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 人民日报报企业创新,还有多少制度

人民日报:制度创新 完善现代治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三年来,改革站位高、察大势,“制度创新”始终注重顶层设计和配套衔接,综合部署“弹钢琴”,使一系列制度体系愈加成熟定型。以制度划定边界,让市场与政府各归其位,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制度超越”的关键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原标题:制度创新,完善现代治理金秋来临,《北京市实施〈居住证暂行条例〉办法》于10月正式落地。按照规定,在京居住6个月以上且符合在京有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就读条件之一的非京籍市民,可以申请领取居住证,符合条件者还可参与积分落户。以&居住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积分落户&打开更公平通道,让外来人口享受到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北京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动作,点燃了无数&北漂族&奋斗的梦想,也体现了国家逐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努力,成为这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制度创新的生动缩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聆听全面深化改革激荡的变革之声,&制度&堪称最响亮的音符。&制度设计&&制度建设&&制度安排&&制度完善&&制度保障&&制度衔接&&&学习总书记在各个场合的重要讲话,梳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历次会议的内容,&制度&从未像今天一样,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词;&制度创新&也从未像今天一样,成为牵动改革的牛鼻子。在传承中超越&&推动各方面制度的成熟定型,保障了公众利益,增强群众获得感;激活了改革动力,增强群众存在感;提升了治理能力,增强群众安全感一部中国改革史,也是一部制度变迁史。早在1992年,邓小平就曾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由此,中国的改革从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走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的全面探索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今天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以强化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到二〇二〇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的改革目标。&制度体系&&制度定型&,党的文献中首次出现的概念,让世界看到新一轮改革的制度取向。三年来,改革既取势、也取实,&制度创新&始终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抓大不放小&,密集推出了一系列宏观方案和细化规定。细览中央深改组审议的文件,既包括国资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价格机制改革等重大举措,也包括足球改革方案、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制度等具体安排,还包括自贸试验区、司法体制改革等试点方案。相关意见甫一通过,配套措施就紧跟出台。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成熟一项推进一项,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促动制度建设形成整体合力。三年来,改革站位高、察大势,&制度创新&始终注重顶层设计和配套衔接,综合部署&弹钢琴&,使一系列制度体系愈加成熟定型。改革不是单个领域体制的调整和修补,而是各方面体制与制度的创新;不是某个领域体制改革的单向推进,而是各领域、各层次的系统推进;不是止步于改革体制机制,而是要着眼于制度聚合与集成,形成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明。截至目前,中央深改组累计召开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近190份规则、方案、意见,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法治等多个领域,尽管内容各有侧重,但均着眼于织密制度之网,为改革搭建起制度框架。这一轮改革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制度抓手?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制度创新&?因为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高增长阶段已经过去,进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制度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无论是规范市场竞争,还是维护公平正义,都需要一套更加完整的制度。换句话说,要用制度建设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也要用制度建设发掘进一步改革的动力。各个领域的&制度成长&和&制度创新&,必须始终把握人民利益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制度保障人民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改革动力。这三年,制度创新释放出实实在在的红利,让群众收获&获得感&。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落户者实现了最基本的权利;新医改迈向纵深,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减轻了看病负担;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字当头,环境监测、环保督察大大强化,天更蓝了、水更清了&&新的制度,更加注重个体的幸福指数,使更多普通人从变化中对比今昔、增强信心。这三年,制度创新激发人民中蕴藏的改革伟力,让群众找到&存在感&。商事制度改革,变&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极大激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情;&负面清单制度&带来的理念变革,进一步激活了市场竞争;富有含金量的简政放权,为小微企业松绑,减少了交易成本&&新的制度,更加尊重群众的主体性,激发出群众中的潜力与活力。这三年,制度创新聚焦社会治理薄弱环节,让群众葆有&安全感&。司法体制改革瞄准制约司法能力、影响司法公信的环节发力,老百姓打官司更省心也更放心;公安执法程序与机制进一步规范,连查验身份证这样的细节都有了明文规定;社保与养老制度改革剑指公平性,企业退休职工的权益得到更充分保障&&新的制度,更加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夯实了群众对未来的清晰预期。&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这张时代大考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不畏险阻、攻坚克难,以制度建设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激发中国社会活力,增进全体人民福祉,这是全面深化改革不遗余力推进制度创新的深层逻辑。以法治促改革&&&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以制度为保障,让法治与改革相得益彰,成为十八大以来改革&制度超越&的重点日,一个法律人在微博上贴出一首诗:&从来治国凭圭臬,毕竟安邦靠准绳。神州金秋有盛会,重开法治又一春。&&盛会&,正是指当天闭幕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法治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法治与改革的关系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而改革和法治,正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进事业滚滚向前。以制度为保障,让法治与改革相得益彰,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获得&制度超越&的重点。正如观察家所言,今天改革要解决的问题,难度要超过此前30多年的改革。如果说当年的改革是先&破&后&立&,今天,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多元多变的价值理念,改革必须边&破&边&立&。&深水区&的艰巨任务,呼唤更成熟稳健的改革。2014年,中央深改组第二次全体会议首次提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一重要论断,鲜明指出了&改革&与&法治&辩证统一,使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一开始就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在实践中不断诠释着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法治解决了&轨道&问题,确保改革稳健。2014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立法法》的决定,&税收法定&正式确立。人们至今印象深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放开&二孩&后,这项政策并没有立即付诸实施,而是等待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相关法规的修订完成。可以说,身处全面依法治国的宏阔背景,无论是试点创新还是制度突破,彰显法治精神、获得法律授权、遵循法定程序成为改革的大前提。&于法有据&,既以法律为改革者撑腰,也防止&乱改&损害群众利益。法治回应了&动力&问题,打破改革羁绊。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33个县市区进行&三块地&改革试点,暂停实施《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相关条款。有法律学者评价:&改革不合理的制度,往往可能产生&违法改革&的纠结。&以制度创新破除制度限制,才能让改革既突破固有的限制,又实现持续的创新,避免出现&不改&的不担当,让改革蹄疾步稳、行稳致远。法治解决了&保障&问题,固化改革成果。简政放权的政府改革日渐深入,无论是行政审批权的下放,还是政府职能的调整,都需要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新四化&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信息化过程中的隐私权与知识产权问题,无不需要法治定规矩、划边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20多项制度成果,从厉行节约到党内监督,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补充。以法治固化改革成果,才能避免出现&拉抽屉&&翻烧饼&,持续释放出惠及民生的改革红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闭幕4天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把全会提出的190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这样一个细节也说明,法治本身就是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中,法治与改革相得益彰,形成&改革发展稳定&的铁三角,让全面深化改革踏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靠制度定边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以制度划定边界,让市场与政府各归其位,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制度超越&的关键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截至今年5月,全国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36%,废止规范性文件11073个,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从简政放权,到&三去一降一补&;从调节收入分配,到民营经济进入特许经营领域,&两只手&的密切协同、深入联动,回答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纵观国际经验,那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共同的一点是市场失灵、政府和市场关系紊乱。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以制度划定边界,让市场与政府各归其位,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创新的关键。在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中破题,让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好&而非&更多&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突围,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土地承包权&两权分离&的基础上,加入农村土地经营权构成&三权分离&;在商事制度改革中发力,从&零门槛&办公司到推行&三证合一&,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市场活力大大增加&&打造政府与市场的良性关系,就是以制度厘清二者边界,管住政府、激活市场。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降低电价、降低征信服务收费、落实收费目录清单&&日,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有了改革时间表、路线图,贯彻着让企业做得了主、让市场说了算的原则。国有企业是国之重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高管薪酬改革到加强国企党建,从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到加快战略性重组,不断夯实国有企业这一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中,一系列改革让更多人分享国企发展的红利。&放权市场&的制度创新,激发的是市场的活力。三年来,从土地流转改革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财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种种制度安排密集布局,有的侧重于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有的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更多的则体现于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搭建起规范市场与政府行为的立体体系。&政府限权&的制度创新,规范的是政府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改革的目标不是小政府、大市场,而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政府不是不作为,而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厘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要拿出&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该做什么;给出&负面清单&,明确企业不该干什么;理出&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怎么管市场&&&三张清单&,写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方向所在。有外国学者评价,中国的制度&结合了市场的灵活性与政府的控制力&,有着极大的成长空间。可以说,这正是我们制度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在此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有力推动着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更是人类制度文明的全新探索。从试点推全局&&&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以试点&识水性&,让点与面结合起来,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制度超越&的路径全面深化改革之风,吹活了上海自贸区这池春水。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合资道路运输公司、第一家独资游艇设计公司、第一家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独资医疗机构等&&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一系列&第一&纷纷落户。外媒称,这是上海继浦东开发开放之后又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自贸区更深层的期待。从投资管理到贸易监管、创新,上海自贸区已有35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而自贸区也成为开放新格局中的重要棋子。&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这样强调。以试点&识水性&,让点与面结合起来,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制度创新&的路径。从试点开始的&制度创新&,确保了改革的稳定性。有人说,中国内部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相差超过一百年&。这样的情况,让改革的推进尤须如&烹小鲜&一样精细。户籍制度改革,从中小城镇开始,推及全国多地,最后&包抄&特大型中心城市;医疗体制改革,从公立医院改革入手,从医保体制改革破题,最终形成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这样的路线图,让改革在有序、稳定的轨道上推进,防止激进的&休克疗法&损害公众利益。从试点开始的&制度创新&,确保了改革的操作性。以司法体制改革为例,先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等6个省市试点,试点面不断扩大,最终将在全国范围展开。同时,中央深改组在27次会议中有19次涉及司法改革的部署和贯彻,并发布了司法改革实施方案,保证了改革由点到面的推进。在探索中突围&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上升为制度成果&最终大范围铺开,这样的链条,降低了风险成本,让改革蹄疾步稳向前推进。改革行至中流、挺进深水区,最考验的是&识水性&。今天,&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逻辑并未过时,但注重协调和精准的顶层设计愈发清晰。全面深化改革的近三年时间里,在顶层推动与基层探索的互动中,一项项争论许久、充满风险阻力的改革,得以告别停滞、重新出发;一个个多年难有突破、实质进展缓慢的创新,得以冲破藩篱、形成机制。几十年前,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就曾预测:中国可能&有意识地、有节制地融合&中国与其他文明的长处,&其结果可能为人类文明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纵观世界历史,真正强大的国家,无一不是制度文明的集大成者。6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前半程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这个制度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后半程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只有顺应变革,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上的闭幕辞,道出了中国人对改革创新的理解,也道出了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方向。让全面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相辅相成,我们一定能够用制度护卫13亿人民的美好未来,为人类贡献更有价值的中国方案。(本报记者范正伟、李浩燃、张铁)《 人民日报》( 日01 版)
[责任编辑:索冰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您当前的位置 :
项目申请,有多少“潜规则”(关注?企业创新,还有多少“制度藩篱”②?项目篇)
 作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频道主编:杨雪
  资源分配不平衡
  非一线城市或不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获得项目支持的比例偏低
  -项目评审专家几乎成了“兄弟伙”,今年你拿一些,明年我拿一些,拿到项目的总是那些人那些企业
  调查中,四川、河南的企业普遍反映,我国科技资源的分配不够均衡,非一线城市或不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获得项目支持的比例偏低。以生物医药领域为例,成都一位企业家告诉记者,近年来,北京、上海拿到的生物医药科研项目几乎占大多数。
  “有关部门在生物医药科技项目评审时主要请北京的专家,项目编制是他们,评审还是他们,长久就成了‘兄弟伙’。”该企业家告诉记者,每次参加科技部、发改委的重大新药专项申请答辩,虽然答辩效果很好,但由于“圈子”中的人不熟悉西部的情况,他们必须做得好出一大截才可能分到一杯羹。
  这位企业家说,“兄弟伙”彼此都很熟,评审前基本已经打好招呼了,今年你拿一些,明年我拿一些,蛋糕就这样切来切去。“拿到项目的总是那些人那些企业,撑的撑死,饿的饿死。”
  针对优化科技资源分配问题,企业认为,科技项目评审应以实力论英雄。同时,应兼顾公平,也鼓励创新,可以尝试在不同城市设定相应的比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比例高一些,但一些相对偏远的城市也应该有一定的比例。“科技资源不能总是集中在某一个地域,某几个系统。”
  (本报记者喻思娈、余建斌、赵永新、冯华、蒋建科、刘诗瑶、谷业凯)
  《人民日报》( 日17版)
 【我要收藏】【】【】【】
&&视觉焦点
明星高颜值兄弟姐妹
细数姐弟恋的明星们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谢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大力支持。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第06版:今日福建
人民日报海外版
往期回顾 &
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
着力制度创新 助力企业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鸟瞰福州江心公园。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摄
  足不出户,就能申领税务发票并享受快递送票上门服务,这个和互联网购物一样方便的模式,如今也运用到纳税上。  李先生是福州一家从事户外用品销售公司的负责人。3月10日,他打开手机,登录福州国税O2O涉税事项办理中心,准备申领增值税专用发票。李先生注意到,这套发票申领系统,在选择发票领取方式时,多了一个“EMS快递送票上门”的服务,只需半天,他申领的发票就被快递送到了手上。    制度再造&为企业降成本  据《福建日报》报道,李先生享受的便利税务服务,发端于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的一项税务制度改革。  日,福州片区在福建省首创O2O办税模式,纳税人可用手机等终端,通过互联网申请涉税事项,申领的发票可通过快递物流送至纳税人手中。  这项率先在福州片区推行的改革,很快便推广开来。今年1月1日,福州全市范围开始实施O2O办税模式,用户快速增长。截至2月底,福州市共有485户次纳税人,通过网上申领了13.21万份发票,平均每天2200份。  “中心城区交通相对拥堵,纳税人更愿意上网领取发票。”福州国税局法规处处长范建立说,目前福建省有超过17万户被纳入增值税发票系统,O2O办税模式复制推广后,按照每月每户一次购票测算,全省一年可节约纳税人时间25.5万小时,节省交通费约204万元。  先行先试,是自贸区与生俱来的“基因”。按照国务院批复方案,“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福建自贸区的任务之一。如何转变?福州片区着力制度创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按照《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工作实施方案》,福州片区共拟定了3年113项体制机制创新试验任务。据福州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阮孝应介绍,挂牌第一年,福州片区共推进86项试验任务,目前已实施75项。经第三方机构评估,已推出54项体制创新举措,其中14项属全国首创。  这些创新举措,涵盖了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法治化和金融创新等多个领域:福州片区率先实行并已在全国推广的“一照一码”登记制度,让企业设立时间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缩短到1个工作日;“简化CEPA以及ECFA下货物进口原产地证书提交需求”及“放宽ECFA项下海运集装箱货物直接运输判定标准”这两项全国首创举措,已在沪、津、粤自贸区复制推广;“3A一掌通移动税务平台”“改革和简化原产地签证管理”等17项创新举措,被列入福建省改革创新成果在省内复制推广。制度创新带来的便利,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入驻自贸区。  金融创新&缓解企业融资难  宝中海洋是福建一家从事机械设备修理的公司。去年3月,该公司股票在新三板挂牌,采用协议方式转让,但由于流动性不佳,融资需求未得到满足。  如何融资?宝中海洋找到了互联网金融企业中金在线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这家位于福州自贸片区内的企业,主要从事P2P网贷、私募股权投资和基金管理销售等业务。  中金在线副总经理吴宁君说:“针对宝中海洋这样的优质新三板挂牌企业,我们推出了股权质押贷款服务。会员可以通过我们的P2P平台,投资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股票。对宝中海洋这个标的,我们为其募集了将近500万元贷款。依托中金在线网站和资本平台天信投资平台,我们已为中小企业融资金额超8亿元,3年内融资总额可达125亿元。”  改革传统的金融供给模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已成为福州片区进行金融改革的方向。除了互联网金融机构,更多的金融创新举措正在先行先试。  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管委会财政金融局负责人表示,福州片区正鼓励企业使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开展应收账款融资试点。截至2015年底,福建全省(不含厦门)融资笔数1244笔,融资金额达592亿元。  更多金融机构的引进,正为片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据悉,中国银行福州片区分行通过与海外分行的自贸联动服务平台,累计为区内企业提供境外人民币融资2.6亿元,外币融资3500万美元;建行推出“银税互动”项目,在纳税人授权的前提下,税务部门将纳税信用信息无偿提供给银行,银行根据企业纳税信用情况给予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平安银行牵头设立江阴港整车进口贸易产业基金,规模达100亿元。  截至目前,福州片区已引进金融及类金融企业340家,其中互联网金融53家。这些金融机构,正依托福州片区两岸金融合作示范区、金融小镇、多层次资本交易中心等载体,成为片区的“金袋子”,服务于各类企业。  扶持“双创”&激发企业活力  福州开发区互联网游戏产业园坐落于马尾济安路,是福州市第一个民营资本创业团队与开发区政府合作建设的专业产业园,其互联网游戏产业项目于2014年9月正式运作。产业园董事长助理林晓槟说,在自贸区的“东风”下,产业园有了新活力。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注册的公司多了。”林晓槟说,目前注册企业总数已有156家,多是在自贸区挂牌后被吸引过来的。  为何福州片区能够吸引创业企业和人才?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人力资源局局长王珉对此表示,片区正大力落实省里出台的扶持“双创”政策,给了创新创业者不少信心。  这些政策,正在互联网游戏产业园内显效。林晓槟透露,园内16家游戏公司已有3家在新三板挂牌,另有两家正在合并重组,进入股改阶段,同样拟挂牌新三板。而这16家入驻企业,已实现营收1.837亿元。  在利用已有的产业园吸纳“双创”人才的同时,更大的计划正在施行。据介绍,福州片区正建设台商投资园区,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包含两岸青创基地、台商服务基地。园区主要引进文创、互联网金融、两岸电商、教育培训等企业,为台湾创业者定制一片创业乐土。3月10日,两岸青创基地入驻签约仪式在福州举行,意味着该台商创业园正式落户福州片区。  “我们计划在5月正式开园,目前招商情况非常好。”福州片区管委会开发区办事处相关负责人透露,青创基地已确定入驻48个项目,台商服务贸易基地已确定入驻的企业有7家。预计年内将招商50个项目,今年上半年园区入驻企业不少于100家。  福州片区管委会表示,福州片区计划用政策吸引台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落户,开展人才引进、中介和培训业务。同时,完善片区的服务配套,做好人才公寓、学校、医院、超市、公共交通等服务配套,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这些“栅栏”最该拆!(特别报道?企业创新,还有多少“制度藩篱”①?政策篇)
――对3省6市121家企业创新情况的调查
日05:03&&来源:
  编者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应当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企业进入创新活跃期:不少高新企业依靠创新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在细分领域已悄然成为“隐形冠军”;不少传统企业则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转型升级。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企业创新路上还有一些障碍特别是体制机制障碍,遏制着企业的创新活力,阻碍着企业的创新步伐。  “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只有拆掉这些创新路上的“制度藩篱”,才能让企业创新潜能充分释放,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企业创新,究竟还有哪些“制度藩篱”?应当如何破除?近日,本报记者分赴四川省的成都、绵阳、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对121家企业的创新情况展开了深入调查。从今天起推出“企业创新,还有多少‘制度藩篱’”系列调查报道,敬请关注。         创新政策跟不上  给企业带来不少麻烦  ■由于产品太前沿,没有对应的行业目录,企业的进口设备被海关压了快一年,最后惊动市政府才解决  ■最受高新企业欢迎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中往往被“打折扣”  记者在对3省6市121家企业创新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近年来,我国鼓励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释放着丰厚的“制度红利”,但仍有不少创新政策亟待完善。  ――一些现有政策跟不上创新实践,让企业“无章可循”。  “我们公司专攻芯片里的导线产品材料,由于太前沿,还没有对应的行业目录。工商注册时把我们归为冶金类,参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时,又被分到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里。”宁波一家电子公司的负责人说,企业创新“跑得快”,而政府的目录、标准更新慢,带来了不少麻烦。  由于没有相应的行业目录,公司的一套进口设备在海关压了快一年。“海关要看这条生产线是做什么的?产品属于哪个行业分类?是监管、鼓励还是限制行业?但我们是新行业,找不到分类依据啊!”这位负责人说,这套设备投入使用后,能缩短与发达国家长达10年的技术差距。一位政府官员也向企业表示:“我个人充分理解这套设备的先进性,但上面没文件,我不敢擅自批!”最终,这件事惊动了市里,在市政府牵头的协调会上,几个委、办、局特事特办,出具了给海关的批文和鉴定意见,设备才得以进口。  致力于北斗导航系统产业化发展的河南大华高科北斗定位信息技术公司研发负责人施全杰说,他去工商局注册公司时,工作人员第一反应就是驳回:“北斗是国家的、军用的,人家会让你们用?”施全杰前后跑了一个多月,还找了在工商局工作的老同学帮忙,总算完成注册。“主要是因为北斗产业太新了,行业目录里还没有,工作人员吃不准我们的经营范围,就‘卡’住了。”  ――一些已有的好政策落不了地,让企业“有章难循”。  调查中,不少企业反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最受高新技术企业青睐,因为可以用来抵扣企业所得税。但在具体执行中,这项政策往往被“打折扣”。  郑州天迈科技董事长助理张崇说,软件企业最大的研发投入是人员,但计算研发费用时,当地规定最多只能认定10个人的人工费用。“10个人哪够?像我们做的智能交通调度系统,至少有40名研发人员参加。”张崇说,“没办法,有的企业只好多报些项目,把人数分拆到项目中。”  浙江的一些企业则反映,对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规定的研发费用和税务部门统计的研发费用仍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有的设备既能用于研发,又能用于生产,税务部门在审核时就会‘打折’。有的基层税务部门为了省事,干脆把企业报过去的研发费用打个对折计算!”一位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  产学研政策落实难  科技人员持股,需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也需要配套细则  ■除正职外的科研人员可以参股企业,但很多副所长同时也是副处级干部,按规定不能兼职、持股  ■一些产学研合作往往成了“假合作”,说白了企业只是想“蹭”用学校的设备  去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法规,大幅提高了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收益比例。但调查中企业普遍表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仍不紧密,这些政策要落地还有待时日,特别是科技人员持股,需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也需要出台配套细则。  “《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将科技成果处置、收益、分配权下放给单位,还规定国有科研院所的正职领导可以通过技术交易所得获得现金奖励。但国有科研院所大多是事业单位,对科研干部往往参照党政干部管理,组织、纪检部门在廉洁自律方面给领导干部画了一道道红线,有几个所长敢拿这笔钱?敢担这个责?”一位经常与高校打交道的企业负责人说,相关政策还规定除正职外的科研人员可以参股企业,那副所长就能持股了吗?“很多副所长也是副处级干部,按组织部门的规定不能兼职、持股,每年要向组织部门申报个人事项。”  由于相关政策落实难,一些企业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往往成了“假合作”。“我们和高校搞产学研合作,说白了只是想‘蹭’用学校的设备。学校的设备真高级,随便一个频谱仪100多万元,我们可买不起。”郑州三和视讯董事长范桂萍说。  准入政策门槛高  科技资源分配不平衡,“红顶中介”依然存在;审批流程较长、手续过于繁琐  ■钢丝绳无损检测仪,只需更换配件就能测量不同规格的钢丝绳,但每换一个配件就要办个证,一共办了7个证  ■一家生物公司研发出诊断试剂,但光等物价局批价格就等了3年,其间进不了医院销售  不少被调查企业反映,科技资源分配、科研项目申报、新产品审批等涉及准入方面的政策门槛仍然较高。  ――科技资源分配不平衡,“红顶中介”依然存在。  很多企业都希望能参与、承担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这样不仅能获得经费支持,还可以快速提升科研水平。“可一看最后入选的名单,还是以大学、科研院所居多,即使联合申报的项目,也是‘大学吃肉、企业喝汤’。”洛阳黎明化工研究院首席运营官于文杰说,在科技资源分配上,企业获得支持的比例仍然偏低。  浙江力太科技公司的市场总监吴赞说,去年参加了工信部两个重点项目评选,这两个项目与企业的业务密切相关,企业又曾给150多个客户做过服务方案,在业内数一数二。“我们在省里评审时还是重点推荐的民营企业,但一到全国层面就落选了。”项目公示时吴赞发现,入选的大多是有国资背景的科研院所。  “一些政府部门似乎更信任大学、科研院所、央企,哪怕投错了也没关系;把项目分配给企业特别是民企就比较谨慎。”一些企业反映。  让企业更难以接受的,是“红顶中介”依然存在。  河南新天科技多年来一直在申报科技部的重大项目,却从来没成功过。去年,一家中介主动找到公司董事刘畅,表示通过他们来整理材料、申报,保证能评上,条件是要收取项目经费30%的“咨询费”。  调查中,许多企业都表示,申报过程中经常遇到“红顶中介”。“成都管这样的中介叫‘代理串串’。”四川某企业负责人说:“所有的项目都有指南,但仔细看这个指南,会发现该说的话只说了20%―30%。如果就按这些报材料,铁定评不上。只有向‘代理串串’咨询,把剩下的打听清楚,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材料。当然这些都是收费的。”  ――创新产品的审批流程较长,手续过于繁琐。  “我们从国外引进的新产品――钢丝绳无损检测仪,只需更换下小配件,就能测量不同规格的钢丝绳,但每换一个配件,都要办一个证,最后一个产品办了7个证,折腾了两年才办齐,光检测费就花了20多万元。”河南百克特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晓雷说。  “等了3年的‘物价’终于要批下来了!”杭州优思达生物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胡林难掩激动。这家公司一直专注于研发诊断试剂,该试剂对于结核病等传染病诊断具有准确、高效、便捷的特点。3年前,胡林等主要研发者拿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批文(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时,长舒了一口气,但没想到这离走向市场竟还有漫长的路程!  “一直在等‘物价’,物价局不批价格,产品就进不了医保名单,不能进医院销售。”胡林说,“其实浙江还算快的,别的省物价部门还没消息。我们也理解物价部门,要批的价格多,但能否在管理上更精细化,或者试行临时物价、绿色通道,别让我们一等就是3年?”  专利保护政策力度弱  维权成本之高超出想象,还有一些人钻空子做“专利蟑螂”  ■一场维权官司打了5年,为此企业家甚至专门去读了知识产权法学在职硕士  ■有人专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再和企业打官司讹钱,但尚无法律能打击这种“专利蟑螂”  调查中,企业反映最集中的问题之一就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力度较弱。  郑州春泉节能董事长杨东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发现自己研发的中央空调节能管理产品被仿冒后,杨东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但没想到官司从2010年打到2015年,期间仅鉴定费、专家论证费、评审费等就花了100多万元。  维权成本之高超出杨东想象,过程之波折也超出了他的想象。“开始挺顺利,河南安阳知识产权局认定外地企业侵权,对方不服裁定并上诉到郑州中院,结果郑州中院认为原行政决定有效,对方又一直上诉到省高院,并同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专利无效申请。”  这时,让杨东目瞪口呆的判决结果出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第一次复审确定春泉节能专利有效,第二次复审程序后却得出无效的结论。而就在同一天,河南省高院也做出了裁决,维持郑州中院的判决。但由于侵权方先拿到复审委专利无效的决定并将其传真给省高院,杨东最终没拿到省高院的裁定书。  有股子倔劲的杨东又去了北京。这次,他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法院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复审委再做决定。但此后杨东一直没等到复审委的回复,搁置了整整一年。直到2015年,侵权企业准备上市,主动要求和解,身心俱疲的杨东同意了。  “还不如官司一开始就输了,5年时间足够开发好几个新产品。”为了更好维权,杨东还专门去中国政法大学读了一个知识产权法学在职硕士。他认为,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设计上环节过多,行政和司法之间存在重叠交叉,原本是为了实现保护,但实际上却变成了相互“制衡”。  还有企业反映,我国专利法尚不健全,尤其对实用新型专利不作审查,基本上一申报就能评上,催生了一批“专利蟑螂”。  “这些‘专利蟑螂’专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再来和公司打官司。”杭州古北电子CEO刘宗儒说,有一家企业看到古北电子的产品后申请了一大堆实用新型专利,然后告古北电子侵权。“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讹钱’,找古北电子要几十万元的和解费,这连法院都清楚,但法律条文中没有一条能打击这种‘专利蟑螂’。”  人才政策不健全  企业研发人员税负较高,技术人员难评职称  ■企业给研发人员股份,授予时员工还没拿到一分钱就要交税款,有时股价下跌,获得的股权激励还不如交的税多  ■软件企业工程师一般不会去发文章,于是很难评上副高  创新活动中,什么最重要?被调查企业的一致回答是“人才”。这些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并且希望国家的人才政策能够更完善。  ――研发人员税负较高,无形中增加企业创新成本。  “我们愿意给研发人员开高薪,可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较高,20万元的奖金最后算到工资中,按45%的累进税率计算,要交9万元的税,到手才11万元。”河南胜龙信息公司总经理王鹏说,公司研发人员月薪平均五六千元,收入大头来自于项目完成后的奖金,一般二三十万元不等,但按规定纳税后就大打折扣。“我最担心研发进行到一半时研发人员嫌净收入低走了,那样企业损失就大了。”  为了吸引、留住人才,一些企业采取股权激励的办法,也遭遇税收问题。“我们曾给研发人员100万元的股票,授予时就要纳税,这时员工还没拿到一分钱,就要交一笔数额不小的税款。有时股价下跌,实际获得的股权激励还不如交的税多。”浙江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听说国家在这方面已有递延纳税和延长纳税期限的新政策,希望以后针对创新企业的税收政策更完善、更灵活。  ――企业技术人员难评职称,影响创新积极性。  “我们是软件企业,工程师一般不会去发文章,也不会去申请专利,只有软件著作权或者测试报告。但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这样一来,他们很难评上副高,正高就更别提了。”洛阳鸿业信息科技公司人力行政总监刘宁说。  “我上个月刚去了河南省人社厅,专门咨询我们公司人才的职称问题。”一家生物工程公司的负责人说,该公司有150多名硕士、10多名博士,都面临评职称的问题。“企业需要的不是文章,而是能转化成经济效益的成果。可现有的职称评价体系不改革,企业里的这些人很难评上职称。”去省人社厅咨询的结果,在这位负责人看来不太乐观。“省里的同志也说,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要做不同设计,他们也在探索,但我估计这个过程会比较长。”  市场推广政策欠公平  招投标中对国产自主创新产品和中小型企业有“隐形歧视”  ■国外品牌试验1公里距离的图像传输就可以,但国产品牌必须试验20―25公里  ■跑道专用胶与国际大品牌性能相同,但因为是国产新产品,没人敢选  企业创新遇到的“栅栏”不仅体现在创新过程中,还体现在创新后的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中。调查中,企业反映最热烈的,是招投标中对国产自主创新产品和中小型企业的“隐形歧视”。  “我们是家小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做出了数字影像传输产品。但去做推广时,一些电视台对我们和国外品牌往往是两张脸。”郑州三和视讯董事长范桂萍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然觉得辛酸。  “国外品牌,只要试验1公里距离的图像传输就可以,但要求我们必须实现20―25公里的图像传输。”测试中,国外品牌出现了信号不清晰的问题,对方解释了一句“有点小故障”,马上得到电视台人员的谅解。“轮到我们,一点小毛病都不能有,态度特别严厉。”  “我们的跑道专用胶与国际大品牌性能相同,价格还便宜了1/3。但就因为我们是国产新产品,竞标时没人敢选我们。”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理袁胜丽说,希望政府能够带头鼓励应用国产自主创新的产品,为创新产品打开市场提供支持。  某企业负责人说,现在的招标主要还是用体量、案例、市场占有率等来考核,一些加分项里也暗藏玄机。“比如,对市场排名前三名的企业有加分,这样一来,初创企业或中小企业就很难进入了。”  拆掉“栅栏”亟待政府出手  应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不断优化创新政策供给  ■不应将科研干部完全等同于党政干部管理,要允许一些科研干部在严格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参与企业管理  ■既要加强对创新产品的保护,也要增加侵权成本,加大对恶意侵权的惩罚力度  企业创新要取得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政策等“软件”保障。专家表示,各级政府应当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破除一切阻碍企业创新的“栅栏”,不断优化创新政策供给,改善企业创新环境。  在产学研政策方面,专家建议,不应将科研干部完全等同于党政干部管理,要允许科研机构、高校的一些领导干部在严格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前提下参与企业管理,带动创新创业。  在准入政策方面,不少企业负责人表示,要真正将企业视为创新主体,在科技项目申报时不“唯出身”、不设门槛、不限地域,根据产业需求客观、公正分配科技资源。尤其在编制指南、制定战略时应更多听取企业意见。在审批环节,企业家们则建议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轻审批、强监管、重服务,更好地适应创新需求。  在专利保护政策方面,被调查的企业一致呼吁,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在保护创新企业的同时,也要增加侵权成本,加大对恶意侵权企业或个人的惩罚力度。  在人才政策方面,许多企业都表示,希望能在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引人引智时给予税收优惠或返还,以减轻企业压力;在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也提供个性化的帮扶。在职称评定上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不再以论文为导向,让企业研发人员也能获得社会认可,有更多的上升通道。  在市场推广政策方面,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自主创新企业更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应当不分‘国籍’、不讲体量,只以技术论高下。谁的技术更好、谁的成本更优,就选谁的产品。”  (本报记者田俊荣、冯华、赵永新、余建斌、蒋建科、喻思娈、刘诗瑶、谷业凯)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日
(责编:崔东)
2016年下半年,几乎所有互联网从业者都意识到“互联网下半场”的到来,“互联网将彻底改变世界”、“拒绝互联网必死”……类似的言论不绝于耳。传统实体企业遭遇“互联网下半场”会发生怎样的火花,又会遭遇哪些痛苦,本期《财景》,带你走进一家户外品牌的互联网“进化”历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度的重要性和意义 人民日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