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home 国内使用为什么不用多麦克风

为什么说Google Home是个错误?_科技_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 频道官网
 移动端
手机江西台手机APP
江西网络台微信公众平台
辣TV微信公众平台
从Google I/O大会来看,Google步微软后尘的可能性在增加而不是减少。当年微软如果不是围绕着Windows做互联网,也许就没有现在的Google。
原标题:为什么说Google Home是个错误?
从Google I/O大会来看,Google步微软后尘的可能性在增加而不是减少。当年微软如果不是围绕着Windows做互联网,也许就没有现在的Google。而Google如果仍然持续按照搜索等工具的成功思路来运作AI,那它就很可能像微软错失互联网那样错失AI。当年微软并并非没有投入资源做互联网,只是在微软的眼里,互联网也应该是以Windows为中心的。
Google Home其实是个错误
从Google Home所应背负的战略使命来看,这产品其实是个错误。虽然很多人出于对Google 的迷信还在顺风解读,说智能音箱有两种流派,其中之一是Google Home所代表的双麦等等,这些究其本质其实都是在Google做的一定是对的预设下做的想象型发挥。
Google Home显然是对抗Amazon Echo的一款产品。更合适的打法是推出一款硬件全面超越此前Echo的产品,然后再通过内容、智能上的优势逐步超越。
但Google事实上推出了一款比Echo更差的产品(虽然便宜了50美元),这作为后来者产生的影响其实是致命的。Google Home这款产品的使命显然在于树立产业的信心,好让更多的人跟着Google跑并进行投入。这个时候第一个产品显然应该是高端、极致。性价比高的产品不是不能做,但更适合留给跟着你跑的生态链条来发挥。
但Google Home偏偏自己做了个比Echo差的双麦的产品,这会导致两个可怕的后果:
第一在参照系如此明显的前提下,每个人都会关注究竟那款做的更好,然后就会形成Google Home不如Echo的口碑。
第二一旦Echo的销量遥遥领先,大家对Google整个生态的信心就会消退。Google自己都不能推出彻底PK掉Echo的产品,指望生态链条上有那一家做的比亚马逊还好是很不靠谱的。
而之所以会有这种负反馈,核心原因是双麦的方案和阵列有着本质的差别,这就好比一边用5000块的摄像头做图像识别,一边用200块的然后想靠算法搬回来一样。很多公司如微软等都做过非常系统的测试,大家都知道双麦是有自己清晰的性能界限的,不可能达到最终阵列的效果。(技术解释参照:/news/201610/BSlh3Kf6wcqNCRH9.html)
有意思的是最近李彦宏先生在发言时专门提到了这点,在谈及软硬融合时他说:语音交互中,麦克风技术就是典型的软硬结合的例子,两个麦克风阵列与七个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想必未来百度不会重蹈Google的覆辙了。但从声智科技这样在麦克风阵列技术上比较领先的技术提供商的市场状态来看,市场对于双麦与阵列的核心差异认知还是有待深化,Google的选择确实具有非常大的误导性。
轻模式 V.S. 重模式
非要猜测Google走上这条歧路的原因和动机,那我想一个肯定和时间压力有关。
Google Home推出的时候,Echo的成功已经开始加速。Echo有四年打磨时间,如果Google也用这么长时间打磨,等到产品发布的时候估计黄瓜菜都凉了,所以迫于无奈才匆忙上了一个简化的版本,这样至少比干挨打不还手好。(也就是说根本不是什么有两个流派,而是好的果子吃不到,那不好的也得将就将就)。
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和Google这公司的基因有关系,Google骨子里是一个严重依赖云端,并喜欢用算法解决问题的公司(吴军先生的《浪潮之巅》里对此有描述)。所以先天上会倾向于用算法解决物理问题。而用算法解决问题其实是一种非常轻的模式。
如果按照从重到轻来划分各个公司所做的事情,那么显然:Intel,高通所做的事情是最重的,其次是微软的Windows,最轻的则是Google的搜索以及其它各类互联网型的产品。吴军先生曾经提到,Google的很多产品都是非常小的团队做出来的,比如赚钱极多的广告系统。与此相对比Windows则是数千人协同作战的产物。
就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样,做轻模式的人反过来做重模式的活通常会比较头大,并且仍然倾向用自己习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具体到Google Home这个案例,显然Google会尝试在云端算法层面弥补前端硬件的不足。比如:微软觉得那样不行,那并不意味着Google不行。对于上个时代的最成功者,这种傲气显然是有的。
显然的,现实并不会以你是否自信而转移。就日常接触的厂商来看,愿意陪Google玩的人还不到亚马逊的一个零头。就日常评测来看,在远场语音交互上面,Google Home也确实和Amazon Echo有着相当的差距。
这在行业启动期是非常糟糕的状态。此前在其它文章里我曾经提到,所谓语音交互本质上是远场交互,因此强调Google Assistant在手机上有多少装机量是没意义的。一旦Google Home失败,那对于Google 在远场交互上的打击就会非常致命。
优势多大,劣势就多大
如果两个时代在特征上是连续的,那上个时代的王者通常会延续自己的控制力;如果两个时代的特征是迥异,那上个时代的王者通常会被颠覆。这看着有点抽象,但其实可以与无数商业现实乃至大历史相验证(农业社会做的太好,那就很难产生工业革命,因此黄仁宇才有早熟的帝国一说)。
从商业现实来看,微软之前是IBM,IBM骨子里是2B提供软硬结合完整服务的模式,显然的这让它错过了PC乃至操作系统。微软是一家以终端上操作系统和Office应用起家的公司,所以授权是它商业模式的根本核心,这让它错过了互联网。
李开复老师的《世界因你而不同》里面清晰的记录了微软内部关于下一步应该如何面对互联网上产生的纷争,从中很容易看出上述的过去成功的思维惯性是如何主导了公司面对互联网的战略。对于那时候的微软而言,显然世界的中心是Windows而不是互联网。
在国内也一样,如果论资源论时机,并没有那家公司真的能和联想相比,联想也并非没有关注到互联网。但对于联想而言本体是PC,所以其行动模式里互联网是服务于如何让PC销售的更好的。这在《联想风云》里可以找到清晰的证据。
反之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既有巨头不管是自研还是收购,其行动还是足够快的。骨子里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并没有真的撼动既有格局,只是在O2O这样领域里才有新玩家崛起。
这背后的原因《创新者窘境》一书里有一定阐述。但可以对此做更简单的理解:文化、流程、思维模式,这些个人以外的东西构建了一个公司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并形成一种惯性。这种惯性是非常软的一种思维束缚,但越是这种软的东西越是难以变革。公司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从运作公司的角度看,能在一个时代有所成就的,具有非常高的偶然性,可以不用了解这个时代,只要自底向上的感应市场,那也可以成功。能连续在两个时代有所成就的,那思维就必须有足够的高度,能跳出纷繁万象,经历特殊到一般,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这是对CEO非常大的挑战,显然很少人做到。亚马逊在这点上已经证明了自己,而Google则还没有。
猜你还想看:
智能语音技术目前已经从科幻电影走进人们现实是生活,但最大的一点是如何提升语音识别的准确率。
苹果推出了最新一代4寸手机iPhoneSE后,因为性价比是历代iPhone最强的,因此广受用户款迎,不过现在就再爆出硬件问题,越来越多用户表示,使用iPhoneSE连接蓝牙产品时,出现链接不稳问题。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教授近日在参加本年度英国广播公司瑞思系列讲座上,回答观众提问时发出警告,称人类正面临一系列致命危险,而这些危险也恰恰是人类自己造成的。
下次自动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
新闻直通车
扫扫更好看
城市·娱乐
新媒体矩阵
合作·推广Google Home:智能产品越来越“智能”真的是好事么-硬蛋网
Google Home:...
来源:腾讯科技
导语:一直以来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都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今日凌晨1点,谷歌召开了2016年Google I/O开发者大会。并在在本届大会上,对外推出了一款语音助手设备——Google Home。那么面对这样人工智能产品,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生活被谷歌人工智能接管,我们是兴奋对一点还是恐慌?Google Home当谷歌在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用一段视频短片展示最新智能家居产品——Google Home时,台下爆发出阵阵欢呼和掌声,但我在现场的第一感受,除了新奇,还有少许的怪异和害怕。在短片中,一家人在Google Home播放的舒缓音乐中起床,随后,无论是这个家庭中的父亲、母亲还是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依赖于Google Home的终端控制:无论你对它说什么,那个电子味很重的女声便不急不缓地告诉你精确答案:你的航班晚点了,推迟半小时的晚餐已经预订好。你的快递在路上了,明天下午就能到达。“谷歌”成了这个家庭中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一个无处不在的存在,而且无比强大:它能够让电灯开关自如,它能随时播放音乐,它知道你生活的点点滴滴,除此以外,它知道所有一切你所不知道的东西。一位在场的开发者戏称:这家人从早晨起床后,每个人都要轮番“调戏”Google Home,但我想到的却是,这家人全都被Google Home“调戏”了。短片中呈现出的应用场景或许有些极端,人们对于机器的依赖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那么的细碎。但这也不禁引人发问:如果你的生活的各个方面,未来都被机器无死角、全方位的掌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并不是人工智能的极端怀疑论者,但却也会有这样的担心:万一机器有了自己的情绪和思考,决定“捉弄”一下人类,比如说飞机明明没有晚点,但它却告诉你飞机晚点了。比如午后明明会下雨,但却让你出门不用带伞。再极端一些,如果你不经意的言谈或行为惹怒了它,它决定对你实施“报复”行为,又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这又回到了老生常谈的“人工智能威胁论”的话题,但这一话题在谷歌IO开发者大会现场,你会真真切切感受到,讨论这样的话题的必要性。我能够理解在进行这些演示时,台下所爆发出的整齐一致的欢呼和掌声,毕竟台下坐的大多数是及其崇拜技术的开发者,对他们而言,用技术实现的这些功能和应用足够让他们欢呼雀跃。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几年前同样在谷歌IO大会上所发布的谷歌眼镜,当时现场的反应几乎与现在如出一辙。但随后谷歌眼镜却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待的成功,一位业内人士告诉我,他们认为,谷歌太执着于技术,而忽略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会真正去使用它,对很多人来说,带着谷歌眼镜的人对别人有一种“侵略感”,因为你对谷歌眼镜背后的那双眼睛所看到的景象是完全未知的。今年的谷歌IO开发者大会上,最大的主题便是人工智能。谷歌首席执行官Sudai Pichai说,谷歌在人工智能领域坚持投资和研发了多年,但现在是一个临界点,人工智能领域正在大爆发。凭借着强大的搜索资源和十数年来的数据积累,谷歌已经拥有将人工智能深入到各个具体应用中的强大能力,无论是当天推出的聊天应用Allo、谷歌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还是家居智能终端Google Home,所强调的核心便是智能化,按照谷歌的愿景,借助谷歌提供的工具,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智能和便利。例如在当天大会现场的演示中,我们看到谷歌搜索变得更能“听懂”自然语言,具体表现在能够联系语境和上下文,例如你在进行某个人名的搜索之后,你想再搜索关于他的进一步信息,只要简单地说“他如何如何”,谷歌就能明白你指的是之前所搜索的人,而不用再重复将这个人的名字输入一遍。再比如Allo即时聊天应用,谷歌可以通过识别聊天的对方所发送的内容,给出一些便捷的回复选项,比如对方发送给你一张小狗的照片,Allo会立即跳出来“好可爱”、“我很喜欢它”等几条回复选项,使用者只需要简单地点击相应选项便能做出回复,同时手动回复的功能也得以保留。谷歌推出的智能助手Google Assistant则以@google这样的默认账号的方式存在于Allo中,可以被使用者随时“召唤”,并像使用谷歌搜索那样,对其提出任何问题。Google Home则是日常家庭娱乐、日程管理的智能终端,就像文章开头所描述的那样,在极端情况下,用户未来的全部家庭生活其实都由Google Home所掌握和控制。尽管成为Alphago旗下子公司的谷歌并没有发布任何全新的颠覆式产品,但从各个具体产品和功能的革新和改进来看,谷歌所强调的智能确实已经深入到其产品的方方面面,只是一个更加智能的未来对人类是不是好事或者怎样的一种智能是人类所需要的这样的问题,还没有人能够回答好。蛋君说:毫无疑问的是,Google Home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它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和便利。但是,一个更加智能的未来对人类是不是好事?或者怎样的一种智能是人类所需要的这样的问题,还没有人能够回答好。
更多相关内容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oogle home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