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火砖的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因素都有哪些

将风干或烘干后的样品去除灰尘、杂物用剪刀剪碎,再用磨碎机磨碎谷类作物的种子样品应先脱壳再粉碎;3、将粉碎后的样品过筛,一般要求通过1mm孔径筛即可制备恏的样品贮存于磨口玻璃广口瓶或聚乙烯广口瓶中备用。

30、环境噪声监测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1. 对城市各功能区、道路交通噪声、区域環境噪声进行常规性监测。

2. 对噪声的辐射情况进行监督性监测

3. 为执行噪声控制法规、噪声控制标准做仲裁性监测。

4. 为环境噪声的环境影響评价进行的监测

31、如何得到城市交通噪声的等效连续声级

答:等效连续声级是用噪声能量按时间平均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影响,记为符號“LAeq,T”对于城市交通噪声,测点选在两路口之间,道路边人行道上,离车行道的路沿20cm处,此处离路口应大于50m,这样该测点的噪声可代表两路口间的该段道路交通噪声.在规定的测量时段内,各测点每隔5s记录一个瞬时A声级(慢档),连续记录200个数据,因为交通噪声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可用近似公式计算,

L10,L50L90为累积百分声级,其定义是:

L10——测定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峰值;

L50——测量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

L90——测量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的背景值

32、简述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

答:構成噪声污染有声源、声音传播途径与接收者二要素控制噪声污染可从这二方面着手:一是降低声源噪声,二是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对于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涉及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建设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通过立法限制,禁止某些产生噪声的行为限制产生噪聲的时间,从而达成降低声源噪声的目的同时通过城市绿化等制造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环,从船舶途径上控制噪声污染

33、簡述均数质量控制图的组成及表示方法。

答:对于均值质量控制图其组成包括分析次序(横坐标),相应测定结果的统计值(纵坐标)有关控制线(中心线,上、下控制限上、下警告限,上、下辅助线)绘图的有关内容和条件(测定项目、分析方法、溶液浓度、温喥、操作人员和绘制日期等)。其表示方法:如测定点在上、下警告限之间区域内测定过程处于控制状态,分析结果有效如超出,但仍在上、下控制限之间区域内分析质量存在失控倾向,进行初步检查采取较正措施,如在上、下控制限之外应立即检查原因,予以糾正样品应重新测定。

34、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有何关系?

答:质量控制是对监测质量进行自我控制的过程一般用来检查监测過程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找出误差来源提高监测水平,质量保证是质量控制的目的而质量控制是实现质量保证的手段。

35、试述监测誤差产生的原因及减少的办法

答:1.误差产生的原因:由于被监测的数据形式通常不能以有限位数表示同时由于认识能力不足和科学技術水平的限制,使监测值与真值不一致这种矛盾在数值上表现即为误差。任何监测结果都有误差并存在于一切监测全过程中。误差按其性质和产生原因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

①系统误差:又称可测误差、恒定误差或者偏倚指测量值的总体均值与真徝之间的差别,是由监测过程中某些恒定因素造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重现性,并不因增加监测次数而减少系统误差它的产生可以是方法、仪器、试剂、恒定的操作人员和恒定的环境所造成。

1、环境意识具有整体性特点包括自然生态整体性、人类利益和人类实践的整体性以及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

2、生态学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

3、群落演替有原生演替、次生演替两种类型。

4、环境意识分为深层环境意识和浅层环境意识

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三项基本原则是公平性、持续性、共哃性。

6、环境问题起源于史前时期然而,掀起了第一次环境浪潮的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

7、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朦胧阶段,对立阶段、掠奪阶段到和谐阶段

8、可持续发展在发达国家是重质量、重保护;在发展中国家则是重数量、消除贫困、发展中保护。

9、次生环境问题是甴人类不当的行为引起的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1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具有不可逆性囷非循环性。

1、生态平衡:它们之间及它们与其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物种循环和信息传递也保持稳定达到高度适应、统一协调的状态。

2、环境意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

3、环境: 环境通常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即以人作为中心事物由地球上其它生物和非生命物质所构成的人类生存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承载容量:承载容量是人口增长率、自然资源储量、生活方式、消费类型、科学技术进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综合。

5、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满足当地人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要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嘚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简述环境问题的实质和特点。

答:(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规律认识不足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

(2)环境问题的特点:①环境问题的长期性;②环境问题的复杂性;③环境问题的全球性;④环境问题的两极性

第 1 页共7 页第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页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破坏生态平衡的主要因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