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成都的病友会说,他们那里已经治疗将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纳入大病医保目录了,一定能为

&>&&>&&>&&有关于"" 的文章列表
Braf突变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的困境与希望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美国占据癌性死亡率的第2位。近年来研究发现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Braf 基因编码的丝/苏氨酸激酶正是该通路重要的转导因子,参与调控细胞内多种生物学事件,当通路被异常激活时,肿瘤即可发生。本文将对Braf基因突变在结直肠癌中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病理特点及目前治疗的困难及展望做相应阐述。1、Braf 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特性1.1&Braf信号通路  Raf是第一个发现的,也是研究得最为透彻的Ras通路效应蛋白。激活的Ras蛋白与Raf蛋白(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结合,从而激活Raf蛋白,后者又磷酸化MEK1/MEK2上的调节性丝氨酸,从而激活MEKs;激活后的MEKs能高度选择性地激活ERK,最终导致细胞增殖、血管生成、转移、影响细胞凋亡。Raf激酶是一组蛋白,家族成员包括Araf,Braf,Craf 。实体瘤中,恶性黑色素瘤中的Braf突变几率是最高的,有40-60%,在乳头状甲状腺癌中这一几率为36-53%,但是在结直肠中只有7-10%。Braf基因的突变位点主要位于基因的第15外显子,其中约92 %位于第1799位核苷酸上(T突变为A),导致其编码的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V600E)。这一突变导致了MARK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Ras和Braf的突变是互斥的。1.2&Braf突变的分子特征  目前的研究认为,大约有85%的结直肠癌中存在染色体不稳定(chomosomal instability,CIN),从而导致Kraf、Raf等癌基因激活和APC、P53 等抑癌基因失活,这种异常表达不断累积促使肠上皮细胞完成经典的“腺瘤—腺癌”这一成瘤过程。但近年来研究发现,除了这条通路,还有10%的结直肠癌是通过锯齿状息肉途径发生癌变的。Braf突变与这一成瘤过程密切相关。另外,与锯齿状息肉途径癌变途径呈明显相关性的分子生物学改变还包括CpG岛甲基化表型(CpGisland methylator phenotypes,CIMP),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  大约90%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和15%散发性结直肠癌分子表型均为MSI,但两者MSI 发生机制不尽相同。在HNPCC 中是主要是由于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胚系突变引起的,其中MSH2 与MLH1两个基因突变占所有MMR基因突变的90%。而散发性结直肠癌中,主要是由于MLH1基因启动子CIMP高表达致使表基因沉默引起MSI,该途径受 MAPK/ERK信通路调控,Braf基因是其重要的调控因子。因此在散发的MSI结直肠癌中,约有40至60%出现Braf突变,然而在微卫星稳定(microsatellite stability,MSS)的结直肠癌中这一几率只有5-10%。而且,Braf突变的肿瘤几乎都不是胚系突变。2、Braf突变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既往的研究表明Braf突变与年龄、性别、原发部位、病理类型、转移模式和预后均明显相关。2.1Braf突变结直肠癌的临床特征  年龄越大,Braf突变的概率越高,在2.2Braf突变结直肠癌的病理特征及转移模式  在分化差及粘液腺癌中,Braf突变也是较常见的。Braf突变的肿瘤有40-50%是分化差的,只有6-16%是高到中分化的。粘液腺癌有22-67%的比例含有Braf突变,在非粘液腺中这一比例是6-21%。  和其他肿瘤一样,某些致癌基因可能会导致特定的表型行为。澳大利亚及美国的学者对524例转移性的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第一次发现Braf突变的肿瘤中腹膜转移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的几率都更高。这也许能部分解释为什么Braf突变的肿瘤预后差。2.3Braf突变结直肠癌的预后  Braf V600E突变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被明确证明与较差预后相关。一项III期临床研究,对比了化疗+贝伐珠单抗及化疗+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中一线治疗的疗效,亚组分析发现Braf突变型的患者在这两组中疗效都不好,中位PFS及OS都远低于野生型患者。另一项回顾性、多变量分析研究了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接受5-FU为基础的化疗后的疾病进程,显示Braf突变是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FS也远短于野生型的患者。  上文提过Braf突变与MSI是相关的。有研究者对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医院和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这两家医疗机构的55位MSI-H(高度微卫星不稳定)表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存在BrafV600E突变的13例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较短(BrafV600E突变的患者10.1个月,其他患者17.3个月,P=0.03)。而且MSI-H表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并没有提高预后,虽然MSI-H在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中预示良好预后。但是一项2013年的针对1253例结直肠癌患者研究显示,综合MSI及Braf突变两个因素,结直肠癌特异性5年生存率在MSS/BRAF 突变组中是46%,在 MSS/Braf野生组中是65% ,MSI-H/Braf突变组中是73%,MSI-H/Braf野生组中是79% 。MSI及Braf突变在生存模型中没有交互作用。MSI-H提示预后良好,Braf突变提示预后差 。2.4Braf突变结直肠癌的的其他亚型  有趣的是,近期另一项研究显示,Braf密码子594或者596的突变的结直肠癌虽然只占结直肠癌中不到1%的比例,但与Braf V600E突变的结直肠癌在分子特征、病理特征、临床转归上都很不同。上文提及V600E突变的患者更常见于右半结肠、病理常为粘液性癌、常发生腹膜转移、预后较差。此文作者在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中都发现,与V600E突变的结直肠癌相比,密码子594或者596突变的患者常见于直肠,病理常为非粘液腺癌,往往发生非腹膜转移,有更长的OS (62.0个月vs.12.6个月,P=0.002)。但因样本比较少,还需要更大宗的研究来验证。这也提示我们去应进一步细化Braf突变的亚型。3、Braf突变型结直肠癌的治疗3.13.1 单纯化疗不敏感,EGFR单抗治疗始终存在争议  CRYSTAL研究的结果首次证实了在化疗(FOLFIRI)基础上加用西妥昔单抗能给Kras野生型转移性CRC患者带来明确的OS获益,对Kras野生型患者不同Braf基因状态的分析显示,Braf基因突变的患者预后更差,FOLFIRI对照组中,Braf野生型患者中位OS为21.3个月,突变型患者只有10.3个月,加用西妥昔单抗后,Braf突变型患者的中位OS能提高至14.1个月。由于样本量较少,与单独FOLFIRI化疗相比,尚未显示出显著差异,这也提示Braf基因的状态只是预后因素,而非西妥昔单抗疗效的临床预测因素。  OPUS研究纳入的患者中,Kras基因状态确认比例达到了93%(315/337例),其中Kras野生型患者有179例(57%),其中11例(6%)为Braf基因突变。对Braf基因突变患者疗效的分析显示,不管是单纯FOLFOX4方案化疗还是FOLFOX4联合西妥昔单抗,Braf突变都与较差的预后有关,但是西妥昔单抗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的患者,与单纯接受FOLFOX4化疗相比,PFS有延长的趋势(7.1个月vs.1.7个月),在OS方面甚至达到显著差异(20.7个月vs.4.4个月)。虽然在OPUS研究中Braf基因突变患者样本量较少,但还是可以显现出Braf基因突变患者可从西妥昔单抗治疗中获益的趋势。  2014年ESMO转移性结直肠癌指南认为Braf突变在预测EGFR单抗疗效方面存在有争议,而当前更多的研究都倾向Braf突变的患者不管是使用EGFR单抗还是EGFR单抗联合化疗都不能获益。同样的,2015年NCCN结肠癌指南也措辞非常谨慎的提出了当前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持Braf基因状态可以指导一线治疗中EGFR单抗的使用。3.2强力化疗联合靶向治疗可改善生存获益  既往的一系列研究都得出常规治疗对Braf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来说收效甚微,整体来看,OS一般波动在9到14个月之间,而PFS只有4-6个月。找出合适方案,尽可能提高Braf突变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仍是一道难题。  2010年一项GONO研究组的一项II期临床研究探索了FOLFOXIRI+贝伐珠单抗在晚期结直肠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亚组分析显示Braf突变的患者中位PFS达到了12.8个月,中位OS达到了23.8个月。随后的TRIBE 研究证实了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IRI方案较联合FOLFIRI方案显著增加PFS和应答率。尤其是 RAS 突变、Braf突变和全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进的亚组分析显示,FOLFOXIRI+贝伐珠单抗组Braf 突变型的中位OS达到19.1个月,中位PFS达7.5个月,而FOLFIRI+贝伐珠单抗组中位OS只有10.8个月,中位PFS只有5.5个月。虽然对常规化疗不敏感,但这些数据均支持Braf突变型可能从FOLFOXIRI+贝伐珠单抗的强烈治疗中获益。Loupakis F等人进行了一项II期临床试验,214位患者筛查Braf状态,7%的突变比例,共15位患者接受了一线FOLFOXIRI+贝伐珠单抗的治疗,6个月无进展患者比例达到了73%,中位PFS及OS达到了9.2个月和24.1个月,RR率及疾病控制率分别达到了72%及88%。虽然该试验缺乏随机性,但对于伴有Braf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而言,在FOLFOXIRI化疗方案中添加贝伐珠单抗或是一种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选择。  那么这么强力的方案,其安全性如何呢。以上临床试验的数据显示,不良反应方面,和以前报道的化疗及贝伐珠单抗的不良反应是一致的,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 腹泻,和高血压。除了中性粒细胞4度下降,其他4 度不良反应的比例很低,而且没有报道与治疗相关的死亡。TRIBE研究还发现虽然3到4级神经毒性、胃炎、腹泻、中性粒细胞下降在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IRI组中比例较高,但是SAE、与治疗相关的死亡率及粒细胞缺乏发热的比例两组并无区别。故FOLFOXIRI联合贝伐珠单抗对于一般情况好的Braf突变的患者是可以考虑积极尝试的。3.3&靶向药物治疗  Braf V600E小分子抑制剂vemurafenib(RG7204; PLX4032; RO5185426)对黑色素瘤有良好的疗效,一项对比Braf抑制剂(Vemurafenib)及氮烯咪胺(达卡巴嗪, Dacarbazine)的三期临床试验显示,在BrafV600E突变的人群中,Braf抑制剂组的最佳总反应率是48%,高于氮烯咪胺组的5%。但遗憾的是,Braf抑制剂对于同样有Braf突变的结直肠癌患者效果不佳,一项针对21例Braf突变结直肠癌患者的研究发现,21例患者应用Braf抑制剂,只有1例部分有效 (5%) 及 4例好转。一些学者对耐药机制进行了研究。Prahallad等发现Braf抑制剂治疗一些Braf突变的结直肠癌细胞系导致了反馈性EGFR的激活,Corcoran等发现在Braf抑制剂阻断Braf后,EGFR能介导Craf和MARK下游通路的快速再激活从而导致耐药,这也给联合多靶点抑制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一项提交在2015年ASCO年会上的I/II期研究结果显示,Braf抑制剂(dabrafenib)、Mek抑制剂(trametinib)和EGFR单抗(帕尼单抗)三药联合治疗既往治疗过的BrafV600E突变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客观有效率可达26%,中位PFS为4.1个月。该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在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基础上加入EGFR单抗,将对MARK信号通路造成更有效的封锁。另一项2015年ASCO会议上发表的III期COMBI-D试验显示,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与Braf抑制剂单药相比,在总生存上更有优势。该研究的最终分析结果发现,联合用药组的中位OS为25.1个月,而Braf抑制剂单药组为18.7个月。综上,单独抑制Braf V600E这个靶点在结直肠癌中因继发耐药的发生而收效甚微,但是联合多个药物阻断MARK通路上的不同靶点可能会有良好的疗效。3.4免疫治疗  如前文所述,MMR缺陷(dMMR)发生在15~20%的偶发性(非遗传性)结直肠癌和几乎所有与Lynch综合征相关的结直肠癌(占所有结直肠癌5%)中,其表型均为MSI。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的肿瘤与同类型不含这种修复缺陷的肿瘤相比较,会含有更多个突变。基于这项理论,研究者推测错配修复缺陷肿瘤会特别容易受到免疫检查点阻断。2015年ASCO年会上,Dung T. Le发表了一项关于错配修复缺陷肿瘤预测抗PD-1应答的重磅研究。在结直肠癌患者中,PD-1抑制剂(pembrolizumab)治疗后,62%的dMMR肿瘤患者呈现出肿瘤缩小,而那些无dMMR的患者没有检测到响应。这项研究桥接了免疫治疗和基因组学,虽然Braf突变相关的MSI不是由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所致,但是我们似乎看到了Braf突变人群未来进行免疫治疗的曙光。4、小结与展望  Braf突变是结直肠癌中发生的重要基因改变之一,在高龄、女性、右半结肠、粘液腺癌中常见,且容易出现腹膜及远处淋巴结转移,并意味着不良预后。FIRE-3研究及CALGB/SWOG 80405研究中RAS野生型患者的OS可达30个月以上,但上文提过,在Braf突变的人群中,OS仅在10个月左右。单纯化疗对这类人群并不敏感,是否使用EGFR单抗还存在争议。但是在合适的人群中使用强力的系统治疗(FOLFOXIRI+贝伐珠单抗)似乎是安全有效的。未来我们还可考虑多靶点阻断MARK通路,而且免疫治疗似乎也出现了曙光。  近来,结直肠癌分型联盟(CRCSC)应用大数据建立亚型联合检测,将结直肠癌的分子分型扩展为CMS 1~4 型和未定义型5 类,每种亚型具有不同的分子学特征和通路特性,并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这4种亚型在不同部位结直肠癌中所占比例各有不同,例如CMS1更多见于右结肠癌、女性、诊断时年龄更大、伴有BRAF突变、MSI、免疫通路活化/ 表达,这些病人往往复发后生存期短。故将来分子特征对于患者的人群的划分更加重要,根据分类予以不同的干预措施,最终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
资讯排行榜
在癌症治疗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生存5年以上的癌症幸存者越来越多,其中大多数...
由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自噬对其疗效的影响_NoRestriction.pdf 12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自噬对其疗效的影响_NoRestriction.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Page1------------------------------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自噬对其疗效的影响姓名:郭桂芳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肿瘤学指导教师:姜文奇--------------------------Page2------------------------------搏‘{二生郭桂芳指导教师姜文奇教授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自噬对其疗效的影响专业:肿瘤学博士生:郭桂芳指导老师:姜文奇教授摘要结直肠癌是最常见肿瘤,整个病程中一半的患者为晚期结直肠癌(AdvancedColorectal沙利铂或伊利替康的联合应用将ACRC中位生存期提高至20月,但化疗药物受其毒副作用的限制难以进一步提高疗效,近几年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将AcRc中位生存期提高到24个月左右,成为目前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焦点。西妥营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内缺乏大宗病例报道,本课题探讨了该方案在102例中国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及KRAS状态与疗效的关系。虽然西妥昔单抗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Kras基因为野生型是应用西妥昔单抗的首要条件,但其中至少还有近一半的患者未能获益,所以探讨西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提高疗效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关于西妥昔单抗的研GrowthFactor究集中在西妥昔单抗作用靶点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此途径的干预可能会提高西妥昔单抗抗肿瘤效应。最新研究证明EGFR与主动性Glucose№+/葡萄糖共转运蛋白-1(SodiumsiRNA下调SGLTl降低细胞内葡萄糖浓度而诱发自噬。自噬是在饥饿、缺氧情况下,细胞降解自身的蛋白质及细胞器,循环利用降解产生的物质以维持细胞的生存,过度自噬导致细胞自噬性死亡。自噬与肿瘤的关系存在争议:在肿瘤发展中--------------------------Page3------------------------------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自噬对其疗效的影响摘要是抑制还是促进作用;在肿瘤治疗中与化疗起协同作用还是化疗耐药机制。西妥昔单抗为EGFR的阻断剂,理论上可以同时作用于酪氨酸激酶及非酪氨酸激酶两个途径达到最大限度的抗肿瘤作用,但自噬足否为西妥昔单抗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至今尚未见报道。本课题首先分析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in-1、白噬疗效;其次对结直肠癌组织进行EGFR、SGLTI及自噬相关分子Beclassociatedchain3,发生的分子标志物微管相关蛋白轻链(microtubulesproteinlightMAPl一LC3,简称LC3)进行检测,分析各分子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各指标与自噬的相关性,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对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结肠癌疗效的影响;再次,从细胞水平探讨西妥昔单抗作用于KRAS野生型且有导自噬及是否通过下调SGLTI诱导自噬,自噬在西妥昔单抗杀伤肿瘤细胞中的作用,自噬是否为西妥昔单抗增强伊利替康杀伤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机制。第一章102例晚期结直肠癌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分析目的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02例接受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ACRC患者的资料,希望基于此相对大样本分析西妥昔单抗治疗中国结直肠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对具有病理标本的4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KRAS进行检测,分析中国人结直肠癌KRAS状态对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疗效的影响。材料和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西妥昔单抗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02例,病例的基本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情况有详细记录,随访资料完整,本组病历末次随访时间是日,中位随访时间36.0个月。n--------------------------Page4------------------------------博士生郭桂芳指导教师姜文奇教授件进行分析。结果102例患者共完成了1099周的西妥昔单抗治疗,每位患者持续使用西妥昔单抗2&-'60周,中位周期数为8周,90.2%患者持续使用时间&/4周期。截止随分,2例PS=3分)。102例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存期为36.0个月,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的有效率(objectiveresponsecontrolrate,ORR)为43.1%,疾病控制率(diseaserate,DCR)为74.5%,无free进展生存(progression月。但一线PFS较非一线显著延长(中位PFS为5.5个月和3.0个月,P=O.00)。位OS为36.0个月和35.0个月,P=O.8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分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图文】晚期结直肠癌化疗中靶向药物的作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晚期结直肠癌化疗中靶向药物的作用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7.28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是采用定额自负的方式我有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有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晚期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西妥昔_电脑数码_好赞多丽求学网
是采用定额自负的方式我有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我有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晚期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西妥昔
&&&来源:用户发布&&&发布时间:&&&查看次数:37
听说加入上海大病医保目录后,我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关于晚期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的报销问题,是,非常感谢!
该问题暂无回答。
电脑数码相关
更多相关内容
本站内容来自网友发布,本站无法保证其部分内容的正确性,请用户一定仔细辨别。
[] &&[联系QQ:885&971&98] &
沪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yb病友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