力外,任何地方和部门均不准无偿动用农村劳力。
二是抓好预算审核关。我们要求全县各乡镇,严格按照市委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做好“三个一”监管程序的同时,做好今年农民负担方案的预算关、审核关、批准关,达到不超标准,负担总额低于去年,并对困难群体落实减免,全县农民负担方案得到市减办的批准。今年全县一事一议筹资预算总额1339.1万元,人平18.98元,一事一议筹劳预算为195.39万个,自愿以资代劳工日为141.35万个,金额1123.79万元,单价7.95元/工日。据统计,目前全县一事一议已筹资1029.7万元。
三是收费行为做到“四个规范”。一是规范征收主体。涉农收费必须由具备征收资格的工作人员负责征收,一事一议筹资和以资代劳款必须由乡镇农经服务中心代收代管,经营服务性收费必须由提供服务的部门负责征收。二是规范征收办法。在收费过程中,严禁搭车收费,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形式组织“小分队”到农户家中扒粮抬物,严禁以粗暴方式对待农民群众。三是规范票据使用。向农民收取一事一议筹资、以资代劳款使用农民负担专用票据,收取水利工程水费使用水利工程水费专用票据。四是规范公示制度。执行涉农收费公示制,采用广播、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将农户应缴的款项宣传到户、公布到户、通知到户,做到涉农收费项目、标准、范围三公开。新袁、王集等乡镇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中,坚持过细工作,把《自愿以资代劳签字表》进村入户签字后,与农民负担归户计算表一并报镇审核后,填发农民负担监督卡,并把卡全部免费发放到户。
四是筹资筹劳坚持“四个严格”。一是严格筹集使用范围。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在村范围内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务,可以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二是严格筹集限额。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实行上限控制,其中一事一议筹资每人每年不超过20元;一事一议筹劳每个劳动力每年原则上控制在5个工日左右,最高不超过8个。一事一议筹劳以出劳为主,实行以资代劳坚持村民自愿,严禁强制农民以资代劳,严禁全额以资代劳。以资代劳工价不超过8元。三是严格筹集程序。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必须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经上报批准和公示后执行。
五是生产经营和服务性收费坚持“六个字原则”。即坚持“自愿、低偿、有效”的六个字原则,实行谁受益、谁负担,先服务、后收费或边服务、边收费。农用水费由水利部门收取,使用省水利工程水费专用票据。杜绝只收费不服务或多收费、少服务及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等行为,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的减负政策温暖。
今年以来,县减负办共收处涉及农民负担的信访件3件,我们全部调查清楚,对反实的3件信访我们全部向信访人作了罚款和解释。
(三)关于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方面
从检查的情况看,今年全县共有50个村居有集体资产,资源等,对外出租和拍卖,各村都能广泛村民代表意见,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认真履行相关程序,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财务管理方面,各乡镇能按“3589”制度认真执行,及时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对财务管理薄弱村治理,各乡镇能按时、按质开展治理工作。到目前为止,仅有爱园镇、王集镇、卢集镇正在治理当中,其它乡镇已全部完成,达到预期目的。总的来说,全县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良好。
二、取得成效
一是农村承包地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 FONT-FAMILY: 仿宋_GB年3月,我县农村承包地顺利进入第二轮顺延承包。承包期30年。目前,县、乡两级农经部门已正常做好管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土地流转和高效农业的强势推进,农村承包地向大户和企业流转成为趋势,如何规范流转、依法流转、有序流转、科学流转值得进一步探索。
二是涉及农民负担监管方面,全县已经形成县、乡、村、组、户“五级”监督管理体系。特别是今年创新“三个一”议事监管程序的实施,有效地杜绝假议事、议假事的现象。不议事,就不能筹资筹劳。同时,要求乡村组在织筹资筹劳时,必须向农户开具正式的农民负担专用票据,没有正式票据、农民负担监督卡又没有发到农户的,农民有权拒缴,有权举报。
三是涉及农村集体资产与村级财务方面,实行谁举债谁负责,谁在任谁负责。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做好村“三务”公开的监督管理,保障村集体资产不流失,不损失。
此外,今年提出在2010年前,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要达到10万元的目标。截至今年6月底,我县已有70个村居创办了农、工、商等专业性公司。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全县农村重点工作“4+1”工程目标,县委、县政府实行一年两次考核奖惩。全县干群围绕大项目,做好“4+1”,冲刺总目标,全面争第一的工作氛围十分浓烈。
三、存在不足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全县绝大多数乡镇,能够按照省市县工作要求,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做好土地承包与流转工作,严格履行民主议事程序,不存在超范围超限额标准向农民筹资的问题,无“三乱”行为。没有发现有违反涉农税费、价格以及收费公示制和乡镇、村级、农村中小学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规定的行为。抓好农村集体财务的公开与管理,严格集体资产管理,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的有:
一是部分农民长期外出务工,不能及时履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义务,乡镇和村居干部感到工作难度比较大。
二是由于农民外出务工和进城就业不断增多,特别是高效农业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在土地流转的政策宣传和典型引导方面,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激励和扶持政策要进一步优化,流转工作要进一步细化,流转手续要进一步规范化。
三是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的快速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这支队伍,如何进一步加强培训,提升管理水平,需要认真地研究,并采取措施解决。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及其内部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合作社的带动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是个别乡镇的少数村没有实行村帐款乡代管制度。部分乡镇村级财务核算不够规范,据调研,全县目前尚有极少数村没有按照新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记账。
四、下一步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政策的宣传力度,将政策讲清说透,把政策交给群众,进一步争取群众在农村土地流转、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中的工作支持。
二是全力抓好工作督查。我办继续以“全面提升”为目标,全力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对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村级财务、农民负担等项工作进行年终检查。
三是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下一步,我办将协同县财政部门,按照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流程,抓好奖补项目设计与组织实施工作。
四是对当前农村土地与流转、农民负担以及农村财务与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查与研究,进一步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办法,促进全县农村经济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五是继续做好“村账乡管”工作,实现集体资产增值保值。
五、几点建议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内容十分广泛,纠风也十分必要。如何进一步有效地抓好纠风治理,发挥其效用性?特别是如何建立健全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的监控制度的研究?我办建议如下:
一是注意抓好“七性”。一是时间性。据了解,目前农村基层纠风治理工作,其工作要点与实施的制定大多在当年的六月份,从时间上看,已近全年的一半,即使发生了违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人和事,也显得纠风方案的制定与查处治理的滞后性。二是内容性。从目前纠风治理的项目内容看,有的牵头部门或者说主要治理部门,纠风治理的部门职责、职权不够宽,有的就根本不是牵头部门的事。在纠风治理项目的选定与牵头,协办部门的认定上存在着差异。三是针对性。作为县级纠风治理主管部门,应在当年或第二年年初,召开涉及纠风治理工作的相关党政部门和有关乡镇负责人会议,查找当年纠风治理的工作重点与目标任务,力求纠风治理有较强的针对性。四是操作性。纠风治理怎么纠、怎么治、怎么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并制定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抓好组织落实,保障涉及纠风治理的部门在工作中的可操作性。五是领导性。纠风治理是大事,涉及农村基层的方方面面,牵头和协办部门的领导一定要积极参与,抓好落实,真正发挥纠风治理工作的领导作用。六是参与性。纠风治理涉及各行各业,非治理牵头部门协办部门也要参与进来,一是宣传上参与,二是工作中监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他部门和群众的参与程度。七是效用性。纠风治理的目的绝不仅是作个检查、写个总结,更重要是发现治理经验,查找工作差距,改进工作作风,纠风治理的效用要得到切实的发挥与利用。
二是探索监控机制。农民群众的利益如何保障?一要建立领导机制。即县成立研究和解决损害农民利益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单位分管领导参加。乡镇也应成立此类组织。二要建立治理机制。切切实实解决部门和乡镇存在的有损农民利益的现实问题。不要求专题多,只要求治理的准,治理的实,治理的有效果。三要建立会办机制。年中,县级纠风机构,可以就部门或乡镇存在的突出的纠风问题,召集相关部门的分管领导和业务科长,进行会办,解决实际问题。四要建立纠风信息反馈机制。各部门各单位,都应该定期或不定期上报纠风情况,特别是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要畅通信息渠道,发动群众和单位举报,实行有奖举报,真正把部门和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反映出来,并解决掉。五要建立纠风责任追究机制。对单位和部门存在的突出问题查处不力的,应该追究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和单位纪委书记的责任。六要建立问题公示机制。对据不上报问题,据不查处问题,据不整改问题的单位和责任人,县纠风机构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在全县媒体进行公示,让不做纠风工作的单位和个人无立足之地。
关于我县农村从业人员收入状况的
调查与思考
泗阳县委农工办&&& 庄建飞
在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不良影响渐近减弱、经济发展渐近恢复利好的新形势下,全国的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正在逐步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一些部分农民洗脚着衣,进入大中城市务工,以产业工人的身份在城里生活。同时,也有大量在家务农的群众,亦由自然村落逐步向小城镇或县城聚居,以各类企业职工身份或自主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式在小城镇工作和生活着。可以说,目前农村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的数量已逐渐减少,在我们所调研的众兴镇5个村居19923位村民中,仅有1176人,占总人口的5.9%,占劳动力总数的19.8%,其中的周庄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仅占居劳动力的13.5%。
针对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现实情况,近日,我办安排专人,赴众兴镇凌城、孙李、周庄、西康、前进等5个村居,进行实地调查,通过和村居干部、群众以及部分企业主的走访、座谈,结合近月来对村级集体经济收情况的调研资料分析,我们力求从当前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从业人员构成情况及收入状况等的变化和差异中,进一步明晰当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思路,当前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趋势,以及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和解决的有效途径。
现将我县的调研情况归纳如下:
一、调研的一组数据
根据调研统计,我们得出去年我县农村从业人员收入状况的一些数据,主要的有:
1、村居集体经济收入方面。众兴镇5个村居,2008年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合计15.78万元,村均5.26万元,空白村为周庄村。集体经济收入最多的为凌城村10万元,最少的为孙李村,仅0.18万元。
2、村居人均纯收入方面。5个村居平均为7152元,最低为凌城村6000元,次低为孙李村6700元,最高为前进居8060元。5个村居均超过去年全县平均值。
3、年未村居民人口数。5个村居去年年未人口数为19923人,村均3985人,最少的为孙李村2729人,次少为城郊周庄居1785人。(人均耕地不足已0.5亩)。
4、村居私营企业数。5个村居共有私营企业14家,村均2.8家。空白村为孙李村,最多的为城郊西康居,次多的为城郊前进居。
私营企业收入情况。5个村居14家企业去年累计收入为333万元,企均66.6万元,收入最多的为凌城村砖瓦厂160万元,其他村居在50万元-75万元之间,孙李村为零。
5、个体经营户数。5个村居共有个体经营户数676户,村均135.2户,最少的为孙李村,仅9户,次少的为凌城村12户,均离城区较远。最多的为城郊前进居,达450户,次多的为城郊西康居,为180户。676户经营户去年总经营收入720万元,村均144万元,户均1.06万元。
6、农村知识分子。5个村居共有农村知识分子59人,村均11.8人,最多的为城郊前进居、西康居,分别为21人、20人,最少的为周庄居,仅3人。
知识分子收入。59人年均收入为138.4万元,人均2.34万元,人均最多的为前进居,达3万元,最少的为孙李村,达2.09万元。
7、外出务工人员。5个村居共外出务工1088人,村均217.6人,最多的为孙李村320人,最少的为周庄居,仅128人。本年1088人外出务工者收入为1676万元,人均1.54万元。5个村居中,外出务工者收入最高的为西康居1.8万元,低的为凌城村,达1.4万元,其他3个村居均在1.1万元左右。
8、村干部人数。5个村居共有村干部41人,村均8.2人,仅孙李为9人,其余均为8人。
村干部收入方面(干部报酬方面)。41名村干部,收入为17.92万元,人均4370元,各村居大多在4300元-4500之间。
村干部家庭收入方面。41名村干部家庭收入之和为112万元,村均22.4万元,人均2.73万元。村干部家庭收入多的村居为城郊西康居、前进居,分别为31万元、30万元。少的村居为农村的凌城村、孙李村,分别为12万元、14万元。
村干部户均收入多的为西康居、前进居,分别为4.37万元、3.75万元,少的为凌城村、孙李村,在1.5万元左右。
9、农业劳动者方面。5个村居单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总和为1176人,村均235.2人,最少的为城郊周庄居96人,次少为城郊西康居、前进居,均为150人,多的为孙李村、凌城村,分别为480人、300人。
农村劳动者收入方面。1176人收入总和为318.8万元,村均63.76万元,人均2710.9元。收入多的为凌城村、孙李村,达3000元、3125元,少的为前进居、西康,均在1666元,主要原因为耕地面积少。
10、乡村企业劳动者。5个村居共955人,村均191人,少的为孙李村、凌城村,为60人,最多的为前进居410人,次多为西康居320人。
乡村企业劳动者收入方面。955人收入总和为898.4万元,村均179.6万元,人均9407.3元,人均收入低的为凌城村,人均6666元,人均收入高的为前进、周庄、西康居,分别为9756元、9600元、9375元。
11、兼业人员。5个村居兼业人员为1385人,村均277人,最少的为西康居30人,最多的为前进居480人。
兼业人员收入。1385人收入总和为1343万元,村268.6万元,人均9696.8元,最少的为周庄居,人均6000元,最多的为西康居,达24000元,其他均在人均10000元左右。
12、其他人员。5个村居为540人,村均108人,人均收入为2.38万元。
二、调研的几个推论
一是城郊村居干部经济意识强,善于闯市场。根据我们调查,县城郊的西康、前进、周庄三个居委会,从居党支部书记,到副职干部,不仅善于抓村居集体经济收入,还抓好家庭经济收入。有的村居支部书记,一年家庭收入15万元,有的村居就比较低,大多在1万元-2万元之间。前进居、西康居支书,不仅有门面房收入,还有跑运输的收入。
二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从业人员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聚集,城郊村居情况更为明显。以西康村为例,农业劳动人数150人,仅占总人口的4%;从从事二、三产业和兼业人员占总人口的24%,比例明显高于农业劳动人口。从业人员明显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随着土地的可自由流转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民被从田间“解放”出来了,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而是进入工业企业从事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以及相关服务型行业。在农村已经逐渐形成“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服务企业”的农村新型产业化结构。
三是农业产业化改变了农民的收入方式、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西康村有24%的人口从事经营和务工活动,他们通过工资和经营所得获得劳动报酬,并通过市场采购生活资料,通过城镇基础设施享受生活。有部分村民通过土地有偿流转获得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成本,不必一家一户承担卖粮、卖菜的市场风险,生产效率和收益获得提高。一些生活必须品如粮食、肉、菜,则可以通过购买来完成。有不少农民行有小车,家有电脑,楼房,身穿西服,进入餐厅消费。
四是务工人员多集中于低技术含量岗位,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普遍较低。西康村93%的务工人员从事着拼接、组装、家政等职业,这些职业的技术含量较低,工资收入也较低。真正从事经营和较高技术含量职业的人数比例仅占总人口的7%左右,比率非常低,对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五是村集体经济收入较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我们调研的五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为15、78万元,村均收入3.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其中,凌城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周庄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又反映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各村集体经济总量较低和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村居集体服务村民的作用将很难体现。
六是发现一些几多几少、几高几低现象。①城郊村居农民土地少,但收入高。农村居民人均土地多,但收入低。②城郊村居干部家庭收入高,农村干部家庭收入低,而且收入的途径相对较多。③城郊村居企业多,农村村居企业少,有的甚至为零。④城郊村居农民综合收入多,农村村居农民综合收入少。⑤城效村居集体经济收入多,农村村居集体经济收入的少,有的仅为0.18万元,有的还为零收入。⑥农村知识分子收入相对稳定,高于一般外出务工者,高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⑦城郊村居个体经营户多,收入高,农村村居个体经营户少,收入低。⑧城郊村居人均纯收入高,农村村居人均纯收入低。
调研的结论:要增加村居民收入(含集体经济收入),解放干群思想,创优发展环境,提供就业空间,加大技能培训,发展乡村企业,加快、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与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进程都是关键性的一着。
三、调研的几点思考
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我们产生一些思考,农村的人往哪里去?农民的钱从哪里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最急需做什么?基层党支部与村居委员会怎么去抓好新农村建设,让新一代的农民由脱贫走向致富,迈向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主要的有三点思考:
第一,千重要,万重要,促进一方发展,一班人的思想解放最重要。
从调查的情况看,基层党政组织一班人的思想是否真正解放?是否真正把精力用在为民着想、为民谋利、为民谋发展上是一个关键性问题,有的村居干部思想解放,有较强的经济意识和发展思路,村居集体收入增加,如临河镇小店村,近二年由负债几十万元,到村集体积累60多万元,由穷变富,由乱变治,一把手的思想是否解放,是否有力是关键。这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有极少数村居书记固步自封,谈发展无一点财力,谈工作无一点能力,只是“维持会领头成员”而已。
第二,千落实,万落实,抓当前工作,增加村居经济、人民收入是最大的落实。主要抓好以下三点: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势必要求农业生产走高技术、规模化道路。
随着从业人员不断向二、三产业聚集,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不断减少,人民生活必须的粮食、蔬菜、禽蛋、肉类需求不断提升等现实问题都要求,农业生产不再是单纯的靠天吃饭,而是必须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连片流转,以发展设施蔬菜、规模化养殖,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和收益,力求保证农副产品产量和质量。
二是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即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农村的家庭保障功能因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劳动力外了务工而持续削弱。因此要在农村逐步完善乡村救灾制度,分类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医疗社会保险、合作医疗,发展多种形式的民间扶贫济困活动,发展乡村慈善公益事业,推动农村商业保险发展。只有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农村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
三是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提高村集体服务农民的功能。
发展村级经济,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第一要盘活现有的村级旧厂房和建设用地等丰量资产,及时出租或自己启用,增加集体收入。第二要积极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兴办发展项目。第三要要把原属集体的各类资产经营好。第四要要切实加强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通过加强管理,抑制非正常开支,来发展和巩固集体经济。第五要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推进“三大合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
第三,千道理,万道理,做优“四全”工程,提高劳动力技能,富裕一方百姓是最大的硬道理。
在农村,除了上学的和老人之外,准确地说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仅占人口的40%左右,而且随着农村现代化的不断提升,以及农村土地流车与规模经营的不断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三来一加”步伐的不断加快,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已成为必然的发展潮流。如何把当前的农村劳动力“四全”好,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课题。当前,主要应该抓好以下四点:
一是立足当地产业特色,做好“四全”工作规划。要针对一个乡镇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布局优势、发展趋势、流通业态,制定好一个县区、一个张乡镇农村劳动力“四全”工程的基础工作,包括发展规划、当年计划等,做到工作有针对性、有目标性、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是在现有劳动力技能培训机制与渠道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企业机制,淘汰机制,把政府客观组织培训与市场信息有序调节结合起来,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为“我”能培训,既完成培训的数量,更有应该达到的培训质量和应有实操作际技能与社会使用的效果。
三是注意抓好“两头”培训。一是农村贫困群体劳动技能的培训,二是农村有致富带头作用的“能力”培训,包括当今所说的“富二代”素质培训。抓好“两头”,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全面。
四是抓好“回流”经济的“载入”与放大。外出务工只是学技术、求工钱,期望生活更富足。但是,外出人员学到的技术,赚到可以创业的资本,回乡创业、回城居住、回城消费又是一个必然的规律。所以,就县、乡两级的劳动主管部门,必须重视此项“回流”工程,政府应从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制定鼓励“回流”人员优惠政策,让“回流”人员带着技术与资金回乡,把技术与资本投放在县、乡的创业园区,让外出“回流”人员由打工者变创业者,由民工变老板,切实增强“草根”经济的发展后劲。
处置公共突发事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各种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许多应急管理制度。近年来,我县也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对制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突发事件处置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尚未形成。
  二是一些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够充分、有力。
  三是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等制度、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有的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得到控制。
  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公众的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有待提高。
  二、突发事件处置的基本思路
  首先是重在预防,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从制度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消除风险隐患。突发事件的演变一般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可控的,只要措施得力、应对有方,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是完全可能的。因此,突发事件处置要把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作为处置的重要目的和出发点。
  其次,要充分授予有关部门应的急处置权力,又对其权力行使进行规范。突发事件往往严重威胁、危害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了及时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需要赋予有关部门必要的处置权力,坚持效率优先,充分各部门的主导作用,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协调指挥各种社会力量。
  再次,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和保护相统一。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社会危害性,政府固然负有统一领导、组织处置突发事件应对的主要职责,同时社会公众也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不仅需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参与有关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还需要其履行特定义务。因此,应对突发事件时,应依法对有关单位和个人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和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等方面服从指挥、提供协助、给予配合、必要时采取先行处置措施的法定义务进行规定。
  第四,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实行统一的领导体制,整合各种力量,是提高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效率的根本举措。要逐步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体制。
  三、突发事件处置的制度措施
  建立健全有效的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准备制度,是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基础。
  第一,建立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责任制度
  各级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制定、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并严格予以执行;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危险源、危险区域的监控,并责令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政府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危险源、危险区域;所有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事故隐患,掌握并及时处理本单位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问题;县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调解处理可能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矛盾纠纷。
  第二,教育训练制度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整合应急资源,建立或者确定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与非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合作,联合培训、联合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的能力;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政府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各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
  第三,经费、物资、科研保障制度
  政府应当采取财政措施,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完善物资储备保障制度,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为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工作提供物资、资金、技术支持和捐赠;大力发展保险事业,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
  第四、应急处置与救援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面力量,依法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避免其发展为特别严重的事件,努力减轻和消除其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害。
  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当针对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二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人员救助、事态控制、公共设施和公众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措施。
  三是,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依法采取强制隔离当事人、封锁有关场所和道路、控制有关区域和设施、加强对核心机关和单位的警卫等措施;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时,公安机关还可以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
当前农业保险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开展农业保险三年多来,市、县、乡三级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主要问题
1、基层干群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积极性不高,宣传不够投入,部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政策了解不多,有的认为年份好,农作物长势不错,保不保险无所谓,有的认为参加了保险,遇到灾害就应该全额理赔。少数农村干部认为,农业保险是保险公司的事,与己无关。
2、农业保险工作机制不够完善。目前在实际操作中主要的是农业保险承保理赔流程较多,时间较长,财政补贴保费不足能及时足额到位,大灾基金基数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费的快速赔付。
3、能繁母猪赔付高和小额保费收取难的问题亟待解决。就我市而言,能繁母猪赔付居高不下,有的县此项赔付70万元。同时保费的收取额度较小及收费次数较多,客观上加大了保费收取难度。
4、法律法规的缺失。这是农业保险工作推广的软肋。目前,开展的农业保险工作主要依据是《农业法》和《保险法》以及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存在法律真空。
二、对策建议
1、积极试行小额贷款保险,促进高效农业发展。建议省农险办与省扶贫办等部门会商,制定出台小额贷款保险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重点对与农村小额信款相关的农业保险给予更大比例的保费补贴,将贷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纳入财政补贴范围,进一步畅通信贷渠道,重点解决农村小额贷款“出口”问题。在农村小额贷款信贷审批环节,建议将农户保质质押纳入有效担保险范围,从而让发展高效农业的农户获得信贷支持。
2、优选农村商业保险险种,适度推进“以险养险”。建议省农险办会同有关保险公司,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优选适合乡村农业保险员代理的农村商业保险险种,制定管理办法,在保费收取、理赔和手续费提取等方面给倾斜,调动保险公司和基层农险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大“以险养险”力度。
3、尽快实施流程再造,较短时间方便群众。现有的能繁母猪赔付到位至少需一个月时间,小麦和水稻的赔付时间也很长,建议省农险办组织研究,改造现有工作流程,精简中间环节,尽可能地缩短赔付时间,取信于民,方便群众生产生活。
4、加强业务培训交流,提高理论实践水平。建议省农险办经常组织含理论和实践等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参观考察等活动,主要安排市、县农险办业务同志参加,以不断开拓视野,提高业务水平,以适应农业保险工作不断深入。
5、起草制定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议省农险办与省有关保险公司,组织开展农业保险法律法规调研起草工作。通过立法,对现行农业保险的性质、保障范围、经营原则以及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界定、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参与主体、收益主体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加以明确。
6、建立健全新型农业保险机制。农业保险在实际工作推进中,应该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多层次的农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以及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与转移机制,以适应农业保险的需要,满足农民的愿望。
泗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目前,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做到了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方法、有措施,实现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量扩张、效益提高、实力增强,保障了我县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基本情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繁荣农村经济是核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关键。近年来,我县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和实现形式,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机制,拓宽发展渠道,使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有了新的发展。2009年上半年全县246个村居中集体收入达100万元以上的村2个,5万元以上的村49个,占总村数的19.9%,1-5万元的村92个,占总村数的37.3%,0-1万元的村74个,占总村数的30%,零收入的村31个,占总村数的12%。庄圩、里仁、爱园、穿城、三庄、南刘集、八集、高渡、新袁、农场等10个乡镇场95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破零,占总村数的38.6%。
目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已摆在全县干群面前的首要课题,要想发展好村级集体经济,必须先提高对村级集体债务问题的科学认识,准确界定债务属存量债务还是增量债务,对存量债务要严格区分良性债务和不良债务,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村级债务进行化解,切实减轻村集体经济发展负担。归纳我县村级集体债务形成主要有兴办村办企业、“两专一基”、垫交农户税费、修建村级公益事业等方面。税费改革以来,全县通过债务主体置换、资源抵债、划转降债、盘活资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五保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