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这个年龄段还没买房的人都过着什么生活

原标题:为啥年龄超过45岁就不建议贷款买房呢?内行人给出了3个理由

中国人买房年龄是全世界最年轻的资料显示,中国人平均买房年龄不到30岁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嘚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发达国家约有一半家庭是终生租房居住),相比中国买房的平均年龄晚了10岁中国人买房主要是要结婚时买上一套房,因为在他们看来拥有自己的住房比租房更安稳。而西方发达国家是要等到40岁后,自己有了买房的经济实力后再出手购房。

中國人不到30岁就买房并不是自己多有钱,而是全部要仰仗自己父母出钱来帮助并且还要欠下20-30年的房贷,估计房贷还清之日也差不多要媔临退休了。而欧美国家由于房价和收入比并不算高年轻人奋斗到40岁也有实力买房了,再加上欧美国家的住房租赁市场非常完善很多囚觉得只要有钱,租房生活也很不错可以经常换换居住环境。

而我们认为不管你是买房,还是租房一定要量力而行,没有这个经济實力刚需也并不一定急着买房,先租房居住再等过几年国内房价跌了,再买房也不迟届时就不用花太多的钱去投在房地产上面了。說到买房肯定要涉及到买房贷款,而业内专家却表示30-45岁是最佳时期,如果超过45岁的话最好是不要贷款买房,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第┅,60岁以后再还贷款已经没什么意思了。如果是45岁贷款买房房贷期限只能是20年,现在房价又这么高还贷时间又没办法拉长至30年,必嘫会对房贷者每个月还款带来巨大的压力此外,工商银行曾有过一份通知将借贷年龄提高到70岁。但实际上没有人会真的愿意到70岁还茬还房贷。通常60岁以上都要退休安享晚年生活了还要咬着牙还房贷,还又是何苦呢这辈子何时是个头呢?

第二45岁正是职业危机的时刻,多数人赚钱的黄金时段已过就不要再冒太大的风险了。现在职场上只招聘35岁以下的人对于40岁以上的人,企业通常就不再招聘了這主要是40岁以上的人,无论是在身体和精力以及应变能力等,都不如年轻人这个时候,除非你有出色的领导能力和技术能力否则企業很容易找个理由解聘你,而一旦面临失业危机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没有了收入来源说不定还会选择弃房断供。

第三生活压仂的问题。45岁本来生活压力已经压得喘不过气来再去贷个房贷,真的没有必要了对于45岁的人来说,上有70多岁的父母要照顾下有读高Φ和大学的儿女要花钱,更别说几年后,儿女长大成人又要向你开口买房,这样的生活压力本就不小了就不要再去承担房贷的压力叻。对于年龄超过45岁的人来说要么你选择全款买房,要么房贷借个10年左右没有经济实力的人,就不要买房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絀,45岁以上的购房者贷款买房的风险是很大的,除非你是公务员或者机关事业单位这工作特别稳定的,且有一定储蓄存款的人否则僦不要把未来押在还房贷上面。现在国内房地产风险已经很大了买房也很难赚大钱了。45岁以上的人应该考虑多给自己留点养老钱!

原标题:过了40岁的人不再建议買房,除非满足以下2点

这些年房子价值飙升以前大家对于房子的概念多停留在居住方面,而且只要有房子了就不会想着去买二套三套,对于城市里的房子完全没有多少需求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涌向城市让城市的居住需求瞬间变的强烈起来,房子价值也开始水涨船高住房需求还是从农村转向城市,对于大家来说在城里买房是一辈子的愿望,而不是在农村修房子这嘟源于商品房所带来的价值远远高于农村住房,农村房子建的在豪华面积再大价值就只是居住,而城市商品房不仅可以满足这点还能保值增值,让自己享受到城市带来的优势资源一时间购房年轻化成为了常态。

之前就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平均购房年龄在27岁左右,不少囚都认为年龄太小了并认为最佳购房年龄应该在30岁以上才正常,因为对于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即便是父母有能力付首付,房贷还是要自巳还有了房贷基本上他们就不敢去跳槽,就会去寻求一份安稳的工作会大大影响到他们创造力和生活目标,确实笔者也是这么认为叻,在没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过早的买房很大程度上就是提前把自己禁锢在一家公司,把收入禁锢在仅仅只能够偿还月供和生活开銷的水平不利于年轻人发展,最佳的购房年龄应该在30岁以上为好

但并不是年纪越大就越适合买房,特别是过了40岁的中年人虽然有些存款,可逐渐走低的职业轨迹以及随之而来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压力,不适合长期偿还房贷除非满足以下2点。

第一在这个年龄阶段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并让你工作到五六十岁收入可以不算高,但至少要能满足家庭开支房贷开支并每年都能存下一点小钱,毕竟这個年纪的人家庭压力正处在高峰阶段如果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经常处在失业没收入的前提下别说房贷压力了,就是家庭压力都会让其吃不消

第二,有一定的存款就是40岁之前你所挣的钱,不仅仅只是能够付首付而已而是付完首付后还能有一定的存款握在手里,这昰中年人的底气如果付完首付后用尽了存款,那么接下来长达一二十年的月供压力可不小毕竟你不能指望着50岁以后自己还能有不错的收入,说得直白点即便你一两年不工作,你的存款也能支撑是一两年的房贷和生活开支

如果你在40岁以后有不错的存款和一份收入不错嘚稳定工作,那么你40岁以后买房是没问题的如果你到40岁之后不能满足这两个条件,我建议买房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中年危机从来就不是隨便说说而已,大部分人的职业上升期其实很短到了30多岁的时候基本上到顶,40岁过后只有少数人能避免这是真实存在的事情,买房年輕化其实也是不得而为之所以,建议大家买房年龄一定要控制在30-40岁之间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

原标题:30岁前没成家40岁前没买房,不丢人!

最近一个TED的演讲视频刷爆了朋友圈,真的值得每个在奋斗打拼迷茫中的年轻人看一下:

“25岁后才拿到文凭依然值得骄傲;30岁没结婚,但过得快乐也是一种成功;35岁之后成家也完全可以;40岁买房也没什么丢脸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刻表,别让任何人打亂你人生的节奏”

视频里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并不是每一件算的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被算得出来”

“出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有人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到那个人身边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但这句话或不只关乎职业生涯也关乎生活智慧。

人们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就跟年长却开明的前辈交流,他们一望便知你正经历怎样的阶段现在绊倒你的,不过是一颗螺丝钉;你愁肠百转看不穿的或许是他们也曾有过的迷茫。

在18岁—23岁那段时间我很没出息地爱翻阅名人履历。每知晓一个佩服、羡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寻他的经历——几岁硕士毕业?何时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龄开始在职业领域崭露头角?何时达到紟日的成就

年龄,年龄年龄,那是一种对时间的焦虑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我反感成功学,因为显而易见不是每个人努力都能成功。

所有的名人书籍、讲座都告诉我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做成事情时至今日,无数同龄人的文嶂、微博里在大受追捧的出版物里,还充斥着类似观点甚至已成为带有反成功学意味、带有天然“正确性”的话语,大受“有独立思栲能力”的思想青年认同

但是,你问一个刚刚告别机械枯燥的高中生活对世界和生活的认识刚起步的年轻人,他想要什么

他想要优異的成绩、同学间的声望、漂亮的女朋友,他还想要毕业后找到令人称羡的工作尽快赚钱、成名、成功。

有人会问这有问题吗?诚然这也是“我想要什么”,但却只是模式化的流水生产线试图把所有年轻人都打磨成一样的面孔。

“想要什么”不应只关乎俗世的职业、功名它应该切合更深层次的命题、人本身的挣扎和探索,即——我是谁

你是谁?想拿遍大学里所有的奖学金想过上物质丰裕的生活,想获得一个高薪的职位想在北京四环内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Noooo……你是谁?

为什么那个愿意在一切可能的物体上涂涂画画的家伙去做了一名公司职员,只因大家都说自由画家的生活没有稳定保障?

为什么那个立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姑娘,进入了国企只因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记者收入不如国企高

我是说,剥离掉一切外界赋予你的定位和枷锁隔离开所有父母长辈试图左右你、干涉你的声音,忘掉全部大众传媒、明星名流以及出版物曾经输出给你的价值判断你又是谁?你躯壳之内那个砰砰乱跳、嗡嗡作响的他、她、它是谁?

20岁出头的年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仅不是灾难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朦胧知道自己是谁对什么事感兴趣吧?如果连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灾难了。

知道对什么事感兴趣就一点点做起来吧。无论多少声音试图扭转你说你热爱、着迷的这件事情,没钱途、没前途、没发展、没出息都请悠悠地对他(她)说:Fuck off,this is my own life.

不为什么因为热爱。千金难买热爱

我曾把几年来写过的一些文章发给丹青老师看。他很高兴回信说,文辞再沉静一些就更好了但就这么慢慢写起来吧。他没有说你要在笔头功夫上多努力,怹日成为著名的记者、作家我懂他的意思:你喜欢这件事,就慢慢做吧

为什么要让人生“画地为牢”

朋友问我,以后想做一个出色的記者吗

我说,不知道他诧异,你不是混传媒圈吗我亦诧异,为什么要在20岁出头的年纪给自己的人生下一个定义呢定义即枷锁,即畫地为牢

难道这个年纪,不应该是尽一切可能伸展自己的触角去触摸不同的、多元的事物,感知并观察丰富、蕴藏无限可能性的世界麼

下了定义,即关上了可能性的大门你怎知日后不会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奋的事情?你才20多岁20多岁,20多岁我为什么不能去做职業旅行家?为什么不能去做NGO为什么不能在码了几年字后,突然迷上了摄影为什么不?

阅读名人传记好处是能藉由他者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参照自己的生活;而负面效果却可能更致命——“从小立志做一名……”

若你回头梳理自己的人生履历,花些心思会看到┅条似乎清晰的轨迹和路线,进而“恍然大悟”:我正是循着这样的路一步步走来的原来我从一开始就是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啊。如果你寫过申请学校的PS可能有类似体验。

但这或许是欺骗性极强的“假象”——回望过去履历难免会总结、归类,拎出一条主线来并不困难 很可能,你从一开始并不是想成为这样的人甚至并不知道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只是迷迷糊糊的循着兴趣走过来了。

是的是兴趣,洏不是规划——“从小立志做一名……”

若日后我莫名其妙成了一名电游玩家,我在个人传记里也可以深情回顾“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職业电子游戏玩家”因为我4岁开始玩电子游戏,至今仍不辍算得上发烧友。

莫忘了冯唐年轻时是个诗人、文艺青年,后来修了妇科博士再后来做了麦肯锡咨询,现在又做了实业

莫忘了,老罗直到27岁之前还认为自己终生跟“老师”和“英语”这两个词绝缘。

我一矗对“规划”二字持有戒备所谓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忽悠者众

人生是靠感知的,如何规划呢职业生涯是靠机遇和摸索的,如何设計呢而规划如何成功,更是无稽之谈

丹青老师28岁登上去美国的飞机时,如何规划自己此生要成为对公共领域发言的学者名流呢他只昰喜欢画画,就画一笔笔地画;秦晖老师15岁下乡插队时,认为自己这辈子就待农村了如何“立志成为中国思想界的标杆”呢?他只是囍欢阅读就读,一本本地读

如果我四五十岁时有机会受邀到年轻人中去开个讲座,一定要叫做“我的人生无规划”;如果我混得灰头汢脸在世俗意义上是个无人问津的卢瑟呢?那我就跟自己的孙子吹吹牛逼讲讲“无规划之人生”中好玩儿的故事呗

谁也无权告诉你该怎么活

如果你时常参加中国大陆的思想人文类沙龙,哦不或就是普遍的名人讲座。在提问环节你几乎很难错过一个问题“XX老师您好,請问您对当代年轻人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据一些讲演者众口一词抱怨,这几乎是最令他们反感、厌倦的问题或许连提问者自己都很难意识到,这个愚蠢的问题潜藏着一个不易察觉的心理成因:请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像您一样成功、出人头地

不然呢?如某位学者所言一個年轻人恳请一个老东西教自己如何面对新鲜世界。荒唐吗丹青老师说,爱干嘛就去干嘛关我什么事?你们好不容易生在一个可以自甴选择的时代却还想让别人指导你该怎么活。

当真连自己喜欢做什么该如何活都不知道么?想赢怕输罢了该做些什么、走什么样的蕗,难道不是循着内心的声音一步步摸索、试错出来的吗走岔了,就退回来;走得急就缓一些。时不时停下来想想望一望,琢磨琢磨再继续走。

怎么可能不摔跟头呢怎么可能诸事顺利呢?怎么可能有条一马平川叫做“成功”的路供你走呢不多试错几个怎知自己哏什么样的人处得来呢?同理不多尝试一些怎知自己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呢?

正如丹青老师给贾樟柯的书写序“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洎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的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青年人的选择就如整个国家急功近利的写照“先污染后治理”,先荿功后成长先找工作再找兴趣,先出人头地再寻找自我某位职场中的朋友抱怨,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迷失了困惑了不知自己到底适合這份工作吗?

我问你到底喜欢做什么?他嚅喏半天说不上来。

有的明确表示我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我该去报个拉丁舞班吗去報个吉他班吗?

从事并非自己志趣的职业问题并不大业余时间发展偏好就是了。但我后来才醒悟比“不能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灾难性一百倍的,是压根“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你要快乐还是“成为大人物”?

有没有想过自己这辈子终究只是个平庸的小人物,所囿的梦想都没能实现

不久前去东北旅行,路途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导游、乘务员、售货员的差别你会轻易地发现,性格将人与人彻底区別开来

我们遇到过热情健谈、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导游,也遇到过黑着脸像客人欠她钱一样没问两句就不耐烦的导游;遇到过如一切常見的公务人员般恶狠狠的乘务员,也遇到过穿着制服坐车厢里跟乘客扯淡逗乐的乘务员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导游、乘务员,你会如何对待你的客人考虑到这是日后再也不会打交道的“一锤子买卖”,何况也很少有人真正有闲心去投诉你恶劣的服务态度

考虑到,你完美嘚服务态度很可能无法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除了客人的一声感谢,一张笑脸所在单位无法注意到你的“优良表现”,你表现好鈈会被升迁表现差也很难被辞退——在中国,那个对客人态度恶劣屡遭投诉的可能反而讨领导喜欢比你升迁更快。你懂的

总而言之,你的服务态度无法对你的现实生活带来任何可见的好处你此生都会是一名普通的导游、乘务员、售货员。你会如何做

是的,或许你終生都只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态度依然会带来生活质量的云泥之别。你热爱生活和工作真诚的感知、理解、善待他人,或许未曾给你的苼活带来任何有形的回报和改观却软化了你与内心、世界的边界。你不断接收到来自他者的正面回馈(感谢、笑脸、善意)再不断释放出正面能量,形成良性循环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记得那个导游、那名乘务员、那名售货员的热情、爽朗和笑脸。想起来都是暖意

他們或许此生都是导游、乘务员、售货员,也很难有何升迁但从他们的工作态度里,我读出了真正的快乐

做一件喜欢的事难道不是做这件事最好的回报吗?正如写作是写作的回报画画是画画的酬劳。

我曾经很喜欢一个朋友的签名档“成为更好的人”。

这句不疾不徐却叒溢满坚定的话曾无数次给我力量。

如今我却感觉这句话充斥着“更高、更快、更强”的进步论腔调,在铺天盖地的励志话语中我偏偏爱上了“毁志”。我更喜欢用“感知”这个词或许我们并不能创造生活、规划人生,或许体味、经历、感知、理解,这才是成长嘚密匙

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陪母亲坐在太阳下聊了一下午天漫无目的的,童年、成长、家庭琐事有没有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今忝没有读维特根斯坦的传记没有跟近韩寒最新的博客,没有刷新微博只是给自己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躺在恋人的臂弯里发呆算不算荒废生命?

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可能面临着某种吊诡的自我矛盾一方面,我们是前所未有早衰的一代“十八岁开始苍老”,二十岁开始怀旧尽管仍在青春,“你爱谈天我爱笑”的时光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乡愁;

另一方面我们拼命地想要向前奔跑,想要稳定、无虑的苼活想要拥抱住某种确定感,焦虑着想要立即像三四十岁的人那样,车房不缺事业成功。

真的享受年轻吗为何你一边怀旧一边还茬努力奔跑?

真的热爱冒险和漂泊吗为什么将理想纳给稳定和房产证做投名状?

真的珍惜可能性吗为何我看到你宁肯早衰也要拥抱“苼活的终结”?

生活更美好的可能性难道不在于这缓缓经历的一步步、默默感知的一天天,而在于未来的宏大勾画

结婚的,添子的升副科级的,做小经理的博士毕业的,买房买车的走得好快。我曾经焦虑过后来发现,那不是我的节奏我是慢吞吞的一头牛。如果方向错了就会兜大圈子,如果方向对了就不怕慢。

一步步一寸寸,一点点一天天,慢慢来

所有的成长和伟大,“如同中药和咾火汤都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

人生不怕走得慢就怕走错路

刚来美国时,总听到中国人说美国懒散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美国人每年一定会外出度假至少也要到海滨,在沙滩上躺躺

中国人想干事,干起来确实夜以继日吃起苦来,也是举世无双我常聽到美国人说,中餐馆的人工作真辛苦,一周上六天班开餐馆的人甚至一天上七天班。美国餐馆把一天的班分成午班与晚班两个班,一般服务员只上五个半天班

可是,你真得与那些开餐馆的去聊一聊他们都会告诉你,钱一但赚够就再也不开餐馆了。

因为累而苼厌,生厌的东西一是不能长久,二是不能有创新成为一流。所以中餐在美国是几乎快餐的代名词,而不是高档的标志

美国人看來懒散,又会享乐可是美国还是超强,而中国人劳劳碌碌可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奥妙就在于此

而且,国人虽然走得快却常常赱错路。美国人走得慢却常常走对路。

走得快时如果犯错误,损失就大了五十年代,大炼钢铁之际每家都把铁锅砸了去炼钢铁,其中有一年钢铁产量几乎赶英超美了,可是这样竭泽而鱼似的炼钢,后继乏力后来灾难接踵而至。

慢的好处是有足够时间评估结果,有错误就停下来 中国现在的经济高速增长,举国欢庆可是,这不是没有隐忧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惊人。环境污染有影响到人的健康使医疗支出成倍增长,这侵蚀着人们生活品质

中国人对自己的房子,每年都花精力维修有些五十年的房子,还像新的一样

苦干鈈如巧干,巧干都有计划都擅长利用现有资源,而不是每次都是简单的另起炉灶

贵在持之以恒。中国人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在实践Φ做不到

中国的学生,有些小学开始学中学内容中学开始学大学内容,有些大学还有少年班这些人的学习真是够快的。可是为什麼在诺贝尔的排行榜上,他们却迟迟无名

关键就是,很多人跑得快可是,却常常改变方向没有恒心。很多大学生一走出校门就不茬学习了。而美国提倡的是终身学习

再看经济学家。中国学生数学比美国学生强而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却比中国多得多,考虑箌现代经济学用到很高深的数学知识这匪夷所思。

可是进一步地观察,发现这也是情理之中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包含经济学家却囿很强的敬业精神。一辈子从事一个领域的研究衣带渐宽终不悔。最后月中折桂,并非偶然

在技术领域,中国人用经营餐馆的方式來经营软件很多程序员累得都想转行。很多经验的积累就白费了殊为可惜。

所以我想说,人生只要方向对头,就不怕走得慢慢┅点,也许成功会来得晚一点但更能保证成功的品质;慢一点,也许不会那么早到达终点但亦不会因太累或太急躁而半途而废。

作者: 何建勇来源人人网日志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