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朔离职做投资看自媒体创业业怎么样

媒体人创业,你准备好了吗?
  资料图片
  媒体大佬、业界翘楚、资深记者……这两年,频见传统媒体人“下海”创业、投入新媒体怀抱的“壮举”。而每当此时,也总有声音慨叹,传统媒体风光不再、难以为继。
  不过,新媒体创业风景看似美好,成功者却似乎寥寥。经历了创业初期风风火火的“雷声大”,不少转型后的媒体人也遭遇了“雨点小”的瓶颈。传统媒体人的创业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创业前后又该如何筹划准备?
  转型不转行 创业成热潮
  2015年,王玉德离职创业,创立财经新媒体“无冕财经”。此前10多年,他曾在南方报业集团内辗转3家媒体,历经采编、管理等多个岗位。“受到传统媒体客观环境和新媒体的冲击,通过创业,能够延长自己的新闻生命。”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王玉德认为,自己的创业算是“转型不转行”。
  正是在2015年前后,传统媒体人“转型不转行”、投身新媒体创业进入爆发时期。2014年,“好奇心日报”“一条”“拇指阅读”等传统媒体人的创业产品先后面世。2015年,时任《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辞职,随后创办“秦朔朋友圈”,在媒体圈里投下一颗炸弹。财经作家吴晓波撰文称,“此次秦朔的离去,在某种程度上便意味着一个传媒黄金时代的终结。”
  黄金时代未必终结,但面临新媒体的冲击与转型压力,传统媒体人的离开已成常态。半是顺时顺势、半是无奈之举。有的凭借资源与人脉进入公关行业,有的做起了民宿、电商,有的则投身新媒体。
  成功者引人注目。罗振宇的“罗辑思维”与马东的“奇葩说”,估值已远超10亿元,成为创业者的标杆;从前媒体人成长为“网红”的咪蒙,新书4小时内预售出5万多本;去年年底,王玉德的“无冕财经”也完成了第一轮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
  “大批媒体人进行创业,事实上是市场化的产物。”王玉德说,与单纯的市场化媒体不同,选择出走创业的媒体人,将面临着从所有制到体制机制全面市场化的考验。
  内容仍为王 经营定成败
  “生产优质内容,同时实现互动技术体验与高品质内容相结合。”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秦朔认为,“秦朔朋友圈”毫无疑问属于内容创业。
  内容创业,是大部分传统媒体人给自己贴上的标签。
  当然,内容也确实是媒体人的传统优势所在,“内容为王”仍是对媒体融合时代的基本判断。事实上,如今在移动端被读者津津乐道的优质文章,大多仍出自曾经的传统媒体人之手,例如六神磊磊的“六神磊磊读金庸”、萝贝贝的“严肃八卦”、张伟的“新世相”等,传统媒体人的身份,往往可以同优质原创内容画上等号。
  王玉德也在内容投入上下了不少工夫。尽管“无冕财经”的团队不足20人,但却聘请了34名特约记者,其平均新闻从业经历达到8年,遍布国内9个城市以及海外多地。“自媒体正面临饱和,在此过程中,好的内容和好的团队会活下来。”王玉德说。
  不过,新媒体创业不止“内容”那么简单。内容优质,却“中道崩殂”者大有人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仅靠内容创业并不能直接产生效益。新媒体创业不仅需要内容属性,也需要变现属性。因此,传统媒体人转型创业的关键在于基因迭代。
  基因迭代的涵义在于,传统媒体的创业者要从单纯的记者、编辑向管理者、经营者等角色过渡、融合。
  “如果没有经营,所谓的自媒体,其实就是原本报纸上的专栏。”王玉德说,“如此,盈利模式无非就是发广告、写软文,无法大规模产业化,失败的可能性非常高。”
  谈到自己的经历,王玉德认为,正是在传统媒体中的采编、经营、管理以及内部创业的经历,奠定了自己的转型思路。事实上,等于花了十几年的时间为创业做准备。
  沈阳表示,不同于“大佬级”的创业者,有一定知名度或普通的传统媒体创业者必须在创业之初把握准用户需求、了解市场动态,把产品打磨好。
  身份转化难 学习很重要
  对传统媒体从业者而言,除了创业的动力之外,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王玉德认为,在创业之前,要做好“三重转化”。一是新媒体作为一门产业,创业者首先要懂经营;二是新媒体创业与开办一份新报纸、新杂志完全不同,要充分进入到创业状态,了解如何管理一个公司,并为最终结果负责;三是要尽早接触互联网业态,了解互联网公司的运作。
  事实上,很多传统媒体人在创业之前,都曾经历过在互联网行业“打工”的过程。浸淫行业的经验,成为媒体人独立创业的跳板。王玉德认为,如果不提前接触新业态,可能会产生盲目崇拜,导致资金和资源的浪费。
  对于已经走上创业之路的媒体人来说,又该如何少走弯路?
  沈阳认为,传统媒体人首先要放下架子、抹开脸面。创业没有社会光环,也不要附加太多的情感,而是要多向连续创业者学习,多考虑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其次,要把人脉、资源、内容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平台结合起来。
  学习,也是创业者与学者多次提及的关键词。沈阳说,要持续做内容探索,就需要与互联网从业者、政府的政策制定者以及学界人士多对话交流,保持社交热情。
[责任编辑: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IT互联网
秦朔创业做新媒体:不愿散户炒股靠消息博傻
来源:新浪科技 10:15:00
  新浪科技讯 10月16日上午消息,前《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离职创业项目"秦朔朋友圈"今日正式推出,这将是一个主要是针对商业文明研究,包括公众号、视频和音频节目在内的新媒体项目。
  今日上午,《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的主题文章正式在秦朔公号中刊出,秦朔坦言:"为什么要辞职创业?本质上,源于内心深处的悸动和不安。"
  秦朔表示,作为60后,完整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让他始终有一颗永不磨灭的好奇心,并且"管理未必是我最擅长的,而阅读、观察、交流、思考、写作、传播,却是我不倦的偏好。既如此,何不放下一些东西开启真正想要的人生呢?"
  此前,秦朔已在媒体行业从业25年,他28岁就成为《南风窗》总编辑,靠《南风窗》和诸多著作文章,成名很早。2004年转往上海,负责筹办《第一财经日报》,之后陆续担任过《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副总裁、上海文广集团副总编辑兼第一财经总编辑。
  今年6月4日,阿里巴巴斥资12亿元人民币入股SMG旗下第一财经之际,时任总编辑的秦朔被传将离职。
  3天后,秦朔于微博证实离职传闻,并宣布加入创业大潮:"在新闻一线奋斗了25年后,我内心有种强烈的驱使,希望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文明研究,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并进行自媒体的新尝试。感谢SMG领导和马云先生的理解支持。祝愿第一财经在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后,谱写数据时代的财经媒体新篇章。殊途同归,明天更好。"
  对创业项目,秦朔表示主要将围绕商业文明进行研究,还曾尝试注册"文明+",但被告知无法注册。具体出发点上,他说:"我萌发了从商业文明角度切入,做一些更为长远的研究与著述的想法。特别是看到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宏观负债也越来越高;财富积累不断上升,企业家精神未见提升;新的需求蓬勃而起,旧的供给无法出清;更不用说长期积存的结构问题、低效问题、治理问题,等等。我隐约觉得,我们正处在一个失衡年代,尽管“经济不平衡”已开始校正,但整个社会心理的失衡还在加剧。"
  秦朔还谈到了今年股市震荡对他离职创业的影响,"资本市场从来都是人性的放大器,在中国,它还是制度性、结构性问题的放大器。如果以为抓住一批“害群之马”就会市场大吉,我们等于又放弃了一次反思机会。"
  "在我看来,中国资本市场虽然规模很大,却仍有不少'蒙昧与野蛮'。我们有交易处理能力堪称世界第一的计算机系统,但整个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监督与管理,往往自相矛盾,让人无从预期。我们有数千万的散户,买菜会挑挑拣拣,为几毛钱还价,买股却仅靠消息就去博傻。"
  谈及创业项目目标愿景,秦朔表示:秦朔朋友圈Chin@ Moments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一个新媒体和服务品牌,“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是我们的愿景。我祈愿在这个新平台上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力,更希望尽最大努力让各种朋友连接起来,通过连接创新价值,让知识流动,让信心流动,帮助沮丧的开朗,帮助封闭的开放,让美好的更美好,让坚强的更坚强。
  秦朔新注册公司名为上海那拉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据企业信息信用显示,此公司注册与日,注册资本为600万元,股东方面只有自然人股东秦朔。
  "那提拉"来自成吉思汗西征时的一个故事,意思是“阳光照耀的地方”。今日凌晨,秦朔在微博写道:把一切都放下,是为了更好地出发。(李根)
  以下为秦朔《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全文(来源为秦朔公号:秦朔朋友圈):
  6月7日,因为同学吴晓波的一篇文章,我的名字在朋友圈被刷屏了。前一天晚上熬夜,上午起的很晚,一开手机,里面有数十条提醒微信和短信,这才意识到,一个总在指挥报道别人的人也被别人疯转了一回。
  事前没有看过晓波的文章。他后来告诉我,那天上午他在讲课,也没想到这一篇会到处转。
  那时我已经决定告别传统媒体生涯,但我没有晓波早早下海、驰骋市场化道路所炼出的超然和洒脱。我怕争议,怕成为口舌是非的来源。坦白说,“看门狗”也高抬了我,很多人比我更具看家护院、守卫正义的勇气和坚韧。
  6月7日,一位朋友给我发短信,“对于害怕飞翔的,笼子是归宿;对于渴望飞翔的,蓝天才是故乡。”其实,虽然起跳了,也有很多平台希望我跳过去,但究竟到哪里,并没有真想清楚。我也怯懦过,也想有个安稳的鸟巢,远没有达到自由飞翔的高度。
  想创业不难,说出来也不难,但真伏下身从头做,还是有很多不适应。有冲动少行动,有方向缺计划。过去老说不喜欢天天开会,但真的天天坐在家中,事事从零做起,屋里只有夫人可以叫两声,不像在办公室想叫谁就谁;做小觉得对不住“江湖地位”,做大又前狼后虎这个担心那个不放心,我也经历了思想的波折与精神的阵痛。辞职不是心血来潮,但没想到真辞了很痛。
  25年办报办刊,我一直还算顺利,没掉下来。我是个平面媒体人,但因为曾在第一财经电视主持过节目,我这张中规中矩没特色的脸也被很多市民熟识。在上海这座有着浓厚投资文化的城市,走到很多地方,都有人招呼我。白岩松说,一条狗只要经常上央视都会出名。这是真的。
  为什么要辞职创业?本质上,源于内心深处的悸动和不安。
  作为一个60后,我基本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全过程。无论传奇辉煌还是困难挑战,无论向上提升的力量还是向下沉沦的景象,这波澜壮阔的时代都让我有一颗永不磨灭的好奇心。我想把我所感知到的时代温度和脉动好好记录,哪怕只是个人视角。
  而每当想到自己天天忙忙碌碌,会里来会里去,内心就会问:将来向马克思交卷时,你是准备拿一串职衔(titles),还是准备拿一些精神产品?就像陈忠实写《白鹿原》时说的,“要写一部死后可以放在棺材里当枕头用的大书”。管理未必是我最擅长的,而阅读、观察、交流、思考、写作、传播,却是我不倦的偏好。既如此,何不放下一些东西开启真正想要的人生呢?
  我萌发了从商业文明角度切入,做一些更为长远的研究与著述的想法。特别是看到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宏观负债也越来越高;财富积累不断上升,企业家精神未见提升;新的需求蓬勃而起,旧的供给无法出清;更不用说长期积存的结构问题、低效问题、治理问题,等等。我隐约觉得,我们正处在一个失衡年代,尽管“经济不平衡”已开始校正,但整个社会心理的失衡还在加剧。
  六七月间,中国资本市场演绎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大变局。从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集体高烧,到高天滚滚寒流急的凄凄惨惨,变化和导致变化的因素是如此复杂,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如此纠结,以至我们已经很难把故事说的清清楚楚,把脉络理得明明白白。
  从4月14日到6月3日,我在《第一财经日报》头版先后写过5篇文章,全是提示风险。6月不再负责报纸内容,此时的市场让我觉得更加畸形。从年初到6月2日,创业板涨了170%,中小板涨了120%,上证综指涨了51%,深证成指涨了58%。这还是在去年A股牛冠全球的基础上发生的。去年底上证综指冲过3200点,市场上有不少提示风险的声音,而4500点后,看6000点、8000点的嗓门却越来越大。
  资本市场从来都是人性的放大器,在中国,它还是制度性、结构性问题的放大器。如果以为抓住一批“害群之马”就会市场大吉,我们等于又放弃了一次反思机会。索罗斯曾说,“要面对现实,体认错误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一步。……但实际上,只要能体认‘不完美的理解’是人类的常态,就不会觉得认错有什么好丢脸的。”
  与其四处找“罪魁祸首”,不如回归本源深刻自省。在我看来,中国资本市场虽然规模很大,却仍有不少“蒙昧与野蛮”。我们有交易处理能力堪称世界第一的计算机系统,但整个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监督与管理,往往自相矛盾,让人无从预期。我们有数千万的散户,买菜会挑挑拣拣,为几毛钱还价,买股却仅靠消息就去博傻。
  曾经想把公司和公号都叫“文明+”,希望一切都能更加文明。“文明”无法注册,但没有文明的支撑,任何成就都是暂时的,都不会持久。正如天津滨海新区的那座危险品仓库,爆炸之前没有谁觉得会有隐患。
  如果说股市让我看到太多无奈的眼神,“瑞海”让我意识到太多潜在的风险,在另一些场景,我看到的是希望、梦想和奋斗的力量。
  每天凌晨3点钟,71岁的王正华会准时醒来。1981年,37岁的他辞官下海。34年过去,他生命中又多了两个“儿子”,一个是春秋旅游,一个是春秋航空。
  王正华起床后就工作,工作的入口是手机。他点进“企业驾驶舱”,可以清楚看到前一天春秋航空的各种数据,收入、成本、利润、上座率,核算从每个座位到每个航班、每条航线、每个区域以及整个公司,还能看到今天和昨天、上周、上个月的各种对比。“到夜里一两点,没航班飞了,数据就齐了。我3点钟开始看,边看边了解,然后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
  王正华是春秋航空董事长,不是CEO,从公司成立就不是。“一线工作一直是我们的CEO张秀智在管,但有了‘企业驾驶舱’后,我对公司一些情况的了解比她还多。她不像我,早上可以花一个小时看手机。"
  开发“企业驾驶舱”的是春秋航空的信息技术部。9月28日,为了录制电视节目,王正华陪我走进一间办公室,指着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说,就是她们五六个人开发的。在一次内部演讲会上,这个叫鲍尔珍的90后喊出了一句主张:“年轻人不狂妄,怎么能改变世界!”
  办公室一角,是几张折叠起来的行军床,上面搭着被子。
  看着40后的王正华和90后的鲍尔珍,我觉得有一种精神跨越了时间,有一种技术贯通了代际,把他们连在一起。今天最重要的矿藏不是油田,而是人与新技术结合起来的创造力。
  而这样的场景,我相信每天都无数次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和中国人到达的每个地方出现。从20后的褚时健、30后的冯根生到80、90后的创业者,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过去的100多天,从平台到平地,从一到零,再从零到一。我来晚了,可我还是来了。
  今天,蓝天已是我的新故乡。
  不再有纠结,不再有名利心,很幸运能和年轻的团队一起,开始职业生涯的第三波,和正向的态度连接,和价值的创造连接,和朋友连接,和未来连接。我深深意识到,一定要和年轻人在一起,和鲜活的未来在一起,而不是沉溺于过去,无论它有多辉煌还是多迷茫。沉溺在那里,永远没有向前跨出一步有意义。年轻更是一种精神状态,我愿拿47年的经历、经验和资源做“对价”,去交换年轻人的活力和想象力。
  在精神波动的时候,偶然看到过一个故事。传说当年成吉思汗西征,途径天山深处,风雪弥漫,寸步难行。他指着山那头激励将士,说翻过去就是水草肥美的草原,然后策马前行。当将士一鼓作气翻过山岭,眼前是一片繁花织锦的莽莽草原,流水淙淙,艳阳高照,将士们大叫“那拉提!那拉提!”,意思是“阳光照耀的地方”。
  我不崇尚成吉思汗,但我喜欢那拉提的故事。当人以为自己强大的时候,他并非没有卑微的弱点,只不过弱点藏在了某个地方。同样,当人陷入卑微的时候,他其实也比他以为的卑微要强大很多,只要他心怀希望。如果不只一个人,而是一个众志成城的团队,都能用希望燃着自己,暖着别人,用希望、责任和爱与一切连接,纵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必能逢凶化吉,苦尽甘来。人如此,家如此,公司如此,民族如此。
  秦朔朋友圈Chin@ Moments是移动互联网上的一个新媒体和服务品牌,“用希望连接生命与生命”是我们的愿景。我祈愿在这个新平台上延续自己的精神生命力,更希望尽最大努力让各种朋友连接起来,通过连接创新价值,让知识流动,让信心流动,帮助沮丧的开朗,帮助封闭的开放,让美好的更美好,让坚强的更坚强。让希望把我们连接起来吧,让希望的连接把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面激发出来,天音袅袅,海声浩浩,人生最大的力量,就是希望的力量。
  100多天,我克服了很多,收获的更多。10月13日凌晨4点多,我醒了,心如此平静,像刚刚经历了一场风暴搏斗终于停歇下来的海面。
  我知道自己终于走出了过去,走向了未来。未来是未知,更是新希望的摇篮。
  脑子里跳出一句话,我打开微信点开秦朔的名字,说――“如果上帝不拿走你的过去,就会拿走你的未来。”
我要点评此资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给朋友:
以上行业显示为大行业分类,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
Copyright@2002-
备案序号:冀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37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对话秦朔:从新媒体人到投资人的背后
对话秦朔:从新媒体人到投资人的背后
日07时17分来源:
一年前,因为一篇“最后一个看门狗离开”的文章,秦朔成为出走传统媒体、投身新媒体的焦点人物。
一年后,秦朔又有了新的身份:投资者。此时,距离他创立自媒体“秦朔朋友圈”已有八个多月,
此次媒介360对话秦朔,听他分享下自媒体人及投资者身份背后的收获与体会。
2016年,秦朔宣布与上海天天汇志网络科技合作,设立1亿元人民币投资基金,专注投资早期新媒体内容平台和支持平台方向创业项目。
问:此次做文创投资是基于什么考虑?
秦朔:当下属于媒体变革的时代,越多越多的传统媒体人跳出体制成为自媒体开始内容创业,新媒体投资也成了许多风投基金看重的方向之一。
因为我在媒体圈和资本圈的影响力,以及二十多年积累的对内容的判断和把握,很多投资基金都找到我希望能帮忙筛选好的内容创业项目。在此之下,我有了成立一个新媒体投资基金的打算。
问:在项目投资金额和项目选择上,有什么标准?
秦朔:在项目投资金额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一两百万,另外一个就是大几百万这样的,看阶段了。
我们关注的内容创业团队主要在内容生产和内容运营两方面,细分领域包括财经商业领域;和消费升级相关的细分领域;财富管理、金融投资等。
对于我们来说,有长期的组织内容方面的理想,不纯粹只是为了挣钱。另外,的确在一些细分领域有独特的内容生产能力。说穿了有理想,有热情,能持续去做下去,至于说你现在哪些方面指标不是很好,这个不是很重要的。我们觉得整个中国内容生产总体还处于早期的蛮荒阶段,真正内容的打磨还需要两三年。现在所谓的这些一早就找到商业模式,偏公关什么的,他没有一个很深的理想。
问:您怎么看待现在的内容创业,您能给投资这块带来什么新的东西吗?
秦朔:关于内容创业很多人有不同的说法,比如内容过剩,但是供给侧永远是靠不断地更新出来的,而且每一轮的更新可能会死很多,但一定会有一些立住。我用自己的实际证明,内容创立永远不晚,只要你做到一定的差异性,不去攀比,有人喜欢就可以了。
所以我这次发起的这个基金,就是想找到那些对内容生产有信仰的,并且有自己独特创作气质的人。
关于做新媒体
问:在走进新媒体创业过程当中,您遇到最印象深刻的困难是什么?
秦朔:从我自己的角度,其实最大的挑战,还是面对你的目标人群,怎么传播他们所希望接受的内容。这个挑战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永恒的。比如说我的公众号里有一些优质内容是大家认可的,但如果放到爱奇艺的平台效果就会打折扣,因为爱奇艺的受众群比较年轻。
我在爱奇艺到现在为止做了二十期以上的节目了,点击量最大的是佟大为专访。这类东西作为一个跨界是可以,但它未必符合我本来的专业。这就是一个很大的矛盾。
对于这一批用户,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你需要摸索。当不了解他们需求的时候就会很烦恼,当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就算你了解了需求,也未必能够提供满足。
所以财经这个领域它充满不确定性,受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就好像穿上一双红舞鞋,你要永远不停地跳下去,并且读者还要要求你跳得一次比一次好。
问:面对这种困境,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分享?
秦朔:经验肯定有,首先,某种程度上新媒体跟传统媒体也是相通的,也要遵循媒体的基本价值属性。比如说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现在10万+以上阅读量的内容,要么是因为采访对象权威,要么是具有趣味,要么跟社会热点难点相关,要么跟读者功能兴趣相连。
我们内部曾经总结过一次,财经商业解读类的文章,基本上有两类很受欢迎。一类就是独特的观点,另一类就是出现房价、王石、富豪这一类热门字眼的文章。
第二,专注做内容,我们公众号现有20万左右的粉丝,增长的速度没有想象的快。但我们读者的层次还是比较高,再加上我们也没有做过任何广告和推广,纯靠内容自驱动,我们也觉得挺好。
事实上,我不看合同,不见客户,并且要求团队一年之内不提电商这些盈利模式的问题,所有商业合作方面的事都是找助理处理。因为我觉得只有这样你才能专注搞好内容这一件事情。
第三,看重意见领袖的评价。粉丝当然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我们在这方面也有底线,不能为了迎合粉丝非要做与自己价值观不符的事情,否则两败俱伤。
因此我比较看重意见领袖的评价。比如说我前两天写了一篇巴菲特的文章,点击量不少,但也不是特别高。但我发现,我一个很看重的意见领袖在转发,我就觉得也挺好,因为毕竟我认为这种人的影响力比很多普通受众影响力高。再者,我都五十多岁了,再搞轰动效应,我们也做不来呀,而且那不是给自己挖坑吗?
  第四,团队自管理、自激励。其实现在有很多公司的管理跟我们以前是不一样的,以前管理是自上而下,现在的模式是有自激励、高标准。有一些年轻人会陷入到他习以为常的行为当中,那我给你一个基本要求和标准,在这个要求下你自己学习,出了什么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关于媒体环境
问:许多观点认为,新媒体及不上传统媒体的新闻责任与担当,您怎么看?
秦朔:不能这么说,事实上我认为新媒体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很多方面都要超过传统媒体。我这么说不是自夸,如果现在有一个报纸,把我从走进新媒体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内容排出来,我个人认为恐怕没有几个传统媒体可以与之匹敌。
相反,我认为现在很多传统媒体在社会责任担当上都有问题,因为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上的问题,有些在转型过程中过于追求轰动效应,采用标题党的方法,我就不赞同。
我现在在做新媒体过程中经常觉得累,原因是我每天晚上要审稿,在选题和内容上我反而比以前更谨慎,某种意义上我用了一种很苛刻的语言和态度来搞自己的自媒体。
问:怎么看待政治风险与内容生产间的关系?
秦朔:我认为中国还是一个比较多元的,政府这个力量很鲜明,但同时市场的力量也很鲜明,永远不会有一方压倒另一方。中国的内容创造领域,市场力量和政府张力的拉扯将一直存在,它时松时紧。
问:自媒体等小众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很大,但往往泥沙聚沉,您认为这种情况应该管制吗?
秦朔:我个人认为应该让市场进行筛选,人类历史上最接近黑暗的时候就是不放开的时候。
(媒介360原创文稿 详情点击阅读原文)
(如需转载 请在后台留下您的公众号信息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更多回馈欢迎私信 或投稿 )阿里巴巴入股一财余波:总编辑秦朔将尝试自媒体
[摘要]秦朔今日晚间在微博中透露,在新闻一线奋斗25年后,内心有种强烈的驱使,希望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文明研究,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并进行自媒体的新尝试。
腾讯科技 雷建平 6月7日报道就在将斥资12亿元人民币入股SMG旗下第一财经之际,第一财经也发生不小震荡。《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近期将从第一财经离职。秦朔今日晚间在微博中透露,在新闻一线奋斗25年后,内心有种强烈的驱使,希望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文明研究,推动中国商业文明的进步,并进行自媒体的新尝试。秦朔还在微博中表示,“感谢SMG领导和()先生的理解支持。祝愿第一财经在与阿里巴巴战略合作后,谱写数据时代的财经媒体新篇章。殊途同归,明天更好。”另据了解,财经作家吴晓波今日撰写文章《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在文章中对秦朔给予高度评价,称每一份媒体,都有各自的风范,而最终体现的便是一个人的性格。吴晓波说,在这些媒体主政者中,秦朔以人脉广泛、呵护部下和理性温和著称,他不爱走极端,乐于在政商及公共舆论之间做妥协规划,同时又能够守住底线,抵制诱惑。“他在南方所养成的某些犀利作风在和风舒畅的上海滩其实未必适应,不过他总算硬着头皮一一熬了过来。”吴晓波在文章中透露,“一财”十年,是中国财经媒体从弱到强、继而由盛转衰的十年,这一条抛物曲线令人好生感慨。阿里巴巴以2亿美元注资“一财”,秦朔在谈完这个商业合作案后宣布辞职。“这个本来就无比野蛮的商业世界,再也没有愤怒而尽职的‘看门狗’了。”吴晓波声称,就在最近的半年里,资本肆意横行,监管严重空缺,那么多的可疑事件层出不穷,那么多的操纵行为令人发指,若放之于两年前,早已被调查个底朝天。“然而今天,你看啊,这一派喜乐祥和,真宛若无度原始的丛林盛宴。”吴晓波对老同学秦朔的赞美也引发极大争议,众多的媒体人士并不认同,认为其是在抬高秦朔的同时,贬低了包括《财经》、财新网等一大批其他媒体的作用。也是同一天,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参加高考曝光跨省团伙的新闻也在朋友圈流传,也击碎了吴晓波关于媒体最后一个“看门狗”也走了的说法。秦朔此番在微博的声明,也被看着是对吴晓波“看门狗”事件的回应。秦朔在微博的开头说:“谢谢晓波对财经媒体的关心。”资料显示,2004年11月,秦朔撮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和上海文广集团,创办中国第一份市场化的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秦朔北上出任总编辑。在那时,何力主政《经济观察报》、沈颢和刘洲伟主政《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刘东华和牛文文()主政《中国企业家》、胡舒立主政《财经》、李佩钰主政《中国经营报》,加上的和张力奋的FT中文网。这被吴晓波形容为中国财经报道领域名将云集,群星璀璨,形容为大抵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活跃和光芒万丈的时刻。不过,近些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及社交媒体崛起,报纸媒体日趋落寞。也是在这一时刻,阿里巴巴和SMG联合宣布,阿里将斥资12亿元入股SMG旗下第一财经,双方将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阿里巴巴称,第一财经将在阿里巴巴的商业大数据和其它商业数据来源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分析和整合能力,以大数据的媒体化、资讯化为契机,探索大数据的商用路径。根据协议,双方已展开的合作包括:基于支付宝的用户数据,第一财经已经成为其股票行情系统的资讯服务商,第一财经财富资讯管理夜将很快登录手机淘宝。此外,双方还将发布大数据消费报告,并成立互联网金融智库。
[责任编辑:honestsun]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还能输入140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创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