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小米充电宝坏了怎么修真是一门坏生意吗

疯狂的充电宝:一门好生意or一场闹剧?
摘要:共享充电宝的风口起于今年清明节前后。据公开数据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短短10天时间就内有5笔融资、超过20家机构入局,总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
  这年头,只要和共享搭上关系,就能够走上资本腾飞的快车道,这是资本的贪婪与狂热。就共享充电宝而言,虽然充电需求的确存在,但在需求低频化、技术变革和消费安全等现实挑战下,要将共享充电宝打造成为下一个共享单车般的项目,并不容易。  不管怎样,资本算是又造了一个新风口,不管最终的盈利模式如何,这场战争已经开始,或像共享单车一样硝烟不断,亦或更加惨烈。  一夜之间,共享充电宝火了。既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意外的是,没想到平时随身携带的充电宝也能成为继汽车、单车之后新的共享对象。情理之中的是,共享经济领域似乎从一开始就不是创业者的舞台,更像是资本方竞相追逐的市场。尤其在国内共享经济异常火爆的当下,投资人正在积极寻找下一个突破口。这时候,无论共享后面加上什么词缀都会被资本方关注、追逐,瞬间追跑至风口。不是共享充电宝,也会是其他共享X。  01  共享经济的又一个风口来了?  共享充电宝的风口起于今年清明节前后。据公开数据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短短10天时间就内有5笔融资、超过20家机构入局,总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  5月5日,聚美优品高调宣布以3亿元人民币收购共享充电宝企业深圳街电科技有限公司股权。CEO陈欧宣称这是其亲自抓的一个项目,并表示:“聚美优品对该项目的投资无上限,未来3个月内,将继续注入几十亿的资金。”随即,王思聪在其朋友圈发了一句“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娱乐区纪检委与为自己代言的明星CEO的你来我往,成功将共享充电宝推上了全网热议话题,其百度指数瞬间飙升。  今日(5月9日)早间,共享充电宝行业内三家企业“小电”、“Hi电”、“非常电”几乎同时发布了最新的融资消息。其中“Hi电”宣布在4月中旬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小电”则宣布在5月初完成了B轮3.5亿元融资(小电科技38天内完成3轮融资,累计融资超4.5亿人民币,是充电宝行业内至今拿到融资额数量最多、最快的公司),“非常电”宣布获得早驰数百万元种子轮融资。  据不完全统计,在刚刚过去的4月和5月初,共享充电宝吸引了数十家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其中,公开披露融资的有12家、融资金额近12亿元,这个数额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获得融资额的近5倍;参与投资机构近50家。投资人包括IDG、金沙江创投、元璟资本、SIG、高瓴资本、鼎晖投资、众为资本和昆仲资本等。BAT中的两家已经入局,腾讯成为“小电”的战略投资方,“来电科技”也已和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信用免押金服务。  可以说,共享充电宝在融资速度和规模上已经远远超过去风口上的前辈们。  02  为何引来资本的疯狂涌入?  从共享充电宝本身来看。  首先,电能是基础,这是个百亿级别的市场。手机、平板、手表、笔记本电脑等小型用电设备需要移动充电解决方案。随着用电设备数量的增加,共享充电宝来电能够在多场景,通过多产品形态提供电能移动网络的解决方案,是一个电能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 。  其次,充电宝是刚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移动设备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3亿,每天大概有10亿多次充电行为,其中有1亿多次发生在除了家、办公室之外的区域里。这就是创业者眼里共享充电宝背后倚赖的极大的市场空间。随着5G的开发,流量速度越来越快、价格越来越低廉,人们对流量的使用也将更加频繁,手机电量的消耗也会更快。这时,如果可以实现充电宝的“随取随还”,就将大大提升手机的使用体验,人们也就可以随时随地用流量来视频、通话、打游戏等等。  再次,相比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产品成本低、客单价、运营成本等都低。这就意味着在同等市场费用下,充电宝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铺开更大的市场。  最重要的是,回收成本周期短。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算了一笔账:目前,充电宝每天流转率为0.7-0.8次,单日收益平均约2元,充电宝成本大约在90元一台,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一个机柜的整体成本(包括充电宝、运营成本、维修成本等)大约在4500元左右,不出半年就回本了,加上收取的100元押金,也为丢失损坏提供了保障。而对于一辆共享单车来说,回本的周期至少是3-4个月。  当然,投资人蜂拥而至,并不是为这些,事实上,以上各方面本身尚且存在质疑。  资本涌进共享充电宝背后最大的逻辑在于对线下流量的抢占。  如前数据,2017年中国移动设备用户数已经超过了13亿,放眼全球,预计到2021年,手机用户数将达到55亿。而伴随着手机应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手机的依赖将愈发严重,线下流量的价值不言而喻。  占据更多的线下流量意味着对用户大数据的积淀,对大数据的积淀又意味着对线下支付场景的把控更具优势。当共享充电宝抢占了足够多的线下流量时,广告的精准投放也将打开新的想象空间;未来,也许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将变得更加多元,对于其附加服务的探索空间也会更大。  此外,“创业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风险越大,利润越大”这句话更吸引投资人。朱啸虎投资滴滴200万美金,最终能够换回几千万,“找独角兽”是朱啸虎的目标,饿了么、滴滴成功了,百姓网、拉手网却没有成为行业领先者,但在最初每个项目都有机会,就好比腾讯投资了摩拜,但有腾讯股份的滴滴又投资OfO,投资者不会放弃一点机会,尤其是在时下热门的共享经济。谁投的企业成为“独角兽”,谁也将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佳话。  投资人很焦虑。这么多年来,O2O到微商经济、从P2P到IP热潮、从网红经济到直播、短视频等,互联网领域多少独角兽都错过了,但幸好现在还有共享经济,有滴滴、摩拜、ofo在前,当前即便是亏,谁也不愿意再错过下一个独角兽。  03  质疑:真的是高频、刚需吗?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简单了解一下共享充电宝的商业模式。按照运作模式,共享充电宝大概分为三类:  一是以来电为代表的移动场景、移动共享模式,在医院、商场、机场、车站等人流量较大的场所放置共享设备,用户可以在其中一个地点取用,再去另一个地点归还;  一是以街电为代表的固定场景、移动共享模式,在咖啡厅、餐厅、KTV、酒吧等小型场所放置共享设备,用户在同一地点进行充电宝的租赁和归还;  一是以“小电”为代表的固定场景、固定共享模式,直接在桌面上放置固定的充电宝和数据线接口,用户坐下后可以立即进行付费充电,不需要交付押金。  借取方式各家大同小异:扫码—注册—付款—借出—归还,整个流程和共享单车差不多。收费标准一般为前0.5-1小时免费,超过时间每小时收费1元。初次借用时,大多需要支付100元押金。  先说刚需问题,仅从移动设备用户数据上看,是刚需。但一个更重要的现实是:在没有共享充电前,这7%的需求就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解决,用户可以在外找到充电需求。目前从我们自身的使用规律来看,我们在出行之前,通常会做两手准备,一是尽量充满电,二是带个轻便的充电宝。  移动充和应急充是共享充电宝瞄准的两类使用场景,但在这两种场景中使用,要满足的条件有三:一是正好急需充电,二是没带充电宝或充电器,三是愿意付钱,前两条是很随机的情况,而最后一条又非常主观,这都不是企业能够控制的。  使用场景在实际体验中也有颇多尴尬。在来电为代表的移动场景、移动共享模式下,用户需要满大街去寻找租赁和归还的柜台,通过注册、交纳押金、扫码支付等方式进行充电,实际上要花费额外的操作成本;在以街电为代表的固定场景、移动共享模式下,用户如果单纯是为了寻找充电宝,则需要进咖啡店、餐饮店等进行额外的消费,又或者有些店主会免费提供充电线和充电接口,根本不需要接入共享充电宝;在小电这类直接将充电宝固定在桌面上的模式,则需要用户在同一张桌子前停留较长的时间,这就排除了许多水吧、快餐店等讲究“翻台率”的商家——商家和用户都希望“吃完就走”,而不是为了充电做额外的停留。  因此,这几种模式下充电宝的使用率和闲置率是否能维持在保持盈利的平衡点,还需要进一步论证。以共享充电宝当前的押金解锁、以小时计费模式来综合计算,其并不比消费者自己购买一个可以多次重复使用的充电宝划算。  当然,市场是可以培养的,用户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迅雷创始人程浩就表示,当全北京城的每一条街道都是共享单车时,就没有人会自己买自行车了,同理,如果未来的商场、街道、车站、餐厅都铺满了共享充电宝设备,那人们也就不需要自带充电宝了。小电创始人唐永波更加乐观,当共享充电宝做到北京150万台,全国4000万台时,就能实现人人都不用带充电宝的效果。他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将会陆续有一批城市实现这一目标。但是,他们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技术,共享充电宝本身的技术含量,以及科技的发展。  虽然来电科技创始人再三强调自己拥有30多项专利,但在大众眼里,充电宝的技术壁垒并不高。何况,再有技术含量的充电宝也并非不能复制,来电用充电柜,别人可以换成桌面式、吸附式,不过是把充电宝放在了不同的包装盒里。  共享充电宝最大的威胁在于技术变革,这几乎是共享充电宝的死穴。共享充电宝极可能被手机无线充电和快充技术等外行“杀死”。三星的部分手机即可使用非链接方式充电,三星最新发布的Galaxy S6和S6 Edge手机均支持无线充电技能,并且支撑多种无线充电技能——Qi无线充电、PMA无线充电以及WPC无线充电技能。苹果iPhone8也在近日确定搭载无线充电。去年底华为已宣布研发出了20秒充满电量的石墨烯锂电池。另据国内媒体报道,国内无线充电IC可于今年内实现手机批量供货,这就表明中国的智能手机市场将进入无线充电甚至是快充时代,充电几分钟通话几小时很快会成为标配,可别忘了那句很魔性的广告词“充电5分钟,通话两小时”。  这些新技术发展,对充电宝行业来说,是一场革命。就像早期智能手机常备数块电池,很快就被不可拆卸式电池消灭干净一样。未来,充电宝也必然退出舞台。  共享充电宝另一个大威胁在于它的不安全性。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充电宝本身产品质量问题,虽然市场经过多轮洗牌,行业的产品安全性显著提供,但仍然存在劣次品流出的可能,充电宝爆炸伤人的新闻并不少见。  二是共享充电宝平台对于用户信息的获取,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来进行保护。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事故,平台用户的个人信息、银行账号等隐私就将大告天下,更有甚者可以在充电宝里内置wifi、SIM卡、GPS等,这就会造成用户全方位的数据泄露。今年315上,就曝光了免费充电桩的猫腻:用户手机连接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充电桩,照片就被泄露,短信就被查看,账户就被消费,这一切都发生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消费信心的打击是巨大的,谁也无法确认,会不会有别用用心的人利用共享充电宝,私下提取用户智能手机内的信息。  总之,在企业和资本方看来,这可能是一个伟大的事业,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们随时可以掏出包里随身携带的充电宝,然后观望,最终会选择一家免费的产品去体验。  04  是下一个共享单车?还是资本的闹剧?  共享充电宝和共享单车的模式有很多相似之处:缴纳押金,分时计费等。但是从需求来看,共享单车让之前有单车的人可以放弃使用自己的单车,更让没有购买单车的人,会去使用单车,但共享充电,其对个人充电宝的替代性没有那么强。简言之,共享单车解决的是用户最后三公里的问题,可以说是大家的一种需求,它解决了之前没有被解决的问题,这是刚需问题。但共享充电宝并不属于高频刚需产品,它有太多随机,不可控,还与用户目前的习惯相悖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资本蜂拥至共享充电宝,一个直接原因是共享单车的成功。  诚如文章前面所说,共享经济更是投资人一展拳脚的领域。  资本更看重推高行业公司市场关注度与估值之后,在高点退出大赚一笔,这符合资本追逐高利润高回报的本性,资本不会去考虑对于所投资的项目长期的行业前瞻性,而是考虑如何更快的抢市场圈钱。  至少在投资人眼里,手机电池容量大增、快充技术、新能源充电技术等各种电池技术是黑天鹅事件,一时半会很难出现。可以说共享充电宝投资者是一种反向对赌思维,这种思维与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是逆势而行的,打的是时间差。  他们也基本被套路化了,都希望找到一个有效的投资渠道与项目快进快出获利,通过一个简单而高效的模式锁定高频需求,不断复制这种老套的无聊的资本游戏,却让当前科技领域的创业充满了嗜血而又投机的无趣气息。  而当前的资本方有一点是看清了,在当前的共享经济创业项目中,他们的力量比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更有效率,能推动线下共享类项目更快速的做大,所以资本的赌性与亢奋开始展露无疑,而且自认为如果迅速做到行业第一,赔率很低,因为滴滴就是成功的先例。  联想创投执行董事顾正斌就谈道:“如果不是资本进入,我们很可能不会如此早地讨论共享充电宝。这是一件比充电宝租赁更大的事。”  中国的企业与资本都不擅长进入到一个非原有经验的世界,于是不断在一个已有的熟悉的资本模式中不断的兜圈圈,而且即便当前的共享单车也远远还未到胜负落定或者说成功的时候。  它们的危机都在于重资产模式,并且都没有意识到资本驱动的生意会呈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数量型增长并不能带来质的提升与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反而带来不可控的成本黑洞以及给城市的环境污染与公共资源侵占带来巨大的负担,在这种非理性的由资本催生的巨婴型伪共享模式下,一旦烧钱投入终止,资金链一断,危机会很快浮现。  虽然大量的资金提供可以帮助大部分创业公司成功度过早期的困境,但资本的介入也意味着这些企业要快速地成长,而这样的成长是否适合所有的创业公司以及这些团队能否快速调整好自己的脚步,如这些充电宝创业公司,从几十人到几百人,管理者对下级的分配还能像之前一样面面俱到吗?一旦脚步踏错,就可能出现“易到”这样的危机,创始人被架空,早于滴滴的网约车平台反而被后来者超越。  另外,如滴滴这样的网约车平台,成为独角兽之后又该如何变革,除了企业扩大,并没能让它再上一个台阶,单论租车而言,这和计程车公司之间也就相差了一个互联网平台而已,没有办法利用好平台,资源被白白浪费,当初烧的钱又有什么意义?  还有一点比较麻烦的是,网约车、拼车到共享单车以及充电宝,几乎每一个项目都带着“共享经济”的外衣,一开始大家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是时代的变迁,对租车、租充电宝充满好奇,但是当资本方进入,战争一打响,蜂拥而至的产品铺设反而让普通人不明所以。比如,共享单车出了摩拜,又来了OfO,充电宝一下来电,一下又是街电,普通人一时之间根本判断不了它们到底有何区别,也不明白这些公司这到底是在比赛还是在正经地做生意。  最后,如果有一方提出免费使用,这条路就会一直走偏,吃瓜群众更觉得这就是一个笑话,等下一个共享风口出现,他们就可以隔岸观火,等出现免费使用的那一天再好好观摩你的产品。  充电宝在当下的好处是不可否认的,据说有公司实现收支平衡,这想必也是剩下的几家发愤图强的动力,然而在资本的帮助下它的未来会走到哪一步,是否会被快充和无线充电替代,目前还不得而知,投资方现在也没有长远的计划,反正都入局了,不如留待时间和市场去检验。
您必须才能发表留言!
互联网科技公司“奇思客”获千万美元级A轮融资
企业股权方案提供商“荒草地股权VC”获800万天使轮融资
程序化邮件直投服务平台“PebblePost”获1500万美元B轮融资
科技初创企业“LeoLabs”获4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室内地图和定位平台“LocusLabs”获350万美元A轮融资
为企业提供钟点工管理软件企业“WorkJam”获1200万美元B轮融资
服装租赁平台“多啦衣梦”获1200万美元A+轮融资
共享单车服务品牌“永安行”获数亿元A轮融资
会议活动平台“31会议”获4000万元A+轮融资
房地产综合门户及营销平台“楼盘网”获千万元Pre-A轮融资
共享单车平台“百拜单车”获A轮融资
共享单车平台“ofo”获4.5亿美元D轮融资
免费资讯服务平台“奖金网”获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
居家上门服务品牌“泰笛科技”获1.5亿元C轮融资
提供会议语音助手服务企业“Workfit”获55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印度公寓租赁服务平台“StayAbode”获天使轮融资
超融合基础设施初创公司“Diamanti”获1800万美元B轮融资
B2B物流公司“ BlackBuck”获3000万美元C轮融资
广告恢复平台初创公司“Uponit”获23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在线运输及货运交易平台“uShip”获2500万美元D轮融资
仓库业务代运营服务商“鲸仓科技”获6800万元A轮融资
智能腕带品牌“GYENNO One”获数千万A轮融资
人力资源运营移动APP“职行力”获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
O2O汽车保养平台“车发发”获1亿元A轮融资
可视化软件平台“优锘科技”获7200万A轮融资
本地化生鲜品质电商“原谷生鲜”获百万元天使轮融资
地产中介平台“我爱我家”被昆百大65亿元收购
开源代码解决方案企业“Fossa”获22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在线金融借贷平台“SoFi”获5亿美元战略融资
云通讯服务平台“Layer”获1500万美元B轮融资10天融3亿的共享充电宝:到底是泡沫还是好生意?|充电宝|充电|生意_新浪科技_新浪网
& 滚动新闻 &&正文
10天融3亿的共享充电宝:到底是泡沫还是好生意?
本文由新消费内参(微信ID:cychuangye)授权i黑马发布,作者龙猫君。共享充电宝的玩法与潜在玩法 根据公开资料,只是最近1个月,就有多达8家充电共享公司和3亿资金涌入市场,他们分别是: SIG 、红点投资、九合创投、飞毛腿董事长投资的来电科技 ;IDG资本、欣旺达、海翼投资的街电科技;金沙江创投、王刚、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投资的小电科技,同时很快就拿到了腾讯、元璟资本亿元B轮融资;巨人集团投资的畅充科技; 梅花天使、祥峰投资与高维资本投资的河马充电; 下面其实还可以写更多,可以说这个市场已经早早就进入到百电大战。 总体而言,目前的充电宝市场可以细分为三类商业模式与业态: 第一类是以来电科技为代表的线下机柜模式充电宝。简而言之,之前看过龙猫君前面文章的都知道,今年是自助终端元年,来电科技有点像是一个装满了移动充电宝的线下自助终端,你缴纳100元押金后,就可以带走充电宝,使用一元可以充电一次,累积上限花费是10元钱。龙猫君已经在深圳体验了来电科技产品。但是这种模式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就是总是会担心一旦走到一个没有归还点的地方就没有办法将充电宝还回去了,所以这对充电宝终端的布局密度有非常大的问题。 第二类模式是餐厅移动充电桩模式。这个模式与自助充电宝模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典型的餐厅、台球室、咖啡厅的固定场景。非常的便捷,也是一元扫码就可以充电,而且相对于大型充电柜要造价更加低廉,更容易比较快的回收成本。不过其真正的难度,我会在后面文章聊到。 第三类模式就是免费充电模式。相信每年春节回家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在火车站见到免费充电的充电桩,巨人集团投资的畅充模式就是专业提供免费充电桩的,然而你以为它是公益充电服务商么?此前央视315曾经报道过某些免费充电模式程序里暗藏着强行下载APP和广告推荐的程序。 所以,总结一下共享充电宝其实目前一共就是这三种业态的玩家。 靠什么盈利:金融+媒体可能是变现主要通道 从龙猫君之前写的文章,大家都知道龙猫君最近疯狂研究线下消费生态中。 很多人同样也会很好奇共享充电宝到底靠什么赚钱。 这里面有两种盈利模式的计算方式: 1 、 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盈利模式。相信经过这么多互联网水文的洗礼,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也就是按照该产品的成本,计算该产品一次性固定投入,接着计算每天的净收入,然后这些共享充电宝企业依靠每天充电收入来获得收入,按照一次一元的计算体系,大概一台设备半年内有望收回成本。这种模式也是最基础的成本-收入收益模式。 2、羊毛出在猪身上。这也是大家最愿意讲的故事,毕竟只有未来没有实现的东西才是看起来最有希望的东西。 放在共享充电宝身上就是两大潜在的营收点:押金与媒体营收。 押金收入非常容易理解,每台设备100块押金,光资金池沉淀带来的资产增值就是一笔可观营收,这也是资本们最梦寐以求的生意。 媒体模式也很好理解,今天大家都在等线下的新分众机会,而这些充电桩就是一个天然的可以线下线上交互的广告位,所以未来的逻辑肯定是卖广告。 共享充电宝们真正盈利的想法与主意是,依靠一次一块钱来维系共享充电宝硬件的投入,再依靠押金沉淀与媒体营收做规模化收入。依靠这两个梦想与故事去撬动VC的投入,完成全国的跑马圈地。 总体而言,共享充电宝们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那么除了上面的盈利空间,共享充电宝还有哪些潜在的盈利模式?龙猫君觉得,未来共享充电宝,尤其是柜式充电宝还会有一条新的商业模式,那就是售卖充电宝。 假设一个用户只要累积充电到若干次之后,例如累积充电50次再加上一定价格就可以买走充电宝,或者用户有默认选项将不再归还充电宝。 这样就将充电宝的模式成功由租的模式转为卖的模式与租的模式相结合,由于前面租的模式已经将该充电宝价值满足了,这个时候售卖的营收是纯利润收入。 所以这个时候,这些柜子和充电宝就成为大型充电宝的分销渠道,同时可以搭载销售充电线,而柜子本身可以成为媒介广告营销通道,让用户在取充电宝的过程中能够有广告营销的效果。 共享充电宝模式真正难点:运营与消费情境的截杀 如上文所说,到目前为止这个模式都是成立的。 但是一个模式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会有两种态度: 1、这肯定又是一个泡沫。所以选择性去忽视,甚至简单粗暴的直接不去研究与思考。 每个新生事物出来的时候,都会经历看不懂到慢慢可以看懂状态。 滴滴打车刚出现的时候,大家普遍觉得肯定活不久,但是做到今天,证明了其一定意义是一个成功商业模式,我们作为商业从业者,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好恶去判断商业本身,是一个基本的商业素养。 2、认为这是一个商业模型,所以立刻蜂拥而至,一窝蜂进入到这个市场。这也不可取,卡位意识固然很重要,但是每一段创业之前,先分析自身优势劣势。 这门生意,其实产品要求的技术壁垒并不高,充电宝的技术壁垒,龙猫君专业咨询过技术领域专家,开发起来并没有难度,即使某些家号称会有核心技术的产品,也难保3个月内会被抄袭,所以往往到产品壁垒不高的生意,对运营的壁垒要求却是极高的。 龙猫君与一位专业从事共享充电宝的地推人员交流发现,该地推人员最大的问题在于运营难度非常大: 首先,商家对于共享充电宝是不热心的。龙猫君以前也大量接触过餐饮商家,对于这些2B小商家而言,凡是不能带来额外营业收入反而需要耗费精力与维护的产品,商家就不热衷甚至是反感的。当初团购容易火,那是因为团购确实可以实在带来收入,所以对于2B小商家的真理就是,如果你能给我带来增量收入,我就可以考虑分给你一半。但是如果你总是从我存量收入里拿走一部分来优化我的效率,我是不允许的。 那位运营人员显然承认这一点,虽然充电宝企业答应会在充电收入中分成,但是没有一个商家感觉这个分成有意义。这点微薄的收入,还不够维护充电桩的成本,毕竟这个充电桩其实是需要占据桌面的空间的,同时还要防止损坏、丢失以及顾客的抱怨。 对于餐饮商家而言,这个店里除了吃饭是需要付钱的,其他服务理论值都应该是免费的,比如用户充电这样的事情,还需要收用户一块钱,很容易造成用户对餐厅的反感,所以在地推过程中,商家维护这个产品的心态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这恰好是所有充电宝运营商忽略的地方,与代驾这样的小桌卡不同,代驾广告一方面能够让用户喝酒,这其实是餐饮商家所希望带来的。但是充电宝除了需要维护,事实上跟商家客户带不来太好的价值,如果是商家免费提供,餐饮商家还会认为是一项增值服务,而现在的情况是用户需要付一块钱。这就跟一块钱餐具费最初收取的时候都是让用户反感了的。 这是其中一方面的难点,另一方面还要让餐饮这些渠道客户签排他性协议也是一个非常困难地行为。 从事过美团地推的人都会理解和明白,排他意味着资源的独占性。这位运营人员承认这往往会是中间最难的一步,但是如果这个渠道资源不是排他性,所有充电桩都可以进入,那自己的充电桩放在那儿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通过上面的分析,你其实发现这一门共享充电宝的生意,真实的难度是渠道运营的难度,怎么让商家同意你进入到这样的渠道,确实是这门充电宝生意最难的地方。 其次,纯粹的资金补贴是未必有效的。这门生意按照百电大战的逻辑,最终一定会变成O2O大战的模型,可能需要开启商家补贴模式。比如一台充电宝补贴给商家多少钱,但是这种补贴其实对于拉升C端需求是没有有意义的,因为商家自身是没有办法促进用户消费的,当用户没有对无电恐慌的时候,你不太可能强行鼓励用户一定要充一次电。 另外一端就是,会不会开启用户补贴模式。但是如果用户手机充满了电,你即使因为充电有补贴也不能教育用户养成每天到店里用共享充电宝的习惯。这就是这个生意真正困难的地方。 最后,由于这个模式是场景唤醒消费的模式。用户是没有一丁点品牌忠诚度的。一个商业模型投入了大量资产去做品牌营销,从而能够累积品牌端资产。但是共享充电宝本质是一个渠道生意,用户对品牌没有忠诚,用户更在意的是获取的便捷性。 所以这个时候你的产品设计的即使再完美,但在该餐厅环境下,没有其他品牌产品,我又需要充电的时候,我可能会被迫接受另一个产品设计更差的产品,而这个产品可能是运营在三四线城市不太知名的一个共享充电宝品牌。 相信经历过百团大战的人都明白,这门依靠地推的生意,是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与摩拜单车这些可以自主投放渠道的生意相比,充电宝看起来更轻,实际上面临的问题会更麻烦。 所以从概率上来说餐厅生意越好,越有多的客流的餐厅会越可能受到充电宝企业的补贴。 我相信,这才是充电宝企业们面临的真正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教育商家愿意维护和参与这个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 除了上面谈到的运营难度,还有另外一项威胁也不得不说,那就是不要忽视电池技术革命。虽然行业里的人普遍认为五年内电池技术很难有突破,但是技术革命这件事情到来永远是悄无声息的,所以对于共享充电宝的商家而言,最大的困境和难题就是充电的需求不再成为需求了。 最后是消费者的使用场景考核。龙猫君认为共享充电宝核心卖的是用户对无电的恐惧。这里面有两种场景,一种场景是还有电,但是非刚需防范性充电,这种应该基本是主流状态,另外一种是紧急用电。这两种状态下的用电场景是有很大差异化的,所以不同使用场景下,应该会产生不同商业模式,从应急性而言,机场、火车站是最合适场景,而餐厅场景下更多是恐惧型充电,毕竟没有人会为了充电去吃一顿饭,但是吃饭的场景下随机充电是有可能的。 总结:这是一门资本催生的基础租赁生意 前面已经说了模式与可能潜在的最大的问题,最后想说说自己对这件事的判断: 1、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很难一家独大,鉴于中国的餐厅分布情况以及购物中心的分布现状,肯定会涌现出非常多家并存局面的基础运营商,这样的租赁生意很难具备赢家通吃特点。所以区域性的运营商会各自占据自己的区域,而且谁先占据了渠道,再想把竞争对手赶出来用自己的充电宝系统,那就只能依靠补贴商家了。 2、小创业者还要不要进入?个人建议是,不要进入这个市场了。前天跟几个朋友交流,今天的中国创业已经进入到“选太子模式”。几家大的资本在项目很早期的时候进入,你即使占据了区域市场,从最终并购价值而言也不太大。想想团购网站一样的运营模式,你能卖的不过是商户渠道资源,这件事上应该在中国没有人可以超越美团点评,所以小创业者做这样重复性开拓市场的价值,可以看看当年做团购网站的下场,大部分以亏钱为结局。 3、 请不要叫这个模式为共享充电宝了。这根本不是共享模式,而是分次租赁生意。共享的本质是拥有所有权的个人用户让渡它的使用权给其他用户,是对社会闲散资源的利用。而充电宝是自己购置重型资产租赁给用户使用,所以请不要叫它共享充电宝,而是租赁充电宝。 这样的模式并不新鲜,也不是新鲜事物。早年在农业的大型农机产品上早就在实行按次付费的金融租赁模式了,只是那些是大宗商品的租赁,这个模式本质和电脑租赁,和办公空间租赁没有差别,只是充电宝和自行车刚好是一个高频租赁行为而已。 4 、所以,我最终看不很看好这个生意呢?从消费者角度而言,不是什么强刚需,但是只花一块钱应急也没有问题,毕竟成本更低,所以从生意角度而言勉强成立,但是到底多赚钱,多有想象力,我就不敢苟同了。毕竟资本们认为娃娃机是线下风口的时候,他们也可以砸一个亿在娃娃机上,然后告诉大家娃娃机生意逻辑是成立的,因为有些线下生意本身就是成立的,但是有多大创新、便利或者叫共享经济,龙猫君就实在不敢苟同了。总结起来就是,资本们选中了一个所谓赛道,然后重金砸它的规模而已,这样的模式都能成为创新和风口,那也真的只能说明,中国互联网创业已死,资本玩家永生。中国的创业真的如果进入到有钱就是创新的时代,那就真的是中国创业者的悲哀了。
当一种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温不火地存续了五年,这是否预示着它本质...
《白鹿原》的下线,不仅是对于诸多出品方,更是对电视剧观众的伤...
我是坚定地认为,在苹果执行规则的人考虑的因素中,收益并非他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充电宝会把手机充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