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优势新华泛资源优势质企业,需要坚持以什么引导城市产业布局

成都: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
责任编辑:涂丽君
  成都将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图为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一角。张全能 摄
  当前,成都城市定位正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正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新的机遇挑战,成都确立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要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就要围绕大局精准定位,保持定力科学作为,努力把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不断开创成都发展新境界。在培育转换城市动力,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方面,成都将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产业层次互促共进,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增强城市产业支撑力。对此,与会党代表纷纷热议,畅谈未来发展的思路和信心。
  培育转换城市动力
  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动力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热词】
  全面加强创新供给能力建设
  创新创造是成都永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党代表、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徐富艺介绍,为全面加强创新供给能力建设,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效应,高新区将推动自主创新示范区立体化建设。“高新区将推动出台示范区条例、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让示范区‘6+4’先行先试政策真正落地。以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为引领,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推动科技成果权益改革。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设,尽快建成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综合服务平台和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大企业大集团、校地军民协同、国际合作、街道社区四大发展方向,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实施‘微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大批优质的创新创业企业。”
  “创新发展的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劳动者特别是高技术人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党代表、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张余松从工会的角度给出了回应,“工会将抓好‘职工创客空间’建设,探索职工创业基金和楼宇工会、园区工会建设,更加着眼为创业职工、创业企业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硬件支持、资金支持,更大限度地让创业职工‘守’住一栋楼、爱上一个园、恋上一座城。”
  党代表、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鲍红军表示,作为企业代表,将以实际行动,为军工、民企腾飞助—臂之力。“建议加强军民融合,加强技术推广,加大政策扶持,突破技术转化瓶颈;搭建产学研平台,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营造宜居宜业生活环境,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热词】
  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领域正在积极行动。党代表、市建委主任张樵表示,市建委将从制度创新入手,破冰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加强信用管理为主线,不断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工作,努力营造公开透明、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具体来讲,我们将按照不同专业类别,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分级实施、量化评价的方式,对企业的基本状况、业绩、奖项、市场经营行为与施工现场的实体状态、质量安全行为等进行全面评价。主要采取企业自主诚信申报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采集的方式获取企业信用信息,将市场和现场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两场’联动,实行投标人信用综合评价结果与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挂钩,将信用评价综合得分和排名作为投标入围、评标条件的重要依据,真正做到鼓励守信,惩戒失信。”
  党代表、成华区委书记刘光强表示,贯彻落实报告精神,该区将切实顺应产业融合趋势,加快培育新经济业态,做强发展动力;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2.5产业发展新路径当前,该区正抓紧落实“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培育发展2.5产业”等部署,计划于“五一”节后,专门组织两个考察组分赴武汉武昌区和上海静安区、杨浦区,深入考察学习枢纽经济和2.5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做法,力争取到真经、找准路径;同时,组建专门的课题组,深入研究成渝、西成客专、成贵、成昆等高铁开通后,给成华带来的综合效应和比较优势,以及该区借势借力发展枢纽经济、流量经济、物流经济的具体策略,力争今年5月底前完成课题研究、6月底前提出可行性方案。
  【热词】
  实施更加主动积极的开放战略
  开放从来都是高新区的优势。徐富艺表示,高新区将加快自贸区建设,深化与韩国、新加坡、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加快建设中韩创新创业园、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国-欧洲中心三大国际平台,健全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满足国际人才工作生活需求。同时,高新区将打造微软云加速基地、SBC孵化器等一批国际化孵化载体,构建离岸创新创业平台、国际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等一批国际服务平台。
  “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对温江来说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党代表、温江区区长陈志勇表示,温江将牢固树立“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优化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重点依托花木资源,推进农旅结合,大力发展现代花卉、生态旅游等产业。“在这其中特别是要走好花木的‘一带一路’。”陈志勇表示,目前温江出产的花卉产品已经通过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远销欧洲,下一步温江将继续推动花木通过中欧班列走向全球更多地区,全面提升温江的对外开放水平。
  “以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区为起点,蒲江正成为成都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党代表、蒲江县委书记刘刚表示,蒲江将结合党代会部署,对标“增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蓉欧+”战略,加强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国际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打造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产业合作的示范标杆。
  【热词】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
  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 牢固树立新的人才观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要服务城市战略目标。对此,党代表、市人社局局长张济环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们将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特别是要强化不唯身份、不唯资历、重业绩、重能力、重贡献的人才引进、选拔、评价、使用的导向和社会风气,逐步建立导向鲜明、科学规范、体现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人才开发人事体系和制度体系。”张济环表示,将结合部门职能,改革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适合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海外人才成长规律和实际特点的评价、使用、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同时,以“高精尖缺”为重点大力培养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以“技能成都”建设为重点抓好高技能人才培育,畅通海外人才聚集渠道,引进更多海外人才智力,强化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引才用才机制,使成都成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乐土。
  “报告提出要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这也为青白江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党代表、青白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钟毅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青白江将紧紧围绕党代会精神,深度融合人才与产业,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附力,发挥人才引领作用,同时,加大力度引进法务金融外贸方面的人才,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党代表、邛崃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雷鸣表示,邛崃市将推出针对人才工作的“邛崃人才新政十八条”,建立“全链条”制度体系,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建强“聚合式”人才团队。重点围绕建好“三支人才队伍”,建立“风云崃商”荣誉制度,加强本土和外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工业强基人才输送计划”、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突出主导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以院士专家人才工作站建设和农林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为重点,突出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以“高精尖缺”为导向 形成人才引育的链式效应
  “高精尖缺”式人才,是我市引才的目标。张济环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海外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抓住中国四川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大契机,深化外国人来华工作‘两证合一、一窗式办理’改革,畅通海外人才引进渠道,完善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中国(成都)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建设,创新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创业项目择优资助机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助力人才国际化。同时,紧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需求,加大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进力度。深化拓展与名校名院名企的战略合作,通过合作建立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等形式,构建高端人才引进、智力引进与项目引进一体化的格局。紧贴产业发展,完善鼓励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引进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政策,研究吸引优秀毕业生来蓉发展政策,坚持每年定期分批次组织重点企业赴外地高校如北大、清华等招聘急需人才。”
  张济环的话,也得到了党代表、蒲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霍忠生的认同,“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就应该抓住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契机,创新引才方式,丰富引才渠道。”霍忠生表示,将推进人才工作由“人才跟着项目来”到“人才带着项目来”转变,搭建人才干事创业平台,营造重才敬才良好环境,让人才安心、舒心、放心和全身心地干事创业。谈到远郊区(市)县的人才引进工作,霍忠生认为,目前还存在“引得进,留不住”的现象,将科学调控人才配置,加大对远郊区(市)县人才政策支持力度。
  就进一步形成人才引育的链式效应,党代表、青羊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金武表示,当地将出台“青羊人才”计划及配套政策,深化“人才+项目+资本”协同引才模式,引入50名以上区优专家、100名以上“青羊之星”高层次人才和15个以上项目,同时提供“专员、专窗、专区、专道”一卡式绿色服务。
  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
  如何打造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地?作为全省首批“省级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成都高新区在近年来已在人才工作方面做了先行先试的探索。党代表、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甘立军表示,高新区将积极开展人才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坚持国际化、柔性化、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工作方向,重点在顶尖团队政策扶持、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方面着力,对于进驻创新创业的顶尖领军团队最高给予1亿元的经费支持,力争建立2-3个具有海外“预孵化”功能的海外离岸孵化器,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建立人才服务“一卡通”制度,加快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为“建设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人才强市”贡献高新力量。
  党代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胡昳认为,人才的培养在教育阶段,要遵循办学规律,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服务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吸引更多的‘高精尖缺’人才落户成都和建设成都。”
  党代表、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表示,今年还将扩大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战略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引领孔雀“西南飞”,让更多英才汇聚成都、爱上成都、扎根成都。
  “加强军民融合,加强技术推广,加大政策扶持,突破技术转化瓶颈;搭建产学研平台,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营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党代表、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鲍红军表示。
  为优秀青年人才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青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越多的优秀青年人才汇聚成都,城市发展的人才支持越强大。党代表、团市委书记苏呈祥表示,团市委将强化培养意识,在人才的培养上下硬功夫。“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新的人才观,进一步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深度发掘在蓉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青年领军人才,搭建青年人才综合服务枢纽平台,为城市发展提供青年人才支持。”
  “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我非常赞同,且深有体会。”党代表、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蒋辉表示,青年人才的集聚,有助于推动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以成都地铁为例,未来三年,我市将正式迈入线网运营时代,对青年人力资源需求也将大大增加。”蒋辉说,为了做好地铁人才储备工作,为成都地铁安全、优质运营奠定人才基础,就在本月,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与成都工业学院等17家职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培育成都地铁运营人才。“我们渴望吸纳更多的青年人才,让‘蓉漂’成为时代风尚。”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人才规模壮大、质量提高、结构优化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张济环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事业单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产业园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市场化的人才发现和配置机制,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对此,青羊区有自己的打法。金武介绍,当地正在持续实施优秀干部人才培养递进计划,推行“伯乐相马+田忌赛马”式年轻干部发现选拔机制,推进干部队伍梯队建设。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强市,必须要达到‘重效果’的最终目的。”党代表、龙泉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之湘认为,人才工作只有做到以用为本,才能体现价值发挥效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建设服务,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谈及具体思路,张之湘表示,在人才服务上,要上下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服务,建立人才发展“全生态链”,通过打造特色平台、实行精准政策、提供优质服务,营造活力迸发、环境优美的人才向往之地,打造国际—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确保人才“留得住”。在人才使用上,要打破常规,破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人才使用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性障碍,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创造人才大量涌现和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促进各类人才用当适任、用当其时、用当尽才,确保人才“用得好”。
  让尊重优秀人才、尊重创新创造、尊重企业家精神成为社会风尚
  要让为成都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受到社会尊重,城市对人才才能更具吸引力。对此,张余松表示,目前正探索面向全市、服务职工的人才奖励机制,创新更多领域、更多种类,更多内容的优秀人才、功勋劳动者激励机制,让尊敬人才、尊重劳动者成为工会工作的核心理念,让化解优秀职工、一线劳动者住房难、入学难、就业难成为工会助力成都人才战略的实际行动。
  发展壮大城市经济
  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成都提出,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产业层次互促共进,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增强城市产业支撑力。
  【热词】
  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
  推进差异化布局 促进集群化发展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产业将如何布局?“产业发展需要和城市发展相结合,新航空港和铁路港为新兴产业布局提供了条件,未来,龙泉山将形成新兴经济带,众多千亿级产业将在此布局。”党代表、市经信委党组书记施跃华表示,针对产业布局,成都提出五大支柱产业和五大优势产业,目前已经启动包括这10个产业在内的全面调研,很快形成详细发展报告。同时,按照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功能分区,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向特色园区集中,引导优质资源配置向特色园区倾斜,推进差异化布局;围绕全球工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招商引资,促进集群化发展。
  “成都发展先进制造业,龙泉驿区是主战场。”党代表、龙泉驿区委书记、成都经开区党工委书记何勋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做大汽车产业,瞄准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双高速’增长,包括GDP保持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保持20%以上的增长。”
  高新区则着眼于世界影响力,进一步厚植产业优势。党代表、成都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苏鹏表示,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从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三大细分领域着力,“加强”“拉长”集成电路产业链,引进一批过100亿、过50亿元的大项目。同时,围绕京东方、德州仪器等龙头企业,大力推动强链补链招商,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上游研发企业,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
  在加快培育新经济业态方面,成华区将大力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枢纽经济、楼宇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在猛追湾片区集聚形成能源产业、工业研发、总包结算等业态的千亿总部经济集群。党代表、成华区委书记刘光强表示,在龙潭总部新城,将积极培育2.5产业,重点发展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平台展销、售后服务”等于一体的楼宇工业综合体,推动制造业逐步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复合型转变。
  作为市属国有企业,如何结合企业发展,推进全市产业发展。“在落实成都重大产业发展项目方面,我们积极参与推进捷普等项目建设。”党代表、成都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祝年贵表示,目前,承建的格罗方德项目正加快推进,并主动对接紫光项目,为成都产业转型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同时,在打造建筑业现代化产业方面,依托集团现有的全国最大建筑工业化生产基地,积极打造“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力争带动成都2000亿元关联产业发展。
  【热词】
  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品牌
  现代服务业是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成都提出,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瞄准高端市场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品牌。
  对于锦江区而言,其现代服务业占58%以上,但是服务层次和能级还需要提升,聚集能力、辐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发展现代服务业,锦江区责无旁贷。”党代表、锦江区委书记陈历章表示,我们将全面推进产业、金融、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经营模式和经济平台,不断提升产业凝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同时,将全力引进法人金融机构,引进一批银行、证券、保险等法人金融机构,提升锦江金融产业的规模;加快建设金融市场,加快构建股权交易、产权交易、债务交易的服务平台,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提升经济的证券化水平和金融服务的能级。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将坚持以会促产、以产引会发展路径,推动会展业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党代表、市博览局局长王天刚表示,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市博览局将着力打造国际化、国家级的会展品牌,巩固提升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亚洲教育论坛等一批会议品牌;精心打造糖酒会、汽车展、创意设计周等成都会展名片,推动成都会展产业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进程,广泛营销成都国际化城市形象;鼓励英富曼、尼米里等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进入成都会展市场,提高成都会展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发展现代服务,武侯区又将有哪些新的谋划?“我们将在发展现代金融业、大健康产业、高端都市工业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现代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党代表、武侯区区长林丽介绍,下一步,还将高品质打造文创武侯,加快构建以音乐、文博、影视等为重点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
  【热词】
  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都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作为崇州市“两区一基地”的重要抓手,该市在适度规模经营和体制创新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党代表、崇州市委书记赵浩宇介绍,崇州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承担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改革试点任务。“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紧扣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围绕激活市场、要素、主体等,着力强化制度供给、要素供给、服务供给,力争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努力打造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样板区。”
  作为农业特色镇,邛崃市临济镇将力图走出一条新路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项目的有力支撑。”党代表、邛崃市临济镇党委书记龚丽珂表示,我们将加快推进“天府源”农业项目,做强邛崃“黑猪”“黑茶”品牌影响力,努力打造天府品牌拳头产品。“特色农业产业提档升级,还要招大引强,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提供坚实基础。”
  “推进‘三农’工作,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党代表、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军认为,要充分发挥惠农支农金融平台的积极作用,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新动能。他建议,要进一步增加财政对全市“三农”发展的刚性投入,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建立健全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建立健全涉农投融资风险常态化政策性补偿机制,促进社会资本下乡,助推“三农”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成都传媒集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侯初初 杨彩华 徐璨 胡清 李霞 田程晨 袁弘 王琳黎 宋妍妍 文豪 常斐 张家华 王雪钰 缪梦羽 王李科)
责任编辑:涂丽君
来源:成都日报关于加强分类引导培育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的指导意见(发改振兴〔2017〕52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页&>&政策发布中心&>&通  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分类引导培育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动能的指导意见&发改振兴〔2017〕52号&有关省(区、市)发展改革委: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活力不足、民生问题突出等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能源、原材料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低位震荡,进一步加剧了转型的困难和压力。为引导资源型城市逐步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依赖,培育发展新动能,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年)》,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夯实转型基础,着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增强可持续发展活力,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健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坚持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努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到2020年,成长型城市资源开发模式更加科学,城市发展和资源开发的协调机制初步建立;成熟型城市多元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内生发展动力显著增强;衰退型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基本解决,转型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再生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明显进展,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二、探索新模式,促进成长型城市有序发展  (一)强化绿色高效的资源开发方式  优化资源开发布局,选择开发利用条件好、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推进大中型矿产地整装开发,实现资源的规模开发和集约利用。严格矿产开发准入条件,禁止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源开发领域。完善重要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等标准,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到2020年新建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生产矿山加快改造升级,逐步达到要求。加强重要优势资源勘探、储备与保护,探索建立不同类别矿种矿权重叠资源开发协调机制,选择部分资源富集地区,建设重点矿种矿产地储备体系,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  (二)发展高水平的资源精深加工产业  加强资源就地转化能力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进“探矿、采矿、选矿、冶炼、加工”五位一体化发展,延伸资源产业链条。按照技术更先进、产品更高端、生产更高效的原则,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推动石油炼化一体化、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提高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水平。统筹考虑资源、环境、市场等条件,打造若干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主业突出的资源深加工产业基地。  (三)促进资源开发和城市发展相协调  统筹地下资源开发与地上城市发展,新建资源开发项目必须符合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矿产资源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将矿区生活区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尽可能依托现有城市产业园区作为后勤保障和资源加工基地,避免形成新的孤立居民点和工矿区。引导已有资源开发项目逐步有序退出城区,及时实施环境修复和绿化。合理确定矿区周边安全距离,在城市规划区、交通干线沿线及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禁止露天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地下开采。严格开展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最大限度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和生态空间的占用。积极推动大型工矿企业与地方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优化效益、规模效益和区域协调发展效益,破除城矿二元模式。  三、激发新活力,推动成熟型城市跨越发展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手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积极稳妥化解钢铁、煤炭等行业的过剩产能,依法依规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引导有实力的资源型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产能合作,支持资源开采、深加工优势产能“走出去”。支持资源型城市综合运用兼并重组、债务重组和破产清算等方式,加快处置“僵尸企业”,实现市场出清。全面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结合水资源税改革试点进展情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推进国有资源型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减轻企业负担。鼓励资源型城市的民营企业参与中央和省属国有资源型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  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提高资源型产业技术和综合集成水平,做大做强资源深加工、矿山冶金大型成套装备、化工装备和工程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特种钢、高性能稀土材料等新材料产业,鼓励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支持发展生物、节能环保等产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等与当地资源型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掘本地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培育壮大旅游、养老等特色服务业。打造若干特色优势明显、技术水平先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接续替代产业集群,选择符合条件的城市创建接续替代产业示范市。  (三)构建新型营商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广网上并联审批、电子化登记等新模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企业准入,放开放活市场。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的探矿权、采矿权交易市场,严格执行竞争性出让制度。破除部分资源类行业的行政垄断,引入行业外投资者,激发竞争活力。优化市场信用环境,对企业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引导鼓励企业诚信经营。健全市场公平竞争保障机制,及时纠正政府滥用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建立以“亲”、“清”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政商关系。  四、拓展新路径,支持衰退型城市转型发展  (一)促进资源枯竭城市全面转型  紧紧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全面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重塑发展新动能,打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攻坚战。加快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改造任务,积极帮扶失业人员再就业,切实防范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大规模失业风险,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坚决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加快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做好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深入开展重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实施资源枯竭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培育行动计划,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支持资源枯竭城市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建立发达地区与资源枯竭城市的干部交流机制。健全转型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积极引导地方提高转型效能。对问题严重、困难突出的资源枯竭城市,“一城一策”研究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扶持措施。  (二)大力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  以改善矿区发展条件、保障矿区群众基本生活为核心,因地制宜探索切实有效的改造搬迁模式,集中力量突破制约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的瓶颈。改造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适宜的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矿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综合考虑吸纳就业等因素,科学规划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平台,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对地处偏远、资源枯竭、已不适人居的矿区,可参照易地扶贫搬迁的做法,稳妥实施搬迁安置,引导人口向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转移,妥善解决搬迁居民后续就业问题,确保“搬得出、住得稳”。  (三)推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强化政府引导和协调,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治理模式和投入机制,严格防控新生沉陷,加快治理已有沉陷。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严格落实企业沉陷治理责任,督促企业限期完成已有沉陷治理任务,力争不再发生新的重大沉陷问题。对责任主体无法确认或已灭失的历史遗留沉陷区,要统筹安排相关治理计划并组织实施。切实加强沉陷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区居民避险搬迁。全面落实就业促进、社会保障等政策,扶持一批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平台,吸纳沉陷区居民和失地农民就业。积极推动损毁土地复垦利用,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投资沉陷区治理,提升土地治理收益。  五、聚集新要素,引导再生型城市创新发展  (一)推动经济提质增效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实现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能源资源粗放利用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转变。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做优做强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企业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3D打印、网络化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大力发展具有资源型城市特色的工业设计、工程咨询、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贴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向质量效率型转变。加强品牌建设,培育一批能够展示资源型城市制造与服务优质形象的品牌与企业。  (二)鼓励创业创新  传承和发扬资源型城市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精神,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积极性,以创业带就业,以创新促发展。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优秀创业创新人才队伍。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技术基础,扎实开展创业培训工作,打造一批能够充分吸纳就业的大众创业平台,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健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放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的市场准入,加速创新成果向产业活动转化。以科技创新为引导带动政策创新和产业创新,依托技术进步带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立足资源型城市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领域,打造若干有影响、有特色的创新中心。  (三)塑造良好人居环境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加快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品质。科学规划城市布局,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总量适宜、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和景观系统,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强化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创建绿色低碳城市。做好资源型城市精神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挖掘、抢救和保护工作,合理利用工业遗存发展文化、旅游、设计、创意等产业,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特色人文城市。  六、建立健全新机制  强化开发秩序约束机制,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和分区管理制度,研究制定资源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评价办法,以成长型和成熟型城市为重点,加强可持续发展预警与调控。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完善矿业权使用费征收和分配政策,使资源性产品价格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研究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利益分配共享机制,监督资源开发主体承担资源补偿、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优化资源收益分配关系,促进资源开发收益向资源型城市倾斜,支持改善资源产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共享资源开发成果。进一步落实接续替代产业扶持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力量,推动接续替代产业发展。  七、组织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协调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开展转型绩效考核工作,组织编制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选择具备条件的城市(地区)创建转型创新试验区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市,总结可推广、可复制的转型经验和模式。各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组织编制本省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规划,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各资源型城市要强化具体落实责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转型方案,明确转型目标和工作重点,切实抓好落实。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转型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宣传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关心可持续发展、全社会支持转型工作的良好氛围。&国家发展改革委日
&&&&[字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动优势资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