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火了,共享经济 充电宝还有哪些可以做

您的位置: &>&&>&
内训课推荐
共享经济火爆,资金注入共享充电宝是个大坑?
发布时间: 15:48:56
  从房子到汽车,再到充电宝这样的小物件,但凡人们生活中能够使用到的物品,都相继被共享经济攻陷。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会有翻车的风险,那无底限高速扩张的共享经济是否也有翻车的风险呢?数亿元资金注入共享充电宝,让我们嗅到了共享经济的一丝危险气息。毫无疑问,火爆的共享经济正处在一个无底限高速扩张的状态。
  共享充电宝:共享经济的一个深坑
  如同当年大量资本涌入O2O市场一样,嗅觉敏锐的诸多资本,都试图在火爆的共享经济时代分食一杯羹。或因于此,数十家风投才会出资亿元,投资了一家做共享充电宝的企业。仅就市场需求而言,共享充电宝可以说是共享经济的一个深坑。
  的确,充电宝与单车一样同属高频使用的物品。相比之下,充电宝的价格更低,只有几十元,这注定共享充电宝是一个门槛极低的创业项目。在实际生活中,充电宝的使用频次要远高于单车和出租车,但这并不意味着共享充电宝是一桩好生意。待机越来越短的智能手机,让充电宝成为人们出行时的一件必需品。在这样一个应用场景下,共享充电宝这一新生事物有点画蛇添足。与共享单车一样,共享充电宝也是靠出租盈利。残酷的现实就是,出租充电宝的需求并不高。试想,每个人出差甚至上班路上都会携带充电宝,花钱租一个充电宝岂不是多此一举?以北京为例,在拥挤的地铁里,几乎每个人手中的智能手机另一端都连接着充电宝。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商场、机场、高铁和一些餐饮场所,都有免费的手机充电服务。当然了,在机场和车站的一些经营场所,手机充电是收费的。此外,高铁和普通火车上,已经提供了电源插座,人们可以非常方便的给手机和其他电器充电。越来越完善的配套,让共享充电宝无用武之地。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充电宝价格便宜,如果有需求直接购买一个就可以了。在火车站和机场,我们经常会看到兜售充电宝的小贩。毋庸置疑,充电宝使用频次虽高,却没有旺盛的刚需。没有市场需求,大量资本仍旧涌入共享充电宝市场,这是为何?难得为了打造下一个入口?答案显而易见,没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共享充电宝很难成为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资本对共享充电宝的疯狂,最合理的解释恐怕就是不想错过任何一种共享经济模式。
  无底限扩张:共享经济跑偏的节奏
  在喊出共享经济口号后,滴滴用疯狂的补贴,迅速的成为共享出租车行业的领军人物。倚赖时髦的互联网技术,滴滴打车一度解决了打车难的问题,这是共享经济炙手可热的历史背景。滴滴的成功,吸引了一轮又一轮的共享经济创业者,挖苦心思寻找共享经济的着陆点。现在看来,共享单车的火爆绝非偶然,这是资本和创业者的一次有效尝试。
  滴滴和共享单车的成功,并不代表共享经济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够成功。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分析,共享充电宝的前景并不那么明朗。由于共享充电宝的门槛比较低,商业风险并不高。正因于此,大量资本才敢于在这一行业一掷千金。在共享经济成功的跻身网约车和单车领域后,共享汽车也在小范围内试水,而一些企业,正酝酿将售价高昂的房子搞成共享模式,解决没有购房能力消费群体的住房问题。
  仅从市场需求来说,并非每一个行业都能承载共享经济的。以房子来说,最近几年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的房价直线飙升,一套百平米的房子售价就在千万元。试问,如此昂贵的房屋售价,互联网企业如何玩转共享经济?当然了,当下流行的合租,也属于共享经济的范畴,但让几个人合伙买房恐怕很难实现。事实证明,共享经济最适合的生长的环境,是要有一定的条件:一是要像单车那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二是工作和生活中的必需品是不适合搞共享经济的,比如手机。
  众所周知,汽车方便我们的出行,但汽车并非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诸如手机和衣服这些物品,就不适合搞共享经济,手机有非常强的隐私性,衣服对卫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并非所有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共享经济的肥沃土壤。与做人一样,共享经济扩张也需要有底限。眼下,资本推动之下,共享经济把充电宝作为一个新的阵地,折射出资本对共享经济浮躁的乱象。客观地说,共享经济仍有诸多潜力供挖掘。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淘宝店主给商品拍照需要摄影棚,而搭建一个专业的摄影棚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共享摄影棚无疑是一桩好生意。除此之外,一些婚纱影楼在拍摄时需要使用无人机和其他高端的拍摄设备,自己购买不划算,这可以说是共享经济的一个蓝海。不过,与共享单车相比,共享摄像棚和共享无人机这样的生意,规模不会太大,这也是资本不乐意涉足的原因。
  归根结底,共享经济虽然火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都适合共享经济的成长。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再到共享充电宝,共享经济俨然成为了资本逐利的傀儡。在资本的驱使之下,共享经济正由理性的发展,驶入疯狂扩张的高速大道。殊不知,共享经济这辆车速度太快会翻车。届时,驱动共享经济前行的资本也会因翻车而陨落。
  没有需求的领域,资本创造需求也要搞共享经济,共享充电宝就是这样一个商业畸形。而在摄像棚、高端拍摄设备等领域,人们需要共享经济,资本却因为规模太小不乐意涉足。一切向&钱&看,这是共享经济无底限扩张的根本诱因,也是共享经济跑偏的原因。
  来源:贾敬华-百度百家快速分享到:
关于"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能火?"我有如下需求意向
注:登录方可发表! 您可
多年来深圳市国方科技有限公司一直是丹佛斯、富士、英威腾等多...
点击排行榜
&*&您的姓名:
&*&手机号码:
&*&E-mail&&&&:
&*&公司名称:
&*&您感兴趣的产品类别:
&&产品型号:
&*&您是否需要西门子销售联系您:
&*&您是否需要相关资料:
&&资料名称:
&*&您是否需要相关视频:
&&视频名称:
&*&您是否需要技术支持和服务:
&&您需要解决的问题:
&*&计划采购项目区域:
请选择城市
&*&预计采购时间:共享充电最近突然也火了!背后玩家和商业模式曝光|王刚|充电桩|共享单车_新浪财经_新浪网
2013年,一批做充电宝生意的商人被“雷布斯”和他的小米充电宝“逼上梁山”。今天这批人摇身变为“共享充电”创业者,并创下了10天3亿+人民币的融资神话。他们真能回到当年做充电宝那样的黄金时代吗?共享充电究竟是下一个风口,还是只是一门短期内有利可图的生意?共享充电宝大火的背后共享单车领域尚未决出雌雄,共享充电的大战眼看即将上演。从3月底到现在,短短十多天的时间内,已有Anker街电、小电、来电、小电、Hi电5家共享充电创业公司获得融资,十几家资本相继入场,其中不乏腾讯、元璟资本、金沙江等知名机构。一夜间,那些做电池出身的创始人们终于尝到了“苦尽甘来”的感觉。据说,在2013年以前,做充电宝的商人大都拥有一座自己的工厂,生活滋润……后来,就有了“雷布斯”和他的小米充电宝。“雷军入局充电宝行业,把整个行业打乱了。作为创业者,我觉得我已经被宣判死刑了。”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曾在采访中这样说道。此后,不少充电宝厂商被迫转型,共享充电成了另一个新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在刚起步时,其实并未激起太大波澜。当时,成立于2013年的捷诺科技是由快用苹果助手及奇虎360联合投资成立的公司,在全国运营线下“智能手机加油站”,这是共享充电领域的最早试水者。共享充电真正被人注意,是从王刚和金沙江创投朱啸虎宣布入局开始。据悉,其实在去年年底,王刚和朱啸虎就曾在公开场合透露,他们所投的神秘项目就是智能共享充电宝公司“小电”。3月31日,小电正式宣布获得由金沙江创投和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这也是继滴滴、ofo等知名项目后,朱啸虎+王刚的再次联手。朱王俩人搭配,必然会将这个领域搅出一番动静。那么,共享充电会成为共享单车之后的又一个风口吗?我们先来看看入局者现状。共享充电领域有哪些玩家?目前,浮出水面的共享充电已有十余家,腾讯创业对其入局时间、融资情况以及商业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整理:腾讯创业发现,共享充电创业有两个方向:桌面式充电宝和自助租借充电柜。桌面式充电:小电科技Hi电小电、Hi电等等,都属于桌面式充电宝,用户一般可在扫码后连接充电,但不能将充电宝带走。 桌面式充电宝某种程度上更像火车站、机场里传统的固定充电桩,这种充电桩的痛点在于,普通手机从无电到满电状态至少需要1-2小时时间,这就意味着用户在这段时间里哪儿都不能去。这种场景其实更符合机场和火车站,用户在等待火车或航班时顺便充电,也比较合情合理,此外,咖啡馆、KTV等用户没有太多活动需求的休闲娱乐场所,桌面式充电宝也有用武之地。柜式充电:来电科技街电科技来电、街电等柜式充电的特性在于,用户可直接租借移动充电宝,带走充电,并在充电完成后归还。另外,来电也提供数据线出售服务。相比桌面式充电,柜式充电的便携性更强。试想,你与朋友正在逛街,忽然发现手机电量不多了,这时如果停下来用固定的充电宝充电,那就只能在原地干等,十分扫兴,而移动充电宝则能完美适用于这一场景。说到这里,大家可能很容易联想到共享单车有桩与无桩的区别,但其实并不完全可比,两种共享充电产品实质上都是“有桩”的。移动充电宝虽然允许用户在一定时间不受充电桩束缚,但它并不像无桩单车一样,用完后可以随意停放,充电宝毕竟还是要归还的。如果线下投放量不足,那么归还充电宝又会成为一件麻烦事。 另外,参考共享单车的先例,柜式充电宝的损坏、丢失率可能也会高于桌面式充电宝。为什么共享充电,恰好在这个时间点火起来?共享充电准入门槛低,没有技术难点,线下铺点容易,已然成为风投们新的宠儿但充电宝作为没有任何技术革新的东西,为何能披上“共享”的外衣,忽然火了起来呢?技术革新和使用场景的Gap期除此之外,一个“技术革新和使用场景的Gap期”是风投下注的关键点。现在,用户花在移动端的时间越来越长,面临着5G时代的到来,手机用电需求量势必会越来越大。而现有的手机电池容量已经很难满足12-18小时的用户使用需求,电池革新的速度也没这么快。因此,用户对于及时性的充电需求会非常强烈。共享充电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个“技术革新和使用场景的Gap期”。至于“Gap期”何时结束,就要看电池革新技术,以及充电技术的发展速度了。共享充电是一门现金流正向的生意撇开风口不谈,至少目前,共享充电是一桩可以看得见盈利的生意,这多少也给下注的风投带来了信心。袁炳松曾在接受小饭桌采访时算了一笔账:来电科技的充电宝每台每天被借出0.7~0.8次,单日收益平均2元。一台充电宝成本在90元左右,循环使用次数约为800次。在不考虑充电宝柜台成本、场地费用外,一台充电宝平均45天就能回收成本。而Hi电创始人刘文源也曾向媒体透露,桌面式充电宝成本大多在100元以内,在理想情况下,一个月即可回本。相比目前疯狂烧钱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在短期内似乎更有“钱途”。共享充电模式真的可行吗?线下铺点的竞争力取决于融资能力上面提到,共享充电是一门现金流正向的生意。但如果想做成一门产业而不仅仅是“生意”,就要考虑天花板以及线下铺设密度。对于共享充电来说,铺设一个点就是一单成本+一段时间内的收益,不存在边际成本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会因为铺设的密度变高而降低单点成本。但是,如果铺设的密度不够高的话,很难形成协同效应,也很难做更多的市场拓展。和共享单车线下铺车的逻辑相同,更多车才能让租赁频次增加,而铺车最重要的是资金。因此,资本在共享充电领域的竞争中,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线下店的BD是运营难点运营难度主要集中在线下店的BD难度。不论是机柜模式的机器还是桌面上座充,都需要将线下设备放置在便利店、咖啡馆和餐厅等等线下场景中,如何让他们接受线下设备的安置和摆放,以及如何进行利益分成,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红利的消失共享充电能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带来的“红利”。前面也提到,共享充电的门槛很低。坦白来说,即便是一家便利店的小老板,想在自家店里安一个充电桩,也并不是什么有难度的事。实际上,711也早已推出充电服务,而要追赶711这样庞大的便利店网络,对创业公司来说并非易事。披着共享经济外衣的租赁经济?资本对于“共享经济”的疯狂追逐,甚至颇有当年O2O刚出道时的感觉。据不完全统计,从3月底开始,10天内,5个共享充电的项目共吸金3亿+。从《中国企业家》对“来电科技”袁炳松的采访中,也可以窥探出一些端倪:“我发现这一轮投资来电科技比较积极的,全是本来有机会投共享单车,但是错过的。”融资节奏异常疯狂的共享单车领域,带火了“共享经济”这个很早就被提出过的概念。赶上了浪潮的投资机构暗自庆幸,没赶上的那些,急迫地去追赶下一个和“共享”沾边的新概念。某知名美元基金的投资人对腾讯创业透露:“当时就是因为Drop(放弃)了摩拜单车,我们才会去投共享充电。但这个事情线下很重,收益很难说。”共享单车虽然名字里带着“共享”二字,但却是实实在在的B2C租赁经济。真正的共享经济,本质需要涉及四个关键性要素:个人、闲置(过剩)、收益和网络。这一点,在迈克尔·J·奥尔森的《分享经济:行业演变归集深度解读》里面也有提到,在这个经济体里面,个人是主体,也就是C2C模式,从个人到个人的价值沟通。但不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都没有任何关于C2C的经济体系,全部都是基于B2C,也就是“租赁经济”模式的共享经济。B2C模式带来了什么呢?腾讯创业在我们给摩拜和ofo们算了笔账,3000万辆单车订单能覆盖中国多少城镇?一文中提到过,共享单车领域大热,给原本平均内需为2400万辆的国内自行车领域,又新增了3000万辆订单。而共享充电领域中融到资的“来电科技”,也表示准备“舍命狂奔,在三个月内花光一个亿”。通过租赁次数和时长来获取收益的租赁经济,就这样披着“共享”的外衣,越来越火爆。但火爆同样伴随着泡沫。希望投资人的钱能真正改变行业,而不是烧成了街头堆得像小山一般的“残废单车”,或是烧成了当年O2O大热时的补贴狂潮。(来源:腾讯科技旗下腾讯创业,文/ 郑可君 管慕飞)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套上“共享经济”的壳:共享充电宝路在何方?
日08:10&&来源:
原标题:套上“共享经济”的壳:共享充电宝路在何方?
  “共享经济”这个词近年来非常火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甚至共享办公,都是因为搭上“共享”概念成为资本新宠,并迅速进入大众视野。而忽如一夜春风来,打着“共享经济”旗号的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正在被各大资本追逐着。
  从3月底到4月初,短短10天时间里,就有5家企业相继宣布获得融资,总金额近10亿元。IDG资本、腾讯、欣旺达、海翼股份与著名投资人王刚等纷纷入局,大有去年共享单车疯狂融资的势头,也被外界认为可能是继共享单车之后的下一个风口。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该行业已有10多家创业公司入局,规模较大的包括“来电科技”、“街电科技”和“小电”等,这几家的A轮融资都已接近或冲破亿元,其他“玩家”还有电小鸟、云充吧、Hi电等公司。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共享充电宝有两种共享形式,一是机柜式租赁机器,租赁机固定,用户可以带走实体充电宝。例如“来电”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共享充电宝随身充电、异地归还;二是实体充电宝,主要是桌面固定充电宝。例如“Hi电”推出的产品就是桌面型充电宝,容量为20000mAh,定价1元/小时,无需押金,也不需购买充电线;“小电”也采用这种形式,其终端是一台容量为16000mAh的移动电源,通过从端口引出带有三个端头的充电线为手机等设备充电。这类充电宝不可移动,主要投放于餐厅、KTV、咖啡厅等地方,目前已经在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出现。
  高铁、机场、地铁、大型酒吧、商场和景点等“场景应用”正在成为各家的必争之地。但对于 “风口”而言,并不清晰的盈利模式导致一些行业公司以给商户“补贴”的方式来抢占市场,在当前备受资本热捧的情况之下,恐怕各家都要做好打一场恶战的准备。
  同时,资本的热捧也使一些人质疑,共享充电宝是不少投资者生造出的一个风口。
  业内人士则分析认为,共享充电宝是否适合VC投资甚至是形成独角兽级别或以上的公司,仍待观察。
  “我不认为在这个时间点,仅仅依靠租赁、押金的循环就能实现盈亏平衡,未来共享充电更多需要依赖广告入口的价值,”赛迪顾问有限公司创新创业事业部经理王高翔向媒体表示,“短期来看,看不到盈亏平衡的周期,尤其在目前争取流量的阶段。这会是一个长期烧钱的行业。”
  从本质上说,充电宝是一种满足人们安全需求的产品,一块满电的充电宝放在包里可能一两个月都用不到。但用到的那一天,就是它一直存在的原因。公共场所提供的充电服务,不管以什么形态出现,都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应急措施,而并不能满足这种安全感需求。
  共享充电宝体验者张先生告诉记者,手机用户都需要充电,虽然体积小的充电宝便于携带,但随着目前电池技术的进步,使用频次不高的情况下手机充满电是可以使用一天的。对于用户来说,在紧急的情况下手机没电是偶发性现象不是高频现象,当前共享充电宝市场事实上打的其实是这种偶发性需求而不是高频需求。
  “当前人们出门连钱包都不想带,更别说带充电宝。”张先生说道。而且借还方式相比流动性更强的自行车来说,充电宝还必须要在指定的地方取拿或者归,不能随意放在路边,这与共享经济追求的便利性与流动性相悖,也就是说,流动性差的硬件其实并不适合拿来做共享。
  一位投资合伙人也表示,共享经济一定要满足不同所有权主体之间的物品交互使用,目前来看,只有滴滴可以算得上严格意义的共享经济。而像单车、充电宝等所有权属于创业公司,这只是模式的复制。而这样的模式之所以能成功,一是因为刚好赶上互联网+的风口,能够实现分时租赁;二是由于国内人口基数大、市场广阔,给了分时租赁足够的生存空间。
  “所以,单车和充电宝,是由公司统一的制式生产、统一配置、统一运营,和共享关系不大,实质就是租赁,要说有新鲜的地方,就是‘分时租赁’,或者是‘按次数租赁’。”该投资合伙人表示,几十块就可以个人拥有的充电宝跟相对昂贵和大体积的自行车事实上面对的不是同类的问题与需求,这类共享模式背后事实上,在消费者层面需求看来事实上可有可无。
  此外,央视“3?15晚会”上也曾曝光过在公共充电设备上充电的手机容易被黑客攻击盗取信息,不少用户也因此产生了提防心理。“共享充电宝的安全性是否过关很难把握,现在通过数据线接入手机盗取信息的事太多了,很难说没人钻这个空子”曾经尝试过使用共享充电宝的李女士表示。
  加之这种创业项目没有门槛,行业的恶性竞争就成为必然。“来电”透露其目标是两年内铺设10万台大机柜、50万-80万台小机柜。“小电”在近期融资后曾宣布今年将在全国铺设360万台共享充电宝,而“Hi电”则计划今年在全国铺设1000万台共享充电宝。各种充电宝的场景会出现多个竞争者,导致订单不断分流、价格持续下降,到最后行业开始打免费牌来培育用户习惯或成必然。
  共享经济最有价值和前景的地方不在于创造了多少独角兽,而在于通过一个新点子实现资源再分配,进而改变人们的消费和行为习惯。而伴随着智能手机的电池技术在不久之后一定会得到改善,手机的续航能力也将得到提升,另外,快充技术正在加强,这些都意味着充电宝的市场将受到影响。未来共享充电宝获取流量容易,但留住用户、激活流量价值也是一个值得独角兽们深思的问题。
(责编:易潇、毕磊)
人民网通信频道
人民网通信频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享经济 充电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